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栗》书评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532126095
作者:余华
页数:154页

长篇小说的“实验品”

总觉得余华的中短篇小说是他的“试验品”,从中可以窥视到很多创作上的技巧,后来我在看余华的长篇小说时,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那些中短篇小说的影子,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很喜欢他写的。说实话第一篇文章,偶然事件,我没怎么用心看,看完后我也没怎么思索,就紧接着去看第二篇了,一个地主的死,特别是这样篇,可以很分明的感觉到余华小说上的创建技巧,看完后也算是有所收获吧,到了第三篇,战粟,对于这篇我也是迷糊,深究性不强,总之这样的“实验性”文章写得还不错啦,已经很好看了,个人也很喜欢。接下来就是老老实实看完他写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咯~

战栗是什么?

一个夏至的午后,风扇呼次呼次催过来潮湿的空气。门口就是嘈杂的公路,偶然翻起桌子底有一本一本余华全集。模糊记得是高中时候在手机上看了余华的小说活着,然后毫不犹豫的掏钱买了这本余华全集。当时只翻了《河边的错误》就和我大多数书一样放在桌子下吃灰。今天是被《战栗》这个标题吸引。战栗是什么感觉?战栗让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害怕,像一个小孩偷吃了糖果,难以承受家长愤怒的责罚。从周林翻开十二年前的来信开始,他就像落入猎人枪口下的孤狼一步一步走向猎人张开的陷阱。马兰揭露周林:你能背诵多少流行歌词? 事实马兰从来没有放下过周林。分别后的三次不期而遇里,周林对马兰形同陌路,马兰对他的变化和认知却深刻无比。很难说清楚是误会还是故意。当马兰一步一步揭开他的伪装,把自己完全暴露的时候,内心是否也在颤抖?我不知道马兰向周林描述:我们得从里面楼梯下去,哪里一片漆黑,你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互相看不见。在漆黑里,我突然听到你急促的呼吸声、、、、、我觉得自己随时都会被你抱住,我心里很害怕,同时有很激动,激动得差点都喘不过起来。周林向马兰坦白:当时我完全糊涂了,忘记自己是在下楼、、、、、、、我以为我们还要在漆黑的里走很久,所以我一次又一次的胆怯了。在这段对白中,周林和马兰表现完全是未经情事的懵懂少年。这样的激动又兴奋情绪身体是不是在战栗?有人形容爱情是触电的感觉,我没有经历过触电的爱情。但是我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读到一本触动内心的好书(比如卢梭的忏悔录),看大一些拨动人心的句子。好像心里压抑的淤塞之气完全被冲散,一股股电流通过神经由心脏窜到四肢的神经末梢,伴随的是一阵酥麻。我肯定这只是身体愉悦,无关精神的满足。男人爱情是不是只为了一秒钟的“战栗”而耍的一连串小花招?读到最后,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战栗。

《战栗》

8月下旬借了余华的《战栗》,是本中短篇小说集,里面有3个故事,《偶然事件》、《战栗》、《一个地主的死》。奇妙的是,最开始阅读时,我并没有喜欢上,直到读到最后一篇《一个地主的死》,才被小说紧紧抓住,待到那一篇看完,也就是全书看完,再回头来想的时候,发现,这一本都是值得回味的。从总体上说,3篇小说都构思精巧,结构细密,特别是第一篇《偶然事件》,以咖啡馆中的杀人事件开场,以咖啡馆中的另一场杀人事件终结。以杀人者与被杀者的书信往来为线索,一步步向我们展开整个故事情节,展示着故事发展的走向,让我们不禁随之而产生某种预感,某种第六感的想象,而事实最终说明读者的聪明智慧,果然如此~这样的小说读来该何等爽快,虽然其过程也曲折,充满了侦破案情的紧张与刺激,充满了脑力激荡与想象。以构思精巧、结构细密来形容是有绝不为过的。第二篇《战栗》,作者继续与读者展开一场思维的躲猫猫游戏。在不断的否定、再否定、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上,在陈年的文学女青年与过气的作家之间展开的对记忆的不断追索、扭曲、修正、变形中完成整个故事的叙述。小说以一种奇怪的角度讽刺了所谓的作家,不过是借着文学的名头与无数文学女青年行方便之事之人,并结束在中年妇女与过气作家的高潮之后,他们终于走完了这一段路,虽然很有点不堪。或许,战栗就是高潮的一种体现方式。全书最沉重也最有感觉的自然是最后一篇《一个地主的死》,一个莫名被鬼子抓住让带路的地主的儿子,就因为习惯拢着手在袖子里,被鬼子用铁丝穿过两手掌。而地主的儿子不动声色地将鬼子们一路引向死亡的深渊,我们不知道他的思想活动,作者只是就那样冷静地描述着事情的发展,一步一步,毫不动情,带着一丝丝的残忍,带着一丝丝的压抑,让我们从空中俯视着这一切,一切人的死亡,一切人的悲剧,一切人的麻木,一切人的痛苦。被触动,却很难描述是怎样的触动。

