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史》章节试读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2-11
ISBN:9787100013772
作者:家永三郎
页数:210页

《日本文化史》的笔记-第73页

在这个有限的世界中,他们使文化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成熟。这些贵族从实际政治中解脱出来,得以绰有余暇沉湎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在多年的文化积累和磨练的基础上,使纤细的感觉敏锐起来,创造出了后人不易企及的文化——尽管是沿着极其偏斜的方向。......而且,丈夫可以随时中断去妻子家中而自由地另求新欢,所以,分居的妻子比同居的妻子更为担心被遗弃,始终难免因丈夫爱情的去留而忽喜忽忧。
这种苦恼给女性的心理投下了微妙的阴影。当她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实践时,就有可能深深挖掘到心灵内层,并细致地刻划在其作品之中,而这正是使她们的作品在质量上具有深度的条件之一,这种质量上的深度足以弥补这一时代贵族文化外延上的局限而有余。
以上两则节录自“第四章 贵族社会的文化”的综述“贵族社会的特点”。
.......于是,她细致地自行记述了在访妻习俗下一位妇女所承受的命运以及妇女因访妻婚而仍然得以保持精神独立性二者之间悲剧性的相互交错基础上自己微妙的心理活动,创作了出类拔萃的日记文艺。......虽然它还谈不上真能与《源氏物语》比肩媲美,但是其中表现出的以新奇的感觉把握现实各个断面的文才,确实令人赞叹不已。
这两则均录自同一章下的“物语文艺的繁荣”一节,分别是作者论及《蜻蛉日记》和《枕草子》时所发。

《日本文化史》的笔记-第92页

......不过,在战争历史物语中,并不反映武士作为农业经营者的一面,而只是竭尽全力来描写他们作为战场上的武夫的一面。这一点,与南北朝时期也着笔于武士日常生活表现的作品《南衾三郎画轴》等不同;但是正因如此,它们反而得以生动地再现武士之所以是武士而不单是富农这一事实。特别是这些作品切实地反映了武士道德的要旨——视死如归的英勇、仆从对主人的忠诚和主人对仆从的恩宠、思念子孙的心情等等,同时也赤裸裸地写出了武士急于追求自己一个人的名利的另外一面......
虽然在《平家物语》中,用文艺手法改变了人物形象,例如把平重盛对藤原基房一行所施加的暴行算在其父平清盛的头上,把重盛描写为完美无缺的善人,把清盛描写成彻头彻尾的恶棍;但是在把握基本事实这一点上,可以说全书贯彻了极其彻底的现实主义,《平家物语》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仅限于描写贵族日常私生活的《源氏物语》,始终贯彻着如下态度:在整体构思上只是暗示人的悲剧本质,在局部则不直接叙述悲剧性的波澜,而是细致地描述细微的感情活动。与此不同,战争历史物语则如前所述,撇开了武士的日常生活,而以交战中的公共活动为对象,全书悲剧性的高潮俯拾皆是,而且整体上是作为平家一门走向悲壮灭亡的毁灭过程而构成的,因此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局部上,都发挥出了戏剧性的效果。
“第四章 封建社会成长期的文化”下作者对《平家物语》的评价。

《日本文化史》的笔记-第201页

明治維新後大眾傳媒的發達對普及日本人知識水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具有不可忽視的負效應:使國民知識和思想方法趨於單一,不是積極獨立思考而是輕易接受所灌輸的東西,不是提高知識而是滿足於達到消費、娛樂的目的。這點跟當今天朝的狀態不可謂不像。。
家永指出,當前最大的研究課題在于"如何克服現代文化本身內在的頹廢、停滯的傾向。"而這對我們是否也有借鑑意義呢。想來是有的。

