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败犹荣的先知》书评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08081536
作者:冯克利
页数:240页

《虽败犹荣的先知》:无人问津的先知们

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会有知。(《旧约•以赛亚书》)这篇书评或许会很怪,因为它要谈论的对象,刚好是一本书评集。读书是一件私密的事,毕竟这一行为在大多数时候只能由人自己独自完成——独自阅读,而后独自思考。因而书评本身的意义究竟为何,实在是个难说的话题。评论者的表达,终究是个人思考的结果。如此看来,以如此的方式产生的文字,或许与旁人并无关联了。但世间的书评却不尽然如此。或者说许多书评,关照的其实是如迈克尔 刘易斯所说的“他人的生活”——他们希望,可以将自己在书中得到的启迪与人分享,譬如本雅明,那个被称为“最后的读书人”的犹太人,他的一本文集便被命名为《启迪》。从某种意义上说,冯克利的这本《虽败犹荣的先知》,其实也是这样一部作品。写这样的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将“启迪”分享的善意,同样也需要足够的能力——所谓“启迪”,不应是单单从一本书着眼而窥见的“一点”,而是由一点切入,汇成一道光束,甚至是一个辐射面,从而带来新知。这便要求书写者要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将这些储备以合适的方式组合、创造。《虽败犹荣的先知》中的文字各自独立,主题大多与“政治哲学”相关。对于读者而言,陌生和生涩是这一领域带给我们的最普遍的印象。但它同样十分重要,毕竟“公民”是一个社会的基石。而对政治哲学的思考与反省,关乎我们要怎样建成一个美好的未来。当然,既然以《虽败犹荣的先知》为名,自然“先知们”的思想主张与生命轨迹,便成为了书中探讨的主体。实际上,书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便是书名的来源。那篇文章的主角是马克斯•韦伯,一位同样伟大的德国思想家,他冷静而审慎,即使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不曾忽略在“民族”的语境下探讨帝国覆灭的可能,由此,“先知”之名赋予他实在无愧。冷静与审慎是一个学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因为任何学术研究都需要在客观的语境下进行,才不致脱离正轨,而尤以政治哲学为显。可是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却又处在颇为尴尬的地位——爱因斯坦研究出相对论可以应用到天体物理领域的实践中去,可是哈耶克说“罪恶者当政”,又有何用处呢?社会科学领域的困境在于他们的目的在于“复述”。在复述中着实可以窥见有关现世的答案,但这答案往往太简单,简单到“不证自明”。在前言中,冯克利先生说,“妥协才是政治的灵魂,审慎才是国祚之神明。读一读那些政治学先贤的好处之一,就是它可以使我们拒绝因过于爱憎分明,遗忘了这种品质。”出于这样的初衷,他结集了这样一部作品。我推荐这样一部作品,仅仅因为,活得理智些,也许没什么不好。

