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书评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515321752
作者:王国平
页数:276页

大师最后的叮咛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在南怀瑾辞世(2012年9月29日)近一年半的时间,某日清晨,我翻开了《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这本书。这本书是对南怀瑾去世前一百天生活的真实记录,一代宗师南怀瑾在生命最后关头的隐秘细节,在书中如画卷般逐次展现于世人眼前。南怀瑾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以及临终前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最后思考,尤其值得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人们深思和记取。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乐清人,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他的著作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导,其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各家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代表作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在阅读《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这本书的时候,大师又矗立在眼前。在书中,不仅记录了南怀瑾口述的许多往事,包括中青年时期在四川的从政参学等故事,晚年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及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如作者亲自为南怀瑾做川菜的经过,更有南怀瑾临终前对中国文化、教育与历史等问题的看法。大师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对当今的文化、教育是心存忧患的。“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中国文化,什么叫做事业呢?孔子《易经系传》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的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忧患,来源于责任,来源于热爱,来源于奉献。“为什么我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早年,父亲翻来覆去睡不着,问他:“如今天下大事究竟如何?”他说:“共产党一定会统一中国。”在口述回忆的时候,也就是生命的晚年,他突然问作者:“神九对接成功没有?”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者,居然如此关心现代科技,居然如此关注国家发展。其实,就是南怀瑾这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隐士式人物,当年却被选中作为两岸关系的传话人,为着民族统一大业和两岸人民的福祉,南怀瑾抱着“买票不入场”的态度参与其中,从1990年12月31日开始,终于促成两岸密使在南怀瑾的香港寓所重开国共两党会谈。关注时局状态与发展,也是大师责无旁贷的事情。“政治、军事、外交都是没有善恶是非的,只有利害关系。怎么临时处理,要懂得应变。但是要注意,虽然没有善恶是非,都还是有因果的。”、“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大师的言谈生动有趣。晚饭时,他突然兴起,与众人谈到了川剧,并兴致勃勃地当了一回票友,表演了一出三个山大王的唱段,第一个山大王的开场白是:“独坐深山闷悠悠,两眼盯着帽儿头。如要孤家愁眉展,除非是——除非是——豆花拌酱油。”第二位山大王的开场白是:“小子的力量大如天,纸糊的灯笼打得穿。开箱的豆腐打得烂,打不烂的——打不烂的——除非是豆腐干。”唱到这里,他笑得很痛彻,很爽朗:“呵呵呵,把我笑安逸了,我恍然大悟到四川人的幽默哲学观,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称帝称王,他原始的人生意义,第一是为了吃饭,所以伟大的本领和成就,不过是‘纸糊的灯笼打得穿’而已。一个自诩盖世无双的绿林好汉,什么都能打烂,居然打不烂一块豆腐干,这个牛吹得太大了吧!”听者都哈哈大笑起来。书中,大师还反复引用并用事实阐述“女娲炼石亦荒唐,更向荒唐演大荒”这句话,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练达来源于经阅历,来源于仁爱,来源于宽容。青年时代,毕业于国立艺术院、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还就读于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1943年,虚得见虚云老和尚。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期间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关三年。1976年到1979年闭关于闹市三年。向前追溯,幼年嗜读武侠小说,刚在十二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后拜师学艺,弃武学禅,习禅品茶……此外,大师还热心社会事业,并关心家乡建设,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捐资救患,并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又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为老幼文康中心,且为厦门南普陀寺修建禅堂,作出巨大贡献。1998年6月11日,由他筹资兴建的金温铁路建成通车。大师远去,一路走好。

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

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袁焕仙(南怀瑾先生恩师)如果说是从前的我,不会选择这一本书来看,也许依旧会淹没在各种言情文的书堆里,也许我就一辈子都不会知晓“南怀瑾”这样一个名字。可是还好,我因为一句话,看了这样一本书,也因此今生没有错过这个名字。我要感谢的那句话,大意是说,如果你不看你不感兴趣的书,那你就永远都不会知道你所知的世界以外的事情。谢谢这句话,让我选择了这样一本书,开启了另一个世界。也谢谢这样一本书,让我知晓了南师的世界。也许,如果南师没有辞世,这本书会是一本传记,可以记录更多的真实的南怀瑾。可是,遗憾这世界没能多留南师再多一些时间,于是,这本书的名字里的时间是最后的100天。但书中所述,却不只是南师的100天,而是南师的一个时代。于是,虽不能邂逅这万人敬仰的一人,却可进入这一人所构建的传奇和世界。书中南师最初的形象是一个大师风范却平易近人的和蔼风趣的老人,让人好生亲切。然后,笔墨晕染,平凡的生活细节,太湖的大学堂的描写,渐渐的,对于这位老人的敬仰越发的深刻。那个实验的小学,何尝不是应试教育下的诸多你我梦想中的天堂。“别人的孩子在抄课文,我们的孩子在读小说。”“主张学习靠自觉,并鼓励掌握做饭、习武和野营技巧,为自己的安全和生存打下坚实基础。”……这样的一个小学,笔墨颇多的描写,不只是因为这是作者最后和南师一起生活的地方,更因为这是南师最注重的事。南师不只一次的说,近代的教育出了问题。“ 两千多年前,孔子感叹当时的时代“礼崩乐坏”,诸侯为了膨胀的欲望而使整个社会逐渐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于是孔子奔走四方,随缘教化,想要借助优秀的文化传统回复社会的秩序。南师怀有的,也是相同的理想,他想运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与东西方精华文化结合的研究与传播,挽回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危机。”南师在毕业礼上演讲时说,孩子不是靠管出来的,而是靠影响出来的,言传身教。孩子是家长的镜子,焦虑的家长就会教出焦虑的孩子。同样的,这个孩子也会影响到身边的人。这也是南师极力改革教育的原因。南师说,生活的本质就是做人,学好了做人,出去做人,一定会影响社会。“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南师尽了心,因他看到了教育的重要。他说,一个国家的变乱,真正基本的错误是文化教育。而南师的一生,都在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着身边的人。本书的作者说对南师了解越多,认识更深,仰之弥高。“这是一位可以教你怎样吃饭、怎样走路、怎样说话、怎样问好、怎样读书、怎样做人的老师,细小到站坐卧,宏大到儒释道。”可以通过这样的一本书,开始走进这样一个大师遗留的世界,是我一生的幸运。他人评价“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五大教,出入百家言。”的这样一位大师,却自我评说“一无是处,一事无成”。在这短短的100天的篇幅里,就已经读到太多来自他的富有禅机的金句,可想,他的一生是怎样的传奇。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怀瑾这般的境界,南师做到了,一生不从政,不当官,不惹闲事,只潜心学问,一生沉淀,是朱清时口中的千古一人。南师的生命虽已终结,但他的传奇和世界会一直存在下去,诸如我类的后人,会越发满怀敬意的去拜读南师的一生。书中结尾写到“南师与众人,聚亦散,聚散两依依”,而我想写在结尾的却是借用宗性法师那句“四大五蕴如意树,一粒粟米沧海阔。”四大五蕴如意树,一粒粟米沧海阔。——宗性法师致南师  PS:附上两段书摘,南师关于教育目的和新三家店的说法教育只有两个目标和目的,一个是培养善念,好好做事,好好做人,恭恭敬敬、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情。第二个交代要培养每一个人的别境慧,让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禀赋,坚强地、自立地站起来,能够好好照顾,帮助别人。关于儒、释、道三教的功用,我倒有一个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全,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中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师的“新三家店”说法

