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世界》书评

出版社: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9866525131
作者:Massey, Doreen,Allen, John,Pile, Steve
页数:208页

刘洁:Web3.0时代的城市:我们生活在哪里?(《中国图书评论》2010.8)

《城市世界》:朵琳•玛西、约翰•艾伦、史提夫•派尔主编 王志弘 译 台湾:群学出版有限公司 2009.4第1版。许多关于城市的著作都离不开建筑文化的定义,仿佛建筑的取舍和规划必定指向某种文化内涵。然而,当我们面对强大的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浪潮,在Facebook和Twitter上恣意使用自定义的Tag,将街头消息通过手机终端公之于众的时候,这一系列关于城市的喋喋不休似乎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我们究竟生活在混凝土的楼宇中还是栖居在网络城市(Cyber City)里?经年岁月,各种人物与活动并置的城市正在被Web3.0置换角色。这正是《城市世界》(City World)一书所带来的新的思考。城市是什么?楼房、街道、地下铁、商店、酒店、博物馆、图书馆、剧院、教堂、餐馆……还是清晨暮霭中道路上渐渐增多的行人,或者夜晚路灯下的咖啡馆与茶肆?你的回答可能是,这些意象太呆板,城市应该是机会、财富、欢愉、工作的聚合。曾几何时,曼哈顿的天际线是动作片的绝佳场景,你看到超人在自由女神像顶端飞过,大猩猩金刚在帝国大厦的顶楼死去,都市理论学者认为曼哈顿的天际线就代表着活力、权力、颓废、神秘、拥挤、伟大或者任何能够凝聚并强化的意义。而Web3.0在Web2.0的基础上正在改写人们心中固有的城市图景。当美国网民访问博物馆和图书馆的数量以每年百万的数量激增,网络社区的消息更新以秒计算,大型城市的活力比起网络环境中的无声欢腾显得黯然;而Web2.0时代约定俗成的匿名原则将网络城市的神秘感升级到一个新的高度,带宽的喜与忧,讲述着当下与未来的网络生存条件,有线电视网络和互联网的逐渐融合又在不断拓宽着,仿佛城市地表的延伸,同时也在延伸着一切可能具有的城市功能。传统的城市概念总是离不开建筑的布局和功能的设置,自古老的希腊文明开始,广场就担负着公众聚集的功能,甚至是民主、权力的象征。当城市的地表延伸失去了有限的控制,诸如纽约、北京、东京等都会开始巨型发展,人们仿佛对固有的街区意义失去了充足的信心,归属感的游离,排队等候下一班列车时的无奈,使得人们宁愿在一个具强烈认同感和便捷的环境中生活,他们在网络社区开展活动,在网上“逛街”购物。由此看来,1937年,就在美国的现代城市开始欣欣向荣时,都市史学家刘易斯•孟福(Lewis Mumford)的论断成为Web2.0时代的预言。他曾经意识到,城市越大,社会就越具有匿名性,因为城市居民越来越少地能够遇见熟悉、相识,甚至能够辨认的人。过了大约30年,齐美尔认为都市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只是匆匆一瞥,迅速的打量和视线的低垂,由此空间地理学家列斐伏尔指出人们应该倾听城市,并为特定人群进行空间的编码。这一想法已在当今的N世代身上体现出来。作为城市中的新生代,他们无疑是Wiki为代表的Web2.0时代的享用者、未来Web3.0的掌门人。Web的升级仿佛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社会网络,这些孩子,不向身边的父母朋友用语言倾诉,却喜欢在网络上晒心情、交朋友、传视频、打网游,手机关联各色微博客和网络信息发布平台,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够生活、会友、学习并创造生产力,甚至影响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支持率,未来的城市经验正在被这代人重新书写。城市社区功能的设置也正在受到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人群自然选择的网络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正在受到挑战。人的基本生活离不开吃、穿、住、用、行,在城市意象中,仿佛每个规划的区域都发挥着相应的功能。集市和商店成为我们获得生活用品的公共场所,地下铁路成为出行的交通选择之一,会朋友聚餐要去酒店、咖啡馆、茶馆等地点,参观展览、获取知识需要到博物馆、图书馆,或许在信仰逐渐淡漠的今天教堂依然存有看似不可颠覆的宗教仪礼,然而网站纪念的形式早已将这些具有封闭色彩的建筑排除于视界之外。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生活方式,在凝固中正经历着流变。