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心灵篇)》书评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555101000
作者:【日】山下英子
页数:192页

负累断舍离 快乐差不离

幼时总爱仰着头,看我家老太太整理大衣柜,古棕色的漆皮微微剥落,透着一股子不能言说的神秘厚重,沉淀了时光的味道。 这股子神秘好奇,直到我渐渐长高才显露出它的本来面目。 柜子里满满堆塞的,不过是用包袱皮儿裹住的各色零碎布头。 而这些东西,直到最后也没能找到派上用场的途径,只是默默地盘踞着上层柜子的一大格,像是老宅门外的石狮子,徒留了个旧时的影儿罢了。 对于老人家积攒零碎东西的爱好,倒是不难理解,无怪乎是勤俭的本质使然,只是面对着那几大包碎布头,总觉得还有些什么奇妙的情绪言说不明。 “扔不掉的人分为三种: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以及担忧未来型。” 读着《断舍离》心灵篇的时候,心中突然一动,想起了旧衣柜里的那些包裹。这该算是担忧未来型吧,没有了就会很不安,总觉得留着会派上什么用场,结果,大概也就是越积攒越多了吧。 原来,对整理物品的态度,就是这样跟我们的心绪关联起来的啊。 整理东西也能带给我们快乐和愉悦,听来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尤其是对像我这样,不把整理作为乐趣,甚至有一点享受散乱的人来说,更是觉得诧异。 可是我们真的理解整理吗?我们所谓的整理,是把物品变得更有条理,更方便收取吗?真的了解整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心灵感受吗? 如果你从没考虑过这些问题,那让我们一起继续看下去吧。 整合现在我们拥有的东西吧,接受它们的存在,接受它们的现状,不要急于取舍,一步一步慢慢地让自己想清楚,看明白。舍不得的东西是真的有保存的必要吗?还是因为“应该有”或者“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才觉得自己也应该留着呢? 关注物品,就永远都扔不了,听听你的心是怎么说吧。 啊,因为父母,朋友,都这么说了,所以我一直留着,可是一次也没拿出来用过或者看过。 心里这样明白地想清楚之后,果断地舍弃了不需要的东西,心情果然豁然开朗了。这大概就是我们通过整理获得的愉悦吧。 在整理的过程里,面对物品,反过来询问自己的内心,才发现投射在物品上的不过是别人灌输的观念,而做出了判断的我们也在这个整理的过程里,重新掌握了分析,思考的能力。 真实的想法啊,其实就藏在一件件物品里呢。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我们也在整理中获得了心情的自由。在这本书里,山下英子让我们学会了用断舍离给我们的心灵减负,更提出了“俯瞰力”的心灵加成法,让我们在断舍离的实践中认清自我,寻找更深层的自我认知和理解,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这么简单自在呢。 要修炼到“不为他人的想法左右,认清自己内心的想法,过自己想要到生活”这种级别,大概还会有很长的一段路。不过不妨从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开始,挽起袖子看看家里的物件儿,开始整理吧,我们的心灵减负之旅。

行动为王

其实这都是断舍离一些附加内容,作者一直在教导,如何如何,其实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你才会发现改变,空读是不会有收获的,确实用断舍离去收拾屋子时,可以清理一堆的废物,而且让物品井然有序,正如nike所言just do it!,只有行动起来,书上的条条框框可会有用武之地,这也应该是作者所想看到的,推荐先看最初始的断舍离,这本附加看看,。

断舍离——生活的减法,心灵的加法

第一次听说《断舍离》这本书,是在豆瓣某大神的日记里面提过,断舍离是关于生活中对于空间收纳物品的相关介绍,以及怎么让自己脱离不需要的物品的方法。脑袋中第一个念头就是,像我这种有收集乱七八糟小物品怪癖的人,严重需要这本书来让我脱离家里跟垃圾场一般的惨状。作者山下英子利用第一本《断舍离》的势头,写了第二本,《断舍离》(心灵篇),这个相当于第一本的进阶版。可能跟没有看过第一本《断舍离》,而直接跳到进阶版本的关系,我看这个心灵篇,整整看了两遍,第一遍看的云里雾里,对于断舍离有了些模糊的概念,趁着热乎劲儿,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渐渐看到了一些门道。减去生活中“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只留下“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尽量让自己的生活简单、舒适、自在,这就是断舍离宣扬的生活的减法哲学。从日常生活中对物品的收纳整理进阶到对于心灵的收纳。我想,这就是作者山下英子要写第二本《断舍离》(心灵篇)的原因吧!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作者山下英子在对于物质断舍离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用更深层次的俯瞰力,为自己的心注入专注的力量,通过把关注焦点转移到已经完成的事情上来为自己加分,不断进行自我肯定,累计判断力、自信心,并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就是断舍离说的心灵的加法哲学。作者山下英子提出的很多空间收纳方法,是我觉得特别新颖的,比如“七五一法则”、“三分法”、“时间轴”、“收纳一个动作的法则”等等这些都是让我对整理收纳有了重新的认识。比如我们的衣柜,衣柜总是我家里最乱糟糟的部分,换不完的上衣,穿不完的套装,总是堆在衣柜里面,想穿的时候都觉得没有一件是合我心意的。这一件是商场打折的时候买的,也就穿过一回,那一件是亲戚送的,丢掉又好像太不给人家面子了。这样或那样的想法阻碍了我想丢掉的念头。这就是为什么我的衣柜挂满了衣服,却永远觉得没有衣服穿。看完《断舍离》,我明白了,就是因为我把焦点都放在物品上面了,却完全忽略了我是否需要、合适、以及舒服。我才是物品的主宰,而不是被物品牵着鼻子走。我想,这应该就是作者山下英子要传达给我们的理念,通过整理物品来思考自己的生活。摒弃“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慢慢把家里收拾成“需要、合适、舒服”的状态,这应该就是目前我最需要做的事情。从整理物品到培养俯瞰力,我想这是迈向心灵净空的一个过程,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的结果。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进行断舍离的思考和俯瞰力的培养。断舍离,应该就是生活的减法运用和心灵的加法进阶。专注我们自己的生活,倾听我们内心的声音,我想着就是我们需要做到断舍离的本质吧!