大师远去,却见大师

虽然很早就听过南怀瑾大师的声名,但是却从未读过相关的著作,只是偶尔在网上看到老师写过的某些文字,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感谢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不为人知的一代大师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南师有次对我说:“国平啊,我这一辈子,没有一张文凭,没有一个好的学位,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和总结:“一无是处,一事无成”。你来写传记,可能要失望哦?“”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的尊重、敬仰之情已经无法用任何言语来表达了。正如人至最悲痛时时哭不出来的,当那种从来没有过的,至高无上的崇敬之情涌来时,我只有默默地让自己沉浸其中。每每读到动情之处时,脑海里都会想起那个穿着一袭灰布长衫,拄着拐杖,面带微笑,步履轻盈的和蔼、安详、平静、慈悲的老人。仿佛自己也加入了他们的人民公社,在旁边听他们谈笑风生,那位平静、安详的老人,让我每个阅读的早晨和晚上都不再害怕,仿佛他就在身边陪着我,慈祥地笑着,让人觉得无比放心。全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商业的气息,有的只是对大师浓浓的崇敬之情。老师以天下人为孩子,以孩子为天下人的博大胸襟无不让人动容。而他为了弘扬佛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即使年过90仍不遗余力到处奔波,竭尽自己所能,到处讲学,希望能够感化更多的人;对于来访者也都平等对待,尽心尽力的态度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南师传奇的一生,在作者的轻描淡写中却被完整的讲述出来了,入川、赴台、旅美,直到回到大陆建立太湖大学堂,无以不令人惊叹。那个芳草凄凄、精英荟萃的大学堂总是让人向往,那个欢声笑语不断的人民公社让人无比羡慕,那些长随老师身边左右的学生让人敬佩。在这个喧嚣浮华的城市里,在自己的小屋里安静地读完这本书,领略着从未涉足过的世界,体验着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是人生难得的美好回忆。看着封面上的大师,我想他真的并未远去。能够让那么多著名学着、世界名流、国内外知名人士共同敬仰并甘愿拜在门下的老师,怎么可能会离我们而去呢,他活在每个人的心中。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再也没有比此句更能概括大师的一生了。愿大师的学生们,能够继承大师的遗愿,继续弘扬佛法,传播传统文化,我相信,大师看得到。“师为教育试耕田”,老师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早在数十年前,老师就曾讲道:“今日的世界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如交通的便利,建筑的富丽,生活的舒适,这在表面上来看,可是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而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这在精神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为了挽救这个危机,老师筹办了太湖大学堂,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且身体力行,公开授课五十多次。并且“骗”公益组织“未来中国助学联盟”的创始人王红女人筹办女学,教育、培养中国当代女性。此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大师讲那个关于,捡了个金元宝的故事。大师远去,但感谢这本书,让我又见大师。真正的大师,随着岁月的沉淀,会在人们心中永驻,正如孔子一般。大师说: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

