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民无地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06074389
作者:文贯中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美国著名文理学院——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经济系终身教授。当过知青,与中国的“三农”问题结下不解之缘。
文贯中于1982年夏,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冬,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在芝大做访问学者和攻读博士期间,文贯中专攻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曾担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现为《中国经济学前沿》共同主编,《中国经济评论》、《中国经济季刊》、《当代中国研究》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主要学术方向:中国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业生产力及大饥荒,城市化的内生性,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等。

书籍目录

推荐序 周其仁:为民“守土”的文士 // 001
田国强:九州之上,公地之殇 // 007
第一篇 什么在掣肘中国梦的实现?
第一章 进退维谷的中国 //
一、中国社会悖论:上升的国民收入与积贫积弱的农民 //
二、源于土地制度的双重结构性扭曲 //
三、户籍制度与“伪城市化” //
四、相对贫困化的中国内地农村 //
五、中国如何实现公平、有效的现代化? //
六、中国城市化:反全球发展之道而行的“弯路” //
第二章 扭曲变形的中国城市化之路 //
一、中国城市化困局之一:“化地不化人” //
二、中国城市化困局之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导致城市自我现代化 //
三、中国城市化困局之三:现行土地制度的“四宗罪” //
四、中国城市化困局之四:政府越俎代疱,法制与市场无法发育 //
五、中国城市化困局之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同步进行 //
第三章 古今中外的“富农法则” //
一、中国古村“桃花源”的必要条件:土地产权和人伦秩序 //
二、创造东亚经济奇迹的条件:人口自由迁徙和土地私有、自由买卖 //
三、使中国深陷农本社会的观念性和制度性障碍 //
四、“城中村”:进城务工农民身份与住房的缓冲带 //
五、消灭“鬼城”的关键:市场导向的地权和户籍改革 //
第二篇 现行土地制度的原罪
第四章 地权的“国进民退” //
一、现行土地制度对中国经济结构的扭曲作用已原形毕露 //
二、土地交易市场被政府的双重垄断“一手遮天” //
三、空前的“国进民退”:城市化何故等同于农地国有化? //
四、中国的土地悖论:用“国情”代替市场规律 //
五、走出现行土地制度困局之路:土地多元所有制和自由退出权 //
第五章 现行土地制度“于农无益” //
一、现行土地制度只是权宜之计,无法构造“和谐社会” //
二、土地私有制为何遭到反对? //
三、政府主导的外生型城市化,导致“制度性”排斥农村人口 //
四、农民的土地资产无法金融化 //
五、现行土地制度对农户分享繁荣的致命伤害 //
第六章 土地私有制真的行不通吗? //
一、“小产权房”:土地私有后的理性房价样本 //
二、“小产权房”转正之难一:“集体土地不准入市”论 //
三、“小产权房”转正之难二:“影响房屋市场的公平竞争”论 //
四、“小产权房”转正之难三:“确保城市规划、土地区划”论 //
五、允许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国民经济良性运转 //
第七章 土地制度改革向谁取经? //
一、香港模式:一剂毒药,一口陷阱 //
二、新加坡模式: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
三、美国模式:和平、互利的农地征收过程 //
四、日本经验:体制不改,只学皮毛,于事无补 //
第三篇 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户籍制度
第八章 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与城市化陷阱 //
一、一线城市吸收外来人口的能力已近消失 //
二、身份尴尬的农民工:只提供劳力,无权分享繁荣 //
三、庞大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往何处去? //
四、深圳样本:用“城中村”消化农民工 //
第九章 中国城市化实验的成与败 //
一、无人的城市与无家的农民工 //
二、市场导向的“老浦西”与政府导向的“新浦东” //
三、扑朔迷离的重庆模式 //
四、重庆政府的“第三只手”:政府伸向市场的另一只“粗手” //
五、重庆公租房的高调和深圳“小产权房”的低调 //
六、重庆模式:一场基于价格人为扭曲的赌局 //
第四篇 中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
第十章 中国须重启内生型城市化之路 //
一、中国城市化的内在逻辑应与世界趋同 //
二、城市化难以回避的普遍规律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七大特色 //
四、遵循经济学的普遍规律,中国必须重启内生型城市化 //
第十一章 市场主导、政府辅助的城市化之路 //
