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经讲记 五

出版社:正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30
ISBN:9789866431029
作者:平实导师
页数:336页

内容概要

儒雅温言铿锵意  踽踽宿贞菩提路
性海情山微妙旨 孤掌擎天狂流柱
引经书论挥竹篦 入泥入水和禅机
俯仰古今干坤戏 缀绻悬丝二十载
蓬莱因缘成熟时 人天同庆宣胜义
春城何处不飞花 华严圣境故人来
萧平实导师,于甲申(1944)年出生于台湾中部小镇农家。世代务农,祖父以耕读持家,父、祖皆为三宝弟子。13岁丧母,初识无常。少时即好打坐及方外之术,亦习金石、拳术、古文、针灸等。自小厌恶迷信,每斥神造世人之说,不信神能造人。
兵役期满后辞父离乡,于台北市觅职﹔五年后成立事务所,执行业务﹔虽游于世务,而乐于暗助弱小。
歷练世间法18年后,于1985年皈依三宝,鼎力护法,勤修福德。自修持名念佛,精进二年之后自成无相念佛功夫。
1988年,平实导师应邀在许居士家中佛堂开始讲说基本佛法,先讲五蕴、十八界法之缘起性空、四圣谛、十二因缘等阿含基本佛法,以《阿含经》中所说佛法为说法的主要内容。
1989年初,平实导师转进而改修体究念佛──参禅。从此开始常常住于见山不是山的境界中。十月初前往印度天竺,作为期15天的朝礼圣地之旅,多有感应。返国后,长时处于参禅状态之“见山非山”境界中,立即结束事务所业务,专心参禅。
因参禅始终没有结果,后来观世音菩萨开示,1990年11月,平实导师中止了原来在某道场的许多义工事务,于家中开始闭关,摒绝一切外缘,专心苦参19天后,在第19天下午,终于骊龙颔下得珠──明心并且眼见佛性──发明智慧﹔因为无人可以印证故,嗣即深入经藏,以三乘法义印证无讹。不久又经佛之召见,说明此世、往世因缘,给与印证。
鉴于末法时期外道猖獗横行于佛门中,正法日渐衰微,遂发悲勇,誓愿度众,随即应允追随导师修学者之请求,乃于1991年仲夏弘法度众,于中央信托局佛学社等三处主持佛法讲座及共修,六年不辍,同修渐众。
一九九七年二月与诸同修成立佛教正觉讲堂,六月成立台北市佛教 正觉同修会,继续演示《楞伽经、成唯识论、真实如来藏》,八月成立 正智出版社,散播大乘宗门正法之种子。着有《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 学次第、禅--悟前与悟后(上下册)、正法眼藏--护法集、生命实相之 辨正、真假开悟之简易辨正法、禅净圆融、禅门摩尼宝聚--公案拈提 (第一辑)、真实如来藏、宗门法眼--公案拈提(第二辑)、楞伽经详解第 一辑、宗门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辑)……》等书问世。
因平实导师以如来藏作为证悟之内容,各大山头则皆同以意识离念灵知心,作为证悟之内容﹔各大山头因为与平实导师的法义不同故,联合起来抵制如来藏正法,令如来藏正法难以永续弘传。为免正法被如是常见外道法所取代,为护正法,平实导师毅然揭竿而作狮子吼,开始效法玄奘菩萨之方式,以破斥邪说之方法来显示正法的不同所在﹔如是弘传了义正法,面对诸方错悟大师、各大道场之庞大势力而无所畏惧。平易近人的平实导师,将所亲证之真理着书立论,作了这种大异常人的弘法志业。

书籍目录

《一谛章》第十
《一依章》第十一
《颠倒真实章》第十二
《自性清净章》第十三(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胜鬘经所说三乘菩提之异同,于本讲记中有深入详解,显示菩萨所证如来藏实相是不共二乘之智慧境界;又兼述二乘所断一念无明与大乘所断无始无明之关联与含摄,能令学人建立三乘菩提整体知见,兼顾权实而不再执偏排正、执小谤大,始能真修成佛之道。