一代宗师的人生画卷

2012年9月29日,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不遗余力的南怀瑾仙逝,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唁电哀悼。在他圆寂前的半年时间里,曾多次对他的往生做出暗示。在他入定的第七天,四川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因感应到南师有事发生,带了十二位法师不请自来。于入定十一天后去世。荼毗时飘出的烟全是白色,在空中形成很多莲花,并且上升进入三楼的禅堂。荼毗后头骨百分之九十完整,且多处呈金色;舌根和舌头都未烧坏,变成了透明的满布莲花状舍利子的舌头舍利;其余身体化成彩色舍利子上百颗。首愚法师和宗性法师说,头骨代表功德圆满,舌头舍利代表说法无误。南怀瑾以在禅密、中医及武术方面的修为,长久以来每天只吃一顿饭,但每天工作量年轻人也不能及,且动作灵敏、病痛不侵。他一生传奇的经历和际遇令人称奇,他的修行及弘扬儒释道的功业让人感到敬佩。我是从读《金刚经说什么》开始感受到南师的魅力的。多年来,通过其著作,我感受到了佛教哲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年来,很多人都想为南师写传记,但皆未获准。因为南师怕他们写得太实太死,写得不食人间烟火。他心目中的传记是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有文学性、趣味性、可读性。最终,他物色到了诗人、作家王国平。原想用大约一年的时间完成口述历史,再据此写成传记。但因为南师的事情太多,加上拜访他的人也极多,做口述的时间太少,南师的突然“隐退”,使口述只做了一个开头。这本书就是王国平作为口述传记记录者,在南师去世前100天的亲历见闻感受。从书中我第一次对南师的传奇经历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已遍读诸子,兼习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特别是对学武用心尤多,20岁前拜众多门派的师父,达80余人。曾获中国国术馆主办的全国性比赛冠军,当时已堪称武林高手。为寻觅剑仙,学习剑术,20岁时只身入川。至抗战军兴,考入中央军校,毕业后入伍屯垦戍边。旋回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以期服务社会大众。假日闲暇即芒鞋竹杖遍游名山大川,访求高僧奇士。最终结识一代剑仙王青风,见识了中国武术的甚高甚妙境界。后来又于灵岩山拜在禅宗大师袁焕仙门下,走上了学佛学禅、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做为袁焕仙最器重的弟子,并被誉为“禅德巍然自拔,有独立振衣之概”。为了学禅,先是从中央军校休假,后干脆卸去军职,专事佛法。是灵岩寺和袁焕仙成就了南师举世皆知的大成就。1943年5月,南师到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后憩夏青城,再远游康藏,得到多位活佛上师的印证,力穷密宗之奥。1947年内战开始后,返回故里,旋隐于杭州天竺寺。1948年,曾自行到台湾考察。1949年2月底,他终于辞别不肯离乡的双亲和妻儿,断然只身自行赴台。在台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历经六年土木,太湖之滨建起了太湖大学堂。这是由南师主持创办的教育基地,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研究。南师一直警告:近代教育出了问题。他希望为中国的教育健康发展找到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子。于是,倡导并推动在太湖大学堂内建立了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体验式教育”为学校主要教学方法,以欧美的“户外、环境教育”理念为基础,融合了现代美国“系统思维”教学法,主张“开放式教育”。同时,结合南师人文融汇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反对百年来的错误教学方法,实验全人教育理念。其课程的开设及教学的方法,很多都与我们的新课程理念吻合。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代宗师的南师对旧时蜀中师友的深情厚谊。尤其是多年坚持寻找恩师灵骨下落,终于2009年找到。2011年中元节安放袁焕仙灵骨的灵塔落成,了却了南师的夙愿,两位大师绵绵七十年情同父子的师徒之谊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想不到,次年,了却夙愿的南师即驾鹤西归了。因为作者亲历了这100天南师的生活,所以,书中记录了很多南师日常待人接物、工作和生活起居的细节。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走近南师生活的平台。书中记录了南师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以及临终前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思考,尤其值得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人们深思和记取。文字指瑕:1.第033页,倒数第六行“然后由尹衍 汇过来的”中,“衍”与“汇”中间衍一空格;2.第047页,倒数第四行“大 鱼”两个字中间衍一空格;3.第058页,第五行“咸 和”两个字中间衍一空格;4.第079页,第二段第三行末“道 楠”两个字中间衍一空格;5.第192页,倒数第七行“不能挨板(四川方言:死板)”中,“挨板”当为“呆板”之误。“呆板”意为“死板;不灵活”。“呆板”的“呆”旧读“ái”, 根据1985年12月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今统读为“dāi”。6.第215页,第三段第四行“感 慨”两个字中间衍一空格;7.第222页,第六行“成 功”两个字中间衍一空格;8.第268页,末行“舌头完整,上满布满莲花状舍利子”中,第一个“满”字疑为“面”。

