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陷落时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807095125
作者:佩玛·丘卓
页数:194页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当生命陷落时世界崩解了,我们站在不明状况的边缘。这时我们每一个人的考验就是能否安住在这个边陲地带,而不去具体地认定什么东西。精神旅程非关天国,也不是要到达某个美妙的地方。甘波修道院很大,海天相连,水平线看不到尽头,海面上到处悠游着海鸥、渡鸟。这样的地方很像一面大镜子,让你感觉无处可逃。既然是修道院,实际上也不可能有什么逃避之道——那里不可以说谎,不可以偷窃,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做爱,不可以外出。我本来就很渴望去那个地方。后来创巴仁波切问我要不要去那里担任院长,我就去了。我一向喜欢挑战,住在那里果然对我是一项考验,因为初去的第一年我就好像被生煎活煮一般。我是因为自己的世界整个崩解了,才去那个修道院的。我一路保护自己,欺骗自己,一路维护自己亮丽的形象——然而一切还是崩解了。不论怎么努力,我就是再也掌控不了大局。我的行事风格把每个人搞得快要疯了,我自己也无处躲藏。我一向自认为做事很有弹性,待人亲切,几乎每一个人都很喜欢我。我带着这种假象活了一辈子。然而来到修道院的前几年,我却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不了解自己。不是我的素质不好,而是我实在不是那最后的“黄金女郎”。我在自我的形象上投注了太多东西,如今这个形象再也维持不住了。我所有的未竟之事全部鲜活而无误地暴露出来,不但我自己看得一清二楚,别人也看得清清楚楚。凡是自己以前看不到的地方,现在一下子都冒了出来。这还不够,别人还会讲我的一些事情给我听。我很痛苦,痛苦到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有快乐的一天。我觉得一直有炸弹落在自己的身上,而自我欺骗也不断地在爆发。然而生活在这个人人勤修精进的地方,我不可能迷失在维护自己、怪罪他人之中。这个地方没有那种“出口”。后来有一位老师来修道院访问,我还记得她对我说:“你一旦能和自己亲密相处,你的状况就会跟着顺利起来。”我以前也听过类似的话,知道自己只有这条路可以走了。我墙上挂着一幅标语,上面写着:“唯有不断寂灭,才能在自己身上发现不朽的东西。”未曾听闻佛法之前,我就知道这才是真正觉醒的精神,也就是要放下一切。然而,事情一旦见底,我们找不到东西可以抓的时候,伤痛就开始浮现了。就像那洛巴学院(Naropa Institute)的人常说的箴言:“爱好真理使你走投无路。”我们对这一点都还有一些浪漫的想象,然而一旦被真理钉牢,我们可就苦了。你去浴室照镜子,一眼就看见自己长了一脸青春痘,看见自己那张年华老去的脸,看到自己没有爱心,看到自己的侵略性和胆怯——我们一清二楚地看到了这种种东西。这时候我们的心就柔软了。当事情摇摆不定、什么都不对劲时,我们就会明白自己已经到达了某个边陲地带。我们会发现这个地带既脆弱又温柔,而温柔又可能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生闷气,或是去修正一下那股震撼人心的感觉。无依无恃的状态真的是既温柔而又震撼人心的。这整个过程都是一项考验。身为精神勇士,若想唤醒自己的心,都需要这项考验。有时候我们是因为生病或亲友亡故而落入无依无恃的境地。我们感到失落——失去挚爱的人,失去青春,失去了生命。我有一个朋友因艾滋病而面临死亡。有一次我在外出旅行之前去找他谈话,他说:“这场病不是我要的,我很恨,很害怕。可是后来却发现这场病是我收过的最贵重的礼物。现在生活的每一刻对我而言都很珍贵,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很珍贵。我整个人生都变得有意义了。”有个东西真的变了,而且他已经准备好接受死亡了。原本恐怖骇人的东西,现在却变成了礼物。生命陷落既是一项考验,也是一种治疗。我们都以为重点是要通过考验,克服问题,然而,真相是问题并不会得到解决。事物聚合之后必定分离,接着又是聚合与分离。治疗就是容许这一切自然地发生——接受悲伤,也容许悲伤减轻;接受痛苦,也容许喜悦出现在我们心中。我们也许认为某件事会带给我们快乐,然而我们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我们以为某件事会招来不幸,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情况会是什么结果。