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群体心理学

出版社:龙门书局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08837123
页数:23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年终奖的小秘密•新闻事件•在2011年年终收官之际,年终奖话题已悄然走热。先有一则“一汽大众发放27个月的工资作为年终奖”的消息,自流传开后就引来了一浪又一浪的“羡慕嫉妒恨”,进而引发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年终奖。微博上各城市年终奖排行榜也新鲜出炉。从区域上来看,排名前五的是北京,5008元;上海,4874元;深圳,4611元;广州,4486元;杭州,4270元。从行业间来看,金融、证券、电力、通信、地产、能源等行业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在企业性质上,外企、国企、民营企业的年终奖差别也不小。例如,同为汽车行业,拥有国资背景的合资车企历年年终奖一般为十几个月的工资,而据媒体报道,民营车企比亚迪今年甚至没有年终奖。某高校任教20多年的老师表示,高校教师的年终奖普遍为一个月工资,可能另外还有几百块钱的过节费。从岗位间来看,职务高低对年终奖多寡的影响,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大。据了解,上海某知名财经媒体的主编,月工资为10000多元,按照惯例,单位的年终奖约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10000多元。而一汽大众公司今年给员工发的年终奖金为27个月的工资。一汽大众长春厂的一线员工基本工资为3000~4000元。以此计算,一名一汽大众长春厂的普通员工至少可领到超过80000元的年终奖,是一名媒体主编的五六倍。•心理解读•年底了,员工们个个盼着丰厚的年终奖;而对于公司老板来说,如何发放年终奖也大有学问。怎么发才能既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又相对成本较低呢?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者们针对年终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影响年终奖激励效果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个:员工的预期及对于是否公平的感知。首先,预期影响年终奖的数量。年终奖是不是越多越好?先不谈绝对数量,年终奖必须大于员工的预期才能有好的效果。这里要引进一个“值函数假设”的理论,意思就是:得与失是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人们对某一价值主观判断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点而言的,高于预期参照点视为得,低于预期参照点视为失。可见,当年终奖低于心理预期时,员工将会视其为“失”,也就是发了等于没发。所以,狡猾的老板可能会设法降低员工的预期参照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试着回忆一下,你的老板是否在12月就“打预防针”说今年年终奖可能要减少50%(这样说就是为了减少你的预期),当你沮丧之余,却发现月底时年终奖居然只减少了25%(高于预期视为得),这下内心的幸福感真是油然而生啊!不管是“得”还是“失”都表现出敏感性递减的规律,也就是说“边际效应递减理论”在这里同样适用。这就意味着,年终奖高到一定程度,再高下去也不足以引起同等程度的“高兴”了(1000增长到2000带来的“高兴”往往大于9000增长到10000带来的“高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针对增加量而言的,并不是指绝对值),这说明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考虑最好的激励效果的话,年终奖的绝对数量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其次,对公平的感知影响年终奖的形式。也就是到底用“红包”的形式好,还是公开发放好呢?员工拿到年终奖后,往往会暗中与别人相比。一般而言,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投入而过低地估计自己的所得,对别人的估计则正相反。由于存在这种主观的认知偏差,企业即使在分配上做到客观公正,也很难使人满意。况且在实际工作中是很难做到绝对客观公正的,这就很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滋生投机情绪。因此,有不少企业采用“红包制”,暗中分发,单个鼓励。然而,采取红包制有时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对其他员工所得多少的猜测,对年终奖发放公平与否的怀疑、不满、埋怨等情绪往往弥漫在企业中。这种状况一般要持续到春节前后,严重的还会影响下一年的工作。因此,公开制似乎是更合理的选择。那么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发放年终奖才能体现公平公正,让员工满意呢?这和企业的规模有关,对于已具备一定规模,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企业来说,往往公开制更好。而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处在发展起步阶段,或者企业领导人具有很高的权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红包制”。最后,我们来探讨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非现金年终奖。近年来,非现金形式的年终奖也越来越火暴了,网友们晒出的创意年终奖可谓五花八门:你收到过“迟到券”作为年终奖吗?你对于抽到“和老板吃饭”的大奖又作何感想呢?根据2005年的一篇文献,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发放年终奖最主要的形式是现金,占67.29%,其次为赠送礼品(49.1%)和提供旅游(21.20%),而购物卡、保险、股份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他的奖励还包括车贴、房贴等。从激励效用来看,金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感情价值”。除了金钱,一些人性化的奖励方式也是值得考虑的。例如,发放实物奖励、报销旅游奖励、在年会上以抽奖的方式发送“大礼包”等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员工在辛苦工作了一年之后,都希望身心能够放松一下,故旅游成为公司首选的休闲方式。旅游不但可以让员工放松,员工之间也能增进交流和团结,还能增加公司的凝聚力。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些企业在非现金奖励上花费的开支数额相当可观,甚至可能超过了“年末双薪”等现金奖励方式的开支。84%的受调查企业是为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有的企业在问卷调查栏中写道“员工努力工作将实现自身价值”,这显示出企业奖励员工的行为中,重视与尊重员工个人价值的因素在加重。•相关研究•预期参照点与薪酬激励实验为了探讨预期参照点的改变是如何影响人们对结果的认知评价,进而影响不同的情绪体验,研究者做了以下的实验。实验一共设置了四个情境,参与者都正在工作或曾经工作过。情境一:低于预期参照点假设公司里流传着来源可靠的消息:奖金会是2000元。而到了奖金发放日实际发放的只有500元,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请参与者们在量表上选择合适的数字代表心理感受,5代表“非常满意”,-5代表“非常不满意”,0代表“无所谓”。情境二:高于预期参照点假设你拿到工资单时意外发现500元的额外奖励,此时心情如何?请参与者们在量表上选择合适的数字代表心理感受,5代表“非常满意”,-5代表“非常不满意”,0代表“无所谓”。情境三:降低预期参照点假设公司的惯例是中秋节会有1000元福利,最近公司里却流传着来源可靠的消息:今年效益不好,中秋福利不发。临近中秋你发现发了500元,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请参与者们在量表上选择合适的数字代表心理感受,5代表“非常满意”,-5代表“非常不满意”,0代表“无所谓”。情境四:提高预期参照点假设公司的惯例是中秋节会有福利1000元。到了中秋福利发放日实际却发了500元,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请参与者们在量表上选择合适的数字代表心理感受,5代表“非常满意”,-5代表“非常不满意”,0代表“无所谓”。实验结果发现,“低于预期参照点”情境下的心理感受倾向于“不满意”,而“高于预期参照点”时的心理感受倾向于“满意”;“降低预期参照点”能提高满意度,而“提高预期参照点”会降低满意度。为什么员工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在情境一和情境二中,虽然都是得到500元奖金,但是情境一是低于预期2000元,心理感受是“失去”,这时人们往往经历消极的情绪体验。而情境二是高于预期0元,心理感受是“得到”,这时人们的心理感受往往是正向的、积极的。同理,在情境三中,由于改变了员工的心理预期,其参照点由原来的1000变为0,当发放500时,心理感受仍然是获得。而在情境四中,参照点是1000,到手的只有500,心理上“失去”了,当然是不满的。•专家建议•1.想要更快乐吗?那就学会降低自己的预期参照点吧。凡事告诉自己做到6分就很好,万一得到7分就狠狠奖励自己,这样一不小心有了8分得要多欢天喜地啊!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就是这个道理。完美主义者的痛苦就在于凡事要求10分,所以时刻活在“失败”和“失去”中。2.回到年终奖的话题,虽然从企业角度有各种发放技巧,但是从普通百姓角度,年终奖当然是越多越好,毕竟辛苦了一年大家都不容易。然而,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沉浸在年终奖的无谓对比中,恐怕又要徒添烦恼了。

