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507536584
作者:[美] 李台珊,Laura Tyson Li
页数:40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孙中山与宋庆龄联姻身处美国的美龄对中国日益关注,祖国的动荡和来自家庭的混乱更是让美龄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中国。尽管自己在韦尔斯利大学求学,但宋耀如夫妇却因为支持孙中山革命而流亡日本。1913年,孙中山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而发动起义。无奈的是由于起义失败,孙中山和宋耀如夫妇全都离开了上海。二姐宋庆龄也在1913年毕业后来到了日本东京加入了父亲的行列,帮助孙中山等人谋划新一轮的革命运动。当时宋耀如负责解决孙中山革命所需的资金问题,大姐宋霭龄则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当时孙中山已经结婚,三个孩子都已成年。尽管如此,他还是向霭龄求婚,据说还给霭龄买了一件裘皮外衣,上面的装饰物还是革命支持者送的。宋耀如夫妇听到孙中山向大女儿求婚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他们坚持让霭龄嫁给孔祥熙。后者是孔子后裔,当时出任中国基督教青年会驻日本办事处的秘书。1913年,霭龄婚后便辞掉了孙中山秘书一职,秘书工作由妹妹庆龄接任。不久之后,还未满20岁的宋庆龄就与孙中山陷入热恋,革命失败的孙中山比庆龄足足年长一倍!1913年11月,庆龄写下了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字:“我能帮助中国,我同样也能帮助孙博士,他需要我!”庆龄还给美龄写了一封信,因为她相信在这个家里,只有妹妹才会支持自己的爱情。此后,庆龄和父母一起重返上海,孙中山则留在了东京,但两人一直秘密保持着联系。1915年初,宋耀如的身体状况不断恶化,为此他不得不取消了赴美看望小女儿宋美龄和长子宋子文的计划。随后他被日本帝京大学一位非常有名的专家确诊为肾病。身体越来越虚弱导致宋耀如经常头痛,右眼也几近失明。为了与宋庆龄结婚,孙中山在1915年3月与原配妻子卢慕贞离婚。当年6月,宋耀如夫妇才获知二女儿庆龄即将与孙中山结婚的消息,两人非常气愤,表示要阻止这一切。而庆龄自己则态度坚决地表示非孙博士不嫁。愤怒的宋耀如夫妇不得不把二女儿锁在家中,但庆龄还是逃了出来,并在10月份回到日本。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宋庆龄两人举办了结婚仪式。此后关于孙、宋两家联姻的消息传回国内。宋耀如夫妇亲赴日本,劝说庆龄放弃这段婚姻。宋耀如更是上书日本政府,表示庆龄尚未成年,结婚完全是被强迫的,他希望日方政府能宣布婚姻无效。庆龄私奔的消息引发了轩然大波,尽管如此,美龄并没有太多顾忌父母的感受,而是坚定地站在二姐这一边。最终,庆龄的婚姻得到了宋耀如夫妇的认可,宋家也按照传统给庆龄添置了嫁妆,但宋耀如在后来写给传教士朋友威廉•伯克的信中这样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比尔,我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深刻的伤害,我被我的女儿和最好的朋友伤害得千疮百孔。”宋美龄的追求者中国女性进行的女权运动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一个男权社会国家,但挪威小说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的作品《玩偶之家》却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年轻男女被书中女主人公娜拉反抗无爱婚姻、反抗男权社会、追求独立和真爱的行为所激励,还有一些人拒绝接受包办婚姻,抑或与包办婚姻的配偶离婚,与自己的真爱组建家庭。对很多人来说,“娜拉”是女性自由的代名词,但对中国广大受压迫的女性,特别是那些久居乡里、几乎处于文盲状态的女性来说,争取女性自由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就拿缠足来说,虽然1902年政府就已经宣布禁止缠足,但依然有很多支持者,不过“娜拉”的出现已经给女性平等埋下了火种。婚姻一直是美龄回国后关注的重心,美龄也对此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但她对于婚姻的态度是既期待又担心的。在与米尔斯通信的过程中,美龄向好友坦白了这种心理状态。当时,宋家已经集名誉、财富于一身,二姐庆龄又成为民国总统孙中山的夫人,这让美龄的追求者趋之若鹜。这其中有江南制造局督办(即江南制造局最高负责人)的公子,他是在美国与美龄相识的;有一位杨先生;还有一位法国人,是美龄在从美国返回上海的客轮上认识的,两个人交谈时全部使用的是法语,美龄还拿这个向好友米尔斯吹嘘;还有一个瑞士人。“我喜欢他们,仅此而已。”美龄在写给米尔斯的信中说道,她还向对方坦言自己见到那个人时“头都昏了”,对方是一个荷兰建筑师,名叫范•埃维尔(Van Eiveigh),两人是在美龄回国时乘坐的客轮甲板上认识的。“他已经向我求婚了,家里人知道这件事后简直气疯了。他们还骂他,说他是个外国人,我应该把他当做野蛮人。”尽管看起来宋家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家庭,但骨子里,宋耀如夫妇却是非常传统的。1917年夏天,尽管美龄的姐姐希望能为美龄举行一场派对,但美龄自己却不感兴趣。她说自己已经找到了“真命天子”,就是那个荷兰人,而整个过程中父母对美龄的选择一直都持反对意见。于是美龄在给米尔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既然我不能嫁给我真正喜欢的人,那我只能嫁给有钱的人或者有名望的人。”言语中美龄流露出一种少见的早熟。“我知道你会认为我唯利是图,但现在所有男人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很快,美龄对于弟弟的管教工作和社交活动越来越少,求婚者的数量也变少了,美龄开始处于家里人严厉的管控之下。作为上海知名的宋家的唯一一个还没有婚配的女儿,这样的生活让美龄十分狂躁。如果没有姐姐或母亲的陪同,美龄根本不能走出家门。从小时候到现在,美龄从来都没有经历过这种严格的看管,她开始怀念自己在韦尔斯利大学时的同学和朋友,还有自己经常与米尔斯进行的“半知识分子会议”。“我开始感觉自己的大脑越来越干涸。”美龄对米尔斯抱怨道,“我必须做点什么让自己重新聪明起来,让自己保持兴趣,而且我不能再因为看到壁炉上挂了一层灰尘就焦虑不已。”信件发出后,美龄又开始急切等待对方的回信。此外她还订阅了不少美国杂志,这其中就包括《大西洋周刊》和《星期六晚邮报》等。尽管美龄希望能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但在当时,女性除了教书和在工厂上班外,根本没有任何“体面的”工作。对于一个像美龄这样出生在一个拥有很高社会地位的家庭的年轻女性来说,与家庭和自己熟悉的阶层决裂,成为中国的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英国小说家,终生未嫁,但与人同居,译者注)或者柯里夫人的希望是很渺茫的。仅仅是经济上的拮据,就已经让美龄望而却步了。不过美龄还是偶尔会表达出自己的迷茫,“我现在的生活最终只能走向婚姻。”美龄在给米尔斯的信中抱怨道。事实上,她非常担心如果自己不结婚,有朝一日会成为哥哥的负担;但如果结婚的话,她又担心自己的“思维能力会退化”。两个已婚的姐姐经常“结盟”般聚在一起,她们在争论如果美龄不结婚的话,日后她该去做什么。一次,痛苦的美龄终于生气了,她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还威胁家里人说如果有人再提起结婚的事情,她就回美国去。一直以来,美龄都希望自己能和大家“像成年人一样”交谈,“而不是像小女孩那样”。美龄在写给米尔斯的信里表示:“在学校里我们当然还只是孩子,虽然现在我还不是一个成年人,不过我已经开始向这个方向迈进了,我已经到了‘不顾家里反对’的阶段。”两个姐姐努力扮演红娘的角色虽然令美龄很不满,但这种不满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1917年11月,二姐庆龄访问上海期间,将一位叫做陈友仁的男性介绍给美龄。陈友仁出生在特立尼达岛,曾创办英语报纸《北京公报》并担任主编,他也是孙中山的好朋友。由于报馆被封,他避难上海,之后又创办了《上海公报》。见到美龄后,陈友仁便向其求婚。美龄在写给米尔斯的信中这样评价对方:“他很聪明,非常聪明,但他太自大了,这周他还要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到时不会表现得太粗鲁。”1917年秋,宋美龄被邀请加入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而最令她高兴的是每周都能看到百代公司和维多利亚公司的影片。不过在写给米尔斯的信中,美龄也提到“别人都喜欢看爱情片或者情节起伏的片子”。后来,美龄遇到了一位非常讨厌电影的女传教士,她在看过一部电影后深感在精神上受到了伤害,因此决定不再看任何电影。美龄向对方表示电影本身“没有问题”,但这位女传教士却反驳了美龄的观点:“你愿意看到基督出现在电影银幕上吗?”美龄压抑住自己真实的想法,转而说道:“当然不会啊,除非那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形象。”等到这位传教士的背影消失后,美龄做了一个鬼脸,一脸放松的表情。1918年初,困扰宋耀如多年的肾病越来越严重。二月份,当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资助过他的卡尔将军因公来东亚地区出差。在此期间,宋耀如花了很多心思招待自己当年的恩人,但卡尔将军一走,宋耀如就卧床不起了,他的视力也因病退化。美龄不得不花大量时间照顾自己的父亲,她要大声给他读报纸。宋耀如的脾气很坏,美龄费了很大力气才让他遵照医生的嘱咐饮食。每天晚上,美龄都会用橄榄油为父亲按摩。随着年龄的增长,宋耀如现在的皮肤就像羊皮纸那样皱巴巴的。就在三月份,宋耀如住院了。父亲生病,美龄再次陷入了情绪失控的状态。“我的脾气很大,我需要花很大的劲才能克制住我的脾气。”在写给米尔斯的信中,美龄这样说道。到了1918年4月,美龄的体重从在韦尔斯利大学就读时的130磅骤降为107磅,家里人提议“让美龄出去放松、缓解一下”。的确,美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亲生病并不是她体重下降的唯一原因,她也有自己的烦心事。在写给米尔斯的信中,美龄表示金钱永远不会让自己高兴。“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一躺在床上我就想我究竟要去哪里。”此外,与荷兰建筑师范•埃维尔无果的爱情也让美龄很痛心。埃维尔希望能到中国拜访美龄,但在埃维尔的问题上,美龄和家人很难达成共识,家人拒绝埃维尔登门拜访。“家人担心,如果他来的话,我就会嫁给他。但谁知道他们的想法对不对呢?”美龄依然在给米尔斯的信里大吐苦水,“我现在就想躺在你的长沙发上,用枕头蒙着头,大哭一场!”社会的标准、家人的要求让美龄深感沮丧失望,但她并没有做出任何叛逆的行为,相反,她选择去接受、适应这一切。美龄认为在如今的中国自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遵守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继续生活下去,要么奋起反抗,成为人们眼中的“新女性”。事实上,美龄很不喜欢“新女性”这个名词,在写给米尔斯的信中,她提到:“我认为‘留学生’阶层和‘新女性’阶层之间不应该划上等号,所谓的新女性根本无法把许可和自由分开,这一点令人非常吃惊。”而她“注定要仔细观察中国的传统标准,并尊重这一切,虽然这些标准非常讨厌,但至少这些标准不会让女性有出格的举动,这不仅是指她们的所作所为,还有她们所带来的影响。”宋耀如住院后不久,倪桂珍就把丈夫从医院里接了出来,说只有上帝才能救得了他。医生让宋耀如按时服药,但这在倪桂珍这里却行不通,她还说不能让丈夫“命丧药手”。倪桂珍是基督教的忠实信徒,基督教要求人们生病了不能依赖药物,只能待在家里。倪桂珍也是这样做的,她在家里天天为丈夫祈祷。“我相信祈祷,但同时我也相信药物。”对于母亲的做法,美龄并没有完全接受,“家里的气氛紧张,母亲坚持不听医生的忠告,这让我几乎都快疯了。”美龄还要没日没夜地照顾卧病在床的宋耀如,倪桂珍拒绝为宋耀如请一位私人看护,说那是违背上帝意愿的做法。1918年5月3日,宋耀如病逝,临终时,全家人都聚集在他身边。遵照宋耀如的遗愿,葬礼非常朴素,宋家人甚至没有在报纸上发表讣告。宋耀如葬在上海新建的国际公墓里,宋家人很喜欢国际公墓,以至于全家人都在这里买了墓地。美龄和母亲倪桂珍经常身着黑衣前去吊唁。不久之后,宋家就搬到了位于上海公共租界西摩路的一处别墅里,这里比宋家以前的别墅要小很多。新家用柚木装饰,还有一个很大的壁炉和一个带屋顶的花园。这里还配有花房,美龄希望园艺工人能培育出可以参加花展的玫瑰花来。在新房装修的过程中,倪桂珍给予美龄完全的自主权,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一间安静的小房间作为祈祷之用。家里人拒绝了美龄与埃维尔的婚事,但不久美龄又恋爱了。男方也是留美归国人士,认识美龄时他已经结婚,妻子是其父母为其包办的。不过和自己同龄人不同的是,美龄并没有选择让对方离婚,因为那样的话会把自己逼入困境。至于原因,美龄在写给米尔斯的信中说道:“你知道我家里对离婚的态度有多么强烈,而且这件事情和他的太太也没有任何关系,当然除了他对她毫不关心外。我和你都不会做那种不光彩的事,我们都不会只考虑任何表面的内容,天啊,我们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对于婚姻,美龄对米尔斯郑重承诺:“如果我结婚,我肯定不是为了爱情选择婚姻!”和这个誓言相悖的是,美龄并没有放弃追逐婚姻生活中浪漫爱情的希望,但在宋家生活一年后,美龄对于婚姻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在她的眼里,婚姻绝不仅仅是救赎自己未来的工具,更是帮助自己实现梦想的手段,这从美龄考虑接受一个比自己大15岁的实业家的求婚中就可见一斑。“他知道我并不爱他,也知道无论如何我也不会爱上他。”美龄在1918年6月写给米尔斯的信中坦言相告,“我喜欢他、尊重他,他是一个很有执行力的人,很安静,也很谦逊,还很富有。他还对我说,如果我们结合的话,我将帮他处理工厂数以百计的员工的劳工事务,我们将一起改善教育,一起为社会做贡献。想想吧,学校、健身房、为工人开放的娱乐中心,还有对工人们进行培训,告诉他们有关高雅、民主、仁慈的东西,这一切都将有我的参与!”不过美龄并没有给这位实业家任何回应,她对米尔斯说自己只能成为那位实业家先生“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显然,美龄拒绝了对方的求婚,从听到求婚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拒绝了他。1919年7月,上海流传起了美龄已经订婚的谣言。被谣言吓坏了的倪桂珍决定把美龄锁在家里一个月,在此期间不让她与任何人见面。美龄“报复”性地决定与人订婚。事实上,她告诉米尔斯:“我非常无聊,非常非常无聊,好几次我都是一个人喝茶……我感到我处于极度的压迫状态中。有意思的是,我并不在乎任何对我示好的男性的一切,我认为既然我不爱了,那接下来最好的就是被爱,难道不是这样吗?”1919年8月,已经回到上海居住的大姐霭龄生下了第三个孩子,美龄给这个孩子取的英文名是珍妮特•美(Jeanette May),其中“美”取自美龄英文名中的第一个音节。当年秋天,美龄被选为美国大学女子俱乐部上海分部的副主席,霭龄则担任当时上海最大的女性联盟——马克谛耶妇女联谊会(McTyeire Sorority)——的主席。在照看两个外甥和一个外甥女的间隙,美龄还是会奔波在各种茶会、晚宴之间,并去电影院看电影。美龄对米尔斯说:“我在上海的朋友圈子太大了,我几乎都要忙得联系不过来了。有意思的是,即便挤出一点时间忙我自己的事,我也会非常焦躁不安,根本不能安静地坐下来。”1920年5月12日刊登在《上海公报》上的一张图片道出了美龄在上海受欢迎的程度。照片上的美龄头戴韦尔斯利式女帽,身着礼服,照片还配了标题——“中国‘归国学生’的迷人风采”。1919年初秋,美龄恳求母亲倪桂珍让自己离开家门,出去找一份真正的、令人满意的工作。早些时候,家里人曾反对让美龄出去从事一份医疗救助工作,这让美龄非常失望。志愿者工作对美龄来说不过是权宜之计,她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实现任何理想和愿望。尽管有一份报纸邀请美龄任职,但她又担心如果自己同意的话,家人会非常生气。“传统的天朝大国并没有将触手伸出来,如果一个女孩儿与男性共事的话,她的道德不应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美龄甚至愤怒地对米尔斯说道:“该死!我想如果我有方法的话,我就能有所成就了。但生活在一个饱受尊重的家庭里,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家里发生的一切,我根本不可能在没人陪同的情况下和男性出去。”络绎不绝的求婚者让美龄非常生气,她说自己最终会被这些“无聊的人”折磨死。1920年,美龄开始考虑重返美国学医,但遭到了母亲倪桂珍的反对——如果学习,小女儿将离开六年,这只是倪桂珍反对的原因之一;她还认为美龄的健康情况根本无法应付医生的工作,还说美龄可以从事其他行业,这同样也能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倪桂珍对美龄很好,对她也很依赖,所以美龄在写给米尔斯的信里,表示很“讨厌”想象离开母亲的生活。回国之后,美龄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这是她从小在美国读书时一直缺失的。“我想我开始丢掉了一些个人主义的想法,我开始比任何时候都能理解‘家庭的意义’。”但这依然不能阻止美龄想成为医生的想法。“和婚姻相比,我更想要一份工作……医生的生活很充实,也能接触到不同的人,这很有意思。但现在,除了婚姻和教书外,中国女性没有别的出路,在不违背家庭传统的前提下,我根本无路可选。”美龄不可能从商,那样的话会引起轩然大波,会带来很多“烦恼”;社会服务工作“理论性太强”,而且“都是门外汉的工作”,只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的结果。倪桂珍则说美龄是在“寻找幸福的蓝鸟”。美龄通过回家之后的经历,还给米尔斯上了一课:“有朋友很好……但朋友有时很难相处,而家人则是一直站在你身边的人。”这是因为不久前美龄刚刚切除了扁桃体,据美龄自己说,由于自己“极易过敏的体质”,手术使她一度“滑向了崩溃的边缘”。现在,美龄兼有多重身份:美国大学联盟的执行主席、基督教女青年会的董事会成员,之前她还接受邀请,加入马格丽特•威廉森医院(Margaret Williamson Hospital)的董事会;此外她还兼任另外两个活动组织的秘书,还是多家委员会的主席。这样的生活让美龄感到非常疲惫,但“我喜欢积极的生活,喜欢忙得团团转”。美龄写道:“对于悲春伤秋的生活方式我可没有耐心。天啊,我现在还没结婚呢!”1921年2月,美龄前往广州拜访二姐庆龄和姐夫孙中山。宋庆龄和孙中山于1915年结合,之后几年,两人一直致力于将中国带上共和的道路,但一直都没有取得成功。令孙中山失望的是,自1912年孙中山将总统职位让出后,到1917年近六年的时间里,他和宋庆龄一直过着流亡海外的生活。1917年夫妻二人才重新回国,之后两人也是在上海、广州两地奔波。之后,孙中山被排挤出了广州国民政府,他和庆龄只能住在位于上海法租界莫里哀路29号一处朋友赠送的公寓里面。正是在这里,孙中山决定振兴中华革命党(其前身是同盟会,译者注),并在1919年将其更名为国民党。1920年孙中山当选为中国大总统,他和宋庆龄重返广州。不过最开始,孙中山政府的统治范围并没有超出广东省,之后也只是把广西纳入到管辖之下。来到广州后,美龄住在庆龄位于观音山上的家里,观音山因为山上的观音庙而得名,屋外有大批带枪的警卫守护着。山下驻扎着属于广东国民政府的军队,共有五千人。美龄每天都能听到军队吹号的声音,看到士兵们操练的身影。庆龄还带美龄去广州最著名的景点参观,两个人要顶着太阳坐车穿梭在观音山崎岖的山路上。最开始,环境的改变很符合美龄的心境,但后来她逐渐陷入一种自省的情绪中。她觉得自己毕业后四年里什么成就都没有,如果当时留在美国学医,自己现在早已经是一名医生了。在十分失望的心情下,美龄给米尔斯写了一封信:“如果我性格真的很坚强,就可以克服所有困难,就可以离开这个安逸的家,深入社会,‘凭借我个人的力量’做些什么。”就像美龄自己说的那样,那种“饱满的喜悦心情”已经从她的生命里消失了。美龄也开始怀疑自己究竟怎么了,她常想去做修女,或者选择“随波逐流,能让我不去想问题”的婚姻。但自从回到中国后,美龄几乎可以说对男人很了解了,“即便他们现在没有情妇,以后也会有,”美龄写信给米尔斯抱怨道,“我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那些我曾认为绝对可以信赖的人啊……这种对于普通已婚女性来说经常发生的事,对我来说却是难以容忍的,即便让我想一想都觉得无法忍受。特别是在中国,这里的道德标准和美国差别极大。”美龄希望换个环境能改变自己糟糕的心态,但“我还是不能把自己从中解脱出来”。她这样写道。她在广州住了三个月,其间也收到多份母亲倪桂珍催促她回家的“加急”电报。最终,在1921年5月,哥哥宋子文“取道”香港把美龄带回了家。就在从广州搭船回上海的前一晚,美龄在朋友家与一位叫伯尼(Mr.Birnie)的男子相识。从广州到上海三天的航程让两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以至于数月没有与亲人见面的美龄回到上海的第一天就与伯尼共度。“我们在一起非常愉快,有生以来这是我第一次率性而为,这让我非常高兴。”美龄在写给米尔斯的信里这样说道。不过家里人对此并不看好,他们认为这使家里受到了侮辱,指责美龄在航行途中“把他捡了回来”。美龄自己是这样写的:“也许自己比爱其他任何人更爱伯尼先生,但一切只限于友情的范围而已;我的家庭非常保守,非常在意家族声誉,也非常在意家族血统的纯粹性,他们宁愿看着我去死,也不愿意看到我嫁给一个外国人。”1922年,美龄曾半开玩笑地表示,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她宁愿住在“间接获得的荣耀里面”。但在个人问题上,和自己同龄人不同的是,美龄回国已经十年了,在此期间,她一直是孑然一身。不过在众多的求婚者面前,美龄也有一个认真考虑的对象,对方名叫刘纪文,广东人,小伙非常帅气。1915年至1917年,他在日本志成学校及法政大学求学,回国后追随孙中山并在国民政府任职。1924年,刘纪文来到英国,在伦敦大学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并于1926年回国。人们对于刘纪文和宋美龄的爱情故事所知不多,但普遍认为两人曾订过婚。数年后,当被问及订婚一事是否属实时,刘纪文表情尴尬,他并没有直接答复,只是说当年是宋美龄介绍他和妻子相识的。为了争取到更多省份承认自己的国民政府,孙中山发起了北伐运动。但由于资金和军备力量的匮乏,北伐运动最终宣告失败。1922年6月16日,反叛势力炮击总统府,孙中山、宋庆龄被迫离粤。庆龄回到了上海,孙中山则登上了一艘炮艇,在广州附近等待外国势力的救援,或其他义军的支援。逗留了两个月后,孙中山彻底放弃了希望,随庆龄退居上海。在这场严峻的考验中,孙中山身旁一直有一位忠诚的军官,他的名字叫做蒋介石。