最重要的就是容许自己不知道。我们总是会做一些自认对状况有帮助的事,可是我们绝对不知道自己会跌倒还是会昂首端坐。虽然遭受到极大的失望,我们仍然不知道故事是不是就这样结束了,或许只是一场伟大历险的开端吧。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描述的是一对夫妇只有一个独子,他们的家境很穷,所有人都依赖这个独子赚钱养家、维持家庭的声誉。有一天他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成了残废,这对他们一家人而言简直就是世界末日。然而两个礼拜以后,军队进了他们村子,把所有的壮丁都抓去当兵打仗,唯独这个年轻人得以幸免,而可以留在家乡照料父母。生命就像这样。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有的事我们称作好事,有的事我们称作坏事,但是到底好不好,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世界崩解了,我们站在不明状况的边缘。这时我们每一个人的考验就是能否安住在这个边陲地带,而不去具体地认定什么东西。精神旅程非关天国,也不是要到达某个美妙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就是因为如此看待事物,才会这么痛苦。我们以为可以找到永久的快乐,并因此而逃避痛苦,就造成了佛教所说的轮回。这种绝望的轮转使我们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佛教四圣谛第一谛说的就是苦,只要我们还认为事物是永恒的、不会崩解的,而我们可以倚靠它们来满足我们对安全的饥渴,就会有苦。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真正认清事物真相的那一刻,就是毯子从我们脚下抽走而我们找不到立足点的时刻。如果我们不利用这种状况来唤醒自己,就会让自己昏睡下去。当下——这无所依恃的一刻——就是发心照顾匮乏者的一刻,也是发现自己善性的一刻。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年初春的某一天,我的现实世界突然罄竭。当时我虽然尚未听闻佛法,不过那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次真正的属灵经验。那是在我先生告诉我他有外遇时发生的。当时我们住在新墨西哥州北部,那一天我站在我们家门前喝茶,听见汽车开上来的声音,然后是关车门的声音。接着他从屋子旁边绕了过来,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之下,劈头就说他有了外遇,想和我离婚。我还记得那时我感觉天空非常宽阔,屋边河水潺潺,茶杯里冒着热气;时间静止了下来,我脑中一片空白,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光和无边的寂静。接着我回过神来,捡起一块石头,向他砸了过去。每次有人问我为什么会接触佛法,我总是回答那是因为我实在太气我先生了。然而真相是,他救了我的命。当时我们的婚姻出了问题,我非常非常努力地想重拾那份慰藉和安全感,重回那熟悉的歇息之处。可是,幸好我没有得逞。我凭着本能知道,让我那执著的、习惯于依赖的自我死亡,是我唯一的生路。我家墙上那一幅标语就是那时候贴上去的。生命是良师益友。事物永远都在变迁,但愿我们都了解这一点。事情总是不会照我们的梦想发生。那种偏离中心、不前不后的状态才是理想的状态,我们在这种状态中反而不会卡住,而能够无限地打开心胸和思想。那是一种非常温柔、没有任何侵略性,而又非常开放的状态。安住在这种动摇的状态里——安住在破碎的心,安住在胃痛,安住在绝望,安住在报复心之上——才是真正的觉醒之路。守着那份疑虑,抓住在混乱中放松的诀窍,不要惊慌——这就是精神修为。掌握理解自己的窍门,温柔而慈悲地体会自己——这就是勇士之道。不论你喜不喜欢,每当我们生气、痛苦、刚愎自用的时候,甚至是轻松下来或充满启悟的时刻,我们就如同过去的千百万次一般,再度体悟到自己。我们可以每天想一想世界各地发生的侵略行为。我们可以想一想纽约、洛杉矶、哈利法克斯、贝鲁特、科威特、索马里、伊拉克等地发生的侵略行为。全世界各地,每个人都在反击敌人,人的痛苦永远高涨不下。我们每天都可以反省一下这些事,问一问自己:“我有没有增加这个世界的侵略行为?”每当事情尖锐焦躁起来,我们就问问自己:“我到底要的是和平,还是战争?”

