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13317135
作者:熊培云
页数:464页

内容概要

熊培云,评论家,时代观察者。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任《南风窗》杂志主笔、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增订版序 我愿此生辽阔高远 1
自序 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17
辑一 面包与玫瑰
国家与玫瑰 41
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 45
老教授与小王子 49
梭罗的树林 53
为情侣求饶 60
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64
好色关乎心灵 69
铺路石下是海滩 74
诙谐社会,政治如何玩赏? 77
赘肉政治学 81
第六种自由 85
为什么自由先于平等? 89
洛克如何理解超女? 94
看电影,还是哭电影? 97
绑架为什么流行? 101
能养政府,为什么不能养猪? 105
开公司,还是开法院? 108
不要活在新闻里 111
一个中国人的不高兴 114
地图知识分子 119
“火星文”入侵 123
背着国家去旅行 127
国破山河在 130
辑二 自救与自由
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 135
人质为什么爱上绑匪? 146
奖励你,控制你 152
不自由的秩序如何杀人? 165
屋顶上的矿难 171
公民膝下有黄金 178
没什么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 182
谁来同情“体制内弱者”? 186
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 190
柏林墙上有多少根稻草? 195
救故乡,救公共精神 199
每个村庄都是一座圆明园 203
从魏珍怎样到郝思嘉? 207
杀鸡儆猴,猴为什么鼓掌? 211
“网瘾”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214
二等于多少? 218
人是什么单位? 226
条件即逆境 230
预言的囚徒 233
人类为什么迷醉于暴力? 238
哪里有混乱,哪里就一定有不自由 243
虽自由无以言说 247
艾氏9•11 254
床上爱国主义 260
国界与自由 264
辑三 历史与心灵
以河为界的正义 271
假如我改《西游记》 274
死刑是个笑话 280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285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294
英雄为何救美 301
被误读的《死亡笔记》 310
天堂五分钟 318
光荣背叛 325
为自由而担责 338
辑四 演讲与独白
每个人都有权有势 359
中国人的自由传统 360
自由在高处 376
识时务者为俊杰 399
日报七年,我的文字心灵 419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 429
后记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435
增订版后记 小心,你想要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446

作者简介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辑,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你的眼睛被绑架了吗? 熊培云老师用他多年时评的经验写就了这本《自由在高处》,引经据典,中外名人语录不胜枚举,读书少、观影经验匮乏的我读起来甚为吃力。也因为这一点,我发现读真正知识分子著作的时候无法像看剧一样吃着零食,喝着饮料。即使它们到了嘴里,已然没有了味道。笔者极喜鸡汤式写作,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总还是有很多温暖和美好的。印象最深的当然是那盅鸡汤大意是这样:即使在冬天最寒冷的时候,阳光也会平等地照射到每个人身上。毕竟生活还是有太多不如意,我们喝点鸡汤暖暖胃是必须的嘛。 -几句闲话 “自由在高处,高处即心灵。”我理解为:自由并非唾手可得,它需要自发地采撷和使用。有人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免费的,我认同。可是这个免费大多是在是使用层面上的,当我们想获取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争取自由,我们首先得有对自由的渴望和势在必得,并且懂得把握行使各种自由的权利。自由和责任相撞击,便产生了边界。担负一些责任的我们,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责任亦是一种自由。” 