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所繫之處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2-8-28
ISBN:9789868823679
作者:Pierre Nora,Christian Amalvi,Michel Vovelle,Mona Ozouf,Michel Winock,Henri Loyrette,Georges Vigarello,Antoine Compagnon
页数:496页

内容概要

皮耶.諾哈(Pierre Nora, 1931-)
法蘭西學院(Academie francaise)院士,法國當代最重要的歷史學家之一,曾先後任教於巴黎政治學院(IEP)、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以研究法國國家認同與記憶聞名。主要作品有《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 (Les Francais d’Algerie, 1961)、《歷史之製作》(Faire de l’histoire, 1974)、《記憶所繫之處》(Les Lieux de memoire, 1984-1992)、《公共歷史學家》(Historien public, 2011)等。其作品長期受到肯定,獲獎包括:法國國家歷史大獎 (1993)、法蘭西學院哥伯特獎(1993)、法國國家圖書館路易絲維茲獎(1991)以及普世狄德羅獎(1988)等。
克希斯提昂.阿瑪維(Christian Amalvi, 1954-)
法國蒙布里耶大學教授,專研法國記憶史、國族神話史、歷史普及化問題。著作有《法國史中的英雄》(Les Heros de l’histoire de France, 2001)等。
米歇勒.沃維勒(Michel Vovelle, 1933-)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退休教授,長期研究法國大革命史、社會文化史、心態史。著作繁多,著名者有《死亡與西方,1300年至今》(La Mort et l’Occident de 1300 a nos jours, 1983)、《大革命心態史》(La Mentalite revolutionnaire : societe et mentalites sous la Revolution francaise, 1986)等。
莫娜.歐祖弗(Mona Ozouf, 1931-)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退休教授,研究領域有法國大革命史、十九世紀智識史、婦女史。與大革命有關的重量級作品有:《大革命評論辭典》(Dictionnaire critique de la Revolution francaise, 1988)。
米歇勒.維諾克(Michel Winock, 1937-)
巴黎政治學院退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思想史、法蘭西共和國史、知識分子史,其作品等身,專書即有四十餘種,例如《民族主義、反猶主義與法西斯主義》(Nationalisme, antisemitisme et fascisme en France, 1990)、《知識分子的世紀》(Siecle des intellectuels, 1997)等。
亨利.羅瓦黑特(Henri Loyrette, 1952-)
藝術史家,長期在奧賽美術館服務,1994年任該館館長,2001年起轉任羅浮宮博物館館長,著作有《艾菲爾》(Gustave Eiffel, 1986)等。
喬治.維加黑洛(Georges Vigarello, 1941-)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退休教授,研究領域為身體史、衛生史、運動文化史。晚近參與著作有一套三冊的《身體史》(Histoire du corps, 2005)、《雄性史》(Histoire de la virilite, 2011)。
安端.孔帕尼翁(Antoine Compagnon, 1950-)
法國文學史家,曾任教於巴黎第一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006年成為法國學院教授。著作有《兩個世紀之間的普魯斯特》(Proust entre deux siecles, 1989)等。
譯者介紹
戴麗娟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智識史、殖民史,著作有法文專書《歷經殖民科學運動與解放殖民運動的法國人類學,1880-1960》及學術論文數篇,另有史學及藝術類翻譯數種。曾獲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國科會吳大猷獎等。

书籍目录

〈譯者導言〉 戴麗娟
1記憶與歷史之間:如何書寫法國史  皮耶.諾哈
2七月十四日:從震怒之日到節慶日 克希斯提昂.阿瑪維
3《馬賽曲》:戰爭或和平 米歇勒.沃維勒
4自由平等博愛 莫娜.歐祖弗
5聖女貞德 米歇.維諾克
6艾菲爾鐵塔 亨利.羅瓦黑特
7環法自行車賽 喬治.維加黑洛
8普魯斯特之追憶似水年華 安端.孔帕尼翁
9拉維斯的《法國史》:對祖國的敬愛 皮耶.諾哈

