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篠原一男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64141301
作者:篠原一男作品集编辑委员会
页数:288页

书籍目录

HouseinTateshinaProject.2006蓼科山地的初等几何计划
横穿形和语言的舞台

HouseiDKugayama.1954久我山之家
HouseinKugayamaNo.2.1958久我山之家之2
TanikawaHouse.1958谷川之家
HouseinKomae。1960拍江之家
HouseinChigasaki.1960茅崎之家
UmbrellaHouse.1961伞之家
HousewithaBigRoof,1961大屋顶之家
HousewithanEarthenFloor.1963土间之家
NorthHouseinHanayama.1965花山北之家
HouseinWhite.1966白之家
HouseofEarth.1966地之家
SouthHouseinHanayama.1968花山南之家
YamashiroHouse.1967山城之家
SuzushoHouse.1968铃庄之家
第1样式
TheUncompletedHouse.1970未完之家
ShinoHouse.1970筱之家
CubicForest.197l长方体之森
RepeatingCrevice.1971同相之谷
SeaStairway.1971海之阶梯
SkyRectangle.1971天之矩形
HouseinKugahara.1972久原的住宅
HouseinHigashi-Tamagawa.1973东玉川的住宅
HouseinSeijo.1973成城的住宅
PrismHouse.1974直角三棱柱
第2样式
TanikawaHouse.1974谷川的住宅
HouseinKaruizawa.1975轻井泽旧道的住宅
HouseinItoshima.1976丝岛的住宅
HouseinUehara.1976上原的住宅
HouseinHanayamaNo.3.1977花山第3住宅
HouseinAshitaka.1977爱鹰裾野的住宅
HouseonaCurvedRoad.1978上原弯道的住宅
HouseinHanayamaNo.4.1980花山第4住宅
DOMHeadquarters/Koln,1980DOM公司总部大楼
HouseunderHigh—VoltageLines.1981高压线下的住宅
GotoHouseProject.198l后藤的住宅计划
Ukiyo—eMuseum.1982日本浮世绘博物馆
Higashi—TamagawaComplex.1982东玉川Complex
第3样式
HouseinYokohama.1985
TheSecondNationalTheater.1986第2国立剧场
CentennialHall.TokyoInstituteofTechnology.1987东京工业大学百年纪念馆
ClinicinHanayama.1988花山的医院
HanegiComplex.1988
TenmeiHouse.1988
Paris:CircusonSeine.1989巴黎:塞纳河的马戏团
K2Building.1990K2大楼
Kumamoto-KitaPoliceStation.1990熊本北警察署
第4样式
AgadirConventionCenter.1990阿加迪尔会议中心
RepeatingCeviceAnnexProject.1991同相之谷增筑计划
UncompletedHouseAnnexProject.1992未完之家增筑计划
Ukiyo-eMuseumAnnexProject.1992日本浮世绘博物馆新馆计划
EuralilleHotelProject.1990-1992Euralille宾馆计划
ProjectforHamburgUrbanVision.1993汉堡城市开发计划
HelsinkiContemporaryArtMuseum.1993赫尔辛基当代美术馆
YokohamaInternatiOnalPortTerminal.1995横滨国际客运码头
UnbuiltandyetUnbuilt
走向第5样式
筱原男简介
作品信息
编者介绍
资料出处与翻译

作者简介

《建筑:筱原一男》讲述筱原一男是一位风格多变的建筑师,他的早期作品颇具“日本特色”,他由对传统住宅的热衷而创造出一种有象征性的空间,其特色不是通过单个形状来表现,而是通过空间组成部分的更为基本的形式来表现的,这些空间组成部分产生于符号实体的精细刻画。


 建筑:篠原一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用建筑来思考,这是《建筑 筱原一男》给我的印象。记得张翼老师讲过,从《图解日志》来看,艾森曼其实是一个很扎实的学生,他把建筑生成的每一步都认真的推敲过。我觉得这句话也适合用在筱原先生身上。从第一样式到第五样式,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他对建筑的思考的轨迹。第一样式,就是他对日本传统建筑空间的分析和重构。在很多这个阶段的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坡屋顶、纸隔窗、简洁的家具、零星的突出表现出来的结构(白之家、花山北之家的圆柱,大屋顶之家、谷川之家的木桁架,花山南之家的斜撑等),构成了一个日本式的室内风景画,同时又不失抽象。这种美丽的视觉形象背后,是一种对“分割”这种日本空间构成的探索。通过分割,筱原一直在试验广间/卧室(或是广间/其他)的空间关系。他所呈现出来的具有“正面性”的空间,也正是对应着广间的大空间。