自由和责任相撞击,便产生了边界。担负一些责任的我们,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引用书中例子,不想参与高中学校学习的那个孩子因为肩负家庭的期待也只能先积累知识,考上大学方才可以有下一块真正自由的学习天地。捋清了自由和责任的概念,我想我们才能真正去追求自由。 我想分享的读书感受是关于自由的,最能引发我共鸣的是书中索尔仁尼琴的话“除了知情权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笔者将其称为“第六种自由”,即免于倾倒(宣传)信息垃圾的自由。 根据笔者数据,全世界每年出版近70万种期刊、60余万新书,登记40多万项专利。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缺乏筛选地被填鸭式灌入纷繁杂乱的各色信息,而且总是在各种谣言和澄清中辗转。上一秒还在讨伐“上海女”的现实,下一秒却被告知这是假新闻。我们活在一个多么广阔的互联网时代,却又因为信息随时随地的轻松共享而深陷泥淖。其实,我们真的没必要关注那么多我们本不太想关注的事情,那些遥远又虚无缥缈的就更不用追究了。 在美国,一个电视台平均每年播放数万多条电视广告。广告的的肆虐程度让美国教育家疾呼解放儿童的大脑,不要捆绑他们的心灵。信息的植入无孔不入,商业化俨然让物质首当其冲地成为生活的主角。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忙碌,因为我们不愿错过一切消息。夸张的话,吃饭、睡觉都不会忘了刷微博、微信,浏览新闻网站。我们爱分享的同时,也就是在接受别人的信息,朋友圈动态、微博热搜、豆瓣日记等等,记录的方式层出不穷,挖掘信息的道路永无止境。 娱乐圈八卦、明星私生活永远是我们每日关注的热点,哪怕对方不是自己的偶像,关注也只是因为“随大流”。粗略计算一下,每天浏览不相干新闻和八卦的时间达到但不限于2小时,我们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就被大大压缩了,最终只得到了一堆废料。我们尝自呼吁自由,高歌自我的价值实现,渴盼自我的价值认同,然则每天在信息的染缸里沉浮。 “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而无用的信息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内心对信息的隐秘的渴望,以及垃圾信息的无孔不入,使人在信息时代几乎无路可逃。”我们不自由。被网络世界形形色色的新闻热点束缚的我们、被各种无节操无下限只为捧哏逗笑的视频娱乐的我们、被霸道总裁废柴逆袭的网络软文洗脑的我们… …都是不自由的。 表面上看,我们作为受众,每天和信息打交道,一直在选择性吸收信息,并充当二次传播者。事实上,很多人是在没有思考的前提下掺和到了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的无意义的公众情绪中,有时候还要莫名其妙地去讨伐一些“人名”:一些素未谋面的人。在我们实施这些愚蠢的行为无法自省,而在事后悔之晚矣。究其根本是没有给予自己信息筛查的自由。 反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隐居,他走进那片寂静无人的树林,也是为了不被大千世界的纷繁杂乱扰乱心灵,反倒失去了自由吧。21世纪了,我们自然不能用“避世”来“塞听”,所以既葆有自由,又不用离群索居的方法自然是心灵上独立起来。我们关注什么从来听从内心的决定,我们相信什么也只看真凭实据,我们所批评的、接受的,也必定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 我们可以被广告吸引着了解一个商品,却不会只因为广告的花哨或唯美而武断购买它。这就如我们接收信息的态度,不听信一面之词,耳聪目明还不够,仍须心智清明。在个人的世界里,也应当有一个天平去衡量是非对错、价值大小,而心灵就是最严明的法官。这世界从不缺少新闻,只是缺少判断。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拥有判断的能力,果断的筛选力十分重要,而独立则是自由的必备前提。
  •     自由在高处书的封面是我喜欢的风格,简洁、朴实。然而背面打鸡血一般的宣传语真是一大败笔:一部让年轻人成为自己的启蒙书/一份风靡大学校园的时代备忘录……颇有一番市面畅销鸡汤书的风味。而事实上,这本书一点都不鸡汤,个中观点值得把玩。全书以自由为主题,从生活中的小事切入,探讨了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形式以及人们对自由的意识,延伸至对政治、对社会的思考。共分了四个专辑,一是“面包与玫瑰”,而是“自救与自由”,三是“历史与心灵”,四是“演讲与独白”。第一辑最贴近生活。有一颗自由、热诚的心,即使在纳粹统治的阴霾下,二战期间的人们依然手捧玫瑰,不肯低头。校园里禁止恋爱,这样的规定侵犯自由。萨科齐竞选总统时,人们更关注他的私生活……作者对政治的理解是:服务于国民生活、服务于社会的工具,并非天然面目可憎。关于政治,原始社会的宗族制大概是政治的雏形,只是那是最简朴的、不成文的“规矩”和当代条条框框下的政治很不同。