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人物画传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530659816
页数:179页

章节摘录

  3. 求学、行医、立志革命  先生幼年时候,当地还没有学校,只能进私塾求学。在七岁那年入学,到十三岁读完了重要的经书。可是乡村环境和私塾教育,拘束不了一位有天才有活力的英勇少年。就在他十四岁那年——(公元1879年,日本并吞琉球的一年)随同他的母亲杨太夫人坐轮船往檀香山去看他的哥哥。这一次旅行,对于他的影响很大,在他亲笔的自传上,明白地写着在途中“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这是一个重大的启示。这启示和一位宗教家所得的启示一样,使他得到自我的认识,和生命的觉醒。在这启示之下,他窥见了一生伟大事业的前途。  到了檀香山,他就开始接受西洋的文化。先入意奥兰尼书院读了四年书,到17岁那年毕业,再进阿湖书院读了一年;于18岁回到广东。广州和香港两地不过是一水之隔。他先在香港进拔萃书院,20岁转入皇仁书院。这时候对于英文的根基已经确立,所以他转而注意中国的经史之学。  这时候正发生了中法战争,我国军队失败,法军扰乱到福建和台湾一带;清廷于无可奈何中又在天津签订了辱国丧权的条约,把越南归为法国所有——法国现在越南所受到的困扰,就是当时进占越南的后果。因为这一重新的国耻,这位爱国而有革命性的孙先生就下了决心,要“倾覆清廷,创建民国”。  21岁,他进了广州美国教士所办的博济医院学医。医学本是一种非常专门的学问,可是这位青年革命志士对于国家民族高度的热恋和无限的同情,使他不能专把医学来济世,而且要拿革命来救国。所以鼓吹革命的活动,他就在学校里开始。  22岁,先生转学到香港西医书院,这是一个新设的医学校,一切课程设备,当然比博济医院完善,而且在香港地区,从事革命活动也较自由。他在西医书院前后六年。在27岁那年,先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我们查看他当年的成绩单,就知道他学业的优异。可是他自入学那年起,即已积极地鼓吹革命,和陈少白、尤列、杨鹤龄三人为革命的结合:在那以忠君为天经地义的时代,他们就得到了“四大寇”的荣誉头衔。  毕业以后,先生开始行医,先在澳门设立中西药局,后在广州设立东西药局。他的药局并不以谋利为目的。这位抱着伟大同情的青年医师还借钱生息,来实行把免费药物,施给病人。他一面医人,一面还想医国,于是和郑士良、陆皓东等好几位朋友,联络防营,结纳会党,进行革命起义的工作。  “余回祖国,就学于本城之博济医院。仅一年,又转香港雅利士医院(按即西医书院),凡五年,以医亦救人苦难术。然继思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欲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而革命思潮,遂时时涌现于心中。”(《孙中山在岭南学校讲演》)  “予在广州学医,甫一年,闻香港有英文医校开设,予以其学课较优,而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肄业。数年之间,每于学课余暇,皆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常往来于香港澳门间,大放厥词,无所忌讳。及予卒业之后,悬壶于澳门羊城两地以问世,而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孙文学说》)  4. 中日战争与兴中会成立——首举义旗  中法战争以后,清廷的纸老虎已经完全戳穿。接着就是英国胁迫清廷承认其占有缅甸和西藏南边的哲孟雄部。法国强迫要广西的龙州辟为商埠。俄国的势力向东发展,侵占了帕米尔高原,更开始积极经营西伯利亚。由于外患的加紧,国内维新的潮流渐渐起来。这位青年革命志士在这潮流初起之时,也曾和陆皓东游历过平津一带,并南下武汉三镇,观察长江形势。这次旅行,使他看破了清政府的昏庸腐败,女主西太后的愚昧专横,认定这绝不可能从变法维新,挽回大局。正在那一年的7月25日,中日战争爆发。不到两个月,日军攻下平壤,随即渡过鸭绿江,攻占中国的凤凰城,并打下了旅顺。清廷海陆两军在很短期间,已不能再作有效的抵抗。这一个刺激,对孙先生太大了。他觉得要救中国,非创造新的生机,打开新的局面,没有办法。所以南下之后,重返檀香山,约集他的哥哥德彰和邓荫南等二十多人,创立兴中会。在那年(1894年)的11月24日开始征收会费,发表宣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组织。  这新兴的革命组织的誓词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远东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就在这短短的三句话中,已经确切地表明了。  这一位想创立民主共和政体的先知先觉者,绝不空谈或坐谈革命。他要拿行动来实现他的理想。在1895年的2月,就把兴中会的总机关,从檀香山迁到香港,并且立即召开干部会议,决定攻取广州。在会议中,采取了陆皓东的建议,制订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大家前往广州,策划军事行动。原定10月26日(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日)在广州起事。不料事机不密,香港军械又未能如期运到,以致陆皓东等被捕,为清吏所杀害。这次起义虽然失败,可是以极少数的志士,竟敢和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大清帝国搏斗,实在表现出这新兴的革命组织的伟大精神。  ……

