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论》书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532731176
作者:恩斯特·卡西尔
页数:357页

读书报告

本书由人的起源与定义开始,主要阐述人类文明的产生以及一系列衍生学科。上篇主要是纵向梳理人类文明中,由原始思想活动到理性抽象思维的形成过程。下篇横向地从较具体的角度说明思想活动是如何主导不同的学科领域,并以此串联出学科间的联系与发展。一、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这一章里很简短地把原始社会里面,人类对外部环境的崇拜慢慢转化为,恐惧,好奇既而开始探索的过程还原出来。我认为,被动由自然给予,到主动摄取食物,是原始人类主动意识的一次觉醒。也是农业文明的开端。而将外部世界与自我进行区分,向外形成宇宙学,向内形成人类学。(当然那个时候还没能形成学科,只代表一种方向)则更是代表人类能动性的一大步跨越。因为他们相信宇宙和人类都是在同一个原则下运行的。接着,希腊文明里面的哲人显示出人类求知的强大欲望。他们探讨了有关审视自我,道德规划,理性与感性。所有话题都围绕着人的本性和定义展开。以现在的眼光看来,给一切物体以定义都是荒谬的,但那时的人们确实试图寻找每一个现成的真理。并在最初始终坚信,外部世界已经留下了答案。直到苏格拉底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作者认为,苏格拉底是探索“人是什么”的开端。他认为,真理应当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寻找。把探寻真理从理性的独白(我认为这种独白是一种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单向感知)转向理性的对话(比较符合人类群居习惯和人类探寻自我的目标)。在这之后,他又提出人应当是道德的,审视自我的。提醒人们进入一个内省的阶段。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应该就是自省,向外交流,向内自省。这也非常符合当今的交流理念。斯多葛派也呈现出相似之处,人应当听从和尊重他内在原则。而他们又提出了新的观点,人应该与自然和谐一致,同时也要在道德上独立于自然。产生平衡状态。这表现出与苏格拉底的不同,他们更关注与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很明显,哲学的思考开始了。而对人自身的解析并不能消去现实的蒙昧。现实的神秘需要靠宗教的启示解决。因为随哲学产生的逻辑能够阐释数学,物理等学科,却因为逻辑的不矛盾律不能解决人类本性中复杂多变的问题。于是在中世纪,理性与宗教的博弈一直没有停歇。宗教,可以说是用新建构的荒谬解释人性的荒谬。这种僵持的状况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转折。以前一直不明白这种学说的震撼会有多大。而由环境决定论的角度,自然秩序的重整必然会导致人类社会秩序的重整。而自然秩序的调整越接近根本和源头,就越颠覆人类的过去的思考。所以能够理解,2011年据说发现了比光速还快的粒子,这不仅是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颠覆,也是对过去人类思考体系的颠覆。特别是一直以人为核心的自然秩序被替换成太阳。必定是对狂妄的人类的一次巨大挫折。再者,对于宗教,失去解释的自然依据,又被擦除了神秘的蒙昧。变成了一个难以为继的学说,继而引发了宗教迫害等极端事件,以及后来的宗教改革。(对于一个无神论者,很难想象现代的宗教信仰是建立在何种世界观上)由此,以日心说为宇宙观的新人类学登上舞台。同时,作者又提到,蒙田为近代人的理论提供了全部线索(P25)¬¬。(未考证过该学者的文章)布鲁诺将颠覆世界观的灾难转化为福音(P25),发展了“无限”这一概念。柏拉图时期的无限,是无法理解的意思。而布鲁诺认为,“无限”代表着理智不受限制。可以看出,科学推动了人类思维符号的又一次进步。虽然人不在是宇宙的中心,但我们仍可以运用理性去接近真理。许多人物为解决理智危机而做出贡献,伽利略,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接下来的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的编纂者,狄德罗,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学科高速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数学发展将会停滞的说法。他认为“我们知道怎么去比较组织和系统化已有的知识。