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女》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 怨女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530209561
作者:张爱玲
页数:345页

张爱玲的好

张爱玲只是觉得她好,可是总不能读很多,像是在大书店里逛,东瞧西看心里满满的,呆久了却要头昏,眼睛和脑袋都不够用。这本书收录了她的7篇小说,除开《怨女》,便只有《小艾》和《色戒》还有听说过,《色戒》当然是李安电影造成的影响,就算没有看过原文,也都大概知道故事,晓得王佳芝,再谈谈汤唯,《小艾》么,却说不上什么缘故,只是很久就耳闻过的。要说张爱玲的小说我看的也不少,可若叫具体举出名目来,却真就对不起了,大概只记得几个短篇的名字,至于内容,都忘的差不多,最清楚也是些糊糊的影子,好像是写着字的餐巾纸落到水里去,捞上来看,却一片糊了,墨水沿着字边缘荡开,怎么也看不清,但那字确实是在的。我以为(通俗)小说写得好,有两种途径。一个是靠情节,一是靠人物。靠情节则如《指环王》,主角是故事,故事动人,激得人一直往下读;靠人物则如《红楼梦》,个个人都活出纸面来,快乐悲伤哀怨忧郁都与你相通。当然,真正的好小说,两者往往俱佳,但大致有一个偏向,表明它的长处。还有一点,文字相当重要,文字本身以及它形成的风格,营造的情绪、节奏也很与小说的好坏相关,甚至攸关。当然,现在好些现代派小说已经没有什么人物情节了。张爱玲的小说大抵上都是偏向于人物的,情节么,当然是有的,但好像又没有什么。她最厉害之处莫过去对人物心理深入细致的描摹,简直连最细微之处,也许只是一转念的想法,都被她抓的牢牢,一字一句钉在了文章里。她的雷达所搜索的范围比一般人广阔得多,那些最琐碎的细节,在她的雕琢之下,也丰富顺眼起来,加上她最著名的各种贴切又奇异的比喻,使得文字本身过于抢眼,倒把情节给挤到边上去了。现在,我已然回忆不出《小艾》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一个社会底层的女人在命运里挣扎的悲惨一生?这么说过于笼统,却也不能不说,确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怨女》呢?用这一句话倒也不是不行。但是从头到尾要我复述一遍,她的怎样悲惨的一生,我可就不能答了。因为情节化到了生活里,就像自己在过日子,一天天过着是真真切切,但过完这一个月再回头去看,便一大片的模糊,又是这样昏暗的日子,晃晃悠悠结束了,只觉得一种暗色调的影子在心头萦绕不去,其余就没有了。《色戒》是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篇,它有点不一样。主角的特务的身份似乎使得故事情节紧凑起来,结构又包的圆圆满满,字数也是不多不少正正好。虽然也是麻将、闲谈,但一切都眉目清楚,明明白白,一场男女之间的战争,而女人败下了阵,为了一闪而过的爱。如同所有她的小说,总有一些地方会让你心里一惊,惊艳于她的天才,像这一句就很可以代表张爱玲的语言风格:“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的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失败的预感像袜子上的裂痕,还有谁想得到这样诡异而恰如的比喻?在中文写作里,我没有看过第二个人能够这样自如的运用汉语。形式上意韵上都无可挑剔。

读后感

没想到她5o年后的作品这么有特色,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政治视角,我也想出国。她作为小说家,文章结构,描写的生动,自然是小说特有的吸引,像电影一样,最佩服的还是她查颜观色了解别人的能力,天资极高,但这也成为她的枷锁。

读张爱感之《小艾》

张爱,是打心眼里佩服她,下定决心要把她书读个遍并读出意味来。《小艾》我读书基本完全跟着书里的情节走的基本上会忘记自己思考。这篇虽名叫小艾,可是前三分之一似乎都是在说席五太太然后我就很自觉的把席五太太当成了女主角。张爱的小说读起来似乎都隔着一层纱但细究起来事事却也交代的清楚明朗。前面大半席五太太就像是纱后面一直忙活的主人,而小艾似乎是个太过胆怯只是一味的躲在墙角尽量少的被人看到的人影而已,她身上的各样不幸痛苦被说来写来都如水样的平淡,在那种描述下似乎读者也都不觉得悲悯了。直到金槐出现小艾才能那个阴暗的影子里走出来变的立体有血有肉有色彩。虽然他们都不曾摆脱过最底层的生活可是有个家有个可以依靠的人两人互相扶持着的总是个温暖而喜人场面的。小艾更名玉珍想为了自己和丈夫的未来博上一搏,期待着更好的明天。可是那样的社会似乎并不给他们多少的机会,他们用各种方式想让生活过的更好却屡遭失败。玉珍在第二家帮佣时遇见了曾经中意她的有根彼时有根已经是有家底小暴发户,见到玉珍满脸都是快意的报复感。即便是生活的如此困苦玉珍仍旧有着自己骄傲,只是想着为何社会会如此不公金槐有抱负肯吃苦却还不如这么一个小混混。其实那个社会里能有几个不是可怜的人,席五太太和小艾能有多少的区别,只是人们从来不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如席五太太居然愚昧的认为自己的不幸还有一部分小艾的祸害,有些人她不敢怪罪,有些人她不忍心怪罪,最后谁没有反抗的能力就怪罪谁好了,于是这样悲剧的一生是可以预见的。不过这似乎是人类共鸣,从别人那里受到的欺负不能反抗就用相同的手段去欺负更弱小的人。活着的漩涡中并无完美的,只是真切的感情却能维系一些美好。小艾至少是有金槐的,可席五太太临终却没有一个真正疼她的。

冰冷,淡漠,张爱玲的文字和世界

一直很喜欢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但一直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终于在多年之后看到这本《怨女》时,在经历了更多的痛与不痛之后,我忽然发现,我就是喜欢张爱玲的文字,没有理由。《怨女》开头麻油西施的情节让我觉得很熟悉,后来才发现是这是改写的那篇《金锁记》。是那个传统的张爱玲,老上海,地位低下的女人,旧式家庭,苛责的婆婆,无法期待的丈夫,不成器的儿子。所有一切都是张爱玲最爱的元素。冰冷,淡漠,字里行间是透出的是旁观者的冷眼。包括那段和三爷之间差一点的肌肤相亲,你都感受不到任何温度。有的只有各种冷眼,猜度和背叛而已。我很难说这个故事里有爱情,但是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如标题一样的”怨女“。你很难同情她,甚至很难说什么”命运捉弄“,因为那时的生活仿佛就是这样的。张爱玲擅长白描,你很难从她的描写中勾勒出一个有鼻有眼的女人,但她强大的人物心理的描写和渲染,让你绝对能感受到那种女人纠结的心气,和那种充满内心的怨恨。可她究竟该怨谁该恨谁,或许连银娣自己都不知道吧。于是看客也只能自己堵心一把。很难说张爱玲的文字有多好,只是喜欢这样一个淡漠的作者笔下关于那个时代的描述,残酷却真实,充满了人生的辛酸,哪怕是现在,有时候仍会陷入那样的纠结中。我觉得《怨女》是很典型的张氏文字了,不像《半生缘》里多少还是有点期望的感觉。不知道这是不是她能入选美国课外读物的原因。

