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的秘密

出版社:毕飞宇 昆仑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802390041
作者:毕飞宇
页数:30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我描写过的女人们 婉怡 我没有见过我的奶奶,我的父亲也没有见过我的奶奶。1991年,当我动手写《叙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涌动着的其实是“见一见奶奶”的愿望。想象力是无所不能的,这是人类智性的可贵处,我坚信依靠我的想象力我的奶奶能够在夜深人静的时刻靠近一下他的孙子。想象力同时又是一无所能的,因为想象力不及物,你不可能依靠想象力改变生活的基本格局。 我不可能知道奶奶的名字,我一相情愿地认定了她老人家就叫“婉怡”,我就觉得这两个字特别的像。有时候,姓名的字形或发音简直就是你的命运。我所描写的“婉怡”只有17岁,这个年龄是我假定的,我坚信17岁是女性的一生走向悲剧的可能年龄,17岁也是女性一生中最薄弱的生命部分。那是一个夏季,这个季节是我特意安排的,如果一定要发生不幸,夏季一定会安静地等在那儿,像芭蕉巨大而又无力的叶片那样,不声不响地做悲剧的背景。婉怡的一生后来完全被战争搅乱了,她一个人离开了故土,飘零在波涛汹涌的大上海。 为了寻找“婉怡”她老人家,“我行走在大上海,我的心思空无一物的浩瀚,没有物质的纷乱如麻,数不尽的悲伤在繁杂的轮子之间四处飞动。我奶奶的头发被我的想象弄得一片花白,她老人家的三寸金莲日复一日丈量着这个东方都市。我在夜上海的南京路上通宵达旦地游荡,尽量多地呼吸我奶奶用惯的空气,我一次又一次地体验上海自来水里过浓的漂白粉气味,因为寻找,我学会了对自己的感受无微不至,11天的游荡使我的体重下降了4公斤。感觉也死了。我拖着皮鞋,上海在我的脚下最终只成了一张地图,除了抽象的色彩,它一无所有。我相信了父亲的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上海。上海只是一张地图。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地图,比例1:1,只有表层,永远失去了地貌意义。” “婉怡”永远是我的谜,在命运面前,我的所有努力都是苍白无用的。可是有一点我坚信不移,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或有过)这样一个可亲的女性,她是我的奶奶。我永远怀念、永远感谢这个我永远不能见面的女性。我愿意套用张爱玲女士的一句话,在我死去的时候,她将会在我的血液里再死一次。 筱燕秋 筱燕秋是《青衣》里的人物,一个青衣行当里的中年女性。我不喜欢这个女人,可是我一点也不恨她。筱燕秋是一个我必须面对的女人,对我个人而言,无视了筱燕秋,就是无视了生活。 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然而,我看得最多的恰恰是心想事不成。我不知道我们的生活在哪儿出了问题,它似乎总是与你的意愿拧着来。面对这种“不成”,解决的办法不外乎两种,一、在自己的内心“内部消化”,所谓“想开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二、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我注意到张艺谋的一些作品,他塑造得最多的似乎就是“一根筋”。贾平凹先生说,陕西人在气质上就属于“一根筋”,所以我理解张艺谋的“一根筋”,甚至赞赏他的那些“一根筋”。可是有一点我是不能同意的,秋菊们一个劲地要“说法”,最后总能碰到“神仙显灵”,了却心愿般地有了“说法”。生活里的“大多数”其实不是这样的,她们的命运正相反:你要说法,偏偏就不给你说法。 筱燕秋也是一根筋。遗憾的是,她没有遇上“神灵”,她永远也不会有“说法”。这既是她的性格,也是她的命运。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性格即命运。我还想补充一点,在某种时候,命运才是性格。在最后的失败准时正点地来临之后,她只能站在冬天的风里,向漫天的雪花抒发她无泪的哭。 如果我还算尊重生活的话,我必须说,在我的身边,在骨子里头,在生活的隐蔽处,筱燕秋无所不在。