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池塘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49576963
作者:[英] 伊娃·伊博森 著,张小妹 绘
页数:368页

内容概要

【著者简介】
伊娃•伊博森
伊娃•伊博森(1925-2010),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母亲移居英国。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伊娃影响很大,在她的作品中时常流露。伊娃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代表作有《13号站台的秘密》《女巫新娘》《蝴蝶•天堂•探险记》《鬼魂大拯救》《蜻蜓池塘》等,曾获卡内基文学奖提名奖、英国雀巢聪明豆儿童图书奖金奖等诸多重要奖项,对英语国家儿童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译者简介】
陈红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辑,工作之余从事翻译、儿童文学创作及朗读录音制作,同时也是一位关注童书出版、儿童阅读及乐高教育十余年的母亲。翻译作品有《蜻蜓池塘》《勇敢的心》《乐高创意手册》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01伦敦上空的气球
02有钱的堂兄妹
03列车
04戴德顿
05变成一把餐叉
06伦敦插曲
07马泰奥的悲叹曲
08晨曦里的生物课
09垃圾箱和节日
10花之舞
第二部分
11王子醒了
12来到伯根尼亚
13王子的观察
14观光
15背叛
16蜻蜓池塘
17节日开始
18寻找王子
19最后的舞蹈
20再见,伯根尼亚
21追踪
22伯根尼亚山猫
23奶酪制造者协会
24犯错
25英雄的诞生
26开往加来的夜班列车
27上船
第三部分
28 9月3日戏剧上演
29罗廷德纳宫
30新学期
31卡雷尔和卡洛塔
32马泰奥来访
33公爵发怒
34肖像画
35卡雷尔的行动
36圣诞节
37未来的国王
38福克森哈姆的男孩们
39世外桃源
40干冰
41戏剧上演
尾声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蜻蜓池塘》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故事森林推出的作品之一。
战争的阴云笼罩着英格兰。为了让12 岁的塔莉不受战争影响、接受更好的教育,父亲把她送到了伦敦远郊的一所寄宿学校。塔莉打心底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去一所陌生的学校接受沉闷、古板、严苛的管教。然而事情出乎她的预料,这所学校所秉承的教育思想十分先进、开放,教育方式非常灵活、人性化,她很快结交了许多新朋友。
不久,在塔莉的积极争取下,学校派出了一支舞蹈队,去邻国参加国际民间舞蹈节,以表达支持邻国、反对战争的决心。
在舞蹈节的主办国伯根尼亚,小王子卡雷尔觉得王室的生活非常枯燥无聊、孤独阴郁。母亲去世之后,他十分渴望得到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渴望像普通孩子一样尽情玩耍,结交朋友。伯根尼亚境内有一片森林,林中的蜻蜓池塘是卡雷尔和父亲享受父子时光的“秘密基地”,也是父亲儿时与朋友一起玩耍的乐园。就是在这里,热情开朗、富有冒险精神的塔莉意外地遇到了卡雷尔,他们一见如故,成为了好朋友。
然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戛然而止。伯根尼亚国王被德国盖世太保刺杀,伯根尼亚遭到德国突袭,卡雷尔面对的,将是颠沛流离的逃亡。塔莉和朋友们能否帮助卡雷尔,为这场灾难带来改变?
这是一场追寻正义和自由的冒险之旅,一首洋溢着善良和勇敢的天真之歌。童年的纯真一如亮灿的阳光,即便是在战争年代,也能够照亮被黑暗笼罩的一切。