怀有敬意、感恩的对待我们生命中的物什

怀有敬意、感恩的对待我们生命中的物什文 by 静流小的时候,我们总能听父母唠叨两句,他们小的时候可没有我们这么幸福,那时候要什么没什么。慢慢的长大中,我们发现家里的东西积攒的越来越多,平常日子不是特别关注也就得过且过了,碰到什么重大日子总会埋怨家里乱糟糟的,可真的到收拾的时候,却总舍不得扔着撇那的,总说这个还可以在干什么什么的时候用上,那个将来什么什么的时候也能排得上用场,就这样一放就是几年,直到对记忆也模糊,直到某年某月某日再看见它的时候,也想不起当初是为何要留下这个物什的了。而我们也常常用恋旧,一笑了之,还是不忍将这它轻易的扫地出门。在物质匮乏的时候,在什么都是限制的时候,我们必然需要积攒物什,并且要不断开发物什的多重功效,甚至要不断的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只是,现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一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我们总是轻易的,情不自禁的把新的物什带回来,很难割舍,更难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不上的东西请出我们的生活。一种油然而生的可惜的心情总在作祟,一种它还好好地,它还是那么的可爱,它还会排上用场的心情,让我们很难痛下决心,更难痛下狠手。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这么需要断舍离的一方面原因吧!从物资匮乏中得来的老一辈的传统教育,面对现今丰富物资的自然就成了不知所措,连连败退。慢慢的,当失败成了一种习惯时,我们的生活也就乱成一团麻,成了各种物什堆砌而成的垃圾场。而断舍离却是带给了我们,当下物资丰沛的状态中,我们对于物品持有态度的一种思考,一种更加从自我的角度去判断,我们与物什之间的关系,持有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发挥其全部的可能,发掘其全部的潜在,而到了它不再适合你的需求时,也要好好的感谢它的陪伴,通过喜舍等途径,和物品做一个好好的分别。虽然自己不再拥有,但相信它会给别的人带来舒适与便利!保有这样关于物什的心态,充满敬意、感恩的对待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不同物什,相信我们会比物什单纯带给我们的便利与舒适,得到的更多,生活也不会再像垃圾场一样,相反成了由主人与精心挑选、细心呵护持有物什组成的能量场,这将带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自我,不一样的人生!

让身心灵轻松上路吧

这是一本需要经常看的书,每次都可以给自己警醒,不断的清理,养成习惯,变成喜欢清理。外在的世界清爽了,内在也舒适了,知道舍弃不要的一切,只追求属于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做减法,对物品的减法,对人生的减法。只有在简单舒适的环境中,才能达到内心的舒适,这不仅仅是一本讲收纳的书,而是通过外在观照内在,是一本讲生活的书,抵达内心的书,非常好!

