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守护者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52003529
作者:蒋玲
页数:420页

内容概要

蒋玲,曾是多家户外媒体的编辑、记者,从事登山户外媒体工作10年。历任《户外探险》编辑记者;《山野》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户外装备》首席编辑、执行主编;《写真地理》编辑部主任。
她曾报道全国首期高山技能培训并随队受训;随队采访并登顶四座雪山;两次徒步墨脱;徒步世界第十高峰安那普尔那峰大环线。
多年来,她深入西藏、云南、四川和青海藏区,由此结交了多位藏族登山友人及藏文化学者,她擅以人文视角观看登山运动。

书籍目录


卷首语
喜马拉雅商业登山服务团队的组织结构
人 物
楔 子
丹增不是夏尔巴
第一章
桑珠从芒康盐井来
启蒙导师夏尔巴金巴桑布
六间平房的日子能笑出眼泪
启孜峰是世界上最美的“狗”
被开除的学生
发誓不嫁登山的
第二章
首席外教高宁
谁没“高反”过?
尼玛校长说自己没登顶是真的
“真不行”的他,原来是个天才
去法国培训
攀登猛人
来登珠峰的客户只有一只手
“诚实”与“登顶”,哪一个更值得骄傲
你们的向导掉下去了!
第三章
我们睡在尸体上
悲怆的K2
我们把老师的骨灰带回了拉萨
第四章
一波三折的珠峰奥运名额
2008失眠珠峰72小时
第五章
海拔8750米的哈达纪念碑
你的命在我手里,你就得听我的!
关门时间到
我吐血了,再上的话会死的
大普布顿珠的氧气面罩给了客户
阎庚华的确登顶了
世界最高的寺院
第六章
咱们下山就辞职吧
珠峰修路权
8000米紧急救援
珠峰长出了冰蘑菇
对雪山一定要尊敬
跳段“堆谐”再登山
后 记

作者简介

他们,是一群喜马拉雅山脉的孩子;他们,从偏僻的山村走进现代登山运动,也走进了每一位登山者崎岖的命运之旅;他们,将自己的青葱岁月种植在茫茫雪山之巅,并以质朴无邪的信念凝结成这部生死之书。
全书共分六章,介绍了西藏一所专门培养职业高海拔服务人员的登山学校,以及这所学校培养的、活跃在登山活动中的年轻向导们。这是一家专门提供喜马拉雅攀登服务的圣山公司,更是一支走向国际攀登舞台的高山向导队伍。
本书就从校长尼玛次仁开办登山学校开始,主要叙述了1999-2012年,一群藏族孩子从进入登山学校,到赴法国留学,再到做登山协作,直至成为世界顶级登山向导的经历,其中有他们的成长、友情、爱情,更主要的则是刻画了他们与登山家之间那看似雇佣关系、实则不离不弃的生死情谊……
本书采取了新闻特稿的写作方式,游离于纪实报导和文学创作之间,讲述了这样一个特殊人群在他们特定的工作地点所发生的一个个真实、感人、悲壮和有趣的故事。全书图文并茂,有很多高质量摄影作品,多为高山向导亲自拍摄。他们可以在高海拔,其他人无力拿出相机时,取出相机拍摄,因此非常之珍贵、难得。
王石推荐序:
无数登山者因为登顶珠峰名扬天下,而被人所记住的高山向导则寥寥无几,那些高山协作和高山厨师就更是默默无闻。
《喜马拉雅守护者》中讲述的这支活跃在喜马拉雅北麓的高海拔服务团队——大多是些从西藏最偏远地区出身的孩子们,一开始可能还谈不上什么明确的人生目标,仅仅为 了能走出大山,寻找到一个能生存的就业机会。
可登山给他们带来的改变,却远远超出他们自己的想象。西藏登山学校成立至今才10余年,即使是1999年入校的第一批学员,如今也不过是30刚出头的年纪。在许多四五十岁,事业颇有成就的登山客户眼中,他们还是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但在山上,这种关系往往颠倒过来,客户们表现得更像孩子,而年轻的高山向导们要像成年人对待孩子一样,耐心细致地处处照顾他们的客户。这些藏族高山向导和协作,在高海拔极限环境中表现出的出色体能、丰富经验、高度责任感和对山峰的敬畏心,赢得了客户乃至公众的尊重。
今年是人类登顶珠峰60年。60年前,新西兰登山家希拉里和他的向导丹增诺盖一起从珠穆朗玛峰下来的时候,他们绝口不提到底是谁第一个登顶。这种向导和登山客户之间的相互尊敬和深厚友谊,60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登山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并不因为山下的故事更丰富,登顶的故事就更伟大;也不因为登山之前的阅历更少,登山所带来的体验就不够虔诚。在山面前,所有人都一样渺小,也一样伟大。所以,我很高兴有一本这样的书,真实地再现我的朋友尼玛次仁老师和他的团队在山里发生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正是因为有了这本书,那些以登山为职业的“喜马拉雅守护者”的形象才第一次鲜活起来。