一、城市化的真谛是农村人口进城定居 //
二、内生型城市化:城市集聚效应取代政府成为主要推动力 //
三、黄浦江两岸的两种实验 //
四、“老浦西”VS“新浦东”:一座城,两种模式 //
五、借鉴“老浦西”市场导向型的城市化道路 //
第十二章 新型城镇化:好风需借哪些力? //
一、中国新型城镇化需要法治精神 //
二、要素市场亟须法制的匡扶 //
三、贸易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化至关重要 //
四、入世赐中国城市化良机 //
五、让有序、开放的市场引导城市化轻装上阵 //
附 录 采访实录
给予农民第三次退出权 //
中国需要第二次“土改” //
后 记 //

作者简介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吾民无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集中了中国乃至全球学者的目光。这其中就包括了美国三一学院经经济系终身教授文贯中的视线。文贯中(Guanzhong James Wen),男,1946年生于上海,1982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2000年度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主要学术兴趣包括: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人民公社下的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在文贯中看来,中国应该走发达国家发展服务业的道路,这样就能避免因为劳动力永祥制造业所产生的畸形膨胀,从而解决制造业必须依赖于国际市场消化的被动局面。这样一来,不仅中国的剩余劳动力能够持续不断涌入城市,而且还可以扩大农户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增加停留在农村的农民收入。可以说,文贯中先生对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是基于欧美现代模式,并由此为中国提出的一个城市化的方向。不过,有的学者反驳欧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缺乏可复制性,因为欧美在现代化过程中通过对外殖民的方式,将国内大量的人口外移,另一方面又通过工业化的手段将人口向城市内转移。而中国当下,既缺乏向外扩张的机遇,又缺乏大规模工业化的条件,所以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依然滞留在农村。另外,在五十年的“土改”完成了农业的现代化改造,传统的农民土地私有制被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所取代。这样的制度安排,就导致大量的农业人口被束缚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释放,城市化就更谈不起来了。对此,文贯中教授认为,应该改变中国当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恢复土地私有制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城市化。土地私有制经历上下几千年的反复社会试验,又经过当代世界各国的社会实践,被证明不但和现代化和工业化相洽,也是和市场化、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相洽的。相对于其他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是最有效率的。凡是对土地私有制做到长期信奉不疑的经济体,都能逐渐完善以保障产权为核心的法律制度,演化出有广泛民意基础的经济一社会秩序,引发各阶层共生关系的发育、深化,社会生活的和谐、互利。第五章 现行土地制度“于农无益”078也就是说,只有将现有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变,恢复农业土地私有制,这样才能使土地经济与现代化和工业化相结合,而且还可以适应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要求。通过对于产权立法,最终能够促进和完善产权为中心的法律制度,演化出现代性的经济社会制度。对此,我是有所怀疑的,诚如文贯中教授所言,土地私有制确实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但是土地私有制却未必与现代化与城市化想融洽。中国历代王朝的衰亡,都与土地的私人集中有着莫大的关系。西方地主与工厂主之间的关系也未尝融洽。如果,文贯中教授熟悉历史的话,也许就不会产生土地私有制与现代化之间关系融洽的结论。当然,文贯中教授并未将观点停留在土地产权问题上,而是将其上升到农业社会的留恋。这些制度和观念反映了中国对农本社会的留恋,对工商社会的突然来临缺乏心理准备,犹豫不决,观望徘徊——既留恋往昔的宁静和稳定,对城市化前景抱有莫名的恐惧和焦虑,又向往现代化生活和城市化带来的勃勃生气,总是幻想鱼与熊掌能够兼得。迄今为止,中国有不少人并不清楚凭借何种路径走向现代社会,也没有下定决心告别农本社会。第三章 古今中外的“富农法则”045文贯中教授突然放弃了学理的分析,而是将中国城市化的政策归结为对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留恋,对于现代化社会缺乏信心。尽管文教授八十年代究竟离开大陆,但是也应该清楚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个现代化”观念。中国是要走现代化道路的,但是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否定农业社会就能解决的。