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史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300172712
页数:834页

作者简介

《美国经济史(第10版)》主要是按时间顺序向读者展现从殖民时代至今的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美国经济史(第10版)》共有5个部分29章,每个部分都明确地强调和说明了为本书提供基础的五个重大主题:(1)经济增长;(2)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3)对安全的追求;(4)国际贸易和金融;(5)人口因素。这些主题反映了对历史记录的修订做出了贡献的过去与现在的学者的研究。

《美国经济史(第10版)》强调这些主题,以激发读者对经济史的兴趣,希望读者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目前存在的问题。


 美国经济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原刊于《证券市场周刊》2014年第55期研究当代资本主义,自然离不开美国这一标本。一个即便从北美殖民地建立开始算起,也不过400年光景的国家;一个在最近100年成为人类历史舞台上当之无愧主角的国家,其超乎寻常历史规律的崛起,是一个偶然事件?美国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以及其文化法律体系,又是否真正代表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中美经济的互相依赖,我们有目共睹,无需多言。然而,我们是否真的了解美国经济的运作,了解这个世界第一经济体的成长历程呢?厚达800页的《美国经济史》,即是一把打开历史通道之门的钥匙。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宪法北美殖民地十三州缘何最后会从宗主国独立?“七年战争”和其带来的英国财政困难是重要原因。为了缓解本土财政和保证本土上层的经济利益,秉持重商主义的英国政府当局采用了一系列针对殖民地的税收法案来缓解本土的财政状况,而当时决定对殖民地税收政策的英国国会中并无来自殖民地的代表。这引起了殖民地各阶层的普遍不满。就一个简单的例子而言,由于硬通货短缺,1690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就开始使用纸币,然而1751年和1764年的两个英国《货币法案》禁止纸币流通,导致了极大的矛盾。故而,“无代表,不纳税”,成了美国的立国名言之一。刚刚独立的美国作为在贸易和分工上严重依赖英国的一个经济体,整体状况并不乐观,依靠发行纸币筹资的独立战争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对英贸易的萎缩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来源受到了很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更加强力和有效的中央政府成为必需品,这推动了《美国宪法》的最终诞生。确保公共债务可以兑现、对货币购买力保持稳定的渴望乃至各州和派系对于联邦政府对财富和收入重新分配能力被滥用的担忧,使得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成为了今日美国货币和财政体系的基石,也埋下了后来一直伴随美元体系的关于中央银行地位问题争论的种子:“非经正当法律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不给予合理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充公用。”美国宪法及根植于上的整个法律和规范体系建立了保护私有财产的经济保障,“法律和秩序对保护财产和机会均等来说至关重要”。本书的作者认为,美国是亚当.斯密经济秩序理念的最佳实践者:以自身利益为导向,从而限制了政府的规章条例,不仅保证了国内安宁,也确保了外国无权干涉本国的内政,“只有强大的中央政府才能够做到这一点”。美国土地制度的来由当欧洲人来到北美大陆时,这里并不是无主之地。通过各种手段,殖民者一直在蚕食印第安人的土地所有权。直到18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印第安人移居法》,正式开始撕下脸皮强占土地。佛罗里达的塞米诺尔人因为土地和白人打了将近8年的战争,政府花了400万美元(以金价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2.5亿美元),动用了4万军队才最终获胜,而剩下的印第安人不到3000人。1838年冬季,切诺基人(Jeep的那个越野车名的来源)被武力迁移到俄克拉荷马州(他们原来住在北卡罗来纳州大烟雾山国家公园附近,今天那里的著名景观之一是范德比尔特家族奢华的庄园比特摩尔Biltmore )。北卡州甚至立法禁止印第安人拥有土地。1789-1904年间,通过战争红利、“购买”和吞并等方式,美国获得了14.41亿英亩的公共领土,占国土总面积的75%。到《宅地法》颁布的1862年为止,美国政府仍持有其中的2/3。通过对公共土地先测量再分块出售的形式,这片广大的土地中2.73亿英亩被赠予州政府和铁路,2.78亿英亩被私人用现金购买。此外按照《宅地法》等途径几乎免费所获得的土地1.47亿英亩。到1920年,美国政府仍持有2亿英亩。未经政府测量而占有土地被视为非法,而出售土地的价格是每英亩1美元。最小单位是1平方英里(640英亩),640美元的价格,就算按照每盎司20美元的初始金本位价格来计算,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近4万美元,这不是一笔小钱,大部分穷人是买不起的。