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515321752
作者:王国平
页数:276页

内容概要

王国平:1976年生,诗人、作家。四川江油人。著有人文地理随笔《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的工程》《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大型访谈录《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诗集《挽歌与颂辞》《琴歌》等。作品曾入围全国鲁迅文学奖,荣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等。现居四川都江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全省委员会委员。

书籍目录

引子:南缘
第一章 一湖涛声忆初逢
第二章 太湖三万六千顷
第三章 月在波心说向谁
第四章 只缘一会灵山后
第五章 师为教育试耕田
第六章 声情并茂唱川剧
第七章 更向荒唐演大荒
第八章 我为南师做川菜
第九章 于细微处识南师
第十章 “人民公社”故事多
第十一章 心随帆渡蜀山青
第十二章 南师“骗”人办女学
第十三章 南师眼中三首诗
第十四章 楼成人去散亦聚
第十五章 中西交流一使者
第十六章 一瓢一笠到襄阳
第十七章 隔海忆旧已沧桑
第十八章 五百年来第一人
第十九章 一百年来春梦痕
第二十章 肠断沧溟魂梦中

作者简介

本书为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晚年亲自指定的口述传记作者王国平,对南怀瑾去世前一百天生活的真实记录。一代宗师南怀瑾在生命最后关头的隐秘细节,在书中如画卷般逐次展现于世人眼前。南怀瑾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以及临终前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最后思考,尤其值得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人们深思和记取。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在南怀瑾辞世(2012年9月29日)近一年半的时间,某日清晨,我翻开了《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这本书。这本书是对南怀瑾去世前一百天生活的真实记录,一代宗师南怀瑾在生命最后关头的隐秘细节,在书中如画卷般逐次展现于世人眼前。南怀瑾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以及临终前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最后思考,尤其值得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人们深思和记取。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乐清人,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他的著作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导,其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各家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代表作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在阅读《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这本书的时候,大师又矗立在眼前。在书中,不仅记录了南怀瑾口述的许多往事,包括中青年时期在四川的从政参学等故事,晚年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及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如作者亲自为南怀瑾做川菜的经过,更有南怀瑾临终前对中国文化、教育与历史等问题的看法。大师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对当今的文化、教育是心存忧患的。“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中国文化,什么叫做事业呢?孔子《易经系传》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的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忧患,来源于责任,来源于热爱,来源于奉献。“为什么我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早年,父亲翻来覆去睡不着,问他:“如今天下大事究竟如何?”他说:“共产党一定会统一中国。”在口述回忆的时候,也就是生命的晚年,他突然问作者:“神九对接成功没有?”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者,居然如此关心现代科技,居然如此关注国家发展。其实,就是南怀瑾这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隐士式人物,当年却被选中作为两岸关系的传话人,为着民族统一大业和两岸人民的福祉,南怀瑾抱着“买票不入场”的态度参与其中,从1990年12月31日开始,终于促成两岸密使在南怀瑾的香港寓所重开国共两党会谈。关注时局状态与发展,也是大师责无旁贷的事情。“政治、军事、外交都是没有善恶是非的,只有利害关系。怎么临时处理,要懂得应变。但是要注意,虽然没有善恶是非,都还是有因果的。”、“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大师的言谈生动有趣。晚饭时,他突然兴起,与众人谈到了川剧,并兴致勃勃地当了一回票友,表演了一出三个山大王的唱段,第一个山大王的开场白是:“独坐深山闷悠悠,两眼盯着帽儿头。如要孤家愁眉展,除非是——除非是——豆花拌酱油。”第二位山大王的开场白是:“小子的力量大如天,纸糊的灯笼打得穿。开箱的豆腐打得烂,打不烂的——打不烂的——除非是豆腐干。”