前言

  罗久芳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震撼了多灾多难的神州大地,也结束了腐败无能的大清王朝。辛亥革命这个历史性的成功,使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并且为众多受压迫的民族带来了鼓励和希望。  回溯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加速了割地赔款的恶性循环。那年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宗旨,之后在海内外出现了众多民间组织,热烈讨论、鼓吹各种救亡改革的途径,并刊行了多种图书杂志,逐渐建立了雏形的公民力量。1905年在东京成立的“中国革命同盟会”,是几个独立团体的组合,所发动的小型起义行动,范围仅限于东南沿海的边境地带,终未达到预期的目标。1911年三月广州起义失败,导致壮烈的牺牲后,七月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把革命力量转移到长江流域。10月10日从武昌开始发难,立即得到国内知识青年和有志新军官兵的响应,加上清廷下令铁路收归国有,引起各地的抗争风潮。紧接着长江下游的城市与西南各省连续光复,1912年元月一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推选孙中山先生出任大总统,全部过程不到三个月时间。  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划时代的特点:  领导革命组织和实际行动的人物,绝大多数属于青壮年时代:孙中山先生29岁创立兴中会;黄兴先生1903年成立华兴会时也才29岁;1911年葬于黄花岗的烈士平均年龄亦在30岁以下。  新世代的革命精英,身受外来新思想的冲击,充分体现出高尚的理想,发挥出特异的才华与英勇的行为。他们的牺牲和贡献,将中国带入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潮流。  与中国历代改朝换代和二十世纪全球其他的革命比较起来,辛亥革命运动前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民伤亡和族群之间的杀戮。  南北议和、清廷退位的条件内,包括了新政府对皇室的优待和各民族的平等待遇,是人类有史以来非常开明和人道的表现。  辛亥革命的精神领袖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具有东西双方教育基础和阅历的新式人物。他的理想、毅力和协调的才干,使他能锲而不舍地排除阻力,百折不挠地团结各方面的力量。他成为历史上首位知名海内外的中国新式政治人物,是由于他个人的魅力和结交华侨与外国同情者的才能。1905年中国同盟会员誓词里的“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奠定了他“民族、民权、民生”的政治理论。辛亥以后他在策划国家的统一大业之外,更不断为中国绘制建设的蓝图。因此1940年国民政府明令尊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先父罗家伦先生出生于1897年。12岁读到祖父带回家的禁书邹容著的《革命军》,“革命思想遂以勃兴”。辛亥之后三年,他离家到上海复旦公学念书,首次在校接触到曾参加革命的名人前辈,如黄兴、胡汉民、于右任等人,深深感受到他们的豪气与风范。1919年他在北大求学,热烈投入了“五四”学生运动的行列,年底以北京学生代表身份,到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他回忆其间一件难忘的事说:“第一次同其他两位代表一道晋见孙中山先生,以‘初生之犊不畏虎’的精神和他剧烈辩论三个钟头,而他始终娓娓不倦,越辩越起劲,硬是要说服我们!”这些经验,加上他在欧美游学时期的阅历,促使他走向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并且决定要从搜集资料着手,经过整理、审订、分题研究,再用科学的方法来撰写有系统的史书。以后父亲虽然转向教育行政工作,在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两年之间,仍经常注意史料,并在调阅清末总理衙门档案时,发现一批孙中山先生1896年被清廷驻英国公使馆绑架的资料。接着他参考了各种中外文献,编著成一本《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孙中山先生年仅二十岁便立志从事创建民主中国的大业,以后四十年的岁月中,留下的足迹和档案异常丰富。1950年父亲出任中国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启动整理该会的丰富史料,编辑《国父年表》、《总理全书》和先烈先贤的全集,并刊印《革命文献》丛刊。他选出一批关键性的的手迹、文告、报刊、语录等文字资料,再特请艺术家将老旧照片加以修补、放大,并将几个没有留存照相的重要历史现场绘成图画,配合各种地图和简表,最后将自己用一万多字写成的“历史和生命的凝结——国父生平”分成18章穿插其中,编印成一本《国父画传》。1954出版后,次年又添印英文版The Pictorial Biography of Dr. Sun Yatsen。在制作历史电影的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这本文图并茂的画传,像是一部纪录影片的蓝本,也可以代表父亲对孙中山先生最高的崇敬。这本《画传》为本书开篇。  为了纪念辛亥年初在广州起义壮烈牺牲的烈士,父亲曾主编一册画史,来呈现这些葬在黄花岗英勇青年的面貌与事迹。可惜留存的资料有限,收集到的四十五幅遗像,仅占全体八十五位烈士的半数,而且大半再经过数位画家和摄影家精心的写真与修描。这本1952年出版的《黄花岗革命烈士画史》,除了图片和小传外,还增添了图表、遗墨、和父亲撰写的一篇起义经过:《壮烈的开国序幕、灿烂的碧血黄花》,内容要比一本单纯的文字叙述丰富而生动得多,编人本书第二章。  1951年是辛亥革命四十周年,父亲在台北出版了一册《中华民国开国名人像》,是从档案中选出的三十幅照片和画像,每幅加上一篇简单的小传所组成。这是父亲首次别出心裁的试验,将图片与文字结合成书,目的要使一般读者对史实获得较深刻的印象。本书第三章就是这部分内容。  父亲的三本书在合成出版的时候,保留了原有章节的出版说明,统一以“前言”展示,以为读者阅读与研究提供便利。  孙中山先生为了实现他的理想,毕生漂泊四海,鞠躬尽瘁,直到他1925年的遗嘱里,还念念不忘地督促国人说: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  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  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遗憾的是,他所倡导的“天下为公”,进而导致“世界大同”的信念,一个世纪来尚未实现,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崇高的地位,以及中国人对他的怀念与尊敬。  百花文艺出版社决定在纪念辛亥百年之时,将父亲主持编著的三册画史,合成一本《辛亥革命人物画传》,过程中不免遇到不少技术上的困难。在打字及图片复制方面,郭敬文、车晓兰、百花设计部张振洪、孙亮、戴莹以及校对部门曾玺静、费伟华诸位的贡献特别可嘉。为了统筹这个计划,本书责编高艳华女士暂时放弃了她退休的悠闲生活,加班完成这个有时限的任务。在此我要向他们各位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忱。  2011年1月于美国西雅图

