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书评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0864655X
作者:苏静主编
页数:182页

向日本学礼仪,我们学什么?

在中日关系渐入冷淡期的时候,谈我们要向日本学礼仪?有些人或许不太情愿,认为我们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凭什么要低头向隔壁学习?不过我倒觉得,这样的求教没有什么不合适。我们曾经是在礼数规范上做的最好的民族,但是现在物质生活充裕以后,却有太多人忘了老本。反倒是隔壁日本一直学的有模有样,甚至“玩”出了自己的风格。  这本特集的内容讲述的比我想象的宽泛、全面得多,除了日常礼仪之外,连日本的茶道、花道都谈到了。仔细读完以后,我突然发现,向日本人学礼仪似乎并没一本书这么简单。我们不可能学到他们天天点头哈腰的样子,那些复杂到让人头疼的敬语也没可能跨越语言的界限,融进汉语体系中,茶道、花道更是只能学其皮毛,学不到骨子里。我想,或许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必须学习他们内心的精神,尊敬、诚信、互助、严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存他人。  日本人对“他人”的关注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甚至不得不表面一套话,背里一套话,看上去实在是很累,但其中也催生了不少好的东西,当这四样精神在社会上普遍被接受和传播以后,人与人之间就变得更团结,做事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反观国内,发生了“扶老人”风波、“广场舞”闹剧这样的事以后,我们早就应该反思,在利于己的时候,是不是忘记考虑别人?  不过,最近 BBC 上一篇名为《“低头族”威胁日本礼仪?》的文章,倒是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文章里说,在涩谷街头人人都拿着手机,每次过路口将有400起冲撞,只有36%的人能够顺利过马路。没想到小小的电子设备也能干扰日本长久以来循规蹈矩的准则,或许礼仪这东西本就不是顺其自然,而是要一点一滴去辛苦经营的,我们要做的还有太多。

好好学礼仪,天天向上

首先明确一点,这本《知日》是值得购买的。我看过很多人在微博上发了一书架的《知日》,从第1本到现在最新出来的这一本通通收齐。对于有收藏欲望的人来说,这是件好事。但是从阅读实用性的角度考虑,以及基于“断舍离”的思想,这本《知日》是系列丛书里比较有可读性的。苏静的序言写的很中肯,从为什么要用“向日本人学礼仪“谈开,很理性,不偏激。他的序言恰到好处地为整本杂志点了题。我们不仅是要了解日本礼仪这么简单,能者应该习之,至少是有选择性地吸收。个人对日本礼仪印象最深刻的,”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理念,这句话很具体,也很博大。不给别人添麻烦,别看这句话简单,恐怕很多人都难以维持在这个尺度上。最简单的道理,也是最难实现和保持的。如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很多文化冲突,都缘起于缺少为他人考虑。多一分为他人的考虑,也就多一分体谅和理解。而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似乎没太多的发言权。很多大城市还为自己的市民编辑过市民礼仪手册之类的书,如今看来还是收效甚微。礼仪之邦最后被历史洗刷得不留半点讲礼貌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梦”、社会主义价值观等等具有时代符号的空泛概念,历史积淀下来的内容不再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中,而停留在了书本上。而在这个缺乏阅读量的国家,书籍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因而所谓传统礼仪成了代代国人遗忘于脑后身后的东西。回看这期《知日》,内容涵盖邻里礼仪、商务礼仪、书信礼仪、茶道与插花礼仪等,兼具实用礼仪和美学礼仪。总体来看,日本人的礼仪比较关注细节,更多地考虑自身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感受和影响。而中国式礼仪则偏重于对个人品质和行为尺度的评定。日本式的礼仪,就如同涓涓细流,浸润人的心灵,感染人的生活。所谓礼仪,和民族美学也有所关联吧。

礼失而求诸东邻

在现今这个年头儿,若谈谈向东邻学点什么的话头,未免有遭人侧目的可能。抛开现实因素不说,国人总不能忘记《孟子》里的一个故事:“逢蒙学射于羿 ,尽羿之道。思天下唯羿胜己,于是杀羿。”文化上的纠葛如此缠绕错结,延伸至历史的恩怨,某些情绪自然可以理解,不过,愈是有此纠葛,于对方文化的理性审视愈加必要,是为知彼耳。本书专谈礼仪,我们见之,熟悉与陌生夹杂,中土的“礼仪之邦”之谓,是否已土崩瓦解至相当的地步?使得识者含愧于心。日本的礼仪受汉文化浸染极深,却又发展出自己的色调来,蔚为大观,可看出这个民族的审美偏嗜与消化能力来。极端的形式化,实质联结着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此才能支撑起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在我们一边,礼崩乐坏或嫌言过,但精神的败坏却愈演愈烈。世上就怕认真二字,这本为好话,不过我们的重点落在“怕”上,东邻却着重“认真”,能不令人叹惜?真要“近乎勇”,还是安下心来,反观别处的“礼”罢。(南都荐书)