人生马拉松,断舍离助力高考后前行

导语:高考就像一场断舍离。高考后需要对过往进行一次断舍离,而填报志愿只是一个仪式,但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仪式,为自己的过去清理规整,同时面向未来,迎接未来。高考结束了。接下来一段时间,很多学生和父母都会陷入纠结的状态。纠结要报哪所学校?选哪个专业?到底要做怎样的决定才是正确的选择?曾经我也纠结过,我的父母和我一起纠结,但都是无用的纠结。尽管我们也去询问过一些亲戚朋友的见解,然而都是没有实质帮助的。后来的选择,就有点赌票的感觉了。最后我放弃了自己爱读的新闻,读了一个自己并不爱,但看起来是一门生存技巧的专业。后来,大学里,我又经历转系,转系不成功,不爱本专业,跨专业考研等折腾。看上去,只是填报一个志愿,其实和未来牵扯可大了。高考后需要对过往进行一次断舍离,而填报志愿只是一个仪式,但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仪式,为自己的过去清理规整,同时面向未来,迎接未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断舍离——1、断偏执——最可怕的不是输了高考,而是输了自己就像罗曼·罗兰所说,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高考就是这样一个认清自我的契机。高考结束了,就像结束了一场历时12年的战争,不管累不累,甘心不甘心,结局是否如愿,它就是结束了。首先,必须认清这个现实,然后断舍离。但我们难免会短视。考好了皆大欢喜,没考好则郁郁寡欢,甚至是怀疑人生。抑郁症,迷茫和不安。在断舍离中,为了放开不安,有一种认知行动疗法。想成功,就先断了对成功的执念。想上名牌,就先断了对名牌的执念。出彩的人生,文凭固然重要,但人生观、世界观、智商、情商,也非常重要。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之路有许多,而名校只是起点之一。所以,首先得正视高考成绩这个现实,然后站在10年,20年,乃至一生的长度,来看待高考,看待这人生路上第一次重大的人生抉择。俯瞰整个人生,就会发现,高考只是人生岁月长河数不清战役中的一战而已。将以高考结果(物品)为轴心的短视点,转变成以“我”为轴心来正确掌握空间(整体性),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以及更广阔的视野,俯瞰力就是这样的力量。2、断狂妄,以为高考完胜人生就完胜不少新闻也报道过。那些高考完胜,最后却不能胜利大学毕业的个例。这是另外一个方面的短视。以为过了高考这个大关,人生就高枕无忧了。其实,人生才刚刚开始呢。3、断依赖,是时候把父母亲灌输的观念也进行断舍离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有的家长,喜欢包办一切,根本就不会考虑孩子内心的喜好,更不在乎孩子对自我的未来规划,他们擅长的是:我希望你读什么样的大学。读什么样的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然而,作为孩子的“我们”,此刻必须唤醒“我们”心中的沉睡意识。父母给的意见只能是参考意见,毕竟,大学是自己的大学,人生是自己的人生。读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专业,会对“我们”未来的人生有很大起承转合的作用,理所当然要自己做主。断掉对父母的依赖,俯瞰人生,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相信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一场以获得“自立、自由、自在”为目的的飞行。如何断舍离?最近在学习山下英子老师的心灵《断舍离》课程,结合这本书,谈谈我的想法:1、纠结,其实正是进行自我分析的绝佳契机纠结是认清自我的好时候。同样的行为会因为动机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局。在纠结中,我们可以找到了解自己的关键。遇到纠结不要去否认它,这样反倒更加磨练了断舍离的能力。不要去否定心中的纠结,应当和纠结做朋友。2、舍≠弃,断≠绝断舍离更像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动禅,是人生的“新陈代谢”,是促进我们良性发展的“行动的哲学”。过多的高考小道信息、过多的欲望、过多的同类选择项,让我们困惑迷茫。过剩的信息,迫使我们的思考停止。借助整理信息,收拾我们馄饨的内心。通过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选项进行不断自我叩问,舍弃、整齐、干净,这就是断舍离心灵整理!然而,舍弃很困难,甚至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抵抗。但我们要坚信,舍≠弃,断≠绝,从做减法开始,让生命发光发热。以长远的视角去看,自然就能看清楚,暂时的“舍”与“断”,是一种长远的“得”,所以,果断做减法,舍弃那些“备胎”吧。3、断舍离得到的能力=俯瞰力在断舍离的状态中修炼自己人生的俯瞰力。每一个当下,其实都是过去的自己的累积,你曾经的好,你曾经的坏,你曾经的努力,曾经的偷懒,如果不学会断舍离,它就会一直都在,并生生不息。首先必须要搞清楚的,就是自己当下所处的位置。只有清楚明白自己的位置,以淡然、喜悦的心情稳步前进,不大喜大悲,才能规避弯路,实现人生梦想。以客观的态度去认知现状,是俯瞰的第一步。能够俯瞰,就能有所自觉,进而迸发应对的力量。4、正向场力=正能量让关注的焦点离开物品本身,去关注那些肉眼看不见的频率、价值、感情等等。舍离之后,以意识为轴心,导出场的力量,这个场力就是生命的支柱。断舍离能让你客观的审视自己,放下执着。实践断舍离的过程,就是磨练场力的过程。而场力制造出余裕的心灵空间,让心灵有了抗压的张力,让自己从“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就糟了”的提心吊胆,转变为——““即使没有上向往已久的大学”也无妨,总有办法在以后过丰硕的人生,读自己爱读的书,干自己爱干的事”的自在掌控状态。

把自己从当下抽离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说的是人们深陷在某件事情里时往往看不清楚真实状况,反而是局外人看得更明白、更透彻。现如今非常流行一种说法是活在当下,但有的时候,当下反而最容易让我们迷失。在我看来,人生的种种困扰无外乎来自于对过去的贪恋不舍或是耿耿于怀、对当下的愤懑不满或是纠结踌躇、对未来的担心恐惧或是迷茫不安。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断舍离的观念,解决了人生中过去和未来的烦恼,告诉人们要注重当下的需求,既不要总是留恋过去,也不要过分担心未来,最重要的是看清当下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当下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自己最需要的又是什么,甩开无谓的烦恼,彻底解放身心,轻松自在地生活。不过,还有一些人的困扰恰恰是来自于当下,特别是当遇到一些麻烦和困难的时候,这时的自己就好像是陷进了一团乱麻里,剪不断也理不清,想逃也逃不掉。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之后的新书《断舍离•心灵篇》当中,提出了一个让断舍离的生命有了二次延伸的新概念——俯瞰力,这个概念如醍醐灌顶一般,给人以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清朗之感。《断舍离•心灵篇》中的核心概念——俯瞰力理解起来像断舍离一样,非常简单。俯瞰力就是一种脱离当下,从高处往下看的能力,需要培养的是深刻的洞察、高远的观点和广阔的视野,是在断舍离到了“离”的状态后进一步提升所收获的能力。人最难看清楚的往往是自己,和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有时候似乎是看到了,但这可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而并非客观感知到的。要真的做到客观,需要的就是高到云端的俯瞰力。这本书中提到,断舍离教给人们的是一种减法的生活哲学,通过不断的断与舍,让生活变得简单、舒适、自在,而俯瞰力教给人们的则是加法哲学,借由俯瞰力把关注的焦点放到已经完成的事情上,为自己加分,提升自信心。而当我们越是能够清楚掌握住自我,明白的那个现在自己所处的位置,就能更有意识的生活,不再拘泥于现状,不再计较那些生活中的不幸,也不再受当下情绪的影响。总而言之,就是通过断舍离和俯瞰力,让自己的生活和心灵都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和高度。蔡康永曾经说过,在这个残酷的社会里,要跳出自身往下看,把自己从当下抽离,跳出自身,跳到上方往下看。这样一来,很多当下觉得扛不住的痛,也许就扛得住了;很多当下害怕的事,忽然就不怕了,就像现在的你回头看自己幼时所惧,已成玩笑。学会这招,我们也许就能预支日后的智慧和勇气。我想,这其实也正是俯瞰力的意义所在吧。

