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城旧事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543453296
作者:邓云乡
页数:480页

章节摘录

书摘王静安 一、自杀琐话    过去北京清华园中有“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一座,碑文为陈寅恪撰。海宁王静安先生国维,去世已五十五年矣。民国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自沉于颐和园安澜堂前昆明湖中,临终只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四句话,更无其他遗嘱,一代学人,就这样谜一般地自杀了。据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载该年六月十六日任公写给梁令娴的信道:    “我本月初三离开清华,本想立刻回津,第二天得着王静安先生自杀的噩耗,又复奔回清华,料理他的后事及研究院未完的首尾,直至初八才返回津寓。现在到津已将一星期了。静安先生自杀的动机,如他遗嘱上所说……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叶平日为人本不自爱(学问却甚好),也还可说是有自取之道,王葆心是七十岁的老先生……卒致之死地,静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不复视。此公治学方法,极深极密,今年仅五十一岁,若再延寿十年,为中国学界发明,当不可限量。”    这时梁任公是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负责人,王静安是导师。最早记其死因甚清楚。而人们在惋惜伤感之余,不免思考起他的死因来。甚至有的说罗振玉剽窃了他的稿子,有的说罗振玉欠了他的钱不还,等等不一而足,总是把王国维的死拉扯到罗振玉身上,或是把王国维之死归之于钱,而却很少从性格、信仰、学术理论政治上分析他的死因,所以,总难免隔靴搔痒之感了。     静安先生弃世时,正在清华国学研究所执教,同时执教的除院长梁启超外,尚有陈寅恪、吴宓,以及在美国去世的赵元任先生。静安先生去世后,陈寅恪先生在一首挽诗中,有一段注解说:    “甲子岁,冯(按:指冯玉祥)兵逼宫,柯、罗、王约同死而不果,戊辰冯部将韩复榘兵至燕郊,故先生遗书谓‘义不再辱’,意即指此。遂践旧约自沉于昆明湖,而柯、罗则未死。余诗‘越甲未应公独耻’,即指此言。”    甲子逼宫,是指把溥仪赶出故宫。柯、罗是柯邵忞和罗振玉,即三个人相约同为清朝自杀,另外两个人只是唱唱遗老的高调而已,并不想真死,而静安先生却真的学屈原的样子,跳到昆明湖去死了。日期比端午节还早两天。他一死,一些围着溥仪转准备重做大官的人,拿他大做文章,说他为清朝而死,为他请谥,让住在天津日租界张园的溥仪封他为“忠悫公”,并派贝子溥伒上祭,赏陀罗金被并大洋两千元。好像有了他作样子,溥仪就真能够再做宣统皇帝了,又何能理解他的思想信仰呢?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作为知识分子,对于故土旧地,免不了“一草一木总关情”,多少有一点“眷恋”,从而又发了这么一番议论,不知云乡以为然否?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谭其骧

内容概要

邓云乡教授,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
邓云乡教授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勤于撰述。退休后,以其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与他有涉的人,或事缘为诱因,或描绘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潜心著书。著有:《燕山乡土记》、《北京的风土》、《红楼风俗谭》、《北京四合院》、《清代八股文》。还有散文集:《书情旧梦》、《秋水湖山》、《花鸟虫鱼》、《吾家祖屋》。

书籍目录

“文化古城”简说
学府述略
北大
清华
师大
北平大学
交大
艺专及其他
燕京大学
协和
辅仁
中法
中国大学
朝阳及其他
私立中学
教会中学
公立中学
小学、幼稚园
其他学校
费用
种种考试
教材与教法
学生和教员
课外及其他
环境气氛‘
国立图书馆
其他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
书市、书铺、书摊
文房四宝
古玩
书画鉴别
裱褙
《世界日报》
中国营造学社
展览
《旧都文物略》
燕京风俗画
教授生活
学人佚事
任公词联
王静安
柯劭(上文下心)
胡适之寿洒米粮库
逛什刹海
诗之战
章孤桐
《曲园课孙草》
学人长寿
叶遐庵
刚主夫子
《北平笺谱》
版本学家
金石文字学家
诗人之死
凤凰因缘
徽音教授
颉刚先生
八道湾老屋
北大老学生
《丛碧词》
羡季先生
巡捕厅邓氏
汪教授日籍太太
艺苑杂记
南张北溥
大千艺事
刻瓷家
芝木匠
旧王孙
彡画师
胡子谈趣
雪涛先生
末代状元
“中旅保姆”
“尚书客厅”
唐若青
医院名医
记“协和”
外科名医
息园老人
“伤寒”专家
太医院世医
校景情思
老北大
红楼
清华花事
清华校庆记趣
燕园秋色
燕乐园
未名湖冰
假期生活
看小说
考试前后
潇洒的暑假
买药
渔阳鼙鼓
“七七”临近
“摆不下书桌”
一张号外
半张报纸
沧桑而后
战前经济生活
沦陷期间略述
后记
校后检讨