礼与仪,请用心

知日系列的选题总是很吸引我,从森女到妖怪,从制服到礼仪,总是戳中人们对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最好奇的方面。由于大众对日本态度的特殊性,因此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出发,去了解我们不可回避的邻国,无疑是重要的。好在知日是一系列很有意思的书,按照不同的专题将一些关于日本的介绍组织起来,故而我认为作为一套文化科普读物,知日系列是称职的。关于日本的礼仪,相信我们心中早有成见。大概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和日本人说话时他们时不时地30度鞠躬,就像不住颤动的弹簧或者一直不曾静止的不倒翁。对这点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在校园里遭遇日本留学生问路,短短一分钟的对话期间对方给我4次鞠躬,在没有弯腰文化传统中长大的我,置身于如此情境下确实有些不自在,总觉得被一种过度的客气的气氛包围着。而这种形式的敬礼是日本礼仪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除了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以外,也广泛存在于欣赏茶道、花道等,可以说是日本礼仪的一个代表性的方面。另一个例子非我亲身经历,从好友处听来,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们请来维修仪器的日本工程师总会过分小心翼翼地对待周围每一件物件,哪怕过道上无关紧要甚至根本不挡道的椅子,仿佛深怕碰坏了似的。以上,与其说是礼貌,不如说是与礼仪有关,更深层次的应该是植根于文化的礼仪。礼仪礼仪,顾名思义,大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礼节与仪式。仪式盛大而更有风情,礼节却如空气和水一般一直存在在我们周围,因此刨除了一些仪式性的因素,礼节是更让我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不得不说,同在东亚文化圈中,我们理解日本人的礼节比起跨文化观察与了解有着更加独特的优势。比如从宗教意义上来讲,我们天然接受了多神论,这在其他很多文化下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此外,同受到儒家和佛教的思想的影响浸也使得我们觉得日本礼仪似曾相识。更重要的是,一言以蔽之,东亚文化可概括为集体主义的(与个人主义的相对),因此是相当自我保守的。这种保守的文化心理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解释。那么就不难理解,礼节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给他人带来不快,因此,礼仪的目的不只是制定规则这样刻板与狭隘的片面,而目的是架起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桥梁。例如,礼仪帮助我们收起傲慢的态度,有条理地表达意见(我认为这不只是男权社会下对“大和抚子”的期望,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与性别、文化背景无关)。并且基于我的理解,礼仪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为人们日常情感的表达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范例,比如我们已经形成了见面以握手的方式表达友好,从而成为了商务礼仪一个重要的环节,设想,假如在商务往来的场合,表达很高兴见到对方这样的意思,你伸出右手打算与我相握,我却打算以拥抱示以友好,而他只是点头微笑欠身,那不就乱套了吗,也会引发不必要的尴尬。然而,礼仪也不是从古至今一成不变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礼仪总是往删繁就简讲求高效的方向发展。基于礼仪自我约束、传达善意、形成标准的三个目的,日本自成一派的商务礼仪可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介绍与研究日本商务礼仪的文献很多,都认同其积极的意义。日本的商务礼仪带有其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例如独特的商务文书、电邮写作格式,关于寒暄的礼节等,也适应了现代商务活动对高效性和精确性的要求。而礼仪变迁的另外一个方面便是更加尊从人本主义,比如饭馆里为了照顾顾客不愿与他人交流的意愿设置的“一个席”,便是一例。如果以上介绍的内容只是关于礼仪的形式,那么《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告诉我们的更加重要的一点便是“只有心行合一,立法才能成立”。这也是礼仪得以自然传承和发展的最本源的动力。礼与仪,请用心。只有发自内心传达好意,礼仪才不是冰冷的约束,而能够成为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润滑剂甚至是粘合剂。

