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49560021
作者:骆以军
页数:628页

内容概要

骆以军,台湾当代小说家,1967年生于台北。作品包括小说、诗、散文及文学评论,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长篇小说《西夏旅馆》2010年荣获第三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

书籍目录

每个字词都裂解,骆以军的两个世界
蓝天使
私语
在微若之前有个房间
走钟
护士
宙斯
一个悲伤的故事
大房子
父亲
粒子互缠I
粒子互缠II
红楼梦
双面维罗尼卡
阿达
科幻小说
睡人
袭人
浮花浪蕊
公主
红包场
贾母
大雨
我老师夜间酒馆
深夜酒馆
核爆
斩蛇
最后的故事
那一夜I
那一夜II
梦里

作者简介

魔术时刻戏剧性滚落的泪珠,精密练习过上千次的侧脸低头微笑——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女儿。
什么事情都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被预知了,剩下的只是绣补拼缀那朽烂斑斓的花片,这真是最深的悲哀。
亦真亦幻的岛屿纪事,影影绰绰的剪影侧写。量子力学里充满诗意,经验匮乏者掷下骰子,展现的却是现代人贫乏却多余、悲欢难以言喻的自我孤独宇宙。在《女儿》里,那些“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原本可以……”,一个更好的世界、更好的自己,最后总是为大大小小测不准的伤害掠夺去了人生。
女儿,作为爱、文明、救赎的原型,在漫长疲惫的未来里,她们将如何弥散、传播、叠加、干涉,自行演化;直到被观察到的那一瞬间,方塌缩成真?
我们当然是在一个分崩离析,全面启动的伪经验世界。我想《女儿》已不是《雷峰塔》里的女儿了。——骆以军


 女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骆以军的书,总有贯穿文本始终的巨大又隐匿在细小微末处,仿佛湍急小溪底部因水流新生而受到冲击不断在溪水中翻腾沉浮的沉淀物,水面安静时有一大团一大团似乎衬托而生的或银白或金黄使人置身朦胧虚幻魔界之感的不透明光雾,远处有虫鸣,风声,和一个老妇呜咽压抑的泪诉。很神奇的阅读体验,个人认为这本比西夏旅馆好读,西夏旅馆的故事太。。。该说太妖艳还是太诡秘呢?骆以军把一个时代离群失所永远在流浪的异乡人构建到一个个以标题为导向的独立故事里,说实话,好几次我都是翻着翻着看目前我阅读到的这个短篇还剩几页结束以至可进入新篇章,他在西夏旅馆里投射了太多汹涌剧烈起伏不定的情绪,或孤独或暴怒,故事拉得太远太妖,读起来觉得不太好读。本来故事的浓度被不断的稀释并佐以各种光怪陆离的味觉颜色之添加,读起来长句繁密超带感,但是故事性,确实感觉不太出色。而这一本女儿,里面的故事精彩程度,比西夏旅馆好,甚至比脸之书好(作者不本来就应该一本书比一本书写的好么??),买了以后当晚就读了三分之一,当然,买之前还跑百度搜了一遍评论之类的,确实很出色,量子力学+各类神话+浮生女性通录,三者杂糅却完满融合,有好几个篇章流露出来的那种不知何起的巨大深蓝色悲怆和神话上的发散做的非常触动,厉害啊,我草,真是厉害,就是那种你觉得其他语言体系完全没法做到的厚重又莫名的苍凉悲怆。