前言

她的父亲宋嘉树(Charles Soong)资助了中国革命,她的母亲出身于中国名门世家。人们说,在宋家三姐妹中,大姐宋霭龄(Eling)爱钱,二姐宋庆龄(Ching Ling)爱国,而她,这个最小的妹妹,爱权。哥哥宋子文(T. V.)曾经是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是民国时期的金融家和外交家;她的两个弟弟则在商业领域颇有建树。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的夫人,她的一生充满着外在形象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尽管出生于富庶之家,但人生经历却非同一般;尽管生于19世纪,却到21世纪才谢世——如此高寿本身也是一件很不平常的事。宋美龄的生命中处处充满历史的机遇,和大多数驻足政界的成功女性一样,宋美龄之所以能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并不仅仅是靠她个人的勤奋和自身的优势,家庭、婚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宋美龄和其他中国广大女性一样,在事业上给予丈夫尊敬;同时宋美龄也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中,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有时,美龄能摆脱传统道德要求对于她所在时代、所处环境、所属阶层的女性的束缚,但美龄身上与生俱来的保守思想却让她难以完全摆脱既定习俗的要求。美龄特有的潜质于美国被发掘,并在上海得以进一步开发。在不同的时代,我们可以用“南方美女”、“新英格兰学者”、“中国太太”来描绘美龄其人。美龄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既务实又天真,既聪慧又冲动,既强大又很弱势,既浪漫又富有悲剧色彩,这些种种都汇集在她娇小的身体里面。美龄有理想却又愤世嫉俗,独立却又依赖他人,骄傲却又平易近人。遇到事情,她可以选择容忍,也可以很有正义感、不屈不挠;她可能非常热情,但也可能对人冷若冰霜;她很天真但又很冷淡,很真诚但又对人遮遮掩掩。虽然她很果敢,但又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美龄从不掩饰自己的错误,但对于自己所爱的人犯下的错误,美龄总是非常宽容。她是一个很有感染力的人,她的个人魅力令人赞叹不已;她也是一个有着无穷干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甚至可以赶走人们的焦虑和绝望。现代社会里,很少有人被过度赞美或被过度非难,更少有人会同时经历这两种极端。在宋美龄进入晚年后,国人开始以一种更积极的角度去审视这位曾经的第一夫人;但是在西方,在美龄风靡一时的地方,她以一种非常低调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对历史的功绩也仅限于书页注脚的几行文字。宋美龄的一生有过痛苦,也有闪光的亮点,有着未尽的梦想、辉煌和悲剧的结尾。她最大的悲剧——正如宋美龄女士本人在晚年时候说到的那样——难道是活得太久,见证了太多历史?姑且除掉缺点不谈,宋美龄是一个从不屈服的人,是一个勇敢的人,是一个很有决心的人;她也曾致力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反对国家分裂,期盼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中华民族兴盛,是一个在现代中国历史上帮助中国建立与西方世界联系的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宋美龄娇小、优雅、强势;骄傲、浮华、感性,她敢激怒丘吉尔,也可以让罗斯福心神不宁。李台珊用最新解密的资料和敏锐的洞察力,创作了这一史上最具争议和矛盾的政治人物的第一传记。——《书目》这本传记引人入胜,文笔优美,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李台珊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介于圣女贞德和玛丽艳后之间的女性形象。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站在美国人的角度看宋美龄的传记。—— 《明星纪事报》宋美龄和罗斯福夫人、贝隆夫人并列为20世纪三位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宋美龄》这本传记站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度剖析了蒋介石失败的原因,揭示了宋美龄如何在20世纪改变了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是了解上世纪的中国及中国政治的必读书。——《今日美国》

