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语录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49505999
作者:徐小虎
页数:316页

内容概要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
生于南京,具有中德双重血统,小学和初中学业分别完成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就读于美国班宁顿学院,之后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中国艺术史,五十岁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徐小虎教授受王季迁启发,总结出“笔墨行为”(brushwork behavior)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穷三十年之心力,综合日本书画断代研究和西方的风格分析,开拓出一套清晰缜密的鉴定方法,集中体现在《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一书中。
如今,徐小虎仍在以巨大的学术热情,呼吁一部完整的“中国绘画真迹史”。
王季迁(1907—2002)
江苏苏州人,知名收藏家,先后追随顾麟士、吴湖帆学习绘画及鉴赏。1935年,当选为故宫博物院赴伦敦展览的审查委员,逐渐确立在中国书画鉴赏领域的地位。1949年,王季迁移居美国纽约,博览各大博物馆的书画精品。
王季迁在鉴定书画真伪、年代上有过人的眼力,对艺术的欣赏品味也为人称颂。在美期间,大批私人收藏的中国书画流散海外,他借机收藏了《朝元仙杖图》、《韩熙载夜宴图》、《早春图》、《竹石图》等大量书画。王季迁在中国书画方面的知识广泛渊博,与众多学者、收藏家交往频繁,为西方世界真正鉴赏并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书画,开启了难得而又可靠的门径。许多设有中国书画部门的拍卖公司,也都纷纷聘请他担任顾问。
王季迁平时撰文甚少,除本次访谈外,只留下数篇文章和吉光片羽般的书画评语。

书籍目录

用另一种方式观看中国画(高居翰)
追忆王季迁老师(张洪)
自序
第一篇
气韵、画品、纸绢、笔墨等的欣赏
第二篇
绘画外在的判断标准、一些主要的皴法
第三篇
渲染与雅俗
第四篇
用笔与雅俗
第五篇
正锋和侧锋(中锋和偏锋)
第六篇
美感与雅俗
第七篇
含蓄与正统
第八篇
沈周
第九篇
倪瓒
第十篇
唐寅
第十一篇
四王
第十二篇
石涛
第十三篇
八大山人、牧溪
第十四篇
粱楷、王蒙
第十五篇
黄公望、夏珪
第十六篇
戴进、李唐、陈洪绶
注释
附录:吴湖帆先生与我(王季迁)
部分图片说明
索引
致谢

作者简介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最大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 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这本书的诞生,有赖于难得的机缘巧合——结合当代数一数二中国传统鉴赏巨擘王季迁,以及拥有双重语言背景的提问者—诠释者徐小虎——徐小虎具备知识、热情与耐心,以灵敏而尊重的态度,引出王氏的看法与感知,任何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并不时参考书中插图,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无价艺术杰作的欣赏,已增添一层新境界。 ——高居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吴湖帆先生……可以在他的许多弟子中求拔萃之才,我以为王季迁先生不仅能全面继承乃师,而且是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先生地下有知,必为此感到欣慰。 ——杨仁恺(著名书画鉴定家,原辽宁博物馆馆长)
高居翰曾在日本购得一幅山水,由于破损,题字和印章都漫漶难认。经过谨细的风格比较辨析后,他认为出诸谢时臣之手。另一位生活在东京的中国鉴定家费力地研究了题跋和印章后也得出同样结论。而王季迁展卷一览,即断为谢时臣。王季迁这样的法眼,举世又有几人?