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望神话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300150390
页数:325页

章节摘录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的一个中心主题是孤独。在盖茨比的宴会上,在那些最富有的人之间,歌舞升平、觥筹交错都在以最放荡的形式进行着,却从未有真正的交流,只有“彼此始终不知姓名的人们之间亲热无比的会见”。当盖茨比站在阳台上,向离席的宾客“举起一只手做出正式的告别姿势”时,“一股突然的空虚此刻好像从那些窗户和巨大的门里流出来,使主人的形象处于完全的孤立之中”。[17]  尼克在纽约溜达的时候,自己对孤独的气氛很是敏感。“我有时感到一种难以排遣的寂寞,同时也觉得别人有同感——黄昏中的穷困的青年小职员,虚度着夜晚和生活中最令人陶醉的时光。”[18]在广场饭店最后的较量之后,尼克突然记起这天是他的生日。“30岁——展望10年的孤寂,可交往的单身汉逐渐稀少,热烈的感情逐渐稀薄,头发逐渐稀疏。”[19]  但是全书中最孤独的人物是杰伊·盖茨比,那些连他自己都不喜欢的荒诞宴会的主人。从我们第一次看到黄昏中他在他家前面的草坪上独自站着,隔着长岛海湾向往着黛西家的码头的那盏绿灯的那一刻起,直到他的葬礼,他都是孤独的原型。盖茨比不可能会这样认识它这一事实让它更加有力;对他来讲,这不是一种来来去去的情感,而是一种性格状态,一种存在的状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到过他强有力的意图背后;事实上他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人,并且,就像所有白手起家的人一样,他的内心与任何深刻的关系都被切断了。每个人都抱着一个完全不同于这个宴会的目的——将黛西带到他身边——在他宏伟的房子里涌进涌出。  ……

内容概要

  罗洛·梅(1909-1994),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1930年获得奥柏林学院文学学士学位,1938年获得纽约联合神学院神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怀特研究院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长期工作。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的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等奖励。出版了《咨询的艺术》、《焦虑的意义》、《人的自我寻求》、《存在》、《爱与意志》、《权力与无知》、《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和《祈望神话》等20多部著作。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神话的功能
第一章 神话是什么?
第二章 神话中的个体危机
第三章 寻根
第四章 神话与记忆
第五章 弗洛伊德与神话之奥秘
第二部分 美国的神话
第六章 新大陆的伟大神话
第七章 个人主义和我们自恋的时代
第八章 盖茨比和美国梦
第三部分 西方世界的神话
第九章 心理治疗师和地狱之旅
第十章 培尔·金特:一个男人的爱之问题
第十一章 重访布赖尔·罗斯
第十二章 浮士德:父权制权力的神话
第十三章 歌德的浮士德与启蒙运动
第十四章 20世纪的浮士德
第十五章 魔鬼与创造力
第四部分 为了生存的神话
第十六章 爱的伟大循环
译后记

编辑推荐

  罗洛·梅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以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为主题的美国存在心理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主张自我选择的研究取向。他的20余部专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带给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启示。

作者简介