后记

我是万王之王,奥兹曼斯迪亚斯。功业盖物,强者折服!——珀西•比西•雪莱雪莱诗中的君王留下的只有沙漠中的废墟,蒋夫人留下的遗产要复杂得多。现在对她下权威的判断可能还为时过早,部分原因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人对她的声誉评价还处于两极分化状态,并且还在变化。但这个非同寻常的女人在中国与西方,尤其是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动荡的联系中担负着神话般的角色。这种意义是我们很难理解的,在她逝世后,我们只能从她错综复杂的人生历程中去慢慢搜寻了。当然,对寓言的理解取决于旁观者。台湾一些忠实的追随者称宋美龄为“永远的中国‘第一夫人’”,这个可敬的别称表明这一遗产不仅仅是不朽的,更是神圣的。不难想象,不久的一天她将会被美化成中国万神殿的神明与英雄,与观音菩萨和花木兰齐名。宋美龄在其长寿的一生中有许多称号,但基本上都来源于她作为蒋介石的妻子所获得的权力和威望。讽刺的是,中国“第一夫人”的称号在技术上是那么的虚无缥缈。在他们结婚之后的20年间,蒋介石不是国家元首,而是军事独裁者。在1948年春,虽然国民党根本没有统治整个国家,但国民议会依然选举蒋介石为中国国民党政府“总统”,宋美龄正式成为“第一夫人”。之后不到一年,即1949年的1月,蒋介石辞职,逃亡到台湾之后,他于1950年3月1日重任台湾“总统”,但不论如何矢口否认,他的统治仅局限于岛内,这也是他的“第一夫人”的领域。宋美龄地位的细微差别是现实与她作为中国代言人的神话之间紧张关系的象征。这个来自19世纪殖民地上海,栖息于东西方边缘的混合社会的中国基督徒,如何能自称代表中国呢?宋美龄成为国际人物像流星一样短暂,但她的魅力消退得如此之快却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年轻的女人,宋美龄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维系与其在一起的丈夫。她发现了蒋介石,在这方面,她跟随了她的姐姐宋庆龄的脚步,宋庆龄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嫁给了孙中山。原因在于姐妹之争,也在于她不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的个人性格,宋美龄想要与她的姐姐竞争并超越她。嫁给蒋介石,她与他的很多价值观、信仰和态度都相同,以至于很难弄清楚她和蒋介石的区别。宋美龄自诩为中国“救世主”的配偶。虽然蒋介石不像她的父亲一样是个牧师,但她将他视为命中注定的中国的“救世主”。这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信仰,她一直为之辩护。一个特别令中国研究者迷惑的问题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是否政治联姻。这个问题常常被强加于婚姻中,抱负和爱情是互相排斥的,但在他们的婚姻中,二者不是相斥的。他们的婚姻是盛大的政治合作伙伴关系,在这场婚姻中,他们相互利用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雄心抱负。虽然爱情并未缺席,但爱情是次要的。但是,这场婚姻是建立在一个错觉上的,那就是蒋介石是中国的“救世主”。当然,他以自己的方式爱她。她对他的爱,至少起初是掺有英雄崇拜主义的,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增加或减少。不管她对于丈夫的爱有没有减少,她对作为领导人的他仍然忠心不二。她猛烈抨击中国人好面子的观念,却十分在意保护自己的面子,并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私底下,她有时候与丈夫发生摩擦,在公众面前,她却费尽心力维持婚姻表面的忠实,因为根据中国传统“夫唱妇随”的观念,她不这样将是一件羞耻和丢脸的事情。她与蒋介石不会产生原则性的不同观点,只会因为个性产生差异。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宋美龄逐渐成为西方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在那里,她被视为西方化的亚洲女性,是中国步入现代社会的正面形象。在美国,她被视为美国文化影响世界的化身、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女性的光辉榜样、中美之间的大使。在男权社会中,她以女人的身份获得尊重,当时,甚至在一些表面先进的西方国家,大多数女人还被视为下等阶层。而在中国,宋美龄却受到了同胞的敬仰。她被一些同胞尊为为中国人地位和权益而战斗的勇士。确实,蒋介石统治下的大陆,国民党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军阀混战的中国。由于中国是抗日的主要战场,虽然国民政府并不强大,但它作为二战中的盟国四巨头之一,还是赢得国际谈判桌上的一席之位。总之,与之前相比,蒋介石夫妇使得中国更被西方社会尊重。治外法权被废除,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并在联合国安理会有一席之位。除了香港和澳门还分别是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外,在中国公然的殖民主义结束了。确实,看起来中国同胞最终收获了这些成就的果实,宋美龄的贡献不是微不足道的。但宋美龄在中国大陆的努力不幸被“权力腐败”所侵蚀。这种腐败不仅仅是狭义的贪污,而是更广泛和隐匿的形式,是弥漫在中国统治集团和国民政府内部的人格和精神上的腐败。在宋美龄的努力下,美国与中国结为友好关系。赛珍珠在1943年5月10日发表的《生活》杂志上写道:“美国人能够理解宋美龄,她不是遥远的、难懂的、守旧的谜一样的人物,而是现代国家的现代女性。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来说,中国通过她霎时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她以不同的方式吸引着美国的男性和女性。可以说,男性被她苗条的身材、线条优美的打扮以及异国情调的外表所吸引。但更重要的是,她激发了他们的骑士精神和男子汉气概,还有美国人“英雄救美”的国家使命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被拟人化为宋美龄。对美国女性来说,她的吸引力更复杂。直到1943年,许多美国女性才第一次成为军工厂的工人、农场工人、武装部队以及作战区护士等,进入许多传统上是男性领域的劳动岗位。宋美龄实现了美国女性未能达到的愿望,即女性的价值不仅是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们发现战争使她们有机会进入男人的领域,以此来改变自己作为女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身形象。蒋夫人是一个温柔、漂亮、忠实的妻子,虽然她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她是十几个中国战争孤儿的养母。她聪明坦率,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男人们同台竞技,不论在国内还是世界上都相当有影响力。不论是爱还是恨,她都是一个难对付的女人,不仅是因为她的地位,更是她的人格魅力。不像大多数政治家的妻子,她不满足于站在丈夫的背后,或者像与她最相近的历史人物罗斯福总统夫人那样局限于国内和社会问题。她勇敢地处理当时最大、最复杂的问题,如盟军战争策略、殖民政策、种族主义以及战后地缘政治。然而,她在西方取得的成就越大,就越疏远自己国家的人们。蒋夫人和她的家人的生活方式受到了万众瞩目,尽管这对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50年代的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普通中国人的眼里,那是令人震惊的豪华奢侈,甚至是颓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她没有国际性的教养、有魅力的外表,她不可能吸引那么多美国人的关注、钦佩和对中国的同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认为自己已经不能只是遵照美国的标准,而是要超过他们,甚至要与美国的第一夫人们竞争。宋美龄在这一点上很成功,一个受过教育的、西化的、迷人的中国“第一夫人”的形象也大大颠覆了美国人心中对当时中国落后和愚昧的固定形象,更不要说对在美国的华人洗衣工的刻板印象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她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令人担忧,甚至恶心,仿佛她是在迎合美国人,象征性地出卖自己从而推广中国,以获得别国对一个女性化的、柔弱的中国的援助。这种民族自尊的受伤感有助于解释她被一些中国人强烈鄙视的原因。她深思熟虑的“炫耀”战略在美国也很快事与愿违。许多美国人一旦褪去最初对她的迷恋,开始认识到美龄的魅力是一种表演后,就不悦地注意到她“第一夫人”的排场和爱慕虚荣的行为与中国绝大多数贫苦人民的生活有着明显的差距。这种看法使她在某种程度上被丑化。但蒋夫人似乎永远难以意识到这个鸿沟——和她一起存在的还有她4.5亿的同胞——不管心理上还是物质上。这种冷漠的态度是她的家人所共有的,除了宋庆龄。我们有一种去观察别人的倾向,尤其是对公众人物,我们习惯于把他们的性格、动机和态度固定下来,认为他们不会改变。然而,或许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蒋夫人与现实情况的隔离状态日益增长,随着她一些性格缺陷的加剧,她也发生了转变。她相信民主能使中国强大、独立、繁荣,但西方式的民主在中国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但是,在某些时候,她似乎从理想主义者转变为脆弱、死板、自以为是和武断的人了。这种变化很难说是何时发生的。这种变化可能是在她1943年访问美国期间,或者在1945年之后的内战时期形成的。在1948年她前往美国寻求援助的时候,她已经明显变得非常愤世嫉俗。她无法从国民党败在共产党手里的创伤中完全恢复。她个人深深的挫败感可能也来自于往日与她姐姐宋庆龄的斗争,而如今她姐姐却站在胜利的共产党那边。在她回到台湾经过一段短暂的反省后,她似乎被痛苦和受伤的自尊击垮了。她的思想和看法变得越来越僵化,她年轻时闪烁的机智和幽默被夸夸其谈和对基督教的虔诚所取代。随着岁月的流逝,她自我反省的能力似乎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她的公众形象变成了一个肤浅、凶悍的老太婆。国民党内战失败后,人们把怒火都冲着宋美龄发泄。她曾经被吹捧成超人,如今却被诋毁。她曾是一尊受人尊敬的圣像,转眼又被砸得粉碎,她从来都不被看做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蒋夫人在美国人中依然很有影响,尽管她已经不再优雅,美国人仍然在投票开始后,以不少于1948年后十七倍的投票选她为盖洛普组织的世界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为什么蒋介石夫人的名字能够继续激发这样的情感,甚至是在她死亡的时候也不例外?不可忽视的是,妇女们要是跨出了社会规范的有限空间,就会被视作威胁,甚至是危险的。在这点上,其他地方与中国一样。领导人妻子在政治上积极、自以为是通常对自己的丈夫能起到避雷针的作用,但又不像她们的丈夫,她们往往会受到攻击或崇拜。因此,蒋夫人也是如此。她是上个世纪中国苦难历史的象征,在那段历史里中国人民两极分化,留下的伤痛至今尚未愈合。在艺术作品中,蒋夫人不可避免的总是以令人不快的形象出现,与她圣洁的姐姐宋庆龄形成鲜明对比。近半个世纪以来,两姐妹从20世纪分裂出的两种伟大的意识形态堡垒中各自大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信仰。对于一些美国人来说,她是盟军精神的象征,因为她和丈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中国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她总是被看作她丈夫的国民党政权的弊病和她的腐败家庭的象征。她很漂亮、爱慕虚荣、机智、活泼、任性、诡计多端、自私、有积极性。她才华横溢,还像小孩子一样天真,对于她来说,为了结果可以不择手段。她非常戏剧化和浮夸,并具有巨大的权力意识。她对于使用诡计得到她想要的东西没有丝毫的内疚。她伪装成善良和忠诚的妻子、仁慈慷慨的主妇、虔诚的基督徒和民主价值观的洗礼池。在她的成功之中,伴随着很多隐秘的痛苦。有一点是肯定的,她是一个政治天才,但具有明显的个人缺陷,她不是简单地认为自己领导或者代表着中国,而是和丈夫一起把自己看成中国。不管他们做什么,他们都确信是为了中国的利益。因此,她经常提到“我的人民”和“我们的人民”,对她来说,她拥有所有权——她是上帝而不是公仆,是家长而不是朋友。她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中国工作,但事实是,她努力保持她丈夫的独裁政权和她自己的地位。尽管她经常用高超的华丽语言修饰民主原则和民主理想,但是她试图通过斥责和羞辱来改造中国人的尝试失败了,这点从新生活运动以及她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我将再起》系列文章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她没有做任何改变他丈夫统治性质的事,无论是在大陆或台湾——都是名义上一党专政,实际上一人独裁。相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她为了加强他的地位不知疲倦地工作。她是他最忠实的心腹和他的政权最明显、最直言不讳的对外宣传者。蒋夫人从来没有看到国民党统治的高压政策是有问题的,因此,她显然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民放弃了她的丈夫而选择了共产主义。由于她在美国所受的教育和经历,她似乎无法或不愿意充分理解民主政治制度的精神。我们很难知道她对美国所鼓吹的民主的虚伪、腐败和不公正认识到何种程度,使她能够替自己辩解,替国民党的政治镇压行为辩解。人们很容易遗忘,1943年,在蒋夫人著名的访美之行中,作为有色人种之一,她被禁止进入餐馆、酒店和这个国家其他大部分公共管辖区。然而,她无疑是十分清楚这个事实的。当时和现在一样,美国的民主制度有着明显的缺陷。无法解释她为什么故意地、深刻地扭曲民主的含义并将它运用到她丈夫的政府中去。她尝试贿赂当选的美国议员,不仅是为了给她丈夫的政府提供援助,而且还为了公开抨击那些反对国民党政权、支持共产党的美国人。目前还不清楚她在美国近代史上那段最可耻的时期与美国当局串通一气到何种程度,但是毫无疑问,她为麦卡锡政治迫害奠定了基础,因为在她离开美国一个月后这场迫害就开始了。有人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的冷战时代,当时世界分化成了两个阵营,与工业化的西方国家联盟才是民主的,宋美龄利用这一点来为自己辩护,因为她已经受到了挑战。然而,在战时的紧急情况下,蒋氏夫妇也会利用这个理论为一个远离民主的政权进行辩护,美国也就可以利用这个理论支持独裁的蒋氏政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中国人都认为蒋夫人已经完全“西化”,并经常因此批评或排斥她,但她骨子里完完全全是中国人。事实上,心直口快、关注环境等所谓的“西方性格”只是她的表面,她的价值观、动力及行为准则很大程度上依然源自于她对中华文明的忠诚。对宗族的绝对忠诚和坚持人情大于原则的观点体现了她的“中国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中,任何对抽象的原则、意识形态或者目标的承诺都永远不及对个人的忠诚。在中国文化里,人情永远是最值得珍惜的。这种价值观的实际表现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大家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如果为了宗族或团体的利益,即便是犯罪也是值得的。生存取决于私人关系——这样的观念在政治动荡、压迫、战争、自然灾害、饥荒以及缺乏可靠的法律制度规范的中国历史中一直都是至理名言。在现代社会中,蒋氏家族表面上是在努力改造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然而,正是人情凌驾于法律和原则之上的这种不良机制,扭曲和妨碍了其建立现代国家机构的进程。当原则和宗族之间出现冲突的时候,她总是站在家人的一边。这样做不仅严重破坏了自己和她丈夫的公众形象,也削弱了国民党的执政根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败,因为它还带来了蒋氏政权乃至整个国民政府的困局。虽然在表面上,蒋夫人似乎是一个强大和独立的女人,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她还是一个少女的时候,她回国后一直依赖于一个庞大的侍女、秘书和奴仆群体的全方位服务。在她敢说敢做的背后是她对家人和丈夫权威的极度依赖,甚至顺从。从美国回来几年后,她已经完全放弃她的美国身份,并重新融入中国高度注重身份、等级森严的社会。由于缺乏自立的条件,她只能依赖她所依靠的社会阶层来确立她的社会地位。她缺乏动力、远见、勇气或意愿来独立面对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去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更不用说完全藐视它们了。宋美龄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她自称是基督徒,却又不得不为他丈夫暴虐的政权服务。很多学者不屑于研究宋美龄以及她丈夫的信仰,认为没有深入探究的价值。但是很显然,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暴君还是民主党派,宗教信仰一直生动地体现着领导人的政治信仰,并在关键时刻左右着他们的决定。蒋夫人曾说,如果人人都是基督徒,世界将是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这句话听起来难以让人信服,尤其在蒋氏政权的统治下。毫无疑问,相比基督教,蒋夫人真正的信仰带来了更多实际的效果。这种信仰使她和她丈夫坚信他们是受神的旨意,换句话说,就是被上天指派来统治中国的。正是这种观念使蒋氏夫妇坚信他们是真命天子,高高在上。蒋氏夫妇的宗教信仰也有助于欺骗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他们相信蒋氏夫妇拥有相同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正带领中国走西方式民主的道路。蒋氏夫妇信仰基督教还可以和共产主义者的“无神论”区别开来,从而使信仰基督教的美国难以放弃国民政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法西斯主义与基督教有相似的地方,因为它们都信仰救世主,相信因果轮回。从某种意义上说,法西斯政权往往试图用宗教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向政治意识形态里注入宗教信仰,而这种所谓的宗教信仰被用来诱导信徒崇拜一个凡人,而不是神。“上帝送来了拯救德国的人。”这是希特勒的副手赫尔曼的原话。“我们深信,希特勒就是上帝指派来拯救德国的。”蒋介石也向他的国民灌输同样的思想,但收效甚微。他和他的妻子用基督教来激励、辩护,并延续他们的救世主情结。他企图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将自己粉饰为像耶稣基督或伟大的精神领袖甘地一样的中国圣人,却没有像4世纪罗马帝国的康斯坦丁大帝那样将基督教作为国教。蒋介石最终确实建立了个人崇拜,而作为他首席助手的宋美龄也沾了光。我们始终无法确定蒋氏夫妇的真实信仰,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的很多行为都严重违反了基督教教义。腐败、警察镇压、“再教育”集中营与大范围的逮捕、失踪、酷刑以及以保卫国家为名枪杀共产党人,这些行为很难与蒋介石所谓的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蒋夫人越来越虔诚地信奉基督教可能是为了掩盖、转移或弥补其日益严重的心理疾病。然而,过度强调她的宗教信仰也会使人产生更多的疑问。到底是矛盾的个性导致了反复发作的健康问题,还是健康问题造成其矛盾的个性?我们不得而知。蒋夫人过分担忧她的健康问题,而由此引起了长期的、各种各样的疾病和症状。为此,她咨询了无数的医生,尝试了很多治疗方法和药物。强迫症可能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诊断,但可能也不准确。她的健康问题看起来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否有心理疾病也值得我们去讨论。显然,蒋夫人几乎是一本活生生的自恋教材,有很多自恋特征,诸如:孤傲、浮夸、喜欢被溜须拍马、渴望获得各种头衔、得到各种破格优待、强势,即便受到很轻微的批评也会极力反击。蒋夫人和其他自恋狂一样,会巧妙利用自恋吸引别人,表现出的往往是超凡的能力和迷人的魅力,并且往往会取得很高的成就。在她的丈夫失去对大陆的控制以后,她似乎暂时学乖了,但她的狂妄自大和沽名钓誉的个性却有增无减。她始终以画家自居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中年学画,得到了一个业余画家的名头,然后就开始大肆宣扬。台湾有很多才华横溢的画家,但是没有一个人的作品像宋美龄一样用作邮票发行,就因为她是蒋夫人。我们不能确定蒋夫人的自恋与哪些情况有联系,也不知道原因。自恋往往与为躁狂抑郁症(躁郁症)之类的心理障碍疾病有关,她的症状也证明这个事实,并且可能是由长期滥用药物所引起的。很多症状也有很强的药物依赖性。事实上,在一些场合,蒋夫人私下对朋友说,她没有安眠药就无法睡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很多这样的病例都是因为过度服用安眠药而引起了失眠症。在1942年12月到1943年5月在纽约接受治疗的时候,医生规定她每天的必服药物之一就是如今最好的安眠药水合氯醛。这种药物本身具有高度的成瘾性,可以缓解戒除海洛因和其他毒瘾时带来的痛苦。即使用正常剂量,水合氯醛也会导致肠胃不适,而肠胃病正是蒋夫人另外一个长期的症状。在19世纪,有许多水合氯醛成瘾者,其中包括但丁、加百列、罗塞蒂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没有医疗记录,很难知道蒋夫人健康问题的确切性质。即使有医疗记录,她的病情也可能不明朗,因为她咨询过许多著名的医生,他们都不能完全解决她多方面的健康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对心理疾病和成瘾性的认知、诊断还处于初级阶段。治疗主要是实验性的,而且往往会使问题变得更糟。至少,从她的寿命和坚强的性格来看,蒋夫人都不会是一个身体、心理和情感脆弱的女人。她一直在与疾病做身心的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方面,她是值得同情的,她的韧性和毅力值得所有人赞赏,她可以给那些身患心理疾病的人以鼓舞。蒋夫人的生活是中国人的活教材,也是美国人的。那时美国人和现在一样,欣赏个性,喜欢用美国式的“友谊”和肤浅的美国黑话以及“美国价值观”之类的词汇。美国人喜欢制造英雄,当他们最终被证明是人类后又非常失望。宋美龄就是如此。蒋夫人历史遗产的主要部分是她用她对美国人的了解,来确保台湾在中美关系中的定位。但她可能永远都不会完全认识到,20世纪下半叶台湾在跟美国的关系中定位模糊。尽管美国政府几乎就是蒋介石的专制政权的同谋,但是蒋氏政权在台湾的前几十年里,华盛顿也在默默地推动台湾的政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和平过渡到真正的民主制度。自1950年以来,台湾已由单纯接受美国的援助,发展到在其帮助下进行建设,最后终于达到了美国式的民主。对于女性来说,蒋夫人的遗产是模糊、令人敬佩且困惑的。她是历史上第二个——也是第一个有色人种——在美国国会演讲的女性。1937年,她和丈夫一起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风云夫妇”,她是自1927开始推选“年度风云人物”以来仅有的四位女性之一,其他三位是沃利斯•辛普森、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科拉松•阿基诺。无论是她的缺点、个性或政治,女人们都不可避免地把蒋介石夫人当做模范——尽管不无保留意见——只是因为她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领导人的美德。历史上任何女性克服困难赢得国际声誉都将成为先驱。这个群体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是通过出生或者结婚得到她们的地位,蒋夫人也不例外。但不同于其他人的是,她努力呈现了跨越国界的形象。这或许是在向世人宣告:中国需要一个女大使到西方国家。而她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毫无疑问,蒋夫人是一个有严重缺陷的女英雄,然而,尽管她是矛盾的,但她的勇气、不屈不挠的精神、热爱生活和完全不受变化影响的精神受人钦佩。蒋夫人的故事最终是一个悲剧,不是因为她从崇高的中国第一夫人的位置上下台,也不是因为她大部分的公众形象都是伪装的,而是因为没有把握住转变国家命运的宝贵机会。她的政党一开始被看做解决中国问题的政党,但不幸的是,最后政党本身成了问题之源。当美国人看到她,他们既没有看到真实的中国,也没有看到真实的蒋夫人,所以,他们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产生错误的看法。因此,她的一生预示了中美两国长达一个世纪的误解,这种不安的矛盾情绪一直持续存到现在的两国关系中。