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画语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他山之玉,奚辩珷玦 ——《画语录》札记2014-07-15 09:37:17 来源: 美术报作者:王亮摘要:《〈画语录〉——听王季迁先生谈中国书画的笔墨》,是1971年至1978年这8年间,徐小虎女士与王季迁先生对中国画笔墨问题展开的探讨,集结成文后于30年前在台北的《故宫文物月刊》上连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徐邦达先生曾读到此文,数次向王先生建议在大陆出版,经过多方努力,2014年…  《〈画语录〉——听王季迁先生谈中国书画的笔墨》,是1971年至1978年这8年间,徐小虎女士与王季迁先生对中国画笔墨问题展开的探讨,集结成文后于30年前在台北的《故宫文物月刊》上连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徐邦达先生曾读到此文,数次向王先生建议在大陆出版,经过多方努力,2014年经广西师大出版社发行简化字版。此前徐小虎女士上世纪80年代关于吴镇绘画研究的著述《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也于2012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得以出版。这类在境外出版数十年的美术史著作,在当代本不该长期被遗忘与忽视的。  《画语录》是王季迁先生在绘画鉴赏方面的一部“口述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先生对中国画笔墨气韵独到的认识。在解读历代画坛诸家的笔墨韵致和内涵时,王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层次的参考。比如对董其昌的笔墨,王先生说:“他在组合深和浅、干和湿的方法中有一种幼稚的趣味,这是董其昌伟大的地方,他永远显得不成熟,也没有习气,直到最后都保有天真的本质。”又如对文征明的绘画,他认为文征明只是受到元代绘画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些颜色和故事性,在笔墨上却没有任何的进步,文征明的绘画就像一种非常雅的装饰艺术”。宏观的绘画史上,王先生认为:“在西方画史上,我们可以说中古的宗教画等于我们的院体画,而从现代、从印象派开始,则相当于我们的文人画。” 对绘画分品,王先生也认为“神”、“能”、“逸”三品足以定位画之本质。王先生独到的胜见遍布于此书,我们不必拘泥于王先生的个人观点,对于历代画家与绘画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胸臆和品评标准,王先生之所以专注于笔墨研究,来自于他经年鉴定古画的职业习惯,因此该书从头至尾都是围绕着笔墨进行论述,不涉及画家品格、文辞、德行等文人修持方面的内容。  王先生对笔墨表现出的“雅”、“俗”韵致看待得非常豁然:“画家老年的画趋向于‘俗’没什么稀奇。沈周、王翬晚年的作品就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的确比以前作品稍匠或俗。” 因此在笔墨问题上,王先生并不把笔墨与作者的品格进行关联。正如徐女士问道:“似乎很多人都以为‘雅’和品德高尚有直接的关系。”王季迁先生依然是从笔墨角度去说:“不,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雅’不表示一定要有高尚的品德,一个雅人也许非常坏,品格并不好。董其昌的名声就很坏,因为他缺乏高尚的品格。”依王先生的观点,以人品论画品,或者以画品定人品都显得较为偏执,因为画家作品的质量会依据各种客观条件而具有很大差别,石守谦先生在《沈周的应酬画及其观众》一文中列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允明《沈石田先生杂言》记载沈周曾言:“庸绘之人恳请者,岂欲为玩适,为知者赏,为子孙藏邪?不过卖钱用。使吾书画易事,而有微助于彼,吾何足靳邪!”由此可见,笔墨对判断绘画的真伪优劣的重要性。而王先生也深知绘画的雅俗不单是取决于笔墨。王先生说:“将笔墨看得这么重要,可能是不对的,会遏制很多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可是,仅因为表现,甚至是最高的表现而牺牲掉笔墨内在的趣味,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牺牲。”我们应该达到中庸的地步,就是两者兼有的好画,以好笔墨来创造与表现内涵(笔墨里面的味道)。  跟随着王季迁先生对中国画诸家笔墨抒发独到的见解,会让我们对笔墨的内涵意味进行更多的体会,作为一部“口述历史”能够看到王先生个人对中国画认识的角度,虽然本书从头至尾都是从绘画的“笔墨”进行讨论,进而从“笔墨”气息的雅俗进行阐述,但是他品评绘画的独特角度,却是与个人的审美、眼界、学识、品格都息息相关。通过这部《画语录》,参照王先生一生的履历和行事的相关资料,去走进王先生的内心世界,研究他的审美观念与鉴赏经验如何形成,也许会别有意味。  以附录《吴湖帆先生与我》一文为例,王先生对恩师吴湖帆先生的性格、书法与绘画进行全方位的赞誉,而吴先生的另一位弟子陈巨来先生,在其《安持人物琐忆》的平生自述中,将恩师如何制假贩假、用一技之长怎样骗钱骗色等事情,全部述而不作地勾勒出来,还原出来更见本色和性情的吴湖帆先生。