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的世界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10069611
作者:[美]雷蒙德·穆迪(Raymond A.Moody)
页数:152页

内容概要

雷蒙德·穆迪(Raymond A.Moody),弗吉尼亚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后因对医学和科学的浓厚兴趣,继续到医学院学习并教授医疗哲学,并取得西乔治亚学院心理学博士学位。曾担任乔治亚州医学鉴识精神病学家,先后任教于西乔治亚学院、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等高校。首次提出“濒死体验”的概念,被《纽约时报》誉为“濒死体验之父”,并因其在该领域的卓越贡献,于1988年在丹麦获颁“世界人道主义奖”。如今,他仍在不遗余力地继续其事业,出版相关书籍十几本,在全球销售几千万册。并积极在各地举办相关讲座,普及濒死体验的知识。
林宏涛,中国台湾大学哲学系硕士,德国弗莱堡大学博士。译著有:《铃木大拙禅学入门》《启蒙的辩证》《精英的反叛》《诠释之冲动》《体会死亡》《美学理论》《爱在流行》《神在人间》《众生的导师:佛陀》《南十字星风筝线》《神话学辞典》《与改变对话》等。

书籍目录

序一 濒死体验的经典之作  黄荣村
序二 一窥死亡的些许样貌 陈锡琦
序三 以融合科学和哲学的观点来阐述死后的世界 曾焕堂
序四 濒死体验的珍贵启示 赵翠慧
英文纪念版序 死亡是个复杂得多的东西 麦尔文·摩斯
英文初版序 一位正直诚实的研究者所写的书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导论
第一章 死亡的现象
第二章 死亡经验
第三章 以古喻今
第四章 答客问
第五章 诸家解释
第六章 感言
后记 二十一世纪的濒死体验 雷蒙德•穆迪
致谢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全球销量超过1300万册
被《纽约时报》誉为“濒死体验之父”的奠基之作
「编辑推荐」
推荐1:濒死体验研究之父最经典的著作
本书作者采访了150名被临床判为“死亡”却又活过来的人,详细记述且分析了他们所经历的“死后世界”,并首次提出“濒死体验”的概念,开启了之后数十年全世界科学家对于该现象的研究。因此,作者被纽约时报评为“濒死体验之父”,而本书则为该领域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推荐2:创下全球销量超过1300万册的惊人纪录
本书自1975年首次出版,即在美国社会各界引起轰动,很多人因此开始关注生命与死亡的终极问题,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之后其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向世界各地,至今已在全球销售超过1300万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推荐3:最新授权中译本,数位知名科学家联合推荐
本书为25周年特别纪念版,增加了国内外几位知名科学家的推荐序以及21世纪濒死体验研究的进展综述,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方面,也比之前的译本更加准确、生动和详尽。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
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
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
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的
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
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
引人深思。
本书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开
始很多医学界人士对其冷嘲热讽,但现在科学已经站在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数千万册,实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全书文字生动优美而富有哲理,读后不但能让大家对死亡重新思考,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命。
「推荐语」
穆迪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布鲁斯·葛雷森 弗吉尼亚大学精神医学教授
《死后的世界》让我们回想起沉睡在我们心里的灵性。它给了我们许多灵性工具,让我们
去理解自己的生命。这是一本永垂不朽的书。
——麦尔文·摩斯 华盛顿大学儿科学副教授 著名濒死体验研究者
穆迪博士在书中所述的研究将燃亮并确认我们两千年以来被告知的事实——死后仍然会有生命。
——伊丽莎白·罗伯斯库勒 濒死体验研究先驱,畅销书作家
本书开创出一个过去一直因事涉秘密而被科学界搁置一旁的研究大领域。
——黄荣村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校长