对于人性的剖析

也许我这个人很宿命,但在生活中很多事情似乎已经冥冥中有了安排,无论你反抗也好,挣扎也好,或者逆来顺受,最后都一样,它们是现实的,也是内心的。

不是一个人在战栗

我一直觉得余华的中短篇不如他的长篇。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我觉得余华写的中短篇大多是一种练笔或者积累的方式,是一种实验性很强的包括对语言,叙述方式,结构等等的探索。等这些探索逐渐成熟的时候,就会写出一部很好看的长篇来。所以余华的中短篇大多有很浓重的技术感,你能明显的感觉到这一篇中作者对语言苛刻的追求,而那一篇又转到对结构孜孜不倦的推敲。也因此有些篇章会让人看得花非花雾非雾不明所以。所以我一直不推荐大家读余华的中短篇,我觉得他的长篇更成熟,风格更能表现作家的功力。但是这本书我觉得不妨一读。《偶然事件》和《一个地主的死》还是脱不了很明显的实验痕迹。我之所以觉得可以推荐是喜欢最后一篇《战栗》。不论是文字还是结构还是风格乃至思想都很成熟。所以有时候实验的作品也会碰撞出经典的篇章。我觉得苏童是正好相反的一个作家。正如他自己说的,他喜欢读短篇小说,也更喜欢写短篇小说。所以苏童创作短篇时的态度是很审慎而认真的,没有实验的意味。也因此苏童的中短篇都很耐读,相对长篇来说其成就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以上所有的结论都是基于我自己的一个非常主观的论点,那就是余华的中短篇大多是自己用来演练积累的练笔。而这一点不仅仅作家本人从未说过,恐怕许多人也并不同意。所以喜欢余华的人还是应该全部找出来看看。这个结论也是我自己全都看过之后的个人意见,而且是非常个人的意见。方孝岳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中表达过大致如下的意思,每个人都有审美的本能,所以每个人都是文学批评家,看别人的评价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而如果认为看了别人对某一本书的评价就认为自己了解了这本书而不肯花一点时间自己去读的人就是自失本能了。因此如果各位因为我个人的意见而影响了自己的读书大计或者纠结于我个人的某些感觉以及评价而对我心怀芥蒂或者诅咒的话那就大可不必也过于看重我了。

关于战栗

这本儿集子,把战栗编排到了最后。第一个小说叫《偶然事件》,讲述的是一个疯子杀人,法律拿他无计可施,最后警察把他击毙的故事。第二个小说名叫《一个地主的死》,有人愿意把它看做是《活着》的前身,我对此不想做太多评价。我觉得,如果就整体框架而言,二者的确存在相似之处。可就目前我看到的一些文字资料,并没有得到作者本人关于这个说法的确切的一个回应。最后,就是《战栗》了。什么是战栗呢?这部小说的最后,说到,“战栗,就是用痛苦的方式表达快乐”。关于这本儿集子,余华说,“这里更多的表达了对命运的关心。无论是在动荡的年代里,还是在宁静的生活中,这些人的命运都在随波逐流,反抗也好,挣扎也好,或者逆来顺受,最后都一样。它们是现实的,也是内心的。”也就是说,这本儿集子,集中在讨论的是关于人类命运的命题。这个命题很大,谈论的人也很多。作者认为,人类的命运其实跟他所处的环境无关,跟他采取的态度也无关。我总喜欢把生活比作一个个漩涡,我们每个人都在当中某一个漩涡里面。我们挣扎的想要从漩涡中逃出,但我们的结局其实是注定的。不管你在哪个漩涡里,不管你采取什么手段什么方式面对这个漩涡,其实我们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有一点感动

