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余秋雨

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7126655
作者:余秋雨
页数:308页

内容概要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2006年12月,“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余秋雨以14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引发广泛关注。

书籍目录

自序   道士塔   莫高窟   阳关雪   沙原隐泉   柳侯祠   白莲洞   都江堰   三峡   洞庭一角   庐山   贵池傩   青云谱随想   白发苏州   江南小镇   寂寞天柱山   风雨天一阁   西湖梦   狼山脚下   上海人   五城记   牌坊   庙宇   夜航船   吴江船   信客   酒公墓   老屋窗口   废墟   夜雨诗意   笔墨祭   藏书忧   腊梅   家住龙华   三十年的重量   漂泊者们   华语情结   这里真安静   后记

作者简介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选入人教版中学教材)《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文化苦旅- 余秋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自然山水与人文山水,图书馆里的美景远远比不得生活中的真实山水。正如作者所说,在山水历史间的跋涉能激起如人生的回忆,而这回忆又可以渗入笔墨中将人、历史、自然浑然地交融在一起让人永久回味。无意打开了一闪轰动世界的门户的王道士永远也不明白这个洞穴吞吐了整个中国的荣耀与耻辱,耗尽了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的一生,却乐于从他的斯大人和北大人那儿换几个银元。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而再优美深邃的风景与佛教艺术故事也会被思维敏捷的讲解员冠以道德或贞洁的名目而原味尽失。善的堆垒最终会挤走美的踪影。当峨冠博带零落成泥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画的诗文却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屈子投了汨罗水,柳子走过了汨罗河畔,依旧寂寞。但满腹经纶的嘈杂终究比不过吆喝声的脆亮,文采华章终于从朝报奏折里挤出了一片天地,世代文人由此增添了一成傲骨,三分自信。被称为中流砥柱的都江堰目送了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诵念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又木然地看着人们虔诚地膜拜着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李冰父子。钟鼓鈸磐,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劳累的白帝城清晨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而诗情与战火的豪迈与沉郁却挡不住搁浅与苦吟的势头,终于消失无声。繁华盛唐比不过酒入豪肠时酿造的月光与啸成的剑气,在悬崖上的展览千年终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满耳的喧嚣不如把广播关掉,省的李白来烦吵。于是,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洞庭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文人墨客鼓吹出了多少名山名水,就有多少名山名水充满了世俗的拥挤。文人难以逃脱的悲哀莫过于原本所吟咏的景致和情怀被车水马龙践踏的七零八落。眼前有古人留下的诗,脚下有平整光洁的路,耳边有此起彼伏的叫卖,轻轻便便,顺顺当当的文人自身的文化感悟与山水构成的宁静往还、深挚的默契全都破碎了,一个个文人全都蜕脱成了游人。被冠以吴侬软语与玩物丧志之名的苏州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勾践够忍耐,夫差够该死,西子最亡国,五人墓碑最终也埋葬了“九千岁”。山水还在,古迹还在,只是苏州已然苍老了。淡泊而宁静的江南小镇莫不是最佳的隐潜方式了。“大隐隐于市”,小镇街市中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是最隐蔽的。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带有一丝不诚恳。文革的喧嚣依然喧嚣,普通夫妻的对笑依然莞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江南小镇把飘荡在都市喧嚣间的惆怅乡愁都收服在无数清雅的镇邑间了。寂寞的天柱峰,只存留了空寂无人的山峦和历史的强蛮,却引得李白、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风云人物尽叹“归”。它有宗教,有美景,也有诗文,但终究也经不住历史的苍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范钦的天一阁防水,防火,防人,最终也没防住论斤卖纸所得的银元的诱惑。景点,景点,总是景点。 修缮,修缮,再修缮。白堤和苏堤在西湖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的自卫与自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与狡黠,然而群体性文人人格的日趋黯淡却使得文化最终只剩下一堆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狼山没有奇巧的花样,只一派明净的现实世界的寻常摸样,却埋藏着骆宾王“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的雄文劲采。熙熙攘攘的上海人。上海从根子上就与凛然的中华文明不太协调,不太和顺。 上海人的精明和智慧,构成了一种群体性的逻辑曲线,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处处晃动、闪烁。快速的领悟力,迅捷的推断,彼此都心有灵犀一点通。“历史,从不给弱者以怜悯。”上海人就是有一种精神,他们要证明他们是强者。“真正的强者,永远占据一席之地。五城之开封:一个腿色的遗址。南京: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成都:蜀道难,再难也足文雅,连瘦弱文人也经受得了。