什么都无法舍弃的人 什么也改变不了

好多人吐槽这本书跟第一本如出一辙。聪明的我直接买了这本看,毕竟写着心灵篇嘛,我更想学习怎么在心灵上断舍离而不是让家里彻底断舍离。顺便一提这是我第一本在上班闲暇时间读完的书。毕竟短小,也算是精悍。作者主要从对房子、住所、物品的断舍离升华为俯瞰自己,从而对自己心灵、思想上的断舍离。其实只要着重抓住“俯瞰自己”这个观念就行也就是从大局方面去审视自己,自己的需求需要,自己的态度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还有就是一些被自己忽略的习以为常,应该去重视,并感激否则被“断舍离”的时候,很容易消沉迷茫。也就是认识自己的需要,从而删减,这个过程中,很难感觉出自己的成长,然而其实是潜移默化的改变,这就是加法,最后升华到能直接拒绝不需要的,并且对拥有的知足感激。通俗的说,就是不要被过去绊住,珍惜感激当下,然后对未来有信心。而恰巧,看完书后,想起自己主页那句话什么都无法舍弃的人 什么也改变不了。写得很乱的书评。见谅。

第一部的升华

断舍离第二部我晚上用了1个小时看完,这基本是我阅读最快的一本书,但部分章节我几乎是一目十行,只有在重点处略做停留。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他有什么深奥的理论,而在于他用一种崭新的观点来理清人和物品的关系。俗话说钱财乃身外之物,人往往执着于物,不断的争,不放手,沉迷其中,而让人迷失了自我,泯灭了活着的意义。第二本是独一本的强化和升华,将断舍离收拾房间进行拓展和延伸,使之能广泛的应有在人生,人际关系等多领域,用一理通百理明的思维处理任何事,懂得舍得的意义,有舍方有得。中国人传统里有一种有备无患的意识,习惯积攒东西,怕有一天总归会用到,但是越攒越多,破坏了有序的环境,看看这个可能以后会用,看看那个以后也可能会有用,每次的收拾,不过是把物品拿出来,换个摆法,又重新放回去,这种收拾潜意识也清楚毫无意义,于是逃避整理,因为一旦面对,又是这种依依不舍,十分纠结的心态,断舍离2说,纠结,其实正是进行自我分析的绝佳时机,我非常认同,这就像,我们身体某个部位疼了,这正是题给我们提出的信号,是我们该去行动的时候了。如果用有备无患的思维来看,似乎把一个超市都买下来,都不够用,所以我们得扭转思路,我们的手掌就这么大,抓不住所有,只能抓住关键,其他细枝末节,果断抛弃。只有放下,身心一致的放下,才能获得不物喜不以己悲的全新境界。第二本是第一本的进阶,我建议第一本看明白了,了解了人执着的根源,掌握了断舍离点具体方法,立刻付诸于行动,整理自己的居室,办公环境,电脑,手机,果断但删除,归类,有选择性的导入新的东西,直到自己从收拾和整理中找到乐趣,获得成效,养成习惯,再阅读第二本,他是对第一本的总结,也是延伸,让我们明白,再情感,人际关系,职场等多方面,我们都可以运用断舍离,在这本书中,我们的认识将得到一次全面的升华,方知断舍并不仅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断舍离的要义是让我们享受精致的人生,抛弃那些占据我们空间的垃圾,撇弃那些扰乱我们思维的杂念,让我们的生活,工作,人生,在规范的轨迹上富有创意和乐趣,展现积极的态度,明了不是占有,而是享有,不是留下,而是创造,享受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放下执念,整理自己,轻装前行

现代人的心不是太空,而是太满,满得凌乱,满得放不下新的东西,因此强烈的对自我、对周围人的期待也就难以实现。《断舍离》教我们在生活中做减法:生活很简单,以‘自己是否需要’为中心来考虑问题,择优选择生活中的一切需要,给生活留出足够的更新空间。抛弃注重‘量’的生活,变为注重‘质’的生活,这才是现代人在物质丰富的前提下,努力奋斗后,应该追寻的生活状态。ps:断舍离,从整理开始,看着整洁的办公桌,工作的积极性都会变强!

免费分享该书

这本书我已读过,扔掉可惜,分享给大家,节约社会资源。需要的请联系我frontend922@163.com。通过邮件发送地址后我将免费邮寄给你(邮局印刷品,邮寄便宜,但可能会慢一点)。俯瞰力是通过实践断舍离而得到的深刻观照能力。断舍离教给人们的是运用减法哲学来处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俯瞰力则教会人们进一步通过加法哲学认识更深层的自我。

