等待

出版社:Vintage
出版日期:2000
ISBN:9789571332024
作者:哈金
页数:368页

作者简介

※榮獲全美文學獎最高榮譽,全球華人的《等待》中文版

文學獎評審團譽為:「在疏離的後現代時期,仍然堅持寫實派路線的偉大作家之一。」
※獲 1999 年美國「國家書卷獎」、2000 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PEN / Faulkner Award)長夜漫漫,青春易老。我倆的愛情是否經得起 18 年等待與煎熬?故事發生在中國東北,描寫文革時期一位軍醫孔林徘徊在元配妻子與紅粉知己間的三角關係,一段親情、愛情與外在現實的生命掙扎。受制於中共法律與社會環境,夫妻必須分居 18 年才可離婚,他們為此苦苦等待了漫長的 18 年歲月,守候到一生的盼望,也終於失去了愛的本能。


 等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一部优秀的小说里,作者以双重身份出现,作为讲述者的人性和作为创造者的神性,可以创造一个笔下的世界和许多个性独立的人物,可以创造一个世界,一个纷繁复杂几乎可以逼真的社会环境,可以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宿命感,令人不得不相信,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命运本该如此。犹如福楼拜为之哭泣《包法利夫人》,写到最后,他哀伤到痛哭的说:包法利夫人要死了,她不得不死,又如千红一哭的曹雪芹,他一手安排了人物的风光一时,也不得不亲手毁掉一切,让她悲惨的死去,仿佛人物已经脱离作者而在虚构的世界里有了自己的宿命,作者首先打动了自己,然后才能打动读者,这样的小说读起来总是很过瘾,令人久久难忘。哈金的《等待》就是这样一部小说,我前后读了两个月,读了两遍,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常常会在不经意时想起它,挥之不去。他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在特殊时期的一桩离婚,军医孔林打算和原配离婚和同事结合,因为是军医,因为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因为本人的软弱,这场离婚用了整整十八年,在十八年的等待中,每个人都耗尽了青春、热情以及最重要的:爱的能力,终于,十八年后,婚姻自然解除了,爱情变了,他老了,等待中该到来的一切都随岁月飘走了,他开始怀疑一切曾经坚信不疑的信念,绝望的开始另一场等待....孔林性格是软弱的,注定了一生的悲剧,他无条件的屈服于时代,屈服于命运,害怕做一丝一毫的抗争,有时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往往以痛悔告终,软弱的人通常都是善良的,懦弱的,以至于他不配享有爱的幸福,只受尽了漫长的爱的折磨。在懦弱的等待中,他女儿长大了,情人被人奸污,自己身体也垮掉了,终于等到的梦幻情人因为漫长的折磨而变成凶悍无趣的中年妇女,十八年来,他都在想象美好生活,到头来却两手空空,怀疑一切之后,又开始另一场等待--等着情人死去,他可以和原配安度晚年。读完小说有种无穷无尽的悲哀,但又是如此的真实。历史的车轮隆隆而过,将若蝼蚁般无足轻重的个人生活一个个碾成碎沫,俗话说,『拧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在我个人阅读经历中,没有比破坏剥夺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尤其是爱情,更能激起我对某些时代的愤怒了,而我又最讨厌两类『文革文学』,一种是『忆苦思甜型』一种是『强烈控诉型』,完全没有必要如此,那会把批判降到和被批判者同样低级的程度,严重削弱批判的力量,在《等待》这部小说里,哈金甚少交代和时代有关的背景--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他笔下的体制和人的互动没那么强烈,这场悲剧初看像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自我的画地为牢,掩卷稍加思索就会感到,在那个时代无孔不入的控制下,个人生活在一件件小事中被体制撕成碎片的恐怖与悲哀,善良而软弱的人,虽不会有耀眼夺目的人生际遇,但也绝不该被剥夺平凡的小幸福,而事实却是循规蹈矩的弱小者悲剧一生,胆大妄为泼皮无赖者却一路青云直上,赢得金钱美女,无需多说,这是畸形社会才有的必然。