前言

译者序 无惧的智慧传承胡因梦/文十余年来我在真实生活里一直扮演着“向西方取经”的角色,并试图从众多现代智者的著作中,为中文读者拣选出传达终极真理的教诲。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待在自家的藏经阁里,使出水磨功夫,完成了克里希那穆提及肯•威尔伯这两位证悟贤者近十本英文原著的中译本。另外一位对西方世界影响深远的藏密法师——创巴仁波切——也是我想引介给中文读者的精神导师之一,只可惜虽然有缘译出他最受欢迎的著作《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却无缘付梓出版。后来此书由缪树廉先生完成,台湾众生出版社发行。四年前我移民加拿大温哥华。维多利亚大学附近有一家著名的形而上学书店,店内人文气息浓厚,有别于其他几家商业化的新时代书局。有一天我到这家书店找书,浏览着书架上新问市的几本佛学著作,正思忖着该从哪本书下手,一名加拿大女子从我身边走过,很友善地建议我务必阅读一下眼前的那本《当生命陷落时》。于是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阅这位稀有的美籍比丘尼的畅销书。看完封底作者简介,才知道佩玛•丘卓原来是创巴仁波切最优秀的大弟子之一。书中内文一开始的第二章便以坦诚而自在的叙述方式,剖露了作者得知丈夫有外遇时的真实心境,她说:“我还记得那时我感觉天空非常宽阔,屋边河水潺潺,茶杯里冒着热气;时间静止了下来,我脑中一片空白,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光和无边的寂静。接着我回过神来,捡起一块石头,向他砸了过去。”“捡起石头砸向变心的丈夫”这个意象,带给我一股原始而有力的震撼感,我很想知道这位气概激昂的女性一旦踏上道途会有什么结果?她到底想引领读者进入什么样的体悟?而她与她的精神传承结缘又是什么样的前因后果?佩玛•丘卓本名Deirdre Blomfield-Brown,1936年出生于纽约市,在康涅狄格州完成中学教育之后,进入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深造。毕业后她分别在加州与新墨西哥州担任过多年小学老师的教职。她出家前人生阅历颇为丰富——结过婚,育有二子,后来因先生外遇而离异,三十五岁左右在阿尔卑斯山巧遇Chime喇嘛,并追随这位仁波切潜修多年。1972年佩玛在Chime喇嘛的鼓励之下,与她的根本上师创巴仁波切初次相会,从此坚守三昧耶誓,与上师展开了长达十四年的师徒共修情谊,本书第二十章对个中的心境转折有十分动人的描述。1981年,佩玛•丘卓在十六世大宝法王亲自主持的显宗圆顶仪式中成为正式的尼师,并出任科罗拉多博多市“行动堡垒”静坐中心主任。1984年,创巴仁波切在加拿大东岸新斯科夏省远离尘烟的一座小岛上,建立了气质素朴的甘波修道院,并指派佩玛•丘卓为首任院长,这是北美第一所为西方人建立的藏密修行寺院。佩玛•丘卓承继了无惧的智慧传承,她的五本著作使她成为西方世界少数受人尊崇的女性佛教导师,《当生命陷落时》是其中最受读者喜爱的一本演讲集。佩玛凭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体察,以信手拈来、才华横溢的弘法风格,将藏密大手印直下觑透的立断智慧,融合西方心理学对内心现象的诠释技法,帮助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以精进、慈悲而又充满幽默的无求之智,勇敢面对生命陷落时的悲苦与困窘。本书在第一章即点明精神旅程首先必须面对“普世性的恐惧”。恐惧乃是生物的自保本能,我们内心的反应——包括起心动念、情绪和各种身心的觉受——之中,处处可见恐惧的踪迹。大部分人所提供的解决之道,几乎都是一些不直接面对恐惧的安慰及纾解方法,然而佩玛本着大手印的传承精神,提醒读者“勇者并非无惧”,而只是愿意亲近恐惧、揭露恐惧、探索恐惧,也就是能静观事物的崩解而丝毫不逃避当下。佩玛指出“安住在原处不动,钉牢在原来的时空点上”,这份内心的实修体悟,就是正念或藏密所强调的“处理能量”要达到的目标。她所指出的解脱之道,基本上和禅宗的直下觑透或克氏所说的如实观察是旨趣相通的。