最开始人类不需要政治,后来发现,不行,发生纠纷都是双方各执一词,没办法解决问题;出了大事,比如去隔壁村的路给淹了,但是没有人主动去管,三个和尚没水吃嘛。得有个第三方出来统筹。于是有了族长,有了皇帝,有了公权机关。这个第三方要统筹,必须要有权力,所以人们得赋权,得相信,使得这个第三方有能力有所作为。当然皇帝是世袭的,不需要人们授权,这里说的是最根本的政治权力来源。发展到后来,是出现过第三方权力膨胀人们根本制衡不了的情况。再到现代,都追求民主政治,实质就是在庞大的集权机构与民众的话语权之间实行互相制衡。既要机构有足够的能力办大事,修桥补路啊补贴教育啊惩治犯罪啊等等,又要制约机构无限膨胀,所谓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说到现代的民主政治,不得不提美国。1776年,一群先贤在费城的小房子里争论许久,终于合议出第一部成文宪法,从此确立美利坚合众国民主政治的根基。三权分立,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在各自领域享有最高权力,但又互相制约。其民主政治的发展对现代政治影响颇为深远,在享受众多赞誉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诟病,如低效率。一堆人各说各话讨论应该怎么做肯定比一个人拍脑袋决定怎么做效率低,一个州要修一条公路,得经过提案,表决,众议员们叽叽呱呱辩论几轮,路好几年都修不出来。相比之下,秉持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信念,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便神速地办了一系列“大事”。不能比较哪种形式的政治体制更好,各国有各国不同的国情,各有利有弊。所以在集权与制衡这条路上,人们一直在探索。此外,本书还讲到很多有趣的事,如观影《唐山大地震》。每个进影院的人都哭得淅沥哇啦,而作者说他没哭,因为能分清戏与人生。然后就有人戴起圣母光环:这么惨你居然不哭,你冷酷你无情!我想起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发言,他说在他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悼念先烈,一行人站在纪念碑下悲悲戚戚湿了脸,只有一个人除外。结果他被举报,老师因为他没有哭要他写检讨。末了,莫言说,在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人不哭。哭,本就是个人的主观情绪,如果连主观情绪都要接受管制,这个社会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还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杀鸡儆猴,猴为什么鼓掌?》。在中国,有一种特色惩罚方式,那就是示众。做了坏事,要上街游一圈。这样的方式在倡导法治的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但以前确实出现过。对于执法者来说,游街一方面是惩戒违法者,你不听话就让众人都唾弃你,还要不要脸?击溃其心理防线;另一方面则是警戒群众,你看不听话就是这下场,你也想变成这样吗?实质是对公众进行了“有罪推定”——既非同类,若有违犯,同此下场。“猴”为什么鼓掌?因为他们觉得被儆的不是自己。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马克吐温曾经在报上公开称,美国政客有一半是婊子养的。政客们不高兴了,纷纷指责他要求他撤回言论。马克吐温说,那好吧。于是他改成,美国政客有一半不是婊子养的。这下政客们都满意了。当说一个群体部分不好时,其实整个群体都会不乐意,感觉自己被冒犯。当对部分评价为积极时,大家都会很乐意,虽然没有指明这些积极评价是对自己,但个体会不自觉代号入座。趋利避害,人类自然的心理反应。所以游街示众时,人们的反应是,被示众的人肯定不会是我啊。看别人出丑多开心,所以他们鼓掌。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细品的地方,很精致,推荐。
  •     我觉得记者的文字似乎天生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力量,让你思考这个社会种种以前忽略的问题。柴静的《看见》,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甚至是芮成钢的书(虽然他的书里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看问题的方式角度都与常人不大一样,这让我很感兴趣。具体讲讲这本书的内容,就单与《看见》相比。《看见》分主题来讲,每个主题都是一段长长的征程,叙事的方式较之来说比较吸引像我这样不是经常读书的人,而且难得的是,也许当时才高三,并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观,没看一篇文章都感觉是对自己思想的鞭挞,记得那时候因为《看见》这本书,自己高三作文的写作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那时候像一头刚刚对世界反抗意志的弱鸡幼兽,但对反抗的方式方向一无所知,只知道自己应该有反抗这件事。