相对王先生对恩师的描述,出于为尊者讳而不涉及人物的臧否品评,所以他同样在品读绘画中,也仅止在笔墨上进行甄别品藻。也许是对于鉴赏家而言,以鉴别绘画的真伪和技艺的高下为主,画家的品格才情并不影响绘画优劣的判断。而陈巨来作为一名散淡闲适的艺术家,自然更多关注人物的品格心性与才情。脱离偶像崇拜的观念,更能还原人物本身的性情和品质。反观对近当代艺术家的评论,更多的理论家应该反省自己的笔触是否“涂脂抹粉”,自己的行为是否“巧言令色”。  中国画发展过程中,随着绘画的形式和笔墨的不断发展,品评的角度也在不断扩展,宋元时期尚可仅从绘画本身进行品藻,但明清以来文人们将中国画拓展成为诗书画印的整体构成,画家的品格德行在绘画品评中则凸显出重要性。关于人的品性与道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格理论方面的研究中写道:人性生而具有,而非后天形成。它有一个本质的、内在的结构,该结构由种族内所有成员的内在潜能和价值构成。马斯洛认为人性生而具有,并非后天形成。王季迁先生在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时候也巧妙地说道:“你会发现有些人生来就极雅,而别人也许读了万卷书但最后仍然是俗的,这对绘画或任何事情来说都一样,换句话说,笔墨就是一个人内在天赋的一部分”。  无论是笔墨的意蕴还是个人的品德,碰巧都有“天生德于予”的理论与见解,暂不论对错,总之,如今能见到王先生毕生读画所获得的经验感受,也是每一个爱画之人的幸事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给外行看的,观念旧
  •     笔墨的见解十分精到!还有各家的联系与对比。
  •     难得的是有干货,同时可读性也很强,很认真并且充满愉快感的读完了。惊叹王老的法眼太神奇之余,成了徐小虎的粉丝,感谢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逼出了大家所关心的这些干货……挑战导师追求真理的精神也特别让人佩服,看了以后有个感觉,她真好像是书画研究界的湘云呢~
  •     算工具书、类似国画版的霍克尼谈艺录,不过没那么多的理据,老爷子很细致、怪专注的
  •     当中有些部分是说的累,换个中国人去问或许会问得更好吧。不过也不一定。
  •     王季迁说了以前人不会说的东西——笔墨。书中配图虽周到,但对于精确了解笔墨,最多是望梅止渴吧。中国画的精品,在美国博物馆比在中国更容易见到;好画无法亲见,我等普罗大众也就只能翻翻此书望梅止渴了。但对画家而言,看不到精品,怎么能提升呢?看完此书,这种遗憾尤甚。
  •     目前在读第二遍,有启发,但没有预想中那么大。能感觉到提问者想要厘清一些问题,但还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也许中国画这么混沌的题目,本身真伪都拎不清,历来又都是自说自话自成一家,专业画家业余画家各有一套,有时一人还身兼二职,想说清楚本身就是Mission impossible,说来说去永远是个人喜好问题。。。只苦了这些研究中国画的老外,辛苦半天还被说不懂。。。继续读继续看,没别的办法。
  •     对于不了解国画的我来说,看起来有些费劲。欣赏作品而已。笔墨!
  •     从笔墨的角度去看中国画,这里面有技法的传承也有创新。气韵生动,皴法,硬笔软笔,方笔圆笔,墨有五色,生纸熟纸,每一个点都有好多东西可挖。
  •     太好看了,深入浅出字字珠玑,又俏皮又干货,好幸福!
  •     超级好看!两位的对话有趣又生动!可惜我学识太浅有些看完了却没有看透,要多多看画才是
  •     很多地方还看不懂,估计真得动过笔才能对笔墨有所体会,按徐老的说法,赝品真多啊,包括博物馆里的那么多古画她都说是假的。董其昌的好我还不大体会得到,但王蒙倪瓒是真的好。
  •     嗯,吴湖帆弟子,一些画家风格的分析以及对于笔墨的强调是这本书最为宝贵的部分。笔读。
  •     如闻天人语
  •     内容不敢置评,可广师大出的精装本真是烂,翻阅一遍已脱胶。
  •     对我来说受启发之处太多了,长置案头。
  •     雖然徐的問題劍走「偏鋒」,但王確實是「真」大師。
  •     年过完,书也看完了。笔墨的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懂,看得云里雾里,只是有了个引导,以后看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比。王季迁讲的那些无法描述的书画艺术巅峰境界,其实也是中国文学的巅峰境界。艺文,息息相通。人生朝露,艺文千秋。
  •     主要谈中国画中山水画的笔墨。观点是笔墨为先。平衡的笔墨为中锋,不平衡的为偏锋。
  •     艺术史论上别开生面,鉴赏方面也将传统“默传”尽可能地方法论化,满篇皆是通俗易懂的家常话。正是要这种让人一知半解又勾引出诸多好奇的才好。
  •     亦是与语文、写作相通的宝书。徐小虎的问答好聪明!