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只要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真相,问题当下就能解决。佩玛在本书第三章提出了有别于克氏的观点,她发现心中的烦恼并不会因为如实见到而当下解决,“我们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只是看得很清楚罢了”,那些沉溺和压抑的内心反应照旧会产生,“但是因为我们愿意认清自己的沉溺和压抑,沉溺和压抑自然会慢慢耗尽”,并因而产生比较开阔和宽大的心胸。在这一点上我个人的体会较偏向佩玛的观点,不过必须强调的是,通过自知之明所发展出来的开阔和宽大,与世俗社会公关应酬式的圆熟是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数息、随息、观息一向是佛教常用的止念法门,然而主张“全观”的老师——譬如创巴仁波切、克氏、肯•威尔伯——都认为此法只能用在前行阶段,因为容易缩小觉察的范围。佩玛在第四章介绍了创巴仁波切所教导的止观双运法门——将大约四分之一的注意力微微地放在呼出的气息上,其余的觉察力则放在觉察周遭事物上;如果有妄念生起,就在心中称其为“念”,然后轻松地回来觉察呼出的气息。创巴仁波切多年来不断地改良禅定方法,克氏则早就提出不当运用机械化的持咒法门,很可能会造成脑部退化,修行者对各种方法的使用不可不谨慎。在第五、六、七章中,佩玛重新诠释了慈悲、自制和弃世这类早已沦为老生常谈的传统佛教理念。“慈悲”以往总被视为一种善待其他众生的理想态度,佩玛却认为慈悲乃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惯性模式,不再戴上人格面具,不再自欺,不需要奋力挣脱痛苦,也不需要变成更好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完全放弃内心的掌控欲望,并瓦解所有概念和理想的一种开放的胸怀”。“自制”在传统上一向意味着压抑欲望的戒行,佩玛却赋予了更深刻的观察。她以原创的诠释方式,将所有意识活动最底端的空性形容成一种无依无恃的境界,然而这个境界总是被我们感受成不安和恐惧,而“自制”就是了解这份不安与恐惧的方法,此法可以使我们安住在无依无恃的状态。面对着动荡不安的外在世界,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无所依恃,然而从佛法究竟真理的角度来看,这却是真正解脱的大好机会。一谈到“弃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抛弃世俗的一切财物、名望、情感等等牵累,而选择剃度出家的生活形式。佩玛对“弃世”有一番截然不同的见解。她说明弃世的真谛就是放弃心中趋乐避苦的那份希望,放弃有一个固定而独立的自我的那份信念。佩玛强调佛法既非信仰,亦非教条,如果企图抓取其中的精神,佛法就崩解了。我们必须不抱希望,才能有所体悟。这样的精神完全吻合禅或中观的究竟真理,也就是克氏所说的“从所有的已知中解脱”。在第六章中佩玛诠释了“孤独”的六种含义:寡欲、知足、不从事不必要的活动、完整的纪律、不流连于欲望世界、不借散漫的意念寻求安全感,为的是帮助我们跨进一个没有规则的中道世界。坊间出版了许多探讨孤独的著作,佩玛将孤独与实修结合,似乎提供了更彻底的引领。无常、苦、无我虽然是人生最深的本质,却往往因为诠释得不够透彻,而导致闻者的反弹和排斥,误以为这样的观点太消极、太负面了。因此,佩玛建议我们在痛苦和脆弱之中发现菩提心的真谛,在无常之中认出宇宙的和谐性及至善,在不抗拒无常之中体悟无我,在魔障之中和本慧联结。如今正值恐怖主义横扫全球,各种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并通过媒体送到每一户家庭,藏密古老预言中的黑暗时代景象,似乎已遮蔽千禧年的乐观愿景。似乎也只有超越上述种种意识活动和细微幻象的终极真理,才能帮助整体人类在自心中觅得真正的解脱之道。诚如本书末章所引用的高僧所言:“从我们困惑的心中所生起的一切现象皆可视为解脱之道。凡事都能行得通。这是无惧的宣言,如同狮吼一般。”但愿本书从法性自然流露的警语,能引领所有面临困境的读者,在每一个当下勇敢迈入内心那暧昧不明、无所依恃的圣境。