逆序感悟

本打算先看完《金锁记》再看《怨女》的,不巧正好颠倒了顺序,愚以为张爱玲后期的笔触(50年代向后,因为记得曾经有一本《郁金香》,其序中表明《怨女》的很多篇乃至全部均为1950年后作品)真真是历了事的中年女子的风格,比23岁写《金锁记》的张爱玲多了份从容、淡定,并且是人感到一种触目的冷静,淡了年少的轻狂与泼辣。《小艾》起初我倒是很喜欢,忘记从哪一章开始只觉得笔锋一转,好像是由于小艾开始“说话”了,且叙事角度有了个很突兀的转变,觉得整个小说味道变了,不知诸位书友是否与我有同感。至于《色.戒》,起初看了小说,是在初中时节,大学时观影,再捧读一番,倒是清晰了然了许多,但是总觉得思维上了枷锁,因为王佳芝、老易的脸庞倒是有了清晰陡然的面具,读起来倒不太真了,也算是一种损失吧,精神上独立性的损失。《浮花浪蕊》由于看的断续,在此先暂缓一评,然《同学少年都不贱》倒是让我想起来我的一位女性老师说过:”中国真可以算是女性同性恋的天堂了。“呵呵,文不至此,倒是校园中女友间亲密的姿态让我不禁想到,若是打完篮球的男生彼此手挽手走向澡堂,亲密的谈谈今天到哪里买了护腕、袜子等配件,那可就怪哉怪哉了。

一些怨言罢了

再次这本书的时候大多处在自怨自艾的状态,我真切地恨自己是女儿身。很多人都无法想象如果父母的观念仍停留着20年前会怎么样,我很不幸地体验到了。如果足够愚昧,我大概会顺从一些;如果足够睿智,我大概会周旋一些。但是,人往往处在一种尴尬的境界——一个人叫嚣着,而其他人视而不见。我不想过多地对女权加之评论,但还是很想不明白有些女人把自己都看轻贱了,怎么让别人看得起。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现代作家存在着一种偏见,觉得他们写出来的文字都早已过时,错字多如狗,语病满天飞,鲁迅、朱自清、郁达夫这些人写出来的东西莫不如此。然而在另一方面,我又固执地认为张爱玲是一个例外,她的文字非但不过时,而且至今也无人能超越。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大一时曾看过张爱玲的两部短篇小说集——《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当时还是为了应付现代文学史的作业,才去图书馆借了《红玫瑰与白玫瑰》。本来还觉得只有女生才会喜欢张爱玲的文字,结果我不情不愿地翻开这本书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口气把它读完。然后意犹未尽地跑回图书馆,借了本《倾城之恋》又是一口气读完。我看小说,向来都是把情节放在第一位的,若是第一遍看的话更是如此。如果一部小说的情节不能吸引到我,不管它名气多响亮,文笔多优美,我都没有任何继续看下去的心思,中学时代的《红楼梦》就是一个明显例子。张爱玲写的那些男女爱情故事其实并不是我的菜,然而她那绝妙的文笔却让我欲罢不能。我从来都没想过,文字居然还可以写成那样(我也形容不出是哪样),文字到了张爱玲手中才真正拥有了生命。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当时在图书馆里我没有找到《怨女》——张爱玲后期的短篇小说集。按理说,一个作家越到后期,其创作水平应该越成熟才对。然而张爱玲后期的这部《怨女》,开头几篇还可以读出一些《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那种味道,但越到后面越不成样。第一篇短篇《小艾》我读起来毫不费劲,故事很平淡,但文笔真是绝佳,纯粹是依靠文字来抓住读者的内心。然而后面的那些就越读越费劲了,故事跳跃缺乏过渡,文字读来佶屈聱牙,特别是第三人称代词“他”“她”普遍存在指代不明的情况,总是要反复咀嚼几遍,才猜到这个“他”是谁,那个“她”是谁。《色·戒》如果不是被拍成了电影,我估计我要反复琢磨N次,才能琢磨出里面讲的到底是什么故事。我不知道这个是因为张爱玲晚年水平下降,还是我自身阅读水平的问题,抑或是其他原因,总之后面几篇短篇我都压根没什么心思去读了,随便翻翻就过去。前后的文字表达几乎就是判若两人,难以置信这样的文字竟是出自张爱玲之手。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对书如此,对人亦是!

怨女之怨

张看问题是犀利的,她总能通过一个故事向你描述整个社会的畸形与变态。也许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现实,也抑或你在字里行间也能体会到那些畸形与变态在当代也存在。读张的文字需要有些勇气也需要一些对生活的笃定,不然很容易掉入她设置的气氛里。断断续续折腾了几次,刚开始看不下去。拿起翻几页,觉得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又说不上来,草草下了定论,觉得张的文字总是翻来覆去那么些事情。也就失去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后来无聊再拿起,突然发现银娣与金锁,一金一银似乎有那么些关系。才知道这部改编自金锁记。怨女是彻头彻尾的压抑,纠结。如果非得从里面找出一些希望,银娣觉得自己经历过的真实,那便是那木匠一声声的“大姑娘,大姑娘”了。然而在结尾也被无情的否定。这样的人生,从麻油西施到彻头彻尾的怨妇,到底该怨谁?老实忠厚的小刘偏偏“不像是会钻营的人,不会有多大出息”。嫁个有钱人家,偏偏是又瞎又瘫痪的主,爱了个风流成性的小叔子,养了个不成器的儿子。读来读去,最后只剩了无尽的纠结。

《小艾》最初的结局?