侠骨仙风,高山景行

不二门中有发僧,聪明绝顶是无能。此身不上如来座,整理河山还要人。——南怀瑾南怀瑾先生是一个不出家的出家人,行走于红尘之中,超然于世俗之外,学习佛法,切身修行,保持本真,道体长存,普及教化,心系世人。可以明确的是——要想了解南师其人其道,只读他的传记是绝对不够的,毕竟南师钻研传播的是经几千年文明传承的儒释道精华,要学习,必须去读南师的著作,如《金刚经讲什么》、《论语别裁》、《老子他说》、《禅海蠡测》等书。但我也知道,若只读南师著作,那么对他的了解便仅限于学术智慧方面,而无法领略南师其人的整体风貌,不能将知识很好地融合贯通。所以,读传记,是读他一生经历的浓缩,是从高度和广度上建立大体框架,是鸟瞰式的了解;读他本人的著作,是给框架增添血肉,是对深度的挖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要想了解南怀瑾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他人所写的传记与他本人的著作,二者缺一不可。如此,既是南师亲自指定的传记作者,王国平所写的这本《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便令人感到欣喜了,南师对自己传记的要求是“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有文学性、趣味性、可读性”,本书很好地做到了这几点。在本书的引子《南缘》中,作者把与南师结缘的过程娓娓道来,从初读南师的书,到发现南师与自己是同时代的人,再到收集资料写作与南师相关的书稿,然后得以拜访南师,得到指导,直到被钦点为传记作者,有一种渐强、渐近的期待和惊喜,一位国学大师也就风轻云淡却又浓墨重彩地走进了读者的心田。本书有两条时间线,一条是从作者的角度延伸,一条是从南师的经历发展,两条线交互进行,线索清晰。在南师的主观叙述中,个人认为最精彩的当数第三章《月在波心说向谁》。在这一章当中,大量的南师引语非常有价值,铿锵有力地指出发达的物质文明带来的生存竞争、欲海难填是当今时代的弊端,表达南师对人类面对的精神危机的深切忧虑,指出当今一代人应承担起“使古人长存,使来者继起”的任务,这也是南师一生辛劳的旨意所在。在作者的客观叙述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八章《我为南师做川菜》,是非常有生活气息的一个章节。苏东坡有《老饕赋》,袁枚有《随园食单》,梁实秋有《雅舍谈吃》,汪曾祺有《故乡的食物》,自古文人雅士似乎都离不开对美食的喜爱,南师自也有他魂牵梦萦的川菜。作者的描写面面俱到,斟酌菜谱,百转千回,香透纸背,颇有意趣。虽然这章的重点似乎并不在南师,但也是南师生活中的一段很有趣的插曲。在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人物的出场也为本书添了不少光彩,比如第十二章《南师“骗”人办女学》,通过女强人王红的故事,向大家介绍了南师在女子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南师指出“办女子教育,不能只教琴棋书画女红之类,还应教她们怎样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女人”,这不仅是教育女子所应注意的,而是如今整体教育都应该奉行的——要教人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优秀的人。南师的太湖大学堂就是这样一所有风骨、有理想的学校。如此,既有南师口述的忠实记录,又有作者的客观、侧面描写,加上许许多多与南师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的故事,使得本书血肉丰盈,角度多变,南师的形象便在这精巧的编织中逐渐浮现,逐渐清晰。让我们暂时合上厚厚的典籍,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感受南师的儒雅睿智。如今,南师已经离开我们一年有余,大师远去,揖别众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刊于《珠江商报》2014年3月23日 A7版)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南怀瑾其人,很尊重但不膜拜。      在各大书店总能看到关于南怀瑾的各种书籍,但印象里出现最多的是关于经书讲解和佛教理论、历史的阐述。我对这类有关信仰、宗教的书总是敬重而远离的,在这个没有信仰的民族突然有一些很出色也很完善的信仰体系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选择呢?还是不选择呢?选择,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你有了信仰从此不能他爱;不选择,你还是你,只不过不是他们信仰体系的受众群体之一,无缘佛法,无法了断尘缘。这是个两难的问题,你不能两者都选择,也不能两者都不选择。      这本书是从一个传记的角度描写南怀瑾的个人故事的,无关信仰与佛教选择,所以我选择来读并感悟南怀瑾的睿智。读完这本《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让人敬仰的大师的南怀瑾的形象,对其膜拜和尊重不一而足。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我并没有这些膜拜但非常尊重。任何一个在某个领域有成就的人,都不是三两天就能造就的。而在佛的领域,则需要一生的、虔诚的学习和感悟,才能达到某种程度的顿悟,而有力佛缘和慧根。      当今社会对佛,又有着另一种病态的崇拜和遵从。说起是病态,是因为很多佛的常识,他所推从的观点都被忽视和破坏了。在全球各大华人寺庙,我们总是能看到穿着各种皮鞋进入的善男信女;在各大寺庙,我们也总能看到留字、拍照、喧哗吵闹、甚至卿卿我我的景象;在各大寺庙,我们总能看到香火客和卖香火的人拉拉扯扯、砍价议价……殊不知,佛门不杀身、佛门讲究清净、佛门讲究诚心而拒绝铜臭?这些我一个不信佛的人都知道的常识,那些穿着皮鞋三跪九叩、喝完酒大声吆喝的信众,是怎么一个混乱了得?      读这本《南怀瑾的最后100天》的一个目的,是要搞清楚上述的那些问题。也是想了解一下,如何从一个不懂佛的人,有了对佛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当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其实很多经书注解和专著,都是很人类先辈的智慧精华,一般人读不懂是下工夫不够、个人体会和领悟不足,并不是佛缘欠缺。经书和诸子百家的专著大多都有非常精炼的词句,想像现代书籍读一两遍就能全然了解,这是很妄想的痴念。而光是了解这些词句就已经非常艰难了,再需要有先贤的那些人生体会和感悟,则更加不易。所以,经书难读、难懂、难实用是一个初学者最大的抱怨。      在《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书中,作者很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一个伟大而光辉的南怀瑾。这是一个需要铭记的故事,也是需要学习的人物。他的学习方法、人生感悟和对书籍的感受、注解和传授,是非常珍贵而值得思考和学习的。一个伟大的人,通过一些平凡的手法,给一些普通人搭了一座桥——从平凡走向平凡,是最伟大的人生境界,也是大自然的规律,南怀瑾先生就用他的一生阐述了这种“从平凡走向平凡”的伟大。      书中讲述了一些历史和人物故事,这些是非常精彩和有趣的。当一个人读的书多了,那些历史和故事便会相映成趣;你在一本书中读到的人物和故事,会在另一本书中以不同角色和形象出现;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你便能构建一个人物和故事的全景图;而看到和看懂了这幅全景图,人生就进入了不一样的境界和阶段。      南怀瑾是大师,我觉得是因为他在这个领域付出了很多,并且有非常多的自我感悟和分享。大师这个词已经被滥用了,但南怀瑾却不愧这个称呼。书中讲述他的故事,他的学习和他的分享、贡献,都让他的行为和事迹显得光辉卓越。这是一个值得学习和珍藏的故事,也是值得时代缅怀的伟大人物。      这本《南怀瑾的最后100天》平静而朴素,书里面有光辉万丈的伟大人物、故事,也有一颗朴素平凡的心和客观描述的功底,这是这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一个伟人、一个大师,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向伟人、大师学习和致敬!

