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33936068
作者:[南非]J.M.库切
页数:213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是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获奖作品。无论生活还是时代,都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足以构筑出一部洋洋洒洒的宏大叙事,而库切却似乎更偏爱寓言的精巧结构和开放式思考。他井不捕捉整个历史奔跑的身影,而是炫技般地伸出手去,扼住了历史的某个部位,然后冷玲地向所有人发问: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所谓的好书好电影必须具备让人拥有不同生活体验的特质,极端并非全部出自急躁。K的所有经历和思想总是不停提醒我,不同生存哲学这一词语。战乱纷飞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可那种恐慌和绝望的感觉却清清楚楚。刚开始会觉得整部作品笼罩着战争带来的阴沉和死亡氛围,无疑会落入窠臼。但当我看到K于荒无人烟的沙漠之中躺在小山洞里远离人世默默感受一个白天过去了,好多白天都过去了时的场景,竟然十分触动。K忘记了一切,忘不掉布袋里干瘪的南瓜籽,忘不掉自己栽培呵护南瓜肉的迷人香气。从大地母亲获取恩典,用尽一生再去偿还。那是有魔力的,”有些人就是能听到伟大的主的召唤的“他们就是知道自己该到哪里去,从未有过选择之苦。这般的生存哲学于现世中是那样格格不入。
  •     这是迈克尔•K的生活。天生兔唇、与母亲在开普敦相依为命,带着母亲和她的希望上路,去寻找母亲的故乡——艾尔伯特王子城,好似那是一个安详的堡垒,却又由于缺少通行证而困难重重,甚至中途折返,直到他再也忍不下去的那一天再次上路。终于在路途中央,他的初衷丢失了,目的变成要带着母亲回家,将她的骨灰撒在王子城的土地上。后来在山中、王子城以及各个营地间辗转,一番颠沛流离,却又在最终,回到了开普敦。K在改变。他本来是一个园丁,并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园丁,善良得为其他人都找好了理由,被孤儿院塑造成型并且把那当做藏身之地。然后,在逃亡过程中,他问自己,“我相信助人为乐吗?”,他感到怀疑。到了王子城之后,他的生活习性开始改变,工具的缺乏使得他的饮食越来越原生态,由最开始的罪恶的猎杀山羊到后来的翻蚁窝、啃草根,几乎与自然融为一体。只是他摸着身下的土地,却不确定自己是否还会选择生活在绿草坪和橡树林之中。再之后,他对食物的需索小到可怜,或者说,他需要的不再是加工后的食物,他在坚持——尽管是十分微弱的坚持——从土地本身、从自然本身还原出来的南瓜、西葫芦、胡萝卜等等诸如此类的补给,也只是补给而已,最微弱的维持生命形态不会完全消逝掉的一种最基本的补给。尽管他无比虚弱,尽管一路上被误会被博爱被无数人追问他的故事,但这样的坚持从王子城一直延续到最后回到开普敦,回到最终他发现他是一个园丁,但不再是耕耘他人花朵的园丁,而是一只蚯蚓或是一只鼹鼠。但无论如何,他仍然是一个园丁。这就像是一个循环。最初的出逃开普敦,一路辗转流离一路改变认识自我,最后却还是回到了开普敦,园丁的身份绕了一圈还是回到了园丁。但一切都回到了原点吗?不。离开开普敦的时候,他还是个青年,是个心怀希望的青年,他的身后是他的母亲,也是促使他一切行动开始的那只手,然后,那只手消失了。他悄悄的迷茫,又悄悄的找回自己,默默的耕耘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梦想,就像一只蚯蚓一样。回到开普敦时,我不知道他多少岁,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多少岁,他就像是趴在时光洪流中的一名旅者,把自己放得足够低,来避免人们的博爱。这是迈克尔•K的时代。整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每幅场景都描述得真实而详细,似乎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某种对表象的描述和时代的细藏。原谅我的浅薄无法参透库切的深意,总觉得好像抓住了什么,但看到下一页又是一个新的场景时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抓住,似乎整本书都没有终点,但似乎整本书都是重点,也几乎不明白最后吉普赛人给他带来的性经历代表了什么。