这兴许不算是书评。因为深知自己是没有能力评论张爱玲。《小团圆》出版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又计划出一套张爱玲的全集。《海上花开》、《海上花落》。我是没有看过的,故而等待着。《怨女》和《重访边城》,则刚刚看完。原本以为《怨女》只是多了“怨女”这一篇文章。“把三万多字的《金锁记》改写成十万多字的《怨女》。”却没想到似乎也还原了《小艾》的结局。我想我看到的,应该才是《小艾》的最初。张爱玲,最先安排的结局。以前看《小艾》时。就有这种印象,明明之前一直都是小艾生活的无奈和唯诺,结尾却突然光明了。連接仿似有點突兀。也許是為了應景,小艾,病好了;美丽的远景也不远了;引弟引来的弟弟在途中了。“不知道是怎样一个幸福的世界,要是听见他母亲从前悲惨的遭遇,简直不大能想象了吧? ”我想无怪乎,张爱玲在《关于小艾》中,开宗明义就说“我非常不喜欢<小艾>。”我听说《小艾》的版本也是复杂的。然而,这些都不想去细致的探讨。只是很高兴,今天能看到《小艾》自然、平实的结尾。张爱玲,一直不喜欢政治。她太过洞明和疏离了。生活就是生活,置身其中,有她的透彻和准则。她與所謂的左派和右派都不一樣,解放後,參加文代會的時候,大家都群情激昂的穿著藍色布衣服,而張愛玲還是墨鏡同旗袍。她是不同,也是聰明的。當她發現與周遭的人格格不入的時候,她選擇了出走上海。避過了十年災難。所以,当我看到《十八春》与《半生缘》的不同。《小艾》结局的不同。总有说不出的感觉。好了,说了这许多废话,好像也没有一个中心主题。就当做只是一个介绍。这个版本,不仅仅是增加了《怨女》而且《小艾》结局好像是最初的...

老娼妓和小婊子 读色戒

题外话:李安绝对是个话题制造者。他是包装第一能手。比如说,我问你断臂山,色戒,你脑海里都想的啥?同性恋,梁和汤是不是真的做?类似于这种吧?哈哈哈。。。因为这些是最表面的,也是最抓人心的。尤其是没sex经验饥渴的娃娃们。有些时候,讲书,电影,读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个中缘由,就有一条,过了很久再拿起来回味,会因为有些东西经历了,不再饥渴或者好奇,反而有余暇/余地去关注原来蒙蔽没有看到的东西。比如这两个电影。断臂山我之前文章里转过牛人的评论,这里总结一句,杰克不爱男人,也不爱女人,他只爱恩尼斯,断臂山讲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只是披着同性恋的外衣罢了。李安包装的比较好,噱头也好。同样,色戒的意义,绝对不仅限于开头大家关注的。如果只关注这个,建议再看几遍吧。因为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电影好久没看了,网上扒拉一个版本,还没有下下来,姑且先讨论张爱玲的原著吧。整个小说,情节紧凑,紧锣密鼓,作者惜墨如金。我因为是先看的电影的缘故吧,看书过程中,整个心都悬着,不自觉的就觉得心跳很快,要窒息般的紧张。一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搞情报的高智商特务头子,亏她一个学生娃子敢去色诱。真是无知者无畏。书里面也讲到:“她不忍看一个流血场面,或是间谍受刑讯,更触目惊心,她小时候也就怕看,会在楼座前排掉过身来背对着楼下”。这很清楚的表明她及她背后的支持者(说始作俑者也不足为过,只是躲在她后面,义愤填膺,热血沸腾),跟戊戌变法里的康有为梁启超,你很难说他们没有魄力,但你知道他们注定会遭雷劈,因为太稚嫩,太理想,没有基础及历练。革命是需要真枪实弹,需要流血牺牲的。别说清白处女身子,必要时命也不是你自己能把握的。书中有两处提到王佳芝对话剧舞台的流连忘返。作为剧团当家花旦,她义不容辞地接下了色诱的任务,就像接任何一个剧本一样,有摩拳擦掌,一展抱负的豪气和骄傲(一次空前成功的演出,下了台还没下装,自己都觉得顾盼间光艳照人。她舍不得他们走,恨不得再到那里去。)。令人想起了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以及他招牌似的哀怨:“说好了一辈子,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生活和戏剧,傻傻分不清楚。这样一个入戏太深的女大学生,最开始,也是老练的,仅限于对比她的同学们。从她对易先生的各种观察,结论,能感觉出来她是有脑子的。包括她留电话给易太太,暗度陈仓,隔山打牛的手段,对付普通男娃子是绝对够用的。她也能清楚看明白易先生对她感兴趣,甚至不费吹灰之力成功勾搭上他。只是,字里行间,举手投足之间,都露着怯。对方毕竟是个特务头子,杀人如麻不说,还狡兔三窟,但凡不是自己定的地方,绝对不呆超过30分钟,警戒心极强。否则早脑袋搬家了。韩松落曾经给易先生一个绝妙的称谓:老娼妓。最开始,王佳芝是布陷阱的猎人,虽然半稚嫩半老道,也是成功把猎物引诱到陷阱里了,就等收网。可是不知道怎么莫名其妙的被反客为主,自己丢了性命。直接原因是老娼妓送给她的六克拉钻戒。对于她来说,是对自己演技最高的肯定。甚至对她这个人,最高的信任和肯定。虽然对于他来说,只是对付欢场女子的惯用伎俩。两个人的经验值是不一样的,王佳芝充其量只能是刚进窑子的小bitch,有点伎俩和小聪明,但是需要浮沉起伏多少年,才能修炼到易先生这样的老娼妓的段数。他捏死她,一眼不眨。决定杀她,他也想过很多,看原文,就能明白,即使她要暗杀他,他最开始冒出来的想法还是想留下她,当然有部分原因是她放了自己,她爱他,人年轻,肉体讨人喜欢,一个学生而已,没啥值得怕的,容易再给洗脑洗过来的。再冷静一点,想到他的官位,他的脸面,他的前途,她就必须得死了。连回家怎么敷衍太太,他都想的很周到。原文有这么一段:“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看完直倒吸一口凉气。多么自私,可怕的一个人。又是多么一个孤独,怯懦的一个灵魂,她死了,也得忠于他,做他的知己,做他的帮凶,陪着他,不管她愿不愿意,恨不恨她,记不记仇。电影改编的有几个地方,印象最深的,除了sex场面(呵呵)突然转换过来的一个德国黑背霸气侧漏的正脸照之外,就是两人琴瑟和鸣般唱的《天涯歌女》,我看第一遍时候,听到这个歌曲,流眼泪了。不知道原因,但是流眼泪了。电影最后是易先生去王佳芝的床上坐着,类似于缅怀。也让我想起来同样是李安导演的《断臂山》末尾,恩尼斯把自己外套套在死去的挚爱杰克身上时候的一往情深。这两个地方的改动(天涯歌女片段和坐王佳芝床上),这种处理方式,比起张爱玲最后写的,以太太们麻将局结束,多了些情在里面。会动人些。张爱玲的原著,看完,会有刚才易先生那一段内心独白一样,阴森森的,冷血的,但也是更接近于现实的东西在里面。对啊,即使王佳芝这样聪慧,段数较高,对追求者有一定抵抗力的人,把命搭进去了,也没有碰到知己爱人,那么爱情,真的仿佛只有在电影,书籍,以及对爱情的意淫中才能见到吧。

