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大拙说禅》章节试读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308113007
作者:[日] 铃木大拙
页数:340页

《铃木大拙说禅》的笔记-第14页 -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铃木感受到西方自由危机:“弗洛姆指出的现象。”这种自由的危机是人类欲望在文化的不断强调下产生的,它使欲望丧失了生命原则的自调性机制,使自由变成一种不可控的内在驱迫力。
面对这种自由的危机,铃木大拙认为:这种强烈地吸引过明治维新初期知识分子的西方自由,缺乏精神的自由,就是缺乏“灵性的自由”。于是他创造性地回归东方禅宗的自由之中,创立了自己的自由理想。禅宗的特点:喜纯,诚挚与自由。真的自由,是照着事物本来的样子去看它们,去体会万有“本来面目”。
铃木大拙:在纷纭的人造的原则中沉淀出宇宙的原则,在物的原则中沉淀出生命的原则。
......他爱静,爱瘦,爱冷,也爱这些情调的象征——鹤,石,冰雪,黄昏和秋景是传统诗人的时间和季侯,但他爱深夜过于黄昏,爱冬过于秋,他甚至爱贫,病,丑和恐怖。

《铃木大拙说禅》的笔记-第53页 - 东西宗教象征的问题

十字架是固定不动的。佛教的卐字头是弯曲的,弯曲的东西具有动的性格,而直线,无论纵线还是横线,本身都是不变化的,确定的。佛教具有流动性,基督教却不带有流动性。

《铃木大拙说禅》的笔记-第305页 - 禅与诽句

在画家中,有比较极端的人,观众怎样理解他的画,对他并不重要。实际上他觉得越被误解越好。他的笔触和色块,可以意味着任何自然物。鸟也可以,山也可以,人也可以,花也可以,不是这些也可以。他们说:对于他们自己来说,这些东西是什么都行。这当然是一种极端的见解。如果这个线、点、块在别人的心灵中产生了其他的判断,而且这个判断完全违背画家的初衷,那么做这个画又有什么用呢?为此,画家也许会这样说:“只要你把贯穿我整个制作过程的精神完全接受,然后去体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远东的画家们对所画的“形”,就是这样漫不经心。他们要把打动自己的那种强烈的内在力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如何把自己的这种内在运动表达明白呢?他们大概不知道这个方法。他们只是一面感叹着,一面笔走龙蛇。这也许不是艺术,因为在这样的行为里不存在艺术。即使有艺术,也是极原始的东西。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即使在意味着“人工性”的所谓“文明”的进步之中,我们也常常努力寻求所谓的无技巧,因为这是一切技巧努力的最后目标和基础。有多少艺术隐藏在外观上无技巧的日本艺术的背后?它充满了意味和暗示力,这是完美的无技巧。当“永远的孤绝”被如此表现的时候,这种表现之中就孕含了水墨画和俳句的真髓。
按芭蕉的意思讲,这里指出的“永远的孤绝”,是“风雅”精神。风雅也就是一般的所谓“生活的洗练”,但并不是所谓的“提高生活标准”这一现代的意味。这是生活和自然的纯净享乐,这是对“静寂”和“闲寂”的憧憬,而不是物质的安慰和追求感觉。风雅精神,是在自我与自然创造性及艺术精神融为一体时发生的,因此,风雅的人与花和鸟、岩和水、雨和月为友。下面的一段是从芭蕉日记的前言中引用的,在这里,仅就爱自然这一点,他将自己归了类,他归属于西行、宗祗、雪舟、利休等艺术家构成的群体,而这些人都是爱自然的“风罗坊”(狂热者)。