《罗洛•梅文集:祈望神话》作者在长时间的治疗与研究后,发现当代的治疗实践都与一个问题有关——个体对神话的探求。心理分析学说诞生与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愈发丰裕的西方社会,正丧失着它的神话。《罗洛•梅文集:祈望神话》所关心的,是西方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神话。作者认为在当前的时代,存在一种对神话的迫切需求。这对我国国内的相关研究,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启蒙价值。

图书封面


 祈望神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祈望神话  这本书与其他的神话学著作不同,不再执着于神话的定义,而是重视神话的实际效用。在对一系列不同文学作品的分析中,不同的神话模式凸显出来。对于一系列的文学作品的分析也很值得借鉴,可以一再重看。  这本书反映的是心理学的必要性。与克尔凯郭尔、尼采与弗洛伊德的哲学有直接联系。第一部分:神话学基本原理神话的定义  神话是有别于科学的另一种叙述真理的方式。是以历史事件原貌出现的戏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神话中叙述的是历史真实,它更多的某一个时代的人对当时历史的理解与表现。],是一种使人们与现实协调的特殊途径。它指向历史,指向整体性而非特殊性。神话指向人类经验的实质,指向生活的意义。在这种整体性与历史性中,人类获得认同。[ 这代表这神话具有给予个体以认同的功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神话与艺术的区别:虽然所有的艺术中都存在神话,但是神话并不等于艺术。神话展现这一种“原始生命力”,展现人们对于宇宙、对于同伴、对于独特存在的思考与感受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具体的戏剧性的表现方式的投射。从中我们能够发现那些通过其他方式无法得到揭露与表达的恐惧与愿望。[ 比如浮士德行为打消了我们自己采取统一行为的动机,这表明神话具有的共同体和沟通性的力量,也可以净化人的行为。]  比如俄狄浦斯发出追问:我到底是谁?并且反抗现实。象征着一个人寻找自我的心理模式。  神话所思考的话题也使得它具有了超越时间的永恒品质,与试验室里不断验证的科学真理不同,它是一种永恒真理。神话使生活中的各个侧面协调一致:意识与无意识、历史与当下、个人与社会[ 这意味这神话具有给人以社群感的功能。这也是神话原型性的体现。它代表着我们对相互联系着的外在世界与内在自我进行的自我解释。当这种社群感增加的时候也代表着我们社会的进步,比如以色列古代历史的进步就是“像审判自己人一样审判陌生人的孩子”。这表明着以色列人意识到了自己的神话并且有意建构它,针对陌生人也有了同情的需求。],满足了人们寻找秩序与延续性[ 神话被一代又一代人依据自己文化的新情况与新要求加以重新诠释。所以不能认为神话非死既衰。]的需要。帮助人们将意识中内生或外生的感受、情感与理念合为一体。它成为价值和伦理的基础[ 于是它支撑其我们的道德价值。通过在由内或由外进入意识状态的感知、情感与意念之间引入秩序与一致性,我们创建了神话,也就创建了道德价值。而国家与群体在一开始就为我们做过此事。],赋予生活经验以意义。  二、神话的两个特性与产生:  神话具有主观性与个体性。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神话来指导生活。当人们的头脑中发生一些事,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在记忆中都如揉捏粘土般不断塑造它们,最后我们就把这些事情塑造为神话。弗洛伊德的阐释是:神话是个体脱离群体心理的途径。自我意识的呈现要归功于我们以神话方式进行思考的能力。范式、假设或者其他类似的概念在弗洛伊德那里就等同于某种神话学。儿童为了理解陌生的经验,就构筑了神话。神话组织起经验。让它各归各位并得出相应的而结果。神话诞生并成长与记忆的创造过程以及心智对同意的需求。[ 很多时候,神话是儿童心智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它会使孩子们的状况优于实际的经历。具备了一种抚慰的作用。]  神话有具备统一性与延续性。荣格认为,神话是前意识心理的创造性展现,是无意识活动的不自觉表达,神话与仪式可以触及无意识的最深层面,它沟通了人类精神与自然人,成为人类意识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神话由此成为一个哲学概念,成为解释艺术与科学中创世神迹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与人类的无意识之中。]