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与新时代

出版日期:2015-2-1
ISBN:9787510080762
作者:[澳] 大卫•戴西
页数:223页

内容概要

大卫•戴西(David Tacey),是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副教授,讲授文学和深度心理学。他出生在墨尔本,深受土著人的文化、宗教和宇宙论的影响。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师从美国心理学家、荣格学者詹姆斯•希尔曼(James Hillman)。大卫•戴西对荣格及其心理学有着深入的研究。著有8本书,包括《灵性革命》(The Spirituality Revolution)、《如何读荣格》(How to Read Jung)、《重塑男人,荣格的灵性和社会变革》(Remaking Men: Jung, Spirituality and Social Change)。

书籍目录

序言
引言:渴望一个真正的新时代
通俗灵性的兴起 / 002
基督教与新时代 / 004
一个新的综合体系 / 006
一个无意义的大词 / 007
另一种灵性 / 009
女神、尘世及特质 / 010
恢复神圣的一体感 / 012
分离的现实 / 014
上帝死亡之后 / 015
荣格的名声及上师问题 / 017
荣格的激进和保守 / 020
粗矿中的黄金微粒 / 024
第一章 新时代的荣格
对荣格影响力的疑问 / 002
荣格与新时代的矛盾 / 003
荣格对神智学的回应 / 004
大众及专业人士眼中的荣格 / 006
作为预言家的荣格 / 009
对灵性智慧无可避免的曲解 / 012
正常自我的悲剧性无能 / 016
建立全新的自我,克服自我陶醉 / 019
转化需要空间 / 021
加强我们对他性的需求 / 023
自我和自性的混淆 / 025
荣格与新时代的相似性 / 028
影响或巧合? / 031
第二章
海洋灵性及错误的完整性
流行的虚无神秘主义 / 034
宗教与病理学的重合 / 038
母亲原型出现的大背景 / 040
宇宙极乐、巅峰体验以及逃避痛苦 / 043
自我与精神融合的不可能 / 047
道成肉身、意义及苦难 / 050
完整性:对立面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 / 052
两种完整性 / 057
第三章
荣格、路西法和尼采
无意识的宗教生活 / 065
撒旦,无意识的原型情结 / 068
路西法式的个性化 / 071
高级意识与自大狂妄的混淆 / 074
荣格与尼采:路西法似的超人 / 078
大学回忆:荣格、尼采、叶芝以及野兽 / 083
创造新宗教的上师 / 089
作为集体情结的明星上师 / 092
第四章
新时代的荣格式膨胀
让神为自我服务 / 098
流行引发的问题 / 101
接通神性 / 103
让荣格为你工作 / 106
原型将照顾我们 / 109
阴性特质及拒绝与龙对抗 / 111
新时代男性运动 / 115
对原型的理想化 / 116
新时代的策略:敌视自我 / 118
非道德性、解除责任和娱乐 / 120
正式进入新时代 / 125
托马斯•摩尔的宗教态度 / 129
第五章
荣格、荣格原教旨主义及文化退行
追寻真理过程中的预言和科学 / 137
与不确定性共存 / 139
避免文化和个人的退行 / 140
荣格原教旨主义的要素 / 143
原教旨主义和荣格的保守主义 / 147
男神的蓝缎带,女神的粉缎带 / 149
美国心灵中的极权元素 / 153
父神的退化性恢复 / 156
永恒的原型和流变的原型意象 / 159
第六章
美式扩张和无限的自我
对神的非神圣渴望 / 166
溶入神圣 / 169
溶入集体性 / 170
美国心灵和澳大利亚心灵 / 172
心理健康、界限和边界 / 175
惠特曼,一个美国人,一个宇宙 / 178
谁会害怕融合? / 182
回归世界母亲的渴望 / 187
结论 完整性的选择
神与盖亚的未来婚姻 / 193
自我和灵魂的启示性相遇 / 203
编后记: 灵性的陷阱 / 219

作者简介

似乎从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混乱、不确定,提供人心灵皈依的传统的宗教式微,联结人们情感纽带的社区慢慢消失,就连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启蒙理性也遭到了质疑,人人渴望被爱、渴望救赎。凡是踏上现代化转型之路的国家无一幸免这一心灵的疾病,即便在今天的中国,离发达、现代化等词语还想去甚远的中国,情形也是如此。
新时代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可能要在今后的几十年更加明显。不过,人们赤裸裸的灵性饥渴已经在风起云涌的各类灵性培训中显现。新时代时以反宗教的面目出现的,其核心却是宗教,它指向的是人的救赎。痛苦的现代人要喜悦,要宁静,要超越,要光和爱,要众生一体。而荣格似乎是一个最好的、现成的答案提供者。没有哪一位心理学家像他这样,将东西方的智慧融会贯通,没有哪一个高僧大德像他这样精通理论知识。然而,倘若荣格在世的话,他可能要给新时代,给卷入新时代灵性的人当头一棒。他提出的问题也是很多关注心灵的人共同的疑惑:
何谓众生一体?当一个人进入一体性的融合、喜悦的海洋中,是否是对现世的逃避?