话说之前听他的访谈,梁文道说骆以军这厮是台湾中生代最好的小说家,我以为也就说着玩的,不过在这本书里看来,是真的,我草,对文字结构的把握,断字,句读,各种怪力乱神的意向发散,那种神性和人性交织的观感,真不是一般作者搞的定的。骆以军在现实生活里只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所以这本书与其说是女儿,更是这一年届四十体重过一百五胡须密布内心残暴的外表猥琐男子之于各类女性形象的异化投射,罹患重度忧郁症的女人,长着不受待见的脸的少女,阴暗街道角落上楼后布满红色灯光的小房暗室里替男人按摩暖身的女人,甚至连红楼梦都给这厮异化了两个章节,解构玩得飞天遁地,草,想学啊,这手段,厉害,真你妈厉害。说两个印象深的概括,你们自己体会一下,第一个,以一个丈夫的视角写给自己患重度抑郁症和疑心病的妻子买春药的故事,妻子因为重度疑心不相信任何人,丈夫每天想办法在饮用水里放入微小剂量的粉末,然后从门缝里看着妻子饮下,说实话因为妻子的疑心病,丈夫其实是摸不准这些混杂粉末之水是否被她喝下,只能每天缩在阴暗角落偷量观测(妻子因为疑心病每天将自己反锁屋内),而在有一天丈夫看见,她蜷在墙边手掌成拳,捶打着墙壁边兀自哭泣,当然这里面一如既往的被骆以军做了各种发散,以至于我在写评论时无法具体描述某一细节剧情,就像一个歌手在无限时现场表演情绪起来以后不断的进行solo的延伸和即兴,作为身处其中的听众会非常过瘾和愉悦,但事后你是没法描述他到底唱了什么东西的。但是你又出自生物本能的直觉可以感受到这人的神奇精妙。第二个故事,以街道按摩房混迹红尘之丰韵中年女子为主体,描述她工作以来生命里不断遭遇的各类或肮脏或无赖的本省外省大陆外国中年老年男子,然后她自己的家庭,三个孩子,一个是同性恋,一个咸猪手抚摸自己亲生妹妹,一个整日不读书在街上混,最后又从回忆里回到按摩房,不断交织,游走,闪回,切断,最后回归到一股不知该如何归类的巨大悲恸情绪中。总之,是本好书,真是本好书,这次我没买亏,这家伙以后出的每一本我都买,只要别学九把刀玩一心多用导致笔力下降,我一定贡献微薄版税奉陪到底
  •     前言:三年前,我第一次阅读骆以军的作品,被他繁复的意象与小说中如梦境般的结构给吓到了,似乎这个人想要把历史典故、最前沿科技、荒诞的现代生活、以及哲学等等繁杂的东西全部塞进同一个句子里,那样地孤独,又那样地充满了倾诉欲。骆以军的梦境世界骆胖的小说,谈起来如此让人惶恐——实在是太复杂了,也太难读了,以至于总担心自己的理解疏漏了些什么。然而谈及华语小说里最接近现代华人生活的小说,我又无法不谈到他,他的小说里充满了接地气的桥段,让你一不留神就深陷其中。这次谈及的《女儿》这本书里,充满了数不清的意象,皆为了创造出一个“不存在的女儿”。这个女儿是怎么样的呢?她或许是香港按摩店里的大陆女生、或许是AI人工智能少女,或许是宫崎骏世界里的少女神,太多可能性啦!于是当骆胖拿手的碎片式风格,遇上他近年来沉迷的量子力学理论,以及对女儿的“无限意淫”之后,这本小说便诞生。推倒、推倒、再推倒在这本书里创造的无数个女儿里,有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在《粒子互缠Ⅰ》中,有两个香港女孩——黛和珍。这两个女孩,一个美丽、善解人意、活泼又大方;另一个,长相普通、个性也不突出,常常被忽略,黛似乎彻底被珍打败了。“我”在故事里周旋于两个女孩之间,仿佛是一个“父亲”,然而这“父亲”又是对他们有情欲的,出人意料的是,“我”和黛(不那么漂亮的那位)却逐渐接近了彼此。而在《护士》中,也存在这样的双生非血缘关系的女生,似乎总有一个衬托另一个。