现代女性出路探索之守旧亦可过活

好像有点像《金锁记》。不知道怎么了好像不再愿意看了,前几天还想把张的小说都看一遍。可能是觉得旧时候那种状态太可怕了,一个人就那么越来越麻木,最后甚至成为了以前压迫自己的那种人,曾经挣扎痛苦过又怎样?再次佩服张的写作,像自己经历过一样,写得那么逼真、具体、形象,往事一桩桩历历在目,而故事的主人公却渐渐麻木,甚至同流合污。看多了,真的觉得自己都快被陷在木壳子里一起烂掉了。

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怨女这本书中收录了张爱玲所写的七部小说。分别是《小艾》、《五四遗事》、《怨女》、《相见欢》、《浮花浪蕊》、《同学少年都不贱》、《色戒》。《小艾》是张爱玲在解放后出于一些原因的尝试,很多年后在美国,她对小艾进行了很大的否定,认为小艾全篇没有故事性,而且不真实,真实的故事与这部小说出入很大,是对小说的极大讽刺。小说在最初,小艾在解放后是得到了新生活的,结局已然是不错。但收录在本书中的小艾是经过作者后来又改的,小艾最后在漫天金色的梧桐雨中,在丈夫的怀中奔往医院,前途未卜。故事最后的场景描写让人落泪。张爱玲说她喜欢有参差的对照,这篇小说应证了这条。每个人都逃不脱命运的安排。《五四遗事》简直是黑色幽默。五四远动时期,许多文人受新文化影响追求所谓的爱情。为何是所谓,因为这其中有的人是追求真正的爱情而有的人是借着追求自由的幌子做爱情、婚姻的玩弄者。小说中就有这么一位追求爱情的罗先生,结局耐人寻味。书中结尾处一句关起门来就是一桌麻将真正是对小说主人公最好的讽刺。《怨女》是作者对《金锁记》的改编。《金锁记》中的七巧是个疯子,为了钱砍杀了自己同身边的人,而《怨女》中的银娣则是一个普通人的平淡一生。有演员说性格分明的角色好演,而普通人却最难演。写小说也一样,普通的人最难写。而张爱玲却把银娣的人生仿佛重现,对人性的把握是这篇小说极大的特点的,而极富画面感的文字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夏志清说这篇小说是文坛最美的收获,我认为一点都不为过。张爱玲的晚年推崇社会性小说。《相见欢》、《浮花浪蕊》、《同学少年都不贱》、《色戒》都是这样的文风的作品,讲究平淡自然。与写作上来说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所谓天然去雕饰。对读者来说需要有更高的文学水平才能懂得欣赏这些作品。《小团圆》也是这种风格,它一出版许多人都说张写的这是什么根本是不知所云,就是这个道理。张放弃了她以前鲜明的文字华丽、画面感强的风格,这些小说展示了一个不同的张爱玲。耐着性子读,多读几遍,就会发现这种小说的妙处,行文更加的洗练,更让人回味。

五四遗事

P96的两段话没有牌局的时候,她在家里成天躺在床上嗑瓜子,衣服也懒得换,污旧的长衫,袍叉撕裂了也不补,纽绊破了就用一根别针别上。出去的时候穿的仍旧是做新娘子时候的衣服,大红大绿,反而更加衬出面容的黄瘦。罗觉得她简直变了个人。他婉转地劝她注意衣饰,技巧地从夸赞她以前的淡装入手。她起初不理会,说得次数多了,她发起脾气来,说:“婆婆妈妈的,专门管女人的闲事,怪不得人家说,这样的男人最没出息。”所谓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单单是指感情的变质,生活的琐碎等,如今看来,更是每个人在婚后的不同。有了婚姻、家庭,觉得一切安稳,也就不像从前那般花心思打扮、生活。况且每日见面,要想着在造型上换着花样可真是要杀死不少脑细胞。如同张爱玲那句经典的,取自《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句子。无论是红玫瑰还是白玫瑰,娶回了家,还不是成了“蚊子血”和“饭粒”。一个人的时候,就要学会不带任何取悦他人的目的的好好生活。而当你某一日有了爱人,生活也不会有太多调整,失去时也不会变的倾颓。不会说,“我因为那个臭男人改变了那么多,他居然不知足!”这种话。不然只能说明你本来不够好,更要感谢并好好珍视改变才好。而在我看来,在恋爱之后没有太大变化这么超脱的行为我还是做不到的,太正常那绝对不是真爱。

我是喜欢《怨女》这篇小说本身的

有人问我,喜欢张爱玲的什么地方。我一直都说她的心理分析能力,尤其是变态心理分析。《怨女》改编自《金锁记》,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夏志清说《金锁记》是“中国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于是《怨女》的光芒就一直被隐藏在了《金锁记》之下。长久以来,在公众眼中,一直《怨女》的文学地位根本比不上《金锁记》。但是,我还是极力推荐《怨女》这篇小说本身。张爱玲肯定是对《金锁记》有所不满,亦或者对《金锁记》的喜爱 ,从而写出了《怨女》。《怨女》在情节上与《金锁记》类似,但只要读下来,就会发现人物性格有很大不同。《金锁记》由于是张爱玲早期作品,更多体现了一种个人方面的悲剧。情节曲折,带有强烈的恐惧感,心理变态严重。这是符合张爱玲早期的残酷型文风的。而《怨女》作为张爱玲中晚期作品,则更考虑到了一种社会悲剧,能够更深层次的反映女性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这确实是《金锁记》所没有做到的。尤其是关于生死的思考,很明显,只有“怨女”一类人,才会有如此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思索存在的更深层处的意义。所以,《怨女》牢牢把握住了人物性格,对作品做了调整。银娣人物性格也不似曹七巧一般暴戾,而是更多的带有一种幽怨的成分。从而主要表现出一种苍凉感。这两者的对比,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张爱玲在不同时期的写作方式。《金锁记》的情节与悲剧震撼力自然是《怨女》所不能比的。但在现实意义上,在文章结构的把握与处理上,《怨女》明显要比《金锁记》技高一筹。说《怨女》在文学价值上高于《金锁记》,甚至认为看了《金锁记》就相当于看了《怨女》,从而没有耐心去认真看。我个人认为都是不恰当的做法。或者说,说《怨女》的文学成就低于《金锁记》是完全没有理由的。所以,我再次强烈推荐《怨女》小说本身。我之所以强调是本身,是因为看见这么多书评。没几个真正因为《怨女》而推荐《怨女》的,这是我不想看到的。谢谢大家