当我们感到神性的火花在内在爆燃,这种无限性是否会将我们引向狂妄自大?
上帝死后,你只能自己救赎自己。那么你是谁?你和他人是什么样的关系?
声势浩大的新时代运动在短短四十年的时间里席卷全球。众多新时代人士将荣格奉为他们的教父,对荣格学说中的“集体无意识”“原型”膜拜有加。作者在本书中指出,新时代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荣格,而在另一些方面对荣格有着严重的歪曲。在作者看来,新时代是对父系式的、强调理性的西方文明的补偿,但仍处于“灵性幼稚园”阶段,未能深刻反省自身。


 荣格与新时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长久以来,荣格被列为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因为在过去的30年来,人们一直将荣格与新时代灵性运动联系在一起,然而,荣格与这场运动之间的关系却是很微妙的。新时代的支持者们尊崇荣格为奠基者,然而荣格派心理分析师却否认荣格与这场运动的联系。那么荣格与新时代究竟有什么关系?对于这种矛盾的现象,作者戴西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新旧时代的交替期,人们渴望一位时代领袖,最初大家将这种期望给予了弗里德希•尼采,这个说过上帝已死的人,起初用自己新颖、憾人视听的学说博得了学术界的喜爱。然而,这之后他深受梅毒和精神病的困扰,人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位新的精神领袖,这之后荣格才成为了接替了尼采的位置。所以说,荣格只是尼采的替代品,并非是令人信服的时代领袖。除去时代领袖这一身份,荣格本身也有很多被人诟病的地方。但是,根据作者的阐述,诸多的荣格理论只是被片面化、庸俗化的,对荣格理论的理解和误读。真正的荣格追求的是灵性,是本我的价值。虽然荣格本身有着明显的美国式庸俗,但这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并不是荣格的理论本身庸俗。综上所述,本书就是作者从自己理解的荣格理论出发,详细分析了荣格的精神分析论等理论,驳斥了各种庸俗化和片面式的荣格理论,对于喜欢研究荣格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参考资料。
  •     《荣格与新时代》:捍卫荣格的纯正性《荣格与新时代》这本书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世图心理”冰山系的第二册,出版于2015年2月。饶有趣味的是,这一套系列里的丛书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用一个调子说话,有的完全是大相径庭,甚至这本书里把另一本书攻击得一无是处。《荣格与新时代》里,就毫不留情且火药味十足地批评了丛书里的第五本书《内在工作:梦、积极想象和个人成长》(在本书里它的译名为“《内在工作》:运用梦和积极想象来协助个人成长”),把这样两本水火不相容的书,罗列到一个系列里,其实也有好处,可以让读者相互参看,比较异同,从而加深对荣格心理学各个层面的了解和掌握。这一心理学著作相互抵毁、相互拆台的现象,结合历史上心理学大师之间多反目成仇的关系变迁,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心理学往往遭遇到究竟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一种假想的理论的诘问与质疑。《荣格与新时代》这本书,有其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它涉及到两个中国读者始终缺乏文化积淀与传承的东西,一种是宗教,一种是心理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两种文化的理解基础是相当的薄弱的。这本书在这两者之间作出跨越学科界限的论述,对于我们中国读者带有很大的接受阻厄。如果我想就近选择一种我们中国读者能够接受的书来比拟这本书的框架体系的话,我觉得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的风格差堪比拟。