作者简介

《記憶所繫之處(全套3冊不分售)》Les Lieux de memoire
這是一個法國之所以成為法國的歷史。
原本艾菲爾鐵塔只是一座平凡的建築物、普魯斯特原本被視為一個三流作家,七月十四日能不能算是法國國慶也被質疑。但在歷史的變動與解釋中,模糊的法國 形象逐漸成形,不只在法國人心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的心中,艾菲爾鐵塔拔地而起,伴隨著馬賽曲的伴奏、瑪德蓮的香氣、藍白紅的照耀,也隨著環法自行車賽一台台單車在地圖上一再畫出法國疆域,如今我們所認識的「法國」才終於出品問世。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本告訴你艾菲爾鐵塔多高,或者瑪德蓮蛋糕如何製作的書;這是一本試圖告訴我們,在歷史迷霧中,今日法國如何出現。
「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emoire)這個詞彙為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所創,他將之定義成: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就我們當代人而言,艾菲爾鐵塔、馬賽曲、普魯斯特便是這樣的「記憶所繫之處」。但皮耶諾哈不是要再次強調這些觀光景點的美好,而是要藉由這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所在,追溯其歷史,傳達那背後豐富眩目的多線故事,如何在歷史與記憶的糾纏過程中,塵埃落定,成為現在的模樣、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典故。
在學者的眼中,《記憶所繫之處》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歷史觀念,但它也同時是一種最精采的故事寫法。它在毫不與事實妥協的狀況下,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或地點,抽絲剝繭成千頭萬緒的離奇故事。例如,環法自行車賽如何在不同年代修改比賽路線,以符合不同年代的政治需求。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生活小日子的細緻描寫,如何曾經被視為墮落頹圮,而又翻案成法國最偉大的作品。這些充滿衝擊與張力的精采法國歷史,竟也同時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史學著作。
本書原本共有三大卷,七大部,收錄一百三十多篇文章,編撰者皮耶諾哈本人與本書譯者戴麗娟兩人一同討論,選出九篇對於台灣讀者特別有意義的文章,希望能經由這些經典論述,為我們打開真正理解法國迷人文化的第一扇窗戶。
裝訂特色:本套書共三冊,選用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作為封面底色,在書盒內依序排列成法國國旗。封面封底皆採用打凸設計,三冊分別打上:馬賽曲樂譜、艾菲爾鐵塔以及普魯斯特,運用法國為人熟知的文化象徵,表現法國文化的低調與細緻,更添經典收藏價值。
本譯作榮獲法國在台協會、法國國立圖書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之翻譯與出版獎助
專業推薦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中研院副院長 王汎森
政大歷史系教授 呂紹理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前清華大學副教授 陳傳興
以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為一部後民族主義的民族史傑作,《記憶所繫之處》中文選譯本的問世,無疑將會為缺乏理論意識的臺灣史學界帶來衝擊與啟示。」-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各方好評
「一本具有權威的鉅作,定義了法國的樣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一部非凡的成就……(書中收錄的文章)如鑽石般閃爍。」《新共和雜誌》
「《記憶所繫之處》的出版,讓我們終於能擁有為了解析、詮釋和頌揚法國魅力及其歷史最重要、最具野心的作品。書中收錄的長篇論文,詳細又發人省思,讓讀者獲得愉快的閱讀經驗。」《洛杉磯時報週日書評》
「這本迷人又獨特的作品,幾乎談論了法國的所有事物,從法國國歌「馬賽曲」的由來,到聖女貞德在法國集體記憶中如何改變她的地位,都是談論的對象。甚至連巴黎鐵塔也閃耀出令人驚奇的新面貌。」《芝加哥論壇報》