从礼仪窥文明

礼仪,可能是每个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无法忽视的一个“日本要素”。还记得以前听过一个趣谈——如何分清中日韩人?那个鞠躬弯腰弯的最下的一定是日本人。《向日本人学礼仪》,这次特集中介绍了诸多日本人在生活中的场合,像是商务职场、日常生活、传统仪式、说话交谈等等。在这些时刻,日本的日常待客习惯中,礼仪就彰显的淋漓尽致了。交换名片、赠送礼物时需要恰当的礼节自不用说,就连平日里去泡温泉等等也是有许多的注意事项。作为一本日本礼仪入门,再合适不过。书中最喜欢的莫过于“道”之礼,讲了日本传统的茶道、花道以及书道。其实均是由中国传入,而至今我们却在观赏人家完美的传承并且啧啧称道,这不由令人生畏。细细看完,发现传统艺术讲的就是一个规矩,一丝一毫都不容差错。事前准备、道具、进行时的步骤、姿势……每个环节都要求玩美贴合传统。或许有人觉得矫情、有人觉得不至于,差不多就可以了。但就是在这矫情的规矩下,起初的规矩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良好的进行成为了一种礼仪,而礼仪则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明。有时候守住一国传统文化,延续一族文明,或许就需要人人讲究礼仪,认真对待。而当人人讲礼仪的时候,即使对待陌生古老的传统,也不会在第一时刻想着老古董可弃,而是心怀敬意的去了解,去学习,去传承。双向循环下,礼仪与文明共生。从礼仪窥文明,当今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爆发下,或许我们的确有这个必要,翻开书来研究一番。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礼仪分为礼和仪,即礼节和仪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礼节是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惯用形式,如鞠躬、握手、献花圈、献哈达、鸣礼炮等;仪式是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这样说来也就不难理解这个看上去有些让我们反感的书名了。不能说全部,但日本诸多的礼仪是从我泱泱天朝大国学去的,但是人家却做到了继承与发扬,也许他们的种种繁文缛节在我们看来过于注重形式感,给人以做作感,但这种受人尊敬的感觉还是让人心悦诚服的。这本书从日本人的日常礼节、商务礼节,再到他们自成一道的花道、书道、茶道等,都一一进行了介绍。阅读时难免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在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方面,我们确实做得不够。我很赞同书里的一个观点,礼仪,归根结底来说,就是为他人着想之心。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到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宁可自己不便,也不给别人添麻烦。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那么公共空间也会变成令人愉悦的地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充满了争吵、拥挤、抱怨和不安的因素。每当看到放学的小丸子蹦蹦哒哒地冲进家门,冲着妈妈大喊:“ただいま。”我都忍不住微笑。这种常见的礼仪做法就发生在人家每天的生活中,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习惯成自然。我们常常对陌生人充满友善,却对家人和朋友随随便便,出门前的一声招呼、睡觉前的一声晚安都懒得说出口。也许有人说这是个人习惯和修养问题,但也许就是礼仪的范畴。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曾说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别人好的方面终究是进步的表现。也许书名改成《学礼仪》,更合适一些,无论这个对象是日本还是其他。礼仪,确实是一门值得好好学习的学问。