一个文人的政治身诫

这是一本冯克利的书评集。虽然他在序言中说,读这些书的活动“多是在卧榻或厕上完成,所谓‘研读’完全谈不上”,但当我细细披阅这一篇篇行文古意盎然,论述层层深入且旁征博引的书评时,时常忍不住击节赞叹,为作者的渊博与思辨折服。我所最为认同的是冯氏抱持的政治观念。在这本书中,他并未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但在他激扬文字论英雄,细数成败得失间,其核心灵魂已然呼之欲出。什么样的政治家可称得上杰出,甚至被冠以“先知”的名号?冯氏列举了一系列或振聋发聩,或生僻冷门的名字,并一一娓娓道来。他首先要有信仰。提出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的阿克顿,这句名言虽然为人所津津乐道,但他本质上却不是一个激进的民主改革派。在他的政治理念中,始终把自由和信仰放在所有价值之首,并且认为能够保证其安全的,只有建立在权力制衡原则上的宪政制度。他反复强调权力制衡的观点虽令他为后世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所漠视,但在冯氏看来,却恰恰是他作为史家的智慧体现。他其次必须清醒。泛意识形态化的环境的最可怕之处在于,人们会像被施了催眠术一样,莫名其妙地放弃对集体行为独立的价值评判权。集体无理性对社会与人民的杀伤力是不言而喻的。阿隆所反对的“有目标的政治”,正是社会主义中国急需的一种状态。政治在不那么高尚的政客的运作下,陷入同道德行为根本不沾边的高成本状态,这样的教训已经太多。他要能有预见性。伊拉斯谟身处一个信仰堕落、社会动荡、各种势力暗中角逐蠢蠢欲动的年代。他以深刻而长远的眼光看到,无论是顽固派还是革新派,在狂热激昂的势态下创立的天地,都不可能是乐土。他的“下蛋不孵”,并不是怯懦畏缩的表现。他须精擅制衡。圭恰迪尼比起他的老乡马基雅维利,在名气上大大逊之。究其原因可以发现,马氏抱持的是改天换地之心,他先高喊人定胜天的口号激荡民众灵魂,又以厚黑权术慑服人心,最终使民众拜服脚下。圭恰迪尼则认为政治家的可贵之处不是对抗命运,而是善于观察事变,顺势而为;政治的首要功能不是明是非,辨真伪,而是建立规则,消弭冲突;不是不惜一切达到某个目标,而是把目标的选择权留给社会。他的政治思想及举措以稳定、平衡为目标,却必然缺乏了煽动性,不为后世那些呐喊改革却带着势利的自由观的激进人士所喜,自然名声不远。但偏偏这一类人是大多数革命的参与者。因此,革命带来的自由常常得不到保护,甚至被摧毁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最重要的是,他必须冷静,敢于作为,并且甘愿牺牲。在开篇的论托克维尔的《理想的陷阱》中,他指出托克维尔看到了民主的势不可挡,但民主可能导致的多数人的暴政一旦与执政者位高德薄、发声者不解政事的割裂现象结合在一起,便可能让所谓的理想变成陷阱,并滋生最令人憎恶的行径。而在与书同名的《虽败犹荣的先知》一篇中,他大力褒奖了马克斯•韦伯。韦伯笃信“实力政治学”,但同时又把宪政民主视为贯彻这种实力政治的必要条件;他认同自己民族的历史使命,但同时始终坚守知识的诚实,尽管这时常与要求南辕北辙;他在波谲云诡的社会政治形势中始终冷静自持,并敢于逆势而行,批评直言,哪怕这意味着自己政治抱负的落空。他们二者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当得起“先知”这一称号,“虽败犹荣”这一前缀更凸显了他们的风骨与悲壮。有社会责任感的思想者,是国家精神的中流砥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两句话道尽了志士学者们肩上的重担。独善其身容易,难的是谨守合理的界限,上谏诤言,下启民智,不以功名利禄为念,而以万民福祉为重。冯克利在本书的序言中直言:“学政治不能只坐而论道,而是要起而践行,且事关天下苍生,故当以自爱而不自贵为宜。”我想,他努力写就此书,正是对这一身诫的最好诠释。文/曹怀宁 2014.11.26

清醒旁观者的 政治阅读笔记

清醒旁观者的 政治阅读笔记《虽败犹荣的先知》是冯克利的一本书评集,书名来自于他为《马克斯·韦伯传》一书所写的评论。  在集子的“前言”中,冯克利说了几句我颇以为然的话:“我认为读书便是与陌生人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无论作者是死人还是活人,无须征得其同意,他都会给你很多帮助。至少我自己的经验,那些素不相识的作者提供的帮助,要比熟人多得多,也大得多。对于熟人过于热情往往会惹来烦恼,而对于好书,无论你多么热情,从来只有正回报。”  在该书中,冯克利以简洁犀利的笔触,梳理当代西方思想体系,引领读者以历史性、怀疑性和批判性的自觉思维,重新思考中国当代的政治热点。书评是一种阐释和延展的艺术。作为一门学问,书评可以很高深,也可以很粗浅。一篇好的书评,较低的层面应该是具备阅读辅助性,而更高的层面应该体现独立性、批判性及思辨性。  虽然冯克利在书中自曝“即使算上这段(武汉大学‘函授大专’)经历,我基本上也是个没有正经读过书的人”,但正是这个自称“没有正经读过书的人”,却对西方的政治思想研究颇深,不但翻译了 《民主新论》《乌合之众》《自由与权力》等大量西方著作,还撰写了很多不乏独到见解的书评。  有价值的东西永远都会存在。冯克利的 《虽败犹荣的先知》 是一位清醒旁观者的政治阅读笔记,收集在这本书中的书评,多半与政治有关。尽管在书的“前言”中,冯克利说:“妥协才是政治的灵魂,审慎才是国祚之神明。读一读那些政治学先贤的好处之一,就是它可以使我们拒绝因过于爱憎分明,遗忘了这种品质。”但我更愿意读这本书的原因是,从这些文章里,我们既可以一窥西方先贤们的思想,也可以一睹西方国家的“政治地图”,尤为可贵的是,“它可以让你避免莽撞行事”。《文汇读书周报》11月7日第07版:新阅读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4-11/07/content_195243.htm