内容概要

[美]劳拉•泰森•李(Laura Tyson Li),中文名李台珊,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中文,先后在港台和大陆从事新闻工作超过10年,曾担任《南华早报》和英国《金融时报》驻台湾记者,现为英国《经济学人》和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章小灯笼………………………………………………………………………………3
第二章进化启示录…………………………………………………………………………9
第三章“美国的月亮更圆” ……………………………………………………………22
第四章大学时光…………………………………………………………………………31
第五章上海美女…………………………………………………………………………38
第六章穿军装的男人……………………………………………………………………59
第二部分
第七章统帅夫人…………………………………………………………………………79
第八章新生活……………………………………………………………………………91
第九章营救蒋介石………………………………………………………………………101
第十章不宣而战…………………………………………………………………………115
第十一章重庆……………………………………………………………………………130
第十二章轻易的征服……………………………………………………………………144
第三部分
第十三章回到美国的家………………………………………………………………165
第十四章倒戈相向……………………………………………………………………186
第十五章“金字塔”的倒影…………………………………………………………203
第十六章风暴的中心…………………………………………………………………224
第十七章台湾之殇……………………………………………………………………238
第十八章女将军………………………………………………………………………251
第四部分
第十九章复兴大业……………………………………………………………………265
第二十章冷战时期,白色恐怖………………………………………………………288
第二十一章重返大陆…………………………………………………………………310
第二十二章蒋介石之死………………………………………………………………329
第二十三章我将再起…………………………………………………………………349
第二十四章迟暮的名伶………………………………………………………………360
后记……………………………………………………………………………………377

编辑推荐

《宋美龄:一个世纪女人的梦想、辉煌和悲剧》编辑推荐:“关于宋美龄的第一传记”,宋美龄生前唯一认可的传记,作者历时8年采访宋美龄本人及其亲友,参阅美国中情局与外交部最新解密档案。首度披露鲜为人知的宋美龄秘密:宋美龄曾两次私定终身;蒋介石曾向宋庆龄求婚?宋美龄在美国募得的善款进了自家腰包;美国曾策划暗杀蒋介石;宋美龄和蒋经国的权力之争;宋美龄曾有过婚外情?