神话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发展、改变甚至增补着。从这个意义上,记忆从来不是非个人化的,而是基于个体的意义而发挥作用的。通过神话,记忆可以将我们引向上帝。心理分析是对人类肇始就一直存在的基本人际模式的一种反映。比如俄狄浦斯情结,那是每个孩子成长必须攀登的阶梯。又比如弗洛伊德的“本能”概念。因此,每个个体的神话模式都是传统核心神话的几个变体而已。三、神话的作用的形式:  1、神话的感知方式:梦。  2、神话的普遍形式:出生。5~6岁对父母的俄狄浦斯式神话。要求独立。爱情与婚姻。工作的存在。死亡。  3、神话与仪式:仪式是对神话的实体呈现。二者的结合给予这个变化不居、令人沮丧的世界以稳定的支点。神话有时先于仪式,有时反是。  4、神话作用的对象:A、没有一个自我可以摆脱社会的神话。人在一个社会中实际上是沉浸在语言与伦理当中——这些组成了神话与社会的经络与血脉。无论哪个社会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因此古代惩罚一个人的方式就是将其流放于社会之外,使其与自己的祖先、宗教与家庭、祖国分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放逐能够使部分人处于一种创造力勃发的状态,你也可以称之于一种升华状态,他们可能在独居状态中重温神话。]  B、神话主要通过家庭传递,同时家庭式我们最先熟识社会神话的所在。很多人的道德缺失实际上在于他们的神话缺失,是他们在家庭上的无家可归的状态。  5、神话的集中体现——英雄:他承载着我们的意愿、理想、希望和信仰,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神话造就的。从深层次来看,英雄就是我们创造的,因为我们认同他的所作所为。英雄主义实际上反映着我们互相认同、我们共通的情感与我们的神话。[ 因此发掘新英雄对于构筑新的神话具有重要意义。]四、神话在心理学上的具体功能:  1、神话的还原功能:神话让我们意识到那些被压抑的、无意识的、被遗忘的担忧、愿望、恐惧及其他心理因素。  2、神话的发展功能:弗洛伊德认为,神话妙在它的模糊性上,这使它可以有被阐释的空间,可以激发新的奥秘与可能性。神话集中地体现为人类在死亡与爱两者间的矛盾,在这个悖论中,我们被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从而创造了文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话展现了新的目标与新的伦理洞见与可能性。使得原本那些不存在的伟大意义迸发出来。神话是以更高层面上的整合来解决问题的。  神话有助于我们接纳过去,进而发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未来。我们能够在真正接受并克服早期婴儿期的剥夺,并且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再心怀怨恨。  总之: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心理旅途。与此相伴的另一过程,是将负罪感从神经官能症的层面转化到普通、生存的层面。而且,这两种形式的焦虑均可建构性的作为意识与感知的扩展。              第二部分:美国的神话美国的神话是他的个人主义神话。那与《人权宣言》中的内容一致,即人人来到这块土地上,依靠个人的力量,创造幸福。民主、自由都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保障。  这也使美国人称为孤独的化身。美国人似乎一直被驱赶着寻觅什么,他们甚少有休息并且真正安宁的时刻。这是由于美国人没有历史根基,缺乏神话仪式所带来的归属感与延续感。  于是没有原点的美国人,没有根基、社会联系、宗教的美国人独自离开,迫切地寻找、想要改变自己。最后只做到了表面化的改变,陷入了更深的孤独。他们在不断地前进中感到空虚与徒劳,他们逃避焦虑,最后却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之中。  他们发展成了自恋型人格,只关注自身的欲望,希望即时的满足。他们追求性、毒品与金钱。但是这种满足不会带来真正的宁静,于是他们越来越深的陷入不断寻找的焦虑中。在这种焦虑中,情感的正常表达渠道被阻塞,无法与人组成良好的社会联系。成为普遍的抑郁。  终于,他们变得矛盾重重,抑郁孤独。外表看起来独立自主,实际上会将人生寄托于种种非理性的运气之中。  这种希望感官立刻的满足无可避免的与金钱结合在一起,时代风潮、加尔文主义将个人主义与金钱结合起来。人们追寻的价值等于钱,彩票与赌博等盛行。