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1
ISBN:9787532718801
作者:歌德
页数:462页

内容概要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诗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品。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他的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1775--1786年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1786年6月他0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
歌德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作者简介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 。但是,围绕他的社会却充满着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趋势傲慢的贵族使他和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他自己又陷入毫无希望的爱情之中,最后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维特与社会的冲突 , 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通过维特的悲剧,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实,表达了觉醒的德国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绪,因此,它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阵维特热,而且很快就流传到欧洲各国,成为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各国文学作品。
亲和力
爱德华和妻子夏绿蒂在田庄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邀请上尉和奥狄莉来家做客。两人的到来使这个家庭渐渐起了分化,男主人和女客人,丈夫人和男客人产生了感情,他们痛苦地陷入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之中……这部小说反映了资产阶级婚姻的危机。


 少年维特的烦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第一次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应该是在大三一个无聊的午后。从三联买了这本书,在床上看了起来。想不到看完的时候,我已经泪流满面。感触特别深的,是维特的那种绝望,在社会上的绝望,在工作上的绝望,在感情上的绝望,特别触动当时的心情,因为就快大四了,一切那么的茫然和无助,对生命也感到失望透顶。直到后来,重读此书,还是不能忍住痛哭流涕。但是,我想我们都可以比维特活得更坚强。为了爱和被爱,为了证明自己的自我价值,坚强地活下去。
  •     《维特》这个中篇翻译得实在太曼妙了!高中时读过的版本远不及此,侯浚吉的翻译都让我读出了诗意~~陶醉啊~~ 维特的感受,或者说青年歌德的感受,哪个痴痴凝望而终付流水的人会体会不到呢?让我好好地回忆了一把~~ 然而真的要能拿起枪来自杀的人,却不多,比如歌德自己。从这点看,他是一个有头脑和决断的人,自己就放弃了夏绿蒂。很是佩服~~ 【题外话】是哪本书里,作者揶揄维特没能马上死掉,还磨蹭到第二天的?是昆德拉吗? 另一个长篇《亲和力》,题目原本指一种化学术语,暗含文中两男两女的化学关系~~但是,不怎么喜欢这篇满是观点和教化的小说。。。