名人推荐

佩玛•丘卓承继了无惧的智慧传承,她的五本著作使她成为西方世界少数受人尊崇的女性佛教导师,《当生命陷落时》是其中最受读者喜爱的一本演讲集。——胡因梦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佩玛•丘卓 译者:胡因梦 廖世德佩玛•丘卓,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弟子之一,西藏金刚乘比丘尼,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甘波修道院院长。经历过先生外遇、离婚等痛苦的洗礼后,她开始接触佛法,这使她对佛法的体悟和诠释非常生活化,非常贴近现代人的需求。自1974年持戒以来,佩玛‧丘卓常常在欧洲、澳洲、北美演讲,主持工作室。著有《转逆境为喜悦》《与无常共处》《生命不再等待》《不逃避的智慧》等书。

书籍目录

推荐序 点燃生活的明灯 郑石岩 1译者序 无惧的智慧传承 胡因梦 4前言 1第一章 亲近恐惧 5第二章 当生命陷落时 13第三章 当下就是良师 21第四章 如实安住 29第五章 永远不嫌太迟 37第六章 不伤害别人 45第七章 绝望与死亡 53第八章 八种世间法 63第九章 六种孤独 71第十章 对生命好奇 81第十一章 不侵犯与四魔障 89第十二章 长大 99第十三章 扩大慈悲的圈子 105第十四章 不死之爱 115第十五章 逆转习性 123第十六章 和平侍者 129第十七章 意见 143第十八章 口耳相传的神圣开示 151第十九章 对治混乱的三种方法 159第二十章 没有选择的余地 169第二十一章 扭转轮回 181第二十二章 道途就是目标 189

编辑推荐

《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编辑推荐:备受尊崇比丘尼佩玛•丘卓经典著作隆重再版,帮助读者勘透逆境,充满法喜,身心灵导师胡因梦翻译并作长序推荐。

作者简介

《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内容简介:人生中不可能不遭遇逆境和痛苦,而我们出于本能反应,希望马上将它们斩除。我们想尽办法使生活不失去控制,又不顾一切让自己觉得好受些。为了满足自己对安全感的渴求,我们甘愿活在这种紧张之中。于是,逆境与痛苦对我们来说,一直如一个未解之谜。而佩玛•丘卓鼓励我们踏入这个未知领域,停留在暧昧不明的时刻,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这部如利剑一般划破无明、直指真相的著作当中,佩玛•丘卓不仅教会我们如何与逆境共处,也让我们相信,在逆境的背后,有着我们真正想要寻找的东西。


