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解析》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 文明的解析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208074620
作者:查尔斯·默里
页数:583页

对人类文明成就造成最大负面影响的是

对人类文明成就造成最大负面影响的是:极权政治体制。无数国家和科学家的命运证实了这一点。呵呵,该书该观点直指天朝制度根本啊。

历史的数学呈现

历史学是一门假借的科学,本书就以计量史学的态度,试图以数学的形式展现人类的艺术与科学成就。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给人以深刻的认识。

是什么让一块土地上的人创造力倍出,而另外一块土地上创造如此贫瘠?

是什么让一块土地上的人创造力倍出,而另外一块土地上创造如此贫瘠?在欧洲旅行的时候导游给我们车上看《大国的崛起》这个我一般都会拒绝看的片子,被看以后我思索的问题就是标题上提出的问题。最好的社会、制度、国家就是一个让其民众创造倍出的社会?决定的因素是哪些呢?

天才引领前进

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爱迪生前些日子有本书叫做《国家的品格》,其中给国家品格设置了四个指标:独立不羁,道德水准,美丽田园,天才辈出。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天才,但大家都知道天才不是那么容易成为的,当然不排除有一小撮已经自认为是天才了。所以,更多的人只能对天才羡慕,嫉妒,甚至打击(我就不对扼杀天才的中国教育制度讽刺挖苦了 ╮(╯▽╰)╭ )。无论是社会还是科学,所前进的每一步,几乎都能看到天才们的足迹,在各条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路标,让后人能够跟随。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常的理解其实是对牛顿原话的误读),实质是不停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如此反复。没有那些天才,有些捷径会推迟数百,上千年才被发现,甚至永远不会出现(尤其是艺术领域),你期待贝多芬以外的人来谱写《第九交响曲》吗?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去绘制梵高的《向日葵》?不得不承认,有些事情,是只有天才能带来的。把天才捧的这么高,那我们最广大人民群众又置身何地?究竟是“天才史观”还是“群众史观”,说起来“天才史观”就是伟大领袖带领我们向前进,而“群众史观” 则是伟大领袖顺应了劳苦大众组成的浪潮。都有道理,所以,按照学术上的惯例,折衷一下来个“综合史观”就能兼顾两个理论了,就这么容易。回到开头,有上一两个天才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要天才辈出才是“国家的品格”。按照查尔斯·默里的说法,“在任何一种文化中,有人胆小如鼠,有人胆大妄为,都有敢想敢干的人。但对于夹在两个极端中间的大多数人来说,文化规范或促进或阻碍了个人的自主权。”简单的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可能会促进天才的产生,同样也可能会阻碍天才的产生。这就可以解释我们的过去,在古代中国有那多发明创造,有《九章算术》,有《齐民要术》,有《本草纲目》……足以令世界侧目(见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但为何没有产生系统性的科学,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中国这么大地方这么多人,总有人能够脱颖而出,在科技史上有所建树,但就整体而言,社会环境,制度构建都不利于天才辈出,只有零星天才能够闪耀照人。我们的传统(广义),阻碍了成就的产生。这很令那些做天朝旧梦的人失望,但就是这样。好古的国人总喜欢提我们的历史多么多么悠长,我们的传统多么多么伟大。但历史究竟留给我们什么?我们的传统究竟是什么?鲜有人愿意做进一步阐释。从地理上讲,我们所处的东亚适合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而农业的发达必然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这就与希腊的商业文明产生了差异,而这点差异就让两个文明分道扬镳。农业文明强调稳定,每年打交道的都是门口的那片土地,希望像往年那样风调雨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远方”,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里,父母的权威是与生俱来的。试想一下,地位不平等的前提下,怎么可能去与长辈或者是前辈公开辩论,怎么可能会有“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说法。缺少这么一种辩论的前提环境,科学知识的大厦很难被建立起来,虽然会偶有神来之笔。简单的说,我们的历史和传统并没有天才辈出的土壤,把我们的成就放到世界范围内,对比下其他文明的成就,其实我们并没有我们历史课本上的那么耀眼,不能妄自尊大。要知道,埃及领先世界建金字塔的时候,我们还在半坡捞鱼呢。天才辈出需要土壤,我们已经经历了充分的“世界化”,但问题是,我们把那天才辈出的土壤带来了吗?还是说,我们真的是不喜欢天才呢?From 花间半壶酒http://shiyuhang.org/blog/582.html

“人文科学”何以可能?

