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06
ISBN:9787543614680
作者:刘易斯・托马斯

内容概要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 1913~1993)是美国杰出的医学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纽约的一个医生家庭,毕业于哈佛医学院,曾经在许多著名的大学医院行医,主持研究和领导教学工作。他亲身经历了本世纪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做出过许多创造性业绩。他的阅历丰富,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和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一样,托马斯的兴趣广泛,关心社会和人类的命运,并且爱好音乐,长于诗文。1970 年代初,他应美国最负盛名的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主编之约,为该刊撰写专栏文章,笔触所及纵情宇宙万物,讴歌生命、大自然和人类的科学事业;对医疗技术和保健体制的论述鞭辟入里,富有远见。这些寓意深刻、情理交融、文笔清新的科学随笔,后来集成《细胞生命的礼赞》和《水母与蜗牛》;中文译本近年由湖南科技出版社纳入“第一推动丛书”出版。

书籍目录

推荐《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
一、阿米提大街
二、出诊
三、1911年的医学
四、1933年的医学
五、1937年的实习大夫
六、水蛭、医生和其他
七、护士
八、神经病学
九、关岛与冲绳
十、搬家
十一、纽约大学的病理科
十二、纽约大学布列维的内科
十三、保健委员会
十四、内毒素
十五、剑桥
十六、管理一所大学
十七、类风湿关节炎和支原体
十八、期隆-凯特琳癌症纪念中心
十九、嗅觉和寻找道路的耗子
二十、患病
二十一、疥疮和蹭痒病
二十二、小品文和盖阿理论

作者简介

前言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 祖述宪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1993)是美国杰出的医学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纽约的一个医生家庭,毕业于哈佛医学院,曾经在许多著名的大学医院行医,主持研究和领导教学工作。他亲身经历了本世纪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做出过许多创造性业绩。他的阅历丰富,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和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一样,托马斯的兴趣广泛,关心社会和人类的命运,并且爱好音乐,长于诗文。70 年代初,他应美国最负盛名的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主编之约,为该刊撰写专栏文章,笔触所及纵情宇宙万物,讴歌生命、大自然和人类的科学事业;对医疗技术和保健体制的论述鞭辟入里,富有远见。这些寓意深刻、情理交融、文笔清新的科学随笔,后来集成《细胞生命的礼赞》和《水母与蜗牛》;中文译本近年由湖南科技出版社纳入“第一推动丛书”出版。

《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The Youngest Science: Notes of a Medicine Watcher)是刘易斯•托马斯继上述随笔之后所写的回忆录。此书记述了从本世纪早期至70年代作者亲历的美国医疗职业的变化、科学研究活动和医学的进步,内容丰富多彩,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哲理浓厚,启迪思考。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思维、医学伦理和人文关怀、公共卫生和大学管理诸方面都有很多真知灼见。此书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现代医学发展以及医疗职业、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实际了解,而且使人增长智慧,加深对时下我国医学和医疗现实的认识。意大利医学史家卡斯蒂格略尼说:“医学思想始终保持着明显的历史统一,只有具备了对过去历史的知识和了解,才能明白和判断今天的医学。”(《世界医学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第5页)因此,这本书特别值得我们的医务工作者细读体味,青年医生、教师和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教益。

人类试图认识和解释疾病现象、创造疗病的医术,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由此形成了各个地域的传统医学或民族医学。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医学,可以说是欧美的传统医学;它历经漫长的蒙昧幼稚阶段,在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的肩上逐渐成长发展,最后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的科学的医学,即现代医学,有时称为西方医学或西医。虽然建筑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的医疗实践仍然存在相当的技艺成分,即除了运用系统的科学原理和技术之外,还需要从实践经验获得的、难以言传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然而,医学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医疗主要还是一种技艺。当时医生能够做的只是诊断、向病人解释预后和安慰作用,以及不要把极少数有有效治疗的疾病漏诊了。