只谈风月

清明节摔了腿,不得已在家安心养伤,百无聊赖之下翻出本《怨女》,不一会儿功夫竟然看入了迷。从前买过张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读起来只觉得琐碎且不可理喻,大概是因为这不到一百年的光阴里中国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太大,如今的人们再难理解当时生活状况,再加上张的文笔本身就喜爱跳跃,这么猛然一读,只觉得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即便是囫囵吞枣,好歹也算对那个年代有了些许了解,接下来这本《怨女》读起来就顺畅多了。张的作品有种奇怪的魔力,总让人感到仿佛可以籍由她的笔墨窥探人物最细微的想法。其实不过短短几十页纸的故事,却道尽了人的一生。一面是秋毫必现,一面是一带而过,张用她对文字天才般的驾驭能力将二者之间启承转合接洽的天衣无缝,读来只叫人觉得意犹未尽又恰到好处。这一点极具个人风格,张本身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女性。作为当时红极一时的才女,就连身着的服装也走在时尚尖端,作为一个引人入目余也惹人非议的角色,她却并不喜欢别人肆意窥探她的心思。她像是有意引诱一样,一面递送热辣的眼神,一面又保持着神秘的微笑,直叫人为之发狂。我不禁向往起活在那个年代的女性来,新旧时代交替的同时也在她们的身上灌注了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碰撞出的魅力足以俘虏一切,可谓东情西韵,尽态极妍。譬如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电影《色戒》,原文出自张爱玲之手。原著篇幅出奇的小,电影却拍了好几个小时。有了电影做铺垫,回过头去读原著,发现原来许多角落都颇含深意,所有看似琐碎的情节都暗暗互相牵绊,缠出一条跌宕起伏的线。就连电影里花了大手笔刻画的床戏镜头,原著也不过清描淡写的一笔带过,甚至连一个令人心旗荡漾的字都没有出现,然而个中滋味又都尽在不言中了。这样一看 《色戒》拍的真是好,忠于原著却又不浮于表面,可见李安导演在对原著的上理解下了不少功夫,不愧是最能解读张爱玲的一位艺术家。

张爱玲的散文是暖的,小说是冷的。。。

《怨女》老上海的气息很浓,故事显得悲凉并带有讽刺意味。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大多是怨妇,口吻永远那么平静,却总是一针见血,但愿这些故事随风而去。。。

独爱《金锁记》

读张爱玲的小说也是从她那几篇最被推崇的文章看起的 自己向来是有点挑剔 厌恶俗套还固执的认为多数“灰姑娘”轻而易举获得好夫婿的故事有点假《倾城之恋》始终不喜欢 张的文字到是没得说 只是对女主角白流苏以及她的爱情经历没有一点好奇心和好感 到是《金锁记》觉得读的有滋味而且对七巧也是油然而生的产生一种莫名的感情 像是夏夜 自己在闷热的房间里生着闲气 不自觉的产生一种心酸的心理 黯然神伤的对着任意一片空白独自垂泪 感情便是漆黑房间里那一盏油灯发出的微弱光芒 毫不刺眼却格外惹人怜爱 《怨女》更是一边认真的读着一边在心里不住的叫好 七巧是银娣的模子 银娣却比七巧更鲜活更年轻更有女人味更有一段叫人想要往下琢磨的故事 完全是哭不出来的 却像是在心里打翻了五味瓶 又像是吃到一口极不合胃口的饭菜 难受却不知道该如何排遣这叫人烦恼的情绪 徒然在心里留下一道难以发现的小伤口 并且特别难以愈合 这便是银娣或者七巧的魅力 更是张爱玲叫人难以言喻的才华所在

拉友

这本里,除了《色戒》与《五四遗事》,都没看过,所以买得还划算。《小艾》太差,文气一截截都是断的,应该是为了连载的关系,一天一块豆腐干不觉得。结尾虽然有控诉,还不够光明,不知道是不是后来修改过。《同学少年都不贱》写女校同性恋风气,留下“拉友”的写实描写,倒是不可多得:学校里流行“拖朋友”,发现谁对谁“痴得不得了”,就用抢亲的方式把两人拖到一起,强迫他们挽臂同行。晚饭后或是周末,常听见一声呐喊,啸聚四五个人,分头飞跑追捕猎物。捉到了,有时候在宿舍走廊上转两个圈子就可以交卷了。王东杰写《校园里的“闺阁”》没引这一段真可惜。

8月24日读书笔记

舍身进了金牢笼,心想,我得活够本了,我得守住了这万贯家财,连同儿子也要紧紧的攥在手上,这样啊,我才能安心,你们这些冒着坏水的人都给我远远地。怨女的怨气大概都来自没有安全感吧,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敢要,什么都想留住,什么都留不住。

读过

一个健康美丽的少女被折磨成一个变态老太太去折磨别人的故事,对张爱玲不太了解,看完的感受也只是“读过”而已。ps:不过张爱玲看起来很善于窥探乐于表现人性阴暗面的样子~。。。。。。。。。。。。。。。。。。。。。。。。。。。。。。。。。。。。。。。。。。。。。。。。。。。。。。。。。。。。。。。。。。。。。。。。。。。。。。。。。。

继三毛之后

走过三毛,遇到了她。然而不曾痴迷过,不喜欢她的悲凉、阴郁、繁复。也许我本来就是一个简单的人。最爱张爱玲《金锁记》,七巧太经典了。

有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这是张爱玲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之一,收录了《小艾》、《五四遗事》、《怨女》、《色,戒》、《相见欢》、《浮花浪蕊》、《同学少年都不贱》。不是很喜欢《小艾》。《色,戒》的电影也还没看全,有空得找来看看吧。她的文章里,就是有那么多的怨女怨妇。没有纯粹的欢乐,只会是更多的悲凉,冷冷的,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情,没有大喜大悲,情感却是丰富的,写了来,却总是一针见血,读之,也会让人逐渐变得抑郁。但愿,读过之后,平凡人的凄凄惨惨,都随之而去。不要老是留在我的心底!“有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她想。那些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为自己着想,或是为了家庭社会传宗接代,那不是爱情。” ——《同学少年都不贱》写拉友的文章里的一段。用在异性恋里当然是再合适不过。真爱,青涩的学生时代,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叫爱情吗?不多写了,不想再绕进去,引出无谓的烦乱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快快乐乐的,哪管他人评说。