【读品】罗豫/文亚理士多德同时在哲学、美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纵横捭阖;达·芬奇不仅画了蒙娜丽莎,在工程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如雷贯耳的大名“莎士比亚”,可能就是哲学家培根的马甲……这样的传奇已经一去不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事迹,是写作为生的前物理学家C.P.斯诺气焰嚣张地指责人文文化“搔首弄姿,怨天尤人,离群索居”、“自恋”;是后现代主义者试图解构自己根本弄不懂的科学大厦基石,结果被科学家索卡尔兜个正着。斯诺1959年在剑桥大学做的一次著名演说中,提出的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之说,挑起的争论至今余波未息。其实,并非没有人意识到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但为人津津乐道的成功例子,总是文化遗址的价值由碳14测定一锤定音之类的老套故事。查尔斯·默里这本《文明的解析:人类的艺术与科学成就(公元前800-1950年)》倒让人眼前一亮。默里是胆大心细型的研究者,他把人类两千多年的文明成就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又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统计分析,结果为人类非凡成就的许多悬案提供了有趣的意见。为保证研究的可靠性,默里用了正文近一半的篇幅做铺垫,介绍了正态分布和洛特卡曲线在研究文明成就时的重要作用,并将自己划分时间和地理位置、辨识“文明成就”的标准和理由清晰地呈现给读者。进入后半部分,当各种数据和结果以图表的方式聚合到一起时,很多猜测得到了证实。犹太人到底有多优秀?默里用扎实的数据展示了犹太人在文明成就中做出的与自己人口极不相称的贡献。乱世出豪杰吗?默里发现,战争年代确实更容易涌现重大人物。社会财富的积累也有利于文明成就的产生。而在默里关注的战争、财富、城市、人口密度和政治制度几个因素中,对产生文明成就造成最大负面影响的,是极权政治体制。苏联和东欧大量艺术家、科学家的命运也印证了这一点。当代的艺术在衰落吗?默里在综合了人口、艺术人力资源和艺术消费市场的众多因素后发现,19世纪,人类产生伟大艺术作品的状况已日益恶化,进入20世纪后,恶化步伐日益加快。在默里看来,这一现象不是源于文化衰落,而是源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19世纪中产阶级崛起,20世纪的经济繁荣进一步惠及蓝领和农民。“欣赏流行剧本、书籍和音乐的人数急剧增加。新出现的这一日益扩展的市场必然吸走了部分优秀人才。而在另一个时代,喜爱高雅艺术音乐的贵族囊括了所有的艺术人才。”20世纪艺术的衰微确实存在,而且默里认为,考虑到时代偏差和人口增长,这种衰微其实超过了人们的一般估计。尽管默里已经用了尽可能生动、简洁的文笔,但强调个性和感性、对数据和公式望而生畏的后现代读者还是有可能跳过、进而错过这本书。默里的研究方法或许并不是最好的,他对文明成就和重大人物的认定标准或许有待商榷,但他延续了“科学文化”的优点,将这一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供读者批评改进,对结果的解释和分析也展现了自己丰富的人文积淀。不管结果是预料之中还是荒谬绝伦,默里的这一研究都不失为一次大胆的尝试,让人看到了建立一门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科学”的可能。

我的最后一本“新”书

这种严肃的书,好像放在书店里没有要。可惜了。中国人读书的风气不好。我是2010年底在书店里有幸买的,8折,一看,已经是2008年出版的老书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读的时候,在书上写了很多笔记,发现书里有个别小错误的地方,很正常。我读完了书以后,也在我的博客里写了很多笔记和感想。这本书,也许是我要买的最后一本“新书”了。如果以后还要买书,都是“资料书”,我知道结果的“老书”了。也许,我的评价太狂妄了。但我的感觉就是如此。其它书,好像“新”不到哪里去了。

文明成果靠什么保障?