在《护士》里,“我”最后带回公寓里的,是不那么漂亮、更无趣的那一位女生。似乎“我”总是一个有淫欲的“父”,却又有某种老好人式的挫败感,总是往另一边倾斜。这个不被幸运之神眷顾的女孩在去公寓的路上止不住的说话,让人觉得有种莫名的悲伤:【他很想对她说:“女孩,闭上你的嘴。你被这世界弄坏了。”但旋即意识到她只是个受了惊吓的小女孩,其实她只是停不下来地自言自语,那像是一种“声音的颤抖”。她只是不停在说话,但是她的身体顺从地跟着他,任他带她到她那可怜的小脑袋想象力边境之外的,任何被神遗弃之地,任何冷酷异境。】双生女儿,似乎因了一方的衬托,另一方才得以存在。如若单独拎出来看,似乎双方都消失了。这样的关系,骆胖是用量子力学去解释的。【当我们的观看进入到微观世界,海森堡说,我们永远无法同时测量粒子的动态和位置。我们可以用量化的方式标示粒子运动的能量,但那时我们看不见它。如果我们假定一模型非凝视它静止在某一瞬的样貌,则我们对“它为何在这状态”的描述一定是错的。当我们要描述“嫉妒”,描述“女儿性”,或描述两个女孩在一个老男人面前生物本能的女性化动态像粒子的缠扰现象……我们必然失真,失去她们作为单一时光载体的复杂性格,她们必然被压扁成一不完整(甚至是不存在,并不是她本人)的即兴角色。】而在其他文章里,还有各式各样不同的女儿。如《睡人》中,那个在香港的中年按摩女,因为某个黑社会老大的青睐,这老大便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父”,处处保护她,却也渴望她,有时不经意间话语羞辱了她,便显得惊慌失措,仿佛一对年轻的情侣;而在《双面维罗妮卡》中,女儿成了与中年的“我”偷情的有夫之妇,用“女儿性”中的纯真去欺骗电话另一端自己的夫;甚至在《科幻小说》里,女儿成了一批批“女儿计划”的AI人工智能少女。“女儿”,既是一种年轻的身份,也是一种与“父”对应的权力关系。因为年轻,所以诱人、纯真、脆弱又心机;面对着“父”,则更像一个操控者,“父”被强烈的吸引,去保护她,给予她更多的资源与关注。骆以军对女儿的描述永无止境,每一篇都有新的女儿诞生,在临近结束时这个女儿却又被推翻了,像个小孩子一样,永远不满自己拼砌的积木房子,每次要完成时就将它推倒、推倒、推倒,不厌其烦地重新构筑新的“女儿模型”。读懂骆胖的三个动作看过骆胖的小说的人,应该会难以忘怀他那些长长的段落以及意象的堆叠,可以说他的小说的难度也在于此,一旦走神就回不去了,又要从开头开始攀爬那个难以逾越的“长句高山”。在我看来,骆胖的语言实际上是客体的高浓度罗列,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化学作用,所以需要想象力的高度集中才能不被甩出去。在这种流动的语言中,有三个动作是他惯常做的:堆、叠、跳。堆:【在记忆里,那条街道,像是从店家的小小前厅、那些破烂如融化污泥的建筑、那些廉价搭起的夜市孤顶棚、那些往光度更暗处纵深进去的防火巷、那些扭着弹力球般臀部的南洋黑妞和惨白日光灯里一脸梦游者迷惑笑意的老人挨头凑脸拿着一根麦克风棒的简陋清茶店……所有的这一切都被贴了一张张金箔纸,那种廉价的,皱纹如浅水中窜游鳗苗的脏污金纸。】这类句子/段落,排列了一堆概念类似的客体,这些地方即使跳过对后文影响不会太大,然而认真阅读也非常有趣。这类句子/段落主要是拓宽了想象力的维度,同时排列的现代生活素材也营造了一种强烈又疏离的“现代感”。叠:【他有一次(脸塞在那按摩床的洞里,上唇被那铺着的一张像复写纸的薄纸在此处剪开滤水孔漩涡状的尖瓣瘙痒着)突然想到:像她这样的女人,存在这时空如极光之裙裾的翻涌、连续性的幻觉里,其实功能就如同那些神话里的“修补女神”吧?