书籍简介
如来藏为三乘菩提之所依,若离如来藏心体及其含藏之一切种子,即无三界有情及一切世间法,亦无二乘菩提缘起性空之出世间法;本经详说无始无明、一念无明皆依如来藏而有之正理,藉着详解烦恼障与所知障间之关系,令学人深入了知二乘菩提与佛菩提相异之妙理;闻后即可了知佛菩提之殊胜处及三乘修道之方向与原理,迈向摄受正法而速成佛道的境界中。平实导师讲述,共六辑,每辑预计约三百余页。
序言
自 序
所谓原始佛法,必须函盖前后三转法轮的成佛之道全部佛法;因为,只有这样具足函盖三乘菩提以后,才能显示释迦佛已经圆满化缘了——四阿含诸经并不曾说到成佛之道,只说到成就罗汉解脱于分段生死之道的法义;也因为前后三转法轮的法义全部都是释迦佛亲口所说,才能具足了成佛之道,而非如同四阿含诸经一样地严重欠缺成佛之道的原理与实行之法道。但印顺法师不瞭解前后三转法轮诸经的意涵,连声闻罗汉们所结集出来的四阿含诸经的意涵,都严重地误会了,当然更无法如实理解大乘诸经的意涵。印顺又因为信受部派佛教时期的声闻凡夫论师们的六识论错误观点,所以全面否定大乘法,认定大乘非佛说;并将大乘诸经的义理曲解为同于二乘解脱道的法义,再以声闻凡夫论师的六识论邪见,套用在原本为八识论的二乘解脱道上面,于是连二乘解脱道本质的四阿含诸经中的义理,都严重地误会了。立足于这种误会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前提下,只承认四阿含所说的解脱道为原始佛法,认为大乘诸经皆非佛说,故只将四阿含定义为原始佛法,将第二、第三转法轮诸大乘经排除于原始佛法之外,意谓大乘诸经都非释迦佛亲口所说,这是严重扭曲佛教歷史之后所作的不正确定义。一开始学佛时若是信受了印顺这样偏差的观点以后,将无可避免地落入六识论的邪见中,于是连断我见都成为奢谈了,遑论实证大乘实相般若!
復次,大乘法之证悟,不许外于教门;若外于经典圣教开示,而言「所悟虽异于教门,然亦是宗门之悟」,当知即是错悟,谓其所悟必定已经异于宗门之悟,经教所说法义正是说明宗门所悟内涵故;明得此理,始知宗门之悟,一向不得外于教门也。但若已经求证于大乘经典,印证自己确实证悟已,欲了知悟后进修之道,欲凭藉所悟如来藏而生起深妙般若智慧者,及欲快速进入初地者,皆应先行深入《胜鬘经》真义,由此了知大乘道与二乘道之异同与关联,然后对于自己应如何求得真正之大乘般若开悟,以及悟后应如何含摄二乘道,进而快速进修般若别相正义而具备入地之资,即能自知而无所疑也!
二乘人所证智慧为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之智慧,只是声闻法中的解脱道智慧,所断者仅为我所执、我见、我执,不曾及于法界实相之了知与亲证,是故一切不迴心大乘之阿罗汉,不论为慧解脱、俱解脱、三明六通大解脱,皆无法生起实相般若;此谓不迴心阿罗汉,虽知ㄧ切法界皆唯如来藏之所生,然唯是亲闻世尊如是圣教而未能实证,是故凡遇亲证之菩萨时,皆无从开口共论般若。乃至诸菩萨与言无余涅槃中之实际者,亦皆茫然无措而不能回应,唯有迴避不言一途。诸不迴心阿罗汉,之所以致此者,皆因未证名色本、名色因、名色习之如来藏心所致也!譬如阿含中佛语圣教分明:「解名色本,即得应真。」谓名色之根本乃是如来藏心—— 十方三界一切有情之名色,皆从如来藏心中出生,并皆以如来藏为本;是故,证或不证名色因、名色本之如来藏者,即成是否能入大乘别教而成实义菩萨之分野;惜乎今人能知此者极为稀有,皆坐密宗应成派中观六识论邪见所祟,致使当代诸大山头大法师等,悉被释印顺六识论邪见所祟而盲目追随,同声否定大乘及阿含经教中所倡八识论正理,则彼诸大法师及其徒众即失大乘见道因缘,兼亦成就谤菩萨藏之大恶业,成一阐提。