如果回到这本书的主题与初衷上来,或许还可以谈谈政治诉求,诸如种植隔离与政权的交替之类,但由于对历史背景的匮乏,我只谈孤独。K是孤独的吗,当然是。他是善良的、天生有着缺陷的迈克尔•K,最开始母亲是他的依靠,他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来原谅将自己送进孤儿院的母亲,并帮她完成她的梦想,哪怕现实重重阻挡。只是最终他连母亲也失去了,他无所适从,好像只知道自己是个活人,甚至到最后,连活“人”也算不上了。他拒绝与别人的交流,在几度被抓进营地时完全感受不到他人眼里这营地在战争乱世中的好处,他执拗着的始终是属于他的那一方小天地和他种着的南瓜。与我们遇到不幸时的或向别人倾诉或自我对话不一样,他只是凭借着自己的本能在对抗这世间的所谓博爱,拒绝他人对自己的窥探,而究其原本,恐怕他自己都说不出来。他太过专心地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其他任何事都不在眼中。你可以说他是愚蠢的,而我认为他是固执的。他始终固守着他的梦想——让这荒野开满南瓜花。K给我印象最深的,总是他一个人静静的、孤独生活的时候,和自然融为一体,时间穿过他的身躯,他也随着时间飘飞,好似他自己就是时间。再次回到王子城之后,K害怕被别人发现,用尽一切方法掩饰他存在的痕迹,他的种种方法有些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改变人类昼伏夜出的习性,甚至几乎不用进食。没有所谓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的均衡,身体的各项征兆都无比虚弱,但幸好还活着,或者说,仍然与这世界共存,那么他便不需要额外的能量。而尽管是那一点点的维持生命线的能量来源,他的选择无比原始与古朴。一切都来自土地,最终也将还归土地,他履行着自己园丁的使命,照料着植物种子,也是在照料着自己的坚持。训练营里的某个人看到了K的坚持,认为他是“一个超脱于等级分类之上的人类灵魂,一个有幸没有被教条和历史触动过的灵魂”,尽管他将K错称为迈克尔斯,为的也只是知道K身上发生了什么,即使他不能真正理解K的世界,付出的关心都只是交换,但他确实是少有的能了解K的人。K由于他的生活方式而愈显珍贵,“好像是空棘鱼或者是最后一个能够讲雅基语的人”。所有人都翻着跟斗越过锅沿掉进历史的大锅,只有K追随者他的白痴之光,逃避开和平和战争,在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去看一看的旷野里逃避着,设法按照古老的方式生活,穿越时代,观察着四季变换,在改造历史的进程上,绝不比一颗砂粒有更多的奢望。也正如扉页上所说,战争是万众之父万众之王,有时他显身为神,有时显身为人。有时他造就奴隶无数,有时却造就自由解放的人群。在这样的时代进程里,似乎谁也无法逃脱,却仍然有人创立自己的时代,K就是一个。他的母亲,正如战争一样,将他推进了这个进程之中,而他最终执拗的希冀自己像地上的一块石,最好是一粒砂,随着世间、随着时间而生存,却不给后世留下一分一毫的痕迹。他孤独的活在自己的时代,不是一座孤岛,而是一缕风,谁都无法抓住。他听不到历史的车轮,也听不到时间,因为太专注于自己心中慢慢扎根的梦想,尽管最后躺在沙滩上,终于在体会过人本性里最原始的性感受之后,他的心里仍然牵挂着他的种子,他的漫山遍野的南瓜花。
  •     发蔫的橘子 fā niān咔叽布 kā jī嗫嚅 niè rú 熹微 xī wēi蒺藜 jí lí苜蓿mù xu营营声········这几个词都是我不太擅长却格外注意的词。这些词构成了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一组具有标志性特色的景。从这些离散的静态的词、这些被库切赋予了很大时代印记的词中,我们需要知道他到底试图让迈克尔·K在多大程度上远离他所扎根的社会和时代。库切把迈克尔·K视作“时代衣兜里的一个被放逐的流浪者”······“他听不到历史车轮的隆隆声音”······他们这样的人“除了搬运东西就是大量死亡”。库切试图像我们证明,在南非八九十年代,许多人的生活被战争或者其他不稳定因素打碎、抽离、糟蹋、奴化。人们对在一个营地找到活,已经是天降美食了。人们能奢求的就是继续活下去。可是像迈克尔·K这样的傻小子却还想过得好!迈克尔·K的好生活指的是他不被世人的穷凶极恶或者善莫大焉的眼光逮住就行。