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32156826
作者:[加拿大]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页数:163页

内容概要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1936-2014),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家。他生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北贝特尔福德市,但在十岁时随父母搬回世代居住的老家、位于加拿大东部省份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岛定居。他早年毕业于新斯科舍师范学院,成了一名学校教师,后来,他相继在新斯科舍省的圣方济各•沙勿略大学和新不伦瑞克大学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1968年在美国圣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年轻时为了维持学业,他做过伐木工、煤矿工人和渔夫。
1969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英语系执教三年之后,他回到加拿大,在安大略省的温莎大学教授英文和写作,直至退休。麦克劳德创作低产,一生只出版两部短篇小说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1976)、《当鸟儿带来太阳》(1986)和获得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没什么大不了的》(1999)。2000年,他的加拿大出版社将他早年两部短篇集加上两个新的短篇小说,出版短篇小说合集《岛屿》。
2014年4月,麦克劳德在温莎病逝。

书籍目录


黑暗茫茫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回乡
灰白的金色馈赠

去乱岑角的路
跋/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作者简介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所收入的七个故事,有少年渴望摆脱家族在海岛世代挖煤的命运而在成年之际离家远行,有人到中年的大学教师回忆少年时他那心怀壮志但困居海岛打鱼为生的父亲,有散居各地的大家族在老祖母96岁生日之际齐聚老祖母寡居的海角……这些故事勾画了男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 紧密的纽带和难以逾越的鸿沟,既温柔又残酷。
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那些严酷的风景中,写的都是复杂、神秘的人心。它们被记忆和传说浸润,被海水和鲜血冲刷,而这些海水和鲜血,都曾流淌于同土地和海洋漫长的搏斗中;麦克劳德颂扬的是一种和自然世界的深情交融,以及面对变迁、面对爱与失去,多少世代之间某些一脉相承的东西。
很难想出还有谁能写出具有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般魅力的小说。
——爱丽丝•门罗
和福克纳或契诃夫的作品一样,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短篇小说既是地域的,又是普世的,而且,我也认为它们是不朽的。
——迈克尔•翁达杰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自1976年出版以来,已经成了加拿大的经典。这些怀着深厚情感考究雕琢出来的短篇,背景都设在布雷顿角……但读者不会感觉他在描绘异域奇事,或在创造狭隘的地域文学,反而,他们会想到一些与之亲近的世界。……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布雷顿角无处不在。任何人只消跨一步便能进入。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因为这些故事的音调、节奏控制得极好,也因为麦克劳德擅于处理纯正、真实的情感,它们渐渐越来越出名……当代潮流和现代反讽,他都不感兴趣。他的故事天才之处就在于,他使笔下的虚构世界没有时代局限。
——科尔姆•托宾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各位豆瓣的书友好!助家生活App2.0即将上线,你可以用它来找保洁阿姨,找家装工人。目前我们正在做APP上线活动,从即刻起,关注“助家生活”微信公众平台,回复“豆瓣读书”,即可送69元话费!!赶快拿起你的手机,轻松得话费。
  •     怎么说呢,也许,这是本在大片大片的奇异粗砺中,却有温柔如泉汩汩的书吧。刚读《秋》时,我非常不适应老马斯科特的全然忠诚,后来看到译者陈以侃在微博上PO图,“您翻译的文章《老马》在文摘2015年第17期已刊登,谨向您表示诚挚的祝贺与感谢”时,心里一边感慨着“果然啊果然”一边又略心疼。此外,不适应的还有结尾的和解与温柔,虽然一开始我就是冲着这点去看的,但仍觉得太突然、有刻意感,就像那匹灵性十足的老马一如预想般惨兮兮。不过总有值得一提的地方,《秋》中逼凸凌厉的风雨,和暖哄燥臭的养鸡房,读时身临其境感太强,气味、温度和声音,对比强烈。《黑暗茫茫》是我这本中喜欢的篇目之一(另一篇是《去乱岑角的路》)。虽然这篇小金句略多,诸如“我现在觉得一个人或许可以活在两种生命里,但见到同样的真相。”、“恐怕最要紧的还是要坦诚。可能是我太努力想去成为另外一个人,结果都没有搞清楚我自己此刻究竟是谁。”这般直白,但也因诚恳而不会令人不适。再者,这些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正如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跋中所言“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布雷顿角无处不在。