感谢这些文字,让我靠近你

翻读《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似乎要沐浴更衣,方显对逝者的尊重。于我,一切被冠之以“大师”名义的,都有点望而生畏,害怕自己的浅薄将会暴露无遗。我偷偷翻开此书,带着一种试探的无知无畏精神。我眼中的南师,是被打上各种标签的被各种描述后的认知,若不是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去世新闻,甚至以为南师早已是历史中人物。紧随着的是遗憾,遗憾未能在南师有生之年亲睹其音容,听其智言,受其调教,而《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作者国平先生是如此幸运,近60年的时空间隔,却割不断他与南师的特殊情缘。幸甚,还有这些文字,让迟到者有“功课补习”的机会。南师说:“感谢你邀请我回四川。对不起,人怕老,老了以后,当年的老朋友一个个都没有啦,找不到老朋友了,跟很多人坐在一起,都无话可谈了……现在很多老朋友都走了,还只剩一两个了……”彼时,南师已年届95高龄,虽然深深怀念四川,却深切地明白,故景在而人已非,何必去徒增悲切。即使身边随侍者不断的南师亦难免老来孤独。南师兴建、创办太湖大学堂,只因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南师从物质文明角度说,这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而从精神信仰角度,却可以说是最痛苦的时代。他欲以己之力,凡事但尽心,担起东西文化精华、古今文化传承的重任,以期缓解甚至挽救这信仰缺失的文化危机。2006年,年届九旬的一位老人,开始了他人生最后的使命,方才有了名声在外的太湖大学堂。“你们要知道人生。什么叫人生?生存。生存,具体地讲就是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怎么样穿衣服,怎么样吃饭,怎么样睡觉,怎么样小便,怎么样大便,这些生活都是教育……”兴许,你听了这段会忍不住笑起来,吃饭、睡觉、小便、大便,这些是本能,挂上教育的高度,岂不“挂羊头卖狗肉”?可你再想想,这些你称之为“本能”的生活,你真的做到得体、健康了吗?古代君子多玉树临风,今日学士现近视佝背,你把生活真的处理好了吗?南师说:“国平啊,我们要抓紧时间,有可能我讲不完就死了!”这带有先知的担忧竟一语成谶,南师的离去,如文章尚来不及转折,便遽然语止,留下的不仅是悲痛,更是缺失。南怀瑾书院,先生未能亲临讲课,令人痛悔无尽。南师口述传记,只做了个开头,留下永远的遗憾……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幸而尚有这些文字。

很后悔购买了这本书

简直不忍淬读。左吹捧,右吹捧,作者把自己看的太重了。不敢说南怀瑾,自己不是很了解,但就这本书而言,作者或者也想写好,但其结果真不敢恭维。将近一半的内容都是来炫耀作者自己去了。就作者的学识而言,本书的体现是,相当有限,整本书都乱糟糟的。而本书的出版社却正好是臭名昭著的中青社,你看一本好好的七个习惯被你们搞成啥样了,错别字满篇,句子逻辑根本不通顺,为何要这么仓促地更换译者?而放到本书,错别字也是遍体鳞伤,整本书都是乱糟糟的。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急就章出版吧。如果诚如书中所言,是南怀瑾请作者口述历史,那么真不知道南怀瑾看了这本仿佛淋了雨被水泡烂的薄薄急就章会做何感想。

追寻大师远去的背影

追寻大师远去的背影——读《南怀瑾的最后100天》彭忠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南怀瑾大师眼中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实则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的结果。儒释道在中国的作用居然可以如此深入浅出地阐述出来,我觉得南怀瑾先生算是第一人。南怀瑾的著作例如《论语别裁》、《金刚经说什么》、《老子他说》等,生动有趣、博大精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影响了成千上万的芸芸众生。成名成家难,要成为南怀瑾这样的大学问家更是难上加难。对于南怀瑾的生平经历,他的兴趣爱好,重要学术思想之源起,重要学术活动的组织,学术思想的影响和传播途径,凡是关注或者研究南怀瑾的人士都非常感兴趣,所幸我们能从青年作家王国平的著作《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中窥知一二,这本书是南怀瑾去世前100天生活的真实记录。一代宗师南怀瑾在生命最后关头的隐秘细节,在书中如花卷板逐次展现于世人眼前。南怀瑾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总结,以及临终前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最后思考,尤其值得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人们深思和记取。南怀瑾对王国平说,他这一辈子,没有一张文凭,没有一个好的学位,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和总结:“一无是处,一事无成。”这当然是南怀瑾的谦辞,只有走近大师,才能了解大师,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而我们要了解一代宗师南怀瑾生命最后的光和热,只能通过这本口述传记了。本书以王国平在太湖大学堂100天的时间为主线,通过南怀瑾的自叙,学生、朋友和子女的描述,可以对南怀瑾的一生有个大致了解。1937年5月,南怀瑾入川,时年20岁。后在今都江堰灵岩寺得遇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成为其首座弟子,从此辞官走上学佛学禅,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南怀瑾有后来的大成就,灵岩寺和袁焕仙应该是其人生重要转折。“一个文人必须要到过四川,一生才不会有遗憾。”四川可谓南怀瑾的福地,正因如此,南怀瑾对四川感情最深。他喜欢吃四川菜,唱川剧,摆龙门阵,了解四川人幽默、仗义、豪爽的个性,这也许是他邀请王国平做传记的原因之一吧。人间需大道,何羡车马行。南怀瑾发下宏愿,要修一条心路,一条使中华民族通向希望的心路。我觉得南怀瑾最可贵之处就是作为一个学者,不从政,不当官,不去惹闲事,潜心学问,著书立说,举办各种讲座论坛,极力弘扬传统文化,潜心探究生命科学。他毕生呕心沥血,不辞劳苦,为大家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指明了一条正确修炼的人生之路。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这个危机就是国人信仰的缺失,而要走出这个危机,还是要到中国儒释道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答案。南怀瑾就是我们重树人生信仰的导师,这就是世界各地掀起“南怀瑾热”的原因吧!