毕竟,中国至今仍有大部分人口是与传统土地经济有关,虽然近三十年城市化发展速度惊人,但是经济发展的压力依然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贸然开放土地市场,允许土地自由流转,那么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应该如何解决?文教授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在文教授看来,“尽速吸纳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和定居才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值得注意的是,仅仅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工作,不允许他们就地定居,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第十一章 市场主导、政府辅助的城市化之路187)也许文教授已经离开大陆太久,不知道除了2.7亿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以外,每年还有七百多万的大学生要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如何解决这么巨大的就业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文教授提出开放“小产权房”,缓解城市化过程中的房价问题。当然,这只是一个解决思路,未必是最终的解决方案。文贯中教授对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可以归纳为土地集体所有制应该改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流转,放开城市户籍,小产权房合法化,这一系列的建议,都是针对中国当下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尖锐针砭。这些问题都值得学术界继续深入的思考与讨论,但是我想在公共政策具体执行层面,就不仅仅是根据理想化的情景来推行,而是通过更加稳健的方式来完成这项伟大的变革。
  •     书到手很久才写评,因为一字一句看比较慢,而且也怕写评之后失去再读的动力。整体而本书提供了一个审视中国问题新的角度与逻辑,很是值得认真阅读与学习。2012年,一次北理工的论坛上,我有幸亲见周其仁教授。当时,我在带一个中国土地问题与新农民工问题的项目,遇到问题特意去请教。周教授当时谈了在四川的一些新土改实验和城市化,其中句话给我很大触动,大意是“中国城市其实还是利用率比较低,楼盖的比较稀。”这句话让我转换思路,对当时的研究也有很大帮助。周其仁教授为本书写推荐,并以了他与本书作者的交往。认真阅读之后,感觉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有些名家推荐还是比较靠谱的)。本书有几点给我很大启发。首先是提倡土地农民私有的必要性。中国古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意思是土地国有?其实,大部分时间里土地的所有者是农民。解放时谈的打土豪分田地不就是把土地再次私有化分给农民(这个问题远比表面复杂,有空可以看一下秦晖教授的视频),解放后这个土地所有权又都收归国有或者所谓的集体所有。集体所有说是人人都有,其实还是由少部分人代为行权,有时很难达到公平。这并是不是最糟糕的,更槽糕的是三年灾害的成因——把农民口粮强制集中,造成极大 浪费的同时,也方便了干部侵吞集体粮食,从而伤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后来解散集体食堂这个问题马上得到解决。以上提的只是私有化必要性的一小部分,更缜密的论述建议看书。其实是唱盛小产权房。这与主流媒体的说法完全相反。一来说明社会越来越开明了(倒退20年这种书能出版社长就要被叫去喝茶),二来也给出新的角度——非私有化土地上的农民把小产权房做为进城的一个基础——毕竟盖房要比种地的收益高。在看到本书之前,我一直比较相信主流媒体有关小产权房的宣传,现在我个人感觉应该重新考虑这个问题,考虑小产权房由非法变为合法的问题。之前有媒体称谁说小产权房好,谁就是买了这些房——纯粹的小人之心。第三是有关鬼城的论述。我本人对鄂尔多斯空城问题做过相关资料收集,也认识个做此城市规划项目的经理,探讨过相关问题。本书的观点仍然很有震撼力——人为集中是站不住脚的,要靠城市自己的内生力。而当前的国内城市新区往往是人口密度低、房屋空置率高,区内冷清,服务业难发展,就业难以创造,难以内生性的持续发展。鬼城就是无数个散布在各地缺乏人气的新城区的典型。这个问题过于复杂,建议有空看书。想对土地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真,想掌握很好的土地问题研究方法的读者,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如果我早3年看到这本书,很多研究课题做起来会更加顺手。