《日本文化史》的笔记-第122页

......比起往往流于有欠成熟的技巧的《古今集》等的歌风来,新古今风格的和歌在技巧方面竭尽了雕琢之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在日本的和歌史上,形成了与《万叶集》不同含义上的高峰。.....进入室町时代以后,武家才取代了在濒临灭亡的深渊中挣扎的公家贵族而得以占据负责保存古典文化的地位。......幕府固然对已经完全丧失力量的公家贵族占了压倒优势,但是地方上的守护等有势力的武将,转化成控制该地区武士的守护大名,室町幕府充其量只是他们的联合政权的盟主...... 1495年(明应4年)编撰的《新撰菟玖波集》足以使我们了解完成期的连歌。这个时期的连歌继承和发展了在观念中人工创造幻想美的《新古今集》的“幽玄”精神,抹去了在和歌中尚未消除的伤感主义,以透彻的客观凝视抓住自然和人生的千姿百态,而且成功地创造出了在集体性聚会的参加者即席的微妙呼应中“连作”这一独特的艺术体裁。从极端重视个人构思的近代艺术观来看,这种形式最难理解,但是正因如此,它才堪称是很好地发挥了这一时代特性的文化产物。......因此,从今天的能乐直接论述十四、十五世纪的猿乐能,未免轻率;但是具有极度象征化的舞台和动作——例如:仅仅用右手贴近脸部就比放声大哭给人的印象更深;仅仅把面具稍许上下偏移(称为“喜色”、“愁容”),就能表达微妙的感情变化,等等——这样一些卓越的戏剧效果的能乐,是在十四、十五世纪文化下克上的潮流中发展起来的,这一事实在优秀的文化是在何种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这一问题上,可以说会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贵族所信奉的旧佛教,依赖于统治阶级拨给的寺属庄园;而成功地直接抓住了民众的新佛教,则巧妙地利用了民众地位提高的历史形势,终于得以取得这样的成就。
但是,教团在外延上的发展未必意味着佛教精神在思想上的发扬。倒不如说,在不少方面令人觉得:只是通过淡化其开山祖所指示的严格宗风,与社会现实妥协才赢得了教团的扩大......佛教美术之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技巧明显降低,虽然与新佛教一般不重视建寺造佛之类表面功德不无关系,但是不可忽视这样一个原因,即:古代那种热烈的宗教精神丧失了,足以产生优秀佛教美术的源泉已经枯竭。......在古代贵族文化失去了权威的这个时代,外来性强的禅宗文化,作为适合于贵族化了的武士们为其显赫地位装潢门面的新贵族文化,比上升的民众文化更为符合他们的口味,因而受到了宠爱。......直到现代为止一直被看成日本式住宅中客厅基本设施的壁龛、搁架、书院,在古代贵族的宫殿式建筑和镰仓时代的武家住宅中都还没有,它们构成了室町时代末期出现的书院式住宅建筑的特色,可以认为本来起源于寺院中僧侣书斋的形式。特别是从至今我们仍然熟悉的“玄关”出自禅的专门用语等方面来看,收到禅宗寺院的影响大概不小。“这时,一种洁白、质轻而有光泽的物品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按大米计算,花上两合或三合左右的价钱就可买到。由于有了茶杯,可以朝夕端在手中,看到以前属于宗教领地的真实的光环。它不可能不对平民的文化作出贡献。正像往昔的贵人公子欣赏佩玉之音一样,陶瓷器崩脆地碰到门牙时所发出的幽远声响,确实使人连那绘有鹤和青松的美丽漆杯所带来的喜悦也忘得一干二净。”(柳田国男《棉花以前》)
皆自“第四章 封建社会成长期的文化”以下。

《日本文化史》的笔记-第151页

......桃山文化的主要代表,第一是成为新统治者的武将爆发户;其次是与之合作的富商们。如实反映他们那不拘泥于清规戒律的、豁达豪放的精神,这个时代的文化充满了一种既不同于高雅而纤弱的古代贵族文化,又不同于成熟而颓废、气魄不大的江户商人文化的强有力的气概。......古代贵族虽然以统治者的显赫门第自豪,但是当他们仰望自己修建的佛寺高塔时,却痛感在无限者面前,现世的权力是何等渺小;而烧毁比睿山和根来寺、肆无忌惮的封建确立期的武将们,由于建筑了高耸的望楼,对于向四方炫示自己的力量感到欣喜万分。 如上所述,桃山时代是一个以豪壮为荣的时代,但另一方面又有完全矛盾的、追求静寂潇洒情趣的倾向,这是饶有趣味的......例如秀吉等人,一方面建造了黄金茶室这种完完全全反映了显富摆阔趣味的玩意儿,另一方面却又似乎更喜欢在名叫“山村”的绿树丛中幽静的茶室——它确实令人联想到远隔尘俗的山村——中品味“闲寂茶”,这里也反映了桃山文化一个不同的侧面。......不过,宗达也好,桂离宫也好,修学院离宫也好,其卓越的形式都仅限于一代就告终了,未能成为走向更高发展的起点,看来这仍然是因为它们的古代贵族性质缺少作为江户时代文化而向前发展的适应性。 元禄时代,上下都形成讲究华美的风气,流行艳丽的服装......跪坐在席子上的生活习惯风靡一时,特别是在常常一天到晚跪坐不动的城市生活中,人们难免在服装上也自行采取了不便于干活的、不讲效率的形式。成为今日和服基本形式的、下摆和袖子都长的长衫、外褂之类,是在这个时代定型的,而其不合理的特点,则无非是由于直接沿袭了城市商人的生活方式。
均见“第六章 封建社会确立期的文化”以下。