《小艾》 苦涩的艾叶草

买了一本张爱玲的《怨女》来看,第一篇小说就是《小艾》,在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中了解到这是张爱玲一九五二年离开大陆去香港前在上海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对张爱玲的作品并没有特别喜爱,只是朋友喜欢,我也就随手翻一翻。总觉得她写的文章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对于她写的所谓的“太太小说”一直只是抱着看看而已的态度。《小艾》确实一篇例外,写的不是接受过开放教育的小姐太太们的反抗文学,而是一个像艾叶草一样渺小的“下人”。想到早先看过的一部莱奥纳多主演的《全蚀狂爱》,里面的艾苦酒,觉得小艾给人的感觉就想艾叶草艾苦酒一样苦涩,但是坚韧。以前看张爱玲的小说,总是感觉这样不服人的志气是在那些小姐身上的.那些小姐希望嫁个好男人,以后就可以安稳的做太太.可以在妯娌之间高人一等,有谈话的资本.可是在这里.这种志气是从一个下等丫头的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更令人欣赏.张爱玲的文章看看,并不会让人觉得有很大的起伏,有人说她写的是反传奇小说,小说中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结局,也没有特别煽人泪下,只是看过之后会有感觉压抑。毕竟这只是普通人的传奇,没有大喜大悲,只有人生琐屑的悲欢,却也依然是“噩梦”般的人生。文章开篇花了大量笔墨来写五姨太,看第一遍的时候并不理解为什么张爱玲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写这样一个女人,后来觉得五姨太的加入才使得这篇文章构思精巧。五姨太的作用,首先和她以往文章中善用对比的方法来看,是为了与小艾的性格作为对比参照。同样描写五姨太的生活也更加突出了小艾在席家的悲惨生活。首先是五姨太的对比作用。《小艾》讲述的主要是小艾的故事那么文章前半部分对五太太和景潘的叙述占了如此大的篇幅并且直到后面仍写了五太太和景潘是什么原因呢?她其实是在用参差对照的手法:五太太和景潘之间的感情故事是用来和小艾与金槐的爱情与婚姻对比的,用五太太无爱的婚姻的痛苦来衬托出小艾有爱的婚姻的幸福,同时又用五太太婚姻无碍却衣食无忧的物质幸福生活来衬托出小艾婚姻有爱生活却一贫如洗的不幸。在这部小说里,张爱玲运用了她一贯使用的参差对照的手法的。除了对比的作用以外,五姨太在席家一个姨太太的身份却因为丈夫不喜欢的原因,本身在席家地位也并不高,而作为五姨太的丫鬟,小艾的地位更是席家很底层的地位。其实小艾在席家不好的命运是早就注定的,且不说席老爷常年在外鬼混,经常入不敷出。五太太那可怜的样子也足以看出小艾在席家的待遇肯定在人下。五太太说白了就是席老爷的填房,其实要真是填房,幸福点也罢了。要是可以得到席老爷的宠爱。天天夫妻把家还的。过个一年半载生下个孩子,这日子也是不错的。可问题是五太太的角色是个守活寡的,席老爷长年在外,天天和三姨太太腻味去了,哪里会回来搭理这个没有姿色的填房呢?五太太上有婆婆,左右又有妯娌关系,下面还有以前太太留下的孩子,她不能对他们任何一个人发火,甚至连身边有身份的老妈子她都要敷衍着。正主的太太都这样了不怎么受人重视,可见小艾做为一个不受重视太太的房里的丫头理当就更没有人重视她了。小艾的命运沉浮,从她两次改名字也可以预示些苗头,小艾很小就被卖了,以至于她连自己名字都不记得,姓什么也不记得了,小艾这个名字是五姨太取的,后来和金槐给小艾取名字叫王玉珍。她的名字也是别人取的,也预示着她的命运自己不能完全主宰。但是她偏些有那么点志气。 “小艾却并不以此为满足。一个忆妃,一个景藩,她是恨透了他们,但是不光是他们两个人,根本在这世界上谁也不拿她当个人看待。她的冤仇有海样深,简直不知道要怎样才算报了仇。然而心里也常是这样想着:“总有一天我要给他们看看,我不见得在他们家待一辈子。我不见得穷一辈子。””-——《小艾》。因此也显示出她身上透出的那么点灵气,不然也不会被金槐看上,从下人的命运中解救出来。小艾说到她的感情生活,算是经历了三个男人,景藩、有根和金槐。小艾和景藩,小艾的景藩那段经历是小艾人生最悲惨的时候,景藩强要了小艾,作为丫鬟的她不知道怎么反抗,等有了孩子,还被三姨太忆妃踢流产了,然而并没有人同情小艾,反而都是指责。认为是小艾勾引了景藩。这件事之后,忆妃的情绪不用多说,是恨透了小艾的,而五姨太也埋怨她,好不容易低声下气换来的妯娌和平相处,因为这件事给搅黄了。而景藩为了讨好小艾更是把责任撇清。 “五太太在这里拷问小艾,那边忆妃也在那里向景藩质问,景藩却是一口就承认了。忆妃跟他闹,他只是微笑着说:“谁当真要她。你何必这样认真。””---张爱玲<<小艾>>。再说有根,是陶妈的儿子,对小艾可谓是一见钟情,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小艾对他只是当做朋友哥哥,无论什么都好,总之是没有爱情的,也许一般家的丫头也就图个安稳日子,有个爱自己的男人就嫁了。而小艾不是这样,她不喜欢有根就不会随便嫁了,内心还是有对爱情的憧憬。在感情上小艾的很独立的。后来嫁给金槐后,在某家大户人家当丫头,看到有根靠不正规的方式发迹了,除了抱怨觉得金槐这样的人没有发迹,而有根发迹了觉得抱怨以外,并没有说后悔过当初没答应有根,可见,在小艾心里爱情和现实,她更重视精神层次的。这也是她难能可贵的品质。最后是金槐和小艾,比起五姨太和景藩的无爱婚姻,小艾从这方面来说,可以说还是幸福的。从张爱玲的描写她与景藩那段朦胧情感的时候,也让人感觉一种轻快的感觉。小人物简单的爱情,然而爱情永远不简单。有甜蜜,有青涩,小鹿乱撞的感觉。然这段文字在整篇文章中让读者觉得一种轻松,美好。虽然美好的日子并没有多久。至于后来小艾在金槐家的生活。以及金槐外出几年都没有消息.再到小艾流产后落下的病根以及后来治好了病幸福的憧憬自己的未来以及孩子的未来。这就是另一片天空了。但是这至少是自由的生活。最后值得一提的事《小艾》这篇文章的结尾,我在《怨女》这本书中,结尾只写到“小艾咬着牙轻声道:‘我真恨死了席家他们,我这病都是他们害我的,这些年了,我这条命还送在他们手里。’金槐道:‘不会的,他们已经完了,现在是我们的世界了,不会让你死的。不会的。’他说话的声音很低,可是好像从心里叫喊出来。”只看到这个结尾的时候,看过之后,是有很多感慨的,因为潜意识里把结局想得是一个悲剧,想的是一个小人物最终还是没能摆脱掉旧社会这些残骸,后来上网找原文才发现还有一段被很多人评价为狗尾续貂的结尾。小艾被医院治好了,“还感到医院的空气真喝从前不同了,现在是真的为人民服务了”还找到了印刷厂的工作,还通过学习明白很多道理。的确有点像是在相应政策需要。然人不免觉得遗憾,一向清高的张爱玲也“赶起了流行”。放在现在估计要大肆颂扬和谐社会的美好了。《怨女》这本小说集的编者选择删掉最后这一段大抵也是想保留张爱玲最原始的单纯吧。