然而,已经实证如来藏之实义菩萨,虽已位阶不退位之第七住已,是否即能了知成佛之道内涵?实犹未必!谓此时之第七住实义菩萨虽有般若实相智慧,亦唯有总相智尔,尚未具足别相智故。般若实相智慧之别相智者,其义广繁,非如二乘解脱道之见惑、思惑意涵狭隘易知故;是故亲证如来藏而发起实相般若智慧已,仍须亲随真善知识修学,方能快速而深入理解三乘菩提之异同,方能快速现观三乘菩提之关联而了知二乘菩提之侷限,而能了知二乘菩提含摄在大乘菩提中之定位,然后深知无始无明含摄二乘菩提所断一念无明之真实义,则能了知三乘菩提之关联与全貌,欲求通达实相般若之别相智,斯有期冀;则能将长劫入于短劫中,数世之中即得圆成三贤位第一大阿僧祇劫之实修,灭尽大乘见道应断之广阔异生性,乐意培植入地应有之大福德:为人所不能为,说人所不能说,行人所不愿行,乃至丧身捨命亦在所不惜,要护正法、要救众生及诸表相大师,乃至生起增上意乐而真发十无尽愿,入如来家、成真佛子。凡此,皆要以亲证如来藏为先,确实理解无始无明为次,实际救护广被误导之学人而进成大福德为后,始有入地进修第二大阿僧祇劫道业之可能。一切求欲实证佛法者,于此皆应了知。
凡欲深入了知如是正理者,于《胜鬘经》皆必须深入研读,并将其中法义实际现观,实证胜鬘夫人所说法义,即能印证自己所悟是否确实契合法界实相,亦能藉此而建立三贤位所应通达之智慧,然后付诸实行而快速圆成第一大阿僧祇劫之道业。若属尚未实证如来藏而未发起实相般若者,不论已断、未断三缚结,皆可依讲记而了别三乘菩提之异同,则能自行抉择而入道:或依《识蕴真义、阿含正义》而深入理解、实际观行,实证二乘菩提;或依《真假开悟、心经密意、宗门正眼、宗门密意、真实如来藏、楞伽经详解、悟前与悟后、宗通与说通……》等书,依大乘正理多闻熏习乃至实修;若得实证如来藏已,即入菩萨数中,成真菩萨,名菩萨僧,位阶不退菩萨位中,庶免受生一世而唐修佛法也。《胜鬘经》虽然文义深邃难解,今余已将此经法义深入详说,整理成文而为讲记,付梓流通以利大乘学人及诸方大师,若愿反覆细读此书而详加思惟理解者,无不受益。今以出版之时将届,合述缘起,即以为序。

佛子 平 实 谨序
公元二○○八年大暑 于竹桂山居
《胜鬘经讲记第五辑》网页之【内容连载】:
〈一依章〉第十一
【「一苦灭谛,离有为相;离有为相者是常,常者非虚妄法,非虚妄法者是谛、是常、是依,是故灭谛是第一义。」】
讲记:〈一依章〉所说的,只有一个最胜妙法是万法的所依,所有的修道人都要依这个法作为最后的归依处,而这个归依处永远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三个、五个、八个归依处。凡是有二,其中最少会有一个不是究竟归依处。凡是有人提出二法,乃至以上,所提出的二法或多法都不是究竟归依处,只有绝待而唯一的法才是究竟归依处。对一般修行者来说(包括那些大师们),他们所谓的究竟归依处,往往是误会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开悟其实是错悟,不知道自己证得所谓的常住不灭法是虚妄法,落入二法之中──离念灵知意识;而离念灵知意识心,只是相待而有的二法,必须依止意根与法尘才能存在。所以说,究竟的归依只有一个法,就是如来藏,不必依任何他法就可以独自存在。
你如果说:「我认为究竟的归依就是世尊,我永远赖着世尊就好了。」但是 佛会告诉你:「你不要永远赖着我,你总有一天要成佛,成佛以后也不能再赖着我,总是要离开我。」因为世间不可能有二佛,只要有佛在人间,连辟支佛都要捨报的,都不许同时存在的,何况能有两位世尊。所以,你如果说:「我三大阿僧祇劫以后还是归依你。」佛一定说:「你这个傻弟子,三大阿僧祇劫以后,你成佛了,干嘛还要归依我?你要归依你的自心如来。」所以诸佛仍然不是究竟归依,而是自心如来才是究竟归依。你归依于世尊,世尊不会因此高兴,反而懊恼说:「这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成佛?看来很难期待!」那不是祂想要的,诸佛想要的都是弟子们赶快成佛。世间人用世间心去想像诸佛:「我归依祂,有什么不好?祂一定喜欢,眷属越多不是越好吗?」问题是诸佛根本没有眷属欲,祂希望你赶快成佛,度更多的人成佛。所以,究竟的归依一定是唯一的归依,究竟的归依不可能有两个,所以才会演说这个〈一依章〉。