 蜻蜓池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我是一字一字读给闺女听的。不是整本都读了,因为她特别讨厌看到坏人干坏事,所以跳过了整个第二部分和一小半第三部分。剩下的部分里,主要在讲一些孩子在戴德顿学校里想干嘛就干嘛。闺女听得很开心,说非常想去这种学校,这样就不用见自己那个动不动骂人的班主任了。可是我没法给她换学校,不得不告诉她这只是故事,而且哪怕在故事里,戴德顿也是个彻头彻尾的异数。故事是要给人梦想的,但读完了还要回到现实,真是残酷啊。不过本书也不是纯粹的幻想故事,虽然过程中有许多脱离现实的幼稚情节,对人物结局的处理却不套路化。像是卡洛塔,这个书中最令人厌恶的角色,最终却求仁得仁地当上了王妃甚至王后。但另一方面,这也不影响曾经被她坑过的卡雷尔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对于还试图追求绝对公平的小孩来讲,这也算是很好的一课吧。书里有不少挺低级的、无需核对原文就能发现的错误,比如:第十三章里,甘贝特男爵的夫人突然变成了公爵夫人,大概这章不是和其他章一起翻译的?P251 “海峡隧道”应该为“海峡”,无论如何,二战时从法国到英国还没有海底隧道。P253 第一行“战后的第一个秋天”应为“开战后的第一个秋天”。P311 “绝地”应为“绝对”。P312 第六行的“这是”应为“这时”,第十行的“势力”应为“势利”。P331 “国王的叔叔”应为“王子的叔叔”。还有,译者在后记中把塔莉的两位姑妈描述为已婚人士,抛家舍子来帮助兄弟照顾家庭,真是贻笑大方。两位姑妈显然都是终身未嫁的老姑娘。对作者的目标读者来说,这甚至是无需解释的,所以小说里才对她们的婚姻状况未置一词。
  •     很久没有读过这样的故事了。蜻蜓池塘是一个永恒的梦。这个梦里,你可以光脚舞蹈,不怕年华老去的悲伤,也可以尽情呐喊,无惧隔阂于世的惆怅。总之,你会尽情地享受自由。自由在一所令孩子们期待的学校里。在戴德顿学校,孩子们能够在课程中漫步,亲近自然,感受天地的造化和灵动,然后在打扰生灵之前悄悄离去。从此,那些稚嫩的心里便装下了整个世界———“每个地方都是某个生命的家,每个生命都值得被虔诚尊重。”自由也在被雪覆盖的山脉某一角,森林深处一个叫做“蜻蜓池塘”的地方。这是属于伯根利亚国王和王子的秘密驻地,当披上光鲜外表,担起压肩重担的时候,他们会把心留在这个世界当作慰藉。假如我还是七八岁,正值读童话的好年纪,那么当教室外的树将绿荫垂进来,阳光一漏,下课铃一响时,我就会望着窗外想起这个故事。这是一段纯洁的爱情,发生在二战期间,主角是伯根利亚国的王子卡雷尔和一个叫塔莉的女孩。我最喜欢的是那些电影一般的画面:卡雷尔“拽下围巾,扯掉领带和套头衫”,向戴德顿学校的方向跑去。他义无反顾地奔向自由、童真和塔莉,就像当初塔莉义无反顾地从英国奔赴伯根利亚一样———只是在电影预告里匆匆一瞥伯根利亚,和那不屈于德国纳粹的国王,以及一个被头盔上的羽毛挡住眼睛的小王子。那时,她一点儿也不知道今后会与卡雷尔结下怎样的情谊。童年结束后,我会自然而然地长大,独立,拼搏。我会品尝与世界交手的滋味,受赠应得的心酸和幸福,这时再看《蜻蜓池塘》,才能体会脉脉温情。就像女主角塔莉一样,《蜻蜓池塘》的作者伊娃有一位医生父亲。她在两岁时遭遇父母离异,随后与父亲迁居伦敦,读了一所戴德顿那样开明进取的学校。她也有姑妈,来给予她稳定的爱和关怀。此外,那个关于漫步自然的生物课,是作为生态学者的丈夫留给伊娃的灵感之一。她多次将关于生命的启迪写进童话里无数的情节中,投射进无数个自己的梦里———即使后来,丈夫病逝离去。这也能够解释为何就算看到伯根利亚的覆灭、英德关系急转直下,我也不会太过揪心。所有悲痛的画面都被童话的蜡笔上过一层色彩。就像有一只肉乎乎的小手抚过心口,温度不高,手掌不厚,但足以止住流泪的冲动。自由的世界里也没有与生俱来的热闹,我们拥有生命和意识,也会拥有孤独,《蜻蜓池塘》的主人公们所学所做的,就是宽恕,宽恕生命的孤独。他们一步步地理解那些战争中的孤独者们,理解对爱的渴望和对安定的祈求。但最难的是,于个人而言如何理解亲近的人。故事中,有的人无法谅解为了工作而不陪伴自己的母亲,有的人无法谅解为国而抽身离家的父亲,有的人无法谅解被迫疏远自己的好朋友……多少次我们患得患失,被眼前的现象蒙蔽,就有多少次后悔曾经的转身离开。梦的最后,无论时过境迁也好,物是人非也罢,蜻蜓池塘依然生机盎然。自由,世界,爱,就是一场天时地利的迷信。无数只蜻蜓扑闪着透明的翅膀飞去,池塘上的水波一圈圈带出绿意。如果人们无法看到这些,该有多寂寞啊。(文 / 舒靓芫)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没有人可以逃过成长,书里以卡雷尔为代表,描述了很多童年里多数人曾想过的渴望与困惑,然而无论历经多少坎坷,最终那片内心的池塘依旧清澈动人。我们在成长中跌跌撞撞,在现实与理想间交错徘徊,通过阅读卡雷尔的小故事,会被那种质朴的信念,浴火重生后的美所触动。
  •     这本书太美了, 查了下资料,很多情节(二战、有意思的学校、逃亡、伦敦和乡间的生活)都是伊娃·伊博森经历过的,各种细节和伦敦上空的防空气球一样闪闪发光——尤其喜欢卡雷尔小朋友,萌萌哒。看完之后真的有一种身心被涤荡的清透感。书的选纸很厚,字体大小和间距很舒服,翻译也很棒,特别是给小狗的墓志铭,真的译出小朋友写的诗的感觉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