小艾和月牙儿

新中关图书大厦,这套书平放在一个促销的位置,高高的堆起一叠,顺手拿起就又放不下了,独坐看了一下午,又。看这个版本的《小艾》,突然想到老舍的《月牙儿》,残缺的每况愈下的无法逃离的人生,这个结局才是小艾的真实结局。这才是尖酸刻薄小心眼的张,再看之前那个版本简直美满得不像小说像童话,难怪张说不喜欢。又想起书里的五老爷家就是隐射李鸿章的孙子李国杰,张的表叔家,这么不堪,真真是敢写敢说的叛逆奇女子!一叹!

平静的开始,平静的结束

闲来无事,只能上网消磨时间。无意间看见了张爱玲书迷们发的贴,打开看看,哦。。我,喜欢上了她。我,想看她的作品。我,也要这样叫她,张爱。我,想了解她是怎样的一个奇女子。裂了满满一张她的书单,我决定要它们都看完。真好,有了《怨女》和《小团圆》。花了两天零碎的时间,将《怨女》里的<小艾>看完了。小艾既是幸运的又是可悲的。张爱将其写的是如此平淡又李素当然却让人读的心里五味俱翻。小艾九岁来到席家,伺候五太却受尽家中老仆的欺负,好不容易十五六岁时跟随五太来到南京,本以为能这样平淡生活,可想到席五爷会对小艾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张爱在写<小艾>的前一段并没说到小艾外貌身材有多好,可是在这花季年龄,又是在无人的房间烛光下,席五爷却将她埋在了罪恶里。张爱依旧将这段写的平淡,而让人更加揪心。在那个流言蜚语的年代里,小艾害喜的事终究被发现。而面对她的不是对席五爷的憎恨,对小艾的同情。等待她的只有五太的指责,三太的踢打和老仆的议论。小产了无人照顾。对席五爷恨却无能为力。对于爱情,她一无所知。她只知她喜欢看对面楼顶那看书的青年。那是她有二十三了也有人喜欢,是陶妈的儿子有根,可她还是在意于那楼对面看书的青年。他和她终于相识,相知但小艾不知自己是否与他相爱。他们的相遇有些偶然又有些故意。总之,他们就是结婚了。就在席五爷暗杀的那日,她向他诉说了自己的那段痛,他向她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他们成家了,过得清贫倒也自由。虽经历了金槐在外务工时遇到日本的侵占,遇到别人的怀疑,因小产而得子宫炎不能生育的便领养了一小女孩。但他们还是没有分开,不离不弃。直至小艾病情严重,他将她搂在怀中,告诉她不会有事的。。。。平静的开始,再然后,平静的结束。

怨女--张爱玲

这是张爱玲的一部全集,里面收录了《小艾》《五四遗事》《怨女》《色,戒》《相见欢》《浮花浪蕊》《同学少年都不贱》七个篇目睹。

小艾今年穿黄裙

“小资”一词对张爱玲来说是有些不适当的,这样的评语让我错过她很多年,充分说明书一定要自己看,别人的话听不得。总觉得她前世一定做过外科医生,今生才执笔如刀,将人心世情解剖得血淋淋。她又像个工笔画家,纤毫毕现,色彩分明。只是这美也是血肉淋漓、剥筋见骨的美。王小波在《革命时期的爱情》里面写道,“革命时期,总有人在戏弄人,有人在遭人戏弄。灰白色的脸上罩着一层冷汗,在这上面又有一层皱巴巴,湿淋淋的微笑,就是献给胜利者的贡品”。微笑与灰脸,就如张爱玲笔下的美与冷,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得谁。说她只写男女之间的那些事,钱钟书可以说,杨绛却不适合。能战胜岁月的作品,即使总关风月,也未必不浑然天成。近两日看到一则新闻,就生穿越之感。事因本地一知名台商,将本厂一湖北籍女工变作情妇,五年后分手,女子衣食无靠,徒留沧桑,于心不甘,公之于众。只见女子弱质纤纤,奋力搬起脸盆大小的石头,砸向拒绝向她开启的工厂大门。铁门纹丝不动,却令观者担心她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台商家人放话要她为不端行为认错道歉,便可给钱。男人包二奶不是错,始乱终弃也不是错,错都在女人这一边。呜呼,小艾还魂!穷人家的女儿,长得不好命苦,长得好命更苦,这一生劫难重重。故事里的小艾认清未来只有卖身和嫁人两条路,思前想后选择嫁于金槐,结局又如何呢?鹅黄向来最为娇嫩,初春草木苏醒,嫩芽新发,便是这颜色。如今女子穿了这鹅黄粉嫩的连衣裙,挥舞着纤细胳膊搬弄大石块,内心必也是愤怒得草长莺飞,春潮涌动。张爱玲写出了几十年前的小艾,几十年后的也写尽了。