书籍目录

序言  罗久芳
第一章:孙中山先生画传
前言
历史和生命的凝结——孙中山先生生平
1.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动——孙中山诞生前后的时代背景
2. 诞生的地点和家庭
3. 求学、行医、立志革命
4. 中日战争与兴中会成立——首举义旗
5. 伦敦蒙难和三民主义体系的开始形成
6. 在列强瓜分的企图中再起义师
7. 革命潮流风起云涌
8. 革命力量的集中——中国同盟会成立
9. 积极展开的革命行动
10. 黄花岗与武汉起义
11. 中华民国的建立
12. 考察各省与铁路救国的主张
13. 二次革命失败与中华革命党的成立
14. 南下护法及其所受的挫折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新形势和革命理论与方略的完成
16. 在西南重建革命政权及遭遇到的障碍与艰险
17. 从头做起——改组革命政党建立革命武力
1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星殒北京,由震动到感动全国
附录:
1. 同盟会成立前海内外革命团体组织简表
2. 辛亥各地光复简表
3. 孙中山先生生平简表
第二章:黄花岗革命烈士画传
前言
壮烈的开国序幕 灿烂的碧血黄花
黄花岗烈士画像及小传
烈士遗墨
附录:
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殉难烈士表
第三章:中华民国开国名人画传
前言
民国开国人物画传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人物画传(1911-2011)》是为纪念辛亥年初在广州起义壮烈牺牲的烈士所著,除了图片和小传外,还增添了图表、遗墨、和一篇起义经过:《壮烈的开国序幕、灿烂的碧血黄花》,内容要比一本单纯的文字叙述丰富而生动得多,编入本书第二章。

作者简介

《辛亥革命人物画传(1911-2011)》是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五四宣言》的起草者罗家伦先生在六十年前,出于“后死者的责任”,集合当年健在的辛亥革命元老和一些史学家、画家,广泛搜集史料,为辛亥革命先驱所立的画传。《辛亥革命人物画传(1911-2011)》可使百年后的当代读者从孙中山、黄花岗革命先烈以及民国开国人物的翔实介绍中,形象、生动、直观地了解那些志士仁人反抗封建王朝、探索救国真理、投身革命、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和惊天动地的革命业绩。此书出版适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有助于当代读者追忆当年辛亥志士的风采、情怀。

图书封面


 辛亥革命人物画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本书出版比较新,质量好,为了了解中国近代史值得一看
  •     这是一本人物画传,对辛亥革命的人物有初步了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