《铃木大拙说禅》的笔记-第66页

译者把梭罗名著《瓦尔登湖》译成《威尔顿森林》,还附了英文原文Walden,简直无语了。。。

《铃木大拙说禅》的笔记-第95页 - 禅与美术

关于日本艺人才能的一个显著特色,我们可以举发源于南宋大画家马远的“一角”样式加以说明。从心理上看,这所谓的一角,是和日本画家所说的“减笔体“也就是在绢本和纸本上尽量用少量线条和笔触表现物的形状这一传统相联结的,两者和禅的精神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闲寂:生于社会的潮流之中又不随波逐流。
事实上,不完全的东西变成了完全的形态,在丑的形态中,恰恰体现了美。在这不完全的美中伴随着古色与古拙。
日本艺术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非对称性,这种观念明显是从马远的”一角“样式而来。
我们会看到许多非对称性,不完全性和”一角“样式。
日本一些道德学者解释:日本人是不出风头的,他们常常被要求去习惯于一种把自己淡化为虚空的道德,这种人为地消除自我心灵的洁癖,自然而然地在美术表现出来。
总之,非对称性确实是日本美术的特征,而且,它也是使轻快与清爽正在成为日本美术的显著特色的一个原因。对称性能够唤起优美,庄严,厚重的情感,但它也和我们前面所说的逻辑形式主义和抽象观念堆积的场合相同。
都源于:“一即多,多即一”的禅的真理本质性的认识。
牧溪,梁楷,马远和其它绘画带回日本。
梦窗国师
《中国的神秘思想和近代绘画》:十年画竹,先化为竹,后画竹,皆忘竹,即得其妙,神动天随。

《铃木大拙说禅》的笔记-第16页

人类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征服者自然也征服着自我生命原本的一切,它使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承受着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心灵受到扭曲和压抑的巨大痛苦。而所谓“体会万有的‘本来面目’”,就是要解除这种痛苦而达到自由,这种自由是抛弃了被动的自为的主动的自在。
被动——自为
主动——自在——灵性自由——宇宙无意识,客服物我对立,人类中心及自我限界
——自发无驱迫,欲望不会被压抑而焦灼,亦不会被强调而畸形
——体验上个人化的,“自”是“独尊”的自,非与他物对立意
相通融的林奕华之说有:1.一个人的价值是来自他如何看自己(P85)
2.‘我’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是在于能把自己的意愿,以言行体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能够作出主动,凡事不用受环境支配。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我’却成为无力、无奈的代名词——在瞬息万变的潮流趋势之前,我们已经失去掌握主动的自觉和决心。
从表面自由到真正的灵性自由也许取决于自己主动的自觉与决心,将自己从卑微的物化机器感中解脱出来,唯有靠自己自觉找到那个不知遗失在何处的‘我’。电影《英雄本色》中有句台词说,“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就是神”。赞同,于茫茫混沌之中,于重重诱人幻梦之中,能清醒地把握到自己,真可称神,亦或称佛,佛也许就是觉后的人罢了。而此自觉的真我究竟何如?鄙陋如我,只能想到,忍痛割下那些披着“理想”明媚外衣实则内里充满赤裸裸虚荣的自我梦幻,从而停止过于依赖外在的价值标准(只会带来自我厌恶),建立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评判自己,后接受自己,扬长补短,脚踏实地。而禅宗对此“真我“显然有更高卡的要求,因为禅宗提倡的自由是回到本身,那么真人也应该回到那个质朴的本身——宇宙无意识——我为万物,万物皆我。此为旷达的‘无我’,再加上先前的主动独尊的‘我’,组合成此‘真我’。这有无之境里的辩证,包含着禅宗‘背心求心’,‘面南求北’的二律背反,哲学本就如此吊诡。只是不知这种宏愿是否能实现,是否有能做到如此矛盾统一的真我呢?

《铃木大拙说禅》的笔记-第13页 - 译者序

后来,他到了美国,遍历了欧洲,接触了许多思想家,使他深刻地感到了西方的自由的危机。这种危机,一方面是弗洛姆所指出的那种现象;资本主义使个人摆脱了传统枷锁的束缚而获得自由,它让每个人都完全自力更生,他要做什么,怎样做,这都是他个人的事。这种个人活动的原则显然加快了“个人化”的过程。但是,正是在这种使人获得自由的过程中,这一原则使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减少,从而使人变得孤苦伶仃,孑然一身。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是以其自身为目的的,它使人为物役,变成了一个服务于他自身之外目标的齿轮,使人丧失了赖以最广大的自然生存的“类的对象性”的本质。使人感动无能为力、弱小。这种孤独感、弱小感、不安全感造成了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它酿成了专制主义,法西斯主义。