我们栖居何处?从Web2.0的繁荣到Web3.0的初见端倪,这一切犹如光之于舞台,成为城市空间的第四维,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氛围,一如我们谈数字鸿沟的存在,更加成就了城市的Web特征。Web3.0淡化了每种城市凝固体的文化意义。瓦肆的杂耍成为舞台节目,犹如昔日的战袍成为博物馆里的文物;夜晚的黑人街头音乐成为网络电台随时可以采集的旋律;咖啡馆不再是所谓法国人或者意大利人高雅的社交场所,更非亨利•詹姆斯在《仲夏的伦敦》(London at Midsummer)中所提及,走进咖啡馆就进入了“各种交易、合同和社会团体”;出入写字楼尽管依然是大多数人的工作行动之一,但网络会议和SMS的信号传递逐渐使协同成为看不见的过程,视觉位于突出位置;曾经被认为城市具有的独特经验:财富与交易,在Web3.0初见端倪时也早已被eBay和支付宝重新诠释,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SNS正带来经济和商业的革命,并改变着N世代的社会交往习惯。居住在修道院中的修道士们万万不会想到,他们曾经研读经典的场所作为图书馆,其造访者却在逐年减少。N世代早已在自己的世界里选择木乃伊、青铜器和各色矿石等展品,并在短时间内找到相关信息,曾经作为城市标志的公共场所逐渐被虚拟化,人们在体验着图书馆、博物馆服务的同时却逐渐忘记他们的位置甚至模样。Web3.0时代社会交往升级到经济运行层面,对巨型城市的社会交往影响巨大。随着城市的演变,城市中镶嵌的互联网络也在被重新塑造。社会群体活动的新兴并置而混合,在新的互动模式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排除方式。每个街区都成为一个杂糅的功能体,商住两用的公寓和多功能一体的大型建筑使得传统城市的功能层级逐渐混淆,外来人员的居住群落散落其中,权力和空间的碎片不连续、不均匀地点缀其间,由于城市发展的这一特点,迫使移民将社会交往行为置换到Web2.0的互动功能上,移民在被拒斥的同时却参与到信息产品的创造中,他们分享日志,获得评论和个人中心信息的传播与发布,他们参与兴趣小组,在共同爱好甚至一个小主题下享受群体的意义,体现参与者的价值。这些活动都伴随城市的文化特征,只是可以通过网络的互动达到在场一般的互动效果,由此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也足以说明网络集会的力量。由此可见,在3.0理念出现时,信息便具有了更强大的公平性和广域的群体特征,传输与交换在多终端中进一步实现。社会群落成为网络终端联系的建立以及更为安全可靠的网络信任的建立。匿名泛滥的Web转型特征在3.0时代将逐渐被改变,虚拟的城市正在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中建立。所谓公民、权利乃至自由在3.0时代将被重新诠释。微博的时效性体现了微内容的强大,大众成为Twitter和新浪微博的拥有者也成为大量聚合信息的接收者,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依赖信息而生存,对信息的掌控程度也远远超越了城市空间本身,3.0对检索有效性的提升更使得人们长时间游走在虚拟空间;手机、PDA和机顶盒实现了与网络的多终端融合,当大家在Facebook、Myspace、豆瓣、开心一涌而入时,泛滥的信息似乎已经颠覆人们获得交往的初衷,然而3.0的时代将使这种状况得到改观,只要你拥有网络就拥有了群体中的位置,且这个位置是实名的、有价值的。因此,Web3.0使得虚拟的城市具有充分的社会性特征,也使得虚拟空间承载了诸多城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城市的概念似乎越来越不依赖于规模和规划的定义,具有人类社会活动主要标志的生产、交往、贸易、娱乐等等将在一个虚拟空间继续繁荣并日益完善起来,曾经在孟买等典型城市留下的城市贫富遗迹将成为价值判断的过往,因为网游的经历给每个参与其中的N世代一个真实的回答:信息聚合同样带来财富,这一财富可以实现转化。这就是3 .0时代信息创造价值的先行表现,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信息的自由与开放,甚至信息的自律将城市推向了一个虚拟空间,一切具有城市社会性特征的成分和习惯正在被Web3.0改写,随之而来的道德、伦理、信仰、法律、人权等等问题都将在这里被继续诠释。

以地理学的想象理解城市创造

本书是《认识城市》系列丛书的第一册,作者主张运用地理学的想象理解城市是如何造就出来的,城市所体现和展现的问题与可能性,是地球此刻面临的最重要议题之一。


 城市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