四圣谛中,有三个是有为相,只有苦灭谛是无为相。苦灭了就是解脱,苦灭是出世间法中的究竟位。二乘人也灭苦,可是他的苦灭并不究竟,因此才特地要探讨这个苦灭谛。苦灭谛这个圣谛,是离开有为相的,因为苦灭的真正道理就是把蕴处界我全部灭尽。从二乘法来讲,我见与我执都要灭尽,灭尽以后入无余涅槃中,万法俱灭、灰身泯智,三界生死苦就灭尽了,所以苦灭圣谛是离有为相的;蕴处界既然灭尽了,连意识都灭除了,也就没有解脱智了,当然已无有为相了,那就是无余涅槃;而无余涅槃中有本际识常住,不是断灭空。如果本际识是常,就不是虚妄法;不是虚妄法,当然是真实理,也是常住法永不坏灭。
这个本际识如来藏当然也是诸法的所依,二乘圣人虽然不证这个真实法,但是不因为他不证,就没有真实法。他虽然不证,他的如来藏本际识还是继续存在着,并没有消失掉;因为祂是常,常当然就不是有生法,不是有生法就不会有灭,所以阿罗汉把蕴处界灭尽以后,他的本际识继续存在,是无始以来就存在;而流转生死的是蕴处界,蕴处界灭尽了以后,本际识如来藏继续存在而常住。继续存在而不生不灭,所以是涅槃。所以二乘人灭尽自己入了无余涅槃中,从菩萨的见地来看仍然是第一义谛,不是世俗谛──阿罗汉入无余涅槃还是第一义谛。
但是,如果从阿罗汉的无生智来看所入的无余涅槃,那就成为世俗谛了,因为不涉及第一义──阿罗汉看不见涅槃中的本际,也看不见本际能生万法;但菩萨看一切法都是第一义谛──因为万法都与本际息息相关,都附属于本际识如来藏,所以都是第一义谛。也许有人不信菩萨所看一切法都是第一义谛,那我问你:世俗人的蕴处界我,最喜欢去哪里?去福隆、苏澳吃海产。这正是贪,贪是不是第一义谛?阿罗汉一定说不是,但菩萨仍然会说是第一义谛。因为正在贪中另有一个不贪的,而这个能贪的也是从不贪的生出来;当能贪的意识灭了以后,那个不贪的如来藏还是继续不贪;菩萨所见是永远不贪的如来藏,将时时起贪的意识摄归如来藏,所以贪也是第一义谛。这个能贪的意识,如果离开了那个不贪的如来藏,能贪的意识也不可能继续存在,那时贪也不存在了,所以贪也是第一义谛。所以大乘经才会说,贪就是胜义,瞋也是胜义,痴也是胜义,因为三毒其实只是在胜义谛真实法的表相上来来去去、起起灭灭而已,都要被菩萨摄归胜义如来藏。
就好像一颗明珠,明珠表面有种种影像来来去去:张三来了,它的表面看来有个张三的影像;张三离去了,看来张三的影像不见了;如果王五来了,它又变成王五的影像;就只是在影像上显示变来变去而已,可是珠体始终不变。在明珠上变来变去的影像虽然不是第一义谛,但是第一义谛珠体并没有改变过,珠体就是如来藏心,是究竟法,而影像是归如来藏所有的,所以如来藏即是第一义谛。所以上一辈子当王五,这一辈子当张三,下一辈子也许当赵六;三世蕴处界都是有为法,可是有为法蕴处界都不能离开这个珠体──不能离开如来藏,三世蕴处界只是在如来藏的表面来来去去而已;当这些影像─三世蕴处界─全都摄归如来藏所有时,即是归属如来藏所有而成为如来藏种种功德中的一种了,当然三世蕴处界因此就同样是第一义谛了!所以菩萨才说有为法仍然是第一义谛。
菩萨看诸法,不论诸法是净法、染法、无记法,都是第一义谛;因为离开了真实法就没有这些法,而真实法始终常住不变,不改祂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真实性。所以,从菩萨来看二乘圣人的灭谛,也叫作第一义谛。但是从二乘圣人所见,来看他们自己的灭谛,就不是第一义谛了!因为他们无法像菩萨这样照见万法都只是如来藏珠体表面的影像而全都摄归珠体如来藏,所以他们所见诸法仍然是诸法,而珠体如来藏究竟在何处,却全然不知。二乘圣人既无菩萨第一义谛的智慧,当然就只能看见诸法的生灭相,无法照见诸法附属于如来藏时的不生灭相,当然就没有第一义谛可说了。所以若要主张灭谛就是第一义谛,阿罗汉是没有资格说的。