唱到这里,他笑得很痛彻,很爽朗:“呵呵呵,把我笑安逸了,我恍然大悟到四川人的幽默哲学观,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称帝称王,他原始的人生意义,第一是为了吃饭,所以伟大的本领和成就,不过是‘纸糊的灯笼打得穿’而已。一个自诩盖世无双的绿林好汉,什么都能打烂,居然打不烂一块豆腐干,这个牛吹得太大了吧!”听者都哈哈大笑起来。书中,大师还反复引用并用事实阐述“女娲炼石亦荒唐,更向荒唐演大荒”这句话,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练达来源于经阅历,来源于仁爱,来源于宽容。青年时代,毕业于国立艺术院、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还就读于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1943年,虚得见虚云老和尚。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期间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关三年。1976年到1979年闭关于闹市三年。向前追溯,幼年嗜读武侠小说,刚在十二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后拜师学艺,弃武学禅,习禅品茶……此外,大师还热心社会事业,并关心家乡建设,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捐资救患,并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又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为老幼文康中心,且为厦门南普陀寺修建禅堂,作出巨大贡献。1998年6月11日,由他筹资兴建的金温铁路建成通车。大师远去,一路走好。
  •     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袁焕仙(南怀瑾先生恩师)如果说是从前的我,不会选择这一本书来看,也许依旧会淹没在各种言情文的书堆里,也许我就一辈子都不会知晓“南怀瑾”这样一个名字。可是还好,我因为一句话,看了这样一本书,也因此今生没有错过这个名字。我要感谢的那句话,大意是说,如果你不看你不感兴趣的书,那你就永远都不会知道你所知的世界以外的事情。谢谢这句话,让我选择了这样一本书,开启了另一个世界。也谢谢这样一本书,让我知晓了南师的世界。也许,如果南师没有辞世,这本书会是一本传记,可以记录更多的真实的南怀瑾。可是,遗憾这世界没能多留南师再多一些时间,于是,这本书的名字里的时间是最后的100天。但书中所述,却不只是南师的100天,而是南师的一个时代。于是,虽不能邂逅这万人敬仰的一人,却可进入这一人所构建的传奇和世界。书中南师最初的形象是一个大师风范却平易近人的和蔼风趣的老人,让人好生亲切。然后,笔墨晕染,平凡的生活细节,太湖的大学堂的描写,渐渐的,对于这位老人的敬仰越发的深刻。那个实验的小学,何尝不是应试教育下的诸多你我梦想中的天堂。“别人的孩子在抄课文,我们的孩子在读小说。”“主张学习靠自觉,并鼓励掌握做饭、习武和野营技巧,为自己的安全和生存打下坚实基础。”……这样的一个小学,笔墨颇多的描写,不只是因为这是作者最后和南师一起生活的地方,更因为这是南师最注重的事。南师不只一次的说,近代的教育出了问题。“ 两千多年前,孔子感叹当时的时代“礼崩乐坏”,诸侯为了膨胀的欲望而使整个社会逐渐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于是孔子奔走四方,随缘教化,想要借助优秀的文化传统回复社会的秩序。南师怀有的,也是相同的理想,他想运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与东西方精华文化结合的研究与传播,挽回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危机。”南师在毕业礼上演讲时说,孩子不是靠管出来的,而是靠影响出来的,言传身教。孩子是家长的镜子,焦虑的家长就会教出焦虑的孩子。同样的,这个孩子也会影响到身边的人。这也是南师极力改革教育的原因。南师说,生活的本质就是做人,学好了做人,出去做人,一定会影响社会。“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南师尽了心,因他看到了教育的重要。他说,一个国家的变乱,真正基本的错误是文化教育。而南师的一生,都在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着身边的人。本书的作者说对南师了解越多,认识更深,仰之弥高。“这是一位可以教你怎样吃饭、怎样走路、怎样说话、怎样问好、怎样读书、怎样做人的老师,细小到站坐卧,宏大到儒释道。”可以通过这样的一本书,开始走进这样一个大师遗留的世界,是我一生的幸运。他人评价“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五大教,出入百家言。”的这样一位大师,却自我评说“一无是处,一事无成”。在这短短的100天的篇幅里,就已经读到太多来自他的富有禅机的金句,可想,他的一生是怎样的传奇。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怀瑾这般的境界,南师做到了,一生不从政,不当官,不惹闲事,只潜心学问,一生沉淀,是朱清时口中的千古一人。南师的生命虽已终结,但他的传奇和世界会一直存在下去,诸如我类的后人,会越发满怀敬意的去拜读南师的一生。书中结尾写到“南师与众人,聚亦散,聚散两依依”,而我想写在结尾的却是借用宗性法师那句“四大五蕴如意树,一粒粟米沧海阔。”四大五蕴如意树,一粒粟米沧海阔。——宗性法师致南师  PS:附上两段书摘,南师关于教育目的和新三家店的说法教育只有两个目标和目的,一个是培养善念,好好做事,好好做人,恭恭敬敬、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情。第二个交代要培养每一个人的别境慧,让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禀赋,坚强地、自立地站起来,能够好好照顾,帮助别人。关于儒、释、道三教的功用,我倒有一个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全,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中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师的“新三家店”说法