半生情缘张爱玲

晚上看了上视纪实频道的《前尘偶像_半生情缘张爱玲》,在thephy上down的,挺不错的,至少让我了解到了一点:张爱玲有强烈的恋父情节。这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张的作品我几乎都看过,记得最后看的一本是红楼梦魇,她考据红楼梦的,当时我也迷红楼梦,把西西图书馆全部关于红楼梦的书全看了一遍,感觉却是失望,我觉得那些红学家考据的没有意义,不是说考据本身,而是考据的着眼点不对,至少薛宝钗是不是个很有心计的反面人物,我一直都觉得值得商榷,而几乎所有人都将她一棍子打死,而所引用的例子感觉都不能让我信服。另外诸如大观园是不是以恭亲王府为原形之类,那些老头子考据了一大堆,从建筑风格上如何如何相似,但我觉得园林建筑,总是相似的,难道会有圆明园和凡尔赛宫之间的差别?我读的红楼是岳麓书社出的,记得舒芜前面的序,我读了n遍,写的挺好。陈村-意淫的哀伤我觉得也很有观点。读这些都是大一的事情,现在远了,记不清这么多了。扯远了,再说张爱玲,记得当年我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导师是廖可斌老师,一个一起答辩的家伙论文正是研究胡兰成作品的,结果廖可斌开始大谈胡兰成,因为廖的导师徐老先生(徐不是俺的祖师爷啦?)正是胡兰成当年的难兄难弟,廖说过一句话形容他们的关系:“胡兰成说假如徐是个女子,那他们两个肯定会结婚的。”廖引用徐的话说,胡兰成是绝顶聪明的,可惜呀可惜。我不知道这可惜后面包含了多少东西。记得看杨绛回忆父亲杨荫杭的文章,其父跟章宗祥是北洋同学,谈到章的时候,杨也说章是绝顶聪明的一个人,接着也是四个字:可惜可惜……感觉这些彼此的评价有些雷同吧,说到雷同又想到一个例子,还是杨绛的一篇,谈到钱钟书说的话,说当年张謇称赞杨绛老爸杨荫杭是“江南才子”,然后钱钟书就提到一点,张謇也是用“江南才子”四字来称赞他老爸钱基博的。然后杨绛就怀疑江南才子之类是不是随便就可以称贺的。我看完之后觉得好笑,“江南才子”四字大概堕落到跟“恭喜发财”之类客套语用途相似吧?我感觉既然胡兰成是所谓绝顶聪明,自然不是常人能理解的行为,比如胡兰成那么多有夫妻名分的女子,张爱玲只是其中之一。淳子说胡没有道德底线,我觉得说得很对,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感情上,他都是个浪子,没有责任感的浪子。我是先看张的小说,再看张的散文,接着看苏青的作品,比如《结婚十年》之类,苏青活的很自然,不像张爱玲那么古怪,所以我觉得苏青某些评论张的言语是比较公正的。南玲北梅,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个称呼,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记得梅娘当年与张爱玲齐名的这个作家。苏青、梅娘也都是大一的时候看的,张爱玲是初中的时候接触的,都是女性的文笔,我觉得我的文字受她们影响很大。我看的张爱玲的小说散文都是浙江文艺出版的,我一直很感激这个出版社,几乎所有我钟爱的作家作品它都出版过。张的散文印象比较深的是天才梦 姑姑语录 童言无忌 炎樱语录 我看苏青 忆胡适之等等,有女同车很短,但当年看了印象特别深,女人女人,一辈子谈的都是男人,我不知道她最后那句话的时候,心里谈的是哪个男人。忆胡适之写的很感人,胡适的平易近人在她笔下栩栩如生,当然,也忘记不了他对大陆共党所谓集体创作的嘲讽。张爱玲的散文中能看出她自己,不像她的小说,比较遮掩。小说就不说了,老生常谈的东西了。

读张爱感之《怨女》

《怨女》是整部书里最长的一篇,时间跨度长,中间又有各样的跳跃也并不交代偶尔会觉得稍微有些困难。觉得最为精彩的是银娣刚生过孩子之后娘家要送礼前那段和哥嫂的“对峙”,涉及情面,金钱和感情。银娣和哥嫂之间互相推搡每人都是最难的最不容易的最无辜的。其实在我这样的情面问题一般都是自然而至最好了,任何刻意的事情算是做不出来的。可是细细读到书中这段还是不由得佩服张爱对于人性的把握如此的细微到位,每个人都是最痛苦最无辜的,在这样轻微的你推我搡之下所藏匿的“暗战”着实惊艳了。还有就是银娣和儿子玉玺之间的那段对话。银娣的儿子和丈夫一样永远的躲在后台,偶尔能赏脸客串一把也会被银娣给挡回去。于是这个儿子似乎就是只是个飘渺的影子而已存在却又抓不着。只是在她发现儿子和自己不是一条心时才开始注意到这个影子,极力的拉拢抚慰他。从谈话的内容看,母子俩像是多年的知己怎么就有这么多的话谈怎么就能谈的这么投机。其实在漫不经心的谈话下没每人心中都布满恐慌,玉熹是银娣唯一的寄托而银娣却是玉熹生活资本的来源,他们都害怕失去对方但这种害怕却少的许多的人情味多了不少交易的色彩。她要安抚儿子,还未婚就许他能娶个姨太太为了圈住他容他抽鸦片烟。似乎在那样的社会中只有两样的生活,在外胡闹亦或是圈在家里默默的“作”。一个儿子与自己相依为命这么多年,最终能留住他的心的方式居然是姨太太和鸦片烟,光是说说就觉得心里冒着凉气。另外就是银娣和三少爷那条似有实无的情线。银娣漂亮是从开篇就交代好了的,每每在众人出场时银娣的妆容总是要重点描写一下,她似乎不属于这样一个大排场的家庭但她的美貌却总是有自然切实的意味。大家庭里的叔嫂情似乎总是最见不得人却又最诱惑人的一篇,更何况他俊朗她漂亮。他们之间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什么,甚至连三爷是怎样的想法也从未正面描写过,他是玩惯了的人每个女人也许都是过客他能游刃有余却也都不当真。这是他对肃穆大家庭的报复,自己的方式。而银娣却不然,在那里她如履薄冰却也希望自己心里有个念想。念想和恐惧斗争着。恨他,念他都是真的吗?或者她的确是需要这样一个远远的美丽画面如同她的烟塌一样抚慰自己而已。一生中,做姑娘做媳妇儿做母亲做情人做婆婆...步步都没有顺心却也就这样走过来了。还要说张爱对细节的掌握,那种细微的事情一个个在她笔下曲折亦或是妩媚起来。

金锁记-怨女

《怨女》改编自《金锁记》,对于张爱玲,脑中留下着这么一个场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上海召开什么文学座谈会,在座的都穿中山装蓝布粗衣,唯独她穿了旗袍与会。由此看,这种女性便蛮很让人欣赏。她的代表作《金锁记》被傅雷称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小说的文风绚丽华靡,初读时觉得文字烦琐,因为之前读过她的短篇《色•戒》,因而留有这个印象,语言心理动作各种描写揉在一起,读快些就云里雾里,但重新大致浏览时却会觉得利索多了,人家讲其间蕴含着冷漠的悲伤,是有些,当七巧赶走季泽后上楼看他的背影时,倒不是有很大感触,徒见一个市侩的女人嫁入封建大家庭灰色地过了一生罢了。至于扩写而成的《怨女》,银娣市侩的力度上有一定的减弱,对世俗伦理的描述更为圆熟。但写作技巧上还是有新颖之处的,例如其描述银娣上吊未遂之后转换为十六年后的场景,不就有些电影的味道么。就现在读起来,不怎么合口味,但别人评价还是不错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2011年8月7日于余姚2013年5月7日于宁波


 怨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