  •     读的时候是想拿来当成个教材看看学点东西,可惜这书的内容现在一点也想不起了,算是什么也没学到。只记得书的内容并不多,看不懂的地方挺多,定位模糊,大概是给王季迁先生的粉丝们出的一本书。。。
  •     西方人总是试图将传统绘画最深层的趣味通过理性思维分析结构出来,有时候即便说明白了,也不一定能领会,想完全领会的前提是已经不需要通过别人来解释了。
  •     以我外行看,王季迁先生相比“看画”更像是在“看画画”,一种以“鉴藏”为落脚的鉴赏方式。
  •     只恨自己不会画画。。。
  •     王翁女儿捐了套新印的家谱,关于王翁的几位先人,记述并不详细,王翁本人倒清楚的很,看来并非王鏊最直系的后人
  •     王师教你如何看董其昌,这老师永远只说好不说他为何好的大师。
  •     其实很多没看明白
  •     世间少汉子,总有奇女传。
  •     徐小虎是个固执的人,她总是会要把王季迁引向自己设定的题目。而我总在期待王先生天马行空的扯开去。
  •     身为一个外行,解答了我心中关于中国绘画的几个困扰的问题。
  •     关注中国古代美术,提高自身修养
  •     比较零乱。
  •     我的鉴赏修养到不了豆瓣无数给9分的高度,图片印刷不是很清晰。道理略懂,还需要多看。
  •     对话体,讲鉴赏的经验。赞
  •     内容具体而有力
  •     很见质的一本书,对话也很有趣味。王季迁关于笔墨的优劣判断可以说是对传统鉴赏理论的精确发挥。但王的理论也有阙弊,单从线质是无法解释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的高下的,线质跟手技有关,但是传统理论显然又认为要超越手技。并且王季迁的正锋理论(其奉书画同源说),乾隆皇帝的字无一不是中锋用笔而重心内于字间……但他的字却不是很好的。
  •     努力地以“可解”的方式谈论中国古代绘画的“笔墨”,虽然好像也没谈清楚,但已做出不少提示。另,插图的质量不错。
  •     理想国的这一套都不错。
  •     理想状态:边看书边看原画;_ ;
  •     随手从书架抽出的一本书 正在读
  •     对材质、方式的阐述分析很细腻
  •     兩位都有點可愛〒▽〒
  •     相比閱讀文獻著述,對談是一種更為適意的方式,關於筆墨的問答機智犀利,這不是關於筆墨的學術論述,更像是一本王氏個人的筆墨回憶錄,不避諱個人偏好、直抒己見,讀者好似跟著他們的對話在閱讀繪畫的“形狀”,或許不那麼熟諳於心,但仍感覺像是遇到多年未見的老友。
  •     需要意会的地方挺多,当然大部分是因为我对作品太不熟悉了。想找本各家皴法详解来看看。看前言的时候就在想,后来一查,徐在普林斯顿的导师果然是方闻。Such a slippery ground, Chinese art history.
  •     实用兼美学,好书好书,不过我看了算是对牛弹琴。推荐习国画的朋友看看。
  •     對話式的中國古代繪畫評論分析,實在好玩。譬如以歌聲喻筆墨,對皴法的講解結合示範,都確實讓人能夠明白。對何為好的筆墨等問題上一些觀點講的令人服氣。有些觀點雖然與眾不同但講出了自己的邏輯,很開眼界。小虎的提問也有趣,很多次王先生講得開心有點跑題他會著急拉回來。順便看了王先生示範皴法我也去試了試,結果還是很悲劇的……
  •     王是文人趣味、文人鉴赏力的活化石~他那种看画,也是“广陵散于今绝矣”了吧。和美术史讲法完全不同,对于求新变的画家并不高看,反而欣赏董其昌和王原祁。很多点相当受教,还得多看点画去吸收。。
  •     (也是被自序雷到了,一会我一会小虎的,最怕自己称呼自己名字的雷的不要不要的。。。)
  •     王老还是很牛的,关于笔墨的理解,受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