1933年托马斯还是一个医学生,他回忆说:“在这些医院(指哈佛大学的几所著名的医院)的病房里我们逐渐明白了:我们对真正有用的东西了解甚少;我们虽然繁忙地对疾病进行分析,但却无法改变它们的大多数的进程。表面上看来很有学问的医疗专业,实际上却是个十分无知的行当。”(见该书第24页)1937年磺胺药临床应用产生的奇迹才是医学革命的开始,其后青霉素和抗结核病药物相继问世,才真正改变了医疗的面貌。由于其他科学技术发展对医学的推动,托马斯认为本世纪50年代初期才是“医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时期”,因而医学是“最年轻的科学”。
现代医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科学的基本特征,即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实践上的可检验性,能够自我验证和自我改正,不断弃旧创新,向前发展。这里指称的实验包括疾病的认定、病因的确立和治疗方法效果的评价等,其中对照的临床试验是评定疗效的试金石,它的应用大大地推动了治疗方法的革新和进步。一切声称有效的医术都必须接受它的检验。此书中提到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威廉•奥斯勒教授(W. Osler, 1849 -1920),是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医学家和教育家,他对那个时代常规应用的各种疗法,如放血、导泻、发疱、拔火罐、药草煎剂和大量的药物方剂等,勇敢地提出了挑战,抨击这类治疗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扬起了治疗虚无主义学派的旗帜。这是医学观念上的一次革命。历史已经证明奥斯勒的创新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这些庸医陋术现今仍在流行。近半个世纪之前,北京的协和医院的外科学家们曾经写道:“以往在外科学界里,我们作了很多不必需或无意义的工作,我们曾信靠和应用许多的方法或药物,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依据真理,而仅仅是因为它们是新兴的东西,或是传统遗留下来的习惯,我们若用真理作标准,重新衡量这些东西时,就可以发现很多错误。(《现代外科基本问题》序言;人民卫生出版社,1950:第1页)这种宝贵的自省精神,不仅出于医学家的学识和智慧,而且发自责任感,因而它是创造力的一种源泉。然而,现今许多庸医陋术又以各种形式沉渣泛起,蔓延流行,而我们的许多医学家由于懦怯失去了鉴别力和批判力,趋同媚俗,社会责任感消失;甚至由于利益的诱惑,良知动摇,导致各种医疗骗术大行其道。面对前贤们我们应当感到汗颜。

科学是一元的,不分国界,全球认同。如吴宓所说:“原夫天理人情物象,古今不变,东西皆同。盖其显于外者,形形色色,千百异状,瞬息之顷,毫厘之差,均未有同者。然其根本定律,则固若一。”(《论新文化运动》,1920)医学也毫不例外,现代医疗在设定的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重复性与可检验性,好医生虽然需要经验,但绝无玄机与秘术。所以,真正科学的东西,在现代不可能长期被科学界所拒斥,只有伪科学才囿于狭窄的范围里要求“权威”承认和政策支持。如今再把医学分成西方医学和东方医学是不适当的;一切地域的传统医学,如果其中存在积极的因素,最终必将汇入现代医学,在此之前不能称为科学。把一个民族的人口繁衍不衰归功于传统医学,完全是出于缺乏生物学常识的一种主观臆断。对于传统应当实事求是、去伪存真,批判地加以继承;不崇古恋祖,不敝帚自珍,才是科学的态度。虽然希波克拉底以他的睿智和敏锐的观察,合乎逻辑的推理,提出过至今犹不失其意义的一些医学理念,记述了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的临床观察,创造过医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并且成为现代医学传统的源头,因而被尊为医学之父或医圣,然而现代的医生决不会从《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去寻找灵丹妙药或灵感的。

当今医学处于鼎盛时期,人类正在从分子水平上认识自己和生命,许多昔日束手无策的疾病,如今有了治愈、缓解和预防的良术。然而,无论医学怎样发达,人的疾病、衰老和死亡都是注定不可避免的,不治之症永远都会存在。现代医学作为科学,敢于承认有其真能亦有所不能。这给庸医和江湖骗子留下广阔的空间,于是他们声称无所不能,针对医学的缺陷与不能设计医疗骗术。因此,如今许多庸医和江湖医术在欧美等国也有抬头的趋势,更不用说在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里猖獗蔓延了。许多未经科学评价的和无效的医术或疗法,被冠上委婉的术语鱼目混珠。在“备择或异类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 还有人译作替代医学,实际应译作旁道医术) 或“互补医学” (complementary medicine)这类含混不清的词语掩饰下,为各种江湖骗术鸣锣开道,推波助澜。实际上这些医术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许多正是托马斯在书中所说的陈腐医术的衍生物。这些东西至多起点安慰剂的作用,甚或无益有害。因此,这些名称名不副实,这些医术也根本不能成为现代医学的替代或补充,无助于人们的健康和治疗疾病。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错误的信念可能有令人惊奇的生命力,它无视经验,也无须任何阴谋的帮助而能延续千万年。科学史,尤其是医学史,提供我们许多范例。”(《猜想与反驳》第10页。)温故可以知新。相信读者在读了本书之后,一定会对医学的发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


