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起源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32152138
作者:朱小丰
页数:460页

内容概要

朱小丰,四川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当代哲学家、人类学家、中国文化专家。主要著述有:《现代电影美学导论》,《有限的智慧》,《文明的重建》,《梦华烟逝的沧桑》,《中国道教文化》等专著,及《巴国史纲》、《古滇国行考》、《屈原身世考》、《金刚经研究》、《艺术与人类文明起源探测》、《哲学的起源与理性文明》、《论尚书虞夏书》、《论尚书虞夏书中的晚出文字》、《谈电影导演与电视导演的不同》、《什么是电影》等数十篇论文。编导有大型影视文献系列《中华文明》,任总导演。主持过长江源头国际综合考察;曾多次主持国际科学和文化活动及工程;在国务院39部、委、局联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成就大图典》中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最初的起源:人种文明部族
人种起源
第一种 基于基因理论
第二种 基于古人类学实地考证
夏娃前时期
夏娃后时期
人种起源共源发生说
文明起源和部族起源
第二章 迁徙创造民族和国家
狩猎与采集族群及其文明形成:第一次迁徙
第四纪冰川冰期的寒冷给人类带来了两个重大变化
迁徙、语言、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
狩猎与采集文明
农业文明崛起
农业文明的代价
创造民族和国家:第二次迁徙
一、贾湖遗址
二、裴李岗遗址
三、小黄山遗址
四、兴隆洼遗址与查海遗址
五、大地湾遗址
六、高庙遗址
七、城头山遗址
第三章 文明与制度
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本性
语言与文字
一、古彝语时代
二、雅语时代
三、汉语时代
社会城市制度
一、河姆渡遗址
二、牛河梁遗址群与红山文化
三、大汶口遗址
四、良渚遗址群
禅让制度
中国历法和时间制度的演进
尧、舜的年龄和年代
典册制度
姓名制度和服装制度
第四章 古国古族古地一:民族大迁徙
生态环境骤变与中国文明的关系
地理坐标的寻找古南海何在?
和人民族的迁徙
和人南迁部成为云南和东南亚的哈尼族
东迁部成为日本和族
黑齿的源流及迁移
景颇族与景人南迁
三苗和欢兜南迁
三星堆解
第五章 古国古族古地二
瑶族和瑶人南迁
巴人与巴国
巴的语义
一、巫人时期
二、东土巴国时期
三、川江巴国时期
四、后巴国时期
寯人 水族 四位君长与杜宇帝国
开明人及开明国
第六章 古国古族古地三
古民族迁徙通道
最初的滇国
傣族
大夜郎联邦
僰人、笮人与普米族
古白子国和白族
古朱提国
古堂琅国
小滇国
昆明人
田句町国
革家人
小滇国西部边疆
哀牢国 最后的古民族联邦国
北方的古民族
匈奴
吐火罗
丁零与维吾尔等民族的起源
肃慎
室韦
第七章 中原民族和王朝的形成和发展
炎、黄、五帝时期
黄帝
五帝时期
少吴
颛顼
帝喾
帝尧
帝舜
中国农业文明的四个时期
夏商周三代 中原民族形成
夏(约西元前2070—1600)
商(约西元前1600—1046)
西周(约西元前1046—前770)
第八章 汉族形成和中国的形成
春秋战国
中原民族与南方古民族的融合
吴国
越国
楚国
文字 语言 思想与学说
管仲(约西元前725—前645)
老子(约西元前6世纪后期、5世纪初)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
墨子(约西元前480—前405)
扁鹊(约西元前407—前310)
公孙龙子(约西元前320—前250之间)
对长江以南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
秦朝
仓吾人和秦国
秦朝:中国历史的耻辱
西汉 汉民族形成和中国统一
西汉(西元前202—西元9)
汉民族形成
文化框架重建
国土疆域的基本定型
南疆
北疆
西南古民族区域与藏族起源
结束语 中国的名号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巨著,是一部找对了人、写对了的书。作者半生的研究和才学,尽付此书之中。他从小研读古籍,但从不死读书;他进行广泛的田野考察,但从不孤立地看待事件;他追踪少数民族的历史多年,曾获得敲锣打鼓的上门致谢,因为他的田野考察结合中原史籍的解读从另一面印证了口头流传几千年的少数民族史诗,那是他们民族的历史,上溯四五千年,他们也是中原民族的先祖,却从没得到傲慢僵化的中原书面历史学家的一瞥;他熟悉考古的历史和现状,随时关注世界范围内的考古新发现;他崇尚立论的科学性,从不臆断、凭想象来解读历史,但是他在远古文献和考古发现之间建立合理的通道,例如,把红山文化和黄帝部族联盟联系起来的精彩解读,这种基于实证的立论,稍带令人信服的想象力,帮我们撩开远古的迷雾,看到一些谜团似乎露出了清晰的轮廓,这是令人兴奋的体验。比如著名的三星堆文物,很多只会读书面历史的人简直以为是外星人留下的,但跟随作者的探索足迹,我们会进入远古祖先的气场,当文献记录与出土文物对应的刹那,这有多么的激动人心。所以这是一部资料丰富却又不是材料堆积的书,作者以其严谨的科学观、人本的历史观、豁达的人生观和广阔的视野,运用尽可能多的地下地上实物考证、书面字面的研读、思维科学领域的发现和运用,生动地讲述了从两百万年前起的人类活动,在现今中国这片土地上,如何演化发展,至两千多年前汉朝并汉族形成止。
这部书拥有巨大的信息量、丰富的知识、卓越的见识,作者把过去三十多年里他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归纳在这部书里,如他所言:“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因为个人的愚昧和兴趣,时常在人类文明起源的知识地带沉溺漂游,写了一些书和文章,积累了数百个小小的发现,我想把它们尽量包容在这样一本书里。”这些“小小的发现”,是不折不扣的学术成果,他所纠正的错误,远至司马迁,对此,我们应该只向知识和真理低头。