据作者自己说,从世界大量的各种权威的相关书籍里面查找资料,列出了世界历史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时间截止于1950年。对中国人来讲,本书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轻易地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光荣,又以中西文化对比的观点,轻易地写出了中国的文明成果种种令人费解的原因。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出现,提出了四个重要的总结,非常具有价值。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http://dengzhengyu.blog.163.com/blog/static/71608872011320102825622/

也有少许不准确的地方

总的思想是不错的,但书中有几处并不准确,以数学为例,Gauss在数学巨人中只排到了第4,这有些低估他了。Poincare竟然没有进入数学巨人榜,这显然是荒唐的。作者认为数学在19世纪下半叶后不再是建立体系的时代,而且是衰落的,这不太准确。事实上,19世纪下半叶才是近代数学的伟大开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具体例证方面存在问题。但总的分析思路和大部分观点都是很有启发性的,绝对值得一读。

独特的视角和结论

Human Accomplishment----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the Arts and Sciences, 800BC to 1950很久没有一口气读一本快400页的大厚书了。在《心理》上看到推荐,在图书馆借到,整体读完感觉它很有新意:用计量方法研究人类文明史,这样的书不多见,感觉一方面有实证的科学感在,不会因为繁复的文字论述而读起来很痛苦,另一方面,数字揭示的一些思想和结论也很有新意,很有味道。用数字图表等冷峻形象的方式来解释科技和艺术史这种历史选题,如同吴晓波用纪实文学笔法写商业史一样,实在是很符合我的读书兴趣。我觉得呢,读完这本书,我获得这些方面的启示和提醒吧:1. 对于人类成就分布类似洛特卡曲线(Lotka Curve)的思考原书通过文献计量学,得出一个很有趣的结论:人类社会的成就在个体中的分布呈现一个很极端不平衡分布的形态,类似指数分布,极少数人取得了大量的成就,而大多数人则成就平平,正像Lotka在研究科学家发表文献数量分布时发现的一样,也正如我们所说的“马太效应”。但是有趣的是,对于个人的技能(原文中作者以高尔夫球手的各种击球技能为例),在人群中整体上是一种类似于正态分布的钟状曲线分布(作者探讨的成就,是指硬科学、数学、哲学和艺术,其他的没有研究)。作者给出了难度说和累计优势说两个相辅相成的解释:取得巨大的、可以名垂史册的成就需要战胜心理压力成功克服无数困难,自然只有少数人类社会;而如果获得一些初期的优势,则会具备巨大的心理优势,进而容易获得最后的大成就。我不从基因的角度想,但是还是觉得这可能源于长久以来存在的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的这种环境和生物博弈得到的基本结论:只可能有少数生物能够在环境变化中获得适应性的基因生存下来,进而把这些基因惠及族群。人类社会,不过是把基因换成了“智慧”、“知识”等等,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好的传播机制(这一点也是传统中国社会不及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地方,下面再详述),从而我们每一代人,都能享受先人们少数绝顶优秀的个体创造的,并由众多群体不断改善和留下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些优秀的人物的创造,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内心不由得有一种深深的崇敬感。没有孔子,哪有悠久的中国文明。小时候接受的唯物主义的教育倾向于教育人们:历史是人民撰写的,英雄出于时势。但我们也不妨多一种思维角度:历史也往往主要是靠一些优秀的个体几笔勾勒出来的,而大多数人只能为他们做注解。与其说不知是政治目的还是没有目的而空虚的崇拜“人民”,不如现实的思考,如何塑造一个能够孕育大师的社会。2. 面对“欧洲中心论”这个问题唉,我觉得可能小时候受到的“爱国主义”或者“中国文化主义”太多了,它们告诉我们中国文化原来是多么的NB,中国GDP在清代前期占世界的1/3,元朝时疆域是多么广阔,告诉我们八国联军是多么的十恶不赦,我们的文明受到了多么大的屈辱和践踏。教育孩子这些事实,这是好事,但是却缺乏了对“为什么”的追问和探讨,即使有探讨也都是把不知道谁的想法印在教科书上统一背诵,更不用说让这些新鲜的思想对未来“如何”进行设想,探索,实践了。但是在这本书里面,我不得不承认,用作者的思考方式、假设、样本和模型(而且我在价值观上赞同他的这些东西),会得出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在-800年~1950年这段时间内,1400-1950年之间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占压倒性优势,实现了一次飞跃;而在这些成果中,欧洲又占据了压倒性的多数。