 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是我读过的第二本刘易斯·托马斯的书,第一本是收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推动丛书”的《水母与蜗牛》。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3)是美国医学界的顶尖人物:美国科学院院士,担任过纽约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医学院院长等职务,在病理学、免疫学方面有突出的学术贡献。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对非科学专业写作(广义上的文学写作)有业余兴趣的科学家或许不在少数,但是,有多少真正第一流的科学家同时又具有真正的写作才华?刘易斯·托马斯算一个:完全不需要借助他在专业领域的盛名,他也照样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和诗人。他的两本杂文集:《一个细胞的生活》和《水母与蜗牛》分别获得美国的“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图书奖”——即使对一位专业作家而言,这也算是至高的殊荣了吧。托马斯提笔写下他的第一篇小品文的时候,已经57岁了。虽然在此之前,他就陆陆续续写下过不少机智、隽永的小诗,甚至在做医科学生的时候,他就靠“每月卖两次血、发表一首小诗”维持着不错的生计。不过,他可能还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位闻名世界的作家(这样说不算夸张,远在中国的我不就读到了他的文字吗)吧。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6篇随笔后,他觉得也可以罢手了。然而,当他听到“智慧超群、严肃认真的洛厄尔博士”、“一位严厉的批评家”也认可了这些短文时,他就决定“继续下去”了(P.202)。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一直写了下去,便有了上述两个获奖的集子,还有这一本《最年轻的科学》。《最年轻的科学》和前两本不太一样,不是已刊的文章的结集,而是按时间顺序讲述作者一生中的经历和思想,简单的说:就是一部自传。托马斯的生活既丰富也简单:出生于行医世家,毕业于哈佛医学院,除了二战时期在关岛和冲绳服役这段稍显“传奇”的经历以外,他一生都在医学界从事研究、教学工作——典型的科学家的生平。说丰富则是指精神领域内的探险:托马斯是一个具有多样化才能的绝顶聪明的人,除了在医学研究中展现他严谨的科学精神、敏锐的洞察力和跳跃的想象力以外,他还有管理和领导一个大型机构的魄力和智慧,他还为公共行政领域贡献了他的正义感和服务精神。除此之外,在业余时间里,他还是一位诗人、体贴的丈夫,以及词源学和蒙田《随笔》的终生不渝的爱好者。医学作为“最年轻的科学”是本书一个最主要的话题。之所以说“最年轻”是因为:只有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作为医学之基础学科的生物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的突破性发展,才使得真正理解疾病的成因和治疗的机制成为可能,在此之前,医学主要依赖的只是经验、猜测和心理安慰。关于在此之前的情况,作者在《水母与蜗牛》写过:“医学的起源......是和纯粹的猜测和最为粗陋的经验主义相依相傍的,在人类的活动中,真难料想还有比它更不科学的行当。.....在人类的实验中,它真是属于最为儿戏、最不负责的实验,完全依靠先试试然后看看错不错的办法,而结果是总是出错。放血、导泻、拔火罐,服用各种植物的浸剂、金属的溶液、想得出的各种膳食,包括完全禁食,所有这一切几乎都是根据对病因的一些荒谬绝伦的想象,完全是空想虚构。”鲁迅的《朝华夕拾》中有一篇《父亲的病》,读过的人可能都记得那用来做“药引”的“经霜三年的甘蔗”和“原配的蟋蟀”吧?还有小说《药》里面用来治肺结核的“人血馒头”,都正可以拿来给托马斯的这段话做注脚。鲁迅先生正是因为恨中医害死了他父亲才发愤到日本学医,不过,如果他知道了那个时代西医在治疗方面的水平,恐怕也不免要发出一声“西医也无非是这样”的慨叹吧?众所周知,肺结核和梅毒曾是在近代历史上致命的绝症(熟悉19世纪末颓废文学的人应该知道,有多少真实或虚构的文艺青年死于肺结核!),关于其病因有过无数稀奇古怪的说法,治疗方法更是五花八门,但没有一种能够真正治愈。而一旦通过微生物学发现了结核病菌和梅毒的病毒螺旋体,并且发现了抗生素,这两种病就一劳永逸地被解决了。现在,只要能及时地发现、救治,这两种一度的绝症就几乎能百分之百地治愈。找到真正的病因和彻底治愈,这就是现代医学不同于传统的“猜想医学”的地方,而这科学的力量又是多么的惊人!也许一般人会认为,抗生素的发现纯属偶然和运气。