这代表着人们并不注重实质生产力的提高而是执迷于财富。  盖茨比的神话就代表着美国人,相信金钱的力量。他追求不可能的爱情,但是金钱已经侵蚀了他的一切。他不会与人结成正常充满爱意的关系,也不能理解爱。他以为金钱一切都可以买到,甚至想要黛西忘掉过去。最后失意而死。  最后解决美国人问题的应该是西西弗斯神话,人生必须要承认失败,人生就是不断徒劳的努力。我们必定拥有一个令人的过去与最后的死亡。我们一遍遍想要破除这个困局,可是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将结局与过去一切抛掉去把握现在,人生此刻的愉悦与宁静。进步或者没有进步,有没有别人的陪伴,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一切都会过去,生命最后是虚无。只要此时,你抓住自己与生活,就会有平静与愉悦。[ 比如,培尔金特:  他显示出一个标准的现代男人的困境。有一个令人无法忘怀的过去,他的母亲在自己生命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成为他充满人性的爱的来源。他充满梦想,虚张声势。但是绝不只是做白日梦而已。他永远在奋斗,在路上。他不是没有才敢,但是他所有的一切都仅仅只是一个印象,无法落到实处。  他的本质与自恋主义人格一样,只关注自己的欲望,而不断地行进,想尽一切方法成功。所以,他当上山妖王是依靠与女人的关系。他正常的情感途径被阻塞,于是只好通过与女人通奸来获得成就感。实际上被女人控制。他无法与女人结成稳定的联系,害怕她们看穿自己的内心后轻视自己,于是不断地换人。 但是最后,他还是无法纯粹做一个极端个人主义的妖,因为那是一个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没有世界与爱的自我。这实际只是一个在意愿层面努力形成的自我,自我封闭,缺乏意志、决断与责任。  他避免承诺,不敢把自己付出去来换得真爱。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希望摆脱母亲的孩子,但是又无法真正摆脱母亲。他的自由是以家作为基准的,正是一个强有力的存在使他敢于胡闹,正像一个孩子。他显示着自己的情感,但是没有情感。他渴望依赖,但是又不愿依赖,无力依赖。  最后他认识到了自己只是一张白纸,“想入非非,弥天大谎”。他渴望一切,但是又不敢付出。他是自我空虚的极致。  在绝望中,当他看到别人的幸福时,第一次感受到了嫉妒。这是一切的起点。它反映了自我的出现,第一次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在《胡桃夹子》里面,这种怨恨与报复性的权力需要被转化成为愿望和意志,它将会建设性地帮助得到想要的东西以及实现自己的自由和责任所必须的东西。终于,当他直面死亡时,他体会到了自己需要爱,渴望重新整合。他回到自己的母亲身边,去接受一段真实的关系。他曾今是一个罪人,而且用了很大力量才成为罪人。母亲的始终在场让他真正体验到爱,与她结成了稳定的联系,解放了自己。]  第三部分:西方世界的神话  这一部分从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入手,分析心理治疗中的种种情况。  一、由但丁的神曲引来:  精神治疗师的性质与角色:神父、友谊与科学性质。他发挥着“在场”的作用,这一“在场”有时被称作共情,或就是简单的关系。  心理治疗的过程:是穿越一个人病态的过去,向健康前进的行动。A、精神治疗的宗教性与友谊性。患者会问:为什么是我遭遇这一精神问题。他问:你是明智的,你必能更好地理解我说的理由。这就是移情作用,表明他将情感移到治疗师身上。心理学家一定不能从病人的手中夺走至关重要的主动性,尤其是在治疗的初始。治疗师回答:我是悬在半空中的幽魂中的一个。这就是共情。治疗师不必去安慰患者,也不必讲述自己的问题,只需要了解这一普遍的人性即可。与病人最好的交流是通过手势与态度,而非道德说教。向导需要明白,治疗师与患者不能持有相互矛盾的目的,也不能共享根本不同的文化的神话。治疗师要是隐喻性的主人,提供的神话要具有稳定性,也可以被双方吸收。治疗师必须仍然得是一位谦逊的朋友,一个可信任的人。我们需要安慰,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把治疗的主动性交给患者,“我很高兴和你一起工作。” 在地狱的前厅,首先是机会主义者的悲哀。这些机会主义者没有任何立场,所以他们没有被给予任何地盘。这些人既不善良也不邪恶,就好像没有生活过。  在地狱的幽魂受难不会带来任何改变。炼狱中是净化心灵的手段。最后到达天堂。这就是精神治疗的过程。  