 記憶所繫之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法兰西是由什么组成的?(南都‧視野﹕2012年12月30日)《记忆所系之处》,(法)皮埃·诺哈编,戴丽娟译,台湾行人出版社2012年8月版,新台币760 .00元。彭砺青 图书馆馆员,香港如果在英国人心中,真有诗人艾略特在《小吉丁》所吟诵的那属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英格兰的话,那么对法国人来说,法兰西恐怕是一个永恒的形象。这种我们称之 为民族主义的“集体崇拜”,与中世纪对国王身体的膜拜一脉相承,比如法国天主教的圣心崇拜,就是民族主义的雏型;直到二十世纪,还有巴雷斯与莫拉斯等天主教政治家,将法兰西描述为圣洁而多舛的少女。史学方面,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者米什莱是第一个将法兰西视为一特殊整体的史学家,自他以后,法国传统史学家似 乎视这个“法兰西”为其终生解读的重要对象。为了解读这永恒的整体形象,就必须从各领域爬梳与关涉国家印象的事物,由于年代的嬗 变,这些事物或很快消逝于人们的记忆中,或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再被提起。在此我们需要问记忆是否转瞬即逝,尤其是社会学家哈布瓦赫 (M auriceH albw achs)所提出的“集体记忆”的内容是否主观、易变?正如几年前香港的保卫皇后码头运动,就强调这座码头的拆卸唤起了 香港人对集体记忆的坚持。从许多方面看,集体记忆的确像是某种共同而神秘的心智活动,而且极易被意识型态宣传塑造,也容易消逝。对一个历史学家来说,透过 如此飘渺的东西研究国族意识的建构又能否成立呢?说到底,正如本书编者皮埃·诺哈所说,记忆与历史的关系就像听写中的说话者和书写者,书写者无可避免地必 须笔录世代相传口述者的证言,接受当中的秕误,也不能拒绝回忆录作者在真诚与谎话之间写下的文字。对当代法国史学大家皮埃·诺哈来 说,若以记忆来研究法兰西崇拜,的确是充满歧义,可是他又明白这些意识活动确实真有其事,然而他又必须从实在事物著手研究,于是他提出“记忆所系之处” (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译者说,诺哈的“记忆所系之处”其实脱胎自英国研究神秘主义的学者叶兹 (Frances A . Yates)的“记忆之宫”(loci of memory),叶兹在其著作《记忆之术》里指出,自古流传一种以位置 (loci)等特征增强记忆的方法,诺哈汲取叶兹的说法,揉合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以公共领域中带有固定意义的符号作为鉴定的标准。这部中译本的文章 选自诺哈所编纂的同名三卷本研究文集(分别题为《共和国》、《国族》和《复数法兰西》),当中有讨论历史事件的(如七月十四日法国国庆)和历史人物(如圣 女贞德),也有讨论歌曲(如法国国歌《马赛曲》)、文学作品(如普鲁斯特的小说)、理念(如自由、平等、博爱)、公共建筑物(如艾菲尔铁塔)乃至运动(如 环法自行车赛),诺哈本人则较多探讨历史书写以及相关的史学家如十九世纪史家拉维斯(Ernest Lavisse)。如果细心阅 读的话,可以发现这些“记忆所系之处”大多与法国大革命传统及其催生出现代法国的国家神话相关,诺哈认为,当代左右翼政党(无论共产党抑或国民阵线)至少 皆承认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理念,这说明大革命建构的民族国家(当代法国)取代了君主身体所象征的王国,这国家与天主教传统相关的事物(如圣路易和圣心崇 拜)统统无关,惟独圣女贞德这一曾被教廷视为异端的英雄人物,因其爱国事迹而成为团结法国内部分歧的重要形象。但不一定属于大革命 传统就一定符合“记忆所系之处”的条件,有些与大革命有关的事物(比如太阳历),因为被人遗忘而不被算入“记忆所系之处”。然而所谓记忆和遗忘也不是绝对 的,有些久被遗忘的事物因为一些特别原因突然被重新挖掘,于是成为“记忆所系之处”。一开始,圣女贞德也是一充满争议性的人物,直至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者 著重民族精神的具体呈现,才被文人以各种形象重构,而十九世纪末的天主教会,又因为普法战争的耻辱和反教会人士的攻讦,必须寻找能激发热情的形象时,才宣 扬圣女贞德的事迹,直到后来巴雷斯和莫拉斯视其为法国的象征。如此看来,所谓“记忆所系之处”,事实上也布满了历史暗角的苔藓和形塑者的斧凿痕迹,而且其 圣像般的形象,仍处于永恒的变化中!不管怎样,对圣女贞德的崇拜最终成为贯彻古今、跨越左右政党的国家象征,由少女担任贞德的游行至今依然盛行。另 一被视作国家象征的事物就是法国国歌《马赛曲》,它总是被人联结到法国大革命的遗产,即“自由、平等、博爱”。可是作为一首军歌,《马赛曲》是围城之际激 励将士的歌曲,更充满了尚武的意涵。话虽如此,如此火药味浓的国歌,却比安静而反动的英国国歌《天佑吾王》(God Save the King)更能激起 人们对革命和解放的憧憬,因而更受其他国家欢迎。不过,在那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马赛曲》不过是众多革命歌曲中不起眼的一首,作曲家和填词者亦非鼎鼎大 名之辈。