任何人只消跨一步便能进入。”,是普适的,比如“可能是我太努力想去成为另外一个人,结果都没有搞清楚我自己此刻究竟是谁。”这句,就和电影《玛丽和马克思》中,马克思那句“When I was young,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台词很像,都是耸肩摊手的平心大实话,最能戳人。至于《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篇名动人,可惜恰恰是这篇,除了学了一招朗姆酒、热水和糖混着喝外,我读不出其他,总觉得漏了些什么。接下来的三篇,《回乡》中浴室洗澡的那段;《灰白的金色馈赠》中“不招即至,斥之不去”却最终没“错得不成体统”的躁动;还有《船》中“花一辈子去做自己厌烦的事,比永远自私地追逐梦想、随心所欲,要勇敢得多。”还留给我些印象。最后一篇《去乱岑角的路》,也是我喜欢的一篇。奶奶的26岁与“我”的26岁,都与死亡相撞在那“伤心地拐角”,在焦虑、恐惧、无力的欺躏后,他们的体内却有静谧的力量沉默地生长着。奶奶26岁时的那个雪夜,她“大着肚子,周围是哭泣的小孩,要把儿童雪橇上丈夫冰冻的尸体拖回家。”,之后她抵抗当地政府将孩子送人的提议,一人养活一大家,一直到小心隐藏自己已耳聋的事实的如今。而我26岁时,命不久矣,被各家庭成员期待着劝奶奶离开老房子,开车来时,看到的是路上“山花盛放、俯仰,挥霍着它们易逝的绚烂和芬芳”,奶奶死后的夜晚,倒却“听得见海水温柔地拍在底下很远的巨石上。”生命可爱吗?那易逝的恐惧果真是由死亡带来的吗?死亡可怖吗?那为何人能在死亡面前拥有巨大的静谧力量?《去乱岑角的路》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它漂亮地描述了这个问题,带着凄厉冬雪,带着烂漫夏花,在这奇异粗砺的布雷顿角,海水温柔拍打,“内外的黑暗向着合二为一蔓延,它们涌向对方,交融,不分彼此,差别消弭成一种纯粹。没有间隙,没有声响,这个相逢让万物归一。”
  •     在读这本书的最后一篇《去乱岑角的路》的时候我的心是不静的,但这并没有影响整本书的价值。《船》说“花一辈子去做自己厌烦的事,比永远自私地追逐梦想,随心所欲,要勇敢得多。”这是我最爱的一篇了。我曾就是个为了梦想而不顾一切的人,只是如今已经明白生活除了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我们要有梦想,只是我们也是平凡人,也有生活的无奈。梦想需要追求,只是也要着眼于眼下,不能脱离了生活。《黑暗茫茫》说“离开”并不是外在的,不是位移,不是标签,“一个人或许可以生活在两种生命里,但见到同样的真相”。有多少人希望靠离开改变生活,殊不知,若不是从内到外的改变,不管你走到天涯海角,你都只会重复原有的生活,只是时间问题。《回乡》又用“要是你进那扇门有我想到你那么勤,铰链我都得换多少回了”和“感觉你们离得好远,我们又老得好快”描述了贫苦父母与孩子间的无可奈何。看似与我不相干的故事,却是字字句句在描述我周围朋友的经历。还有好多的不可描述……绝对值得推荐。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1>“我们在云端用餐,看着机翼的末梢” <2>“我们来时走了很长的路,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花一辈子去做自己厌烦的事,比永远自私地追逐梦想,随心所欲,要勇敢的多。”
  •     秋,船,这两个短篇写得棒极了。
  •     我可以感受到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湿气拂面而来。这本书不知道被我推荐了多少次
  •     结尾总是狠狠的拉扯我的心 孤独难过看似漫不经心却又饱含深情
  •     加拿大曾经这么贫穷?
  •     读起来有些过于精致,修辞颇多,且有些雷同,比如黑白电影黑白照片的比喻,有堆砌的嫌疑;但是写的真好,最喜欢两篇《馈赠》和《船》。
  •     温柔到死…
  •     读了船 因为要做ppt查了很多 知道他获得过都柏林文学奖 这个加拿大老爷爷的文字有种安静的不知不觉 用词都简单但是生动精确 很容易感同身受 虽然没什么故事情节 主题又单一 当成散文读读也还是不错的
  •     有时候,不管有没有酒,说话都是很难的。我们还是静静地坐着,继续听着风声,不知该从何说起,又怎样开头。杯子又被斟满了。
  •     翻译真的是精彩,信达雅,准确优美,甚至是中文特有的韵律感。《回乡》这篇惊为天人,印象最深。无数的意象,暗喻,细节描写,巧妙的情节设置都在描述着祖孙三代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人与故乡之间最最微妙难以言说的羁绊。第一次知道故事性和结构这么简单的小说,可以写得这么精彩
  •     美得不知所措
  •     感动!译的也很好!
  •     翻译得太好了,最喜欢《船》
  •     细节描写的很到位
  •     很美的感情
  •     灰色的天空和大海,灰色的乡愁
  •     布雷顿角,又一个“约克纳帕塔法”式的文学模式,七个短篇虽无情节勾连,但呈现出时空上的共通和情感上的相偕,自传成分微妙嵌入其中,文本和现实的互文,读来感慨怅然;世世代代在地下煤矿匍匐耕耘,或在灰蓝怒吼的大西洋上搏击风雨,床尾映照着浪花的莹白,呼吸里充斥着咸涩的冰晶,举目皆是巉岩,人类渴求温饱和温暖的希望如此微渺而不可及;新生的一代永远在逃离,此乡非吾乡,去时和来时的路一样漫长,回溯时却已是“有病的、被污染的鲑鱼”;父亲背负了深情与忍辱负重,母亲则掉入永不复劫的黑洞,祖辈则悬挂在记忆的远古,死亡总是突如其来,脚下黑暗的虚空如亘古绵长,他们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心事,他们之间隔着岁月的鸿沟;最爱《船》《秋》《回乡》。
  •     非常厉害。
  •     这本书看了很长时间,有时候会重复看一章,重复看。这是一本舍不得让人囫囵读下去的书,这是一本凄美到了极致的书,这是一则则无力到了极致的故事。极致!陈以侃翻译的可以棒到让人哭!特别是《船》!
