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发现欧洲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108046048
作者:(英)刘易斯
页数:346页

书籍目录

中译本导言
中译本编按
2001年平装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 接触与冲击
伊斯兰教史家看历史性战役/伊斯兰教政权重心的转移与分散/穆斯林看待基督教的反攻/十字军的一些影响/土耳其人与蒙古人的相继崛起/奥斯曼勃兴时的穆斯林史观/葡萄牙之反攻/俄罗斯人的复兴与扩张/伊斯兰势力的消长/伊斯兰权势的历史转捩/此消彼长下的新奥斯曼政策/强权林立时的伊斯兰吉哈德遗风/西方特权泛滥和新技术之引进/18世纪穆斯林对历史变局的看法/世变之初的后知后觉
第二章 穆斯林的世界观
伊斯兰国家的命名/伊斯兰之地与战争之地/休战和通行证/与外教并存的办法和典故/失地之后的去留问题/初期穆斯林看欧洲民族
第三章 语言和翻译
穆斯林几种主要的语文/穆斯林的翻译事业/翻译希腊文时的重点领域/不知有拉丁文的存在/沟通渠道和通译员/穆斯林通译的由来和地位/学者对欧洲语言的认识/欧洲语言的普及层面/法语的盛行/西化时欧洲语言的重要性
第四章 媒介及中间人
穆斯林去欧洲的种种限制/盟友和特使团的故事/使节的报道和有关的史料/有关出差或游历欧洲/对法兰克事物的观感/外交关系和致辞格式/两方外交关系的演进/与欧洲人接触的行业/穆斯林官吏的组成之演变/犹太人和希腊人在奥斯曼的消长/轻忽使节的派遣/穆斯林的游记及其观点/另一位大使的不同观感/学者政要的记载和观感/奥斯曼和摩洛哥报告的不同观点/使节眼光投向西洋/威尼斯土耳其客栈的故事/两个方向的流动人口/两位流亡的亲王/双方的特务/介于两个世界之间的检疫站/穆斯林的几本欧洲游记/后来的留学运动
第五章 穆斯林学者看西洋
学者开始注意西洋/有关欧洲的介绍/有关欧洲的地理知识/欧洲的民族和肤色/有关法兰克国王世系的资讯/有关英国和罗马/关于爱尔兰和波希米亚/法兰克国和热那亚人/关于英伦三岛/看待世界地理和世界史的视野/大时代中穆斯林的世界史观/最早的地图和航海图/地理著作和某些高官的相关知识/有关欧洲民族和历史的记载/少见的大格局史观/官方史家的有限观点/官方史家对欧洲史的认识/突破框架的另类史家/史家看对欧关系与和平/18世纪官方史家的眼界/18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
第六章 宗教
以宗教做首要的认同和分别/谈到基督教时的习惯用法/基督教的分裂和对方政界利用新教/对天主教的了解/对遗民、遗物的感触/面临历史变局时的观感
第七章 经济事务:认识与接触
初期人士看西方事物/穆斯林国内奴隶的来源/奴隶的社会机会及其后来买卖的变迁/奴仆的地位和功用/进入后宫的女俘虏/作战物资的供应/有关英国布料的说法/贸易性质的改变与嗜好品的流行/所观察到的欧洲经济/有关西方经济的见识
第八章 政府及正义
初期穆斯林眼中的伊斯兰/伊斯兰的领土和领袖/对境外统治者的称呼和致辞格式/奥斯曼官方对欧洲君主的称谓/宗主国的措辞和居高临下的态度/仿效普鲁士的改革建议/对欧洲女王的观感和政制之认知/关于共和制的认识/对三种政治制度的认识/普遍敌视共和思想/有关西方的立法与司法/关于欧洲人执法的其他记载/
……
第九章 科学与技术
第十章 文化生活
第十一章 社交生活
第十二章 结论

作者简介

在西方传统中,“发现”的主体通常是欧洲人,比如哥伦布“发现”美洲本书却不同,这里的欧洲人并非陌生、遥远蛮族的发现者,而是受到伊斯兰国家发现与观察的化外之民。在中世纪时,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欧洲,在数学、医学乃至各门科学上,学会阿拉伯文就可以接触到当时最先进的知识。作者以翻转西方学术传统的气势,探讨了穆斯林对西方认识的来源与性质。这部生动活泼的作品勾勒了千百年以来欧洲与伊斯兰世界彼此影响的微妙方式,以穆斯林的观点重述了图尔战役、十字军东征、勒班陀战役和维也纳之围等著名历史事件。作者引述了伊斯兰学者的史料,描述了他们对西方事物,诸如庭园、绘画、议会、卫生、仪态乃至妇女服饰的印象。


 穆斯林发现欧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伯纳德 刘易斯作为伊斯兰教及中东史方面的巨擘,能有如此独特著述看来是思索已久,希图跳出学界惯有视角的束缚,摆脱后知之明,还原近代之前伊斯兰世界的原貌,尤其是穆斯林的世界观,欧洲观。这本书很有启发性,起码对我来说,作者从历史发展的当下时态来看到穆斯林和欧洲的关系,撇开了许多人对穆斯林封闭、落后、守旧、顽固的成见,肯定其曾经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还原了曾经存在与欧洲力量进行对比时显示出的更为文明、更为开化的一个时代的这样一个事实。在史料的使用上,也基本上做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但有个瑕疵,也有可能是译者的问题,许多地方用词很不恰当,模棱两可,不知其所指,似乎让读者感觉连作者都无法确定具体史实的真假。