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风俗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
ISBN:9787806337226
作者:顾希佳
页数:216页

前言

  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一种生活模式。风俗综合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物质生活、经济水平、科学文化、社会心理和民族性格。《荀子·疆国》云:“入境,观其风俗。”可见它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西湖风俗,顾名思义也就是指生活在西湖边上的大多数杭州老百姓的集体习惯。这种习惯往往包含着很多方面:看得见的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听得到的是人们的语言艺术;还有一种文化心理,看不见,听不到,不可言传,却可意会,许多人也总是可以感觉得到的。  风俗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在。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逐渐地便都会形成他们自己的风俗。只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大多已经衍变得有些“面目全非”了,以至于今天的人们说起他们那儿的那些风俗时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只知道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就应该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那样的;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并且在做的时候天然地表现出浓郁的兴趣,投入强烈的感情,或者又有着某种畏惧。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情结”。而对于今天的一些年轻人来说,甚至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茫然,他们忽然发现,不知道自己在某个场合里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适宜的。  由于以往我们对风俗习惯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在社会生活中有时候就难免会采取一些简单化的做法,甚至I!IIiii走了些弯路。以往说到风俗,人们的观念常常会出现很大的分歧。一种态度是把自己民族、地域的风俗习惯说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是最正宗的生活方式,而别人家的那些个做法都不行,都是些“旁门斜枝”、“非正宗”,应该改一改;而自己的呢,既然是正宗的,又是最美好的,当然也就不必再去考虑做什么改进了。另一种态度与之相反,以为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一套毕竟已经过时了,那是“封建迷信”、“落后愚昧”,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形势,而只会妨碍我们的进步,所以就想在一夜之问把它从人们的生活中全面禁绝。还有的人有些妄自菲薄,以为域外的风俗才是先进的,才是科学的,企图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来一次全面的置换。事实证明,上述种种对待传统风俗的观念乃至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我们有过这方面的不少教训,很值得加以认真总结。在这个意义说起来,风俗这个话题也并不轻松。  事实上,风俗确实是一种十分奇怪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它有着很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常常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比如我们国家从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就开始采用公历计年了,可是人们至今却还是习惯地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当作是过年。人们对于清明、端午、中秋这样一些传统节日依旧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人们说自己的生肖,也一概是按农历来推算的。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固然一直在变,不过用筷子这个习惯却始终没有变。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来。特别是一些潜意识里的东西,更是如此。比如中国人对待父母的态度,对待祖宗的态度,就是和西方人不一样。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曾经说过:“你们不妨把一些大的民族,从他们出现到现在,逐一考察:他们必有某些本能某些才具,非革命、衰落、文明所能影响。……在最初的祖先身上显露的心情与精神本质,在最后的子孙身上照样出现。”“这便是原始的花岗石,寿命与民族一样长久,那是一个底层,让以后的时代把以后的岩层铺上去。”这无疑是文化史上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但是在另一方面,风俗的稳定毕竟又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也一直在不断地为了适应周围的环境而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就说我们杭州吧,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人!Zl迁徙,一次是“永嘉之乱”引起的晋室南迁;一次是“靖康之变”引起的宋室南渡。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进入杭州,不但形成了如今颇为独特的杭州方言,而且我们还在这里看到了南北风俗融合的一系列事象。比如众所周知的杭州名菜宋嫂鱼羹,据说就是一位从开封迁到杭州的宋五嫂所传。明代沈士龙在《东京梦华录·序》中就说过:“余尝过汴,见士庶家门屏及坊肆阖扇,一如武林,心窃怪之。比读《东京梦华录》所载:‘贵族士女小轿不垂帘幕,端阳卖葵蒲艾叶,七夕食油面糖蜜煎果,重九插糕上以剪彩小旗,季冬廿四日祀灶,及贫人妆鬼神逐祟 ’,悉与今武林同俗,乃悟皆南渡风尚所渐也。”事实正是如此。由于历史上大量的北方人进入杭州,不但使得杭州方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甚至在风俗的各个领域里,我们也都发现了南北交融的痕迹。时至今日,这种情形自然就更为多见了。比如新嫁娘在婚礼上穿戴白色的婚纱,比如上门作客时送上一束鲜花,这在半个世纪以前还是要被别人指指点点、评头品足的行为举止,如今在杭城也都已经司空见惯了。这似乎说明在杭州人的风俗里,如今已经融入不少西方人的习惯。  我们还进一步发现,风俗的衍变往往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传统风俗与现代化进程之间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矛盾。比如说,如今在婚丧仪礼中的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就已经开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少人不堪送礼的重负,却又不得不从众随俗,缺乏革新的勇气。传统风俗中缺乏卫生习惯,环境意识淡薄的弊端也开始为人们所觉察。在大众的消费生活中是应该提倡俭朴呢还是追逐豪华?常使人陷入困惑。更有甚者,曾经一度被遏止了的赌博、娼妓、吸毒和职业迷信活动,这些年似乎也有死灰复燃的趋势。凡此种种,则又告诉我们,在风俗这个领域里,并非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事实上,风俗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都有着它的两面性,它既有值得我们深深依恋的内容,诸如勤劳俭朴、自强不息、团结互助、乐善好施、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尊师重教、彬彬有礼等良风美俗,有待在新时期里发扬光大;它也有不少让我们觉得脸红的地方,其中的一些陋俗恶习,则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由此可见,移风易俗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西湖风俗》,正是出于上面这样一些思考而进人选材和写作的。西湖风俗的范围非常宽泛,首先在时空概念上,我们必须对它作出一定的限制。我们在这里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指老杭州,或者说仅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老百姓的一些传统生活习惯。在时间跨度上,主要是从南宋到清末民初,以传统风俗为主。有时候我们也顺带着说到一些新风俗,那只是为了说明风俗的传承延续和移风易俗,而并不作充分展开。  这样做,一则是因为新的风俗就在眼前,人们比较容易感受得到,不必再多费笔墨;二则也考虑到有些新风还不够稳定成熟,有待历史的积淀。当然,我们在这里着重多说了些传统风俗,倒也并非只是一味恋旧。我们知道,尽管有些传统风俗已经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作为后代子孙,我们也应该借此机会去接近我们的祖先,理解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在怎样的一种历史文化环境里才逐渐形成了这一系列风俗习惯的,从而增强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们在这本书里多说了些传统,也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不得不承认,当今世界,现代化的“阵痛”正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引起普遍关注。许多传统的风俗文化因此也就面临着要进行抢救和保护的问题了。西湖风俗同样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和调查,并且在此基础上,把其中一些值得我们珍惜的内容经过一定程度的改造,使之成为新的风俗,在新时期里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为了推动移风易俗,我们也必须立足于对传统风俗的全面调查和深刻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分辨清楚,哪些是精华,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场;哪些是糟粕,又应该怎样去改变它,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毕竟这是千家万户的事情,是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需要花大力气去做长时间的说服劝导,而并非简单化的行政命令就可以奏效的。  西湖是美丽的,西湖风俗是多情的,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西湖风俗,只是它的一部分,比较偏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对于蕴含其中的语言艺术和文化心理,也偶有提及。希望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有更多的人关心西湖风俗,并且共同去建设西湖风俗,使它变得愈加多情,愈加美丽!