中国女性特有的韧性使她们在做出某种努力的时候,通身洋溢出无力回天还挣扎、到了黄河不死心的悲剧气氛。她们的那种抑制感,那种痛,那种不甘,实在是令人心碎。所以我要说,我不喜欢筱燕秋,不恨筱燕秋,我惟一能做的是面对筱燕秋。我面对,不是我勇敢,是她们就在我的身边,甚至,弄不好,筱燕秋就是我自己。 慧嫂 1995年的那一场意外使我在病床上躺了16天。严格地说,《哺乳期的女人》就是在病床上的16天里“写”出来的。慧嫂是《哺乳期的女人》里头那个年轻的、正在哺乳的母亲。我要说的是,我写的不是母亲、母爱,而是母性,母性的直觉,以及由这种直觉所带来的异乎寻常的、感人心脾的理解力。 我常说,人身上最具魅力的东西有三样:性格、智商、理解力。它们彼此关联,却又不能替代。理解力是重要的,许多时候,人们格外地热爱母亲,并不是母亲的付出,母亲的给与,是母亲对我们因为血肉相连而与生俱来的理解。“知子莫如父”,其实只是用父亲做了一个例子,无论如何,母亲是撇不开的。想一想吧,还有什么样的痛苦能超过母亲的不理解、误解乃至曲解呢?我注意到一些征婚广告,许多男人都有这样的“要求”,女方能“善解人意”。尽管做起来难,但是,作为男人,我想说,这个要求实在是合理的,一点都不过分。我不是男权主义者,我只是强调,男人和女人其实都是脆弱的,都有权渴望理解。 慧嫂的理解是针对5岁的男孩旺旺而去的。旺旺的父母挣钱去了,把他留在了乡下。对一个5岁的孩子、一个物质时代的孤独者来说,母性(未必是母亲)是他的天使。应当说,“慧嫂”也是我们的天使。不幸的是,她的理解力扑了一个空。取而代之的是禁忌、蛮横、画地为牢。一些优秀的女人在那里呼吁“女权”,如果有一天,那些优秀的女人们开始捍卫“母权”了,我个人以为,在当今的中国,会有它超乎寻常的意义。对男人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呢。“女权”意味着平等与独立,而“母权”不只是这些,它更具备沟通、包容、合作与共建的现代意味。 我没有女儿,只有一个傻乎乎的、蛮不讲理的儿子。如果我有一个女儿的话,也许我会很自私。我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过分地理解别人。不管她未来面对的是她的同事、上级、手下、丈夫或公婆。出色的理解力会给她带来别人的赞许,然而,她的一生将永远背负着一种痛。理解力是一把多情的、绝情的双刃剑,它给别人送去了温暖,却总是给自己带来划痕。理解力尤其喜爱善良的女性,它在善良女性的内心嗜血成性。说到底理解力不来自干性格,不来自于智商,而来自你心底的善。 林瑶 林瑶是小镇上的一个智障女人,也可以说,是一个“花痴”。她整天捧着琼瑶女士的书,给自己起名字,给自己谋划天上人间。她嫁给了同样智障的乡村青年阿木,他们一起生活在他们的梦里,如痴如醉。但是,人们不答应。在“正常人”的眼里,他们必须是人们的“小品”与“段子”,一个逗哏,一个捧哏。他们有义务像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赵本山与宋丹丹那样为人们“搞笑”,如果你不搞笑,我们就有必要把你的老底全翻出来,让你吃不了全兜着走。 我在《阿木的婚事》里描写了这两个智障的青年男女。我的朋友批评过我,说我太残酷了。我承认我不是东西。但是,如果你目睹了一些人是怎样糟踏我们的生活的,我渴望有人告诉我,谁是东西? 我不想打扮我自己,把自己弄成一个布道者。可是我实在难以容忍人身上(包括我自己在内)极强的破坏欲。往小处说,如果大街上有一只气球,他拐弯抹角地二定要把它踩炸了;如果他偷一样东西而又偷不走,他宁可把它毁了他也不愿把它完整地留下来。往大处说,如果你刚过了两天正常的日子,他就要放么蛾子,不把你弄得屁滚尿流就绝不撒手。我就想看一看,人的破坏欲对林瑶这样的女人会不会放过一马呢?答案是可疑的,可能会,但更可能不会。 作为一个智障的女人,新婚之后的林瑶开始走上了正常生活,但是,正常生活有时候是有罪的,因为它使我们失去了风景。没有风景怎么办?挖掘、布控、明查、暗访、调查、研究再加发明与创造。还是让别人活得更好一些吧。如果你不能帮助别人,那么至少,不要千方百计地毁坏别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说,只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才能最终解放自己。我没有马克思那样的胸襟,可是我明白,只有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了,自己才能够活好。