哈金平静的叙述,甚少用长句和华丽的辞章,却激情暗涌,你看着他一步步的把生活展开、一步步把它送上悲剧的征途,一切的转变是如此自然、逼真,人说爱情可以永恒,《等待》告诉你,在漫长的等待和折磨中,人会失去生活的激情、失去爱的能力,会对一切放诸四海皆准的信念,产生强烈的错愕和怀疑,爱会转化为无尽的怨恨,彻底改变一个人,终于可以合法的和曼娜结婚,孔林感到若有所失的空虚,曼娜则将过去的等待化作一腔怨愤,变成一个庸俗无趣的女人。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变化不是戏剧性的一朝一夕,而是融于每日每夜每分每秒的生活中,聚沙成塔,一点一点形成的。这不是如张爱玲所说成功来得晚,欢乐会减半,而是欢乐会全部的消失化为空虚和怨愤,所以,生在一个不用为爱情等待的时代的人们,没有时代要求的必要,不要再互相折磨彼此了。我更能欣赏这样反思时代苦难的作品,它的力量是巨大普适恒久的,远远胜过咒骂控诉式的宣泄。故事发生在中国某个特定时期,哈金用英文写作用英文思考,很显然在这部小说里,这表现为一种优势,从而令这部小说超越了时代。那个时代的特定语言曾经铺天盖地,以至于从那个时代生活过来者,想用中文表达时就很难逃脱那个时代语言风格的印记。去年的香港书展,请到哈金做了场报告,谈到创作,他说好的小说开头犹如一束强光贯穿全书的前半部分,而好的结尾则从后向前与之汇合,《等待》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写作技巧,小说的开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梁文道在介绍哈金时说,没有中文小说是这样开始的:『每年夏天,孔林都回鹅庄和妻子淑玉离婚』小说的结尾也很棒,用了两个段落,就轻松的跳出了『文革时代』的苑囿,将『等待』升华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变得格外意味深长。在漫长的等待结束时,他终于离婚成功,娶了一同等待了十八年的曼娜,但他已经开始怀疑人生,开始拷问灵魂,感到等待的徒劳之余怀疑爱情是否是种幻觉,那种感受,既不是收获的快乐,也没有成功忽然到来的失落和空虚,比这两者都可怕,他开始怀疑自己半生以来对人生的判断,开始后悔自己走过的人生---这是多么可怕,他已经快要五十岁了,开始怀疑人生怀疑爱情,而这种怀疑就算三十岁开始都有些晚 了。终于等来的曼娜和他结婚后,变老,变得庸俗,从青春少女变成一个泼妇,而且,高龄而生完孩子后,诱发了她先天性心脏病,已经时日无多。文章的结尾,孔林去探望前妻,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天伦之乐,他又开始等待,等着曼娜死去让他能够重新回到前妻身边,过一种宁静但麻木的晚年生活,你会眼睁睁看着一个生命的逝去,虽然他肉体依然存活,但已经没有了爱和热情。这个结尾太震撼了,对此你可以做许多理解,可以理解为时代造就了他和两个女人的悲剧,也可以理解为是他性格的悲剧,和时代无关--不是有很多王八蛋都过得很好吗?时代悲剧暗含着对不合理的制度的强烈愤慨,而性格悲剧更能唤醒大多数人的共鸣,这样小说就很丰富很立体也很显功力了。哈金的语言很特别,用的都是最平常的词和句式,表达出一种举重若轻的气魄,例如小说的开始,有这样一段:『如今,他父母早已故去,女儿孔华也中学毕业了。他寻思着,这个家已经不需要他来支持,他该去开始自己的生活了。无论如何他应该把自己从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中解放出来』读下去你会发现,全书都是这样的语言构成的,英文原版亦是如此简单明了,这样的作品超越了时代和国籍,可以畅销许多国家,备受欢迎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     我在高中的时候看的一口气看完其实抱着某个目的去等待等到之后的结果却和之前的目的大相径庭建议读一下如果你时间充裕的话