《马赛曲》之所以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歌曲中呼吁战士粉碎外敌(也包括大量保皇党和流亡贵族)的入侵,能激发人们的爱国心,所以马赛曲的作者即使后 来身陷囹圄,却因为此得以保全性命。《马赛曲》成为日后许多新兴国歌的雏型,这些国家(如意大利、波兰)一直处于他国奴役之中,因 为民族觉醒而争取独立,但也许没有一首能像《马赛曲》那样被广泛征引,被加插进剧院节目中,被填上别的革命歌词。话虽如此,在拿破仑统治的年代,《马赛曲》因为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而成为遭禁的歌曲。《马赛曲》成为“记忆所系之处”固有其历史的政治因素,但如果读者略加留意,也会发现许多被称作“记忆 所系之处”的事物也有类似的命运,比如“自由、平等、博爱”也曾遭到不少非议(比如蒲鲁东就反对“博爱”),但到了今日,它成为有如圣女贞德般的形象。其 实这与今日共和国形象之诞生有关,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法国第三共和诞生于拿破仑三世帝政的废墟之上,教会、保皇党与拿破仑帝政的波拿巴派在一边,左翼和 共和主义者在另一边,国家陷入两种意识型态的严重分裂中。但在重重的政治危机之中,一种共和国的形象冉冉升起,主宰了法国人的政治想像,这说明了:法国原 来并非如现代人想像的红、白、蓝(自由、平等、博爱),今日我们对法国一切的认知也曾经历了历史的演变过程。这的确有如勒南 (Ernest Renan)所说,国族不过就是一群人一起的共同经验,然而这些共同经验的光泽,往往经过政党宣传和国族理论家的打磨。诺 哈很喜欢讨论的法国史学家拉维斯,就生于第三共和的岁月,这位被冠以“教皇”、“元帅”的重量级大师,继米什莱、基佐、梯也里等浪漫主义者以后,重新建构 了法国的国族史。诺哈讨论拉维斯的史观是饶有意义的,因为后者生活在败于德国以后的第三共和时期,因为德国的侵略形象,法国学者重新评估十九世纪初浪漫主 义史家如米什莱、勒南等人视日耳曼为祖辈发源地的神圣形象。在拉维斯重新编纂的法国史中,国土成为取代国族的新元素(为此他还写了《法国地理全景》一 书),而且将法兰克人入侵前的高卢历史独立成书,而不像米什莱般仅以一章来讨论。拉维斯也参考了大量历史档案资料,而更重要的是,他确立一种以共和体制作 为权威的观点,审视路易十四至十六期间的内政措施,这也决定了他那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法国史》在今日法国人心中的地位。当然,拉维 斯的史观与“法兰西行动”的保守主张截然不同。后者曾吸引不少笃信天主教的法国人,其主张不乏君主制和教会统治的意涵;但到了战后,没有多少人会重提“法 兰西行动”的政治纲领,法兰西共和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起码大家都接受了这个国家神话,就像今日中国人都接受辛亥革命的共和史观。这也证明历史及史学研究 有其“不连续性”,我们对国家的记忆及“记忆所系之处”,都是史学家划时代的制作成果。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写期末case study才发现 头两周没读下去的reading竟然成了最重要的source. 历史保护根本上还是在探讨built-environment与集体记忆的关系,以及个人与集体认同的关系。
  •     一种全新的方法论。
  •     有趣的写法
  •     原編者與譯者共同重訂的簡編版,書封圖案馬賽曲、鐵塔、普魯斯特可稱是核心文章。有些譯詞不太習慣,可讀性仍夠。操作概念對學界應很熟悉,想理解所謂的現代性,更不得略過。
  •     入手一册。法国诺拉的记忆研究作品,又译作《记忆之所》(《记忆之场》)。本书是选译本。
  •     包装太好看。普鲁斯特那章节看着都忍不住要开心~
  •     法国人的文化史做的真漂亮
  •     雖然翻譯有些地方卡卡,但讀起來感覺特棒,就像在看大戲一樣!贊!!
  •     发现自己还是不行,每次到大革命细节处便茫茫然不知学者所云。做完笔记好好反思下!
  •     问题似乎变得很清楚,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记忆所系之处”,只是作为现实认同追溯过往的记忆,而记忆本身却不一定参与了现实认同的建立过程。
  •     文化史這個東西,確實,有點意思。。。
  •     好喜欢封皮设计
  •     我买到的港台版都会在没读完之前出大陆版,我没买到的港台版则否。
  •     将来一定要找个全本来看看
  •     Rethinking France = Les lieux de mémoire / translated by Mary Trouille ; under the direction of Pierre Nora
  •     编选有特色。译文总体而言不是很流畅。盼早点出中译本(ps.一定要换大陆译名)。
  •     from 8min。法国是如何生长成现在的法国的,艾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追忆似水年华等等象征物事的缘由源起娓娓道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