《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维护了马克思理论的正统性,批驳了杜林教授打着马克思的招牌,兜售反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同样,在《荣格与新时代》里,作者批驳了在本书中具有特定指向意义的“新时代”对荣格的瞒天过海式的移用,借着荣格的招牌,暗度陈仓,出击自己的消费主义、乐观主义、及时行乐主义相配套的一整套理念,总之书中提到的“新时代”运动是希望用来填补宗教消亡之后的精神领域真空,而荣格的理论,具备了可以被它们拿来为其服务的工具性,所以荣格成了“新时代”拉大旗、扯虎皮的领军人物与带头大哥。但书中说的明白,荣格于1961年去世,“早于新时代运动和对其自然的狂热崇拜获得国际支持数年”(P197),所以他无法直接评论“新时代”所涉及到社会现象。作者在书中其实有着一个内在的隐性期望,就是通过《荣格与新时代》一书,揭开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荣格派门徒的思想真面目,还荣格一个真正的清白身,重新找寻西方精神衰弱的支柱问题,因此本书并没有沉湎于对荣格心理学的技术学层面的理论介绍,而是高屋建瓴,从社会文化体系的大范畴里讨论荣格对社会精神的支撑问题,所以作者思考的是整个西方文化,重点分析了美国文化从中所作的负面作用,间接地批评了美国文化对世界文化造成的伤害,并在最后小心翼翼地提出了拯救西方文化的自己的章程与路径,当然,作者的这种意图重振西方文化的构想,连作者都暧昧得说不清细部,只能用诗歌一样的朦胧语,耳熟能详地声言:“一个真正的后理性时代已经出现在地平线前方,但是在真正的新时代来临之前,我们必须忍受大量的心理呓语和不和谐的噪音(P217)。”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我们翻开《毛泽东选集》中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的倒数第二句:“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作者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但是,这里仅能体现的是一种“号召力”,而由“号召力”转化为“执行力”这之间的距离不谛相隔着楚河汉界。而这种相隔,往往是号召力永远绵弱无力而受人轻视的原因,就像骆宾王在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中振振有词地发出“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但当武则天知道作者是谁时,顿时识破了号召背后的武力匮乏性,而视若无睹了。那么,我们循着作者的思路,看看“新时代”运动是如何强奸与宰割了荣格的思想。首先,书中介绍了什么是“新时代”运动。对这个发生在西方宗教体系里的文化运动,我们中国人自然没有任何的实际感知。《荣格与新时代》一书中,对“新时代”运动作了定性,指出:“从历史上来说,新时代指的是‘千禧年愿望’,希望我们能克服堕落与腐败,从当前的孤立和恐惧中奋进,重新与神性建立原初的、至关重要的联结。(P8)”。这一运动“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宝瓶时代)的幻想冲动(P9)”,正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荣格逝世后的“数年”。这里的一个关键词:重建一个新时代的“神学”。为什么要重建一个神学?书中告诉我们,荣格与尼采都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所以作者觉得两人是双胞胎(P87)。这两个人摧毁了社会的偶像,看起来是一个反潮流的英雄,但是,偶像的倒塌,却导致了信仰的真空,这种真空对于人类来说是可怕的。正如作者所说:“上帝之死是一件不祥的黑暗事件,不值得我们庆祝,反而应该引起我们绝对的警惕。上帝之死不仅解放了人类,释放出乐观主义,还释放出集体无意识牢笼中的凶猛野兽。”对这种偶象的摧毁与倒塌所带来的人类内心信仰的真空,我们并不陌生。伊拉克推到了萨达姆的巨大雕像,利比亚割下了卡扎菲的铜像头颅,前苏联对领袖像的搬移,虽然在当时达到了一种灭掉上帝之后的快意,但释放出来的却并非都是良善。2015年诺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她的演讲中提到:“(苏联解体后)在获得自由的头几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我四周全是惊慌失措的人们。……‘红色的人’无法进入自己在餐桌旁憧憬的自由世界,俄罗斯离他而去,他感觉一切都夺走了,他感到屈辱、愤怒和危险。”触目惊心地反映了偶像倒塌之后的精神空虚问题。