他如同一个毫无格调的人却学着隐士去隐居,他被许许多多的身份的人打乱了生活。因而,他听到了内心的营营声,“他从前认为自己内心中的十分强韧的像绳子一样的东西,正在变得湿润而呈纤维状”。他连乞丐、鼹鼠都不如。有时候,他想,他无法适应的是,“我走到的所有地方都有人等待着要在我身上实施他们自己形式的博爱”。在这里库切说明了在南非社会变迁中阶层之间、群体之间、人格之间的变相的歧义的关爱已经危害到被关爱者的社会性格了。这是一种不太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南非的问题终由南非来解决。南非的问题离开了时空交织的环境是无法得到客观合适的理解的。迈克尔·K可能想要一个恰恰当当的不受人注视的身份和平常园丁生活。这是绝大部分底层民众的心声,但是当局听不到,也不想听。——————欢迎关注本人微信订阅号:tongshiedu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知怎么的,想起了余华的《活着》
  •     一个心里装着使荒野开满南瓜花的想象、听不到历史车轮的隆隆声的人。
  •     喜欢k这个人物的塑造,但是他太崇高太纯真太可爱了,让人绝望般地认为这是个童话。我觉得最后的一部分,医生的自述中对K的莫名好奇、着迷和关心乃至最后的赞美,稍微过了一点。整本书的语言都是含蓄而冷静的主观描写,突然用第三者的视角点破这些,有种被人窥视的不适感。
  •     政府的组成在贯彻纪律和秩序的同时 也会在阻碍着人类的自由 尤其是管制严时 而战争却把太多想置身事外的人卷入其中
  •     在乱世中k活着自己悠闲的生活,别人看来他不正常,过的很可怜,其实可怜的是我们
  •     非英雄的故事
  •     “他听不到历史车轮滚滚的声音。”
  •     破灭的童话
  •     大学文学课竟然都提到了这本书。 库切真是,让我又爱又恨。
  •     一个战争局外人的荒野生存,一个医生眼中超脱于世的符号象征,一段茫然回归,三个章节的长度以级数收敛,个人认为第二章借医生之口过于直白点题的话语,有点削弱了前后文苦心塑造的简洁诗意。但整体读来确实奇特,别样的战争视觉
  •     另一个版本的鲁滨逊
  •     离我住的地方不远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图书馆,好在有中文书专区,就在一进门的小角落里,书的种类非常繁杂,香港台湾以及国内出版的都有,这种情况下第一次读了库彻并且喜欢上这个作家。
  •     相比拉什迪那本《羞耻》,库切这本拿下当年的布克奖是实至名归,小说第二部那段悠长而又具有梦境忏悔意味的第二人称述说让人回味。这部小说的主题将在《耻》中得到更深入的探讨。所谓“人究竟能不能摆脱历史”,这在这本书中有了卡夫卡和笛福结合后的初次尝试,历史和人的宏大主题被冻结成身体和意志的对立探索,这是伟大的尝试,也只有在小说里才能进行这样凛冽的尝试。
  •     我说不清它那里出色
  •     【战争是万众之父万众之王/有时他显身为神,有时显身为人/有时造就奴隶无数,有时却造就自由解放的人群。】一场永恒的自我隔绝和自我放逐。时代强制性地要每个人与之相连。静寂和沉默成为一种珍宝。库切的笔法稠密又冷静。在一个恰到好处的篇幅里精巧地展开。
  •     啊,弱无所依,迈克尔·K在动荡时代里颠沛流离的生活,最后重获自由的迈克尔·K,不知怎么的,让我想到《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安迪,迈克尔·K不需要小船,不需要啤酒,只希望他能如自己所愿,找到一块地,无所顾忌的种下珍藏的南瓜种子,等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收获之后能在火上烤南瓜片,闻着香味品尝,要是有一点盐,一点糖,一点奶油,一点肉桂就更好了~
  •     渐入佳境的一本书,因为对南非政坛变动不太了解读了一部分就想放弃,不过读到一半,迈克尔·K在荒野之中,摒弃了人类所谓的文明世界独自生存,这突然打动了我。慢慢的,尤其是通过第二部分医生的自述,我开始了解库切创作这个人物的初衷。
  •     颠沛流离的旅途颠沛流离的人生,好的不好的都经历。
  •     节奏有点慢
  •     但凡是战争都是罪无可恕的。远离土地生活的人,毕竟很难感受库切理想中的自然人吧。
  •     他是鹅卵石,竹节虫,泥人,被历史的车轮缓缓辗过。
  •     滋味很不坏,但配方神秘,一遍归纳不出来