作者简介

《宋美龄:一个世纪女人的梦想、辉煌和悲剧》内容简介:宋美龄的人生跨越三个世纪,长时间位居政治权力的中心,见证了中国历史百年风云。她的家世、她的婚姻、她的政治生涯、她和蒋、孔、宋三大家族的关系,一直是世人争论的焦点。她挣脱了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束缚,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她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甚至在美国刮起了“宋美龄旋风”;她反对国家分裂,期盼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兴盛……
这是一本毫不矫饰的传记,既书写了宋美龄辉煌的梦想,也记述了她悲凉的晚年;既赞扬了她杰出的外交才能,也不讳言她的浮夸、奢华,客观、真实地再现了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

图书封面


 宋美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当初在书店闲逛邂逅了这一句,然后疯狂地追逐这本书,当时的出发点只是很赞同她这一句说话的观点。作为一个拥有小女人思想的人来说,能与一位传奇人物在思想上达到共鸣是值得雀跃的。我始终相信,不管人生中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失败,静下心来,随意翻开书,总能从中得到曾经迷惑不解的答案,让人开窍。此书的副标题为一个世纪女人的梦想、辉煌和悲剧。她的人生是万千女性歆羡的梦想。出生名门、家庭地位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上都十分显赫、从小被送去美国念书,自幼受到先进教育及基督教的熏陶,加之生性开朗、良好的表达能力、在学生时代就显露无疑的领导才能。仿佛集万千宠爱为一身,上帝塑造了一个如此完美的宋美龄。喝了洋墨水回国的宋美龄一直致力于实现中国的民主统一,这项事业她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她遇到了同她有同一理想的蒋介石,不能保证这一定不是政治联姻,可这对伉俪在他们的共同理想上始终在不懈努力。作为当时的第一夫人,她绝对支持丈夫的事业,并为其出谋划策,在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上绝不可抹杀她的身影。她为国民党与美国关系颠簸在飞机上,参与各种演讲和游说,争取美国扶持。我不懂政治也无权发表意见,可这种执着的精神以及抱着必须达成的心态让人着实佩服。作为中国在政治上抛头露面拥有强大雄辩能力以敏捷思维的女性屈指可数。虽有观点认为蒋宋家族退出政治舞台、宋美龄定居美国以及争议的扩大化是其晚年的悲剧,可我不这样认为。面对各种争议和诋毁,宋美龄不像传统女性如阮玲玉那样受不了各种指责最后撂下“人言可畏”四个字服毒自杀,而是像新女性那样面对、粉碎各种攻击。她的执着和信仰感动了我,对于晚年的各种疾病,她积极面对。她一直在与疾病做身心的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的韧性和毅力值得所有人赞赏,她可以给那些身患心理疾病的人以鼓舞。这位夫人用执着和信仰走过三个世纪,看尽风起云落潮汐变幻,不管她有没有完成她的政治使命,她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都是不可磨灭的。
  •     后记 我是万王之王,奥兹曼斯迪亚斯。功业盖物,强者折服! ——珀西•比西•雪莱 雪莱诗中的君王留下的只有沙漠中的废墟,蒋夫人留下的遗产要复杂得多。现在对她下权威的判断可能还为时过早,部分原因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人对她的声誉评价还处于两极分化状态,并且还在变化。但这个非同寻常的女人在中国与西方,尤其是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动荡的联系中担负着神话般的角色。这种意义是我们很难理解的,在她逝世后,我们只能从她错综复杂的人生历程中去慢慢搜寻了。 当然,对寓言的理解取决于旁观者。 台湾一些忠实的追随者称宋美龄为“永远的中国‘第一夫人’”,这个可敬的别称表明这一遗产不仅仅是不朽的,更是神圣的。不难想象,不久的一天她将会被美化成中国万神殿的神明与英雄,与观音菩萨和花木兰齐名。 宋美龄在其长寿的一生中有许多称号,但基本上都来源于她作为蒋介石的妻子所获得的权力和威望。讽刺的是,中国“第一夫人”的称号在技术上是那么的虚无缥缈。在他们结婚之后的20年间,蒋介石不是国家元首,而是军事独裁者。在1948年春,虽然国民党根本没有统治整个国家,但国民议会依然选举蒋介石为中国国民党政府“总统”,宋美龄正式成为“第一夫人”。之后不到一年,即1949年的1月,蒋介石辞职,逃亡到台湾之后,他于1950年3月1日重任台湾“总统”,但不论如何矢口否认,他的统治仅局限于岛内,这也是他的“第一夫人”的领域。 宋美龄地位的细微差别是现实与她作为中国代言人的神话之间紧张关系的象征。这个来自19世纪殖民地上海,栖息于东西方边缘的混合社会的中国基督徒,如何能自称代表中国呢?宋美龄成为国际人物像流星一样短暂,但她的魅力消退得如此之快却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一个年轻的女人,宋美龄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维系与其在一起的丈夫。她发现了蒋介石,在这方面,她跟随了她的姐姐宋庆龄的脚步,宋庆龄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嫁给了孙中山。原因在于姐妹之争,也在于她不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的个人性格,宋美龄想要与她的姐姐竞争并超越她。嫁给蒋介石,她与他的很多价值观、信仰和态度都相同,以至于很难弄清楚她和蒋介石的区别。宋美龄自诩为中国“救世主”的配偶。虽然蒋介石不像她的父亲一样是个牧师,但她将他视为命中注定的中国的“救世主”。这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信仰,她一直为之辩护。 一个特别令中国研究者迷惑的问题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是否政治联姻。这个问题常常被强加于婚姻中,抱负和爱情是互相排斥的,但在他们的婚姻中,二者不是相斥的。他们的婚姻是盛大的政治合作伙伴关系,在这场婚姻中,他们相互利用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雄心抱负。虽然爱情并未缺席,但爱情是次要的。 但是,这场婚姻是建立在一个错觉上的,那就是蒋介石是中国的“救世主”。当然,他以自己的方式爱她。她对他的爱,至少起初是掺有英雄崇拜主义的,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增加或减少。不管她对于丈夫的爱有没有减少,她对作为领导人的他仍然忠心不二。她猛烈抨击中国人好面子的观念,却十分在意保护自己的面子,并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私底下,她有时候与丈夫发生摩擦,在公众面前,她却费尽心力维持婚姻表面的忠实,因为根据中国传统“夫唱妇随”的观念,她不这样将是一件羞耻和丢脸的事情。她与蒋介石不会产生原则性的不同观点,只会因为个性产生差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宋美龄逐渐成为西方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在那里,她被视为西方化的亚洲女性,是中国步入现代社会的正面形象。在美国,她被视为美国文化影响世界的化身、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女性的光辉榜样、中美之间的大使。在男权社会中,她以女人的身份获得尊重,当时,甚至在一些表面先进的西方国家,大多数女人还被视为下等阶层。 而在中国,宋美龄却受到了同胞的敬仰。她被一些同胞尊为为中国人地位和权益而战斗的勇士。确实,蒋介石统治下的大陆,国民党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军阀混战的中国。由于中国是抗日的主要战场,虽然国民政府并不强大,但它作为二战中的盟国四巨头之一,还是赢得国际谈判桌上的一席之位。总之,与之前相比,蒋介石夫妇使得中国更被西方社会尊重。治外法权被废除,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并在联合国安理会有一席之位。除了香港和澳门还分别是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外,在中国公然的殖民主义结束了。确实,看起来中国同胞最终收获了这些成就的果实,宋美龄的贡献不是微不足道的。 但宋美龄在中国大陆的努力不幸被“权力腐败”所侵蚀。这种腐败不仅仅是狭义的贪污,而是更广泛和隐匿的形式,是弥漫在中国统治集团和国民政府内部的人格和精神上的腐败。 在宋美龄的努力下,美国与中国结为友好关系。赛珍珠在1943年5月10日发表的《生活》杂志上写道: “美国人能够理解宋美龄,她不是遥远的、难懂的、守旧的谜一样的人物,而是现代国家的现代女性。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来说,中国通过她霎时成为一个现代国家。” 她以不同的方式吸引着美国的男性和女性。可以说,男性被她苗条的身材、线条优美的打扮以及异国情调的外表所吸引。但更重要的是,她激发了他们的骑士精神和男子汉气概,还有美国人“英雄救美”的国家使命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被拟人化为宋美龄。对美国女性来说,她的吸引力更复杂。直到1943年,许多美国女性才第一次成为军工厂的工人、农场工人、武装部队以及作战区护士等,进入许多传统上是男性领域的劳动岗位。宋美龄实现了美国女性未能达到的愿望,即女性的价值不仅是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们发现战争使她们有机会进入男人的领域,以此来改变自己作为女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身形象。 蒋夫人是一个温柔、漂亮、忠实的妻子,虽然她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她是十几个中国战争孤儿的养母。她聪明坦率,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男人们同台竞技,不论在国内还是世界上都相当有影响力。不论是爱还是恨,她都是一个难对付的女人,不仅是因为她的地位,更是她的人格魅力。不像大多数政治家的妻子,她不满足于站在丈夫的背后,或者像与她最相近的历史人物罗斯福总统夫人那样局限于国内和社会问题。她勇敢地处理当时最大、最复杂的问题,如盟军战争策略、殖民政策、种族主义以及战后地缘政治。 然而,她在西方取得的成就越大,就越疏远自己国家的人们。蒋夫人和她的家人的生活方式受到了万众瞩目,尽管这对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50年代的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普通中国人的眼里,那是令人震惊的豪华奢侈,甚至是颓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她没有国际性的教养、有魅力的外表,她不可能吸引那么多美国人的关注、钦佩和对中国的同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认为自己已经不能只是遵照美国的标准,而是要超过他们,甚至要与美国的第一夫人们竞争。宋美龄在这一点上很成功,一个受过教育的、西化的、迷人的中国“第一夫人”的形象也大大颠覆了美国人心中对当时中国落后和愚昧的固定形象,更不要说对在美国的华人洗衣工的刻板印象了。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她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令人担忧,甚至恶心,仿佛她是在迎合美国人,象征性地出卖自己从而推广中国,以获得别国对一个女性化的、柔弱的中国的援助。这种民族自尊的受伤感有助于解释她被一些中国人强烈鄙视的原因。她深思熟虑的“炫耀”战略在美国也很快事与愿违。许多美国人一旦褪去最初对她的迷恋,开始认识到美龄的魅力是一种表演后,就不悦地注意到她“第一夫人”的排场和爱慕虚荣的行为与中国绝大多数贫苦人民的生活有着明显的差距。这种看法使她在某种程度上被丑化。 但蒋夫人似乎永远难以意识到这个鸿沟——和她一起存在的还有她4.5亿的同胞——不管心理上还是物质上。这种冷漠的态度是她的家人所共有的,除了宋庆龄。 我们有一种去观察别人的倾向,尤其是对公众人物,我们习惯于把他们的性格、动机和态度固定下来,认为他们不会改变。然而,或许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蒋夫人与现实情况的隔离状态日益增长,随着她一些性格缺陷的加剧,她也发生了转变。她相信民主能使中国强大、独立、繁荣,但西方式的民主在中国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 但是,在某些时候,她似乎从理想主义者转变为脆弱、死板、自以为是和武断的人了。这种变化很难说是何时发生的。这种变化可能是在她1943年访问美国期间,或者在1945年之后的内战时期形成的。在1948年她前往美国寻求援助的时候,她已经明显变得非常愤世嫉俗。 她无法从国民党败在共产党手里的创伤中完全恢复。她个人深深的挫败感可能也来自于往日与她姐姐宋庆龄的斗争,而如今她姐姐却站在胜利的共产党那边。在她回到台湾经过一段短暂的反省后,她似乎被痛苦和受伤的自尊击垮了。她的思想和看法变得越来越僵化,她年轻时闪烁的机智和幽默被夸夸其谈和对基督教的虔诚所取代。随着岁月的流逝,她自我反省的能力似乎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她的公众形象变成了一个肤浅、凶悍的老太婆。 国民党内战失败后,人们把怒火都冲着宋美龄发泄。她曾经被吹捧成超人,如今却被诋毁。她曾是一尊受人尊敬的圣像,转眼又被砸得粉碎,她从来都不被看做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蒋夫人在美国人中依然很有影响,尽管她已经不再优雅,美国人仍然在投票开始后,以不少于1948年后十七倍的投票选她为盖洛普组织的世界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为什么蒋介石夫人的名字能够继续激发这样的情感,甚至是在她死亡的时候也不例外?不可忽视的是,妇女们要是跨出了社会规范的有限空间,就会被视作威胁,甚至是危险的。在这点上,其他地方与中国一样。领导人妻子在政治上积极、自以为是通常对自己的丈夫能起到避雷针的作用,但又不像她们的丈夫,她们往往会受到攻击或崇拜。因此,蒋夫人也是如此。 她是上个世纪中国苦难历史的象征,在那段历史里中国人民两极分化,留下的伤痛至今尚未愈合。在艺术作品中,蒋夫人不可避免的总是以令人不快的形象出现,与她圣洁的姐姐宋庆龄形成鲜明对比。近半个世纪以来,两姐妹从20世纪分裂出的两种伟大的意识形态堡垒中各自大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信仰。对于一些美国人来说,她是盟军精神的象征,因为她和丈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中国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她总是被看作她丈夫的国民党政权的弊病和她的腐败家庭的象征。 她很漂亮、爱慕虚荣、机智、活泼、任性、诡计多端、自私、有积极性。她才华横溢,还像小孩子一样天真,对于她来说,为了结果可以不择手段。她非常戏剧化和浮夸,并具有巨大的权力意识。她对于使用诡计得到她想要的东西没有丝毫的内疚。她伪装成善良和忠诚的妻子、仁慈慷慨的主妇、虔诚的基督徒和民主价值观的洗礼池。在她的成功之中,伴随着很多隐秘的痛苦。 有一点是肯定的,她是一个政治天才,但具有明显的个人缺陷,她不是简单地认为自己领导或者代表着中国,而是和丈夫一起把自己看成中国。不管他们做什么,他们都确信是为了中国的利益。因此,她经常提到“我的人民”和“我们的人民”,对她来说,她拥有所有权——她是上帝而不是公仆,是家长而不是朋友。 她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中国工作,但事实是,她努力保持她丈夫的独裁政权和她自己的地位。尽管她经常用高超的华丽语言修饰民主原则和民主理想,但是她试图通过斥责和羞辱来改造中国人的尝试失败了,这点从新生活运动以及她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我将再起》系列文章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她没有做任何改变他丈夫统治性质的事,无论是在大陆或台湾——都是名义上一党专政,实际上一人独裁。相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她为了加强他的地位不知疲倦地工作。她是他最忠实的心腹和他的政权最明显、最直言不讳的对外宣传者。 蒋夫人从来没有看到国民党统治的高压政策是有问题的,因此,她显然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民放弃了她的丈夫而选择了共产主义。由于她在美国所受的教育和经历,她似乎无法或不愿意充分理解民主政治制度的精神。我们很难知道她对美国所鼓吹的民主的虚伪、腐败和不公正认识到何种程度,使她能够替自己辩解,替国民党的政治镇压行为辩解。人们很容易遗忘,1943年,在蒋夫人著名的访美之行中,作为有色人种之一,她被禁止进入餐馆、酒店和这个国家其他大部分公共管辖区。然而,她无疑是十分清楚这个事实的。当时和现在一样,美国的民主制度有着明显的缺陷。无法解释她为什么故意地、深刻地扭曲民主的含义并将它运用到她丈夫的政府中去。 她尝试贿赂当选的美国议员,不仅是为了给她丈夫的政府提供援助,而且还为了公开抨击那些反对国民党政权、支持共产党的美国人。目前还不清楚她在美国近代史上那段最可耻的时期与美国当局串通一气到何种程度,但是毫无疑问,她为麦卡锡政治迫害奠定了基础,因为在她离开美国一个月后这场迫害就开始了。 有人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的冷战时代,当时世界分化成了两个阵营,与工业化的西方国家联盟才是民主的,宋美龄利用这一点来为自己辩护,因为她已经受到了挑战。然而,在战时的紧急情况下,蒋氏夫妇也会利用这个理论为一个远离民主的政权进行辩护,美国也就可以利用这个理论支持独裁的蒋氏政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中国人都认为蒋夫人已经完全“西化”,并经常因此批评或排斥她,但她骨子里完完全全是中国人。事实上,心直口快、关注环境等所谓的“西方性格”只是她的表面,她的价值观、动力及行为准则很大程度上依然源自于她对中华文明的忠诚。 对宗族的绝对忠诚和坚持人情大于原则的观点体现了她的“中国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中,任何对抽象的原则、意识形态或者目标的承诺都永远不及对个人的忠诚。在中国文化里,人情永远是最值得珍惜的。这种价值观的实际表现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大家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如果为了宗族或团体的利益,即便是犯罪也是值得的。生存取决于私人关系——这样的观念在政治动荡、压迫、战争、自然灾害、饥荒以及缺乏可靠的法律制度规范的中国历史中一直都是至理名言。在现代社会中,蒋氏家族表面上是在努力改造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然而,正是人情凌驾于法律和原则之上的这种不良机制,扭曲和妨碍了其建立现代国家机构的进程。当原则和宗族之间出现冲突的时候,她总是站在家人的一边。这样做不仅严重破坏了自己和她丈夫的公众形象,也削弱了国民党的执政根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败,因为它还带来了蒋氏政权乃至整个国民政府的困局。 