扔扔扔的艺术

近几年,国内每次双十一都会上演一场“买买买”的盛宴,不断突破的销售数字让人膛目结舌。与此同时,日本却掀起了一场“扔扔扔”的潮流,一种名为“断舍离”的概念迅速蔓延开来。所谓断舍离,可以逐字进行理解。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进入家里;舍,舍弃家里无用的东西;离,离却对物品的执念,自在随心地生活。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早期物质是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人和动物都习惯尽可能地囤积以准备过冬,不管是天文学上的冬天,还是经济学上的冬天。人在进化的过程中保留了囤积的本能,这种本能在经历过大萧条大饥荒的人身上体现更为明显。如果没有进行一番断舍离,人们的东西终将堆积成山。断舍离可以说是一场动态地应对囤积行为的过程。东西进入自己家中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自己主动购买的、自己无意识购买的(商家打折、活动促销等)、亲朋好友送的等等。在这一系列渠道中,除了自己主动购买的之外,其他所有的渠道都不可避免涌入大量并非自己所需的东西。再者,即便是主动购买,也未必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在“断”这个阶段,就是要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阻挡在外,而其中的关键就是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山下英子告诉我们考虑这个问题时需要同时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个维度必须以自己为中心,问自己是否需要,这个抉择的过程必须由自己的意志主导,把其他干扰因素排除在外。在个人喜好这个问题上,没有谁可以为你做决定。记得之前有人问我要买什么手机好,我的回答是“买自己喜欢的”。第二个维度是确认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有切实的关系。人是不断成长不断改变的,只有当下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忽略这两个维度选择的东西,多半将成为生活中的累赘。在“舍”的阶段面对的是已经拥有的东西。前面已经说过,生活中总是会不可避免地涌入大量无用之物。“舍”就是对这些无用之物进行处理,整理出清新自在的生活空间。 这里我很认同山下英子所谓的“七五一”原则:在我们看不见的空间里只能放满7成,日常看得见但是不常使用的空间只放满5成,而最常用的空间最多只能放1成的东西。遵循这样的原则整理出来的空间看来清新舒服,同时又便于整理。这就好比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留出适当的空间,才能达到和谐舒适的境地。要贯彻这一原则,需要彻底地进行“舍”,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一概清理出场。在这个“舍”的过程中,除了收获一个舒适的空间,还能让内心收获一份平和。生活空间的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内心世界的投射,反过来,内心世界也会受生活空间状态的影响。山下英子说通过整理家中的破烂,同时也是整理心中的破烂,从而让人生变得开心。而所谓的“离”,就是不断进行“断”和“舍”达到一种平衡的新陈代谢状态,最后达到物尽其用,人、物和谐,脱离对物的执念,自在随心。整个断舍离的过程呈现的是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这其中的“物”当然不止有形之物。在数字时代,人与虚拟之物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想想那些沉迷网游的少年,想想那些公众场合的低头族,你会明白,虚拟世界也是一个亟需断舍离的世界。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除了休息时间外,人们平均每6分钟看一次手机。稍微静下来思考一下,手机上的信息真的重要到需要如此频繁地查阅吗?玩过微博微信的人应该清楚,当关注的博主、公众号超过一定数量后就基本看不过来了,关注太多和没关注是一样的,过犹不及。同理,频繁地查阅手机并非出于信息的重要程度,不过是一种成瘾性依赖罢了。一旦人和物成为从属关系,那么就没有自由可言,更别提快乐生活了。其实互联网的发展也和人类历史的进展相类似。早期带宽有限,信息传播效率低下,网民习惯了下载,只是多数人的下载行为也不过是数字世界的囤积行为。大量教程、学习资料等一定是长期占领多数人的硬盘却并未动过,原因很简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互联网的世界是无限的,过多的囤积造就的不过是一堆二进制废物。如果说十年前互联网世界需要的是信息搜索能力,那么在当今大数据爆发时代,比起信息搜索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显得更为重要。这个筛选能力就是一种断舍离的能力,整个筛选的过程就是一场断舍离的过程。如前所述,整个过程最关键的是对自己的了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新周刊》在《猎物人笔记》专题中有这么一句话:“爱物而不役于物,这是物质世界的生存法则。”这句话也许是对《断舍离》最好的注解,当然其中的“物”并不局限于有形之物和虚拟之物。《断舍离(心灵篇)》就是把“物”推广到人的思想、习惯、价值观等概念上的结果。我这两本书是好朋友看完后拿给我看的。在物尽其用后尽可能地发挥其价值,这也是一种断舍离。

从“断舍离”开始

从“断舍离”开始,建立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广阔的视野,培养“俯瞰力”,重拾自信,有意识地、果敢地、自在地生活,做快乐的自由人!

从断舍离开始,重新爱上自己

以前的我一直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什么事情都恨不得能做到一百甚至是一百二十分,一旦做不到自己心里想要达到的,就会特别恼火,自己跟自己生气、埋怨。原本一直以为自我埋怨是因为完美主义,直到我偶然看到这本《断舍离(心灵篇)》,才对我自己的问题有了新的看法。这本书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作品,也是去年火热的《断舍离》的续集。在《断舍离》的影响下,我也开始动手收拾起自己的屋子和办公桌,生活环境确实有所改观,买东西的时候会考虑这样东西我到底需不需要,扔旧物的时候也变得比以前干脆多了,因此等到这一本书的续集出来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就买来看了。全然没想到,这一次真正让我开始看清自己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影响到我的是作者在书中讲的那个例子:作者经常会在断舍离的讲座上问她的学员,如果没有经过任何特殊的训练,能不能举起三百公斤重的杠铃?如果没有雪巴的协助,能不能独自一个人登上喜马拉雅山?作者说到,这些问题看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里是经常会有类似的事情的,比如收拾,几乎每个人的家里都堆满了成吨的废物,如果总是想一下子收拾干净,也是不切实际的。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以往在给自己定下的目标里,是不是也有些像“一下子把乱糟糟的家里全都收拾干净”这样不切实际呢?我冷静下来,开始仔细思考,那些自己无法完成并因此而愤懑的事情里,有多少是确实很难做到的,并且第一次认真地去找好友去讨论这个问题。没想到,朋友对我说了一句话:“你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总是想做那些根本做不来的事,做不好、做不到就开始着急了。”突然发现,原来一直以来,我在朋友当中是这个样子的。所谓旁观者清,向来标榜完美主义者的我,原来并不是真的追求完美,而是经常给自己定一些太高太远的目标,所以一直以来才会活得这么累啊!山下英子的一句话彻底拯救了我——首先是赦免,接下来是接受现状,不要急于向山顶仰望。是啊,长久以来我都生活在对自己的不满当中,但其实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根本就是一时间很难完成的啊,所以,应该要接受现实,宽恕自己,把目标分解得小一点,从确实能做到的事情开始,一点一点积累,这样才会进步啊!就像我们在考试的时候,答题的技巧就是先从会的问题做起,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我们对这一点很清楚,技能掌握得也算熟练,怎么一到生活里、工作上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不过想想也是,周围的人们总是在说生活要拥有目标才好,没有目标的人往往会被人们指责,久而久之,我们好像就会不自觉地也给自己套上一个目标的枷锁,因为没有达成目标而对自己横加责备,过度执着于最佳选择而无法果断行事,就很容易用减分法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或者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不安上。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确保是完美无憾的,有得就有失。断舍离的观念里,则换了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把焦点从未完成的目标上转移到已经完成的目标上,比如“今天成功把钱包里的发票都清理干净了”、“塞满了笔的笔筒瘦身成功了”,改用加分法生活,就能轻松得多。就像这本书的序言部分里所说的那样,断舍离是一种心灵上的加法哲学,它会引导人们转换思考模式,把焦点放在成功完成的事情上,改用加分法生活,一点一点地累积判断力、自信心,不断进行自我肯定,并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 山下英子这一次的新书果然让我不负所望,它帮助我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的大问题。放下这本书,我觉得很有必要重新思考和计划一下自己的生活和奋斗的目标了。