但我们没有造就发现这种新事实的方法(P29)”。这与清朝的考据文风有些相通。中国早熟的文化令后继者往往沉迷于继承而非创新。无论是在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上。但历史发展证实了他的预言是错误的。接下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更为迅猛,19世纪前叶,生物学巨著《物种起源》使生物学挑战了数学的首席地位。哲学在此时也作出了相应的思考。既然生物能够连续不断地繁衍。“同样的原则能够运用于人类生命和人类文化吗?”(P33)有了那么多人类的符号,能不能在新宇宙学给我们提供的启示下去把这些符号分门别类,系统地构建一个新的体系。但却总是削足适履。历史上总是有那么多患了强迫症的人,他们的本能驱使他们去构建一个有条不紊的新世界。二、符号:人的本性之提示读完本章主要讲述,人们将具体实在抽象成符号,用符号系统交流,减少重复定义,大大增加了人类思维活动的效率。作者认为应该把人定义成符号的动物,而非理性的动物。这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不甚理解)对符号的理解,将有助于我们利用他深入了解人类文明。三、从动物的反应到人的应对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反应和应对有明显的差别。虽然多种动物学实验显示,动物也具有符号化自身行为的倾向。并在如黑猩猩的手势语言交流。但作者提出,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的分别。符号化,应该是彻底客观的过程。但动物还没有能够从情感的层面进化到客观命题的层面。还是原始地依赖本能进行交流。尽管这种情感语言能够小幅度地提高种群的交流能力。但仍旧远不及人类。为什么会导致这一结果呢?动物需要适应环境,就需要接收外界信号。而动物接受【信号】后能做出认定式的反应,很难进行联想。人却能够接收外界【符号】作出联想式反应。(笔者对信号与符号的概念尚不清楚P50)这种现象能在海伦凯勒等盲童的学习中的到体现。每一件事勤,比如水,只要她得到了符号的命名,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和别人交流。我们生来就不依赖于感性材料。而是反过来用客观的符号去感知感性材料或理性材料。就像我们学习文字去表达情感一样。接下来,符号被运用在物体关系当中。人们通过比较,将实在与概念分离。就将符号从现实中剥离出来。单独运用。进而形成语言的雏形。赫尔德认为,语言的重点在于反思。而反思又依赖于符号的思想。大脑受损的人往往能够操作熟练的流程,而不能叫出某物体的名字。没有了符号系统,人就会是柏拉图洞穴里的囚徒,被限定在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牢笼里,所有的领域:宗教、艺术、哲学、科学,都将不对我们开放。四、人类的空间与时间世界作者从两个维度探索该问题。首先从总体上看。有低等生物的有机体空间和时间,他们没有只做应激反应。没有对空间和时间的认知。较高级动物有知觉空间,是各种感觉的复合。但原始人的空间是一种行动的知觉空间,现代人的空间是一种思维的知觉空间。空间上的发展,由于有符号的引进,人类就尝试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空间关系。首先,巴比伦天文学带人类进入了一个超越实际生活的领域。正如情感语言到命题语言的一种飞跃。因为在对外部观察的同时,巴比伦人把星空搬到了占星术中。他们试图寻找天人之间的统一原则,寻找现实世界的秩序,明显地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当然在蒙昧之后,天文学代替了占星术。几何学空间取代了神话和魔术的空间(P77)人们寻找到了更优美更理性的方式。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天文学总是和数学或者是神秘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吧。又一次,人类从实在到了抽象。 时间的发展上,相对与空间的外经验来说,时间作为人的内在经验,更难以被理解。过去的时间就是记忆。记忆是一种功能,而不是一种现象。我们应该主动使用它。认为记忆是一种痕迹,是不甚准确的。因为记忆是包含观念化过程的,并且会被我们放在一个次序里面。大致是,认知识别----观念化---整合,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重新组合,也只是现实在当下对我们形成的一种刺激。而符号化体系又更容易将记忆植入脑海中,因为相同的符号不断被强化了。现在的时间不再赘述,因为我们正在经历。