她疲惫地漂浮在一个“被弄坏的宇宙”持续扩张中,修补那些藏污纳垢、拗扭、累聚了暴力或塌缩能量的“宇宙破洞”,被陨石击打而凹洼处处的巨大行星、那些结构松散只是一团冰屑灰尘在幽灵飞行的彗星、那些吐尽了光焰的白矮星、带着巨大怨念要吞噬其他星系的黑洞……他们像永恒黑暗中让自己跟随这个“被弄坏宇宙”的时间简史,变形、透明、拉成不可思议的弦丝、像傻B精卫鸟衔石镇海,像傻B女娲补天,像列维—斯特劳斯在部落亲属关系与乱伦禁忌中找到的函数:女人是作为这涟漪般起伏、保持平衡不致崩溃的生殖网络里的“交换物”。代价。牺牲。像宫崎骏卡通里那些“少女神”:娜乌西卡、戴着飞行项链从满天星空坠落的天空之城公主、失去飞行能力的小魔女、名字被神收去但最后拯救变成猪的父母及赠与神被遗忘名字的少女、被诅咒而变成老妇外貌的少女、吞噬人类全部贪婪噩梦的少女……】这类句子/段落则是异常地难读,因为意象的多层结构非常复杂。在上文里,他描述她是一个“修补女神”,这是第一层;而后,他解释她修补的是一个被弄坏的宇宙,而这个宇宙是怎么样怎么样的,这就是第二层了;再之后,就是说男人被时间简史拉伸变形,像各种神话或者小说,这是第三层……这种段落拓深了想象力的深度,你必须层层递进,中途不能断,断了就得重来。这些段落也往往有着重要的意义。跳:【这时,他蹲到她面前,用手捧着她那张即使光度如此昏暗仍不讨喜的窄脸,她闭上眼睛……但他只是柔声对她说:“我想跟你说一个故事。”他说,四十五亿年前,在这一个什么都没有,都只是冰冷、黑暗的虚空大范围,飘散着氢、氦、少量的氧、碳、铁的尘埃云……】这是上文提到的《护士》的选段,他把她带回公寓之后,按照常理是要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然而“他”居然说起了宇宙的形成!对,故事最后写了六页的宇宙的形成,然后戛然而止。看到这样的段落,我只是大喊一声“啊!上天为何要如此对待我!”这类句子/段落将读者的预先期待打碎,突然跳到了另一个难以理解的界面。这样的“跳跃”是骆胖小说的冰山底下的潜意识,想要理解要花费一番精力。被无限拆解的现代生活不难看出,骆胖的作品专注于后现代的解构。在许多华语小说家还沉浸在乡土文学的反复书写之中,骆胖将目光投向了现代生活里的城市人——被割裂的碎片人。骆胖小说里的“现代意识”如此之重,你能看到麦当劳、A片、facebook、PUB、安眠药、ok便利超商、学校里的欺凌、背地里的偷情……这一切,都让他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城市人共同感”,这也是小编深爱他的作品的原因呐!对于社交软体如何改造我们的生活,他说:【转帖。转帖。转帖再转帖。那似乎使得他,不进入那个蓝色框格的游泳池内,不在浏览、按赞、转帖中,像举臂、换气、踢腿的机械动作,他就不在“人类”那么许多希腊悲剧才足以搬演,但如今每天如跑马灯快转跑过眼球的巨大的邪恶、恐惧、灾难、美德,或传奇。或这一切在不久后被新的爆料戳破的鼻涕虫般的丑陋感。】对于城市女孩间扑朔迷离的友情,他说:【她知道这少女和她交心了,但很多年后她偶尔再遇见“这一类”华丽的公主,在不同年龄不同生命情境不同规格的“交心”,她慢慢体悟在那样亲密的时刻,这样的女孩(或女人)必然还是带着扮戏的成分。她们像某种猫科动物,自恋、残忍。有一种天赋会建立身边的聆听者“是被临幸”的戏台即兴华丽造境。但她们很快会忘了你。】他对城市人的描写充满了某种荒诞又悲伤的情绪,这些事情被放到文本里去拆解的时候,似乎一切都成了演戏。