B、维吉尔代表的理性,这种理性不是科学带来的工具理性,而是生活中广泛的范畴,在其中人们反思或者停下来质疑经验的意义,尤其是苦难的意义。最后罪孽的所有概念都被净化了。  C、最后的向导的角色是启示和直觉。用心灵感受真正的道德信念。到达真正生活的彼岸。在这里,他首先遇见一位女性。女性是共同体的象征,是母爱,是强有力的社会联系。    一个(女)人的诞生——《睡美人》的神话模式[ 神话与童话的区别:童话是我们在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神话,比如伊甸园里的亚当与夏娃。神话给童话加上了存在性的维度。神话要求我们面对的命运、死亡、爱与欢乐。神话加入了普遍性的思维。当然,在《睡美人》这个童话中,我们仍要贯入某些人类的奋斗和意识再来审视。]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睡美人的童话标志一个女性的生理成长。被针扎象征着月经初潮,然后进入漫长的等待期,直到真正成熟。  1、在心理学上,睡美人的等待可以解读为创造性的梦想过程。被动也可以带来积极的功能,这也是转型的方法。她首先有一个愿望,然后有了女巫师的祝福,她们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女性角色。    小女孩认同了她们但是也必须超越她们,每个人都为了获得自己的存在,进而超越它以达到完全不同的意识维度,就必须越过这生物性纽带。她沉睡的时候,那些男人的到来可认为作蓄意的违抗。当枯草全部变为花朵,女孩子内在成熟,终于接纳了她的第一个男人。  这种等待也可看做绝望地《等待戈多》。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在场”,是否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与他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与尼采是先知,他们看到了自己与生活的疏远,自身已经变得枯燥、空虚、无力这一事实。海格尔德意识到了上帝之死,并且他生活在清醒之中,意识到这一在场的迷失。  自我的诞生和发展在一个人际的领域里发生,也可以在书籍、艺术与上帝间发生。  所以我们成长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在场。明白自己等待的是什么,对自己等待的理想等等负有责任。历经绝望的时期以等待孕育期的出现,而那孕育将会带领我们实现更高的层次,即凯罗斯。而非盲目地等待一个人来解救你。这只会增加人的焦虑,希望通过欲望的饱食来缓解。最后导致自我毁灭与空虚。[ 《荒原》中的女人就是如此,她在焦虑地等待,只好通过性的满足来麻醉自己。又比如培尔金特的性就是汉武意义的在场,反而成为了用来避免自我的其他层面的唤醒,避免面对关系的意义。]  三、个人主义的出现与毁灭——从三位浮士德谈起1、马洛的浮士德[ 马洛在这部戏剧里表现的是每一位观众心中都存在并与之进行了斗争的各种欲望。他刻画这些精神上的怀疑与冲突,文艺复兴带来的机遇与邪恶在每一位观众身上都存在。在戏剧中,观众净化了自己的情感,得以避免浮士德时的欲望。]是个人的觉醒。它表现出当新的知识——“魔法”出现后,中世纪人们的心理。一方面,人们想要掌握它,知识带给他们极大的权利感。但是又感到自己将灵魂出卖给了路西法,人不应该有肉体上的快感与寻求知识。给他们造成了恐惧。  浮士德否定上帝,将自己置于上帝的背面。被自己的意念、获得上帝般控制的欲望而不仅仅是他的行为抛弃。[ 愿望而不仅仅是行动也是神经官能证的诱因。]在这一竞争中,他探索科学的自由,并且身上还希望拥有教会的绝对权威。  浮士德是逐渐涌起的父权制的代表,他渴望权力,以此为动机去对待这个世界,当他没有仁慈的时候,就无法去爱。[ 从这里我们可以与中世纪《神曲》中产生对比。在但丁那里,爱即仁慈,爱与天堂相连,是上帝的福佑。]甚至用权力买到性爱。[ 最后马洛的浮士德失败了,这是因为那个时代不可能有这样一种人的骄傲。当浮士德真正觉知自己的处境、关照自身时,他对骄傲的罪恶感令他陷入精神痛苦,最后毁灭了自己。]  歌德的浮士德反映个人独立后对于个人主义的质疑。个人主义意味着实现人生价值,人类学习着认识他们最为丰富的独特能力,并由此掌握生活并且活得更丰富。我们相信,进步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并且这一进步会有益于人性的发展。这个时代的人极少平静地安于现状,总是在努力奋斗,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任务并把这个过程称为进步。[ 浮士德思考“太初有为”实质上把行动本身作为最终的结论。]我们信奉永远在路上。