  •     很多人都知道“少年维特的烦恼”,它被我戏称之为“惆怅界的王子”,尽管很多人不了解“那些所谓的烦恼”的具体意象,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娴熟地运用着。维特,在十八世纪时的地位,就像是现在西方的哈利波特还是东方武侠小说界的郭靖、杨过一般,不但是畅销书小说人物,也非常适合拍偶像剧,只可惜当时的人并没有这个雅兴。可怜的维特,是否会因为这些现象而加剧了他的苦恼?他是一个专情的人,百年来,他像是那些被偷拍而屡屡成為X週刊的封面明星一样,一直都是八卦的焦点,各国文学界皆把他当成青少年恋情的“典范”,即使他已经自杀,但他的爱情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仍永远像是昨天发生故事,也也是他成为历史上资格最老的青春偶像的原因。我曾经幻想某一天维特突然来找我,在他举枪自尽前,如果他突然决定与我一谈,当他用坚决的口气对我说:“我敢肯定,人生在世,除了爱情再无其他更重要的。”然而我应该说什么呢?我用浅薄的自杀评估,空虚的生存真理,以及隐约的人类情感来打倒他决绝的杀意么?在哀伤的论述和揣摩上,他比佛洛伊德还要资深多了,他们两个术业专攻不同,前者几乎是纯爱的,而后者则以性为原则核心。提供我们对于维特的全部想像的书是维特在生命结束前约一年多的心情日记(从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开始,到最后一天一七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维特日”;仿拟乔伊斯《尤里西斯》六月十六日的“布鲁姆日”);同时又是写给他的朋友威廉的书信——两个小伙子的密谈,一个男生写给另外一个男生,谈论他爱的完美女人,抱怨他强大情敌的故事。补充一下,虽不至于到达《断背山》的程度,有时我不禁怀疑维特跟威廉之间就像是《阴阳师》里的两个男人之间的关係:“我觉得,对方是你,真好。”“晴明,我也觉得,对方是你,真好。”博雅凝视晴明。“虽没法说明,但我觉得,在你身边,我不用隐藏。”……但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这里值得注目的应是维特对夏绿蒂的情感是十分虔诚的:“我恨不得跪在她脚下,像跪在一位消除了民族罪过的先知面前一样。”“夏绿蒂对病人的功效,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和那些卧病在床,忍受痛苦煎熬的人相比,我心中的痛苦更加难熬。”等等,全书充满了这类呓语;我们深深理解,维特对夏绿蒂的爱,宛如爱因斯坦无与伦比的定律E=mc^2,是全宇宙最肯定的事情——也是我们唯一确知的事。我们不免揣想,维特到底是不是一个帅哥?他显然不是一个猛男,他的身高体重我们都无从得知,只知他应该是所谓先进的“BOBO族”,同时兼备布尔乔亚(bourgeois)的财富与物质力,波西米亚人(bohemian)的创意、灵魂与想像力。他显然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困扰,如同普鲁斯特,他大也可以整天躺在床上感受年华似水光影变换,什麼事情都不用做(维特还有男仆呢),但他却选择了为爱情奔忙甚至逃难(这使得此书也像是失恋的旅行手记一般,为我们大方导览当时欧洲宫廷景致与“世界上最美的田园诗”);那多愁善感到非凡的爱,带点雄辩式的效果,与全然奉献的激情,犹如古代艺术,接近宗教信仰;没有色情援交也没有A片情节,不论放在怎样的检阅尺度底下,皆适合所有年龄阶层阅读。然于此一厢情愿的爱情中,我们仅仅被维特的思想所笼罩——“夏绿蒂有什么想法,对她丈夫的情感是如何的……我们不敢贸然用言词来表述……留给拥有优美心灵的女性们自行猜想她的心灵与感受”(歌德语)。叨絮多泪的“维特风格”,使得夏绿蒂的面目模糊,变成一个毫无缺陷的天使——他全面指控是“命运”(而非维特或者夏绿蒂的性格)使他们陷入了困境。维特简直像是一个孩子,他也相当喜欢小孩,曾说:“是啊,亲爱的威廉,在这世界上就属孩子们和我的心最亲近。”又说:“我们对待孩子,应当像神对待我们似的,当神让我们沉醉在令人愉快的幻觉中时,便是我们最幸福的状态。”他最后的举枪自尽是属于非常暴力无可挽回的自杀方式。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位同样深富童心的诗人顾城来,而他的自杀(传言先用斧头杀了自己的妻子),恰恰也是带著暴力的气质的。前青春期的孩子们,由于尚未进入性欲的阶段,所以格外单纯,感受性极强烈,很可能已经历了人类生活的最深层境界(顾城也有诗云,他在十二岁时,“头发白过/我到达过五十岁/读过整个世界”)——维特对爱情的观感,就像是这个阶段的小孩般洁白无瑕(譬如“神隐少女”还是“哈利波特”),但也因此在激情中显得异常冷静(他自杀的决心是如此坚决,不顾一切)。