从最后的100天看到的

书买回来后,一口气读完了。意犹未尽,意犹未尽。如果说书名及其内容应该统一的话,那么,作者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创作。从与南先生接触的最后100天的时光中,摭拾出吉光片羽,让南先生的形象真实可亲,而不是将其描述为一个偶像或是别的什么。窃以为,这就是对南先生的最大尊重。但是,我仍然有种巨大的担心。就是这样了?就是这样了么?难道就是这样了?!南先生曾经幽默地说过,如果你吃鸡蛋觉得不错,干嘛非要认识下蛋的鸡呢?但是,我认为,言传与身教的力量毕竟是不同的。与在讲台上的南先生相比,平常生活中的南先生更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希望作者还有更大部头的传记问世。希望如此。

了解南怀瑾《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了解南怀瑾《南怀瑾的最后100天》对于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也没少买,看不懂原文,就解读,甚至连《禅门日诵》这样的小册子都没少看。五台山、峨眉山,去过好多好多寺院,在网络中听过很多高僧的讲解,也曾经和西藏的喇嘛通信,却一直没有真正进入佛学的大门。也曾多少次听说过南怀瑾的故事,多少次翻过南怀瑾的书,可是得承认真没看懂,我想和我有同样困惑的人也肯定有不少吧。这是一道很深的代沟,文化的代沟,南怀瑾先生1918年出生,是读古书,写毛笔字长大的,而我们,只能够去想象,去模仿,却再也回不到那种传统当中去了。2012年9月29日南先生在苏州吴县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当年十月我到苏州学习,也去了吴县,只是无缘去领略大学堂的风采。这次看到了《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虽然名字叫做最后的一百天,但是里面介绍了南怀瑾的生平。南怀瑾是传统中华文化孕育长大的学者,所以他反对五四运动,和王国维一样沉浸在中华文化的魅力当中,用马未都的话就叫做醉文明。有人说中华文化成熟得太早,是一种老年文化,年轻人很难了解和喜欢。年轻人更容易看到这种文化的腐朽,没落,呆板,僵滞的一面,和西方文明一对比,马上就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阴暗面。可是只有当你过了不惑之年,你才会一点一点的发现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辉。你才会知道为什么这种文化看似没落和腐朽,却经历了数千年,而延绵不绝。东西方文化并不是你死我活,非左即右,其实文化的发展就是融合的过程,就好像当年中华文化吸收了佛教文化,并且加以改造,使得佛教文化在中国脱胎换骨,变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的生活,基本上已经西方化了,很难在找到多少传统的东西了。就连汉字也简化了,连古书都读不懂,读不通,还怎么去承续传统。书里面提到解放以后南怀瑾去了台湾,如果留在大陆,很难还能继续去研究和宣讲国学,南怀瑾刚到台湾的时候,发现在台湾竟然找不到一本中国的书,台湾几十年的殖民生活,使得传统已经所剩无几了。可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南怀瑾先生大力弘扬国学,使得现在,台湾保留下来大量的传统,至少台湾人读古籍,在文字上没有隔膜。也许我们也需要一次文艺的复兴,需要我们重新检视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财富了。

客观讲,这本书像半成品,也没写好。

好像是有很多书拖儿,但我得说些客观的。我对南师的尊敬是对南师的尊敬,但这本书得分别来说。本人拜读过南师的不少作品,所以这本书我毫不犹豫的购买。但是这本书读来,只能说一般,写的有些不伦不类,和最后100天也没什么关系,而且作者有自吹自擂之嫌,书中几处都借别人之口标榜自己,你写南师的传记就老老实实的写,没事儿老吹自己干什么?!而且文中作者究竟是如何与南师第一次相识的,书中并没有交代清楚,反而是在绕圈圈,说不到根本,在第四页及第十三页,都有提到,不过只是浅尝辄止的一说,并没有说明白,这一点及以上,使一部分读者对作者的动机有些许保留意见也便在情理之中。另外还有几个小问题,我觉的在这本严肃的书中根本不该发生,比如三十九页的错别字,199页的文字重复等等。

浮世泪婆娑

这本书读的心很疼,看到最后一章介绍南师生病住院,病危入定及最后确认辞世的详细记录,眼泪止不住的一直流。虽然老人辞世已快三个年头,因为这本书,再一次勾起了内心里对这件事的悲恸。一直很感恩人生中有幸知道这样一位老者,有缘读过几本他的著作。仰慕于他的博学与博爱。曾经在心里暗暗地发愿,奢望有朝一日得缘亲自拜访,远远地看看也好。如今老人仙逝,此生再无机会,只能怪自己愚钝的太久,德行修的不够好,没有修来这份福气。悲戚戚间竟也生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的哀怨。书尾处记录了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校长的回忆。南师有天开玩笑跟她说:“你要把学校办好,照顾好所有的一切,因为我来读的时候,这个学校比现在要好。有一天,一个小朋友对你说:你讲完了没有,你讲完了,就该我讲了。那就是你们讲得不好,我要给自己上课了。”这是老人会以另一个生命继续使命的暗示吗?要怎样做,才能让您老再回人世间,继续点拨我们这些愚钝的人?我的前半生无缘追随今生的您,我的后半生会有缘受教于来世的您吗?祝您在您的世界安好,合十!