所以说,在偶像倒掉之后,人类迫切需要一个替代品。“新时代运动”无疑是想找到一个精神支撑,来填补偶像摧毁之后的精神空白。荣格的理论不谋而合地投入到“新时代运动”的怀抱了。荣格重视人类的潜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潜意识”,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潜意识里还包括一种“集体无意识”,就是说一个民族的心理中积淀着一种共同的文化倾向,说穿了,就是每一个人的心里,都积淀着祖先的意识。这个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一度传扬在中国的文化圈里,直接催生了“寻根派”文学的兴起,像莫言、韩少功、王安忆都是这个派别的活跃人物。寻根派的目的,就是从当下中国人的个体里,寻找到中国人身上的千年的文化积淀。因为按荣格的理论,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有着传统的“集体无意识”嘛。我正在看的一本书,介绍弗洛伊德的弟子的心理学传记《温尼科特传》中,温尼科特就曾经提出一种可能性,“即人的记忆或许可回溯到出生以前。”这种理论其实是很诱人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外来的手段,比如催眠、梦境、笔仙等手段,使人的这种“潜意识”显影出来,我们将可以破解祖先的心理世界,进入到他们的心灵体系中,去了解历史上的扑朔迷离的迷津,如果我们真的能在记忆里实现对远古的穿越与走访的话,那么,当今电视上那些层出不穷的穿越剧的出现,倒真的有了一种科学的基础,可惜这类作品至今只能标着一个“玄幻”的招牌,说明它们还没有超越“幻想”的领地。如果“集体潜意识”存在,那么,美洲的原住民为什么失去了他们创造的玛雅文明的“集体记忆”,为什么通过灵异的手段,深入到一个现今的美洲原住民的记忆深处,找不到“集体潜意识”,回放美洲失落的文明的真相?因此,人类的“潜意识”究竟是否存在,可以说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自说自话,倒是文艺作品对此痴迷有加,乐此不疲,把“潜意识”这一套真假难辨的说词当成了真实的存在,像《盗梦空间》就把“梦”作为一种潜意识的存在,人类可以一步步地进入到它的层叠状的深处,操纵梦境。而情色小说《五十度灰》里在叙事上比SM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招数,就是把女主人公的内心里,分解出几个形貌不同、俏皮可爱、动作伶俐的小女孩,分别代表“潜意识”、“我的女神”。看看作者这样的句子:“我的潜意识把她喝光的琴酒空瓶摔在地上,坐在抚手椅里惊恐地瞪着我。”“我内心的女神撅着嘴,脚点着地面,两手环胸,像个生气的小孩。”两个性格不同的小女孩还能在内心里打架“我的潜意识因为作呕而打个哆嗦,买新车这件事,已经让人很不自在了,但我内心的女神一把将潜意识按倒在地上。”这些令人发噱的描写,只能看作是对心理学的调侃,如果你想说这是作者对真实内心情境的描写,估计就是荣格派的传人也不会首肯你。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寻根派”文学很快烟消云散,被更新的文学口号代替,直到南京的《钟山》杂志提出了一个“新状态文学”之后,从此中国的严肃文学再也无法“新”下去,回到了沉寂的原点,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让一味“求新”的标签无法用不断加“新”的办法,“新新新文学”下去了。就像“新时代运动”这个名字一样,标榜着“新”,但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又有何“新”可谈?荣格认为人的内心深处也就是潜意识深处,包藏着“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可以用“原型”来表达,也就是说,在人的内心深处,包含着各种人类的“原型”,既然人类的“潜意识”中珍藏着这么多的好东西,那么,把这些东西释放出来,不就是新的上帝了吗?“新时代运动”正是看中了荣格的这一法宝,把荣格捧为了领军人物。作者抨击的那些荣格吹捧者们正是如此做的。既然每一个人心里积淀着祖先的“集体无意识”,包含着神话里的各种“原型”,这意味着每一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上帝,“人们实际上就是神”,只要通过某种引导,就可以“获得了深藏在体内的伟大性,以神的面目出现,这样困难和难题就被替换掉了。