虽然在表面上,蒋夫人似乎是一个强大和独立的女人,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她还是一个少女的时候,她回国后一直依赖于一个庞大的侍女、秘书和奴仆群体的全方位服务。在她敢说敢做的背后是她对家人和丈夫权威的极度依赖,甚至顺从。从美国回来几年后,她已经完全放弃她的美国身份,并重新融入中国高度注重身份、等级森严的社会。 由于缺乏自立的条件,她只能依赖她所依靠的社会阶层来确立她的社会地位。她缺乏动力、远见、勇气或意愿来独立面对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去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更不用说完全藐视它们了。 宋美龄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她自称是基督徒,却又不得不为他丈夫暴虐的政权服务。很多学者不屑于研究宋美龄以及她丈夫的信仰,认为没有深入探究的价值。但是很显然,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暴君还是民主党派,宗教信仰一直生动地体现着领导人的政治信仰,并在关键时刻左右着他们的决定。蒋夫人曾说,如果人人都是基督徒,世界将是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这句话听起来难以让人信服,尤其在蒋氏政权的统治下。 毫无疑问,相比基督教,蒋夫人真正的信仰带来了更多实际的效果。这种信仰使她和她丈夫坚信他们是受神的旨意,换句话说,就是被上天指派来统治中国的。正是这种观念使蒋氏夫妇坚信他们是真命天子,高高在上。蒋氏夫妇的宗教信仰也有助于欺骗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他们相信蒋氏夫妇拥有相同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正带领中国走西方式民主的道路。蒋氏夫妇信仰基督教还可以和共产主义者的“无神论”区别开来,从而使信仰基督教的美国难以放弃国民政府。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法西斯主义与基督教有相似的地方,因为它们都信仰救世主,相信因果轮回。从某种意义上说,法西斯政权往往试图用宗教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向政治意识形态里注入宗教信仰,而这种所谓的宗教信仰被用来诱导信徒崇拜一个凡人,而不是神。“上帝送来了拯救德国的人。”这是希特勒的副手赫尔曼的原话。“我们深信,希特勒就是上帝指派来拯救德国的。”蒋介石也向他的国民灌输同样的思想,但收效甚微。他和他的妻子用基督教来激励、辩护,并延续他们的救世主情结。他企图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将自己粉饰为像耶稣基督或伟大的精神领袖甘地一样的中国圣人,却没有像4世纪罗马帝国的康斯坦丁大帝那样将基督教作为国教。蒋介石最终确实建立了个人崇拜,而作为他首席助手的宋美龄也沾了光。 我们始终无法确定蒋氏夫妇的真实信仰,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的很多行为都严重违反了基督教教义。腐败、警察镇压、“再教育”集中营与大范围的逮捕、失踪、酷刑以及以保卫国家为名枪杀共产党人,这些行为很难与蒋介石所谓的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 蒋夫人越来越虔诚地信奉基督教可能是为了掩盖、转移或弥补其日益严重的心理疾病。然而,过度强调她的宗教信仰也会使人产生更多的疑问。到底是矛盾的个性导致了反复发作的健康问题,还是健康问题造成其矛盾的个性?我们不得而知。蒋夫人过分担忧她的健康问题,而由此引起了长期的、各种各样的疾病和症状。为此,她咨询了无数的医生,尝试了很多治疗方法和药物。强迫症可能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诊断,但可能也不准确。她的健康问题看起来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否有心理疾病也值得我们去讨论。 显然,蒋夫人几乎是一本活生生的自恋教材,有很多自恋特征,诸如:孤傲、浮夸、喜欢被溜须拍马、渴望获得各种头衔、得到各种破格优待、强势,即便受到很轻微的批评也会极力反击。蒋夫人和其他自恋狂一样,会巧妙利用自恋吸引别人,表现出的往往是超凡的能力和迷人的魅力,并且往往会取得很高的成就。 在她的丈夫失去对大陆的控制以后,她似乎暂时学乖了,但她的狂妄自大和沽名钓誉的个性却有增无减。她始终以画家自居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中年学画,得到了一个业余画家的名头,然后就开始大肆宣扬。台湾有很多才华横溢的画家,但是没有一个人的作品像宋美龄一样用作邮票发行,就因为她是蒋夫人。 我们不能确定蒋夫人的自恋与哪些情况有联系,也不知道原因。自恋往往与为躁狂抑郁症(躁郁症)之类的心理障碍疾病有关,她的症状也证明这个事实,并且可能是由长期滥用药物所引起的。很多症状也有很强的药物依赖性。事实上,在一些场合,蒋夫人私下对朋友说,她没有安眠药就无法睡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很多这样的病例都是因为过度服用安眠药而引起了失眠症。在1942年12月到1943年5月在纽约接受治疗的时候,医生规定她每天的必服药物之一就是如今最好的安眠药水合氯醛。这种药物本身具有高度的成瘾性,可以缓解戒除海洛因和其他毒瘾时带来的痛苦。即使用正常剂量,水合氯醛也会导致肠胃不适,而肠胃病正是蒋夫人另外一个长期的症状。在19世纪,有许多水合氯醛成瘾者,其中包括但丁、加百列、罗塞蒂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 没有医疗记录,很难知道蒋夫人健康问题的确切性质。即使有医疗记录,她的病情也可能不明朗,因为她咨询过许多著名的医生,他们都不能完全解决她多方面的健康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对心理疾病和成瘾性的认知、诊断还处于初级阶段。治疗主要是实验性的,而且往往会使问题变得更糟。至少,从她的寿命和坚强的性格来看,蒋夫人都不会是一个身体、心理和情感脆弱的女人。 她一直在与疾病做身心的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方面,她是值得同情的,她的韧性和毅力值得所有人赞赏,她可以给那些身患心理疾病的人以鼓舞。 蒋夫人的生活是中国人的活教材,也是美国人的。那时美国人和现在一样,欣赏个性,喜欢用美国式的“友谊”和肤浅的美国黑话以及“美国价值观”之类的词汇。美国人喜欢制造英雄,当他们最终被证明是人类后又非常失望。宋美龄就是如此。 蒋夫人历史遗产的主要部分是她用她对美国人的了解,来确保台湾在中美关系中的定位。但她可能永远都不会完全认识到,20世纪下半叶台湾在跟美国的关系中定位模糊。尽管美国政府几乎就是蒋介石的专制政权的同谋,但是蒋氏政权在台湾的前几十年里,华盛顿也在默默地推动台湾的政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和平过渡到真正的民主制度。自1950年以来,台湾已由单纯接受美国的援助,发展到在其帮助下进行建设,最后终于达到了美国式的民主。 对于女性来说,蒋夫人的遗产是模糊、令人敬佩且困惑的。她是历史上第二个——也是第一个有色人种——在美国国会演讲的女性。1937年,她和丈夫一起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风云夫妇”,她是自1927开始推选“年度风云人物”以来仅有的四位女性之一,其他三位是沃利斯•辛普森、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科拉松•阿基诺。 无论是她的缺点、个性或政治,女人们都不可避免地把蒋介石夫人当做模范——尽管不无保留意见——只是因为她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领导人的美德。历史上任何女性克服困难赢得国际声誉都将成为先驱。这个群体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是通过出生或者结婚得到她们的地位,蒋夫人也不例外。但不同于其他人的是,她努力呈现了跨越国界的形象。这或许是在向世人宣告:中国需要一个女大使到西方国家。而她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 毫无疑问,蒋夫人是一个有严重缺陷的女英雄,然而,尽管她是矛盾的,但她的勇气、不屈不挠的精神、热爱生活和完全不受变化影响的精神受人钦佩。 蒋夫人的故事最终是一个悲剧,不是因为她从崇高的中国第一夫人的位置上下台,也不是因为她大部分的公众形象都是伪装的,而是因为没有把握住转变国家命运的宝贵机会。她的政党一开始被看做解决中国问题的政党,但不幸的是,最后政党本身成了问题之源。 当美国人看到她,他们既没有看到真实的中国,也没有看到真实的蒋夫人,所以,他们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产生错误的看法。因此,她的一生预示了中美两国长达一个世纪的误解,这种不安的矛盾情绪一直持续存到现在的两国关系中。
  •     “我不会只嫁给钱,也不会不嫁给钱。”有些女人是不容易骗的,比如宋美龄这类的,她会有自己的主见,对另一半有明确的要求,相反她有可能主动出击,她不会在乎他人的观点或者世俗。这种女人有一定的追求,自我要求高,往往是比较优秀的,碰到这类女人,尽管她很迷人,尽管你特别欣赏特别喜欢,也只可远观,除非你非常优秀。突然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以前自己失恋是有根源的,我喜欢也是这类女生,而我自己只属于是屌丝一类,即使能骗得了一时,只要一小段时间她便能把你看得透透彻彻,结论就是:不靠谱,再怎么奋斗,也很难与屌丝们划清界限,选择你就是机会成本太高,风险也大,赶紧撤。爱情对她来说只是玫瑰,有那便极好的,没有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企图用爱情栓住她,那是行不通的。仔细想来,是进入了困境,喜欢的是这类女子,自己却不够优秀,结局早已经写好,还在抱怨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可笑。若不能爱心爱的女人,便爱自己的梦想,即使永远是一名屌丝,也比伤人伤己强。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世易时移,当蒋介石一败涂地、困于台湾之时,越来越多的批评声音响起。美国人同样认为,蒋宋家族的独裁统治和贪腐、敛财问题是导致国民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宋美龄褪去了“中国的圣女贞德”的光环,她包庇大发国难财的家族成员;她高呼民主,却全力支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她表现出一个基督徒的悲悯,却在举国承受战争痛苦的时候保持奢华、浮夸的生活作风……因而,美国人开始把她视为玛丽艳后——那个在法国大革命中被砍头的路易十六的妻子。
  •     李台珊作为一个中西合璧的作者,在书中对民国时代的礼教、风俗均有相当研究,保证内容准确的情况下,又以一个美国人的角度审视了宋美龄的一生,她欣赏宋美龄,但不崇拜。
  •     很客观。
  •     除了个别话语翻译的非常拗口,整体比较客观。
  •     看到国共战争就不想看了
  •     亲共视角是翻译的结果还是本来就这样啊……
  •     《宋美龄:一个世纪女人的梦想、辉煌和悲剧》或许不是对宋美龄盖棺论定的一本书,但它是目前最详实、最真实、最客观的宋美龄传记。
  •     当美国人看到她,他们既没有看到真实的中国,也没有看到真实的蒋夫人,所以,他们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产生错误的看法。因此,她的一生预示了中美两国长达一个世纪的误解,这种不安的矛盾情绪一直持续存在豫现在的两国关系中。
  •     若不嫁心爱之人,就嫁名和利。
  •     呀,读过宋美龄传,但是忘了是哪本了。我始终认为,在三姐妹当中,对中国的抗日和统一作出最大贡献的毫无疑问是宋美龄
  •     成王败寇,历史书里面一直都是在讲共产党,国民党的那部分都被抹灭了,宋家三姐妹里面一直以为最有影响力的是宋庆龄,看完这本才知道宋美龄是最有政治抱负的,传奇的一生让我们看到女性的力量和光芒,纵然不能影响这么大,也要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不喜欢这个版本
  •     说到底,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厢情愿用信仰的基督教改变中国,却从没有试着了解占大多数的几亿农民的生活。比起了解中国,她更了解美国,美国才是她真正心灵的归宿。但这不能抹杀她为中美蜜月期做出的贡献,也不能剥夺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女性之一受中美两国人民敬仰
  •     《宋美龄》作者李台珊,本名劳拉·泰森·李,美国人,因为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过,故而精通中文,且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后来又在两岸三地担任记者长达十余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任记者期间,李台珊负责报道台湾政治方面的新闻,因而对八九十年代台湾的政局很了解,蒋经国当政时期以及后来陈水扁等人的事情都在书中有详细介绍。
      从李台珊的经历来看,她简直是宋美龄的镜中倒影。宋美龄生于中国,但自小接受西式教育,在美国生活多年,生活方式也很西化;而李台珊则生于美国,接受了中国的教育,在中国生活多年,而且嫁给了一个华人。因而,由李台珊来为宋美龄写作传记似乎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此外,作者为宋美龄作传还得到了宋美龄本人的认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李台珊曾用8年时间采访宋美龄本人和她的亲友,因而在书中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秘闻,比如宋美龄和一个外国人的初恋,以及她和一个美国外交官的婚外情八卦等事情。
      李台珊作为一个中西合璧的作者,在书中对民国时代的礼教、风俗均有相当研究,保证内容准确的情况下,又以一个美国人的角度审视了宋美龄的一生,她欣赏宋美龄,但不崇拜。
      我认为,国内很多传记写得也不错,但总给人一种“崇拜”的感觉,即作者对主人公太过崇拜,因而不自觉地对传记主人公的行为进行矫饰和解释,本书作者则以一个美国人的公正立场还原了宋美龄这个人物的方方面面:她的才华,她的骄傲,她的奢华,以及她的腐败都没有隐瞒。
      同时,作者还用了一些西方的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宋美龄性格和行为的成因,比如在宋美龄选择蒋介石做丈夫这件事上,作者借用美国人的观点,认为宋美龄其实是在和姐姐宋庆龄攀比。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因为她认为孙中山可以改变中国;宋美龄嫁给蒋介石,则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只是蒋介石是个失败者。这两姐妹之间的明争暗斗持续了很多年,后来又险些引发了好几次外交冲突,但两个人小时候却是亲密无间的姐妹,那时候宋美龄一直视宋庆龄为偶像。
      李台珊在书中也涉及到政治性的内容,国共内战、台海之战、联合国席位之争等内容都有精彩的描述,而其中对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描述也很多有趣。书中借尼克松访华之行,说毛泽东豪爽、幽默,而蒋介石则一丝不苟。这两个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似乎还颇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
  •     感觉挺客观真实
  •     看了三分之一……尼玛我要毕业了……
  •     《宋美龄》一书披露,在遇到蒋介石之前,宋美龄也是一个天真的少女,怀着改变世界的天真理想,想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番事业。但是,她自己的恋情却很不顺利,她的父母不许她和自己的初恋情人来往,而家人为她介绍的那些男人,她又都看不上。少女时代的宋美龄为此伤心、郁闷,她在一封写给美国友人的信中说:“既然我不能嫁给我真正喜欢的人,那我只能嫁给有钱的人或者有名望的人。我知道你会认为我唯利是图,但现在所有男人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
  •     我能说对她的旗袍感兴趣吗。
  •     《宋美龄》作者李台珊,本名劳拉•泰森•李,美国人,因为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过,故而精通中文,且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后来又在两岸三地担任记者长达十余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任记者期间,李台珊负责报道台湾政治方面的新闻,因而对八九十年代台湾的政局很了解,蒋经国当政时期以及后来陈水扁等人的事情都在书中有详细介绍。
  •     传记什么的,最有瘾了
  •     宋美龄作为近现代中国政治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女性,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她是当时的“第一夫人”是蒋介石的妻子,但是她与蒋介石并非天生缘分。宋美龄具有非常原生态的美国文化底蕴,她对于文化、精神上的要求是当时中国社会女性中少有的,她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坚定到影响了蒋介石。
  •     也许是收到宋庆龄,宋霭龄的影响,宋美龄选择嫁给了名和利,这一条本就不可能纯净的道路。不过,她走完了,褒贬不一。我只能感叹各种不容易。
  •     所谓女性时代的漩涡,就是当她处在适婚年龄而又恰恰与姿色、家世、学识沾点边的时候,所做的那些矛盾和不矛盾的选择。遗失爱情,许嫁名利,最终后半生奉给了权力。可悲亦可叹。正如书中所述,不是所有美貌的人都像宋美龄般受到权力的礼遇而不是牺牲,不是所有爱国的人都嫁给了蒋介石,这两句同时褒奖了宋蒋两人……各取所需。其他都不重要,有共同的伟业也是好的。怕就怕多情的人总是一厢情愿,许才子佳人。
  •     读史使人明智,一本很好的书,让我了解那段历史不少,,,在历史上一个受争议的女人,我想我们现在也许对她的评判不公正,也许还要很多年,很多年以后吧。。。
  •     宋美龄认可了李台珊为自己作传,这或许是因为,李台珊可能是最适合为她写传记的作者。
  •     作者李台珊为了更准确地对宋美龄做出评价,曾花费8年时间采访宋美龄及其亲友,她见到的是那个“迟暮的名伶”,而不是曾经叱咤风云的“第一夫人”,岁月的风霜无法夺去她耀眼的高贵,却足以摧毁她曾经美丽的容颜。
  •     叙述中的主观色彩太重了
  •     这是一部相对严谨的传记,是以宋美龄生平作一条主线贯穿而成的中国近现代史,大量的史实,客观详实的刻画了一个世纪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在本书中看不到现如今充斥市场的八卦杜撰戏说之类无聊的市井描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好书
  •     一直都很喜欢读人物传记,尤其是成功女性的传记,大概是想要给自己的人生一些指引。所以这次是在当当里搜寻女性传记的时候发现这本书的,而且十分糊涂的我一直以为买的是宋庆龄传,直到拿出来读的时候才发现是宋美龄传记。