两位诗人心中似乎都藏着一个感动力强,相对防护力却很弱的“小孩”;无法拥有稳定的自我,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产生猛烈不安。表面上看来,少年维特就像是我们所有的人年轻时一样,也有偷懒时刻,他的日记零零落落,因而弥漫一种悬疑的气氛。但这又是此书结构上的蹊跷之处,乃歌德声称从各方搜集而来的维特生前留下来之只字片语,加上访谈相关人士而构成,类似报导文学。然而更多的文献指出,维特就是歌德本人,“相关人士”就是指他自己,这其实是自传体的书写。歌德写作此书,年龄仅二十五岁,当时正经历失恋的痛苦、以及好友为感情而自杀的冲击。这本书之所能够震撼人心,实在是因为每个人都曾是维特,仿佛整个十八世纪沉郁的缩影,歌德痛楚的灵魂之凝聚,他是他的创造者强大防卫机转的升华。维特虽然在书中死去,却在时间之流中永远活着——有些死超越了理性的范围,那不是医生所能医治。其杀死自己的决心,塑造了整个浪漫主义冲突和不确定性的形象,隐喻着平凡庸俗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腐败;那种充满激情与美的生活,成为追求和仿效的典范——难怪据说连拿破仑征战时,也要随身携带,反覆看好几遍。所以,我只能眼睁睁看著维特去死;除了心里默默赞颂“死得好”(看他死得多么生气蓬勃,朗诵着美好诗歌,且引领我们对大自然发出无限的留恋与赞叹),流下同情的眼泪(正是使我们“把最苦涩的眼泪化作为最后一杯提神的饮料。”),什么也不需做。我无法拯救维特,正因维特并不是自己想死;他的揣测没错,是“命运”要他去死。这“命运”正是歌德赋予他的使命,他必得代替他的造物者歌德去死(这也是许多小说家常用的延年益寿的方法,小说人物总是背负著他们的爱恨情仇而生死。)“火光一闪,接着听到一声枪响”,那枪响迄今在宇宙间回荡着。他自己在文学上的暴亡,没有耗费任何的医疗资源,反而促进了出版业的发达;不但救活了一代文豪歌德,也催生了浪漫主义,乃给我们无限生机的启示,正是“以自身的死亡换取朋友往后绚丽的生命”。我们身处的贫乏断代,动不动自杀者就涌向急诊室,都玩真的,恐怕是越来越少人可以体会维特的浪漫和纯真了。维特是史上最伟大的自杀防治者,留下了最好看的遗书;他知道自己是不死的,所以一次次替始终烦恼的,仍旧年少的我们去死,替所有苦闷的时代去死。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只看了《维特》,没看《亲和力》。
  •     只是因为和青春有关
  •     维特真的是为了爱而自杀的吗?
  •     向女儿借读。 然而读了之后,感觉不是很爽,很压抑的感觉~
  •     没有想过会这么好看~某些想法以及道德观~
  •     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     白色封皮, 一本青春发黄的小册子
  •     小时候我觉得维特写得浮夸,倒是现在却读来隐隐痛心,结局更是不思议地泪湿眼眶。大概因为十几岁的我从未觉得爱情是得不到的,从来以为自己喜欢和喜欢自己的人是会永远不变的。少年怀抱爱情死去了,何至批驳?长久活下来的人生再也不会出现那样的纯粹与爱慕。更可以说,少年不死,爱情总归是要死的。关于亲和力,说教意味颇浓,不过引起我恶感的是对其"资产阶级社会婚姻批判"的评价,难道社会主义的平民婚姻全然是幸福吗?帽子容易扣,只是引人发笑。无论体制如何社会如何,婚姻最基本的关系都无非是一种结盟,维系它的是责任或利益,而非爱情
  •     《维特》这个中篇翻译得实在太曼妙了!高中时读过的版本远不及此,侯浚吉的翻译都让我读出了诗意~~陶醉啊~~   维特的感受,或者说青年歌德的感受,哪个痴痴凝望而终付流水的人会体会不到呢?让我好好地回忆了一把~~   然而真的要能拿起枪来自杀的人,却不多,比如歌德自己。从这点看,他是一个有头脑和决断的人,自己就放弃了夏绿蒂。很是佩服~~   【题外话】是哪本书里,作者揶揄维特没能马上死掉,还磨蹭到第二天的?是昆德拉吗?      另一个长篇《亲和力》,题目原本指一种化学术语,暗含文中两男两女的化学关系~~但是,不怎么喜欢这篇满是观点和教化的小说。。。
  •     维特是个真人,不是伪人,他活的该死的纯洁
  •     你可以把真理想的很复杂,也可以谬论想得很简单。一个时代的烦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