前言

毕飞宇    感谢侯健飞先生,由于有了他的创意,我才有了这样的一本书,我才有机会清理一下自己的生活。虽然书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我的旧作,可是,由于有了我的足迹,依我看来,这本书依然是有新意的。再过几天,我就满38岁了,一个标准的中年男人了。这么多年下来,我特别在意自己读过哪些书,写过哪些书,恰恰忽略了自己所走过的路。在我清理一下不到40年的人生道路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我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人,我时而感到幸福,时而觉得沮丧。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还不错,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实在不是东西。但是,不管怎么说,面对以往,我最想说的是,我感谢生活。我感谢昨天,感谢今天。    在我摄影、写作图片说明的过程中,我没有料到自己会承受这样巨大的情感冲击。这样的冲击让我对自己感到陌生。生命的来龙、生命的去脉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开阔与纵深。它是明晰的,却又是神秘的;它是浩瀚的,却又是点滴的;它是线形的,却又是纷乱如麻的;它是生硬的,却伴随着人类的体温;它是裸露的,却是那样地深不可测;它是被遗忘的,最后你却发现,它一直都是你身上的疤;它是你记忆犹新的,可你四顾茫茫皆不见;它是物质的,却更是精神的;它是现实的,却更是恍如梦寐的。时过境迁,大事可以化小,然而,只要心不死,小事却永远也不能化了。这就是生活。最让我不能平静的还是我的那些亲人们。“我”是谁?我不止一次地问过我自己。现在我明白了。“我”是一个高度虚无的东西,比方说,“昨天的我”,“明天的我”,有时候,“我”其实是不存在的。使“我”变得坚实起来的,可感起来的,恰恰是你身边的人。你的亲人,你的朋友。“我”是一个被包围的东西,一个时时刻刻被参照、被呼应的东西。想想看,一旦把你身边的、以往的亲人、朋友都抽空了,那么,那个会用两条腿行路的肉身究竟是什么?    关于我的作品,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在生活面前,所有的“艺术”都显得那样匆忙、那样漂浮。艺术是有限的,艺术家是有限的。如果说,艺术能够烛照生活,这只能说,生活具有仁慈的品格,生活本身具备了与光芒同行的热切愿望。    今天是2002年的元旦,在此,不管我们的艺术见解如何,我衷心地祝福我的同行们;不管我们的审美趣味存有怎样的差异,我衷心地感谢我的读者们。    我还要对年轻的摄影家速加先生表达我的感谢,对我的老兄张成先生表达我的感谢,是他们帮助完成了本书的制图工作。    2002年1月1日于    南京龙江小区寓所