他第二第三样式的住宅,大部分也是延续着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这个“非日常”的大空间。第二样式,是他所说的“横穿现代主义”。既是延续现代主义所用的方盒子的空间处理手法,又摒弃了现代主义的功能合理的外衣,采用了“无机”的龟裂空间。何为“无机”呢?我个人的感觉是“无机”其实就是“空”,既没有功能(不像路斯的raumplan每一部分都有功能),也没有意义(不像第一样式中的圆柱和纸隔窗具有强烈的日本空间的象征意义),只是纯粹的空间。龟裂的空间里面采用了单一的材质,摒弃了和其他空间的联系,连门洞的存在也尽可能的弱化,所要实现的就是一种非日常的不适感。王方戟老师说的好,这种非日常性其实就是山洞的原始性和居住的日常性的关系。山洞可以容纳人的居住,但是山洞又过于空旷过于粗犷,不够温馨和舒适,始终又和居住在其中的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既是用于居住又不适于居住的状态就是非日常。这也就是筱原所说的他“对人能忍受多大的居住空间感到兴趣”。在第二样式的末尾,筱原开始用斜切的立方体(三棱柱)进行构成。第三样式到第五样式算是筱原全新的探索,他既不再求之于日本传统,也离开了现代主义的藩篱,独自前行追逐都市的混沌之美。第三样式是他逐渐尝试用“零度的机器”来融入住宅设计,用无机的零件组合成新的整体。他第三第四样式的建筑的不统一,并非所谓造型能力不够,而是他有意为之,他就是要一种随机和意外的组合,通过离散性的空间组织来在住宅中间再现城市的混沌,让人在穿越中发现新的意义。正如他所说,对比于热闹喧哗的街道,他更喜欢寂静无人的街道,"这样会产生一种对突然出现的人影的期待"。极简和混沌,在他的建筑里得以结合。第四第五样式都以公共建筑为主,其中第五样式多是未能实现的都市巨构建筑。在这个地方,他和库哈斯走到了一起。令人错愕的“透明的几何体”的组合,是用有意的方式去重现无意的都市混沌。我觉得筱原先生的第一第二样式非常有价值,尤其是第一样式。如果不厘清自己民族的传统建筑,也就会经常纠缠于“传统和现代”这样的命题,而让自己无法出发。中国的现状不就是这样吗?不知道自己从传统中能得到什么,所以也一直没有集体前行,一直都是在徘徊中尝试。而大的建筑业环境,则是功利的实用主义和拼贴的后现代主义盛行。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是无碍,但是这样的环境也太容易让人疲倦了吧。“传统是出发点,而非回归点。”至于第三到第五样式,我是看的不太懂(或者是本来这三个样式的思想和做法本来差别就很小)。都市是混沌的,但为什么要在一个建筑里面重现这种混沌呢?很多的建筑组合起来形成的混沌景象,为什么一定要微缩在一个建筑里面实现呢?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建筑在这种混沌中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个建筑应该是都市混沌中的一环,而不是整个混沌吧。名词解释(个人理解):分割:通过简单的几根线条对矩形平面进行划分。龟裂的空间:在住宅中间置入的无用的空间。零度的机器:类似于宇宙飞船的构成,每个零件本身没有文化意义,组合起来也没有美感,但是却发挥着令人惊异的作用。
  •     筱原的作品集固然是由建筑图纸和室内外照片组成的,但是他闻名于世的是他在作品中的“思考”,从而素有“实验型的建筑师”。想来,有一个西方的建筑名师和他很像——皮特.埃森曼,他们是很好的“建筑学学生”——始终用学生似的解释学习方法在做设计。看到“原型”、“辅助线”等设计的小技巧,很难想象都成为大师了还“孩子气”的,我们习以为常的是“大师”的“高屋建瓴”和“玄乎其玄”,总是以为设计到了一定的岁数就成了“大手一挥”和“高谈阔论”。于是,筱原的每一个作品才平易近人。我喜欢读他每一个小作品(不得不承认好看的是那些小住宅)的“旁白”,之所以说是“旁白”,因为既不是严格的“设计说明”,也不是简单的心情随笔。他俏皮地谈到每一个作品之间的想法,“这个项目有了上一次没有玩到的花样噢”,“这次发现可以玩玩那啥,好的,下次我再拿甲方开刀”筱原的作品集正因为有这样的“旁白”而生动,感觉他在字里行间和你对话,不,他是在演说。说他“演说”,从那些每个明显的不能再明显的摆拍“室内实景”就可知。有人说筱原的作品集有很多没有看到的角落,对,这是筱原玩弄的把戏——他从不“真诚”,只告诉你他想好的话!所以,看筱原的图、照片、文字都不得不“将信将疑”,这就是如何解读“四个(或者五个)样式”的关键吧。实际当我们认真地按照筱原老师的指示去读几个样式的时候,“究竟每个样式不同在哪”,“每个样式是怎么推进的”,我们都是被筱原老师“忽悠”了一把。在我看来,与其说他在当初就想好了“轨迹”,还不如说看到他的书只是一种“即视感”!——他将自己的设计生涯解释成了线性的,在解释不通之处、注意力改变之处用“样式”的转变来衔接——这就是很好的“建筑学学生”,因为他用的还不是最常见的“阶段分段式解释史”的样子么?总而言之,“将信将疑”是我读筱原的感受,这绝不是一部“档案”,而是一本小说!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后面他不断地在搬现代主义的概念来对比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在洪流里挣扎的画面却也显示了出来。只有去现场感受才能下更多判断。喜欢第一样式
  •     先生在以白之家为代表的第一样式中体现了日本和室之美为出发点的现代主义的多样性;令人震撼的是上原的住宅中那穿透屋体的巨大混凝土支撑所带来的舞台效应;后期的零度机器是新的思潮,但无奈我总觉得他几个原型的组合其实还是失去了对美的把握,显得怪异而粗笨。ps.此书乃吾校出版社产物,装帧质朴舒适,排版雅致秀美,良心推荐!