    众所周知宋美龄在中国大陆的口碑肯定是不如她的姐姐宋庆龄的,书中也提到了宋氏三姐妹,大姐爱钱,二姐爱国,三姐爱权。由于深受爱国主义的影响,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报太大兴趣。

    没想到第一天晚上开始读的时候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一口气看到凌晨二点多直到蒋介石出场了才舍得睡去。开篇先从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嘉树说起,从他被过继并投奔美国的舅父,到成为一名基督教传教士重返中国,从被美国本土的传教士排挤到娶了上海名伶成为富商一枚,宋家父亲的经历本身就具备了传奇色彩。宋氏儿女非常让人羡慕的是很小就有机会前往美国获得最好的教育,并在成年后纷纷回到了祖国接受再教育。后来宋父因资助孙中山革命使得宋家三姐妹有机会接触到当时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让我诧异的是这本书虽然出自一位美国人之手,但是对中国的历史背景交代的十分详尽,连同三姐妹和孙中山、蒋介石等名人的婚姻爱情微妙关系也都描写的淋漓尽致,充分的满足了读者八卦的心理。包括她曾私自订婚,对伴侣的各种遐想,再往后关于和美国史迪威将军的绯闻也是如此,连史迪威在访问中国期间和宋美龄双双失踪几小时被蒋介石寻找的片段都有具体描述。

    除此之外,在抗日和抗战时期对国民政府的细致分析更是让读者对那段历史有了很好的重温,非常客观的阐述了当时的现状。国民政府纵使存在腐败无能的种种问题,但也曾经助力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而且还是二战盟国的四大成员国之一。1943年在开罗的会议上,宋美龄作为第一夫人却成为了在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三大元首合照里的第四人,并且让她的对手丘吉尔念念不忘。这本书最精彩的自然是中美关系的刻画,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美国总统尼克松作为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好朋友,却不得不承认日益强大的北京政府时的各种纠结。相比不会流利外语的蒋介石,宋美龄在外交上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她三番几次的前往美国寻求支援,通过不凡的个人魅力成为第二位进驻美国国会演讲的女性(第一位是荷兰女王),曾受到了美国民众的疯狂热爱。

    宋美龄晚年的低调和台湾近半世纪的政局不稳定有很大关系,尤其是令她心碎的台独分子的嚣张和对反蒋化活动的展开,使得六十年江山的蒋氏家族走向没落。再加上她的亲人尤其是最亲外甥女孔令伟的去世,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痛经历也曾经让她感慨为什么上帝要让她活这么久,悲剧色彩浓重。