说道翻译上,译者总体来说,还是清晰的传递了作者的思想和史观,但是许多地方句子总是不通畅,读来拗口,尤其是长句,常有让人不明所以,指代不清的困惑。而且还出现了在同一页同一个英文人名的不同中译版本。再回到作品本身来说,可以发现其实对我们的国史研究很有启发,尤其是近现代史观上的启示上,奥斯曼帝国,甚至整个伊斯兰世界很早接触欧洲近代化,而且在地理上比中国跟为接近,也在很多方面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西风欧雨的洗礼。但即便到了19世纪,许多伊斯兰国家甚至比中国更为封闭,冥顽,自视天朝上国,抗拒本土的近代化运动。这点与中国颇有契合。再一个作者经常性的探讨同一时期,欧洲人与穆斯林的相互观感,让我们对于人们的观念演进的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于人性的进化有了新的体悟,举个例子来说,就是欧洲与穆斯林的宗教观,准确的说是异教观念,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完全可以开拓一个全新的领域进行探讨之。再一个就是两者各自的文明观,特别是这个伴随着历史的推进,欧洲与穆斯林对于文明观念的蜕变,很值得研究。最后再来提点意见,就是由于伊斯兰世界和中东地区名族复杂,历史纷繁,而本书没有采用编年或者说是按时间脉络编写的方式撰写,在使用史实时,难免让我们这些没有专业知识储备的读者一头雾水,尤其碰上对某一时间段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时,总会产生于上下文冲突之感。总之,这是一本好书,完全可以写成十倍于是书的体量而不显冗余
  •     伯纳德•刘易斯的此书在被翻译成中文时,译者自行加了一个副标题“天下大国的视野转换”,这个是原书名没有的。其实原书的内容也远远不限于此。不过歪打正着的是,在我看来,这个副标题似乎加得恰到好处,特别对于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倒是恰如其分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他者参照系。相信每一位看了这本书的人都会有大致如此的感受,至少我看后,印象最深的,也还是这方面的内容部分。很久以来,我们就习惯于把天朝中心主义、睥睨四夷的心态看作是我们的专利,不过看了此书才知道,与我们比起来,穆斯林世界的天朝中心主义心态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与我们一样,伊斯兰教最后的世界帝国奥斯曼帝国也牛得很,也有一个和我们自称天朝一样的词“高门”(Sublime Porte)。身为伊斯兰世界的君王兼哈里发,穆斯林也同样是“天无二日”,他们根本不把周边其它国家的君主视为王,即使是曾经和奥斯曼人有同盟关系的法国国王,也只被他们称作法兰西“总督”(Bey)。在法国人眼中的结盟,在奥斯曼人眼中却只是外夷面对天朝的向往和寻求庇护,这跟我们的“朝贡”心态又何其相似?即使到了王朝衰败,西方人步步紧逼之际,昔日的天朝上国也不肯放下身段,依旧自欺欺人。十八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在俄罗斯人和奥地利人的逼迫下,丧师失地,已经无法自理,却还是不肯承认欧洲列强与自己平起平坐、甚至居于其上的现实。虽然为了自保而不得不与俄奥两国的敌人普鲁士结盟,但却丝毫不愿在口头上承认这点,反倒要由教法学家引经据典,才得以让“抚夷”之举成行。如果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大概就是相信天上只有一位真主、地上也只有一位统治者和一套律法的穆斯林,在现实中具有更加进取性的圣战(jihad)精神;与之相比起来,中国传统儒教观念中尽管也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识,但是在现实中,由根据王畿远近而划分五服的做法,显得更为保守和温和些。当然,如果仅仅以此来指责穆斯林世界的人们,似乎也不尽公平,毕竟,不那么关心外部世界也是一般民族的天性。只不过,当这样的心态与一种普世主义的宗教及意识形态相关联时,就会变得不可理喻地固执。将穆斯林世界的转型对照东亚儒教世界,一方面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比较视角;但一方面,其中令人困惑惊讶之处也不少,因为奥斯曼帝国比中华帝国先遭遇近代西方的冲击,而且冲击也更加直接,但是其转型却反而更显迟缓。即使帝国瓦解之后,直到今天,中东国家的现代化之途与东亚世界相比起来来,似乎仍要艰难得多。看来,心灵的距离其实远比地理的距离要远得多,这恐怕只能理解为宗教带给不同民族的后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伊斯兰的天朝中心主义意识其实远比我们强大得多,恐怕也要比我们更具代表性。我很奇怪的是,有关穆斯林世界与儒教世界的比较,其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也比与西方的比较更具现实性,但是在中文学界却也被极不应该地漠视。在我们眼里,除了西方就是中国——极具讽刺性的是,穆斯林的态度也一样,从来没有正视过中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真正有深入洞察不同世界现代化的学术著作面世呢?但愿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在这个意义上引发人们对此同时也超越此的更多思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发现还是不错的