我眼中的南怀瑾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2009年,第一次读到南师的书,那时是在网上下载的电子书,那个用着大屏彩屏手机读电子书的时代,不经意间遇到的《易经杂说》。2010年,开始去医院实习,第一次学会网购,在当当网购买到了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黄色封面的《易经杂说》,至今,它依然很新很新,虽说读过几次了。也是同样的那一年,在书店买到一本盗版的《我说〈参同契〉》,至今,仍然没有把那一函三册的正版书买到手。2011年暑假,囊中羞涩的我,在一个蛋糕店暑假实践,用拿到的微博的工资,买到了《论语别裁》,竟然不知道,论语的厚重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个时候,对南师有浓厚的兴趣,背后是对中国文化的无限向往,随后买到了同样是单行本黄色封面的《历史的经验》。2011年去读本科,专升本的本科三年,是我在学校的最后三年,这三年,真的是疯狂阅读。而心中最深厚的感情是南师的言语。虽说我读的是西医学,可一直对中医比较迷恋,在阅读典籍的同时,也在力求躬行,也追求实证,从《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开始练习打坐,到《金刚经说什么》一步步跟随者南师的步伐,一步步前进。当我拿到《原本大学微言》时,从此改变了我对儒家浅薄的看法,心中总是充斥着一股内敛的气,参悟着生活中的种种。一直不断追求中医的我,在《小言〈黄帝内经〉》中,读到了在中国文化之中的中医,原来中国文化的一切都是相通的,《黄帝内经》之中和它之外,都是进步的阶梯,也是不断向内心求证的文化沉淀。这几天,在读《南怀瑾的最后100天》。看到豆瓣上这本书的评论都评价的那么高,我有点心里发怵。在我眼中的南师,和王国平眼中的南师,有很多相同,也有一些并不是我想的那样。觉得王国平整本书所写的南师的点点滴滴,都不如书中收录的朱清时的一些话对南师的概括。大概是读南怀瑾时留下的印象,一个是学问中的南怀瑾,一个是生活中的南怀瑾。我更喜欢自己熟悉的学问中的南怀瑾的那一面。生活中的南怀瑾,被写得缺了魅力。可是,在《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之中》,一直伴随在南师身边的王国平,自然能够亲身感受到南师的气质,虽说南师亲自邀请他为南师写传记,可这本书在我眼中并不能算上传记,且只符合南师最后的100天的所见所闻。我知道,每个见到南师的人都有发自内心对南师的尊重,可书中信心透露的崇拜,让人觉得在王国平眼中,南师竟然已经被高高挂起,不着地气了……也许是我心中的偏见吧,或者我心中的印象和王国平笔下的南师有些出入。在我眼中,南师是朴实且充满传奇的,他一生的经历和他最终身证的结果,源于他一生赶上了天时地利和人和。正如书中收录的王国平与朱清时的对话,朱清时的一番话,很是打动我。南师一辈子的经历,从幼年庭训到青年旅居四川有机会读到集大成的很多中国古典著作、佛家经典,再到49年之后到台湾弘扬中国古典文化……一路走来,天时地利和人和,或困难或颠沛,终究让南师成为一代大师!今天,南师已经远去,我手中的南师留下的经典还没有四分之一,未来的日子,把一直追求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全集的单行本收集全,我喜欢这个封面,不喜欢大而厚的全集收藏。还有东方出版社近些年出版的南师的著作,也在垂涎欲滴的想要收入怀中。总之,他是引路人,也是我一直的追求。2014.11.24

零距离看南怀瑾

     零距离看南怀瑾        文/张宏涛南怀瑾的人生是个传奇,他行走海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一生桃李芬芳、著作等身。很多人说他是名满天下的国学大师,但也有人说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大名人总是毁誉参半,南怀瑾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南怀瑾指定的传记作者王国平所著的《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让我们与大师零距离接触,相信读完后,对大师会有更多感性的认识。作者王国平21岁时,中专毕业被分配到某机械厂的车间当工人,超负荷的劳动之余,他就在工厂附近的灵岩山脚下读借来的南怀瑾的著作。后来,他得知,南怀瑾年轻时曾在灵岩山练剑、参禅。他惊异于自己与南怀瑾的缘分,开始搜集南怀瑾与灵岩山的资料,并在几年后出版了《未进山门先一笑——20世纪40年代佛学大师袁焕仙、南怀瑾在灵岩寺的佛事活动》。南怀瑾读过该书后,希望他能根据自己的口述,写一本传记。很多人想写南怀瑾的传记,但南怀瑾看中了年轻的王国平,因为他的文笔既尊重历史事实,又有文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就这样,作者来到了南怀瑾所在的太湖大学堂。零距离接触南怀瑾后,作者发现他是一个宅心仁厚、善解人意、平易近人、谦卑、幽默、爱摆龙门阵,关注时事,以提倡国学教育、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胸怀远大的老人。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位可以教你怎样吃饭、怎样走路、怎样说话、怎样问好、怎样读书、怎样做人的老师,细小到站坐卧,宏大到儒释道。”南怀瑾也是个谦虚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没有认为自己开悟得道了,也没有认为自己在弘扬佛法,也没有所谓的山门,也不收弟子,数十年都是如此。”从他这些书名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谦逊:《论语别裁》、《孟子旁通》、《易经杂说》、《老子他说》。他认在自己身边学习的人为学生,而没有以弟子相称。作者亲眼见证,南怀瑾不收任何红包,总是把钱退还,只收一个空红包。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给他下跪磕头,他也都立刻跪下磕头还礼。全书共分二十章,大都是对南怀瑾生活的描述,穿插大量回忆,比如太湖大学堂的建设过程,南怀瑾年轻时向袁焕仙学佛的经历,南怀瑾与学生们的交往,南怀瑾的抱负(比如办女学、办书院)和实现过程,南怀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南怀瑾的教育理念,南怀瑾如何寻访恩师遗骸下落并捐助修灵塔,南怀瑾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可惜,南怀瑾最想口述的人生历史和他心中的百年历史,却只讲了很小一部分就因为去世而中断了。这是作者最大的遗憾,也是所有读者最大的遗憾吧!本书不能让你全面了解南怀瑾,但却能让你知道南怀瑾一生最怀念的人,最牵挂的事;更能激发你读南怀瑾著作的兴趣。字数:1030已发《锦州晚报》