[ 通过歌德及那个时代的诸多阐述,康德、独立宣言等等,都在用特殊的方式阐释邪恶。人们不敢直接说自己渴望金钱与成功。经过这些阐释邪恶最后成为良善。]  在马洛的神话中人希望掌握至高的权力而不能,导致他的悲剧。但是在歌德的时代,人已经掌握了至高的权力。这种绝对父权制权力使得女性成为形式,与之相伴的工业主义的分  工使得性仅仅成为工具而非爱的载体。这使得人陷入更深的孤独与矛盾之中。[ 所以最后歌德笔下浮士德的结局是女性带领他进入天堂。]同时,工业主要给就有伦理与幸福的破坏也令那个时代的人陷入迷思。  3、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反映的是二十世纪绝对的个人主义带来的毁灭。在20世纪,连艺术都已经变得庸俗,艺术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不能带来人的救赎。[ 曼认为,创造力因患病而得到极大的发展,疾病是一个有创造力改变形式的过程,他/她从无定形的状态中创造出新的形式。问题在于,我们的文化正处于这个过程的中间位置,还没有找到一次新的文艺复兴,通过艺术的治愈性找到创造健康的方式。]  四、撒旦神话对心理学的意义  艺术家意识到了撒旦的存在,随后陷入了与撒旦的搏击与最后的否定中。在这一拉锯的过程中,创造力被激发,于是伟大的作品创造出来了。      让爱延续的力量1、母性。父权制与工业主义使得女性被迫居于服从地位。于是在20世纪,女性希望成为男性。这是错误的,女性是生育的主体,对于不朽与永生的循环有着与生俱来的理解,凭借拥有母性的女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基础性存在获得了认可。今天的女性解放以为这能够轻轻翘楚自己潜意识中的力量,如心灵感应与直觉。  2、对永恒的超越,对有限生命的达观。正因为生命短暂,我们无法实现所有我们想要完成的,这种甜蜜的忧伤才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在有限生命的瞬间寻求永恒的痕迹。在那些不朽之物突然闯入时间的瞬间,神话的两个维度诞生了。它既存在于我们每天的日常经验中,并且也延伸到我们的世俗存在之外,给了我们一种过精神生活的能力。那些小小的蕴含永恒的生活瞬间将成为不朽的神话,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回忆都能使我们感到生活的美不胜收。这实质是对过程即进步的治愈。  3、对外太空的探索使得人类结为一体,我们要超越狭隘的国界意识,相信人类同在。这本书中很多心理学上的原理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得来的。有很多精彩的评述摘录如下:  1、俄狄浦斯神话:俄狄浦斯神话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他寻找自我,还原自己的一生。然后是他思索自身的痛苦,然后超越他。他承认了人类的罪恶并不来自于行为,而来自与想法,所以人人都是有罪的。我们不必再自己的命运中自怨自艾,而应该去选择值得爱的事物来爱。  2、这本书中对浮士德的分析,不读原著无法确定,就此略去。      注解:1、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神话中叙述的是历史真实,它更多的某一个时代的人对当时历史的理解与表现。2、这代表这神话具有给予个体以认同的功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3、比如浮士德行为打消了我们自己采取统一行为的动机,这表明神话具有的共同体和沟通性的力量,也可以净化人的行为。4、这意味这神话具有给人以社群感的功能。这也是神话原型性的体现。它代表着我们对相互联系着的外在世界与内在自我进行的自我解释。当这种社群感增加的时候也代表着我们社会的进步,比如以色列古代历史的进步就是“像审判自己人一样审判陌生人的孩子”。这表明着以色列人意识到了自己的神话并且有意建构它,针对陌生人也有了同情的需求。5、神话被一代又一代人依据自己文化的新情况与新要求加以重新诠释。所以不能认为神话非死既衰。6、于是它支撑其我们的道德价值。通过在由内或由外进入意识状态的感知、情感与意念之间引入秩序与一致性,我们创建了神话,也就创建了道德价值。而国家与群体在一开始就为我们做过此事。7、很多时候,神话是儿童心智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它会使孩子们的状况优于实际的经历。具备了一种抚慰的作用。8、神话由此成为一个哲学概念,成为解释艺术与科学中创世神迹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与人类的无意识之中。