未来的时间体现在人类对将来是有计划的,有预示的。而这种预示与伦理和宗教息息相关。五、事实与理想用一句话来概括非常恰当“概念无则直观空,直观无则概念空”(P88)。既然有了符号,那么事实与理想的界限就很简单了。因为符号可以表达概念。符号不是现实存在(现实性)而是意义(可能性)。所以失语症的人只能认定事实,因为他们不能理解以符号形式存在的语言。而事实与理想的交织,推动人们不断想象,不断创造,形成一个新的世界。人类因为有对时间维度的深刻认识,所以理想是可预知的,这就为创新提供了可能。六、语言在人对外界世界无法掌控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外部世界来了解他们),他们发现自己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巫术语言诞生了,用以与外部世界交流。紧接着替代巫术的是逻各斯(logos),声音与逻辑的结合。由自然哲学发展到语言哲学,这个概念更接近我们现在的语言定义。对于语言的起源,作者有三种看法1、拟声说,最初在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中提出,但很快被推翻。原因是,分析很多普通语言的时候,大部分是找不到对应的音调的(P179)。2、情感说,认为人类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发出的语音。3、标记说(笔者编),将某种具体事物与某种声音联系起来。(注意与情感说的区别,情感说只是与主观情感相联系,与客观的稳定的事物联系更容易把语言系统化)而这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生理基础,在反复听同一首歌,做同一件事情之后,人们会将这首歌与这件事联系起来。形成稳固的标记。这种学说就在语言学与心理学上达成了统一。有语言,便有语言差异。语言差异通常由世界观差异造成的(P190)。而变化的差异又由很多因素决定,地域,气候,人种,人类聚居习惯。所以也不难看出语言呈现多样化的原因。休谟认为,语言就像是一种元素堆积起来的情感。十九世纪的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遵循该路线(P192)。但后来的研究认为,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语言是大众的,言语是个人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社会化规则,遵守它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而语言的研究又可分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历时性的方式,研究语言在历史上的变化。二是共时性的方式,寻找语言在同一时期的特征。语言本身包含形式和物质两部分,在之前的研究中是被分割的。或单独研究音调,如语音学。或单独研究语言意义,如语义学。后来,人们倾向于将两者结合。因为形式,如语法,包含着人类的思维痕迹,而所指之物与思维活动息息相关。这就是对语言了解的一种发展。如同象形文字与象音文字的区别。作者又指出,每种语言都有其维持原样的倾向。如我们的方言。语言发展会经历,过渡,分离,词尾可变化的阶段(不太懂)汉语或许就可以被看成是词尾变化先于它现在的分离阶段的。(P203还是不太懂)语言的不同形态是由质料的不同决定的。语言学家喜欢多样化的环境,但哲学家却喜欢简单化,寻找统一的符号。很多人试图找到真正的巴别塔,回到原始的状态。但他们确实忽视了心理对语言系统的影响,只要人有分别,多样化的语言就一定存在。不同语言并没有优劣之分,某种语言的广泛应用并不代表它更优秀,更有感染力。因为语言没有这样的区别。而反之,多样化的语言能够巩固族群的凝聚力。语言不仅能够对集体产生影响,更能深刻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和思维结构。例如海伦凯勒等盲童的语言学习。使她们进入了一个客观的世界,世界的所有东西都被命名。而她们生怕瞬间的危险带走了对世界的感知,于是企图探索并征服一个客观世界。这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内部的孤独,外部的恐惧。作者又提及,学习一门外语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母语。令我十分受用。在比较中发现差异与相似,从而更好地由语言去了解民族的心理与文化。所以,当下的殖民文化,外来文化。我们应当把他们当作工具,而不要做他们的奴隶。七、艺术艺术的起源有摹仿论一说。意指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并在期中获得快感,在学习中打开求知之道。