  •     日本性,即物,平面化
  •     每个作品都配有一段作品完成时的思考的文字。有一种最简单的读法:想象一下建筑师还没有后面的作品及思考时,前面是怎么一步一步过来的。
  •     喜欢一二样式
  •     最吸引我的是,这是一个空间本体的探索者,比当下的同类早几十年。
  •     信息量好大
  •     喜欢第二样式
  •     筱原一男冷静善变,就像他那个经典的像有半个脸的住宅。。不过的确是值得膜拜的大师啊
  •     始终站在所谓建筑潮流之外,筱原一男为我们呈现了他异常清晰而又深刻的思考。第一样式是他以从日本传统空间中发现的分割构成为基础创造出的有机空间;第二样式中对现代主义的立方体完成了横穿,在确定的构成中呈现出不确定;第三样式制造了“零度的机器”,进行随机构成的功能结合;第四样式中“激进的混沌”成为主体,追求随机性的表达和离散的特异体;第五样式更加注重复杂性的单纯表现,期待新的单纯性。在这个过程中,他依靠的是一种自我强加的对抗,不断向前迈进。。这本书真是很精彩,感觉有些不过瘾。期待即将举办的筱原一男展。
  •     先解决好所有制与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谈论建筑设计这件认真的事情
  •     听全面的涵盖了所有筱原一男建成和味建成的项目,对于四种样式也有摘自建筑师本人的较详细的解释。不足的地方可能是作品的照片略少,难以仅通过平面图YY,更喜欢挑代表作做详细说明的编排方式。
  •     几何学的角度做建筑,很不错,概念其实也有一点古代欧洲的意思,不过可能是我读书少的缘故吧,还希望以后能有新的几何学理解建筑概念。
  •     喜欢前期不太喜欢后期 前期小住宅远离现代主义的逆潮流姿态令人振奋 空间中各种元素从墙体柱子再到家具各居其位恰如其分 后期纯粹的几何图式用到大尺度公建中则个人不喜 anyway设计课最后出图用的模型照片还是按照这书的封面来p的 btw书很不错 多图 文字的量恰到好处 很适合建筑师读
  •     偶然得知筱原在转投建筑圈前专攻数学 才发现能理解些为什么他会/能做出这样的建筑
  •     不好~前面和后面都脱节了!~ 图纸太简单 看不出什么东西来 日本有一个施工图集那个看着很好 可惜没有中文翻译
  •     从研究日本近现代建筑开始。
  •     有些人生来就知道自己是要当神的
  •     把日本传统空间形式作为出发点但不是终点
  •     这本书项目收录的比较全,平面剖面都很清晰,唯一的缺憾就是实景图片略少,相对而言2G那本图片多些
  •     前面两个阶段还能理解,后面那些设计,可以说是烂吧……
  •     日本传统的极简主义,不是效率最大化和劳动最小化的效率主义极简,而是不停去除被断定多于成分的有悖效率主义的极简 / 都市之美在于混沌之美 / 艺术的母体是人类内部的混沌。
  •     印刷太差……
  •     当为名家作品集出版范本
  •     粗略读过
  •     几个样式里面最打动我的是对于单纯化的向往,从他的作品中经常会让我联想到康,他们都对建筑的本源做了探索,筱原一男更多的是从日本建筑的角度出发。极简总是打动人心,到之后的混沌复合构成,他又进一步追求随机的动态性。初次认识他是从一本书里的写到他的某个住宅,当你倚靠在斜柱上,居住者就与建筑发生了关系,大概这么个意思。我认为筱原一男的居住建筑很动人。
  •     以我目前的学力,只能理解到第三样式;他前三个样式时期的住宅对于我都很有启发,而白之家是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住宅作品;用“分割”或者“占据”的手法形成空间,给我的启发尤其大;篠原不断的思考、批判,与自己斗争,这种精神太值得学习。好想有一天,我能抵达他的世界,完成自己的“白之家”。
  •     从阿易那里借的。别人买了送给阿易的。因为架构的作业所以借了不过最后自己休学了(笑。 感情上我会倾向第一合第三样式,理性上我能理解一到三,至于四和五真的是脱离能力了,对于混沌和拼接我是一直不太抓得住判断的点的。因为很全所以这书编得多少有些像产品宣传册。图纸简单照片也感觉不足吧。嘛不过真的是很全,而且每个作品都有筱原自己的评述也有整体论述可以参考所以学到了很多吧。急着想白天还掉所以连夜看完了。