先生已逝,孰能承其衣钵

从一开始,我就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似乎得等到身心都做好了准备才能够真正地开始读手中的这本自传,似乎这样才足以表达我对南怀瑾先生的尊敬和敬畏。而实际上,对南怀瑾先生,除了知晓这个名字以外,其人其事,我是一无所知。虑及此,愈加惶恐,唯恐自己的无知,更唯恐自己的一知半解,终不能让自己去阅读、去全面而真切地感知南怀瑾先生在这人世间走的每一步、每一路、每一程。翻开书,对南怀瑾先生的介绍是“著名国学大师”。所谓国学,一直都不曾主动深究和理解其内涵。如今,能够立马联想到的,无非是过往的某段时间被炒作得相当火热的天价国学班。国学,在媒体的渲染下,在眼球经济的效应下,似乎成为了高档奢侈品,而不是寻常百姓所能及,跟平日的柴米油盐似乎更是没有任何干系。若真的去检验一下自己的国学知识储备的,在苦思冥想之下能够浮出脑海的也只有“王国维”这三个字了。只是羞于承认的是,自己至今仍未读过那本享誉天下的《人间词话》。一直想读,始终未读。实在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于是习惯性地百度,“国学”。始知,仅仅就国学概念本身,就存在诸多争议。如今一般认为国学是“以易学为根基发展出来的华夏诸子百家学术”。或许,简而言之的话,国学就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之集合。朱清时先生反复说,南怀瑾先生是“五百年来第一人”。南怀瑾先生的知识渊博广泛,先生不仅在佛学上相当有造诣,对儒学、道学等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南怀瑾先生也并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埋头学者,他更是个行动派,尽其所能,倾其一生,为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精粹,为唤醒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在这人生之旅的最后100天,南怀瑾先生还在深思熟虑地为将来做打算,为他未竟的事业做打算。时间是紧迫的,是催人的,南怀瑾先生想必在这最后的日子也曾备受煎熬,但是或许是担心身边人的担心,这种煎熬的痛苦也只能独自消化。在作者的一字一语之间,总是感觉,南怀瑾先生哪里是九十多高龄的老人家,又哪里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与世长辞。或许,和那样的南怀瑾先生朝夕相处,面对那样的南怀瑾先生,会不自由地产生写幻想,南怀瑾先生当永世长存吧。读着读着,渐渐觉得,南怀瑾先生这一生或许可以说是在为理想而战,为信念而战。先生终其一生或许是想找回已消失或逐渐在消逝的中华民族精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下,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逐渐地被打败,甚至于是不战而败。这种文化失落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在理想信念的传递上,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出现了断层。越来越多的国民在国际化的潮流之下,渐渐地被同化,被异化,而丧失了为中华民族儿女之本、之根。世上再无南怀瑾。之后,我们又能做到几分。

书摘2014.2.22

1、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一句话:学会做人。孩子是家长的镜子。焦虑的家长造就了同样焦虑的孩子。世界不快乐,注定在这个世界中孩子们也不会快乐。南师曾说,家长们最大的毛病就是“将自己未达成的愿望,转嫁到子女身上,这个转嫁忽略了子女的能力、兴趣与性向”。不快乐的学习注定是病态的。快乐还需要训练吗?南师认为;在不快乐的社会,快乐的确需要训练。2、你们要知道人生。什么叫人生?生存。生存,具体地讲就是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怎么样穿衣服,怎么样吃饭,怎么样睡觉,怎么样小便,怎么样大便,这些生活都是教育,处处要规矩、礼貌。3、世界上的人类,有一个特性。所有的人都喜欢听故事,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有)文化的生命,都喜欢听故事,从母亲肚子里生下来,到小孩,一边唱歌一边拍啊拍的,喜欢听故事。人,从生到死,昼夜都喜欢听故事,没有故事自己就会编,骗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是人性很奇怪的一面。不但爱听故事,而且爱听谎言。任何人都没有一句真话。我这个话很严重吧?包括宗教家的教徒和圣人,一切圣人和普通人,都爱说谎言,为什么叫谎言,因为都是对研究历史文化没有用的,几千万亿年都没有用。因此说,一部历史都是这么个大谎言、大故事,(那么)古人的话更是谎言,更是故事。换句话说,我们所学回来的人生,从生到死,都是欺骗自己,说谎言,编故事,活力一辈子。4、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亦师亦侠忆南师

合拢书页,可巧窗外也是阴郁的天,细细的春雨点点滋润着浮土。这心情也是阴郁里带着一点点润泽的快慰,就像是看了翩翩少年笑傲江湖功成身退的传奇故事那样,感慨又赞叹。感慨这精彩的一生也不免会到尽头,又赞叹这世上真有这等奇人奇事。用南师比江湖奇侠大概是有一点不妥,因为他虽身在红尘之中,却俨然出世之人般超脱;即习武修身,又饱读诗书;以为他只识之乎者也,他却又对西方文化如数家珍…….好像总也看不透这位老人家胸中究竟沟壑几何,却每每能从他身上看到诸多大智大慧的影子。南怀瑾先生之所以被尊称为大师,从这本书里终可窥一斑。先生的大名自是久闻了,可是一看见国学这么大的名号,就觉得自身才疏学浅大概是难以捉摸大师的胸怀了,直到捧起这本书,才觉得这位老人的可亲可敬,让人不觉唇角微扬。无论是对川话的喜爱,歇后语的活学活用,还是与众人齐聚说要“摆摆龙门阵”的活泼俏皮,都让这位大师的形象活了起来,像是封面上那浅浅而笑的老人就坐在对面,朗声笑道:小朋友,一起来摆摆龙门阵可好?这龙门阵摆的真是巧妙,无论是与袁师的对答,还是对少年习武的趣事,乃至对佛,道,教三家的通俗解答,无不让人钦佩这位老人的智慧和阅历,那种随着岁月而沉淀的属于智者的幽默,竟然能用这种方式传达给周围的人,笑过之后再浅浅回品,蒙在眼前那说不清辨不明的迷雾竟仿佛被清风一拂而散了!可巧,可妙哇!之所以称南师为“师”,除了因为他的大智慧大学问实在堪称大师之外,亦是因为这位老师终其一生,无时无刻不致力于如何将所学所知传赠于人。大半生辗转各大学府讲学,传道授业解惑,而南师传达得更多的,其实是为人,以及为(四声)民的精神。无论是建立太湖大学堂,还是“骗”人办女学,以及接待各国来访求学的友人,都无不体现出南师无私传授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早在许多年前,南师便提出文化衰亡则国亡的理念,更是将所学所悟之国学精粹整理成文,讲解给学生听。若不是对国家深深的爱,对国人深深的爱,何以鞠躬尽瘁直到生命最后时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本书短短二十章,记载了作者眼中所见所听,南怀瑾大师最后的岁月,倚湖而居,心怀家国。让这位老人的音容笑貌于读者眼前重现,仿佛这拥有传奇一生的老人不曾远离。PS:感谢 @凤凰联动 分享好书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