  •     (2001-12-17) 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 呼! 好久沒有這種暢快的感覺了!! 我想, 譯者也是大陸人, 讓這本書也加分不少, 在文化語言的表達上, 靈動而精準. 平時我看書, 老是一面讀著, 一面想著一些我自己的事, 一些感慨與自言自語總是會在過程中不斷發生, 看完後, 我就能把這些想法寫下來, 做為我在這裡的產出. 但今天, 我專心地看著這本書, 完全無暇想別的事, 文及至此時, 我竟寫不出什麼東西了. 一直以來, 我都是在等待的人吧. 本書也一直描述著等待的無奈與疲累, 但在結尾時, 才表現: 原來主角從來不是在等待, 而是被等待. 而被等待, 是多麼辛苦而壓力的事啊. 誰又值得誰等呢? 等待讓被等待的人, 來不及冷靜思考, 毅然選擇了等待的結束, 結束終於來臨時, 真有這麼美好嗎? 這故事的邏輯和<圍城>頗近似, 但更血淋淋些, 你一直期待的那件事, 倒底是你自己期待, 還是對方期待? 事情終於發生, 又恨不得逃出來, 那這麼長久以來的等待是一場笑話嗎? 本書的一句話, 嚇得我冷汗直流, <時間證明不了任何東西>, 我一直以為我等的那個人辜負了我, 無情的中止了我的等待, 但其實或許, 他根本不要我, 也不需要我的等待啊. 每個人原來都是這麼孤獨. 我第一次讀哈金的書, 覺得真的很棒, 是我近二三年來, 看過最贊的一本書! 12/17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每年夏天孔林都会回鹅庄同妻子淑玉离婚”
  •     厚重和质朴的语言。从客观角度讲很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荒谬与对策。主观来讲人类对于生活对于爱情对于一切的意义与追求,不论在哪个时代,对于这些的迷茫和恐惧或者感受其实都是一样的。好的作者从不对人物有着自己的偏好,也从不去回答什么问题,就是这样写给读者看,然后给每个脆弱的人至少一点点自由的权利。
  •     以海明威的简洁之笔写中国小城的故事。
  •     英文版拿到手之前迫不及待看了中文,如果不是因为任务的话,我不愿意再看第二遍,语言和叙述在一种漫不经心中把一切残酷的无奈的痛苦的抛给读者,这种漫不经心太可怕了,就好像扔给你一个难题,解不解开对他来说倒无所谓了,没解开苦闷,解开的愉悦,统统不在乎,让你无处宣泄任何情感,非常痛苦的阅读体验表明了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作品。
  •     前幾年,樓下的三聯書局搬遷,從10元特價區里淘得(原價93港幣)。
  •     我看的是英文版.越往后看越好.
  •     我喜歡莫言那種癲狂性人格分裂的氣質,這本書太文氣了,沒有一碗碴子粥喝下去那麼養胃,每行字我都迫不及待的用高粱地的語言給轉述一邊⋯⋯
  •     从台北到北京的飞机上看了英文版,确乎是离开H后看的第一本书233
  •     多年等待,等来是个错?很感慨呢。中文翻译的真好,就像直接用中文写作的一样。 PS:哈金的样子好像老年贾宝玉啊~可爱~
  •     开头气场很足。文字功底了得,叙述不动声色,又一切尽在其中。可惜,大陆读者不容易读到这位用英语写作的华裔小说家的更多作品。。
  •     哈金的小说好难打分。不够好,但肯定有很多好处,远远比所谓现实主义作品好——好比《疯狂》的似拙实巧,有其叙事和主题表达上的能事。《等待》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不知道和翻译是否相关),时代的特征、语气、做法,都有不少臆想之处,处理起来也比较轻浮(为符合美国人的口味);好处也不少,18年的等待,不仅仅是抽象的、普世价值意义上的等待,所谓对人本质的思考云云,太过了;值得赞许的是,一个性格有明显弱点的人如何用自己的生命走完这18年,作者有很好的技巧和感情投入。结尾处理也很好,人的自私与无私、自我和他我都融汇在一起,既可恨可气又可爱可怜,有伟大短篇小说的格局。
  •     讲这本小说之前,我想先说说它的作者,哈金——金雪飞,他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人作家,出生在辽宁的偏远小镇,现在在波士顿大学教文学。他的小说其实是用英文写的,再翻译成中文,既保留了中文的韵味,又加入了英语的逻辑,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太天才了!有人说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那种你把书翻过来抖,都掉不出一个字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哈金的这本《等待》也是这种小说,你把每一句挑出来,是找不到一个浪费的字的。这本小说讲述人在体制和世俗下内心的挣扎,终于功德圆满之后的空虚与荒凉,美妙之处,还得你们自己体会
  •     等待建构意义,结果是空虚
  •     结果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哎,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如此之难!
