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的哲学

出版日期:2014-10-1
ISBN:9787544750043
作者: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

内容概要

费希特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拉梅诺。父亲是织带子的手工业者,家境贫寒,9岁时得到邻人的资助开始上学。1774年进波尔塔贵族学校,课外读过该校禁读的G.E.莱辛的著作。1780年入耶拿大学,1781年入莱比锡大学神学系,接触过B.斯宾诺莎的哲学。1788年因经济困难,弃学 赴瑞士的 苏黎世当家庭教师,结识了当地狂飙运动的代表人物J.K.拉法特等。1790年重返莱比锡,计划创办杂志未成,再任家庭教师,并开始研究I.康德哲学。1790年,他结识了德国著名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侄女约哈那(JohannaRahn)并被她深深吸引,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同年,他开始研读康德的著作,这对他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91年,他前往哥尼斯堡拜见康德。为了让康德了解他,他基于康德哲学写了一篇研究康德批判哲学和神学领域之间联系的宗教长文《试评一切天启》(Attemptata Critiqueof All Revelation)。康德读后大加赞赏,不仅赞助出版了这篇文章,还推荐费希特前往大学任教。由于一些不知名的原因,此文被匿名发表了,让人们以为是期待已久的康德自己对于宗教的批判著作。之后康德澄清了事实并公开赞扬了这部著作,这个事件使得费希特在哲学界的声名大振。1793年再去苏黎世,被任命为耶拿大学的哲学教授,并结识了平民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等进步思想家。
1794年,费希特成为耶拿大学教授,主持康德哲学讲座,并完善他的哲学体系。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自然法学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等。1798年,在他担任《哲学杂志》责任编辑的时候,收到了一篇宗教怀疑论的来稿,虽然费希特不赞同作者观点,但由于他坚持出版自由,还是将此文发表。这篇文章后来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攻击费希特是个无神论者,迫使他离开耶拿迁居柏林。1806年,普法战争爆发,费希特担负起宣扬爱国主义的任务。1807年,他回到法军占领的柏林,发表了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同时倡议建立柏林大学。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费希特担任第一任校长。1813年柏林保卫战爆发,城中挤满伤员,瘟疫流行,费希特的妻子参加了照顾病人的工作,不幸感染斑疹伤寒并传染给费希特。费希特夫妇于1814年1月先后去世。
译者:洪汉鼎,1938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原籍湖南长沙。1951年至1956年在江苏无锡市辅仁中学读书。195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从师于贺麟教授、洪谦教授和冯友兰教授,研习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1961年毕业。洪汉鼎1963年报考中国科学院哲学所硕士研究生。197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任贺麟教授助手。1983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资金,赴德国进修两年,由于对中德哲学交流作出贡献,1984年10月受德国总统卡斯顿斯的接见。1985年返国后,任职于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6年任研究员(教授) 。1991年荣获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哲学名誉博士,以后多次赴德国、香港等地讲学。1992年中国国务院为表彰其在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授与政府特殊律贴专家。1994年代表作《斯宾诺莎哲学研究》(199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5年任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客座教授,并在德讲学一学期国后,先后任国内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客座教授,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并任北京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真理与方法》两卷本(1993-1995年台湾时报图书公司出版)又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受台湾中正大学邀请,赴台湾十所大学讲学。现任北京社会科学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华全国西方哲学史学会和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以及国际斯宾诺莎学会(荷兰,德国)理事。
译者:倪梁康,生于1956年7月,江苏省南京市人。现任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教授。国际Husserl-Studies杂志编委。国际Orbis haenomenologicus丛书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编委。 1985年获南京大学哲学硕士,1990年获德国弗赖堡大学哲学博士。1976-80年南京大学外文系毕业。1980-82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任助教。1983-85年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1985-87年比利时卢汶大学胡塞尔文库奖学金资助,赴德国弗赖堡大学哲学系深造。1987-90年受德国瑙曼基金会资助,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德国弗赖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0-91年德国卡塞尔大学文化交流中心博士后研究。1991-94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任讲师、副教授。1994-97年任职于东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1995-97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基金,在德国乌泊塔尔大学和瑞士伯尔尼大学进行哲学项目研究。1998年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2002年1月调至中山大学哲学系。现任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西学东渐文献馆馆长、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同时担任国际《胡塞尔研究》学刊编委、国际《现象学世界》丛书编委,国内《中国现象学与哲学研究》、《中国学术》等学刊,《中国现象学文库》丛书的编委,《胡塞尔文集》的主编。