或者说,当今我们人类所取得的科学和艺术成果中,大多数是在文艺复兴至今这600年间,欧亚大陆西北角的一小群人类翘楚们为我们创造的;与之相比,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什么四大发明圆周率小数点后7位什么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其实在全人类学的尺度上讲,不过如此。在冰冷而精确的图表面前,我感觉到了一种长期被自大情绪占据头脑的虚妄。虽然是作者一家之言,但至少可以清醒一下自己的头脑。作者是美国人,也犯不上什么讨好欧洲人,关键是我实在找不出这种研究方法的逻辑漏洞,唯一可以指责的,就是作者的样本素材(以各国各语言人物大辞典组成)对非欧洲文明覆盖得不够。但是作者也特意提到自己也耗费了很多努力来找资料,基本能用的努力都用了,如果你还是觉得作者太欧洲中心论,那请“举出收到忽视的大批重要的亚洲和阿拉伯科学家和数学家的名字,或解释一下为什么数千欧洲人的词条不算数”。I can't.我观察,大多数出国的中国同学到了国外都会有一个对自己文明的反思过程,这个过程又还可能是一种比较痛苦的,令人沮丧甚至有耻辱感的。可惜的是,有很多人往往认识到了之后,撒手不管全心全意投入新环境,同时在原来的朋友面前划清界限标榜自己是新华人,实在是损人不利己。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祖先不过如此不是坏事,但是也不要感到自卑,而是既要感谢中华文明先辈的努力和坚忍,使古中国文明绵延千年,不断兼收并蓄而不绝;但是一定又要感谢所有其他文明先贤们的创造,使我们获得了如此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走出民族主义的桎梏,以全球化的眼光,进行新的创造,为人类文明增添新的力量,产生更多的大师恩泽人间。而天天以为天朝圣明老子第一在网上骂人,实在是浪费光阴,徒增烦恼。3. 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社会那么现在回到这样一个命题:如何建立一个能够造就人类文明泰斗的现代中国社会?或者把“中国”一词去掉增加普适性,如何在“人口成就率”不断下降的今天,重新打造这样的现代社会或者后现代社会?很抱歉,这个命题过于宏大,而对于我等芸芸众生来讲,能做的仅仅是给这建设添砖加瓦,少做些缺德事耽误进程,但是随着岁月的累积,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别忘了还有“英雄人物”的作用呢。我这里可以引述的,是作者利用计量模型研究1940-1950年的欧洲文明,引入虚拟变量得到了这样的一些基本结论:1)“ 一般来说,历史上的战乱并没有打断人类成就的涌现”2)“艺术科学成就因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而得到发展,无论就可用于扶持艺术科学事业的资金而言,还是就经济活力对文化活力产生的间接扩展效果而言”3)“随着新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不断推陈出新,成就消息源源不断”4)“人类成就的溪流因城市的存在而潺潺不断。城市是人力资本的中心,为艺术和科学提供了观众和赞助者”5)“潜在的艺术家和学者得以享受事实上的行动自由的政治体制促进了人类成就的不断涌现”很有趣的一些想法。产生于欧洲和美国的知识创新体系(言论集会等自由,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把技术转换成现实财富的VC和金融市场,各种越来越便捷的沟通方式,大学、实验室、工作室等等)就建立在这些因素上,如:相对丰富的财富,多元而又有活力特别是有知名学府的城市,个人的行动自由和拥有创造氛围的群体(想想贝尔实验室)。而这些因素,是不是我们可以考虑学习和采用的呢?不管是宏观的社会上层建筑,还是微观的家庭(作者特意描述了高产重要人物的犹太人家庭),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尝试的方向。4. 同样从先贤的成长中,怎样成就个人作者在这里没有再用数据来做模型(做这么多烦不烦啊),而是直接表达了他的看法:“发挥一个人个人才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愉悦。”而实现愉悦,则需要内在的目标感,“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天职感”以及随之而来的超越常人的勤奋,和外在的来自文化的自主权,“鼓励一个人可以大有作为,而且赋予人这种能力。”整体上说,与过去的中国社会比,我们现代人拥有的自主权还是大了很多,但是其实还远远不够。而和过去比,也许我们的目标感反而丧失的更多。也许这样一本书从宏观到微观,写在最后的,也往往是最容易践行的,作者最希望看到的吧:通过个体的努力,获得更多的文明成果。


 文明的解析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