  •     自称是以什么“穆斯林”视角看欧洲,结果他选用的史料大都显示穆斯林根本懒得在乎欧洲。那么你至少该从宗教社会经济方面分析下穆斯林这种心理的来由吧,可作者连这都懒得做,仅仅满足于罗列各种无关痛痒的信息。好吧,这种漠不关心的写作方式也许正深得“穆斯林视角”的精髓呢。阿弥陀佛。
  •     对穆斯林不了解的人一下上来就读这本书会有点把控不住的感觉,因为很多背景知识都没有。不适合做入门书籍来读。
  •     译者真有够烂,不找原文都能读出很多(翻译造成的)错误和矛盾。原本我以为这本书是讲穆斯林入侵欧洲的历史,结果其实基本是19世纪前的奥斯曼土耳其西化史。
  •     萨义德狗带
  •     比较琐碎,多为罗列
  •     又一本买瘸的。段落行文来看,翻译水平堪忧;逻辑框架来看,原著作者不知所云。就它普及的一些伊斯兰知识,给2星。
  •     去土耳其前开始读这本书,在热浪袭击欧洲的午后终于读完第一遍;尽管作者援引了来自于奥斯曼帝国的很多史料来展现曾经“穆斯林眼中的欧洲”,其行文结构和所加的注解仍然脱不开欧洲中心论的模式,但一边看一边对照我大天朝过去数百年间对于洋夷的态度,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     引用了穆斯林史料,但依旧是以欧洲人的视角看穆斯林。
  •     翻译太烂
  •     翻译差评
  •     一直以来对伊斯兰文明一无所知,看完本书也仅了解一点点。评论说翻译很差,我没有核对原文,但译者文笔还是很通顺明了的,阅读无障碍。
  •     见土耳其思中国
  •     细细碎碎的史料堆砌了很多很多,然而,看完后基本记不住什么深刻的地方,不仅穆斯林的形象是冷漠封闭的,欧洲人也没有多少丰满的形象。
  •     “直到现代初期 伊斯兰民族仍然维持着睥睨群伦 不可动摇的文化优越感 就像今日西方的某些人一样”看得粗略 也进一步了解了这个宗教 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历史 读得断断续续 还要加油啊!
  •     首先,翻译质量相当差,语言组织的翻译腔很重,大部分语句缺少汉语固有的结构完整性,读来支离破碎。 其次是文章本身,正如很多人提到的,作者本人对穆斯林的欧洲观和相关史料的梳理缺乏系统性,拼凑信息,缺乏统一的行文脉络,读之甚为失望。
  •     还可以,但感觉有些浅,面面俱到,但每项都似不太深入。
  •     萨义德在《东方学》后记里评价他的死对头刘易斯:“他的全部工作似乎就是为了警告西方消费者注意一个恼羞成怒的、具有不民主天性的、崇尚暴力的伊斯兰世界的威胁。”
  •     内外向认识的演替缱绻
  •     主要是翻译得太差劲
  •     绝对的刘易斯风格,翔实的史料,充分的分析,独到的见解,本书是刘易斯教授于1982年创作的,在其中东问题和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上接《现代土耳其的兴起》,对奥斯曼早期未能现代化予以研究;下起《中东》和《what went wrong?》,探究伊斯兰-西方文明交流史。 站在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视角审视,你可以同意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对他的种种批评,你可以认为他的学术研究充满了偏见,但中东问题、伊斯兰文明的研究不可缺少他的声音。这就是伯纳德·刘易斯
  •     除却政治上的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 处于欧亚大陆之间的穆斯林国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     失于琐碎,穆斯林世界毫不关心十字军东征还是挺厉害的
  •     在发现方面,新的阶段开始了,且几乎持续到我们这个时代。
  •     最能凸显心灵的广大精微的,莫过于好奇心。典型的学者作品。
  •     教科书、论文,从多个角度讲述穆斯林世界如何固步自封,引用的都是穆斯林历史资料,赞扬“理性、科学、进步”。
  •     有趣的视角,翻译略呵呵。 真名:天朝上国心态的养成、表现及其后果。 某些心态真熟悉,大约前现代的“文(中)明(国)人”思考回路也有类似之处吧。
  •     正如萨义德批评的,该书作者有强烈的欧洲中心观,即使他用的是土耳其的史料
  •     穆斯林和基督徒两大比邻而立的文明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底是更具活力,更能突破桎梏的欧洲文明成为纵横欧亚的翘楚.