是的,本书的作者可能也会承认运气的重要性,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这偶然和运气的背后,是长年累月枯燥、艰苦、耐心的实验和庞大的知识库的缓慢累积,没有这些准备,那种“偶然”和“运气”是绝对无法想象的。举个例子,作者在其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有一些重要的关注点:如内毒素、木瓜蛋白酶、支原体等。关于这些东西的讨论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不同的章节里:提出了一些猜想,做了许多实验,一些想法被证实了,另一些想法被证否了,理论得到修正,研究被中止了,几年后,一有机会,又进入这个领域,等等。作者写道:“关于内毒素的及其生物及化学性质的科学论文已有千万篇之多,不时地还有关于这方面很长的综述文章,常是论述某一个特殊方面,例如综述伤寒菌的细胞壁内脂(实际上就是内毒素)的化学结构。只是这些综述,就浩瀚得使任何一个读者都难以招架。”(P.127)作为外行,其实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他讨论的很多细节,但有一点很清楚:直到最后,我们也没有看到什么惊天动地的结果产生,只有一种缓慢的进展在发生,以及一些比较小的、次要的研究结果一个个地产生出来。通过这个例子,我看到了科学研究到底有多艰辛,看到了科学要取得一点点扎实的知识要付出多少人、多少年的耐心的工作。看到这些,我深受感动,这种感动让我变得谦卑——如果说,一点点具体的科学知识就需要付出那么艰苦的劳动、那么多的合作、那么多的耐心才能获得,那我们凭什么可以认为,凭借我们个人的有限的生活经验和冥思苦想,就能参透人生、社会、宇宙的秘密?我们常常能见到那种对终极真理的绝对自信、那种为全人类指点命运的勇气到底来自哪里?我们怎能保证那种确信不是一种无知的骄妄?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一无无知”,由此我相信他确是希腊城邦里最睿智的人。刘易斯·托马斯也是一个谦逊的人,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丁点儿(科学狂人式的)知识的骄妄。他有一些奇特的思想,比如,他认为的人类两样最伟大的能力竟然是“忘记”和“犯错误”。他认为,人类的智力之所以异于计算机的智能,就在于它能自动地、有选择地遗忘,还在于它能够产生一些难以预料、不由径路的新想法,这种想法在多数情况下会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当它被证明为正确时,常常就带来了重大的认识的突破。以我的理解,托马斯是在用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讲述创造力的故事,当他说犯错误的时候,他是想到了error的词根err-的本义:迷路(go astray)。一种庸俗的科学认识论喜欢把科学发现的逻辑简化为按部就班的归纳法,但真实的故事是:没有跳跃性的想象力,科学的发展根本不可能。关于此点,本书中有个绝妙的范例,希望我有本事把它讲得清楚。因为偶然的契机,托马斯注意到:警犬可以根据气味唯一确定地找到散发气味的人(或其它动物),这种识别率的精确度之高,就好像每个人的气味都是一个唯一的标识码一样;另一方面,全世界几十亿人中,除了同卵的双胞胎以外,任何两个人之间的皮肤移植都不能成功,看起来,皮肤也有一种唯一的标识码,以至于能够精确地识别与自己相同者,排斥异己者。托马斯的想象力在两者之间,架了一座桥,他猜测:嗅觉系统和免疫系统(皮肤排异是一种免疫现象)可能来自于人类基因中同一段代码。我估计我已经大概传达出了他的观点,但不知道是否能够传达我的震惊。我觉得,第一个能够产生这个想法的那种想象力,就跟“看见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虽然那个是一个假故事)一样,绝对只有对于一个天才才可能。关于科学方面就讲到这里,这本书里有趣的知识和富于的启发性的思想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屡述,下面想讲讲其它的方面。在第十三章:《保健委员会》里,托马斯讲述了他在纽约市保健委员会服务的15年中发生的一些故事。其中两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第一个故事:纽约市卫生局准备将城市的水里加氟,因为科学已经证明,饮水中加入微量的氟,能够预防龋齿,而且无任何副作用。保健委员会毫无困难地通过了这个决议,市长也同意了。“这时天塌了下来。一个个市民组织和它们的律师要求举行公众听证会,反对他们所说的‘想毒害居民’。当时,这件事好像在法院里搁浅了几年。在这事的初期,以及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它似乎有了某种意识形态的意味,而且越来越尖刻。......