前言

当今信息社会,我们每日接受海量信息,新闻事件如同大海的浪花,升腾又退却,即便是像5.12汶川地震这样的新闻事件,曾经震撼心灵,催人泪下,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也逐渐失去影响力,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但是,当我每天打开网络,总会有触动心灵的事件从海量的新闻标题中跳跃出来,读过之后,难免会有情绪的共鸣和思潮的涌动。然而自己能做的,或者只是简单评论一两句后转发到新浪微博上,或者是把它变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后来,我想,这些情绪共鸣、思潮涌动的背后是什么?不正是各种心理学规律使然吗?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应该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事件背后的心理学意义,并有责任把这些心理学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尤其是更为广泛的普通读者。    年初的时候,我和课题组成员终于决定编写一本通过解读社会热点事件来传播心理学的书。课题组的几位成员都踊跃参与,张博士后更是积极投入此事。此书分为社会管理、经济消费、心理健康、婚姻情感、家庭教育、生活娱乐六个篇章。每篇包含若干主题,每个主题均是从介绍新闻事件开始,先进行心理学解读,后介绍相关心理学研究,最后提出专业的建议。    虽然此书架构很简单,但是为了选择典型的新闻事件、恰当的心理学原理、相应的心理学研究,我们还是煞费苦心。由于考虑到时间效应,选择的新闻尽量是发生在最近两年、社会影响较大的事件,心理学解读尽量老少咸宜、通俗易懂,心理学研究尽可能经典可靠。每篇文章都是经过大家多次讨论、反复修改而成。如果新闻事件是生活汪洋中的潮汐浪花,我们希望在此奉献给读者的是一粒粒珍珠,虽然很小,但都是用心血凝练而成。    尽管如此,由于篇幅有限,又是一家之言,解读之时难免失于偏颇,加上水平有限,成稿匆忙,付梓之时若有错谬之处,还请各位读者不吝指出,多提宝贵意见。    祝卓宏    2012年6月12日

