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道情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536055339
页数:212页

章节摘录

旅法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先生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电的注视下,不经意间竞造就了多如恒河之沙的人类及其“思考”作品。据研究,人类已经存于斯几数百万年的时光,而在此之前呢?当上帝在静观万象、俯视众生时,偶然间瞥见,而今有这么一帮子民竞汲汲于思索具有悠久历史的“符号文化”时,当作何想?发笑么?也许,未必!应该说,自从有了上帝老人的眷顾而“创造”出人类,这世上便有了文化和思绪,涂染上了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在世间各个角落,从而显得韵味十足、力透纸背。显在的外观不再显得单薄以至于“芜没于空山”,且日益丰富起来……既如此,浅疏的体表油然承载并传达起某种“弦外之音”,诸如“象征性”、“主体性”、“超越性”等便次第出现;久之,我们就观其形而会其义,略其形而会其神;随之,“人文性”、“历史感”、“宇宙观”等人类话语便在岁月年轮的碾压下愈加迷人……渐渐的,华夏“女娲”的子孙们在面对祖先遗漏的多种花絮时,往往产生出一种神奇的美感距离,更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无意识接受与敞开:接受的是生活,敞开的是神性。神性增加了厚度,生活融人了文明,文明推动了历史,历史整合了意义,意义拓展了体量,体量积淀了文明,文明化人了生活,生活充满了神奇,神奇归之于神祗,神祗创制了符号,符号遮蔽了本意,衍义得到了敞开……不断的遮蔽与敞开,便构成了符号的双重功能。人类文化正是在这辆双驾马车的裹挟下,荡生出历史烟云。何谓符号?符号即人化的第二皮肤。什么是人?人是拥有生命意识,并将其形式化从而唤起情感共通的生物。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为主旨。从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义,“符号”则是其形态与浓缩。因此,“人一文化一符号”构成了某种同一性命题。人们正是在“文化符号”和“符号文化”中强化其生命意义,生命的节奏由是成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华章。可以说,符号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积极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然或文化杰作而叹许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因由?作者们无意在此建立一门“中国符号文化学”,因为大文化观念本身即是一门体大思精的学问;也无意于条分缕析地去做考据和索引工作,因为历史的人文误读即是符号的内在因子;同样无意于比较中西符号文化之间的异同,人类本一家,允许有个性。共性与个性共存不仅自然而然,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号的本质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为生动表现中华文化,编者从传统音乐中撷取了几首古琴曲名,如“古神化引”、“板桥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号(语言)去言说第二符号(图像)而揭示第三符号(题旨),试图寻拾曾经的“左图右史”传统,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揭示与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某种精神启悟!出于上述“思考”,我们精心策划并精选了二百余经典符号,其内容尽可能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尽完善,亦可一窥全豹。鉴于符号文化的自身规定性,尤其是当下审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图用鲜活的笔调糅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民俗、感悟于一体,宣叙出一部和谐的多声部协奏曲。这里的“符号”与国际上风头正劲的“符号学研究”不尽相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符号学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这一问题也逐渐关注。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说:符号学研究将成为下世纪(21世纪——笔者按)初的中国显学,中国符号学将成为国际符号学新的中心。同时,符号学亦将成为使中华传统人文理想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有效工具。需要说明的是,丛书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付梓经过了相当长的快乐等待。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张道一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为本书挥毫题签;张老亦题词予以勉励;业师道一先生表示做一位“实实在在的顾问”……大师们的鼓励与前辈学者的关怀始终是我等奋力前行的不衰动力。文责自负,各尽其职;世事繁冗,未可尽表。上帝,您还在发笑么?阿门!