 喜马拉雅守护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他们是一群喜马拉雅山脉的孩子,从偏僻的山村走进现代登山运动,也走进了每一位登山者崎岖的命运之旅。他们将自己的青葱岁月种植在茫茫雪山之巅,并以一切质朴无邪的信念凝结成一部登山生死书。”刚拿到新书。西藏一直是心之所往,又喜欢登山运动。还没有机会去征服珠峰,先跟着作者的笔触去遍览一番。
  •     登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既耳熟能详又神秘陌生的词。诚然我们从小就听说过珠穆朗玛是世界第一高峰,听说过希拉里、王富洲、贡布、潘多等等这些征服珠峰的英雄。然而登山注定只是少数人的运动,登山背后的故事也像孤独的高山一样遥不可及。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我们不能去亲自见证那些人、那些事,却可以跟随一本书踏进最神秘也最真实的喜马拉雅登山世界。《喜马拉雅守护者》,这本书所描绘的是登山界一个了不起的群体——登山向导。这也是个不为人知的职业,多少年来,向导们与登山家如影随形,为后者修路、背负给养和装备,最后成功将登山家护送上峰顶,然后当荣誉的光芒璀璨照耀之时,他们又像影子一样隐蔽不现。书中的向导们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登山高手,很多人登顶8000米级高峰不下十次,但他们的攀登不是为满足个人的欲望,登顶不是目标,他们的职责是帮助客户实现攀登梦想,并确保客户的生命安全。学校的前几批毕业生很多成为了国际顶尖的高山向导,他们的攀登能力和道德水准让法国导师赞叹,也让夏尔巴前辈们折服。他们组成的团队一跃成为喜马拉雅北麓商业登山界的最强者,他们创造出的工作方式为这个行业树立了规则。多年来,年轻的向导们经历过苦恼的高反、痛苦的胃病,有人因冻伤截肢,有人被坠石击中,他们见识过国际登山界的超级牛人,也拯救过不惜一死的悲情英雄,他们的客户中有全世界极限运动的职业玩家,也有王石、孙冕、王秋杨等商界名人……除了扣人心弦的登山故事,《喜马拉雅守护者》的另一个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带给了我们一个真实、具体的西藏。我们这个时代对西藏的印象如此热切又如此模糊。30多年来,一波又一波“西藏热”绵延不绝,而形态却千变万化,有时是艾轩、陈丹青们的油画,有时是畅销多年的图书,有时是美轮美奂的照片,有时是沿街叫卖的藏族装饰,有时还会是新闻出版局的敏感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西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从实际涵义中剥离,抽象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符号。今时今日,当城市的空气越来越污浊,生活越来越荒诞,存在之难时时让人触目惊心,不堪的现实需要一个美丽的谎言,死去的念想盼望一段飘渺的童话,于是,人们十有八九会发现西藏。当某人最后一次从“苦难”中脱身,终于向着无尽的虚空高喊道:“走吧,去西藏!”然后,或者呼朋唤友,或者单枪匹马,带上相机和行囊,外加一丁点儿凯鲁亚克式的激情,就此向自己的“精神后花园”撤退。可以预见的是,人不会在后花园生活一辈子,有一天他又回到满目疮痍的厅堂,自信满满、容光焕发,旅行让他充满力量,他觉得自己又做回了主人,用不了多久就能将生活修整一新。但是在此之前,他要向朋友们展示他美丽的花园。他罗列出一连串旅途中的地名,讲述着与之相关的趣事,然后又展开一叠漂亮的照片,告诉朋友们曾经守候了一整天只为了抓住那一缕稍纵即逝的光线。他的经历让人艳羡,他的记录妙不可言,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对你说:“呀,真美!”