一个个动感情的发言人,指控我们这些保健委员会成员不是共产党也是共产党的工具。在美国的很多地方,有人把氟化饮水看成是想把美国搞垮的一个外国阴谋,可能是想引起一场癌症的流行。氟是反美的。最后扭转了乾坤的是医学会、牙科学会、护士组织、纽约律师公会的代表......他们被说服了,相信纽约市的居民会因此而牙齿健康,从而省下很多的钱。”——这个故事的时代是1950年代中期。另一个故事,是基于一个法律事实,即保健委员会有一个权力,可以宣布纽约市的卫生处于紧急状态,从而赋予政府以应急时期的特殊权力。曾经有一次,纽约的清洁工人进行长期罢工,造成垃圾遍街、臭气满天。“报纸对我们大声疾呼:如果还有紧急状态,那么这就是一个,请赶快宣布吧!”(沙门按:一旦宣布了政府就可以合法地强制工人停止罢工)而“我们认为罢工还是用其它办法解决比较好,比较公平,而不要开这样一个会惹乱子的先例。所以我们声称,我们认为垃圾不大会引起什么流行病。至少直到罢工最后解决之前,我们成了纽约市政府中最不受欢迎的5个人。”——注意这四个字:“比较公平”。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民主的法制国家,但何谓“民主”,何谓“法制”?我想通过上述两个故事,我们可以有一点感性的认识。托马斯确是一个“公平”的人,这一点在他对护士的真诚的敬意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在现代大医院的医疗中,以前那种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密切的人际关系消失了,病人来到医院接受治疗,就好像一台坏了的机器被送上生产线一般,缺乏心理和情感的关怀,这个缺失很大程度上全靠护士来弥补。护士不仅要负责繁重的护理工作,还要关怀病人的心理状态,尽量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所以,他“全然拥戴那些护士。如果她们希望提供她们在专业上的地位,并且增长她们的工资,如果她们由于呼吁在职业上的平等而使医生们恼怒,如果她们想要得到月亮,我们都要站在她们一边。”——值得一提的是,托马斯的母亲就曾经是一名护士。(第七章:《护士》)本书中最好看的一章还要算第二十一章:《疥疮和蹭痒病》,在这个古怪的题目下,托马斯写到了他的婚姻。“回想结婚的40年中,我计算了一下,虽然我从她那儿学到的东西更多,但她也从我这里得到了某些我所着迷的东西——......其中包括全部的蒙田,一些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还有学童的荷马史诗。她对内毒素和施瓦茨曼反应的了解,很可能超过了我们认识的所有学术界的夫人。......我却学到了靠自己是学不到的各式各样的知识.....奥斯丁......普鲁斯特......有些领域我一直未能进入......什么颜色应该配什么颜色,以及窗帘或地毯上的玫瑰或绿草色调是否特别美丽,这些都要靠她来告诉我。我不是色盲,但有些色聋。”(P.196)他对妇女的推崇不止于此,他甚至说道:“这使我有个建议。总的来说,人类的统治管理史向我提出:世界上的男子已经经营管理得够久了。现时,他们所做的蠢事记录已经如此详尽并且有案可考,大家都害怕让他们来掌握未来。现在是换班的时候了,该让妇女们掌权了。......我相信她们对这件事会怎么办。因为她们有理解和喜爱儿童的那些额外的基因。”这虽然不是对未来国际政治的一个最可行的建议,但我却认为是最美妙和最可爱的了。在本书的底封上有一段不知道谁写的话,颇很有见。它把托马斯归为以赛亚·伯林笔下的“狐狸”类型的学人,这种人“所过的生活,所作的行为,所持的观念是离心式而非向心式(沙门注:指有一单一的中心并形成体系,如胡塞尔那样的),他们的思维是多向的,或是扩散的,在许多不同的层面上移动。”除了离心性这一点外,我觉得还有另外一层,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表达:“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和许多专业的哲学家、思想家的“载之空言”相比,托马斯这一类型学人的思想是从他们的“行事”而来,即:点点滴滴从实际的、扎实的科学研究中悟出(当然也需要很高的个人天赋),所以,一方面多维多向、不成体系,另一方面又具体、亲切、谦逊、节制,未必不深刻,却绝对不玄乎,正所谓“深切著明”是也。2006/4/4
  •     用这样一个标题有点恶俗。但说起来,确实是由于在高中期间读了《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而让我选择了学习生物,并且读到现在,在生化和分子领域为了博士学位而奋进。那时的我,被作者的渊博,洒脱和睿智深深吸引,幻想着通过类似的学习就可以拥有他那样的思维。现实并没有那样美好,但当我再一次捧起这本《最年轻的科学》时,我发现如果没有这几年实验室内枯燥的训练,我会失去多少共鸣,我肯定不会注意到它们在研究支原体时遇到的怪事,也不会在看到那个群岛上的心脏病兔子的故事时捧腹大笑。这本书里很少有常见的科学套话,却让我时时感到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们,而不是“科学家”们,在书写着科学。科学其实是一部小说,力求客观却充满了主观。