他在写到偷情时,描写过这样一个情境:他每次偷情时如果女孩的丈夫打电话过来了,他便躲到厕所里,好像这样便躲过了那种羞耻,和女孩不知耻的对纯真的反讽画面。然而有一次他看到女孩在和另一个情夫打电话,她也躲了,躲到了窗帘的后面,似乎这样便制造了一个谎言的空间,用谎言去欺骗另一个谎言,何其荒诞。反对大故事谈到《女儿》这本书,骆以军曾经如此说道:“我活著的世界,还是充满著不义、误解,其实是善或正义但不晓得怎麽纠缠成丑恶异形的种种,伪的、无情的、欺骗那柔软蕨草之他人眼泪或梦的、怅然无言的,但我好像可以不像年轻时,急著无法为自己「其实我并不是那样」的一个繁殖幻影的丑怪自己,痛苦在内心辩解,自问自答(自导自演?),因为那个宇宙是这样持续漂流,无垠的继续著。”或许,他对世间有种悲悯,又被光怪陆离的现实所震慑?这是个碎片化的时代,是一个因为急剧变化而使得“人类已经迷失”了的时代,我们该信仰什么?该遵循什么?骆以军的碎片式写作,何尝不是最真实的人生写照?我们身居一个多么华丽的时代啊!每天被那么多的信息压缩、变形,空虚孤独又热爱狂欢,所有的大意义早就被裂解了,只剩下一个个小故事在独自生长、在无限的可能性里分裂再分裂,执拗地回溯,直到抵达潜意识梦境的最深处,那个被伤害的情境里的,那个自我。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什么物什
  •     在那做梦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博尔赫斯《虚构集》《女儿》其实讲述的是一个角色的诞生。在每一个女儿的“制造”中,迂回地接近目标,待她真正快要出现在你眼前,夏然而止。那些制造出的声势,光影的摇曳,虚拟的回忆,仿佛衬出一个真实的“影子”。你始终看不见这个人,因为她是 虚构 ,是不存在之真实。。。骆以军还更进一步(脑洞大开)的延伸到了宇宙的诞生,同样是一个以0到1以至无穷的过程,是以作品中穿插了大量玄之又玄的内容,大爆炸,薛定谔的猫,量子物理,无限可能之世界,生物计算机...很不适合边泡茶边读,要一口气。。。骆以军的语言像一条连绵的音符,把眼睛从书本稍稍挪开几秒,就出戏了。那种迷幻的状态一旦消失,再进入又要恍神几秒。。。读骆以军的作品,常常保持全神贯注。专注观察手部动作,你知道那关键的一刻必然存在。但在你还没意识到之前,事情早已发生,任凭你倒带、慢放、快进,也难找到兔子从帽子里变出来那关键一刻,这是几近魔术师般的高超技巧。《女儿》比以往的任何一本作品都要“碎”,奔腾如黄河泛滥的细节,亦真亦幻。你难以辨别哪些是作者真实的经历,哪些是从虚空中取物,譬如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从一杯茶中荡漾开去的回忆之波痕,经过拼接、添加和切削的。。。如果把书写的过程比照变态杀人狂,额,或者弗兰肯斯坦?把自己的别人的尸块用锯子针线拼接在一起,血肉横飞的那个画面,就是骆以军的写照了吧,感觉他就是这么在写。花20多天爬完这本书,又因为一些原因回看了老作品《脸之书》,我还是觉得骆以军其实没有什么话要说。——缺乏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这本书几乎就是董启章《天工开物 栩栩如真》的骆以军版!这已经僭越了马尔克斯以自己的语言表现《睡美人》的那种致敬,或者说较劲。莫非台湾的小说家受日本文化熏陶颇深,连毛病都一样?永远保持喷发式高产,水准却很难提升,甚至越来越差。。。小说里留意到了很多次 重复 的描写。