  •     讀完之後,似乎也跟著哈金筆下的人物慢慢走過這漫長等待的歲月,從樸實的語言中感受著喜怒哀樂,讓我們對愛情和婚姻,個人與家庭重新思考。等待,一波三折,哈金將筆下的人物情感娓娓道來,卻在平凡之中讓人陷入沈思。讀完之後更是久久不能忘懷,waiting,waiting⋯⋯
  •     两个主人公都不像“人”,或者那个时代不允许人成为“人”。结尾不错。想看看拍出来什么样。
  •     是的,我们平凡人就是这么活着的。
  •     等待不是人生的一部分,而是全部。。。
  •     革命浪潮中的小情人...哈金充分发挥了托尔斯泰的小说理论:小说的第一句照射前半部分,而故事的最后一句反射后半部分..."每年夏天,孔林都会回到鹅庄跟妻子淑玉离婚"...
  •     反讽...沉稳的力量
  •     很棒~
  •     话说我一直觉得自己看的事省略版~kindle版的漏了很多么?还是我的理解成了问题
  •     不知道翻译成中文后如何,英语句子简单而准确。
  •     小愤妞儿的推荐。不错!
  •     疯狂
  •     想起了家里老人讲的过去的小事,小脚女人的故事从不少。你永远不要等一个人。
  •     等待与被等待,太刺激了
  •     用十八年的等待去換取期盼中的美景;然而十八年過去卻發現那現實比南柯一夢更令人失落,你又會作何感想?錯放了的寄望,十八年後已回不了頭;是人們的醒悟太晚,還是宿命的愚弄?
  •     最后用男主内心的声音来总结故事主题,未免太无能
  •     如果说人生就是漫长的等待,越过山丘,面前出现的往往却不是你满心期望的烟火。想起自己曾经面对爱情时候的选择---人生漫漫,适意的相处比孤注的喜爱更加重要,我花了四年,而孔林花了大半辈子去体会这个道理。生活的美其实不在于等待一个完美的结局,而在于去活出每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暮昏沉。
  •     只因等待而等待!
  •     革命时期的离婚和爱情。
  •     “这十八年的等待中,你一直浑浑噩噩,像个梦游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牵制。别人推一推,你就动一动;别人扯一扯,你就往后缩。驱动你行为的是周围人们的舆论、是外界的压力、是你的幻觉、是那些已经溶化在你血液中的官方的规定和限制。你被自己的挫败感和被动性所误导,以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里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终生追求的。”
  •     糊裡糊塗的人生﹐糊裡糊塗的愛﹐糊裡糊塗的規範。等待的存在勝過了其他的目的。等到隨即來的就是荒謬。
  •     明明是因为爱情等待18年,却又在最后否认了前面的爱情,不能接受,他一定是真心爱过的。最后的几个场景有些急了,但不妨碍是一本好的小说。因为野夫的1980接触到这一本,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     没找到英文版,直接看的译本。除了作者以全知身份与男主人翁的潜意识对话不太喜欢之外,其他都非常对胃口。哈金笔下的这几位被时代阉割的怪胎,尤其是男主女主,是我见过的最传神的书写。
  •     人内心最深切的渴望,不一定符合现实。
  •     看完,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
  •     无法言说的震撼…… 无法不一气读完的小说
  •     等待的最后,就是自己都迷糊了双眼和内心。
  •     原來他這生根本沒有愛過。十八年,儅我們以為為了愛情苦苦守候多年,原來,我們也“已失去了愛的能力。”
  •     哈金
  •     有人在裡面讀到愛情,有人說是時代小人物,最後看到的是自己童年記憶裏那些懵懂卻飄忽閃過成人們口中的詞彙,有些今天懂了有些依舊模糊,卻被哈金一一鈎沈起來,結合親歷所見所聞讀後沈渣泛起,回想多多,有幼時隨軍生活裏的陽光,也有關於那個大集體的陰暗。那些詞彙:復員、提干、工農兵學員、軍醫院的操場、被強暴的女護士、政委的潑婦老婆、高官擇偶⋯⋯最後,那段東北春天的氣息描寫讓人忽然回味了童年讀到一些美好課文時的心境。如此。
  •     人的命運若只是任由事物自行發展 無意識地等待 可能是個悲劇 也可能相反 孔林想追尋自己的愛 卻甚麼也不做 想拋棄舊愛卻沒有堅持 只能任憑命運帶他回到原點 卻終究不知是愛誰....還是根本就是兩個都辜負
  •     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结局意味深长 选择被爱的老好人最后也只能在醉酒中放纵一回
  •     默默在孤独中等待疏离。难过死了。。。
  •     劝那些不会写情感的人,还是弃笔吧。人与人的情感,岂是一个抹胸一个伟岸的身材一个暧昧的眼神交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