9、因此古代惩罚一个人的方式就是将其流放于社会之外,使其与自己的祖先、宗教与家庭、祖国分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放逐能够使部分人处于一种创造力勃发的状态,你也可以称之于一种升华状态,他们可能在独居状态中重温神话。10、因此发掘新英雄对于构筑新的神话具有重要意义。11、比如,培尔金特:  他显示出一个标准的现代男人的困境。有一个令人无法忘怀的过去,他的母亲在自己生命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成为他充满人性的爱的来源。他充满梦想,虚张声势。但是绝不只是做白日梦而已。他永远在奋斗,在路上。他不是没有才敢,但是他所有的一切都仅仅只是一个印象,无法落到实处。  他的本质与自恋主义人格一样,只关注自己的欲望,而不断地行进,想尽一切方法成功。所以,他当上山妖王是依靠与女人的关系。他正常的情感途径被阻塞,于是只好通过与女人通奸来获得成就感。实际上被女人控制。他无法与女人结成稳定的联系,害怕她们看穿自己的内心后轻视自己,于是不断地换人。 但是最后,他还是无法纯粹做一个极端个人主义的妖,因为那是一个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没有世界与爱的自我。这实际只是一个在意愿层面努力形成的自我,自我封闭,缺乏意志、决断与责任。  他避免承诺,不敢把自己付出去来换得真爱。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希望摆脱母亲的孩子,但是又无法真正摆脱母亲。他的自由是以家作为基准的,正是一个强有力的存在使他敢于胡闹,正像一个孩子。他显示着自己的情感,但是没有情感。他渴望依赖,但是又不愿依赖,无力依赖。  最后他认识到了自己只是一张白纸,“想入非非,弥天大谎”。他渴望一切,但是又不敢付出。他是自我空虚的极致。  在绝望中,当他看到别人的幸福时,第一次感受到了嫉妒。这是一切的起点。它反映了自我的出现,第一次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在《胡桃夹子》里面,这种怨恨与报复性的权力需要被转化成为愿望和意志,它将会建设性地帮助得到想要的东西以及实现自己的自由和责任所必须的东西。终于,当他直面死亡时,他体会到了自己需要爱,渴望重新整合。他回到自己的母亲身边,去接受一段真实的关系。他曾今是一个罪人,而且用了很大力量才成为罪人。母亲的始终在场让他真正体验到爱,与她结成了稳定的联系,解放了自己。12、神话与童话的区别:童话是我们在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神话,比如伊甸园里的亚当与夏娃。神话给童话加上了存在性的维度。神话要求我们面对的命运、死亡、爱与欢乐。神话加入了普遍性的思维。13、 当然,在《睡美人》这个童话中,我们仍要贯入某些人类的奋斗和意识再来审视。《荒原》中的女人就是如此,她在焦虑地等待,只好通过性的满足来麻醉自己。又比如培尔金特的性就是汉武意义的在场,反而成为了用来避免自我的其他层面的唤醒,避免面对关系的意义。14、 马洛在这部戏剧里表现的是每一位观众心中都存在并与之进行了斗争的各种欲望。他刻画这些精神上的怀疑与冲突,文艺复兴带来的机遇与邪恶在每一位观众身上都存在。在戏剧中,观众净化了自己的情感,得以避免浮士德时的欲望。15、愿望而不仅仅是行动也是神经官能证的诱因。16、从这里我们可以与中世纪《神曲》中产生对比。在但丁那里,爱即仁慈,爱与天堂相连,是上帝的福佑。17、 最后马洛的浮士德失败了,这是因为那个时代不可能有这样一种人的骄傲。当浮士德真正觉知自己的处境、关照自身时,他对骄傲的罪恶感令他陷入精神痛苦,最后毁灭了自己。18、浮士德思考“太初有为”实质上把行动本身作为最终的结论。19、通过歌德及那个时代的诸多阐述,康德、独立宣言等等,都在用特殊的方式阐释邪恶。人们不敢直接说自己渴望金钱与成功。经过这些阐释邪恶最后成为良善。20、所以最后歌德笔下浮士德的结局是女性带领他进入天堂。21、曼认为,创造力因患病而得到极大的发展,疾病是一个有创造力改变形式的过程,他/她从无定形的状态中创造出新的形式。问题在于,我们的文化正处于这个过程的中间位置,还没有找到一次新的文艺复兴,通过艺术的治愈性找到创造健康的方式。两个相关豆列,是本书中分析的重要作品与参考书:http://book.douban.com/doulist/2468472/http://book.douban.com/doulist/2468467/