(P107)”。其结果就是“现在我们有了新的理念,即‘一切顺其自然,把一切交给原型。”这样,神的戒律消失了,而现在的上帝在心里,原型在心里潜藏着,把心中的上帝与原型发掘出来,你就能克服困难。作者在书中讥讽道,这种把内心的欲望当成神的引导,最终只会导致人欲横流,作者写道:“某些肮脏的情色事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说是‘阿芙洛狄忒让我这么做’,通过这种形式,人们就神奇地免除了所有责任。”荣格没有想到他的理论为“新时代运动”的“非道德性、解除责任和娱乐”提供了绝好的理论基础。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还进一步延伸出荣格被误用之后导致的可怕后果,就是最终会产生“法西斯主义”。作者写道:“在我看来,流行荣格派的态度可以为将来突然爆发的法西斯主义和盲目从众铺平道路。如果原型和本能可以是任何事物,那么,正如荣格经常所说的那样,它们就是个人性和自由表达的对立面(P154)。”也就是说一味地听从内心的没有约束力也无法验证的“原型”的指引,那么,这世界将失去物质世界固有的法则,而这正是唯心主义必然出现的结果。这就是荣格理论最终能够被人盗用的漏洞,或者说是这理论在对心灵探索过度之后导致自己走上了自我否定、自我设难的归宿。作者正是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对法西斯主义对“原型”的利用的可能性作了剖析:“政治法西斯主义依赖于社会原型的神秘之光。法西斯主义通常扮演着全知全能的神圣家长的形象。屈服于这位神圣家长——如同屈服于本能或原型,是一项神圣的任务、是一种国家和种族责任。……我们重新犯下任何罪行,或成为神秘的先祖象征的代表,以其名义行事,不管这种象征是祖国,还是母国,或是任何神秘想象的原始概念。”对于荣格理论被无限运用的可怕后果,《荣格与新时代》作者正本清源,悍卫着荣格本来的思想与意义。卢梭在世时深知被人误会之普遍,称“我用的词汇很少有通常的意思。”荣格被误解,肯定在某一处出错。《荣格与新时代》的作者捉拿了盗用荣格之名、兜售自己内质的“新世纪运动”派移花接木的本领,指出“原教旨主义者抹去了这种隐喻性的‘仿佛’,代之以对心灵及原型内容具体存在的明确肯定,并将之视为‘硬连接’或‘基因编码’。(P145)”也就是说,荣格思想建构中存在的隐喻和象征,一律被后任者当成了事实。这里,作者对冰山系第五本书《内在工作:梦、积极想象和个人成长》进行了尖酸而深刻的抨击,几乎让这本书的作者、冠之以美国荣格派推广人士的罗伯特•约翰逊无地自容。的确,《荣格与新时代》作者指出罗伯特•约翰逊的缺陷是如此一目了然,几乎让罗伯特•约翰逊没有辩解的退路。在《荣格与新时代》的145页,作者以罗伯特•约翰逊为攻击目标,认为“非常典型的是,新时代荣格作品利用了荣格的所有名词,包括原型、集体无意识、积极想象等。把这些词语当作资本利用让人产生一种愉悦感,感到它们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真实的。一旦这些名词被具体化,被当成资本利用,我们就可以用一种错误或虚假的方式来依靠他们。”作者具体地分析了罗伯特•约翰逊将荣格的隐喻当成真实的存在,如“自我进入世界”,其中“‘内在世界’是一个流动的、模糊的概念,但在流行的作品中,它丧失了所有的流动性,变成了真实的、可以处置的,仿佛迪士尼主题公园,可以去参观浏览。约翰逊利用了积极想象这一概念,好让我们相信他所说的一切真实存在。(P146)”约翰逊这本书看起来很有实用价值,有具体的步骤,有实际的案例,有具体的提示,貌似一本《葵花宝典》的攻略指南,原来在荣格那里高深莫测的理论,约翰逊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际步骤,引导初学者进入到荣格理论的实际空间中,把自己的“梦”与“积极想象”给激发出来,这几乎太神奇了。当时,读罗伯特•约翰逊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该书对“积极想象”的实战攻略中表示了怀疑,我在对这本书的评论中写到:——“在书的后半部分激发“想象”段落的时候,作者也是采用了这种方法,通过笔录的方法,假象与一个意象进行对话,从中展开想象。这再次使人陷入到一种困难的境地。因此,我抱着极大的兴趣,试图按照书中的“梦”与“想象”的操作手法,进行一次纸上演兵的时候,便碰到了层层迷障,终至无解,这也说明了心理学研究在实证与操作意义上还具备很大的困难,很多情况下,它提供了一种理念,使我们可以尝试去着更切近地于了解“内心”的神秘大门,但这种理念的科学性却陷入无从确定的模糊之中。