而《自由在高处》给我的感觉则更淡一点,像一个成熟的智者,安坐在茶桌的另一头摊开社会的版图,一一指给我看,你看社会这边这边这边都出了点问题,但是不要着急,我们来慢慢分析这些问题背后是什么样的原因,分四个主题来讲,“面包与玫瑰”“自救与自由”“历史与心灵”“演讲与独白”里面确实有很多内容是我这个思想深度远远不能理解的内容,比如说本书最后与书名同名的那篇文章,里面的“消极自由”“积极自由”我的确没有搞明白其中含义,更不能理解背后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情怀。但是这书也有很多能启迪我的地方,至少关于自由和民主这两个词我是能够理解更深了。书中有一篇讲到欧美超前的民主管理思想,说在实现民主后,后续的民主应该往哪里去?需不需要一定程度的管制以防现在的民主成为下一个专治?但作者与其友人很惋惜,这个问题并不能拿到当今中国来讨论,不是因为什么政治正确或是敏感原因,而是当今社会我们连真正的民主都没有做到,贸然讨论民主的后续发展反而有可能会让现有的民主进程倒退。以上是“民主”这个词本书最让我感受深的一点。接下来谈谈两个主义。第一个是“自由主义”“不自由,毋宁死”是我们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很容易被的一句名人名言。而就熊培云先生自己说,则是“不自由,仍可活”因为,人生高于自由,没有完整的人生,即使千辛万苦夺来的自由又何处依托?这也是作者拒绝主义的原因:若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再多的主义也不过是绑在你身上的一块重石,拖累你的前行。再讲民族主义,前段时间看《晓松奇谈》矮大紧总结历史观,说最低级的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历史观,但凡是自己民族的都是好的;再往上一层,是人民社会历史观,只要对人好就好;再往上一层则是循环论,意思是如果不做根本上的改变的话,社会总是循环往复的,有某一个人与没有这个人历史不会发生大变化。所以人类社会要想跳出这个历史怪圈的话,就得在技术层面做些改变(比如工业革命)。我们暂且不去谈这三种历史观的是与非,来看看熊培云是如何谈论“民族主义者”的,他说没有必要强调某个文明是最好的毫无缺陷的(要是真有的话,早就统治地球了),世界上多种多样的文明归类来说都是人类文明,所以也没有必要特意将者一整块人类文明切开,说文明之间是有冲突的(本就是同根同源,哪有什么冲突)。以上,因为此书是短篇集,讲的东西大多也很碎,遂不再多说,只挑民主、自由、民族三词来分享。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泪流满面地看完。愿此生辽阔高远,你即你自由。
  •     如果再早个好几年 肯定大赞
  •     说的比做得好,有才学缺智慧。
  •     转型下的中国,怎样实现个体自由。
  •     把控文字的能力太强了。
  •     不高,假装自由。
  •     理性第一的杂文集,可以思考一下社会人生了。
  •     读着读着就失了兴致,有些文章大同小异换个表述罢了,但还是逼着自己从头读到尾。作者的语言功底不错,但是这类文字看多了容易吃撑,消化得难受
  •     刷完初版之后再刷增订版。讲曼德拉的部分很不错。
  •     印象深刻的就是,集中营是用来干嘛的,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
  •     熊培云先生是值得尊敬的知识分子,特别在真诚与平实是如此可贵的时候。
  •     有个章节和《瓦尔登湖》表述的思想一毛一样,连句子都所差无几。读到后面有小点失望~
  •     最喜欢序的名字“我愿此生辽阔高远”。能看出作者有见识,但是没文采,才华不足戾气很足。不喜欢。
  •     高考后读的 不过读时已经无太多激见了
  •     中国当下知识分子的代表 所谓自由在高处 无非是知识分子不敢跟老大哥说的话自我陶醉地沉浸于各种浪漫幻想中向读者说我很不满
  •     “总有一种激动让我泪流满面”。这本书是关于个人自由与权利的思考,只有保障个人自由,才能实现国家的自由。
  •     可以普及一些知识吧但实际经不起推敲,想知道有些书是怎么火起来的,以及怎么出版的
  •     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
  •     文章重复在好几本书里,看一本就好。还是那调调。
  •     高考之前老师推荐的,嘛,这样的文章放在高考考卷上也许不错,但是对作家来说,功力就不足了
  •     文化是自由的
  •     不否认熊的文字雄辩,也不能否认熊思想的某种高度,也不否认熊的有真诚的心,熊通晓的古今中外掌故不可谓不多,但是文字读起来还是有种贩子的味道,严肃不起来。
  •     民主自由的鸡汤不要钱也不要站在最高点评点时事啊不嫌冷嘛 发了一整本书的牢骚和自我膨胀 这碗鸡汤不如隔壁微信公众号推文科科
  •     标准答案摧毁中国教育,非常认同!