精彩的书评

这本书是冯克利先生的一个书评集,书的名字就来自于他2003年时对韦伯夫人玛丽安妮《马克斯·韦伯传》一书所写的评论。百度搜索可以知道,冯克利先生是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思想史。他近年来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思想论著,对于学术思想的传播有突破性的杰出贡献,在公共思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因此被誉为国内一流水准的翻译家。他的评论往往由某位思想家的某一本书作为由头,品评书籍、点评人物、纵论思想,侃侃而谈,如行云流水般不着痕迹,颇有谦谦君子之风,而且其中不乏独到之见,多有精彩之论,非常耐读。简要来说,他的书评有三个特点:一是知识广博。作为国内研究近现代思想史的学者,他的书评自然也就集中于思想家们的著作。全书共收录他的19篇文章,不但对诸如托克维尔、马克斯·韦伯、哈耶克、阿克顿勋爵、伊拉斯谟等大众耳熟能详的思想家有评论,而且谈起象布鲁姆、圭恰迪尼、霍布斯、施特劳斯、雷蒙·阿隆、柏克等一般人相对较为生疏的思想家来也是如数家珍,对于一众人等的生平轶事、重要著作、思想观点等都有所涉及,旁征博引,议论风生,可见他所涉之广,知识之博。二是议论深刻。书评固然可深可浅,但深浅之间折射出来的是评者的能力和态度,隔靴搔痒,敷衍了事的评论自然也就没有价值。冯克利先生往往了了数笔勾勒出思想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此展开评述,一方面作纵向的演述,介绍其思想的缘起与演变,在《阿克顿:一个史家的信仰与智慧》一文中,他将阿克顿勋爵在史学中传达信仰的做法归结为“不脱离经验与制度嬗变的信仰”;另一方面又作横向的比较,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进行对比,甚至后人对其的评论也有引述,比如在《圭恰迪尼和他的<格言集>》一文中,他始终都在拿圭恰迪尼与马基雅维里进行比较,还有对勒庞与弗洛伊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的书评,不单单是在评书,更是在品人、论思想。三是现实情怀。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都有强烈的现实情怀,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冯克利先生这本书却很奇妙,19篇文章中除去有3篇是专论国人著作的以外,提到中国现实极为了了,大概数了一下,只有2处(一处在第79页,说:“即使‘改造国民性’是可取的,它也永远洗不掉黄河泥沙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累累伤痕。”另一处在第90页,说“从今日流行的重写晚清史、民国史、抗战史、内战史乃至于整个中国历史的风气,或可体会其用意……历史仿佛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但他的行文之中却始终给我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他在为当下寻找一种解释,寻找一条出路。这当然与他所评之书很有关系,而更大的可能则是,他正是怀着为当下的问题寻找答案的目的来选择读什么书的。写书评绝对是一件苦差事,要想写得深刻,写得精彩,则尤为不易——必须反复阅读所评书籍,不但需要有对所读之书的深刻理解,还要有对作者命意的准确把握,更有赖于自身学识的深厚积累,缺一不可。在我看来,冯克利先生的这些评论确实精彩,而由此反推过来也可以知道,加诸其身的“杰出贡献”、“不可替代”、“一流水准”等词汇绝非溢美之词,更非浪得虚名,的确是实至名归。


 虽败犹荣的先知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