《断舍离(心灵篇)》:从断舍离开始,重新梳理工作头绪

这本书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作品,也是2014年周边的朋友人手一本《断舍离》的续集。实际上,在第一本《断舍离》的影响下,我从去年就开始动手收拾起自己的物品,不大的出租房里确实显得清爽了一些,生活的效率也比以前提升,再买东西或者别人给我赠品的时候也会考虑这个东西我究竟需要不需要,扔一些旧物感觉也比以前干脆许多了。从生活态度上,我会更关注当下自己的感受,而不会让自己受困于未来的可能会出现的隐忧。在这本书推出之后,在生活上受益过的我自然毫不犹豫立刻埋下。在看到这本侧重心灵的分析之后,我想到了它对于生活之外的工作的启示。若是说《断舍离(心灵篇)》对于生活的其实是在于激励内心心底的自信,令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至于工作,则是可以说是在激励你跳脱主观,寻求积极的工作方法,摆脱琐碎工作对于心灵上的拖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我看来,主要的启发有如下两点:关注事情,就永远都舍弃不了非重点工作“关注物品,就永远都扔不了。”书中的这句话说的就是说在执行“断舍离”的时候,如何从关注物品,转移到关注自身。在我看来,若换到工作领域,可以微调为另外一句,即“关注事情,就永远都舍弃不了非重点工作”。也就是说,很多事情无论是领导交代还是自身的工作范畴,你肯定都会觉得很重要。但是,当你只有少部分时间处理多类事物的时候,适当的舍弃一些非重点工作就很重要了。正如书中所说,“扔不了”是很奇怪的事情。很多物品对于你生活的价值早就消失了,比如你的一次会议的记录笔记,当时觉得很有收获,可你再也不会回去再看,留着有何用?关注的视角应该是你自己当下的生活,而并不是过往。对于工作也一样,做不出选择、放不下手头所有工作的结果,就是哪个工作你都做不完,做不好。因为你的目标就是要在一段时间内做好一个工作,而并不是所有工作。你应该更为关注工作的目标,而不是工作本身的重要性。若以工作目标的重要性,来进行选择,则自然没有暂时舍弃不掉的工作。纠结是认清自己时刻“纠结和困扰的时候,就是应该进行自我分析的时候。同样的行为,会因为不同的动机而有所不同。”书中的另外一段,专门围绕了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纠结”的情景。这段话也让我感触颇深。在工作中,也经常遇到纠结的时候。有些事情没有经验,一直犹豫不决;有些事情可能做任何一个决定都会导致顾此失彼,有一定损失,往往可能直到最后一刻,才会忍心做决定。其实,按照书中所说,任何一个纠结的时刻,都是提醒自己更好的认清工作重心的时刻,因为一个决策往往会让一些之前没有想清楚的事情一下子集中冒出来。其实,这对工作未必不是好事。适当的在这样的时刻,多做一些思索,可能会对日后的工作有一定好处。因此,在工作中,遇到纠结,不要再害怕。自己冷静分析一下自己的纠结背后的动机、考虑等等,或许能让你以后减少纠结。总之,这本书对于工作的指导实际上也不少。 就像这本书的序言部分里所说的那样,断舍离是一种心灵上的加法哲学,它会引导人们转换思考模式,把焦点放在成功完成的事情上,可以改用加分法工作,一点一点地累积判断力、自信心,不断进行自我肯定,并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得更多的成功。

解救忧心忡忡的自己

我是一个常常忧心忡忡的人。日常的小消耗品,比如唇膏、化妆棉、棉签、护手霜等等,基本上都会备两份。前一份用掉一半左右的时候,就要赶紧补进下一份,怕到时候突然发现用完了,没有东西可用;稍微出门久一点,走之前会一遍遍检查包里的东西,钱包手机钥匙,纸巾湿纸巾,手机充电器,日常的化妆品,唇膏护手霜口罩,有时会纠结要不要带ipad和ipad的充电器,带一本最近在读的书;做一件事之前,会花费大量时间查找和浏览信息,想象和纠结,迟迟不开始;会为自己说的某句话打了磕而想很久,有时会突然想起自己做过的傻事,夜深人静睡不着时,更会一件件细数。所以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空间,买东西、囤东西,有时忘记某件东西已经买过了,又买回了第三份;所以会在出门前磨磨蹭蹭,出门后发现少了哪样东西会沮丧不安,手提包塞太满,拉链和包带很容易坏,也不愿意多出门;所以会起大早赶晚集,一件事拖很久,别人会奇怪“咦,不是早就听说你在做这件事了吗”;所以会常常不开心,睡不着,没有精神,不想和人说话。而这本书说的是:人会因为不安而囤积,这很正常,可以原谅自己;改变不会是一朝一夕的,这也没什么,慢慢来;不要太纠结于过去,不要太担心未来,享受当下;以自己为轴心,而不是他人或物品,这是正当的。都是很简单的道理,重复着说。然而正因为这样,象是有一个温柔的朋友,耐心而絮叨地说,不是你的错,只是你可以活得更轻松。所以我喜欢这本书。在地铁上读完之后,出来的时候我就把它放在垃圾箱边上了。走了两步后回过头看,一个垃圾箱,一本《断舍离》,是不是应该拍张照呢?不用了吧。断,舍,离,于是我掉头走了。