    没有看过其他的宋美龄传,自知书读的不多对历史了解也有限,但是我相信这本书是一本是从十分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位世纪美人的。
  •     宋美龄作为近现代中国政治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女性,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她是当时的“第一夫人”是蒋介石的妻子,但是她与蒋介石并非天生缘分。
  •     宋美龄身上“中西合璧”的性格和作风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在她成功的时候,美国人从她身上看到了一个“现代国家”;中国人从她身上看到了一个爱国奉献的“第一夫人”;而当她失败的时候,美国人注意到了她奢华的西式生活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悲惨境遇之间的对比;中国人则把她视为“靠出卖自己赢取美国援助”、有损民族自尊的国家象征。
  •     不错的书
  •     勿论国事。所以,我不想说什么。
  •     若不嫁给心爱之人,就嫁给名和利。
  •     我们没有必要去考证蒋宋联姻的初衷,也没有必要去深究宋美龄和蒋经国的关系,我们只需要了解,这个女人在她的一生中,始终从一个妻子的角度关爱蒋介石,始终从一个爱国者的角度为中华民国服务,始终坚守她的宗教信仰。
  •     一个世纪女人的梦想,辉煌和悲剧。宋美龄娇小优雅强势;骄傲浮华感性,她敢激怒丘吉尔,也可让罗斯福心神不宁。若不嫁心爱之人,就嫁名和利~宋美龄。
  •     宋美龄的传记看过几本,这一本从内容上和写法上都和以前有所不同。内容更全面,以前没有关注到的,如宋美龄在美国的生活、早年的感情经历等都有涉及,而且对中国的历史、政治、大事件的描述也很客观。写法上,这本书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比较客观,而且用了一些心理分析性质的内容来总结宋美龄的性格特点和行事风格,很独特。
  •     《宋美龄》中的宋美龄和一般人的想象有很大不同,这是一本站在美国人的角度,客观描述的传记
  •     书中对民国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对蒋介石,既有称赞也有批评,总体上而言,是目前我看到的最公正和客观真实的宋美龄传记。
  •     在读,虽然是译制本,但是读起来也没啥拗口的感觉。
  •     宋美龄传太多了 但是本书是外国传记作家所作 应该有比较新的观点 更客观地评价这位奇女子
  •     宋美龄挣脱了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束缚,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     宋美龄的一生跨越了3个世纪,她出生于19世纪末,经历了整个20世纪,在21世纪初离开人世,享年106岁。她见证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读完这本宋美龄的传记,不仅对宋美龄的一生有了详细的了解,同时对于20世纪中国历史也有了全新的看法。宋美龄是年轻的统帅夫人、叱咤风云的外交家、中年女画家,她也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作者赋予她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是一本毫不矫饰的传记,作者对宋美龄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是很值得读的一本书。
  •     《宋美龄:一个世纪女人的梦想、辉煌和悲剧》的作者是劳拉•泰森•李,她在中国生活、工作了十几年,有一个中文名叫李台珊。
  •     跨越三个世纪的名伶。执着与信仰的化身。虽没有完成她终其一生奔波的事业,虽至今饱受争议,但她无疑是伟大的。对女性来说也是正面意义的存在。很钟爱她说过的一句话:若不嫁心爱之人,就嫁名和利。
  •     作者认为,宋美龄之所以选择蒋介石,很大程度上是收到姐姐宋庆龄的影响。宋庆龄嫁给孙中山,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孙博士就是那个改变中国的人”,作为宋氏三姐妹中最爱国的一位,宋庆龄用嫁给孙中山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期望。宋美龄与宋庆龄是最亲近的姐妹,宋美龄在美国上学期间一直由宋庆龄照顾,她一直视宋庆龄为偶像,因而,她选择嫁给蒋介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相信“蒋介石将是最终的胜利者”,她认为蒋介石可以接过孙中山的衣钵,成为中国的“拯救者”。
  •     宋美龄很有民国第一夫人的风范。是女性的榜样!
  •     这个曾经满怀梦想的少女,经历了短暂辉煌的“统帅夫人”生涯,继而随着自己的丈夫以失败者的身份离开了。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大权独揽,宋美龄的重要性明显下降,她只得选择远走美国——那个她自称的“第二故乡”。
  •     这里有涉及到,作为基督徒的东西,还挺值得一看的
  •     没从党内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过多依赖美国的帮助,这种重外因轻内因的方式是国民党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另:此书翻译的不好。
  •     那个年代的是是非非,不论多么的高调奢华,不管内心如何,她的生活背景及环境早就决定了她的处世为人之道,不过归根结底,她仍然只是一个女人。
  •     很有料。有当时的社会政治。出发点比较客观,没有作者自己的感情。 但是觉得作者比较同情共产党。
  •     宋美龄的辉煌很短暂,如同众多政治女性的命运一样,她的命运随着丈夫的起伏而涨落,宋美龄凭借自己杰出的外交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引发了一场“宋美龄旋风”,但很快就凋落了。后来的宋美龄遭到大规模的批评和抨击,生活的奢华、家族的腐败、丈夫的独裁都成为别人批评的理由,她只能选择沉默。
  •     这本传记,文笔不错,而且内容很有效,贴几个如下:
    1.孙中山曾向宋霭龄求婚,而且当时孙中山已经结婚,宋家吓得赶紧把宋霭龄给叫回来嫁了,但顶替宋霭龄担任孙中山秘书的宋庆龄终于没能“逃脱虎口”。
    2.宋美龄在美国上大学的时候曾和一个留学生私定终身,但宋家不同意,最终作罢。看来,宋氏三姐妹都有这方面的癖好啊。
    3.宋美龄做过第三者。
    4.宋霭龄是宋家实际的掌权人,宋子文说:“如果姐姐是个男人,早就统一中国了。”
    5.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想杀了张学良,但宋美龄坚决不同意。
    6.宋美龄曾有过婚外情,蒋介石带着卫队去捉奸,但没找到人。
    7.宋美龄和蒋介石没有性生活。
    8.史迪威曾制定暗杀蒋介石的计划。
    9.宋美龄晚年时候读毛泽东著作。……
  •     以后不会再随便去看译本了,也许作者思路很好,但是再经由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总感觉生涩
  •     一个世纪女人的梦想、辉煌和悲剧
  •     把好好的人物传记写成了一本枯燥乏味的史书,很失败。
  •     我不确定在大陆的版本是否是阉割版。所以,有机会一定要读台湾出版的蒋介石传。
  •     有点好奇这个女人的一生
  •     作者李台珊为了更准确地对宋美龄做出评价,曾花费8年时间采访宋美龄及其亲友,她见到的是那个“迟暮的名伶”,而不是曾经叱咤风云的“第一夫人”
  •     宋美龄:关于宋美龄的第一传记”,详述第一夫人“若不嫁心爱之人,就嫁名和利”的心路历程! 这个至理名言,直到今天都不过时!!!
  •     嫁不了心爱之人,就嫁名与利
  •     以美国人的视角解读了中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很值得一看!
  •     作者为宋美龄作传得到了宋美龄本人的认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李台珊曾用8年时间采访宋美龄本人和她的亲友,因而在书中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秘闻,比如宋美龄和一个外国人的初恋,以及她和一个美国外交官的婚外情八卦等事情。
  •     国人写传记,老喜欢替书中人物掩饰和找借口,美国人的这本传记就没这些毛病,宋美龄的优点就赞扬,缺点和失误就批评,所以整体上是很真诚、客观的,难能可贵。
  •     作者本名劳拉•泰森•李(Laura Tyson Li),李台珊是她的中文名,她于1995年萌生为宋美龄作传的念头,而当时宋美龄仍然在世,她面临着如何评价宋美龄的困难。
  •     若不嫁心爱之人,就嫁名和利。学习做一个宋美龄一样的女人。
  •     从李台珊的经历来看,她简直是宋美龄的镜中倒影。宋美龄生于中国,但自小接受西式教育,在美国生活多年,生活方式也很西化;而李台珊则生于美国,接受了中国的教育,在中国生活多年,而且嫁给了一个华人。因而,由李台珊来为宋美龄写作传记似乎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     宋氏三姐妹一个爱财,一个爱民,一个爱权。最喜欢宋美龄,那么真实。谁说女人不能追求天下与权利?读到她去美国游说,深深被她的能力,才情和气质折服。游走于各国之间,妥善处理蒋介石于各人物之间,这需要多高的情商!
  •     讲述了宋美龄这位第一夫人的一生,比较真实,信息量很足。
  •     说说最近看的书《宋美龄传记》,市面上没有蒋夫人的自传,别人写的传记可能更客观,但有点平铺直述地感觉,好在她的人生够不平淡,怎么写都有看头。我最认同其中的几句话,
    1.书中谈到宋美龄的父亲(宋嘉树or宋耀如)个人的发迹史,说是灰姑娘和美国梦的结合,说他受到了历史的眷顾,否则就会成为千千万万的普通华人中的一员。确实如此,但不可否认,宋个人的独特经历和远见卓识(投资孙中山的革命)都对他为宋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前上政治课听到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就是这个道理。每次动荡,每次变革,都是一次机遇,总有人能从中获利,但是到底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抓住这样的境遇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书中有几个大八卦,我以前并不知道。就是孙中山在有妻子和子女的情况下向宋霭龄求婚,未遂,终于成功地打动了宋庆龄。 在孙中山死后,蒋介石曾经向宋庆龄求婚,这一度使得宋庆龄非常反感和讨厌蒋。 咳咳咳,这该怎么说呢?怎么看都觉得这两次求婚中都是政治的成分占得多些,尤其是第一次,我觉得更让人反感。


    3. 三姐妹的人生中,无疑二姐最艰辛,小妹风头最劲,我觉得还是大姐的生活最好,貌似平淡波澜不惊,实则坐享富贵荣华,还很少操心(比较其他两人 而言) 。三姐妹的共同点是都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外交能力。宋庆龄不是共产党员,但她完全赞成和理解共产主义革命的思想,这也是她在新中国成立后能够屹立政坛而没有被河蟹掉的原因。 大姐宋霭龄被认为是宋家最聪明的人,她一手策划了宋美龄的婚姻(当然这婚姻也是宋美龄本人乐于接受的)。小妹的本事那更是有目共睹,无须赘述。

    4. 宋美龄青少年时期曾旅美十年,归国后结婚前一直在适应阶段,那段时间非常的苦闷和彷徨,但嫁给蒋介石之后,似乎一直都是彷徨得少,快乐得多,一直都坚持自己的正确选择。蒋介石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但对于美龄来说,无疑是最合适和最好的丈夫。
    
  •     很欣赏她。她的智慧以及清晰的头脑。她说若不嫁心爱之人,就嫁名与利。
  •     还有一点点没看完 考试月我的读书速度真的是不能更拖沓。。。
  •     在书的最后,作者以美国人的角度总结道:“当美国人看到她,他们既没有看到真实的中国,也没有看到真实的蒋夫人,所以,他们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产生错误的看法。”而把宋美龄作为中国的象征,显然既不符合现实,也非宋美龄的意愿。
  •     最近迷恋上了传记。三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关于宋美龄自传。本人的历史学的不是很好,感谢传记的作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子晚清至民国到建国初期的若干历史串联在一起,最与特定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     比汉娜那本易读,没有汉娜那么铺张的野心,在时间上选取材料的比例也更均衡。最后的后记是点睛之笔。
  •     为了写作本书,李台珊采访了宋美龄及相关人员,在书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了宋美龄的历史地位,被《书目》杂志评为“关于宋美龄的第一传记”。
  •     总算在年三十看完了这本书,如果传记不是自己来写,就免不了被吐槽啊
  •     比较真实的还原了一个立体的宋美龄
  •     宋美龄是近代新女性的开端人物,书中客观真实的再现这位中国“第一夫人”的传奇一生
  •     关于宋美龄在大陆时的经历,很多人都有点了解,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她到台湾和美国之后的生活,这本传记对她后半生的生活有详细的描述,这是其他传记所不具备的,值得收藏。
  •     宋美龄嫁给蒋介石,除了因为“名”和“利”之外,还因为姐姐宋庆龄的影响。宋庆龄之所以不顾家人反对,坚决嫁给比她年长许多的孙中山,是因为宋庆龄坚信“孙博士就是那个改变中国的人”。宋美龄眼见自己无法挑选自己所爱的人,便向姐姐看齐,只可惜,蒋介石并没有成为“改变中国的人”,而宋美龄的政治理想也未能在蒋介石的政府内得到实现。
  •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是二十世纪初的显赫世家,而宋美龄正是此裙带关系中的一员力将,虽然一弱女子,但却使蒋介石钟爱了一生,不嫁心爱之人,就嫁名和利,这句话听着刺耳,却十分现实,第一夫人的传记,国内第一本!好评!
  •     很全面的了解宋美龄,卓越的女人一生的历程。
  •     关于宋美龄的第一传记”,详述第一夫人“若不嫁心爱之 非常好
  •     2012年读的最后一本书
  •     是翻译本,很多地方都读不通,读起来没有趣味,所以翻译不仅要尊重原著,而且要传神才好啊。还是读英文原版的好,不过内容倒是很真实。
  •     "三个女人一台戏",用来形容宋家三姐妹是最确切的了。霭龄,庆龄,美龄,却不是分别用“爱钱,爱国,爱权”能概括的。而历史本来就是模糊的,本来就只存在后人的揣测之中。于是宋美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大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宋美龄了。美国人的视角也成全了中国人对宋美龄的复杂感情。
  •     为宋美龄作传面临着资料来源的问题,李台珊为此采访了宋美龄和与其相关的人,参阅了美国中情局与外交部最新解密的档案资料,力图把宋美龄最完整的经历呈现出来。
  •     若不嫁心爱之人,就嫁名和利
  •     在作者笔下,宋美龄左右了二战期间美国面对中国战区的动向,把丈夫蒋介石推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那段历史。
  •     最近怎么老遇到翻译成渣的书
  •     它真实地再现了宋美龄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象: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少女、年轻的统帅夫人、叱咤风云的外交家、中年女画家、孤独的老人……
  •     国内很多传记写得也不错,但总给人一种“崇拜”的感觉,即作者对主人公太过崇拜,因而不自觉地对传记主人公的行为进行矫饰和解释。本书作者则以一个美国人的公正立场还原了宋美龄这个人物的方方面面:她的才华,她的骄傲,她的奢华,以及她的腐败都没有隐瞒。
  •     对书本身 想说绝对是我所看过的对这个人物最客观的还原 不负“宋美龄唯一认可的传记”的美誉 对人物本身 想说的只能化为一声叹息
  •     作者李台珊“十年磨一剑”之作。作者曾在台湾担任记者长达十余年,后又历时八年采访宋美龄本人及其亲友。
  •     直到1943年,许多美国女性才第一次成为军工厂的工人、农场工人、武装部队以及作战区护士等,进入许多传统上是男性领域的劳动岗位。宋美龄实现了美国女性未能达到的愿望,即女性的价值不仅是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们发现战争使她们有机会进入男人的领域,以此来改变自己作为女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身形象。
  •     读得很草,被孙中山霭龄不得娶庆龄蒋介石庆龄不得娶美龄的段子惊倒了,这三姐妹心真宽。。。
  •     高度往往比其他的都重要,它会影响你整个生命
  •     写的很好很客观,了解了宋美龄,了解了这个极富魅力的女人的一生。
  •     书中首度披露了宋美龄的初恋、“婚外情”等内容,还原了西安事变、联合国席位之争、宋美龄与蒋经国的权力斗争等众多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并站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度为读者剖析宋、蒋家族的成败原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