书籍目录

引言/1
第一部分 青年漫游时期(1775—1794)/1
(1)致父亲/5
(2)致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佩梭尔德/7
(3)致约翰娜·拉恩/10
(4)致约翰娜·拉恩/16
(5)致约翰娜·拉恩/19
(6)致约翰娜·拉恩/20
(7)致约翰娜·拉恩/22
(8)致约翰娜·拉恩/23
(9)致约翰娜·拉恩/26
(10)致拉瓦特/29
(11)致父母/30
(12)致冯·波尔格斯杜夫[草稿]/32
(13)致冯·波尔格斯杜夫[草稿]/35
(14)致约翰纳斯·托伯勒[草稿]/37
(15)致第特里希·冯·密尔铁兹[草稿]/39
(16)致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魏斯宏/40
(17)致约翰娜·拉恩/42
(18)致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魏斯宏/49
(19)致弟弟哥特海尔夫/52
(20)致K.G.苏塔格/57
(21)致文策尔/59
(22)致伊曼努尔·康德/60
(23)致伊曼努尔·康德/62
(24)致父母/68
(25)致伊曼努尔·康德/69
(26)致伊曼努尔·康德/72
(27)致伊曼努尔·康德/74
(28)致特奥多尔·冯·舍恩/77
(29)致伊曼努尔·康德/78
(30)致约翰娜·拉恩/79
(31)致伊曼努尔·康德/8l
(32)致克罗普斯托克/83
(33)致伊曼努尔·康德/84
(34)致弗里德里希·伊曼努尔·尼特海默尔/87
第二部分 耶拿时期(1794~1799)/89
(35)致伊曼努尔·康德/94
(36)致约翰·沃尔夫冈·歌德/96
(37)致约翰·沃尔夫冈·歌德/98
(38)致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03
(39)致伊曼努尔·康德/104
(40)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106
(41)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lll
(42)致弗里德里希·席勒/114
(43)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1116
(44)致[耶恩斯·伊曼努尔·巴格森?][草稿]/121
(45)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124
(46)致妻子/132
(47)致弗里德里希·席勒/134
(48)致弗里德里希·席勒/136
(49)致弗里德里希·席勒/137
(50)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144
(51)致弗里德里希·亨利希·雅可比/150
(52)致特奥多尔·冯·舍恩/153
(53)致约翰·埃里希·冯·贝格尔/156
(54)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158
(55)致伊曼努尔·康德/165
(56)致弗兰茨·威廉·容/167
(57)致弗兰茨·威廉·容/170
(58)致约翰·弗里德里希·科塔/173
(59)致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175
(60)致约翰·恩斯特·克里斯蒂安·施密特/177
(61)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179
(62)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183
(63)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185
(64)致弗兰茨·威廉·容/191
(65)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194
(66)致弗兰茨·威廉·容/204
第三部分 柏林时期(1799—1812)/206
(67)致妻子/210
(68)致弗里德里希·谢林/213
(69)致弗里德里希·谢林/215
(70)致弗里德里希·谢林/219
(71)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221
(72)致妻子/227
(73)致妻子/229
(74)致弗里德里希·谢林/231
(75)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233
(76)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240
(77)致弗里德里希·谢林/245
(78)致奥古斯特·威廉·施菜格尔/247
(79)致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249
(80)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253
(81)致弗里德里希·席勒/258
(82)致弗里德里希·谢林/261
(83)致约翰·巴普提斯特·沙德/265
(84)致弗里德里希·席勒/267
(85)致皇家内阁/270
(86)致弗里德里希·亨利希·雅可比/272
(87)致[保罗·约瑟夫?]阿皮亚/275
(88)致弗里德里希·亨利希·雅可比/280
(89)致[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伯格]/282
(90)致卡尔·弗拉海尔·阿尔坦施泰因/284
(91)致卡尔·弗拉海尔·阿尔坦施泰因/287
(92)致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拜麦/290
(93)致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拜麦/294
(94)致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拜麦/296
(95)致最高当局/300
(96)致父亲/302
(97)致教育当局/304
(98)致西斯伯爵/305
(99)致路德维希·弗里德里希·卡特尔/307
(100)致尤里乌斯·爱杜阿德·赫希格/309
附录/311
(1)日记:一个不眠之夜的浮想/311
(2)日记:拜访康德/315
(3)向欧洲各国君主索回他们迄今还在压制的思想自由/319
(4)为纠正公众对法国革命的判断进一言/327
(5)封闭的商业国/345
费希特生平和著作年表/390
费希特书目/394
后记/398

作者简介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书信选,收录了作者一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各种书信。读者能够从这里观察到费希特一生奋斗进取的历程,感知他哲学思想逐渐成熟的脉络。他曾主动拜访康德,结下深厚的师徒情谊;他与诗人克罗普斯托克的侄女结为夫妻,相伴终生;他在法军占领下的柏林街头慷慨演讲,鼓舞德意志民族的爱国激情,抵抗拿破仑的入侵。费希特曾说,他的哲学要把人们从桎梏中解放出来,“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目的。”这句自白,堪称解读费希特学术生涯的隽语。


 行动的哲学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