前言

旅法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先生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电的注视下,不经意间竟造就了多如恒河之沙的人类及其“思考”作品。据研究,人类已经存于斯几数百万年的时光,而在此之前呢?当上帝在静观万象、俯视众生时,偶然间瞥见,而今有这么一帮子民竟汲汲于思索具有悠久历史的“符号文化”时,当作何想?发笑么?也许,未必!应该说,自从有了上帝老人的眷顾而“创造”出人类,这世上便有了文化和思绪,涂染上了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在世间各个角落,从而显得韵味十足、力透纸背。显在的外观不再显得单薄以至于“芜没于空山”,且日益丰富起来……既如此,浅疏的体表油然承载并传达起某种“弦外之音”,诸如“象征性”、“主体性”、“超越性”等便次第出现;久之,我们就观其形而会其义,略其形而会其神;随之,“人文性”、“历史感”、“宇宙观”等人类话语便在岁月年轮的碾压下愈加迷人……渐渐的,华夏“女娲”的子孙们在面对祖先遗漏的多种花絮时,往往产生出一种神奇的美感距离,更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无意识接受与敞开:接受的是生活,敞开的是神性。神性增加了厚度,生活融入了文明,文明推动了历史,历史整合了意义,意义拓展了体量,体量积淀了文明,文明化入了生活,生活充满了神奇,神奇归之于神祗,神祗创制了符号,符号遮蔽了本意,衍义得到了敞开……不断的遮蔽与敞开,便构成了符号的双重功能。人类文化正是在这辆双驾马车的裹挟下,荡生出历史烟云。何谓符号?符号即人化的第二皮肤。什么是人?人是拥有生命意识,并将其形式化从而唤起情感共通的生物。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为主旨。从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义,“符号”则是其形态与浓缩。因此,“人—文化—符号”构成了某种同一性命题。人们正是在“文化符号”和“符号文化”中强化其生命意义,生命的节奏由是成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华章。可以说,符号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积极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然或文化杰作而叹许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因由?作者们无意在此建立一门“中国符号文化学”,因为大文化观念本身即是一门体大思精的学问;也无意于条分缕析地去做考据和索引工作,因为历史的人文误读即是符号的内在因子;同样无意于比较中西符号文化之问的异同,人类本一家,允许有个性。共性与个性共存不仅自然而然,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号的本质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为生动表现中华文化,编者从传统音乐中撷取了几首古琴曲名,如“古神化引”、“板桥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号(语言)去言说第二符号(图像)而揭示第三符号(题旨),试图寻拾曾经的“左图右史”传统,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揭示与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某种精神启悟!出于上述“思考”,我们精心策划并精选了二百余经典符号,其内容尽可能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尽完善,亦可一窥全豹。鉴于符号文化的自身规定性,尤其是当下审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图用鲜活的笔调糅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民俗、感悟于一体,宣叙出一部和谐的多声部协奏曲。这里的“符号”与国际上风头正劲的“符号学研究”不尽相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符号学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这一问题也逐渐关注。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说:符号学研究将成为下世纪(21世纪——笔者按)初的中国显学,中国符号学将成为国际符号学新的中心。同时,符号学亦将成为使中华传统人文理想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有效工具。需要说明的是,丛书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付梓经过了相当长的快乐等待。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张道一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为本书挥毫题签;张老亦题词予以勉励;业师道一先生表示做一位“实实在在的顾问”……大师们的鼓励与前辈学者的关怀始终是我等奋力前行的不衰动力。文责自负,各尽其职;世事繁冗,未可尽表。

后记

小时候,在月亮星稀的夏夜,沐浴在淡淡星光下的室外,躺在用竹子编织的凉席上,享受着若有若无的凉风。那时电视还没有普及,农村里的电也是时有时无,夏夜的消遣是和小伙伴一起抓抓萤火虫,听听稻田、河沟中青蛙呱呱地叫着,大人们用蒲扇帮我们驱赶着蚊虫。静寂的空气中响着蒲扇拍打的声响,传得很远……远眺遥远的星河,奶奶讲的“牛郎织女”是我最早的民间故事的启蒙。那时,混沌的我听得似懂非懂,但是那些凄婉的情绪,会讲话的老牛,神秘的鹊桥相会,凶残不通人情的王母,都使我难以忘怀。渐渐地,长大以后,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传说,人物。初中的时候特别迷上了武侠,为了赶进度,上课的时候看,下课的时候看,晚上偷偷地蒙在被子中看,其中的古怪的武功,性格分明的人物,那些热血贲张的打斗,还有那些风花雪月的江湖浪漫,都在年轻的心中挥之不去。进入大学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课程的讲习中,让我有时间回过头来回昧看过的故事,听过的人物,熟悉的情节,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坐标在哪里,它们对我们今天的影响有哪些随着生活中渐渐的积累,生活阅历的一天天增加,很多的人和事,我们都会用不同的心情和眼光去诠释它。宋人辛弃疾《丑奴儿》词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年纪轻轻时,尚不理解人生之愁,却自以为身在愁中,写诗作赋,诉说苦恼。而到现在,真正知道什么是人生之愁的时候,却想说也说不出了,只能慨叹秋之悲凉。或许有很多的事情,当我们回头去看它的时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对于古代的民间人物如此,对待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书籍目录

总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言一  阿斗二  霸王三  扁鹊四  仓颉五  红娘六  济公七  鲁班八  牛郎织女九  青天十  师傅十一  士十二  四美十三  太公十四  太监十五  太岁十六  侠十七  隐士十八  钟馗十九  诸葛二十  状元后记

编辑推荐

《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板桥道情)(民间人物卷)》:板桥,清代著名画家。板桥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道情”是我国民间说唱艺术中的一种,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郑板桥创作的《道情》十首,使得道情曲在南方,尤其在淮扬地区风靡一时。这十首《道情》,自清代至民国二百年间流传不衰,甚至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学堂里,孩童也会吟唱。它节奏铿锵,音调悦耳,文词出入雅俗之间,唱起来余韵悠然,真有一唱三叹之感。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在长期的文化生成与迁移中,许多古代的人物随着时代发生蜕变,根据不同的时代的演绎,渐渐地丰满、成形、抽象,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中的文化因子,变成了文化的符号,为我们开创新的文化提供了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这与“板桥道情”的出发点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的智慧生活在民间,流传在民间,滋养在民间,辉煌在民间。

作者简介

《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板桥道情)(民间人物卷)》内容简介:历史的年代虽已远去,但传统文化的根仍然维系和滋养着我们今天的文化与思维,在现实生活强劲的脉搏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们无所不在的影响与脉动。中国民间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表现出其强烈的历史性、局限性、遗传性,但另一方面同时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和普世性,它们仍然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今天的世界和今天的生活。
从他们风尘仆仆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胸怀,看到了他们的心胸,看到了他们的灵魂,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也看到了今天的我们。


 板桥道情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符号选取的不错,拼凑的痕迹明显,只是故事的罗列,分析基本上停留于表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