书籍目录

前言
1 泛舟游湖
2 龙舟竞渡
3 龙井茶与西湖茶馆
4 西湖名菜与小吃
5 观潮、弄潮与祭潮
6 栽花、崇花与赏花
7 斗蟋蟀与养金鱼
8 过年
9 元宵灯会
10 清明踏青游山
11 从佛诞放生说开去
12 端午与白蛇传
13 七夕乞巧与牛朗织女
……
后记

作者简介

犹如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西湖全书》以一种散射式的描述,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定和定格切换。那清丽的群山、那喷涌的泉井、那玲珑的古塔、那精致的亭阁,就像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
首批《西湖全书》14册,内容引人注目,题材各具特色,并都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于谦与西湖的关系,过去都是一些零散的文章作过介绍,这次分别以单行本形式推出,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历史上这四位名人与西湖的密切关系,既深刻地展示了西湖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较有可读性。《西湖龙井茶》、《灵隐寺》、《西溪》,虽社会上已有类似的选题图书,但《西湖全书》的这三本则在内容和图片上,明显更胜一筹,雅俗共赏的特色更为鲜明…… 《西湖全书》采用的是当今出版界十分流行的大32开本,封面则采用200克西班牙艾格自然棉纹纸,内芯采用105克亚光铜版纸。图书外观显得既精美,又古朴、高雅。

图书封面


 西湖风俗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写的和简略,作为粗略“知道” 翻翻还是可以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