  •     对于不关注政治高中生来说,确实能当做一本启蒙的书来读。 新版序言相对于内容来说客观多了,很能针砭时弊。但是还是不要全盘吸收得好。
  •     菩萨畏因 凡夫畏果。努力争取积极的自由,坚守消极自由。
  •     时政类高考作文 立场不新剖析也不深 自恃理性却实际上一直在抒情 认同他的观点 但并不认为书写得有太多过人之处
  •     感觉自己蜕变成一个新的人,真的算是一本启蒙书。这本书不同于小说读完后的空洞,非常值得一读。给很多朋友都推荐了。
  •     自由不在高处,也不在你熊培云的文章里。自由在我心里。要是换在2012年以前读这本书里的文章,大概我会很激动地觉得认同。而现在,我看待事物的出发点更全面了,一味指指点点但是提不出更好的实际建议,把自己放在高点评点社论,这样的文章对我来说没有半点价值。已读《熊培云在高处》
  •     初读此书被作者的增订版序和自序深深吸引了,认为作者的思想与我简直一致。接下来看下去有些失望吧,但学到的比失落的要多。另外吐槽一下作者掉书袋掉到十万八千里,有的我真的懂不了,还有,由于作者广泛引用,我在待看书目和电影中又增加了几项!
  •     很有想法,语言叙述很喜欢,也很认同观点
  •     读自由在高处,思维在高处,不断的反思,反思中国的现状,令人发醒。每个人都在恨世嫉俗,每个人又在同流合污。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担当。
  •     挑着看的。全书围绕着自由,社会,心灵等展开论述。作者是把生命权与宽恕看得很重的。在关于“是否废除死刑”上不能苟同作者观点。有一些视角值得思考。我对中国未来民主与自由度还是持积极态度的。
  •     从微信公众号中读到熊的文字,看了很多篇时评,感觉三观很契合,便买了纸质书看。与之前网上看的内容多有重复,读到一半就厌了,基本都是表明一个立场,但是逻辑又不太行,还特别喜欢掉书袋,比如论述麻雀为国鸟都要引一句孟德斯鸠的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一个国度,这引得也太牵强了吧。引用要巧引,让人心领神会,总是某某人说过某某人说过真的有点生厌。当然最后还是读完了,最后一辑里还是有几篇观点和文笔都还不错有点共鸣的。其实讲的都是常识,大学之前读应该可以引发一些思考,不深入,但看看想想未尝不好。
  •     直击社会漏洞。
  •     拓宽远见,不同角度看问题
  •     遍地的幽默讽刺,起初觉得读之有味,但通篇下来,难免觉得有些腻了。却不妨碍对它的喜欢,通俗易读,不错的入门书籍。
  •     我觉得熊培云的书还是可以的,对于其中对于中国当下的描述是认可,并不是因为讨厌才说,而是恨铁不成钢
  •     自由是什么?个人私权受保护是不是意味着公权的丧失?自由是我们内心不受任何的束缚,可以自由地思考,而不是在框架内的思考,我们不用背负别人给予的绑架而做出决策,不用为了维护一点点的利益抛弃尊严。。。。。。
  •     一般般
  •     因为阅读成为自由主义者,因为生活和现实得知自由主义不是天然的灵丹妙药。anyway反正还年轻着,做个幼稚的傻白甜,大概还有点资本。
  •     挺有趣的。整体基调乐观向上,有些句子说的很准,尤其“每个人都在愤世嫉俗,每个人都在同流合污”那句。作者好像很喜欢胡适先生。顺便还认识了几本书,几位作家和几部电影。
  •     蜻蜓点水,鸡汤挂面。
  •     不对胃口,不喜欢,文笔不如其妻。
  •     我喜欢这本书,熊老师温和理性浅谈社会万象背后的个人看法。扫了几眼长评,大多人指责内容过于「常识」而不深刻。想起李海鹏写的一段话“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在一个缺乏常识的环境下一些缺乏常识的人既对自己的能力自信满满,又对自己的价值体系坚信不疑,还对自己的道德激情深感自豪”。没有一本书能代替你思考,哪怕是本好书也不能。
  •     熊培云老师的这部时评集虽然有些新闻已显久远,但他关于新闻事件的评论却不过时,对现实仍然有比较清晰的指导意义。
  •     一周多读完这本书。作者说人要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第一次思考事情是微博上陈迪评论雷洋事件,由一味的接受开始学会思考。时评也受时代的限制,也可看出,只6.7年的时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熊培云的文风非常对我胃口,已经看了他的三本书了,给了我很多思考。
  •     “评论可以写啊,但不能有观点”
  •     没有自由的人是可怜的,借书看看别家的自由是什么样的,发现作者的自由是心装天下,关乎青年和未来,尊重他人,梦想能改进社会,这样的自由只能在诸神之上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