后记

为开始,为结束    十年前,李敬泽为丛书第一辑作序时,题目叫《为结束,为开始》,序文高情远致,挥洒自如,初看像专指三位作家,实则剖析了绝大多数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作品和读者的关系,尤其强调了个人成长经历对一个作家的影响。当时敬泽兄还在《人民文学》杂志社供职,眨眼之间十年过去,敬泽已经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而《回报者文丛》一、二辑六位青年作家毕飞宇、鬼子、东西、裘山山、徐坤、孙惠芬也人到中年,硕果累累。于是我斗胆把敬泽的题目前后颠倒一下,即:为开始,为结束。    关于《回报者文丛》的编辑想法,一、二辑前言都做了交代,不再赘言。需要说明的是,这套丛书的社会反响让人始料未及。虽然近年来纯文学市场越来越惨淡,发行量很小,但仍有很多刚刚崭露头角的文学新锐坦言,这套集作家自述、影像和小说于一体的丛书深深影响了他们——这正是我们当初所希望的,不论一个作家写了多少作品,不论出版了多少集子,这本书既要成为一个作家的名片,也要成为有志于文学青年的照明灯。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丛书只做了两辑六位作家,就不得不于2005年中断。幸好十年八年并不算长,多少遗憾、如何痛苦具成往事,《回报者文丛》于2012年恢复出版,第三辑六位青年作家葛水平、魏微、鲁敏、徐则臣、罗伟章、王凯将于年底与广大读者见面。就在编辑新六家作品时,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真让人百感交集。值此良机,为了满足无缘购得一、二辑文丛的读者需要,我们决定在印刷第三辑的同时,少量加印一、二辑。原来想把前六位作家近年新的代表作增补进来,后来一想,人不能太贪心,再好的事儿也得悠着办。于是,除了增补了作家简介和这篇跋文之外,内容和封面原封未动。    最后仍然要感谢广大读者,没有你们,就没有作家和我们文学编辑的饭碗。话说回到我盗用李敬泽书记的题目,关于文学,我们无需追溯它从哪朝哪代开始,但我们应该相信,文学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直到人类消亡那天,才会真正结束。    侯健飞    2012年11月14日于北京三镜斋

内容概要

毕飞宇,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1992起任《南京日报》记者,1998年至今供职于江苏省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毕飞宇文集》四卷,《毕飞宇作品集》七卷,代表作有《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青衣》、《玉米》、《平原》等。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文学奖,并有十多个语种的版本在海外发行。

书籍目录

关于回报者文丛/编者 为结束,为开始/李敬泽 自序/毕飞宇 第一部分创作与生活 为我的孩子而写 永别了,弹弓 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 写满字的空间是美丽的 听老太太聊天 忌讳 久久地望着 我们身上的鬼 谈艺五则 我描写过的女人们 自己长自己 一脸粉刺 答贾梦玮先生问 《青衣》问答 答李大卫 再谈短篇小说 人类的动物园 第二部分中短篇小说 写字 蛐蛐蛐蛐 怀念妹妹小青 祖宗 哺乳期的女人 白夜 是谁在深夜说话 地球上的王家庄 叙事 青衣 玉米 为开始,为结束(代跋)/侯健飞

编辑推荐

《沿途的秘密》是一本创意独特、内容丰富、印制精美的书籍。作者是优秀青年作家毕飞宇,以作家文学自述、生活影像和最具影响力的中短篇小说融合在一起,以“回报读者,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回报文学馈赠”为主旨,在文学界产生很大反响。

作者简介

《沿途的秘密》以作家毕飞宇生活、情感和文学感悟,融合个人从小到大的影像,以及与文学创作相关的图片,再加上作家最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形成了一个作家“名片”式特色图书,成为广大文学青年的良师益友。


 沿途的秘密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这是一个可以让读者妙不可言的书,让读者的心灵在文字的丛林中迷失!
  •     想起一句话;不要相信讲故事的人,要相信故事。
  •     算是类似精选集一样的东西,前面几篇还是很新鲜的,后面收录的那几篇也很不错,可惜我最喜欢《雨天的棉花糖》,没有收录。
  •     毕飞宇好帅!!!!!
  •     有意思,不过有不少看过的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