鞘中刀

其实按说我的个性和日式礼仪几乎是完全不对路的,我喜爱的是相忘于江湖,宁可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也不想在小小空间内多人挤在一起小心翼翼循规蹈矩地互相看脸色。盆景无论如何精细终究跨不出花盆半步,而旷野之树却能长成森林,随风而起的种子更有可能飞越大海。但是,毕竟世事不能皆遂人所愿,况且新大陆也总有开发完毕的那一天,当人们不得不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持久寻求生存的时候,日式礼仪在很多方面确实是能助他们一臂之力的。日式传统礼仪的特点,和日本这个岛国的种种生态大有关系,首先因为山地众多,适宜居住的土地面积很有限,大量人口拥挤在很小的区域,生活在幕府等级森严的管理之下,加上现代高楼建筑出现之前,传统日式建筑纸拉门墙壁的隔音效果很差等种种原因——总而言之,对传统日本人而言,个人私密空间非常有限,人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得不在狭小空间内和别人相处,所以也就不得不慎重考虑相处之道。因为既然没有苍茫江湖去各自浪迹,自然也就很难相逢一笑便泯灭恩仇。礼仪的表和里其实无非如此,理想状态来说,待人行事彬彬有礼,自然得体,是一种自我修养的表现,而对于凡人来说,即使只有“仪”,即多数人共同奉行的相同仪式,来进行同族确认,避免敌对行为,也算是行之有效了。但对我来说,礼仪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维护鞘中之刃。日本剑术中有一类技巧,就是专门训练如何在榻榻米上端坐的状态下快速拔刀作战,这是因为战国时代正式战争的结束并不标志着武士们之间冲突的结束,虽然不再使用长兵器在野地彼此交战了,敌对的武士们带着佩刀同城甚至同席相处的情况却仍然不可避免。一旦冲突爆发,纸拉门和矮茶几可当不了防御工事,能否以最快速度从席间端坐的姿态下转入作战,对于武士来说实在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坐姿、仪态、佩刀的位置,一切都为了在需要拔刀的时刻,毫无滞怠。在没有城墙的地方,礼仪即是武士的城墙。当然,在文明社会,随时真剑互砍的事情相对很罕见了(虽然显然并未完全消失),但要生活在城市丛林之中而不被种种事物所纷扰或淹没,守护自己的精神之刃,依然是一件相当有价值的事情。黑泽明的《椿三十郎》中,总管的妻子曾经对三船敏郎扮演的椿三十郎说过,“你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但是锋芒太露,好刀应该经常收在刀鞘里”,虽然电影里面描写的是生死之斗,但这句话于和平时代又何尝没有价值?在无需拔剑的日子里,礼仪即是养护你精神之刃的剑鞘,一切形式仪态,终究是为了提醒自己,吾剑犹在。

知日(笔记)

"来到茶室,首先得问候发出邀请之人,这被称作“前礼”。客人们被召集到一起,统一在茶室外等待,主人会出来迎接。在茶室前院内的石制洗手盆将手洗净再进入茶室。若使用的是地炉,经过添加初炭、食用怀石、品尝点心的“初座”环节后,进入“中立”环节,客人到庭院进行休息并观赏主人精心打扫布置的植物与花木。之后再次入座,接着是品浓茶、添加后炭、品薄茶的“后座”环节,至此茶会结束,客人退室。初座与后座的时间同为两小时,整个茶会持续四小时左右""古代中国的甲骨文演变至楷体汉字,再传入日本演变为假名,各个时代中文字的变形,也辉映着日本历史的变迁""商朝覆灭,周朝兴起,“甲骨文”也逐渐演变为“石鼓文”。在鼓形的花岗岩上刻写的文字“石鼓文”,为书道史书写了至关重要的一笔。当时的石鼓文已明显呈现出篆书的笔法,不仅如此,石鼓文也成为现在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乃至整个书道的源头。""唐之前经历的南北朝乱世,也带来了书法风格上的分立,从南朝的优美华丽,到北朝的简洁有力,直至乱世结束,初唐几位书法大家的出现,才终得以融合""关于毛的种类,从羊毛、马毛、貂毛、鼬毛等动物毛发,到胎毛以及近年来市面上开始出现的化纤毛。将笔尖蘸一次墨,若不能写五个字以上,则说明毛里很有可能掺有化纤制品。日本最有名的三种笔分别为熊野笔、丰桥笔和江户笔。"立花最早来源于神佛前的供花,因此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生花发展于江户时代,曾经仅限于佛教弟子和王公贵族的日本花道艺术,逐渐地在日本武士、富裕的商人以及妇女中得到了传播""自由花没有立花和生花在花材等方面的种种制约。只要合乎本派的基本形,就可以自由大胆地进行创新。自由花拥有各种新奇的形态,它可以是直立状态,也可以是倾斜或垂吊""礼法”一词可以拆分为“礼仪”和“做法”,它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点头鞠躬、姿态优美、规则死板这么狭隘与片面,而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而构筑起的桥梁。“礼仪”是体谅他人、纠正自身行为,基于这种形式而制定的基准为“做法”""在17世纪左右的欧洲,手表最开始是女性的装饰品,男性主要使用带链条的怀表。而在战争进行时,每次将手表拿出来都非常费时,于是士兵们将手表系上绳子缠在手腕上。19世纪后半叶,手表作为军事用品被大量生产,后来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手表被迅速普及""进入神社后,首先要用清水将手洗净,在拜殿奉上香资,因为参道是神的通路,所以不能走在参道中间,也不能带宠物进入或是在神社内饮食。若是拜殿上方有铃,先要拉响铃,然后身体呈90度角鞠躬两次,慢慢地拍两次手后,合上双手祈祷或是感谢神明,最后再深鞠一躬。拍手是为了表示敬意,也有说法说是为了""皇大神宫的别宫共有十座,其中祭祀着天照大神荒御魂的荒祭宫位列第一,它的祭祀规格也比较高。月读宫位于内宫与外宫相连的御幸道路上,四个别宫中分别祭祀着天照大神的弟弟月读神荒御魂、月读神和天照大神的父母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女性如果不够温柔就会被嫌弃,意志坚强则会被疏远,古代日本的年轻女性总是作为被动方在接受教育。而在当今社会,又有哪些表现展露出了古代日本教养的缺陷呢?""江户作风的入门部分,就是路上往来的作风。在江户也被称作“体谈”,无论男女老少,在路上都应为对方着想,主动笑脸相让。这样的话,无论是自己还是迎面的人,都不会坏了心情。比如江户的“斜伞”一说,指的就是雨天里,在狭窄的小路上与别人面对面擦肩而过时,要自觉将伞斜向与对方相反的一侧,以免伞上的雨水淋到对方的衣衫。江户作风里面,狭路相逢并非勇者胜,而是“让”者胜。"(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