内容概要

祝卓宏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中科院心理所青年创新团队副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应用心理系兼职教授。研究领域涉及灾害心理学、创伤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网络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等多个方面。出版了《赢在起跑线》、《求知的开始》、《成长的烦恼》、《走出网络迷途》、《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灾后心理热线志愿者培训手册》等多部著作。
张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博士后,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澳大利亚达利奇中心认证叙事治疗师,美国语境行为科学协会(ACBS)会员;擅长认知行为治疗、叙事治疗、家庭治疗等;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心理学、网络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

书籍目录


社会管理篇
 助人为乐,谁帮助了谁
 谁动了我的火车票
 我们为何不相信“辟谣”
 路人为何如此漠视生命
 从“八毛门”看医患信任关系的建立
 逃离北上广 VS逃回北上广,究竟如何选择
 拾荒老人被拒公交,心理透视“以装取人”
 动车事故后的心理关爱
 听证专业户为何“逢听必涨”
 舍己为人,“最美妈妈”
经济消费篇
 近视一族,小心被“框架”挟持
 年终奖的小秘密
 CPI涨了,心理底价也在涨
 达芬奇天价家具背后的“心理密码”
 抢购 iPad2背后的消费心理动机
心理健康篇
 世界睡眠日,谈谈睡觉那点事
 认识自杀预警,也许“走饭”能不“走”
 漫画人熊顿的“幽默”处方
 “无肢勇士”尼克:自我接纳的美妙人生
 勿让“路怒症”掌握“方向盘”
 剖析乞丐“谈判专家”:他其实很幸福
 烫伤幼儿背后的情绪“魔鬼”
 世上真有“后悔药”吗?
 揭秘富豪自杀背后的“心魔”
 色彩是否能减肥
 整容之前需整“心”
 晒隐私和窥隐私的心理动机
婚姻情感篇
 谨防受骗,网络相亲要 hold住
 解读裸婚时代:细节是如何打败爱情的
 解读新婚姻法,未来婚姻何去何从
家庭教育篇
 “男孩危机”来了,要不要“因性施教”
 “鹰爸”暴雪训子,逆商培养惹争议
 打架能否让孩子学会自强
 打工子弟上学应在父母身边
 反社会人格的家庭因素解读
 网瘾少年的弑母悲剧
 药家鑫一案引发青少年犯罪反思
生活娱乐篇
 流金岁月,怀旧心理
 微博实名制将带来什么
 你身边有“男闺蜜”吗
 “穿越剧”走红荧幕的心理揭秘
 你有环游世界的梦想吗?
 姚明退役,“明谢”心解
 “炫富一族”究竟在炫什么
 奇妙的群体心理学

编辑推荐

《奇妙的群体心理学:解读社会事件背后的心理密码》是通俗易懂的心理学解析、妙趣横生的心理学经典实验、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科学可行的生活指南,汇集成了一部生活中的心理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奇妙的群体心理学:解读社会事件背后的心理密码》以文字与漫画的形式相结合,从通俗活泼的语言,从心理学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一些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呈现给读者对一些社会事件的更深刻的认识。如小悦悦事件,其实并非是路人的冷漠,可以用责任分散效应来解释;我们为什么不相信铁道部的辟谣事件,心理学的“证实偏见”和“逆火效应”起着作用。“乘务员被殴打事件”,心理学上的城市过载假设和“旁观者效应”起着作用。