  •     作者实际上是以《细胞生命的礼赞》和《水母与蜗牛》而著名的,这两本书都是他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nature上写的随笔。而这本书是他的自传,不过也很有随笔的风格,后面都是一个主题一个主题的回忆。我最感兴趣的是前半部分,也就是他讲述他的父亲行医和他自己在医学院学习的经历,那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的医学。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中医西医吵的不可开交,我之前只以为那些讨论者不懂中医,现在才知道他们也不懂西医。这本观察医学的札记帮助我们辩证地历史唯物主义地去看待医学,对来龙去脉有一点了解,便不会犯无知而狂妄的错误了。翻译得很好,语言到位用词小心。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12年前读过,建议所有准备读医科的学生都读读。
  •     赞!
  •     20年前震撼我心
  •     乐观的书。前面的中文序言不要读。翻译有点问题,一些地方不太看得懂。此外,直接将PHD译为“哲学博士”,容易让中文读者误会。不过我读的是电子版,不知道纸版是否做了相应的说明。
  •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文学科!医学始于握住病人的手并给予安慰,然后才开始总结体征!一部亲历的医学发展历程!
  •     这是大学时代读的第一本关于自己专业的书
  •     要不是微生物学和化学之类鼎力襄助,西医在中医面前也优越不起来。而这只是1930年代之后的事情。
  •     现代医学观察日记,严谨、反思,现代医学简史。
  •     对于学医学的人来说,是不错的。对于普通人则稍显枯燥。
  •     当年读的是这个版本~
  •     偏自传,不是很精彩
  •     医学就是解释。1930s磺胺和青霉素使医学成为科学。他处在这一转折的时代~
  •     对于一个非医学专业的读者来讲 相对于前三部无趣得多
  •     於我心有戚戚焉
  •     虽然好像没有再版了,但是是每个一年级医学生都应该读读的一本书
  •     弃之
  •     几年前在网上读的电子书,现在电脑里还存着,写作者自己的从医经历,写得确实很好,不仅见科学,更见人文,医生,就应该这么当。
  •     算医学史吧。希望在应用新技术时,不要忘了医学本身带给人的抚慰!
  •     果然医学这个学科做科普是很难的…
  •     语言还不错,但是没有那本解码生命那么激动人心
  •     一般。关于护士与某些治疗手段还算有趣,然后对于很多人的成长经历就读学校这种其实没什么意义。
  •     个人认为不太对医学生的口味,但比较合对20世纪30年代的医学概况和免疫学史有兴趣的童鞋。
  •     趣味盎然
  •     比起来西医已经是一个一直在突飞猛进的完整的科学体系,而中医依旧是似是而非的哲学逻辑上纠缠,虽然不久以前他们其实都差不多。
  •     有点像刘易斯 托马斯的自传,很多观点很有意思,而且讲了西方医学近代的发展。作为一名现在学医的人,觉得很幸运,很多问题不在困惑,不幸的是现在的学习局限到书本。还有个感觉六十年后再看医学发展,又有很大飞跃.
  •     有时了解一门学科的源头很重要。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不过有七十年,而今依然年轻依然有无穷的魅力,而了解了医学的稚嫩,我们也许就会对医学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
  •     不知道读这本书的有多少是学医的,呵呵,建议列为医学生课外读物。
  •     喜欢开头和结尾,感其所昌人文医学,中间有点儿像科研日记,非专业人士不喜
  •     在写他与妻子的那篇有这样一段:“共同生活就像一场长期的、迷人的教育游戏。我们一直在交换着一点点的信息、趣味、偏好,洞见。”
  •     特别好的书,算是回忆录性质的,讲自己的医学启蒙和医学生涯。
  •     好好看的一个 自传式的医学发展介绍
  •     从今天起,不再介入和围观无聊的争论,比如中医是否尾科学之类的。你要是知道了现代医学是怎样诞生的,就知道答案了。
  •     比他另外两本有名的书有趣得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