如题

看到《断舍离》三字应该就能知道作者是要我们切断、舍弃、抛离某些事情,自然兴趣稍减,但看到书头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思考轴”“概念图”“七五一法则”“三分法则”及“收纳的法则”等图表时,被日ben人所特有的严谨再次感到惊讶,以前听过日ben人对垃圾分类的细化程度,惊讶之外更多的是敬佩,相比之下的我们,唉!“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平时房间物品摆放,空间利用来使自己形成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状态,从而最终形成作者所说的“俯瞰力”,让自己的生活不再杂乱,而是分清主次,留有余裕,轻松自在,看看还是有些收获的!

自我肯定与自在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会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像是又回到了武汉跨江的大桥下:桥上的火车轰鸣而过,四下的树影浓绿茂密,而自己在高大的桥拱之下,和这一切在一起却又不觉得过分贴近,就像空气中漂浮的一粒尘埃一般。在这一刻里,有充足的空间,我是我自己,周围的物体是周围的物体。我可以体会它们的美好,感觉我和它们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亦可以感受到清晰的自己。我想,这就是所谓“自在”吧。从去年开始,内心受到很大的驱动,在新的路上开始前进和学习。于是终于可以慢慢觉察到,自己对自己的无爱与批判。无论是喜欢机智俏皮的语言还是过于热衷于购买物品,都是在内心无力的情况向外的一种攫取。明明只有这样一个并不巨大的形体,买下的衣物却在任何季节和天气都可以穿出远超过于实际需要的套数来,就好像用果冻包裹因而显得硕大的怪物一样。而近日收拾东西,更是看到很多自己买来时候的心头大爱,由于空间不够和偶尔被父母代为收拾,再不复当年的样貌,觉得颇为歉疚。这一层,是对物的认识。而另一点改变是,对己的认识。上述这些问题,并非在过去没有发现,而是发现之后,终归是对自己谴责而妄图用自己对自己的规定和约束来限制。内在力量不足而要遵守这样一些限制,不但意志力消耗巨大,且每每总是短期有效。一旦无法实现,要么脾气语言更为烦躁,要么在心里新添无意义的压力。而今认识到,如果能更关注内心,滋养内在精神,向外的行为和自我照看就能够自然发生。保健身体也是同样,如果只是用道理说服自己,总是无法坚持,且在锻炼中注意不到真正的身体感受,抑或又容易在克制一段时间饮食之后,暴饮暴食。而现在内心更为满足以后,如果吃得比较饱而散步速度太快,会觉察到不舒服而自然减慢;又如收拾房间,以前都会觉得一旦这个动作完成不了,便无法进行生活中别的事情,今天却觉得,其实慢慢持续来也好,清理并不是为了满足一时心理之需,而是为了让自己所在的环境持续改善。换句话说,既然是为了内心的舒适,那么过程中尊重自己的节奏习惯,这本身就是重要的一环。对过去的回忆紧抓不放,沉溺于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介意于实质无影响的他人看法,执著于物质,无法划清物我界限,不断通过重复的动作赢取内心一时的畅快,无法面对自己并非完美这一事实,无法看到自己可以不要争取完美,这些与其说是无法安守现实与内心,倒不如说是不可以接纳自己而产生的焦虑与恐慌;与其批评自己的这些行为有种种不当,不如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困惑和无助。内心的那个自己啊,你辛苦了。让我更爱你吧。

要心灵解脱要心灵解脱要心灵解脱先行动吧行动吧

归纳起来还是三句话1、本书作为《断舍离》的续篇,对“断舍离”之前和之后的步骤进行了补充,这点是相对于上一本书的突破。2、本书作为“断舍离”生活方式的心灵洗脑,可作为语录时不时阅读。3、本书作为行为之外的意识补充,可满足形而上与禅语爱好者的需求。补充的话1/ 本书对于“断舍离”体系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在断舍离之前,补充了对于自己现状的评估,这也符合很多心灵改变的基础步骤:如果想改变,首先要承认自己的现状,接受现状,然后开始改变。2/ 本书为断舍离体系补充了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能力:俯瞰力。其实与佛学中的“出离”很接近,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力量。总结起来就是通过行为你可以更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越多,你对于世界的看法也会变得不一样。你将学会更高远的观点,也就是有意识、自在、果敢生活的力量——俯瞰力。3/ 里边引用教育家森信三的几句话,我很喜欢,摘录如下——“人在一生中一定会遇到应该遇见的人,而且既不会早一秒,也不会晚一秒。”“缘不求即不生。内在没有渴望的心,即使此人就在面前,缘亦无从生起。”“幸福是细细体会与所有有缘之人的关系,从深刻的感受中所涌出的感激之情。”4/ 一段引用的总结:“断舍离的根本是对”现在、这里、我、活着“这些事的感恩。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缺失的地方,而是去关注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从这点来看,与佛法的修行也相当契合。好吧,整本书记住这几点已经很不错了,其它那些复杂的东西,就放下吧。连这本书也是该断舍离掉的。回到标题的话,真正想改变的话,还是行动吧行动吧行动吧,沉迷于语言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

作者没有断舍离内容

作者没有断舍离内容,导致新的想法和理论没有被大家关注到。俯瞰的角度和幸福的加法我觉得说的挺好的。也在之前的日子里若隐若现感觉到一些。只是作者的角度和眼界更高一些。