  •     能有一条捷径到达深邃思想的腹地,或者,能以阅读浅显易懂的语言而理解高深的思想,这是大多数阅读者的愿望。《祈望神话》应该是这样一本书。作者罗洛·梅是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又是一位心理咨询执业医师,此书对于普罗大众的情感喜好与认知能力,有着很好的把握。全书各个章节均以故事展开,分两条线索—心理疾患与神话。笼统来说,罗洛·梅认为,人的很多心理感知与疾患,均来自神话的原型,而神话,也可以说是人性发展与挫折的凝练提纯。而结论是,现代社会心理疾患的大规模爆发,根本原因在于神话的缺失,而重建神话,会让我们直面人性的缺陷与未来。环顾四周,不能说这是一个没有神话的时代,你可以在这个世界上随随便便消费到神话,比如,去看一部《魔戒》,抑或,星座与塔罗牌。即便没有神话,这个世界依旧无比绚丽,甚至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绚丽。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只拥有一个神话:财富,获得财富的神话或者背叛财富的神话。在财富之外的一切情愫,都成为毫无意义的感触。在罗洛·梅讲述的神话中,你无法“购买”和“消费”真正的奇迹与珍宝。甚至有一类神话其实就是在贬低“简单交换”行为,因为唾手可得的东西,往往付出的是良心与生命。在后神话时代,我们确乎如此看待金钱:它需要我们放弃一部分良知与生命。我们的时代也有神话。对此罗洛·梅认为,新的“神话”,并不是神话。伪神话不足以支撑起现代个体与群体的精神存在,这些商业社会的梦幻泡影无法行使神话过往的功能—我们仍旧需要神话,但我们或者找不到自己的神话,或者被伪神话所迷惑。如本书开篇引用的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神话表达的是信仰与道德的本质。“神话为这个本无意义的世界赋予意义”,罗洛·梅如是说。既然世界的意义由人赋予,那么这个世界便有好的意义与不好的意义,神话即代表了那些好的意义,换言之,神话即人性。这个论题的模糊之处在于,我们传诵神话,我们赋予这世界意义,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适应世界还是适应自己,或者说,对于一个不信仰神与最终审判的人来说,高尚,有什么价值?还好,我们对这个世界与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满意的,所以,罗洛·梅的立论还存在,我们对一种更好生活的呼号与祈望,也依旧存在。神话,大多与信仰相关。没有信任,神话便不复存在。几乎所有现代伟大作家的主题,都与“轻信”与“无信”有关,而他们总希望通过某种神启般的形态,比如辉煌的音乐旋律、符咒般的诗歌文字、绚烂的色彩,令世界回复到那个“相信”的主题。这是所有思考者的第二个模糊之处,如果人性意味着相信,到底什么是值得相信的?分辨真伪神话的区别又在哪里?上帝死了,人更为孤独,留下韦伯意义上的新教徒,为不可揣测的神召而惶恐的生活。那些仍旧希望认识自我本质与人生命运的现代人,确实如在黑暗旷野中呼号祈祷。本书之所以将cry for翻译成“祈望”,用意也在于此。很多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都接近宗教,比如集中营幸存者弗兰克。罗洛·梅没有走得那么远,或者说,没有选择一条过分简单的道路。神话与宗教最直接的区别在于,神话中的神,是有缺陷与情感的,他们会犯错,也会为情感所蒙蔽,很多神话的主角,其实是人自身。上述思考并不局限于学者,丧失反思与过度反思,恰恰是现代人的两大特点,罗洛·梅的神话,即是为解决这样的矛盾,找到人内心的均衡点。在夜深人静时,我们研讨神话,在每个清晨醒来,我们活出神话。载于《南都周刊》:http://www.nbweekly.com/culture/books/201211/31614.aspx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主题比较晦涩,看懂的很少
  •     当存在主义遇见神话——这本书的好看也就不意外了
  •     提供了蛮有趣的视角。
  •     對於神話這塊實在是幫助太大了,可以從神話與存在主義切入
  •     论文用书
  •     逆流受阻是因为曾经的神话经验已经不存在于当下了…
  •     人类需要精神上的归宿,而神话是人类最原始的精神归宿。23333对作者一本正经分析格林童话的文字没有抵抗力,萌炸。
  •     看书常觉得白看。于是最近尝试一种全新阅读的方式,读完书后一节一节做笔记写了5000多个字。真是痛快,把书的框架摸清了,具体的细节也抓住了。就是挺花时间,做笔记差不多花了和看书一样的时间。这本书内容广博,非常值得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