《日本文化史》的笔记-第90页

.......上皇的政治即院政取代了摄关政治,直接看来,似乎只是宫廷内部的权势从外戚藤原氏转移到了皇室手中。但是院政的实质基础却是作为地方官而聚敛钱财的受领层近臣集团,仅此一点也足以说明地方优势已经反映在中央政治上。
本则摘自“第四章 贵族社会的文化”以下的“画轴的流行”一节。
......所谓物价政治的开始,也只不过意味着公家(古代国家的贵族及其子孙)和武家二元统治的开始。
以后,由于1221年(承久3年)的承久之乱,幕府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守护、庄头侵蚀国司和庄园领主的古代式统治权的活动加速进行,由二元统治转变为武士的一元统治的大势已经不可阻挡。但是,在镰仓幕府时代,仍未超出上述过渡阶段。 这样,对土地的支配就形成为封建统治的核心。而作为封建统治者的武士所建立的巩固土地支配的人际纽带就是主仆结合关系......总之,主仆契约创立了公家贵族所没有的新型人际关系。不妨可以认为:武士对贵族的胜利,要归功这种新型人际联系所发挥的威力。 不过,虽然都叫武士,从根子是农业经营者的镰仓时代武士,到成为城市消费者的江户时代武士,可以分为好几个阶段,其性质也大不相同。因此,武士的道德也因时代而异,并不一定都一样,广泛使用的“武士道”这个名称,是进入江户时代以后出现的词语。
一般来说,在主仆结合上,主仆的互惠关系不是平等的......尽管如此,主仆关系与律令政府和人民之间那种奴隶制性质的、单方面的统治关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管怎样都以“恩惠”和“奉公”这一双边义务为前提,而不是一概单方面地强加给仆从以无条件效劳的义务。
像江户时代那样,一方面主人的权力极度强化,另一方面,大多数武士都离开土地,变成领取粮饷的、类似薪级人员的阶层,仆从的独立性几近于零。但是在中央权力也还薄弱、武士作为农业经营者都有可依靠的领地的封建社会成长期,仆从对主人的独立性仍然很强。 武士最关心的大事是保家,是使其子孙昌盛,对主人效忠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他们为了一身一家的利益而拥戴主人,但是拥戴同一主人的家臣相互间并没有任何同舟共济的想法。
以上列则悉录自“第五章 封建社会的成长期的文化”。

《日本文化史》的笔记-第71页

书中提到的藤原道长的和歌"斯世我所有,一如我所思;皎皎十五夜,满圆无缺时。"(王金林 《简明日本古代史≫)
原文:
「此の世をば我が世とぞ思ふ望月(もちづき)のかけたることも無しと思へば」(藤原道長)
(『小右記』藤原実資)

《日本文化史》的笔记-第200页

对民众力量不屑一顾的幕府末年的所谓志士们,策划恢复天皇这一古老权威,本身就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至于企图阻止欧美列强发展的攘夷论,则只不过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实现可能的、犯了时代错误的空谈。变革的力量由于大肆宣扬这种乖戾的观念,结果反而在现实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个矛盾甚至孕含着涉及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命运的重大问题。......起初热心扫除前近代势力的美国,为了使日本处于从属地位,认为倒不如保存前近代势力并与之合作更为有利。因此,反而阻止日本近代化的推进,甚至出现了所谓“背道而驰”的现象。
两则分属“第七章 封建社会瓦解期的文化”和“(第一版)结束语——日本的近代化与吸取西方近代文化”。

《日本文化史》的笔记-第22页 - 作为民族宗教的祭祀

《日本文化史》的笔记-第31页 - 古代文化与性

《日本文化史》的笔记-第22页 - 作为民族宗教的祭祀

不应忘记,只要祭祀是一种保佑农耕顺利进行的巫术活动,重要的就是仪式本身,无须设定作为祭祀对象而固定的神格;神社只不过是举行仪式的圣地,并不以奉祀神的存在为前提。

《日本文化史》的笔记-第85页 - 贵族社会的文化

这里讲到进入武家政治时代后的武士们穿起了加上水干样式的(原为下层民众劳动服的)直垂;成为统治阶级的便服,水干则成礼服。昔日民众穿着开始在日本日常生活中占主流。以此例说明:历史的发展就是将"来自下层的民众文化推到上层,推翻渐渐虚有其表的贵族文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不断创造出崭新的文化。"
___________
想到牛仔裤了。。文化的发展实质还是要紧密围绕生活的;就像最初并不是牛仔裤好看,而是它方便劳动,于是慢慢被民众接受,(中间的发展和个人不了解的品牌影响暂且不谈)到了今天成为流行。这样想来文化最初产生的时候大概也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为目的的。同样文学也得与社会互相联系;贵族政治时代的王朝文学很美,但脱离了民众生活因此后来也随政局变化逐渐衰落;文学发展与社会也是紧密相关的。虽然这好像已经是常识了。。


 日本文化史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