 当生命陷落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世界崩解了,我们站在不明状况的边缘。这时我们每一个人的考验就是能否安住在这个边陲地带,而不去具体地认定什么东西。精神旅程非关天国,也不是要到达某个美妙的地方。生命就是这样,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有的事我们称作好事,有的称做坏事,但是到底好不好,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我一向自认为。。。我带着这种假象活了一辈子。然而我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不了解自己。不是我的素质不好,而是我实在不是那最后的“黄金女郎”。我在自我形象上投注了太多的东西,如今这形象再也维持不住了。我所有的未竟之事全部鲜活而无误地暴露出来,不但我自己看得一清二楚,别人也看得清清楚楚。不伤害别人显然包括不杀生,不偷窃,不欺骗,也包括不侵犯别人--行为,言语,心意上都不侵犯别人。佛法所说的“不侵犯”的治疗力量,就是以不伤害自己或别人为基本教义。从一开始就不伤害别人,中途不伤害别人,最后也不伤害别人,这应该是文明社会的基础。神智清明的世界就是这样建立的。然而首先其公民必须是神智清明的,这里指的就是我们自己。如果缺乏勇气和自尊,我们就无法诚实而温柔地看待自己,于是我们就会继续活在无明中,因而对自己造成最深的侵犯和伤害。不伤害别人的基础正是正念,也就是怀着敬意与慈悲,清楚地看到事物的原貌。练习正念就会让我们了解这一点。但是正念并不止于打坐的时刻,它也能帮助我们看见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帮助我们看,听,闻,不对自己的生活闭著眼睛,捂住耳朵,捏住鼻子。诚实看待自己每一个当下的经验,因尊重自己而不评断自己,这是一辈子都要进行的事。正念是土壤,自制是道路。自制这个词听起来严格而拘束。活泼,好动,风趣的人不会想要自制,虽然他们偶然也会控制自己,然而那毕竟不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过自制的确是成为修行人的方法。自制不是因为感到无聊便找些事情排遣,自制是不因为有空档就马上想些东西来填满。注意自己如何逃避当下的感觉,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那无依无持的空性。自制,不要习惯性地将冲动发泄出来,这一点和不再追求娱乐有关。通过自制,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欲望,侵略性或孤独感等等之间的某种的心情,以及我们随后所形成的造作。然而这个东西我们并不想体验,也无从体验,因为我们总是很快就形成造作。我们日常生活的背后,所有言谈的背后,所有动作或意念的背后,都有一个根本的无依无持的境界。这个境界一直在那里洋溢着能量这个境界总是被我们感受成不安,焦躁,恐惧。这个境界驱动了激情,侵略心,无知,嫉妒,傲慢,然而我们却永远抓不到它的本质。自制就是了解这份不安与恐惧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安住在无依无持的状态,但是如果我们立刻想办法排遣,我们就会,做事,想事情,就完全丧失了空档,也就完全无法放松了。我们的生活会一直加速,我们会变成我祖父常说的神经兮兮的人。自制就是在最深的层次和自己做朋友。这样我们就会看到那些在打嗝,放屁底端的交际我,掌控和操纵的行为,或是其他任何东西。在这一切事物的底端,有一个很柔软很温柔的东西,我们却把它感受成了恐惧或焦躁不安。这个方法能使恐惧实效,尊重心中那些神经过敏的妄念,去了解我们的情感任何有能耐把我们耍得团团转。这份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如何加重了自己的痛苦,加重了自己的混乱,以及如何伤害自己。正念使我们在妄念生起的那一刻就看清楚它。通过了解,我们排除了小题大做的连锁反应。当事情还是小事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它解决了。如此一来事情永远都是小事。暂停而不立刻把空间填满,这就是一种转化的经验。因为等待,我们开始和根本焦虑联结,也开始和根本的空性衔接。其结果就是我们不再伤害自己和别人。我们开始彻底了解自己,尊重自己。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管什么东西走进我们家里,或发现了什么东西坐在我们起居室的沙发上,我们都不惊愕。因为我们已经彻底学会了解自己,学会诚实,学会了温柔的正念。不伤害还包括保持清醒,保持清醒从某一层面而言就是要放慢速度,注意自己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越是看清楚自己情绪的连锁反应怎么产生作用,就越容易安忍。慢下来,注意,保持清醒--变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慈悲是很难办到的事。尤其是如果我们想帮助别人,我们很快会发现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帮助的那个人不久便引发了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想帮助别人,甚至真的帮助了几天,几个月,但是迟早都会遇见一个把我们的问题掀开来的人。这时我们会怨恨这个人,或者害怕,觉得自己没办法应付它。如果我们真心想帮助别人,时常都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自己的问题或早或晚都会冒出来,我们迟早得面对自己。我们对外排斥什么,就是在排斥自己内心的什么东西。而排斥自己内心的什么东西,投射到外面就是排斥外界的什么东西。事情的确是这样,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没有用而放弃自己,就会觉得别人也没用而放弃他们。我们恨自己的某个部分,也会恨别人的某个部分。我们多少会因为对自己慈悲,所以也对别人慈悲。自始至终我们都要面对自己所不喜欢对的那些部分,那些我们连看也不想看的缺点慈悲相待。慈悲并不是什么自我改善的至高计划或理想。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能读到这本书,改变从此开始,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感谢胡因梦老师!我希望会有更多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本好书!
  •     无数次给与我勇气与力量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感恩。
  •     文字浅显易懂,给我心灵的洗礼,好书!
  •     很深刻~很有启发~很好
  •     探索真相,觉醒之路
  •     还是女人和女人想得比较一样
  •     看了之后开始打坐,很多讲的有道理,哪有永远的安逸快乐
  •     当你感到无论如何都无法再掌控大局,情况糟糕到不行时,这本书可以教给你与逆境共处的智慧。
  •     坚持静坐
  •     虽然被胡因梦的推荐拔高了期待,不过整体来说还是本比较清晰述说真相的书。
  •     先看的是电子版的,然后觉得实在很好必须要买实体的。值得每次低落时一读再读。
  •     讲了很多佛法静坐,没想学佛法没想练静坐,但依然不妨碍你从中领悟到很多生活哲理,教你如何借事炼心。
  •     困惑时找到类似的读物,总有帮助。
  •     感恩这个时代有这样的女性上师
  •     收获巨大
  •     因为胡因梦的翻译和推荐而对本书的期望有点过高,不过也许正如书中所言:放弃希望反而是一种肯定,是开始的开始。在冰箱上贴一句“放弃希望”,也许比贴“超越昨天的自我”更为慈悲和勇敢吧。
  •     这本书适合我们在陷入了一种如梦如幻的绝望中读,适合我们在陷入了对自我的否定到达极点,自我在四处抓取的不安全感中读。而我们因读了这本书而了解,因为我们体验过这种状态,才让我们有勇气站在了觉醒之路的门口。
  •     这本书教我们处理一种重要的关系:我们与我们的内心。
  •     封面简单好看
  •     前面读着触动,中间被迫面对恐惧,后面则不太感冒。虽然对禅有兴趣,但佛教的东西还是难以接受,形式化的东西太多就觉得不真。
  •     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能减轻痛苦,我们就上瘾,这个世界的物质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心境”“我们总想寻找答案来满足我们心中的饥渴,却一点也不想认识我们心中的妖魔鬼怪”这本书的看点还在它的译者—35岁隐退、台湾四大美女、李敖前妻、黄秋生的女神—胡因梦
  •     帮闺蜜买的,他们老师推荐的,挺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