 死后的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这本书让我们回忆起关于死亡的永恒智慧。我们不只是死去而已,死亡是个复杂得多的东西。若我们有意识地死去,就会对我们的生命了解更多,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也会愈加开阔。借着理解濒死体验,我们回想起部落萨满的智慧、《西藏度亡经》的洞见,以及伟大的世界宗教的起源。《死后的世界》让我们回想起沉睡在我们心里的灵性,让我们去理解自己的生命。
  •     还记得我小时候曾经想过一个问题:我以后死后世界对我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那以后我会以哪种形式存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越想越恐惧,现在想起来,我那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思考这些哲学问题了,哈哈。这书中说,关于死亡的性质,有两个源自古代传统的对立解答,直到现在仍然很流行:有人说,死亡是意识的消灭;也有人坚信,死亡是灵魂或心灵到另一个实在界的历程。可见我小时候对死亡的恐惧是源于对死亡的第一种看法,死亡即毁灭,从此没有意识, 没有意识形态。但是这本书无疑是对第二种看法的支持,从作者对濒临死亡者的调查发现,濒临死亡后是存在意识的。从受访者反映,濒临死亡后意识会脱离肉体,有白光,会看到死去的亲人,有进入隧道的感觉,生前事迹会快速回放,当然我觉得也有可能人在快死的时候,肉体可能已经失去知觉了,但是脑还没死亡,所以那些所谓的元素也可能是大脑工作的结果。书的结构比较简单,死亡的现象————死亡体验的关键字————古今对这种现象的描述和记载。
  •     糟糕透顶,通篇居然在宣传诺斯底主义,宣传肉体的丑恶灵魂的高洁。看到后面写反自杀我才意识到这整本书都是宣传基督教的啊!为什么后浪要出这样的书,我对后浪映像一直不错的,虽然如此这本超薄的书还是印的很厚道纸质不错厚度也不错。一开始看还感觉有点新鲜,完全理想化的死后世界。后半段就胡扯八道,整本书诺斯底主义盛行。用的数据来源实在不严谨不太可信。后面引古典来证明也是牵强附会。整个一胡扯八道的心灵鸡汤。希望后浪以后不要再出这样的心灵鸡汤了,还是继续支持。想要买的人奉劝一句不是基督徒的就不要看这个基督徒专用心灵鸡汤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忘记了在哪里看到关于这本书的推荐,只能说看完之后并没有觉得十分的特别…… 关于濒死体验的话题,似乎很小的时候就思考过。人死了之后是什么养的存在?直到今天我还相信万物有灵论。人的灵魂和肉体一样,不过都是世界上能量体的一种存在形式。意识和本身是同一种东西,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书中确实举到一些事例,可是我以为远远及不上“大量”……没有神经学依据和生理学依据,就算有再多的人宣称他们“看到了”什么也未必是真实的。
  •     不管信不信 但是对死有了重新定义
  •     2017年从北大图书馆借阅。90年代我曾经买过类似的书籍,这个也差不多是那个年代的作品。
  •     静待死生平常,闲观花开花落。
  •     对这种探寻生死的书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的按例故事比较多,但这种濒死体验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永远不知道会是种什么感受,能听见什么看见什么,为什么总是老外做这些按例的实验呢?!可能是我国国策不允许做这些吧。读完这本书对死亡的恐惧确实少了,可能是生死看的多了,也可能是我心大,看看是可以的,感觉很普通,可能是中西方文化的差距吧,违和感挺多的。就是因为看了这本书知道了西藏生死书。
  •     知死才能安生。
  •     本书作者采访了150名被临床判为“死亡”却又活过来的人,详细记述且分析了他们所经历的“死后世界”,并首次提出“濒死体验”的概念,开启了之后数十年全世界科学家对于该现象的研究。因此,作者被纽约时报评为“濒死体验之父”,而本书则为该领域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     所有对死亡有疑问有恐惧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     生命究竟有没有终点?何谓死,死将何处?
  •     机缘巧合,母亲大人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时我上小学,听过她的描述。对于灵魂的世界,同其他描述,物质世界是禁锢,灵魂的自由才是真实的存在。
  •     啥玩意儿……也就感受陈述可以一读。
  •     关于宇宙与精神的研究,不能谓之研究,但是越看越会有不可知论的理解
  •     正视死亡才能不畏惧死亡,推荐。
  •     虽然较短,但还是忍不住跳着看。对于死亡这个忌讳的话题有了更广的理解。不论死后的世界是人类的愿景还是它真实存在只是人类对生死尚且的无知。我们眼前,确实无法确认死后的世界。不过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也相信轮回。
  •     蛮感兴趣的题材,对死亡的恐惧和死亡的神秘吸引着我。
  •     相信死后有世界可以改变我们对现状生活的看法,引领我们以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去面对生活
  •     "用力活着用力爱哪怕肝脑涂地/不求任何人满意只要对得起自己",坦诚认真的对待这一次地球之旅。