  •     哎呦我去!真是特别特别入味!!海水味~!!哈哈~~翻译真是极好极好!!(翻译为文章也加分甚多!!)同样想到了威廉•特雷弗~
  •     给译者加鸡腿,翻译的顺畅又到位,作者文笔本身也很中意。太喜欢《船》这一篇了,一气呵成。
  •     很能引起世上每个远离自己不堪的家乡却仍旧心系血脉传承的故土的人的共鸣。
  •     越是看起来对很多事情不经意举重若轻的人,越是隐藏着更为强大的内心力量。赤裸而粗粝的海岸,有一种最为原始的仪式感,那是压倒一切的哀恸,是文字最灵动的爆发。
  •     读到了两代人生活方式的冲突与和解。父辈对于山的执着和对于海的眷恋,而青年们更渴望外面的世界。书没有评判哪种生活方式更好,而是通过青年探索自我告诉我们,明白你想要的是什么,你自己是谁。还有书中透露出的苦难和优美的文字也让人着迷。
  •     代入感太强了,中途几次哭到读不下去。作者多么善于表达温柔的情感,却总猝不及防地来一刀,留你一人在凛冽的海风中黯然神伤。读的时候想起很多往事和人,特别是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日子,恍若隔世。
  •     文笔优美细腻,译文上就能感觉到原文遣词造句的用心
  •     豆瓣阅读入,文字的力量啊!
  •     看多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难免会觉得短篇小说都是如此风格,充满了剧情反转,只是读了这本书以后,才顿时觉得短篇小说竟也能够如此简约精致,若不是人名,带有几分川端康成作品的感觉,这本书翻译得极佳,丝毫没有丧失文字的美感,只是个人觉得标题的翻译稍有偏颇,该书的英文名叫做《The Salt Gift Of Blood 》,而该书又是描写亲情之间,那种又温柔又残酷的羁绊,所以标题中的Blood应该是血脉的意思,而gift of blood则应该是血脉和亲情所馈赠之物,而翻译成血色馈赠虽然极美,但总觉得稍失了英文原版标题的味道,但我也算是鸡蛋里挑骨头了,总而言之,此书值得一读。
  •     完全没有翻译痕迹,很久没有读到过这么美的文字了。原谅我这个不解风情的理工科生,好多地方体会不出各中深意。也不敢贸贸然打分。有一两篇在那么一瞬间击中了我内心柔软的地方,说不出的忧伤。最后,摘抄一段里面很喜欢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估计都愿意自己是爱的衍生,而不只是添置的必需品。
  •     人只有离自然越近,才能离自己的生命本质越近。无论是生还是死。
  •     这些短篇在布雷顿角的相逢让万物归一
  •     地下煤矿 黑暗 银灰色翅膀的海鸥 磷色的大海 风暴 棚户 动物和人 父亲、儿子和兄弟 还乡和离乡 祖先的阴影 温柔的短篇连缀地方志
  •     中学生作文的感觉,又像中学语文书上的课文,用力过猛到适合做阅读理解和分析句子。
  •     翻译的文字非常流畅,非常美
  •     生于煤炭城市,许多感触颇深。
  •     惊艳! 从完全不同的生活情景和人物经历之中看到了自身。冷静之中似乎蕴藏了巨大的能量。
  •     读第一篇的时候有战栗的感动。
  •     表达的内容挺深刻的
  •     布雷顿角无处不在 任何人只消跨一步便能进入
  •     真的好喜欢
  •     硬!冷!凋敝的故乡。贫穷粗鄙顽强的父辈。挣扎惶惑脆弱的我。
  •     这是本值得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书
  •     翻译十分流畅,好像本来就是用中文写的一样。每个故事都像是人生的一张速写。
  •     第一篇就把我眼泪秒了。
  •     特别喜欢《海》,其次是《去乱岑角的路》
  •     惊讶于译笔竟然如此优美,可想原著的语言会更加细腻,本部小说并没有超强的故事性,而是侧重于环境心理等细小的方面,渲染能力一流,我实在是无法形容这部书的语言,实在是太棒了!特别喜欢《黑暗茫茫》与《去乱岑角的路》两篇。
  •     最喜《黑暗茫茫》、《船》
  •     最喜欢船和去乱岑角的路。20170303。
  •     我们只是活着,仅此而已。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作者笔下的每一句话都是一副画。
  •     好的翻译应该如此,想说的作者都说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