  •     材料匯編。
  •     太专业了
  •     换个视角
  •     如果让我翻,也许我会给它五星。
  •     把穆斯林换成天朝,差不多都讲得通
  •     穆斯林对欧洲的认识史。典型的伯纳德·刘易斯著作,“有理有据”,据肯定是很充足的,但是到底有多少理,还得多加判断。
  •     总的来说就是古代穆斯林对欧洲完全不感兴趣。
  •     名字和立意很诱人,用穆斯林的史料解密穆斯林是如何同欧洲人接触,战争,交易,挫败等。但是感官上为啥还是欧洲发现穆斯林世界?只不过用穆斯林史料来证明。
  •     故事性不强,考据严谨
  •     书名主标题容易造成一些误解,读了内容才发现应该是穆斯林记录中的欧洲。他们基本挺看不上欧洲的,哪怕在欧洲已经逐渐发展强大后...类似这样的心态似乎很容易在文明古国中存在。
  •     其实是一本非常棒的书,用心去看完,就会开始理解为什么中东局势一直这么乱。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不可以理解,而是因为生活观念的大前提相差过大,信仰的力量在我这种没信仰的人看来可能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它的的确确就是这么数百年来纷争的起因
  •     除了题目起的好之外。。。写得好晦涩,无聊
  •     阿拉伯世界曾经在建筑、医学、数学、贸易方面都领先于世界,所以他们觉得没必要向别的民族学习什么这一点和天朝何其相象。当基督徒的世界崛起的时候,很少有人能意识到世界的变化。所以,今天世界的视角是西方人的角度。作者从穆斯林的角度,实际上就是奥斯曼帝国的角度来看西欧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固步自封和傲慢令人印象深刻。
  •     前段时间本已入手这本书,后因为快递送错地方,退回亚马逊而作罢。后发生了巴黎爆炸事件,为应付陈老师的课前问答,从图书馆借来,补充伊斯兰教的知识。不久,因为事情太多而搁置阅读计划。今天又重新捡起,但陈老师课已经上完,对这块知识的兴趣锐减,遂匆匆扫过,在脑中留了个印象,待日后用到,再拿来翻阅。
  •     穆斯林现代国家概念的形成是被动的,其中心只有一个,就是阿拉伯帝国。土耳其语、突厥语都深受阿拉伯语的影响,阿语之于穆斯林等同希伯来语之于犹太。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中,没有极端、强力对外扩张的教义,假设信仰佛教,估计基督教早就一统世界了。
  •     因为当下中东混乱局面以及恐怖主义给全球带来的影响,我特别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需要从历史去找原因,于是从书架上拿下儿子此前被在那里的《穆斯林发现欧洲》。说是“发现”,并不确实,要表达的是中东逐渐有了了解欧洲的欲望,学习欧洲的过程。读完本书的一个感觉是:或许是因为地理原因,或许是宗教原因,中东穆斯林眼里好像只有欧洲(然后延伸到美国),只有欧洲才能够成为对手、成为敌人。中东,受宗教的影响,认为自己代表了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却屡受挫折,二者对比之下,导致当前种种发生。这好像就是此书作者的基本观点。 就书本身而言,“还行”就可以了,因为这个论题的重要性,所以我给了“推荐”。
  •     翻译的不是很好,但是读起来还算流畅。其实,这本书的观点蛮简单的。
  •     在传统与现代中,东方问题的演进一般是从西方的视角来进行。本书提供了一个东方来看西方的视角……诚然语言上的确没什么吸引力,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会很吃力。
  •     [世界史] [伊斯兰文明]
  •     差在翻译上,遗憾
  •     这本书写的相当棒,作者从穆斯林的角度来回顾两大文明的接触,而不是我们习见的欧洲角度来讲解,叙事能力完爆年鉴学派一百条街。作为经典级著作,打四颗星就够了,但鉴于作者不断被大外行,即恶棍萨伊德抹黑与污蔑,出于同仇敌忾之心,必须五星奉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