而文学作品,比如上面提到的《格雷的五十道阴影》里直接沿用了心理学的成果,但却用着搞笑的趣味性设置,便使我们看到,心理学理论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在文学家那里也是受到不恭敬对待的。”(此评发在“豆瓣”该书的评论之下,可参看)。——按我的理解,罗伯特•约翰逊的工作任务,就像现在扑街都是的宣导师、培训师一样,以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以他们的高昂的收费,招摇过市,卖弄学术。他们把常人无法理解的高深莫测的诸如国学、健康学、瑜伽术还有佛学、心理学、易经等等,浓缩成要言妙道,精括其甲乙丙丁,在有限的二、三个小时之内,向慕名前来听讲的观众,兜售快速进入高深学术体系的捷径。他们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把复杂的体系简化成常人能够做到的一句口号,一个方法,一个程式,就像佛教在中国世俗化过程中,只要念一句“我弥陀佛”就能万事大吉,以极精简的付出得到最丰厚的收益。央视的“百家讲坛”基本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代表,随着这种快餐式的宣讲师内在的浅薄被不断识别,这个节目也日薄西山。作者认为,荣格的推广者几乎都是美国人(P100)“新时代运动”也主要由美国推动,从而影响世界,因此作者专立一章,分析了“新时代运动”甚嚣尘上于美国的内在原因,如美国的霸权野心、美国集体主义的张扬、以及乐观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联手推进,从心理学的层面,对美国的宗教、文化内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因本文太长,也就不加评述了。而有意思的是作者把惠特曼作为美国精神的一个代表,对他的诗句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分解出其“自我吞噬灵魂”的精神实质,就是说惠特曼高立在宇宙之巅,大有横扫六合的态势,如果用中国的诗句来比拟的话,应该用得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来对应。但正是这个惠特曼,也许因为他的工人阶级身份,在我国一直是少有的被大力宣扬与肯定的美国诗人,而现在我们看到本书的作者却把他象征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实在有一种匪夷所思之感。其实我们今天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看到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宏大意境相较于我们目前期待的文化,并没有多远的距离,这也难怪曾经在我们国家没有阻隔地到处传播的惠特曼诗歌,在心理学家看来,气质上带有浓烈的美国文化精髓。作者批判了乱花迷眼的荣格理论被误读的一片混乱景象,在最后作者有气无力地提出了他的拯世之道,在这里,他对“新时代运动”也适当给予了一点好评,然后指出当下关键是要修补与修复人性与神性的关系,因为神性事关人类的信仰,人不能没有信仰,“人性要么恢复其神圣感,要么破产,”认为儿童原型也许是拯救世界的一个良方,认为“儿童身上携有未来的种子,认识到儿童是发展性进程的象征,对于我们走出目前的困境,这一象征是必不可少的。(P216)”。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对西方文化的修正,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作者能够从全球文化的角度考量心理学的存在意义,思想角度已经相当博大了,这本书也是一本很不像心理学的著作,而是以心理学的角度去透视社会及全球文化的一本解析著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中心理学的参与系数,从中更好地看清西方文化的心理本质与张力因子。