  •     虽然很早就听过南怀瑾大师的声名,但是却从未读过相关的著作,只是偶尔在网上看到老师写过的某些文字,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感谢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不为人知的一代大师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南师有次对我说:“国平啊,我这一辈子,没有一张文凭,没有一个好的学位,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和总结:“一无是处,一事无成”。你来写传记,可能要失望哦?“”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的尊重、敬仰之情已经无法用任何言语来表达了。正如人至最悲痛时时哭不出来的,当那种从来没有过的,至高无上的崇敬之情涌来时,我只有默默地让自己沉浸其中。每每读到动情之处时,脑海里都会想起那个穿着一袭灰布长衫,拄着拐杖,面带微笑,步履轻盈的和蔼、安详、平静、慈悲的老人。仿佛自己也加入了他们的人民公社,在旁边听他们谈笑风生,那位平静、安详的老人,让我每个阅读的早晨和晚上都不再害怕,仿佛他就在身边陪着我,慈祥地笑着,让人觉得无比放心。全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商业的气息,有的只是对大师浓浓的崇敬之情。老师以天下人为孩子,以孩子为天下人的博大胸襟无不让人动容。而他为了弘扬佛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即使年过90仍不遗余力到处奔波,竭尽自己所能,到处讲学,希望能够感化更多的人;对于来访者也都平等对待,尽心尽力的态度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南师传奇的一生,在作者的轻描淡写中却被完整的讲述出来了,入川、赴台、旅美,直到回到大陆建立太湖大学堂,无以不令人惊叹。那个芳草凄凄、精英荟萃的大学堂总是让人向往,那个欢声笑语不断的人民公社让人无比羡慕,那些长随老师身边左右的学生让人敬佩。在这个喧嚣浮华的城市里,在自己的小屋里安静地读完这本书,领略着从未涉足过的世界,体验着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是人生难得的美好回忆。看着封面上的大师,我想他真的并未远去。能够让那么多著名学着、世界名流、国内外知名人士共同敬仰并甘愿拜在门下的老师,怎么可能会离我们而去呢,他活在每个人的心中。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再也没有比此句更能概括大师的一生了。愿大师的学生们,能够继承大师的遗愿,继续弘扬佛法,传播传统文化,我相信,大师看得到。“师为教育试耕田”,老师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早在数十年前,老师就曾讲道:“今日的世界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如交通的便利,建筑的富丽,生活的舒适,这在表面上来看,可是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而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这在精神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为了挽救这个危机,老师筹办了太湖大学堂,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且身体力行,公开授课五十多次。并且“骗”公益组织“未来中国助学联盟”的创始人王红女人筹办女学,教育、培养中国当代女性。此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大师讲那个关于,捡了个金元宝的故事。大师远去,但感谢这本书,让我又见大师。真正的大师,随着岁月的沉淀,会在人们心中永驻,正如孔子一般。大师说: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第一遍读完,心里酸酸的~南师虽已远去,音容笑貌仍在。 本书虽薄薄一本,但是内容还是比较丰满。 可以和《禅门内外-南怀瑾先生侧记》《与天下人同亲-我的父亲南怀瑾》连起来一起看。
  •     名字起错啦!应该起《我与南怀瑾的最后一段时光》,我指的是作者。买这本书只是对南师最后一段时光的好奇,最大的疑问是如此出入神境为什么没有到天年,所以只取我需要了解到的内容,作者加入了自己的大量内容,比如给老师做川菜,就先把自己认识的美食家名字都罗列出来,他们给你广告费了没……还说有访客夸作者是活google这些沾沾自喜的内容……作者,你要修行啊……当然我也在这本书中了解到了我需要了解的内容,南老最后的一段时光,倾尽心血想影响当代往来之士,真呕心沥血,直到肺部CT扫描有了阴影,无奈当世戾气太重,凭一己之力于事无补,只希望这所太湖大学堂能衍生出一批新人类,弘扬民族文化了。
  •     作者的口气很大,心里却很怯。
  •     南师一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遗余力 令人敬仰
  •     题目有点夸大。
  •     当初看评论不好就没下手,碰巧移动送免费阅读,搜了一圈都是弱智总裁文,乍遇此书眼前一亮,一晚上一气呵成畅快淋漓,没有评论说得那么不堪。纪实文学,多说些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文笔也不错,整本书看了不受罪。最后一颗星是作为脑残粉的附加分。
  •     作者矫情。
  •     正因为是圈外人写的,所以记述更令世人信服。在一名普世价值观的编辑眼中,一位身怀绝学,仙风道骨,修证大成,而又慈悲似海,平易近人的老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
  •     大师已去,再无大师。但大师留下的是至贵的珍宝,至纯的精神。 但从想要了解南师最后一段时间的精神和具体情况的话,这本书值得一看。但南师大部分的精神领会,可能还是要从他自己出版的书里寻找。这本书多是南师生活杂谈,并无特别大的感觉。
  •     文笔那什么了
  •     一年前接触到南怀瑾的书,一直都未深入了解一番,偶遇这本书,深深被吸引了。仔细读来,才了解有这么个人物,做着这样的一件事。身体已经仙去,精神长流。这本书给我特别的感觉,好像指引了未来的方向。
  •     南老师科普入门读物,昆山火车站购入。
  •     南师风骨,高山仰止!