《铃木大拙说禅》的笔记-第112页 - 禅与美术

禅匠们如果持有艺术感受,那么,靠锻炼得来的根本的直观,就一定会发动起他们的艺术本能。直观和艺术感情具有明确而紧密的联系,依靠直观,禅匠们创造美,即通过丑和不完全的事物表现完全感。在禅匠之中,即使不出现优秀的哲学家,也必定产生优秀的艺术家,这样的事实屡见不鲜。他们的技术往往是一流的,而不知为什么,他们总是和特异而独到的表现方法相通。

《铃木大拙说禅》的笔记-第3页 - 日本禅学何以能走向世界

禅宗最初舶来中国时,是作为佛教的附着物。
公元6世纪,从南印度到中国来的菩提达摩被认为是禅的始祖,而达摩无非是佛教的一派,其教义也与大乘佛教的一般教义无甚区别。但在中国传布过程中,融入了许多程式和基于民族文化心理的要素,用大拙的话:“禅是中国实际精神和充满高远思索的印度形而上学的牢固焊接。”中国禅宗从唐到宋有很大发展,至明已呈强弩之末。
绝对矛盾的自己统一(西田几多郎)
禅与日本艺术,尤其是中世以降的文化艺术构成了某种共生结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茶道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全方位的。
《茶之书》
*琳派(りんぱ)是桃山时代后期兴起活跃到近代,使用同倾向表现手法的造形艺术流派。本阿弥光悦和俵屋宗达创始,由尾形光琳・干山兄弟发展集大成,之后由酒井抱一・铃木其一在江户确立。也称做“光琳派”。特色是使用金银箔作背景、大胆的构图、反复使用型纸的图案、“溜込”的技法等。题材多花木・草花,但是,也有以物语绘为中心的人物画、鸟兽、山水,或若干的佛画。

《铃木大拙说禅》的笔记-第7页

至诚即所谓的不欺,就是“把全存在原原本本地推出” 禅语讲,就是所谓的“整体起用”,也就是一切不留,去掉一切伪装,一点都不浪费。如此生存的人,可谓“金毛狮子。只有这样的人,才是雄浑、至诚、认真的象征,是如神的人这里并不表示什么,因为它自身不外乎实在的本 ,在它的背后什么都不存在,因为它是“全真理”和 “原本的自在”。

《铃木大拙说禅》的笔记-第3页

“禅是中国的实际精神和充满高远思索的印度形而上学的牢固链接”
值得对比思考的是林奕华在《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中所言:
《少林足球》最后的一场戏,是“把少林武术发扬光大”的周星驰和赵薇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大块周刊封面的广告板底下,是一大群中国人分别用“少林功夫”来剪草、泊车、追巴士——看着用高科技拍成的这个“生活化”得带点愚蠢的场面,我不禁发出以下的感慨:(一)“少林功夫”并不是什么精神、哲学或艺术的领域,而是一种换取方便的手段。说到底,实用才是中国人恒久追求的最高价值标准。(P4)
反思自身,讲出“XXX有什么用”之类的言论绝对高频,果然实用主义已经根深蒂固。
好奇禅宗如何让人从使用泥潭中得到解脱。

《铃木大拙说禅》的笔记-第15页

西方自由的危机:缺乏“灵性的自由”
1. 个人化——孤独感
2. 物化——弱小,不安
(以上两者会造成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它酿成了专制主义、法西斯主义)
3.面对过去的恐惧(是人类欲望在文化的不断强调下产生的,使欲望丧失了生命原则的自发调节的机制,使自由变成了一种不可控的内在驱迫力)
禅宗的特点是:喜纯、诚挚与自由。
许多想研究禅宗的人,对自由有很大误解。他们以为自由是纵情放任或不顾道德。但是真的自由,我愿说,是照着事物本来的样子去看它们,是去体会万有的‘本来面目’。那才是自由。我理解,铃木大拙的自由,就是在纷纭的人造的原则中沉淀出宇宙的原则,在物的原则中沉淀出生命的原则。
与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异曲同工。


 铃木大拙说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