  •     个人最初知道荣格这个名字,是在一些文学评论的书里。而且,书中多数是将荣格在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应用在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里,所以,我倒是歪打正着,是先认同了荣格在科学方面的贡献(P132)~~,然后才了解到,他被新时代运动推上了风口浪尖,“被代言”那些他自己明确反对过的东西(⊙o⊙)…。作者在书的开头反复提到“宝瓶时代”,我凑巧曾在另一本老书中看到过相关解释。简而言之,西方人认为从2000年起,之前算作“宝瓶时代”,人类整体处在蒙昧混乱状态(主要是受到了中世纪宗教的严厉控制);随后,人们将进入“双鱼时代”,开始注重科学和理性。从作者书中的各类引文来看,最晚的也未超过2000年,所以,在新时代的前提下,面对经历了“上帝之死”、努力想要从宗教世界走出又无法及时找到更有力度的精神领袖的西方人,重建破碎的精神信仰世界、踏上灵性之旅似乎就无比顺理成章了。二百多页的书,内容实在太过丰富:尤其对于内心没有宗教从属、成型精神信仰的我来说--相信很多人也都是这样。没有皈依过宗教,所以,觉得自律方面总会处在放任散漫和矫枉过正的两极,缺乏对虔诚和怀疑之间的度的掌握;没有自己建立起来的成型精神信仰,很容易被外部因素带着走,觉得道德是自我精神塑造追寻之路上的束缚,有时还会犯“先遇见的、看似有理的就贸然认同”的错误。但是,看过这本书的人,具有上述两个毛病的人应该就能做到荣格所说的--先接受它们,再想办法。先知道自己病在哪里,总是好的。我相信:每个人试图写下文字都是为了从中发现、确立并巩固自己的态度,没有人想让自己成为错的--这确保我们的思维不会停滞、并永远试图使之严密。结合作者书中的观点,荣格个人也是这样。他在进行着科学研究的同时,更试图为人们寻求一条追寻灵性的有效路径,尽管这条路上,他探索的也无比艰难,甚至在言语里有过含糊,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牌摆在大家面前--但书里指出,就算如此,荣格也不应是那些所谓的畅销书里被黑到一塌糊涂或者被粉到苏却是因为被误会了原意的倒霉形象(看到这里,觉得理智粉的书果然最靠谱~~),时代变化之后,荣格一些自己原来归纳出来却因为“名可名,非常名”而定义的一些事物名称也许会被我们选择性的扬弃,但荣格本人对灵性追求的秉持的宗教信仰般的态度就和市面上种种进过包装的成功学、励志鸡汤完全不同,前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追求灵性是出于要对精神灵魂进行收束、整理、疗愈、构造的负责态度(个人归纳),而且也正是等同于对宗教那种“一定要有所坚信和虔诚却不盲目”的态度才能提醒我们时刻谦卑追寻。如果放任新时代那些以荣格之名自我加冠的“导师”们“放松自我进行无意识的体验”的观点流毒,把自己不经思考的交给集体意识(尤其是染上“法西斯主义”等颜色的),不是出于道德选择,精神崩溃、作出无法挽回的事情是早晚的事,而且后两者现在普遍不过是鼓励人们更多地自我催眠认为自己具有神性、从而试图以懒惰的听从一些看似积极的建议为突破口,坚信为这种伪灵性课程和出版物买单会“物有所值”,达到消费主义最希望大家去做的,陷入对物质和权力的渴望(看到这里,已经点头到快头晕的我觉得以后就看到这类打折书就可以呵呵哒,然后省上一大笔银子和一大块书柜的空间了~~)。追寻灵性自我,收获灵魂的完整,以之指引我们的人生。这是每个人意识中最基本的要求,就像人的基因组中会有显性或者隐性的遗传特征一样,不过是有些人表现的更急切,有些人还不自知就踏上了这条路罢了。······以上是我目前对本书阅后的一些感受的整理,在这里真的要代那些和我一样,既对荣格非常感兴趣、又无法自行筛选阅读卷帙浩繁的外文原版书的伙伴们感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终于读到这样的好书,现在不晚~~最后,从封面设计上说起,我个人把这个图案看作是一朵《蓝莲花》,它和那首歌里一样--“心中那自由(灵性)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只有谦卑地接受苦难与不完整性,才有可能真正地超越苦难。”
  •     荣格和弗洛伊德的书在排队,这本是前几本
  •     1.世俗化的心智对任何圣秘知识的运用都有流于庸俗的危险,这本身是一种prefiguration,是整合性待完成的中间状态。2.宝瓶时代以来,人类的集体意识确实呈现出一种灵态气质,精神生活已不同往日了。3.荣格是个大神棍。本书作者关于自性、原型、集体无意识这些概念其实也尚未作完全细致、明晰的阐释。这也是荣格学说的一大内伤,既然无法言说,为何如此言之凿凿。吓得我赶紧又买了一本《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     对荣格的本质和新时代运动的局限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美国精神的正面和负面价值有着一针见血的批判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