菩萨主张灭谛是第一义谛,当然没有问题。因为菩萨很清楚看见苦谛、集谛、道谛都是有为法:很辛苦地修学佛道整整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中的每一世色身化成白骨以后,把它累积起来,远超过须弥山;这样长时间的辛苦修行而不退失佛菩提,却不会想要取无余涅槃,都是因为证真实法的缘故。可是菩萨反观三大阿僧祇劫捨报留下的无量无数身骨,仍然会说这些无常法还是第一义谛;因为在三界中出生的万法都是从蕴处界来,也都是要八识心王和合运作才能出生,可是三界中的万法归纳到最后,还是要匯归到第八识如来藏;换句话说,所有法都摄归如来藏中,从来没有一法能离开如来藏而单独存在。显然,所有的流转法、染污法、净善法、无记法,在这些运行的过程当中,都显示了如来藏,都附属于如来藏心,归如来藏心所有,而如来藏心即是第一义谛,那么万法怎能说不是第一义谛?
只要证得这个真实法──如来藏心,你就可以如此现观;当然更可以了知四圣谛,可以了知三界万法,而将万法摄归于出生蕴处界的如来藏心;这样现观法界实相以后,一切法就等于一法,因为就是如来藏,全都附属于如来藏心所有。所以当你明心以后成为菩萨僧中的一分子,就会认同经中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果没有悟得万法根源的如来藏心,就不能通达这个道理,却东施效颦而公开解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会闹笑话了。闹了笑话以后,人家不会为他鼓掌,反而会拿来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谭。
所以,禅门常常有人问祖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要归于何处?很简单!一棍打过去就解决了,一就归于这一棍。可是这一棍的密意是什么?你得要会。会了才知道:「喔!原来也归于这个!」这个就不能叫作一了,因为你说了个一,已经是多余了,当然只能随俗而说一归于一棍。可是不懂的人,他靠意识思惟在揣摩那些公案说:「有一就会生二,有二就会生三,有三就生无量,所以从一就变成多了。你如果想要学佛法,你就把很多都归于一,一再归于无。」然后就讲出「多、一、无」的荒唐道理。知道谁讲的吗?名闻四海的大法师讲的呀!当你找到如来藏以后,看到他们讲禅时说什么一呀、多呀、无呀,你不免会喷饭!
所以,悟后如果读那些大师讲禅的文章,最好不要在吃饭时读。因为他不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真正意涵,总是用意识思惟揣摩,然后想像出多、一、无的道理出来!上座者说得口沫横飞,下座者听得好神往,就这样子愚痴地神往得不得了!等到你找到这个一,真的知道不论二、三、多、万法,原来都是这个一所生,那时你再也不会跟人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多、多归于无,你再也不愿这样子讲禅了。假使有人问你,你一棒就打过去了,这样才叫作一依;要归依于这个一,一就是如来藏心──能显现一世又一世不同蕴处界的明珠。只要你能够找到这个一,然后归依这个一以后,那时连一也不见,因为明珠不会自觉是一,而你也不可以说祂是一。
所以,菩萨由于这个实证的缘故,看到二乘圣者的苦圣谛不究竟,因为还有许多苦是二乘圣者所不知道的;菩萨也知道二乘的苦集谛不究竟,因为还有许多的集是二乘圣者所不知道的;菩萨也看到二乘灭苦之道的圣谛并不究竟,因为还有许多道是他们所不知道的;所以菩萨确认二乘圣者修的是有余道,不是究竟无余之佛道。最后,菩萨看到灭谛的内容时,发觉灭谛的实证还是要依大乘道来修,才是究竟;因为还有许多应灭的法是二乘圣人所不能灭。所以,菩萨从这些见处,看到二乘四圣谛都不究竟。
