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篠原一男》书评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64141301
作者:篠原一男作品集编辑委员会
页数:288页

筱原一男的建筑

用建筑来思考,这是《建筑 筱原一男》给我的印象。记得张翼老师讲过,从《图解日志》来看,艾森曼其实是一个很扎实的学生,他把建筑生成的每一步都认真的推敲过。我觉得这句话也适合用在筱原先生身上。从第一样式到第五样式,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他对建筑的思考的轨迹。第一样式,就是他对日本传统建筑空间的分析和重构。在很多这个阶段的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坡屋顶、纸隔窗、简洁的家具、零星的突出表现出来的结构(白之家、花山北之家的圆柱,大屋顶之家、谷川之家的木桁架,花山南之家的斜撑等),构成了一个日本式的室内风景画,同时又不失抽象。这种美丽的视觉形象背后,是一种对“分割”这种日本空间构成的探索。通过分割,筱原一直在试验广间/卧室(或是广间/其他)的空间关系。他所呈现出来的具有“正面性”的空间,也正是对应着广间的大空间。他第二第三样式的住宅,大部分也是延续着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这个“非日常”的大空间。第二样式,是他所说的“横穿现代主义”。既是延续现代主义所用的方盒子的空间处理手法,又摒弃了现代主义的功能合理的外衣,采用了“无机”的龟裂空间。何为“无机”呢?我个人的感觉是“无机”其实就是“空”,既没有功能(不像路斯的raumplan每一部分都有功能),也没有意义(不像第一样式中的圆柱和纸隔窗具有强烈的日本空间的象征意义),只是纯粹的空间。龟裂的空间里面采用了单一的材质,摒弃了和其他空间的联系,连门洞的存在也尽可能的弱化,所要实现的就是一种非日常的不适感。王方戟老师说的好,这种非日常性其实就是山洞的原始性和居住的日常性的关系。山洞可以容纳人的居住,但是山洞又过于空旷过于粗犷,不够温馨和舒适,始终又和居住在其中的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既是用于居住又不适于居住的状态就是非日常。这也就是筱原所说的他“对人能忍受多大的居住空间感到兴趣”。在第二样式的末尾,筱原开始用斜切的立方体(三棱柱)进行构成。第三样式到第五样式算是筱原全新的探索,他既不再求之于日本传统,也离开了现代主义的藩篱,独自前行追逐都市的混沌之美。第三样式是他逐渐尝试用“零度的机器”来融入住宅设计,用无机的零件组合成新的整体。他第三第四样式的建筑的不统一,并非所谓造型能力不够,而是他有意为之,他就是要一种随机和意外的组合,通过离散性的空间组织来在住宅中间再现城市的混沌,让人在穿越中发现新的意义。正如他所说,对比于热闹喧哗的街道,他更喜欢寂静无人的街道,"这样会产生一种对突然出现的人影的期待"。极简和混沌,在他的建筑里得以结合。第四第五样式都以公共建筑为主,其中第五样式多是未能实现的都市巨构建筑。在这个地方,他和库哈斯走到了一起。令人错愕的“透明的几何体”的组合,是用有意的方式去重现无意的都市混沌。我觉得筱原先生的第一第二样式非常有价值,尤其是第一样式。如果不厘清自己民族的传统建筑,也就会经常纠缠于“传统和现代”这样的命题,而让自己无法出发。中国的现状不就是这样吗?不知道自己从传统中能得到什么,所以也一直没有集体前行,一直都是在徘徊中尝试。而大的建筑业环境,则是功利的实用主义和拼贴的后现代主义盛行。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是无碍,但是这样的环境也太容易让人疲倦了吧。“传统是出发点,而非回归点。”至于第三到第五样式,我是看的不太懂(或者是本来这三个样式的思想和做法本来差别就很小)。都市是混沌的,但为什么要在一个建筑里面重现这种混沌呢?很多的建筑组合起来形成的混沌景象,为什么一定要微缩在一个建筑里面实现呢?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建筑在这种混沌中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个建筑应该是都市混沌中的一环,而不是整个混沌吧。名词解释(个人理解):分割:通过简单的几根线条对矩形平面进行划分。龟裂的空间:在住宅中间置入的无用的空间。零度的机器:类似于宇宙飞船的构成,每个零件本身没有文化意义,组合起来也没有美感,但是却发挥着令人惊异的作用。

筱原——一不是一部“档案”,而是一本“小说”

筱原的作品集固然是由建筑图纸和室内外照片组成的,但是他闻名于世的是他在作品中的“思考”,从而素有“实验型的建筑师”。想来,有一个西方的建筑名师和他很像——皮特.埃森曼,他们是很好的“建筑学学生”——始终用学生似的解释学习方法在做设计。看到“原型”、“辅助线”等设计的小技巧,很难想象都成为大师了还“孩子气”的,我们习以为常的是“大师”的“高屋建瓴”和“玄乎其玄”,总是以为设计到了一定的岁数就成了“大手一挥”和“高谈阔论”。于是,筱原的每一个作品才平易近人。我喜欢读他每一个小作品(不得不承认好看的是那些小住宅)的“旁白”,之所以说是“旁白”,因为既不是严格的“设计说明”,也不是简单的心情随笔。他俏皮地谈到每一个作品之间的想法,“这个项目有了上一次没有玩到的花样噢”,“这次发现可以玩玩那啥,好的,下次我再拿甲方开刀”筱原的作品集正因为有这样的“旁白”而生动,感觉他在字里行间和你对话,不,他是在演说。说他“演说”,从那些每个明显的不能再明显的摆拍“室内实景”就可知。有人说筱原的作品集有很多没有看到的角落,对,这是筱原玩弄的把戏——他从不“真诚”,只告诉你他想好的话!所以,看筱原的图、照片、文字都不得不“将信将疑”,这就是如何解读“四个(或者五个)样式”的关键吧。实际当我们认真地按照筱原老师的指示去读几个样式的时候,“究竟每个样式不同在哪”,“每个样式是怎么推进的”,我们都是被筱原老师“忽悠”了一把。在我看来,与其说他在当初就想好了“轨迹”,还不如说看到他的书只是一种“即视感”!——他将自己的设计生涯解释成了线性的,在解释不通之处、注意力改变之处用“样式”的转变来衔接——这就是很好的“建筑学学生”,因为他用的还不是最常见的“阶段分段式解释史”的样子么?总而言之,“将信将疑”是我读筱原的感受,这绝不是一部“档案”,而是一本小说!


 建筑:篠原一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