  •     写的不够好。
  •     完全是记流水账。。。
  •     原来南先生的名字只是机场艳俗财经书角的一瞥,通过此书初识大师很是感激。文化断层,总算有了曙光。先生贵在入世出世同时兼顾,九五高寿勤措,竟然依旧惜憾。那满腹的智慧才识、融会贯通,终究无法继承。唯一可做的是继续研读先生的作品,并把精神发扬下去。聚以建立适合我们的新的道德信仰世界。
  •     总体文笔的确不错,可惜就是在南师身边呆的时间太短了,总体感觉上与南一鹏写的的确没法比,毕竟经历有限。
  •     有几句如何站桩养生。作者太年轻和南环瑾接触也太少了,内容很少。
  •     令人敬畏的大师
  •     崇拜但不能膜拜,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能毫无缘由的把自己的思考能力交出去。
  •     作者与南师相处太短,还没来得及做完口述南师就去世了,所以本书无法深入的写就南师的一生。
  •     一遍不过瘾,意犹未尽,写的太少了
  •     很好的书
  •     本想在这本书中读到南师的传奇,可在王国平的笔下,是最真切的南怀瑾。太湖大学堂、袁焕仙、诗词歌赋、美食香烟、风土人情……这都是文化。
  •     作者大概并不熟稔南师,行文小心翼翼,琐碎而生怕漏掉的叙事,倒也能从细枝末节中再品南师风范、再念南师,毕竟我辈一般人是没有机会想象南师的生活细节的
  •     给这本书差评并不是因为南怀瑾老师,而是因为此书宣称是南老师最后100天的口述,但是口述部分却占全书不足百分之一,而其他多数内容,都可以在网上看到,并不一定是作者原创。且书中有多处标点符号的错误。不知作者初衷何在。 但除去对作者的意见,南老师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大师!
  •     大师作品,值得一读。
  •     稀烂的伪作,作者就是一江湖骗子,文笔狗屎废话连篇,请南怀瑾把这狗日的带走。
  •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无比敬佩这样有知识有气度看透人生又去改变他人人生的大师。摆龙门阵,有意思。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一句话:学会做人。 在不快乐的社会,快乐确实需要训练。
  •     传统文化固然重要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如逢引见南师之朋友。真切平和,不高深,也不刻意。
  •     记录了南师很多鲜为人知的过去,赞一个~
  •     一星给作者。东拼西凑的伪作,只有少部分是记录,大部分来自维摩精舍丛书和纪念南老的其他书,最后甚至直接抄刘雨虹老师的博客。作者太年轻,浪费好机会。南师千古!
  •     只一句: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
  •     评述了大师最后的时光,南师一路走好,合十
  •     写的好啰嗦
  •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一些南师生活中的经历
  •     没啥料,趁乱捞钱的感觉
  •     很一般。。
  •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     约2014年上半年读的,书中对南师的介绍不是很多,触动不大
  •     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
  •     最精彩的是南先生和袁焕仙大师的对话与故事记录,可惜留下的内容太少了。两星是打给作者而不是南老。南老先生的传记,可以不用这么急着出版,哪怕因为事发突然,口述的素材内容不够,能不能认真采访完身边的师兄弟,整理其他人的口述资料丰富内容后再出呢?光是做菜就用了不少篇幅,应该改名为我在太湖大学堂的100天。文字也很拘谨,虽然可以理解是出于对老先生的尊敬,但看完并没有当初老先生希望的幽默生动。
  •     我觉得给评价的都是敬仰南师的。因为事实上我觉得就这本书本身而言并不太好,并不是南师期望的留给后人的东西,虽然可能时间有限,但更多的内容我觉得并不太贴切,只能算是作者的所触所感吧。我直到08年才接触到南师的作品,而且主要是因为同乡的关系。看他的书后感觉收获颇丰,又觉得害怕自己能力不足,所以在看了《禅海蠡测》,《论语别裁》,《我说参同契》,《易经杂说》等等后停滞了。应该说我对于易学的入门(虽然期间有因为李敖的评论有过怀疑)以及佛学的更多认识都是源自于他。而在得知他在太湖大学堂后有意前往,但由于学校事宜以及随后的工作状态一直未能成行,不料这一耽搁成了终生遗憾。南师履历丰富,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自谓“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令人感叹。今后也会再反复学习,并且希望自己也能够随南师在教育方面有所贡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