但是二乘圣者的灭谛所入无余涅槃,却跟菩萨所证的无余涅槃一样──假使菩萨愿意捨弃万法而入无余涅槃。初地满心菩萨都有能力取无余涅槃,却都刻意生起一分思惑而润未来世生;菩萨到了三地满心时,都有能力取证灭尽定,随时可以成为俱解脱者,但他宁愿不证,懒得去证灭尽定──他只要拨出一、二小时静坐就可以取证,却不取证灭尽定。乃至七地满心念念入灭尽定,终于转入八地了,这时是不得不断尽最后一分思惑──连思惑的习气种子都灭尽了;这样的菩萨不能入无余涅槃吗?当然更能入,只是他们都不想入涅槃。由于从现象上来看时都不入涅槃的缘故,所以才说菩萨不证有余、无余涅槃,其实是早就有能力取证了,是比二乘圣者更有资格说已证有余、无余涅槃的。
菩萨可以看到二乘圣人入了无余涅槃以后无境界相的境界,可是菩萨把那个无余涅槃境界移过来在入涅槃前观察,照见自己当下的如来藏心涅槃与阿罗汉所入的无余涅槃完全相同;又观察自己如果也入了无余涅槃时,菩萨现前观察的结果仍是完全一样,完全没有差别;明知无余涅槃距离佛地无住处涅槃还很遥远,却仍然不离第一义谛的范畴;菩萨因此而说:大乘的灭谛是第一义谛,二乘圣人入了无余涅槃也叫第一义谛。因为仍然是如来藏心的自住境界,还是一样的真实法。所以从菩萨的现观来说,二乘所入的涅槃也是第一义谛,但是不许二乘圣人自称他们的灭谛是第一义谛。只有菩萨可以这样说,因为二乘圣人无法照见这个事实而没有实相般若智慧。
在这种情况下,你说哪一个阿罗汉胆敢来菩萨面前说他的灭谛是第一义?当然不敢。因为不知道那个原理──他们还没有实证,也无法为人解说;而菩萨可以说灭谛是离开有为相的,是离开蕴处界及我所的,不再有一法存在了,只剩下本际──如来藏心;本际却不是你阿罗汉所证,是我菩萨所证。虽然我证了,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很厉害,因为我是长劫以来追随诸佛修学而得证;你阿罗汉若是在这一世遇到我这个菩萨演说二乘四圣谛而得证,那你的涅槃仍是声闻果,我的涅槃却是佛菩提果;而你不能说你的灭谛是第一义,因为你的灭谛不是第一义,没有与第一义相应,因为你的灭谛是在世俗法中把自我灭尽,第一义的真实法你还没有亲证;但是我菩萨亲证了第一义谛,我是许多劫以来不断地跟随诸佛修学,所以我这一世依凭自己的无为法种流注而自己亲证了。
我现观进入无余涅槃以后是本际独存,是如来藏心离见闻觉知而独存,不再出生任何一法,再也无一法可说了。我现观你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是什么境界,而你不能现观;因为你入涅槃以后,你自己已经不在了;而你入涅槃之前,那个涅槃的本际你并没有实证,所以你也不知道将来入无余涅槃时是什么。既然入涅槃前、入涅槃后,你都不知道涅槃中的本际,当然你就不知道第一义。而我不必进入无余涅槃中,就已经知道无余涅槃中的本际,我可以在眼前现观涅槃本际,而且现观这个涅槃法是常、是无为、非虚妄,并且现观祂是世间与出世间法根源的真实道理,没有一个有情可以推翻它。既然这样的灭谛才是真谛、是常、是依、是万法的所依,所以我说:「你们阿罗汉的灭谛是第一义谛,但你不能说你们的灭谛是第一义、是胜义。我们菩萨们的灭谛全都是第一义谛,因为所有圣谛只有一依,这个一依就是如来藏,因为你们所有阿罗汉所证的无余涅槃,也是依这个万法根源的如来藏心独住的境界而施设的;而你们没有亲证如来藏心,当然不能自称自己的灭谛是第一义。」菩萨们却是已经亲证的,所以说这样的灭谛才能够说是万法─世出世间法─唯一的所依。要这样亲证、这样现观,才能说是真正懂得〈一依章〉的贤圣。


 胜鬘经讲记 五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