此后国会不断缩小购买单位和土地单价,这种现象直到1862年《宅地法》通过为止。基于子午线的土地测量塑造了美国今日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景观和州界,这使得美国的国土景观显得特别整齐而有规划性。某种意义上而言,得益于这种早于中国300年实行的先进行收储,再把土地一级开发,然后“招拍挂”的方式,美国的“土改”很早就完成了,白人“贫下中农”用火枪、大炮和传染病消灭了印第安地主。作为剥夺印第安人土地权利的成果,美国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占世界13.5%的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是全世界的近3倍。作为对照,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美国的约1/8。然而,由于前述的价格原因,美国大部分土地都流向了公司和富人,特殊利益集团受到优待,在某段时间内,向铁路赠予土地被认为是正常的公共政策。直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美国历史学家都普遍认为,联邦土地政策在经济上是无效的,并且减少了总产出。这一政策引导了过多的资本和劳动力进入农业,由此妨碍了工业化进程。而本书更是认为,零价格的联邦土地才能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最大化。在美国的“西进运动”中,地方政府一度是基础设施投资的主力:1815-1843年间,美国运河修建的高峰时段,一共投资了3100万美元(金价计相当于今天的20亿美元),近3/4来源于政府,主要是州政府;1843-1860年间,又投资了6600万美元(约45亿美元),2/3来源于州政府。最后的结果是,铁路打倒了运河。9个州的公债赖账,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印第安纳和伊利诺伊的主要运河从未收回成本。在吸取了运河的教训之后,美国铁路建设采用了向公众募资,并采用政府赠与土地作为担保的形式。正是投资银行家们的努力将修建铁路变成了现实:摩根财团把美国铁路的股票卖到了欧洲,1876年,欧洲人持有86%的伊利诺伊中央铁路股票,而直到1914年,美国20%的上市铁路公司股权都在英国人手中。1830-1860年的30年间,美国铁路里程从接近于零增加到了3万英里,1910年更达到了惊人的26.6万英里;但直到1885年,美国铁路网才统一为准轨。与之对应的是,1920年,每20个美国工人中就有一个为铁路工作。战争、货币和金融市场美国的成长离不开战争:七年战争使得北美英殖民地走向独立之路;拿破仑战争使得美国经济飞速参与到世界贸易当中,并得以获得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大路易斯安那地区和佛罗里达;美墨战争让美国的领土拓展到太平洋,而南北战争更是让美国最终成为一个工业化的统一大市场。更不用说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让美国迅速崛起,坐上了全球霸主的宝座。时至今日,支撑美元信用体系的,依然是美国的超强军事实力。但更接近真实的是:为战争融资的需求催生了今日的美国金融和资本市场体系。美国的金融制度一直在反复:富翁们和州政府对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心存疑虑,即使这个有“有效期”的央行一直采用的是“混合所有制”:联邦政府购买了美国第一银行1000万美元初始股本的1/5,并用银行为维护自身股票安全而发放的200万美元贷款来支付;政府采用10年分期付款来偿还贷款。而外国人的所有权占美国第一银行的70%,将近700万美元,这是因为外国人买了70%的美国国债,这个外国主要是英国。直到1914年联邦储备体系建立为止,在美国大部分州经营银行依旧需要特许状,这个特许状可能是联邦政府授予的,也可能是州政府授予的,甚至很多银行两者都没有——《国家银行法》禁止跨州开办银行。这些银行全部发行自己的本票来充当流通货币(当然它们可以拿回去兑换银元),很长一段时间,美国人用银行的各种存单、债券等各种票据当纸币花,到1860年,市面上至少有9000种“货币及其等价物”,他们由1500多家形形色色的银行发行。由于南北战争而欠了一屁股债的联邦政府,动起了纸币的脑筋:他们准备自己印钞票,即所谓的“绿背美元”。而战争期间发行的“绿背美元”居然到1879年才能兑换成金银,在贵金属本位时代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一组有趣的数字是,1870年,每1美元金属币,就有5美元纸币流通;而到1900年,1美元金属币只能对应40美分的纸币流通了。为了推广联邦政府变相发行的全国银行钞票,州银行被规定要交2%的钞票税,因为银行家没兴趣,1865年3月,这一税率被提升到10%。想一下港元的发行机制,这点就会让人觉得格外有趣。由于巨额的钞票税,美国的银行开始为了避税而大量采用支票支付结算,这使得钞票税政策完全落空:到1900年,美国有了13000家银行。“钱荒”带来了可怕的后果:1907年金融恐慌中,活期贷款利率一度攀升至125%。这直接催生了美联储:一个起初只是为了解决全国支票结算问题而诞生的股份制“央行”。直到20世纪20年代,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出现,才确立了美联储在货币银行学上的意义。在南北战争之后的50年间,由于全国性银行的稀缺,美国出现了奇特的景观:企业越来越大,而商业银行越来越小。