如“像发光的巨大荧光乌贼”“像梵高的《食薯者》在一种说不出的忧悒静默中”。骆以军的风格很容易重复,同一片蓝色的天空用一百种方式去描写。。。但如果一千次一万次的去写,我想连作者都会忘记自己是否编织过同样的话语,仍以为自己还在“创作”。。。不禁想起略萨的《胡利娅姨妈与作家》里那个天才剧作家,完全搞混自己是否有写过这样的桥段,创作过那样的作品,陷入一种般疯狂的状态。作者可以是大撒谎家,我不认为只有完全裸露自己的写作——私小说,独白体,才是好小说。可即使是谎言,依然可以看到作者的心。它是“被思考,被构造,被书写”出来的文字,而不是一张持续嚅动的嘴唇,把一切“值得写”的事物转换成文字,难道书写只是一种惯性?或者说像日本的某些作家一样,恐惧停顿带来的巨大空虚,害怕一旦自己搁笔数载(月?天?),不仅读者会将他遗忘,迄今修炼的技艺也会一朝皆废?我仿佛窥见了骆以军的尽头,天花板,他已经把自己挤压到了极限,剩下的要么超越,要么毁灭。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差点儿读死
  •     读到一半,因为太忙,只好放弃;作者叙事的密度令我心醉神迷,跟随他的知识网络下探,如性爱高手将你引入高潮。然而,我清楚地知道,作者毫无创见,他对所引述的任何知识都怀抱着庸碌的看法,这更像是一本文艺青年指南或小说练习簿。更体会到《荒人手记》的难得。
  •     读得很压抑,但也很惊艳
  •     就像周迅章子怡赵薇林志玲化为四处私人页面,CtrlF关键词【演艺】,将上千条讯息打印成四张大纸并拢一处,一颗头钉直穿而下,在钉子贯穿四张各不相同的字句纸面的那一瞬,读者像是钉尖处新打磨成的万千个铁元素之一,你在那个时间节点里,一瞬间经历了四位演员的人生。而这,就是骆以军的叙事
  •     这个无中生有的“女儿”被玩坏了...拆解组合衍生各种感官解析,我混乱的通翻一遍,被裂解得不知去向了...
  •     读得累
  •     骆以军平均每本书都要提3次川端康成的睡美人....真执念...
  •     终于读完了,好累。
  •     排列组合的手法给三星,恶劣变态的主题减一星,结尾缓和加一星。我们被世界理解的方式。这个社会、世界的真相。拖延了一周完成阅读,本的目的是阅览一些描写。处于低落状态的一周,小悟,不受束缚何必自求束缚。社交网络时代人人看到了你而不发言,或保守或觉距离畏惧,然如一点接连数管道,阀门闭合在我。真正的自由心中无束缚,恶恶善善,因自由意志而勇猛,因自由意志而乐于自处动态浪途。家乡、旧组织、旧关系网黯淡我,这是一个千年机制控制的国度,不是懦弱,既要寻社会真相,定先由内心自由勇猛。(看过老舍的《谈读书》,看完《活着为了讲述》,再减一星。终于评了两星,开心。)
  •     接受不了这种阴森幽冷的文字,以及意识流般的叙事。看了十页,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丢下不看了吧
  •     怎么能这么难读这么长 把故事揉杂进句子里 一个句子就是一个冗长的梦境 希望再次翻开的时候我有能力把它读完
  •     作者平均每页要用到5个“像⋯⋯”、“⋯⋯一般”、“如⋯⋯”,而且大多是视觉上的比喻。或许把眼前的事物联系到另一个表现更丰富的事物上更能挤出好句子,但我觉得很可能是作者缺乏对眼前事物的观察。这很容易让人觉得作者太过多愁善感,“滴不完相思血泪抛红豆⋯⋯blahblah