  •     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一直是个难以协调的问题,当前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缓解,像文贯中等学者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有些认为现有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良好的,有些则认为是扭曲了经济和社会结构。针对这个问题,文贯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剑指“吾民无地”,这四个字道出了中国民众的苦痛根源,他告诉我们“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土地所有权问题,他认为如果没有土地的私有化,农民的资产就不能变成资本,而城市化也会陷入危机。在我看来,土地的私有化也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我们看到的便是农村土地的利用率非常低,土地难以集中利用,因此文贯中认为土地的私有化可以令农民卖掉自己手头的土地而筹集资本,而土地的买卖可以促进土地耕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使得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另一方面则认为从农村去城市打工的农民因为户籍制度等的限制,城市无法大量吸收农村人口,于是真正的城市化率较低且缓慢。在此,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在贺雪峰的《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已然提出了与作者截然相反的看法了,综合起来来讲就是,假如土地私有化了,那般农民卖地的价格如何拟定,社会是弱肉强食,不见得农民能赚多少钱,而卖地之后便是一无所有,而钱是会花光的,那时候便真的是“吾民无地”,而贫民窟的现象将会出现;另一个就是城市对农民的接纳度有多高,这个政府的政策没有出来是非常难讲的,我不想听到或者看到的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放弃一部分的的利益,简单来说,就是抛弃一部分人,这是极其不稳定的发展路线。所以我还是认为社会的发展还是要和谐和稳妥,不能激进,要想城镇的农民能够安定下来确实是需要给他们土地,但是这种给予要有一个度,而不是可以进行混乱地私自贩卖,这只会导致农村的圈地运动出来,到头来失败的只会是农民。综合来看,文贯中教授对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有很好的的参考意义,土地私有化,放开城市户籍和小产权房合法化等建议都是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提出的,如空城鬼城、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和小产权房的痼疾等,对此我们还要更深入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才能做出符合现实的政策和改革。By江焕明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一个实行了那么多年户籍限制的国家,已经积重难返。有此类学者的意见很宝贵,也是为农民呐喊。
  •     不知道是政治原因,还是作者水平原因,很多地方分析得比较主观,具体到对策基本没得看,但整体来说,能弄出这么一本书也算不易了。
  •     驱逐新市民的城市化,是违背经济社会规律的城市化。土地问题、户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两大社会顽疾。整本书有理论有数据,但还是偏书面化,可以和《城乡中国》共读。
  •     科普性质
  •     一篇文章的观点反复扩充成了一本书,其实说的还是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腔调也是自由主义式的。
  •     土地私有在普遍经济规律中的可行性。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与城市化的内在逻辑揭示了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障碍所在。
  •     给予中国农民继退出强制性公社食堂、退出强制性集体劳动之后的,第三次退出权;建立土地国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的多元所有制,立法保障土地的占有、收益及各项处置权,同地同权同收益。
  •     对认识和分析问题很有帮助,解决之道尚留空间
  •     似乎指出了问题所在,然药方却是随意了些。
  •     重新赋予农民地权和自由处置的权利,取消户籍制度让人民可以自由迁徙,在三中全会以来政策在推进着,不过要读懂政策,读这本书应该是正确之选。户籍制度无须多言,作为计划经济之产物,人为把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作为巨大农业生产单元,为城市化提供剩余,早已没有存在之理由;土地制度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讲其弊端已很透:城市的国有土地和农村的集体土地,市民企业各有其权属,但集体土地徒有其名而农民亦缺乏契约权利-即使不能被赋予真正的所有权,所以农民向城市聚集时无法处置并获取土地收益,导致几个后果:留下之人仍无法规模经营以提高收入、入城之人缺少经济能力以居住入城市-当然更多是户籍问题、政府垄断土地购销扭曲价格而导致房价高企及产业结构失衡、土地指标化降低城市聚集效应。农业真正现代化,才能更有信心做好现代化吧。
  •     还是要藏富于民,而不是光让农民进城
  •     读完之后有点失望。作者是典型的市场主义,信奉自由的市场能解决当前城镇化的问题。太过理想化,不接地气,没有往深里挖。比如城市吸纳农民的财力从哪来?在当前的经济阶段,服务业真的能够吸纳那么大的人口吗?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诚如推荐序里所说,能够给人启发,但也仅此而已。
  •     有点启发
  •     大白话讲大道理,知道作者名字还是从周其仁的文章中听说的。
  •     观点和事例都不错,可能是论文集的缘故吧,重复性的内容太多了……
  •     感觉没什么太多有用的东西。逻辑不是很严谨吧
  •     2014-11-26,当当。