 中国的起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老僧久坐深山,唯病读书,此事,要怪朱老师。26年前,贫僧皈依未久,尤厌世事。时朱老师为《中华文明》总导演,正编导该片,奔走于穷山荒野,贫僧得缘,会老师于般若寺,数日间多得教谈。时贫僧气盛,老师却道:“人生不必固执,欢喜就好。生欢喜心,为众为僧,原无二道。”贫僧当时不以为然。当时贫僧以为,披上袈裟,读佛经已足,无需再看闲杂书,老师却道:“释迦牟尼读佛经吗?”令贫僧心甚不安。老师时不甚喜言谈,此二语,记忆犹新,时间久了,想来想去,是也。贫僧因此得了读经外杂书的病。26年匆匆,忽得知朱老师安好,还新出了《电影美学》、《中国的起源》几部新书,心甚欢喜。所以找来拜读,犹见老师音容。《中国的起源》,老僧看来,是大智慧。但在这个末法魔道之世,这本书恐怕要委屈了,好在老师并不会在意。今日中国,砖家遍地,愚昧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愚昧。今日中国的多数学者教授,实不知学问为何物,考古与历史领域都是些忙于挖祖先的坟的人,他们多数对历史真相的理解停留在一种较低级的层面,挖一座古坟就可以邀功挣钱,象老师这样去推翻巨山、建立新的历史视野和读解历史的观念,对这些人来说完全是不可思议之为。在一座精神病院里,医生就是神经病!这本书充满了全新的知识与发现,例如老僧亦读儒家书,但读来读去,对儒学和儒家的起源并不明白,直到读此书,方豁然知之。傣族、哈尼族、景颇族、巴人、僰人、华人等等诸多民族的早期历史,也是第一次被揭示出来。老僧细读此书,渐感此书与佛法相通,老师啊,弃了那些不可救药的,来山中与老僧品茶、言禅,可好?其实并非只有佛祖才谈末法之世,基督教的《圣经》里,耶稣基督不是也有“我把珍珠撒在猪的面前”的话吗?老僧多年前读过朱老师对《心经》的解,知道老师在做公益,有意将学问和知识留给未来。但这确是无益之举。世道当毁,应任其毁之。老僧读杂书的病,死活得怪上朱老师了,一时半会儿也治不得,对老师心生怨恨,但是这《中国的起源》一书,还得读!
  •     我们的历史,是帝王将相表演的历史,而不是真实的老百姓的历史。而被埋在历史风尘里面的历史真相,真是触目惊心的。看看吧,那些我们歌颂的英雄,杀人如麻。正如鲁迅所讲,是吃人的历史。那些战败后辗转迁徙留存下来的今日被我们称作少数民族的部族,他们才真正保留了历史,虽然已经经过几千年的口传而变异,但正是有了这些留存,才让我们得以一窥历史如雾般的真相。正如作者所说,专制和愚昧,控制和恐惧,这些造成了今日的政治格局。前些日子那个研究宋史的青年才俊抑郁自杀,我想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些历史面具后的阴暗,绝望而离世,惜乎没能学佛,明了无常。末法时代,邪师如恒河沙,正知正见愈见珍贵,我祈祷,不要让邪见的喧嚣淹没了这本书,让它大放光彩吧,让我们真正反思,让正见的光照彻黑暗和愚昧!是为记。
  •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史,一本值得花很多时间去仔细阅读的巨著。我的美国教授告诉我说:不读这本书,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这本书发掘出了中华民族的先祖们久已被遗忘的历史,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应该感到惭愧。这本书对人类起源“出非洲说”提出全面挑战,提出了一套关于人类起源的全新的学说。最令人震撼的是书中对中国远古民族大迁徙过程的发现,很多世界上以前不知道的各个中国民族的历史因此被揭示出来,成为辉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行走于历史之中,感受到那种汹涌的力量。这本讲述真相的书,会让那些靠谎言维生的人感到卑劣和愤怒。但是,我们的世界如果要有意义,就必须学习尊重和敬畏真相。郭沫若的《中国史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钱穆的中国史,跟这本书比起来,我的一个懂一些历史的朋友说:“全都变成了笑话。”这是一场知识革命。我在读这本书,我在想我的血液里,是否流着傣族和哈尼族的血。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出奇的好书!!!
  •     写中国古代史作业找到的,快要被“洗脑”了怎么办,看评论有点慌啊
  •     相见恨晚的一本书,全景式解读中国史,颠覆以往的中国史。矫正了我的历史观。作者写出这本书要耗费多少精力和时间啊,太不容易了。大赞!!!
  •     颠覆我们被洗脑的历史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