图书封面


 奇妙的群体心理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直对心理学很有兴趣,不过也仅限于皮毛。看到“群体心理学”这个名词觉得很好奇。而且《奇妙的群体心理学》这本书可谓勇气十足,都是通过近年社会热点问题切入。比如《我们为何不相信“辟谣”》这篇“逆火效应”和“偏向同化”的心理似乎可以说明现在网络上为什么负面的信息总是传播得最快,而且大家深信不疑。当然政府公信力是一个问题,我们草民无力改变,但是如果能从心理层面分析这一现象,也许对我们自己心态的调节能起到好的作用。2岁的小悦悦被车撞,18个路人经过熟视无睹,大家都觉得愤怒,但是当我知道“责任分散效应”之后,也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件事。但是心理学归心理学,传统的伦理道德还是不能丢弃。“人们正是因为具有群体归属感,所以才会产生一系列独特的情感,例如民族情感,国家情感;其次是社会支持感,当个体的思想行为符合群体的要求,群体往往会加以赞许和鼓励,得到群体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得到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是群体认同感,并由此获得更高的自尊、自信。”中国人处于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一个钓鱼岛事件,让国内自己先乱了起来。我们可怜的爱国情感,在理智面前显得渺小而可怜。我们应该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内心,没有强大的素养和内涵,光空喊口号,明天,我们靠什么崛起?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好看的书,内容有点难理解,需要点时间慢慢消化
  •     中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还在起步,很不成熟的作品
  •     书的质量很高 读起来很好
  •     很不错的一本心里分析方面的书 文字很顺畅 对于一个心理学方面的门外汉来说非常值得一读
  •     尽管我反感一切的从众行为,可是这一次去研读一下从众心态的动机、结果,却让我有了新的发现,很受益。
  •     哈哈,这本书是由心理所的课题组成员精心编写的,我也参与了其中一部分,相信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     没读几页,,既不专业又不通俗,,四不像
  •     类似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络为早期识别抑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社交网络是表达个人情绪的平台。在使用社交网络时对自己好友所发布的“新鲜事”稍加留意,也许就能在好友情绪低落时送去一丝关怀,帮助好友。
  •     热点事件,群体事件都能折射出人的心理轨迹,看看很有益。
  •     发货快的,内容还没看,年完再补评。
  •     举的案例都是一些当下的热点、现象,比如:裸婚、穿越剧、炫富人群的心理分析,觉得很有趣。
  •     一直对心理学很有兴趣,不过也仅限于皮毛。看到“群体心理学”这个名词觉得很好奇。而且《奇妙的群体心理学》这本书可谓勇气十足,都是通过近年社会热点问题切入。比如《我们为何不相信“辟谣”》这篇“逆火效应”和“偏向同化”的心理似乎可以说明现在网络上为什么负面的信息总是传播得最快,而且大家深信不疑。当然政府公信力是一个问题,我们草民无力改变,但是如果能从心理层面分析这一现象,也许对我们自己心态的调节能起到好的作用。2岁的小悦悦被车撞,18个路人经过熟视无睹,大家都觉得愤怒,但是当我知道“责任分散效应”之后,也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件事。但是心理学归心理学,传统的伦理道德还是不能丢弃。  
  •     开始挺好的,越到后面越不靠谱了
  •     《整容之前先整心》里的一句话特别贴心:或许你相貌平平,却拥有过人的才智,或许你资质平庸,却拥有出众的亲和力,也许不够温柔体贴,却人友善尊重。你就是你独一无二,拥有独特的魅力,从今天开始,每天都给镜子里的自己一个微笑。
  •     这个群体也许是没有事先组织的,却会对很多事情的进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前面几章还蛮不错,通过很多事例讲解专业问题。到后面就有点无所事事。。
  •     挺有意思的,尤其是结合着当下的很多社会实际看。
  •     对于学心理学的来说,这本书,确实没什么大的感觉,还不如看果壳出的《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
  •     挺好的,而且物流很快。是一本挺好的书
  •     本来写得还好,后面就感觉有点敷衍了啊。。。
  •     虎头蛇尾的一本书,挺有趣,好读
  •     越到后面越短,书中举了不少例子,把一些事件后的群体心理进行了分析。
  •     掏腰包前先停一停,先回答为什么买的问题?为我所用,用我所爱.我们往往不知不觉中把买什么,用什么当做"我是谁"的自我宣言,但是小心不能被物质俘虏,自我认同绝不仅仅体现在拿钱买来的产品上.钱是最好的仆人,却是最坏的主人.
  •     晒隐私满足了人们获得他人关注和排遣寂寞的心理需求,窥隐私满足了人们自我保护和宣泄欲望的心理需要。好奇和求知欲是人的天性。只要人格还没成熟,只要人性还存在着缺陷,窥探隐私的喜好,就永远不会结束。
  •     有爱心也能更"幸福",因为助人行为本身也和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     典型中国老师写 文笔就不谈了 连语言组织都感觉吃力
  •     科学教师的参考用书
  •     通过现象看实质,有帮助!
  •     文章题材很好,很贴近现实。例如小悦悦事件,李刚事件等,都很好地剖析了社会群众心理,而且很多心理学的专业术语都有好例子解释清楚,对于研究大众心理的业余心理爱好者是个不错的选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