编辑推荐

《邓云乡集:文化古城旧事》渗透着文化古城特有的悠久浓郁的历史气息。

作者简介

《邓云乡集:文化古城旧事》是邓云乡先生对抗战爆发前十年之北平的回忆,先生在回忆中重游北平这座宁静祥和的文化古城,他的学习、生活环境、书画、戏剧、宴饮、公园、茶座等等生活跃然纸上,仿佛重回青春时代。北平聚集着数之不尽的闻名海内外的学者,或久居或暂住或故地重游,先生的回忆平和亲切,可让读者充分领略融汇中西学术于一体的文化气氛,或可成一部独特简洁的文化古城学术史。


 文化古城旧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书极好,让你会不知不觉地爱上老北京,对於老北京文化风俗也是极有用的资料。感叹那时的北京高校,知名如清华、北大、燕京、师大、辅仁等等,像现在的小学一样,不过几百人,协和甚至每年才招十几个人,不愧是天之骄子,所以学生的水平才那样高。抗战前教授的生活是那样富足安逸,令人羡慕,即使是中小学教员待遇也称得上十分优厚,国立高校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水平政府也有规定,标准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所不敢想象的。但是河北教育的这个版本没有中华书局的好,字体忽大忽小,还有漏行,建议读中华版的。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作者自谦挂一漏万,却已令人瞠乎其后。
  •     前邊幾篇長文好看。我更加想念文津館了。
  •     邓先生最怀念的是北平十年,北京远离政治中心,可能正由于这个原因,大学精神反而蓬勃发展起来。加之物价平抑,不用为糊口奔忙,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去享受生活。回看现在的北京,年轻人为高成本的生活所逼迫,哪有闲心去享受什么?衣食足而知荣辱,生活在这个年代,屌丝何其不幸。
  •     很亲切的一本书,从封面到纸张都很惹人喜欢。
  •     用这种篇幅、眼光、文笔文思写文化古城时期北平旧事的,非邓氏莫属。云烟沧桑,后来人只得凭此文字想象古城旧事了。当然,有不足和遗憾处。作为代序的谭其骧先生文亦颇值一读。
  •     普普通通
  •     主要讲北伐成功到七七事变的这九年。北伐后奉系被打出京城,北京从都城变成了“北平特别市”,南京做了首都。行政机构及其附属单位一下子全都撤出了北平,一时间北平的物质、文化的资源都供过于求,服务业极其发达,而物价又便宜,北平城成了文化人和穷学生的天堂。邓云乡把这段时间称为“文化古城时期”,这本书大部分讲的就是文化古城的文化掌故。其中“学府述略”一部分巨细靡遗,小到中学小学也不放过。又分别从学人的生活、医疗、日常消遣等方面全方位还原了旧京的生活状态,各种掌故信手拈来。
  •     主要讲的就是1928-1937,北平摆脱了政治中心地位到被日寇攻陷之间的这个时段纯粹作为文化和教育中心的景况。其实不必全部看完,拣感兴趣的地方读就是。不过任何读过该书的读者可能都不得不承认,邓云乡先生笔下之北平,绚丽多姿,包罗万象,这要归功于他的博学,也缘于他的趣味多元,能将一座文化古城的文化底蕴写到这个份上,真堪称是一代大家的功力了。
  •     曾经的真正北京城
  •     旧时风慨,心神往之
  •     藏中華書局2004年精裝版。
  •     没有想象中好看。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嘻嘻
  •     匆匆。
  •     高中的时候从图书馆借来看过,还用笔记本抄录了很多内容,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刚才突然想起来,一定要买一本珍藏。
  •     了解北京缩影的很好读本
  •     北京陡然变成了北平……
  •     谭其骧先生的序可以考见当时读书人的生活,本书更是一部近代“东京梦华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