由于本地银行无力为巨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了筹集资本,美国企业不得不创造一种不可见的、可以在别处交易的资产,在一个主要的中心地点交易而换取资金,这就是证券交易市场的由来,而为这种证券交易活动服务的投资银行也应运而生。美国的大企业通过投资银行募集资金,不断兼并壮大,而投资银行则依靠重组大企业的收益而发展。与此同时,战争留下了另一笔巨大的遗产:中央管制经济。实际上,自南北战争以后,美国才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市场。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使得罗斯福新政最终得以确立。此外,联邦所得税也可以算是战争的产物:南北战争期间确立了累进所得税,随后在1872年被国会取消,此后经历了数次诉讼之后,在至今仍被质疑违背美国宪法的情况下与1913年被正式确立。一战期间,税收的最高边界值是77%。但战时经济最大的遗产是美国的军工复合体:1916年,国防委员会成立,1917年,战时工业委员会也成立了。这是两个彻头彻尾的计划经济组织:美国工业的各个部门,从钻头到服装都必须按照其标准生产。联邦政府通过战时劳工委员会强制安置劳动力,并接管了铁路和通信部门。为了一战临时设立的机构,在新政和二战期间全面回归:全国复兴总署其实就是战时工业委员会。正是两次世界大战和罗斯福新政时期的计划经济方式,才让联邦政府进入了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并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房地美和房利美;社会安全号码和社会保险;以及全国电网、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要知道,直到1933年,美国尚且仅有10%的农场享有常规电力服务,若不是农村电气化管理局(REA),无利可图的农村电网私人资本根本不屑一顾。值得玩味的是,最后废止大部分新政体系管制遗产的人是里根,他给美国留下了至今未能痊愈的“双赤字”综合症,也真正启动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繁荣:道指从他上任之初的1000点,上涨到了现在的17000点;与此同时,美国国债余额的数字也相映成趣:1万亿美元到17万亿美元。美国的未来?对成长于冷战后的我辈而言,美国标准几乎塑造了近20年的生活方式:无论影视、学术、知识体系还是技术发明。伴随着世贸组织和“911”,“全球化”的浪潮拍打着文革后出生的这一代中国人,美国资本市场甚至在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断融资,从新浪到百度,从如家到京东,甚至从聚美优品到阿里巴巴。在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美国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降反增,短短数年间,同龄人在京的校友十数人中,只剩三分之一,其余都举家搬去北美东西海岸。在“中国崛起”调门甚高的当下,身边的这种现象颇值玩味。如果按照本书作者的五个假设,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会保持领先优势,至少到我们这代人走进死寂时为止——假如我可以忽略在美国南部自驾旅行时看到的大片破败残破的城镇废墟和洛杉矶街头游荡着跟你讨根烟抽的黑人流浪汉的话。先有公司,后有国家,可以认为是美国经济体制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基因。统观全书,今日美国的经济脉络,又离不开新英格兰地区殖民者的一整套经济伦理。而这种伦理,又有马克思·韦伯的鸿篇巨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详做阐述,这里就不再展开。然则在本书开篇,作者实际上就已对这一伦理做一简要总结,很有必要摘录于此,当然,本人对作者称其为“人类本性和广为接受的真理”尚持保留态度:1.集体选择和个人选择是社会成果的源泉。稀缺促使我们以某种方式竞争,且必须选择。人们基于替代选择的与其成本和收益做出选择。选择有奉献;结果不能得到保证,因为选择的结果在于未来。2.选择具有成本。人们做选择的时候要承担成本。选择涉及替代选择的权衡。人们权衡边际收益和边际牺牲。最终,任何决策的成本是必须放弃的次优选择。理性决策导致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的活动的增加以及预期成本超过预期收益的活动的减少。3.激励很重要。激励是鼓励人们行动的奖励。惩罚措施打击行动。人们以可预见的方式做出对激励的反应;当激励变化时,行为以可预测的方式变化。4.制度很重要,且“游戏的规则”会影响选择。法律、习俗、道德准则、思想和文化制度会影响个人选择并形成经济体制。5.基于知识和证据的理解会赋予看法价值。一个看法的价值由它所具有的知识和证据决定。对看法的陈述应该发起对经济理解的探索,而不是结束它。http://www.capitalweek.com.cn/2014-07-25/1158591685.html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激发读者对经济史的兴趣,希望读者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目前存在的问题
  •     不咋滴,又臭又长。每章每个时期都应该专门写本分册,美国经济史这个题目太大了,700页既没深度又没广度
  •     经济史可以说是对历史上的经济走势,和经济问题给以经济分析的回答,因果联系和影响效应。这本书是由论文堆砌而成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