兰州:牛肉面与白兰瓜。黄河上游边上的狭长古城,浓厚与清甜。牌坊:不透明的顽石严严地封住了包裹着的生命。偷偷种花的尼姑,还有我的女老师们的灵魂终于凝聚在一起释放了,夕阳投下一个长长的身影,贴墙穿过旧门。这是一个被她们释放出去的人。一个至今还问不清牌坊奥秘的人。一个由女人们造就的人。一个从花圃出发的人。庙宇:年轻的媳妇盼着自己拿起佛珠的那天。和尚的“敬惜字纸”与老师的绿色天地相互疑惑着。漆黑的夜间,小庙禅房的蜡烛头和老师宿舍的煤油灯遥遥相对。村里老人说,他们都在“做课”。夜航船:每当笃笃笃的声音在深夜从河畔传来,即将远行的山民,吃过一顿稍丰盛的晚餐,拿起早早收拾好的简薄的行囊,粗糙地挨个儿摸摸年幼的儿子们的头,随即用拳头擦擦眼角,快步的走出屋外。蓬头散发的妻子提着包袱跟在后面,没有一句话。橹声欸乃,日日夜夜。吴江船:年轻的学子的湿棉衣未干,太湖女儿的冤屈难诉。信客:老信客的千叮万嘱终于使年轻的信客接了班。他想老信客一样低眉顺眼的安慰着死者的家属,蹒跚地走过一步步四乡的路,扛着外出谋生者的血汗和眼泪,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酒公墓:张先生终于跛着腿,走完了他的旅程,随着他的逻辑,他的英语,他的毛笔字一起。他墓碑的周围全是他肆意的笔墨,他竭力讳避家族世谱,但三个坟,状元、张老先生和他的,安然并列,连成一线,像是默默地作着他曾热衷过的逻辑证明。老屋窗口:女教师的企盼,河英对书本的渴望,最终还是被村里的族人否定了。一个人的一生只三言两语就可以被概括了。“ 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在这儿,已超过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读这本书的时候刚从敦煌回来,《道士塔》一篇深有感触,对于莫高窟,有太多太多的感悟,至今依然记得洞窟中阿难尊者的神情,也记得讲解人员在谈到缺失壁画的缘由时,游客们义愤填膺的表情。文化,本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旅行,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跨越时空而来的那些声音总会引起共鸣。
  •     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偶尔没有感兴趣的书的时候还会翻出来重读。让人觉得闲适,可以让我慢慢静下心来。个人觉得是一本可以让人回味的书,仿佛灵魂都轻松温柔。
  •     初中时看的盗版,盗且无道,错别字很多.
  •     这本是姐姐送我的书,那时候姐姐是我的偶像,现在和姐姐却是两个世界的人一样,追求个想法完全不一样了
  •     真苦啊。。
  •     拗口,但是让我知道了文化的美
  •     文化苦旅在10年前是真的非常认真的读过,可是时间久了,有些东西真的就淡忘了
  •     只是浅读,不敢打分。反正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是跟着他旅行了一大圈。读起来很舒服。
  •     启蒙书 高中三年的陪伴
  •     相对来说格局较宽的文化散文
  •     貌似是我真正喜欢上看书之后印象比较深的第一本
  •     高中的时候看的感觉开启了看外面世界的视角吧。后来听到一些余秋雨的行为有些不是很好。不过就这几本书来说写的还是不错的在高中的时候看来
  •     放在身边三四年了,每一次读关注点都会偏移,现在文化,苦难都烟消,唯独喜欢里面的小故事,夜航船里的夜谈,柳祠的柑香亭,牌坊里清丽善良的女教师……
  •      因朋友转校,送我两本书。一本《文化苦旅》一本《吾家小史》。文化苦旅前几篇读的真的让人很愤慨!莫高窟… 读完整本书后真的很想随着作者的文章去祖国的各地去逛逛。
  •     2016年3月,电子书阅读。
  •     初中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写的真好。现在看来其实一般,对人生的意义不是很大。但是不可否认,是部精彩的作品。
  •     作为旅人的角度,以历史审视者的眼光,抒发文人对历史文物遗失的感慨悲叹
  •     要再看一遍的书
  •     喜欢这个
  •     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动人心弦。
  •     高中语文课文
  •     跟着当代徐霞客,循着丝绸之路,感受那些见证千年历史的文化古迹。
  •     时代
  •     忘了……
  •     管你们怎么说余秋雨先生 我也曾经是个文青 被深深地感染过
  •     高中看过。当时是非常喜欢的。
  •     现在回想起初中抱着《文化苦旅》的场景还是觉得很美好。
  •     文字很美,完全欣赏文笔去了
  •     最好看 最简单 也最深刻的一部
  •     马克
  •     文化·苦·旅
  •     小说化的笔法去演绎.这本书直接把我带入传统文化的圈子,让我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宝贵部分,是我的文学启蒙书籍,推荐初中生可以看看.
  •     沉淀之思是对本书最好的诠释
  •     怎么说呢!感觉在认真注视着生活的点滴,潜心思考,脑子转的很快,是一本用心的书,可惜以前总也没看完,现在才看完。
  •     到现在余秋雨的书已经读了不少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中国文脉》《千年一叹》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通过这些书确实使我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他的文字确实挺美,让人体会到了汉语的美感。
  •     越是了解,越是自豪。
  •     其实不应该这么低的分。我感觉8.5左右吧
  •     这样的书,读来很安静,像跟一位老者智者不出门却行了万里路,见了万里外的风光,心里很满足~
  •     道士塔这篇散文彻底征服了我的思考,让人看完不由得深深叹息!
  •     想起这本我初一读过的书,当时给我感觉不懂作者的情怀到底是什么,现在应该找出来再读一次
  •     无病呻吟的典型傻逼中国弱智文人。
  •     余秋雨大部分书都拜读过,真心喜欢
  •     高三读物
  •     写旅游类专题片时你会需要它
  •     不晓得为什么余秋雨最近几年不吃香了
  •     看过 北大授课 后,想到这本书。 万水千山,我总算也看过一遍了
  •     咦分竟然这么低,我觉得很好看啊
  •     令人叹服,无法模仿。
  •     文字精美,令人神往。但现实总是追赶不上文字,无疑是过誉了。
  •     高中时 背过了无数段落 词句 虽已忘却大部 但给情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