而单纯的模仿当然不能称之为艺术。所以艺术家们适当比例的偏移,扭曲。就产生了个性化的创作。加入了个性与情感的因素之后。摹仿说也渐渐站不住脚,而让位于卢梭提出的“强烈感情的自发流溢”“当内在的感情对异于它的东西全然不感的时候,它都是完整的,都是活的”这句话非常精妙地揭示了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者在这一章中作了许多类比。比如语言是缩写,艺术是夸张。艺术用夸张的形式引导人们更精准地思考生活,就像一面放大镜一样。而不同的艺术家又有不同的放大镜,我们借此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角度的生活。作为艺术的核心,情感,在诗歌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诗歌里,情感直接,凝练。接近于人类的即兴思考。而读者需要通过自身的情感去感知作者的内容。如果掺杂太多道德因素,对诗歌的理解,抑或是对艺术的理解,其美感就会大大削弱。正如人体艺术在当代遇到的困境一样。作者还指出,维科将诗歌划分为三个时代: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神的时代充满神秘,给人类以无尽的想象。而平凡不是艺术追求的题材,神秘才是。所以神秘的神话人物和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推崇为是艺术的主题。而后来现实主义的诞生推翻了这个立论。虽然很大程度上是模仿现实,但人们认为艺术最终要的是能让我们看见平凡事物的真面目。培根说:“凡是值得存在的东西,也就值得被认识。”艺术不是孤立的,相应的就会有欣赏者。而艺术精妙在于,需要双向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共鸣。这是符号化世界的一个奇妙之处。席勒认为:艺术家与欣赏者必须全神贯注地去理解对方。就像是儿童将游戏当作真实场景一样去投入。八、总结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既拥有种群般的共性和凝聚力,我们有能力用符号承载实在去传达思想;我们还拥有个性,能够在每一个人的大脑中挖掘出不同的灵感。所以立(稳定)与破(创新)中我们思想才能不断进步。

容我斗胆说无趣

书的前半部分用来论证历史上对于人的观念的几次变革,以及各自局限。哲学人类学,即人对自身的认识,一直随着宇宙学,即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变革而变革,这几次变革分别是:苏格拉底时代,理性至上,人的属性是理性;中世纪,理性依赖神性,人是神的附庸;中世纪结束,人以数学理性的完美性突破神的完美性;达尔文时代,人以生物学自我认识。但这每一次对“人是什么”的回答似乎都不那么确切,卡西尔自己提出,人的属性是符号。下面这一段议论很有意思:“在前一种情况下(即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reaction),对外界的刺激的回答是直接而迅速地做出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即人的应对,respone),这种回答是延缓了的——它被思想的缓慢复杂过程所打断和延缓... ...人不再能直接的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的直观实在了。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就相应地退却多少。”(P40,P41)但是这本书到底没有让我把后半部分仔细读完。作者的逻辑常常很牵强,有时还出现进一步退两步的状况。我认为不好的,现在简述如下:首先,如前所述,在给出人的符号属性的具体讨论之前,他对人类自我观念的历史作了简单的梳理,这一段是非常缺乏原创性的,任何一篇简述西方思想史的论文皆可替代。其次,人的符号属性的证明过程及其荒缪,因为这整个论述都是由于心理生理学层面的。第一,卡西尔本人的心理生理学修养我就怀疑,虽然不断地摆事例,但读起来就是不那么雄辩;再者,即便心理生理学上证明没错,这个结论是否就可以直接应用到社学文化领域的研究呢(如他在本书第二部分作的那样)?这也值得怀疑。第三,全书第二部分的结论章,给出了关于神话、语言、艺术、科学等人类文化现象的解释模型,这些模型是简陋且缺乏才华的。转引这本书里所引贺拉斯的一句诗,“诗人的平庸,无论是神、人,还是书店的柱子都不能容忍。”值得一提的是书的翻译很好。很少读过这样流畅的西方社会科学译著。甘阳的才华没有贝卡西尔的巨大身体和晦暗影子遮蔽住。


 人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