  •     排版比较水。归结有亮点,建议无特色。将将看看。
  •     文贯中秉承芝加哥的自由传统,给中国开出的药方其实很简单,就是市场化,更进一步讲,是要素的市场化。中国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那是产品的市场化,而资本、劳力、土地三大要素中,现在说得上自由流动的,也就是资本,所以要改革户籍制度,是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土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化,是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正是中国畸形经济发展、畸形城市化的根源。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学过经济学的人,不管文贯中是来自信奉自由市场的芝加哥学派,还是保罗·克鲁格曼那凯恩斯一脉喜欢政府干预的咸水学派,其实都知道,这些不过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而已,文贯中不过说了几句实话。而仅仅说了几句实话,这本书就被《新京报》列入2014年度社科好书榜评选的首位,可见,社科方面,说实话的可贵。
  •     道理都是那个道理,很多人都懂,并没有多么insightful和inspiring。事实上,国家正在朝着流转和流动的方向转型。遗憾的是,文教授本书也只是把这套理想化的道理说出来了而已,并没有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这也可能是长期在西方生活的他和周其仁、刘守英们最大的差异吧。
  •     市场化破解,户籍制度与现行土地制度阻碍中国发展
  •     本书的逻辑很清晰,提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经济,从产权的角度切入土地制度,指出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即私有制,从户籍制度入手,指出中国城市化的弊病。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土地私有制的提倡缺少论证,大有“自古以来”“别人都这样”的意思,抑或许是文认为这个根本无需讨论吧。同时,他对小产权房的看法我不敢苟同,深圳如今房价如此之高,可不是一个健康正常的现象。
  •     文贯中火力好猛,远喷费孝通,近喷华生贺雪峰之流,还不指名道姓地说影帝衣冠楚楚在台上张嘴说的是瞎话……天朝的大人们也许也有“美”的执念吧非要把天朝打扮成“美国”,所有他们觉得不美的都必须干掉!不过话说回来,川南丘区之类的地方,怎么看不到他说的那么美好的农村图景呢?
  •     三观相符的关于当下土地相关的社会问题的一本好书。回答了很多对立派的问题,也解决了很多疑惑,受此启发,作为在相关专业混迹的新人,应该多多拜读相关著作,多多了解各方观点,尽可能客观的认识相关问题,塑造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     脉络清晰,结构清楚。 我应该好好读读经济学。
  •     政府是土地唯一的买家和卖家。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却不能转让,不能农用转为非农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却没有变现的权利。
  •     作者现为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是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专家。针对三农和户籍制度,他提出土地私有化和取消户籍制度,尽快扭转资源元素配置的国家化。城市化的作用是吸纳农村人口和现代化,2亿多农民工在城乡间跋涉,进不了城返不了乡,因为城市不接纳因为农村的土地是集体的,通过城市化的发展吸纳农民从而减少农村人口,让土地私有农民可以转让从而买卖获得进城的资本,城市取消户籍制度让农民安居下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问题。现在的土地和户籍制度都是历史遗留产物,全世界没有,也不符合经济学的逻辑。农业比重的下降应与农业人口下降同步,而不是反增长。高企的房价来自高地价,是让农民牺牲利益,小产权房的出现留住了农民工,是制度外的应对,有其经济学上的根据。作者呼吁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制度,让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利国利发展。
  •     虽然内容多有重复,也没有深刻论证,也没有具体执行路线,但是整体方向上对的。
  •     文贯中关于土地问题代表作。
  •     这本书对现状的描述太少,空发的议论过多。
  •     有些赞同书中的观点。但让农地私有化,就是再有道理,短时间看也无可能。我们的体制还不是新加坡那种实用主义政治,有一些东西,即使没有道理,也会再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
  •     核心思想是,通过城市化吸纳农业富余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剩余的农民,虽不如英淘先生的文章字字珠玑,但逻辑上异曲同工
  •     一般,内容有重复
  •     看前两章就够了,逻辑很清晰,但还是觉得不够深入。
  •     集中讨论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滞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