是的,真美——虚无之美!我们经常能在一些书籍、摄影作品,以及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中发现这样的西藏,它通常由一连串地名和美丽的照片组成,但是你会觉得这样的旅行似曾相识,这样的风景除了美丽别无一物。《喜马拉雅守护者》与之截然不同,它由一个最特殊的群体,引出了最真实的藏区生活,由最现代的登山运动,回归到最古朴的自然情怀。而这,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2002年,也就是“西藏登山学校”第一批学员毕业的第二年,作者蒋玲走进了西藏。奇妙的是,第一次进藏工作的她居然对藏族登山人们十分熟悉。诚如她在后记中所言:在位于西藏羊八井的唐拉昂曲峰大本营,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西藏登山大会的山友们不期而遇,他们很惊讶我能一一准确地叫出在大本营的二三十位藏族登山人的名字:次仁多吉教练、边巴扎西教练、仁那教练、旺加教练、尼玛次仁校长、阿旺罗布、巴桑塔曲、扎西次仁、阿旺扎西、次仁多吉、大普布顿珠、小普布顿珠、巴桑……这些让汉族山友一听就晕的人名,我听一次就记住了,让人猜测我和这些其实也是初次见面的藏族登山人认识已久。与守护者们的第一次相遇就如此具体、鲜活。在之后的十年中,西藏俨然就成了她的第二个家,向导们从名字变成了面孔,又从面孔成为了朋友,他们共同见证过一次次登顶,也目睹过一次次山难,有过狂喜,也有过哀伤。这些都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她笔下的人物有的诙谐幽默,有的哀伤悲悯,有的老成干练,有的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敬仰,无论哪一种都带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厚重的西藏范儿。 2012年,作者10年的藏区见闻终于到了沉淀结晶的时刻,在长达一年的创作过程中,她再一次采访了她的那些老熟人、老朋友,以干练轻巧的文笔重新勾勒出整个喜马拉雅商业登山体系的成长脉络和高山向导们的众生像。如果你对登山、对西藏有兴趣,就请跟随作者的笔,重温喜马拉雅守护者们脚下的道路。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热爱自己做的事情,敬畏自己做的事情。。登顶前的艰难的选择,创业的路,很像。可是到底走哪条路?真的各有理由,没有答案
  •     对于登山越来越热爱,对这个圈子认识的越多,就越明白那些背后人的伟大。
  •     震惊、感人。原来真正厉害的是这些高山向导!!!so cool!!
  •     在双桥沟时候看的
  •     信仰的伟大与生存的现实的激烈碰撞,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们
  •     这不是一本游记,是一本特别的传记。它讲述的是一群特殊的导游—喜马拉雅山高原向导,带领来自全球各地的挑战者步向世界之巅。作为一个不专业但又热爱好的登山者,简直看的叫人热血澎湃呐(☆_☆)
  •     人类真是活到哪儿污染到哪儿
  •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守护喜马拉雅的孩子的魅力!
  •     好想去登山!
  •     高山向导的生活,充实、精彩,又有些许对登山日益商业化的感慨
  •     这真是一群站在别人的登顶光辉下的工作者。另有一电影《喜马拉雅天梯》专门讲述他们的故事。
  •     非常好,修路、向导、协作,讲述一群朴实真英雄的故事,比纪录片《天梯》描述的好
  •     真正厉害的是这些高山向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