  •     我们似乎对神秘的东西有种本能的向往,不管你信还是不信。我先是恐惧,然后就是试图去理解,来让自己的生命变的明确,不再逃避。看完了以后感触还是挺多的,突然对另一个世界有了些许的小期待,但并不是厌恶了这边的生活,生活之于我,就现在来说是最精彩的。只不过懂了很多以后就会些许的减轻一些恐惧。感谢所有的人类。咱们下一世见。
  •     材料整理很吸引人,但何必写得这么烂尾……
  •     eye-opening
  •     其实觉得这本书买得很失败 里面其实什么都没有说 单就做一个图书产品来看 观感甚至不及布莱恩·魏斯的《前世今生》系列震撼 唯一的作用大概就是给自己一个念想 一个暗示 不要畏惧死亡 好好去活
  •     濒死体验真实案例记录本
  •     ,
  •     不算科学研究,主要内容是描述一些在临床被判定为死亡的人在醒来之前的体验,对于会经历什么,虽然每种情况都有不止一人碰到过,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律和样式,单纯作为了解尚可。
  •     读一个例子就够了 重复太多~~
  •     感觉整本书的表现形式有问题,直接拉低了“死亡恐惧”的档次。
  •     讲濒死体验的,很是震撼。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作为工具它有局限,有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这时候就该魔法出场啦,哈哈哈哈
  •     很薄,几个小时很快可以看完,但受益匪浅,“濒死体验之父”的经典著作,值得一读。可惜的是Raymond A.Moody另外几本大作目前都没简体中文版,包括书后附录里提到的一些书单大都也没有简体中文版,期待后浪出版公司再多多努力引进翻译!
  •     书里大部分人对濒死的感受都是相似的,只希望人的离去不痛苦,只是肉体的完结而精神延续。
  •     未知死,焉知生?死后的世界无法预料,现实的岁月值得把握。
  •     如果死后的世界 生命真的不息 那么一场场的轮回大概就是对灵魂的修炼了 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慢慢学会爱自己 爱别人~
  •     我希望像作者说的那样,死者弥留时是感到幸福的,死后至天堂。 但,自杀,在 圣经 佛教 记载里,都没有好结果,又令我陷入永恒之苦恼。 本身,已彼岸花。
  •     有些许世界大同的感受,正好也在听一首描述NDE的曲子,歌词写的与书中内容如出一辙
  •     没什么意思,和之前道听途说,网上看到的濒死体验没什么大的差异,实质性内容就那么一点,翻来覆去说来书去,这个序那个荐的凑一本这么薄的书出来。连一篇论文都不够格。
  •     作者归纳出濒死体验的15个元素,一些人的真实体验,古人与现代人的理论与验证。总之,人要向善。书不厚,可以看看,感兴趣的话可以拓展研究。
  •     记录了很多人的濒死灵异经历,而且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号称是科学类其实也可以当故事看。
  •     很好的一本书,适合当做濒死体验的入门书籍。
  •     我是唯物主义者,虽不太相信,但还是希望灵的超脱。那一刻的到来真的是安详温暖的也好…
  •     我太外婆走的时候家里一直在放大悲咒,然后有天晚上她醒过来给我家里人说,我很痛苦想走了,但是你们开着这个音乐我走不掉
  •     确实极富颠覆力,不过想来也只能做出一些呈现吧#这算不算是泄露天机...#
  •     相信性灵,相信生命值得更美好,坚定对热爱的事情投入大量生命的决心
  •     当年在宗教主宰的时代敢提出科学的先人是伟大的 那么在这个科学主宰的时代敢去验证这样有很有宗教色彩的“死后世界”,“灵肉分离”概念的作者也是非常勇敢的,虽然还有不少不完备之处,但发现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角度,并继续在努力,这是可贵的。
  •     是因为看布莱恩·魏斯博士的《前世今生》系列书籍时,看到这本书的,这一类书籍的内容在国内可能没有那么火,但是在欧美国家或者其他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却是非常的火,对于爱喝心灵鸡汤的我来说,真的很喜欢这类书。
  •     怎么说呢,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恰巧我姨父过世,非常有感触。我在想,人如果如书中一样,那该多好。
  •     结果还是没讲太清楚是怎么回事……
  •     以复杂的心情读完了《死后的世界》,妄图了解更多你来不及告诉我的感受。或许也只是在寻求一种解脱感:死亡其实不痛苦也不可怕。未知死,焉知生,好好思考怎样生活才不负此生吧。
  •     第一本nde 惭愧 我也有过短暂经历 的确是如此美好 后记令人惊喜 不过在这种学问上我们东方人比较牛
  •     人们统统对死亡充满恐惧,像作者这样深入研究的不多而且我想他顶住了嘲笑,给我们诠释了濒死体验这一全新理念,而且与个人经历相结合发现这本书很多东西虽然不能被证明但是很准确。
  •     当故事书 没情节 当心理书 没理论
  •     这书很无聊诶,以为是和《不说,就真来不及了》这本前不久的书讲差不多的内容,结果完全不同,大失所望啊。其实书中大部分的受访者讲述的死前的瞬间和被拉回来的那种感受都高度神似,不禁怀疑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反正这书没吸引住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