  •     喜欢那些细致的描写,怎么做小车,怎么在路上行进并且躲避,怎么在废弃的农场生活下去。第一章最好看
  •     和人性无关的绝对自由
  •     迈克尔一生都在履行各种各样的责任 兔唇所以沉默 无条件辞去工作想带母亲回家 最后母亲去世他来代替母亲寻根 最后到了农场 谁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那个地方 于是他开始履行园丁的义务 遵从自己自由的天性 逃离营地逃离医院 最后他追寻到了自己的自由
  •     小泥人儿。
  •     在库切身上看到了些许卡夫卡的影子。
  •     50 临场感好强,前半部分简直是南非版废土旅行,后半部分又有点局外人的感觉。非常喜欢整个故事的切入点,人物和事情再渺小不过了,但在大变局下反而打动人。
  •     「我已经变成了博爱的对象,他想。」很多小句子渗出深深的孤寂,尽管我仍然无法理解它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     #2015##所读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一个人必须准备像畜生一样活着。一个人想要活命,就不能住在一栋窗户洒满阳光的房子里。他必须白天住在一个洞洞里隐姓埋名。一个人必须这么活着,不留一点儿自己活着的痕迹。
  •     关于战争的非常新颖的视角。第二章是败笔
  •     翻译太烂。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医生对迈克尔的形而上思考,而整本书翻译得最烂的恰是此处。
  •     他应该属于的那个世界没有接纳他,不属于他的战争却数次将他卷入其中。
  •     很忧伤。真实的那种
  •     优秀的的小说不一定要宣扬道德,不一定要批判社会,不一定要“告诉”我们什么,但一定要给我们思考的空间,那个空间里可以让我们和作者共同探寻生活的种种可能行~光凭这一点,库切无愧与诺奖
  •     习惯孤立的人才能永远追求绝对的自由,时代的车辙一次次碾过你的身体,你便一次次重塑、直立,多这可爱的小泥人儿。库切是最近一年内发现的最大惊喜。
  •     2003
  •     。
  •     时代的滚滚车轮下,作为个体的我们只能被碾压着推搡着前行,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也许和平年代这一点并不会那么凸显,但时代和生活的本质从来都不曾改变。人生这个词汇,注定就等同于悲剧,重要的是这场悲剧该如何上演。我相信战争的局外人会给你我答案。
  •     再找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后他因自己没有种足够多的南瓜而自责。
  •     十六年前描绘真实的种族隔离,十六年后指出种族矛盾,给新制度泼冷水。唯有真诚和良知才是库切的信仰。
  •     更喜欢耻~
  •     找回了小时候读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作品时的那种感受
  •     迈克尔·K是一个时代的切片,由于他天生的缺陷,无需夸张便得以真实地放大他离奇的遭遇,即使荒诞仍能令人信服。库切不迎合政治(从译者后记中了解到的布克奖十六前后的对比可知),只是冷静地做个一针见血的社会生活旁观者与记录者。
  •     与开头相呼应的结尾,令人神往,悲凉的社会氛围下,一丝一缕的暖阳都那么让人满含热泪。当然,本书的语言稍有些零散,对故事的连续性有一定影响,我在读的过程中几次走神。幸好坚持下来了,结局真的很棒,值得一读!
  •     带着母亲的骨灰四处漫游,在农场里独自生活的日子写得“惊心动魄”。一个脱离于时代的“逃跑艺术家”形象刻画得很到位。(结尾让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库切的高明之处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和寥寥的几段论述表现出了人物身上抽象的寓意)不过后面两章感觉没有第一章好。
  •     远离拉回远离拉回 以为结尾会是大象的死亡却没想到看到了人性的唤醒 读的都是人生那点儿事儿
  •     书已到,看着越来越…阿甘的第二种人生
  •     第一次尝试速读,4小时搞定。内容不好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