礼法的真意是理解生命中的本质

十六世纪晚期,千利休因茶道闻名,侍奉丰臣吉一的茶将,声名大振。然而,在一次盛大隆重的茶道表演之后,丰臣秀吉下令千利休自尽。那一日白茶花胜雪,千利休含笑提刀,留言:“生涯七十载,砥砺复琢磨。擎此三尺剑,祖佛亦难挡。青锋原是具足物,我今一掷回天去。”后切腹自杀。这个悬案一直没有确切的解释,文人墨客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千利休在茶道表演中有对丰臣秀吉不敬而招致杀身之祸,也有人说丰臣秀吉被千利休的茶道表演震撼,想以死亡者中终极形式将美推向极致。无论真相如何,它已成为日本茶道史上一桩最冷艳孤绝的公案,也把日本茶道的神秘色彩加重了一层。茶道是日本礼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这期《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自然会提到。当然它终究只是一本入门书,不可能涉及茶道厚重的历史,只能浮光掠影为我们介绍一些基本知识。进入茶室、配茶的点心、浓茶的饮用方式都有涉及,跟那些精美的茶器、考究的泡茶步骤比较起来,茶水的滋味倒显得次要了。“茶事七式”的总结简单实用,即便不能让人一下子掌握茶道文化的精髓,至少能让门外汉扫盲,不会在必要的场合乱了方寸。除了代表性的茶道,这期《知日》涉及了日本礼仪的方方面面,算得上立等可见的“日本人的日常”。打破了传统的“衣食住行”传统格局,从上班族这一群体入手,介绍他们的社交礼仪、职场礼仪;然后是普通人的生活礼仪,走立坐的姿势,吃喝拉撒的规矩,连垃圾分类都算到了礼仪里面。日本的垃圾分类早有名气,每天扔什么、每个点钟扔什么、什么该扔到哪里都有明确规定,日本人也都老老实实地遵循着,这样步步惊心地生活而不“逾礼”,构成了“礼仪之邦”的基础。上述常见的礼仪之外,穿衣带帽及婚丧嫁娶的礼仪比较新鲜。在后面的延伸阅读里,《知日》还介绍了与之相关的电影、小说以及书籍杂志。电影《入殓师》很直观地为我们展示了日本民众对死亡的敬畏,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是它的原型。小说比电影更零散、深入,不但有作为入殓师的从业感受,还有作者对死亡、佛教的 独家认识。除此之外,我个人看过一本法医写的《人为什么会渴死在沙漠里》和遗物整理人写的《遗物整理人看见的》,都是日本人眼中的死亡,理性而不失感性,都是了解日本殡葬的优秀作品。“折形”也是日本礼仪中重要的一项。日本人喜欢送礼物,也喜欢收纳整理小东西,无论是自己的小盒子大箱子,还是送给别人的大小礼物,包装都十分考究精美。到日本旅游购买纪念品,从来都是“买椟还珠爱好者”的陷阱,哪怕是一双筷子、一把扇子,都会用最精美的纸、布包裹得美轮美奂。这绝对不是营销手段,而是日本人发自内心的对“礼法”的敬重。礼物是小,但是在包装上认真,就说明心意上的虔诚。“礼法的真意是理解生命中的本质。”这句出自著名折形设计师山口信博的话格外打动我。


 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