  •     在我读过的当代华文作家中,骆以军的文字是让我最觉惊异,甚而有那么一点点渗人的。他的文笔太特别了,美得自带鬼气。而他的小说,往往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水泥搅拌机里,扔进各种各样的什物(一部电脑?一部断代史?日本漫画?一整套文学名著?再加一组游戏软件?等等等等),绞碎了之后倒出来铺满一地的碎片,然后再由作者以其惊人技艺一块块拼接组合成他的小说世界。简直是过度繁复之后的一切尽成灰烬。而什么又是《女儿》呢?“女儿”便像是灰烬尽头,重新孕育出的崭新神袛:一座竖立在核爆之后废墟上的“少女神”哪……
  •     一头雾水,跳读、省略定语也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爆炸的呓语啊,还有片段的故事,读到后来完全放弃了完整的故事性或者还有任何意义的意味,自暴自弃地翻完了
  •     骆以军这本书的分量,让人想到唐诺的《尽头》。这类书起初一读再读,屡攻不下,但到头来,却每翻开一篇,都能欢欣肆意地通读下去。当喜爱的作者开始触及新的领域,我们都该像付出一段感情那样,重新学习认识他最重要的部分。
  •     我觉得不能谈写的好不好,只能说他把琐碎的故事塞进了句子里(不是段落,是句子,以至于整个大故事支离破碎,不断跳帧),但是这些可怕的细节又每每吻合了我心中不可言喻的阴暗点,那些可耻的角落
  •     辞藻华丽但略冗赘
  •     T T 我看不懂。每一章顺序随意调换排列组合好像也没差。
  •     还好
  •     一字一詞一宇宙。講故事的盡頭。
  •     不喜欢这种写作风格,也不喜欢到处乱嫖的书中人。
  •     何必把小说放进碎纸机里搅碎呢。好好讲就不能是好故事了么。感觉作者写作时的自我感动溢流满篇。惶恐。
  •     不喜欢,但是被开头的部分惊艳过
  •     重读
  •     燒腦,但是的確精彩,下一位華語諾貝爾文學獎
  •     阅读这本书是自我纠结折磨的过程,一方面觉得不明其意 不解其味,不必勉强艰难阅读,另一方面又被不知名的东西吸引牵连,想亲自探索。在梦中怎么能明白另一个人的梦中梦呓语,醒来怎么能完整复述?
  •     终于找到合适的形容了。毛姆他们那个时代惯常的小说写作是铺一条单向的人生之路,而麦克尤恩,亨利米勒和骆以军的小说更像是可以自由组合创作的魔方,存在着一些隐晦的核心的主题概念,外部也存在着许多表象的碎片化组合,来拓宽主题的广度,同时暗暗挖掘核心概念的深度。很立体。
  •     阅读体验好差啊
  •     認為寫得比『西夏旅館』好,雖然沒有完全跳出西夏的濃郁的構建風格,但是明顯是更加“接地氣”,更感動我心了。
  •     妈蛋 我繁体版买过来还没看完竟然给我出简体版。。。。骆以军的书怎么同步得这么快。。。
  •     相对于大陆的城市环境和读写氛围,台湾伪中产阶级城市漫游小说家骆以军领先了太多身位,我们只能仰视。但书写机器就算以高超技艺一味的自动开动下去,然后怎样?
  •     又是边读边忘。老骆的意象流到是与时俱进的很。读完也只能说一句,终于读完了,ご苦労様でした。
  •     想起本科跆拳道教练半夜聊qq和我说“念文化那会骆以军就在我们走廊上蹲着抽烟。”那种对才华崇拜我想我懂了。
  •     “他讲故事有那种像性冲动一样的欲望,已经达到了每个字的物质沉淀,一字一词都不放过。”
  •     千 辛 万 苦
  •     读骆以军,就像游泳,有时候会呛水,有时候又会发现海底大片绮丽景色,让人叹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