透过物品,看到你的内心

透过物品,看到你的内心文/Sofia前些日子,土豆秀了她网购的一双鞋。我很惊讶,白鞋虽美,但是打理起来却是不易的,尤其对于一个孕妇来说,大着肚子弯着腰多累呀。而我自己,看中了一双银色焕彩的鞋子,却因为怕打理而一直犹豫着没有入手;却又着实喜爱非常,于是为了这双鞋子前前后后去了商场n次,始终在纠结的道路上徘徊。也许,依据“断舍离”的精神,让人犹豫不决的东西就不要买。只是,如果往深了去探究一下,可以去想想自己为什么多次去看那双鞋子——这不是废话吗?当然是喜欢啊。再想一想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会犹豫?是钱包疲软,还是其他?好吧,我是一个懒人,非常怕浅色鞋子上的难擦的污渍,这才是让我纠结的唯一原因。最后,再问一问自己,市面上是否还有其他的类似款非浅色的鞋子让我如此魂牵梦萦的?答案是NO。想通了以后,果断去商场把那双让我怨念让我纠结的鞋子抱回了家。其实,很多时候,我处理这些让我困扰的问题的方式就是断绝自己的纠结心理——要么say YES要么say NO。或许,你会说,你还“断舍离”呢,没“舍”之前,反而多添置了东西。你怎么就记不住“断舍离”的教导——令人纠结犹豫的东西就不要买?我觉得“断舍离”不是让你断绝一切享受、过着清教徒式的寡淡生活。《断舍离•心灵篇》里说,纠结和困扰的时候,就是应该进行自我分析的时候。都市生活如此繁忙,很多人都像陀螺一般转个不停,我们何曾想过要关怀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得感受到自己的心灵,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也才能让自己活得更自在。“断”,是让你不要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带回家,而不经过思考,你怎么知道这东西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呢?可买可不买,心头之爱没那么强烈的东西就是可以“断”去的。而让你一直魂牵梦萦、始终无法忘怀的东西,你不仅仅可以从中看到你的喜欢,还可以看到你的某些困扰——比如说我的懒、怕擦浅色鞋子上的污渍。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断”还是断去自己心灵的困扰。物品要“舍”,家居环境要减负。心灵呢?人的心灵更应当减负、舍去困扰。心灵远比物品更加娇柔、更加需要呵护。我觉得,我成全自己的喜爱,入手了那双让我纠结的鞋子是一种“舍”,舍去了自己内心的困扰和纠结。当然,倘若我能够说服自己不再喜爱那双鞋子从而不买那双鞋子,也是一种“断”,断去了心头所念。不管是哪种选择,虽然没有实现物品上的“舍”,但是成全了心灵的“断舍离”。而我从这双鞋子中获得的喜悦也让我觉得,我当初的纠结还是值得的——因为是真心喜爱。也许,这种喜悦的感觉就是一种超脱了困扰的让心灵呈现圆满的“离”的状态。

并非简单一扔了之

我认识的人中,不少都有整理习惯,嗜好整洁。比如Z,比如H,比如S,还可以说出一些来,他们给我很多影响。我一向认为,人得能把自己的生活搞清爽,必是其大脑清晰,逻辑清晰,这也是他们生活工作井然有序的内在原因。《断舍离(心灵篇)》是山下英子风靡一时的《断舍离》后的又一本书,在整理技术篇之后,引导人进一步整理内心 ,向内在寻求力量 ,获得广阔的视野,高远的观察力,进而拥有可贵的俯瞰力。这本不到200页的小书,作者举出了丰富的案例,还有20多页自制的简洁图表。阅读过程中,时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断舍离?就是扔东西呀!”说起断舍离,身边很有些人有耳闻目睹。“断舍离并不在于把东西全都扔出家门,它是一个通过直面物品找回真是的自己、勇敢面对自己真情实感的过程,并借助这一过程一点一点完成自我疗愈。”一位失去儿子十年的女士,无法扔掉去世的儿子的遗物,每天看着这些东西,非常痛苦。作者并没有简单要求这么女士“断舍离”。其实,“她之所以倍感纠结痛苦,并非因为想扔而扔不掉,而是自己的感情尚不允许她这么做!”每一种物品,反映的都是人的关系。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总能带来独特阅读体验。一位女士纠结于是否买一个保险柜存放她和丈夫的存折和证件,实际上,她内心深处纠结的,是她对夫妻关系的不安——“明明是夫妻,在钱的问题上却像是陌生人一样。”而她真正想要的,只是清楚掌握彼此的财务状况。大学期间就学习瑜伽,有多年瑜伽指导员经历的山下英子,体悟到家居整理的根本在于将以物品为轴心转变为以我为轴心。通过观看内在,让关注的焦点离开物品本身,去关注那些肉眼看不见的东西。藉由这些,让人摆脱了物品的拖累后,拥有深刻的洞察力、高远的观点,最终达到自在境界。这些能力不只是适用于住所,从生活方式到人际关系,到政治经济……它可以灵活运用到所有事物中。对断舍离的方法,作者提出了”七五一总量限制法则“,”只需要一个动作原则“和”大中小三分法“这些都配以自制的简明图表,让人思路立刻清晰起来。如同通过做几何题练习逻辑思维一样,作者将三分法作为磨练俯瞰力的方法,引导读者加以练习。并对”不安的来源,金钱的烦恼和成功给出三分类图表。 我认为,这也是本书值得一读的所在。作者还提出余裕、场等概念,让物品完成代谢,让空间自由呼吸,从而让人由”叹息“变成”深呼吸“。总之,是通过断绝不需要的东西流入,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修炼心灵,,达到以人为中心的自在境界。


 断舍离(心灵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