  •     筱原一男,一个略显冷僻的日本建筑师的名字,通过这本书对他总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实在是一位很奇特的建筑师,不仅仅是他的作品,更是他在建筑设计上的建树。他的作品很少,类型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一两百平方米的小住宅,只是后期才难得有几个建成或者未建成的大型公建;他的理论极其发达,就像是一个先知——在迈出第一步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第1、2、3、4甚至5样式,这一连串的理论的生成、转型、丰富、落实像是一部编排好的戏剧——一幕落下,一幕又起,起承转合,跌宕起伏都是应有之意。他说:传统不是回归点,而应该是出发点。于是在现代主义盛行的当时,捡起了日本的“传统样式”上路了,这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看着这本书的前前后后不禁赞叹——究竟他是怎样思考和坚持的。对他的关注缘起于ETH、建构、建造。
  •     刚开始读
  •     后面第五样式没看懂。感觉要理解他,这本书还是不够吧
  •     第一样式到第五样式的思考过程。
  •     有才华,但在技术上仍是跪舔欧美时尚潮流的跟风。如同亚洲儒家文化圈所有国家的通病一样,没有真正工业化的艺术理论创建能力。多数时候对理论的阐述需要靠抒情+辞藻来遮丑,没有科学解决工业化的能力,只能反科学的臆造空洞的概念,东洋孔乙己,半吊子后现代。
  •     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太坑好么 收点钱好好做不成么
  •     前期的第一第二样式对于日本传统建筑的思考 获益良多。但是后期建筑追求混沌 缺少了纯粹感 试图在复杂性中寻找极简 有些读不进去。但是最后一个方案“横滨国际客运码头”好像开始返璞归真了。个人见解 冒犯见谅。日后可能会再翻阅。
  •     翻了很多次。文字的部分有点儿晦涩,始终没有耐心读下去。
  •     设计的几个阶段挺令人思考,意识到演变与本源的问题,后期部分作品权当开阔眼界
  •     非常清晰明确的设计思路,值得再读。
  •     发现仅喜欢他的第1样式与第2样式。
  •     重新读了一遍。几个时期式样看起来玄虚实际却十分清晰,关于每个房子的设计论述亦冷静、准确,而“抵抗”与“横穿”的观点很有启发。前三个时期的房子,每个都有独到之处值得反复推敲,但后面关于混沌、机器的探索实在累感不爱。(转引木心的话,有些人生来就知道自己是要当神的。柯布西耶、康、筱原一男都有自我神话的倾向)
  •     看过展览再看书,觉得展览中有关每个住宅的背景资料都介绍的太少,光凭平立剖,一两张照片加一些quotes很难意会他那艰深又不明觉厉的空间意图呢,(即使一部分住宅也展出了模型)
  •     哦筱原他后来是怎么了? (蛮喜欢通过作品的反思对于未建成建筑一步一步更进的方式
  •     读完第三时期后弃读,其实第三时期已经基本开始看不懂了。第一第二时期的比较能理解和接受。以后再看吧。
  •     日本人的较真体现的淋漓尽致。
  •     因为大爷,现在变成了shinohara的迷
  •     网上没找到书里筱原说的他自己写的学位论文《日本建筑的空间构成研究》,哪位大神有收集吗?
  •     外借。
  •     好像只有筱原一男才会有意给自己的建筑划分并创造样式,这样可能产生的尴尬是说出来的话无法实现,但是筱原一男做到了!传统只是出发点,并不是终点,几何、野性和抽象是他的语言,结构的处理甚至影响到了ETH,日本人的极致再次展现,最喜欢的是蓼科山地的初等几何计划,在抽象和具体之间达成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     如果老之前不盖住吉的长屋,那就从这里挑所光之屋吧。另外,书是在去年上海建筑师展览上买的,不得不说,那个日本领馆主办的展览场地虽然不大,但棒棒地利用了场地,有海外海报展,等比模型等等,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     大师就是不知怎么做的但这里就是觉得很好 不过也有很多是在实践中得来的吧/灵魂 灵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