老实说,但我在课堂上看这本书时,有种犯罪感,这样露骨的描写,比我看的BL文更让我感到不能接受。但是,我是被感动了的。一种浅浅的感动,也许只是心思间一瞬间的感觉。我还记得第一个故事中,那个男人不断的重申他所看到的那一幕杀人事件必然是一个男人对他的情敌所做出的,看了他好几次推论后,我也觉得有些厌烦了,但渐渐的,我和收信人一样,被他的执着所打动,被他纠结在对妻子的深情中所打动。他的妻子的背叛与出轨是让身为局外人的我们感到多么无奈的一件事呀,但是他的情感却是那么痛苦,那么深刻,令人莞尔不已。至于故事的最后,他也做出了他所推论的事件同样的杀人举动,是意料之中...第三个故事,我老是记得那句话“多么嘹亮的大腿”,这个形容,叫我感到害怕,它在我脑中像幽灵似的,时不时的蹦出来。然而,我在读那诗人说他在楼上看见树下站着的女孩的纯洁和美好时,我被很厉害的振动了,当你想象到一个女孩在那样如花似水的年龄才能表现出来的美好时,你不能不被打动,就像安意如所做出的一个比喻,那是女娲补天时所遗漏下来的。太弥足珍贵了,一个女人,能有几多这种纯净时光。我甚至为后来那诗人对那个女人的表白或说示爱所感动,那是在感叹时间的无情,在感叹他们都遗忘了的东西。“战栗”这个词是作者在第三个故事才反复用到的,而倒回来想,它正好符合了我对这本书的感觉。

战栗的惶恐

无论怎么说这个小说想必都是写出了所有男性作家的心声,但同时又把作家心里的恐惧转变为对于一个女人或者性的描绘,男人在恐惧时的描绘就是战栗!!!!

战栗,卑微的快乐

“《战栗》也是三篇作品,这里更多地表达了对命运的关心。无论是在动荡的年代里,还是在宁静的生活中,这些人的命运都在随波逐流,反抗也好,挣扎也好,或者你来顺受,最后都一样。它们是现实的,也是内心的。”这是余华对《战栗》所收录的三篇小说的自我阐释。就情节来说,前两篇倒是很好理解。第三篇由于陷入了无限混乱的回忆之中,因此变得扑朔迷离。针对第三篇我有些问题,希望与各位书友共同讨 论一下。第一,马兰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我的印象里,一开始马兰是个很单纯的女孩子,把周林当做梦幻般的偶像崇拜者;而后,发现偶像与自己的想象有些不一样,就陷入了有些盲目和变态的探索中;最后偶像的形象轰然坍塌,梦幻破灭,过上了堕落的生活。书中,作者对如今的马兰有这样一段描述 “她止住咳嗽以后,眼泪汪汪地又给自己点燃一支香烟,随后拿出化妆盒,重新安排自己的容貌。她细心擦去被眼泪弄湿了的睫毛膏,又用手巾纸擦起了脸和嘴唇,接下去是漫长的化妆。她并不在意自己的身体,可她热爱自己的脸蛋。那支只吸了一口的香烟搁在茶几上,自己燃烧着自己,她已经忘记了香烟的存在,完全投入到对脸蛋的布置之中。” 这一段描写的用词让我很震撼,比如“重新安排自己的容貌”、“并不在意自己的身体,可她热爱自己的脸蛋”、“对脸蛋的布 置”。形象地描绘出了马兰现在的生活状态。然后,在回忆的过程中,马兰一会儿说周林当时跟着美国遗产走了,一会儿说跟着自己走了。连作者也写到“周林开始怀疑地看着马兰”。可是这个怀疑最终没有给出解答。让马兰陷入了一种神秘之中,又或者说是心机,或者神经。第二,文章最后对“战栗”的解释是“用痛苦的方式表达快乐”,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周林和马兰,生活穷困潦倒,生命空虚无聊,怎么能说他们是快乐的呢?或者说这种快乐是卑微的快乐。痛苦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是卑微的快乐。对生活失去了兴趣的人,只能是战栗着~就情感来说,第一篇技巧大于情感,这种技巧在当时可能很新鲜吧,但是现在只用看到三分之一处就可以肯定最后的结果了;第二篇更像是长篇小说《活着》的前奏;第三篇前面写得较多,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希望跟多的人跟我讨论一下第三篇的内容~

三个中短篇

《偶然事件》妻子出轨的丈夫与情妇众多的男人之间的较量,写法很特别,谋篇布局上略博尔赫斯。江飘与陈河信中的猜测反映的是自己的想法。用时间来超出时间,偶然与注定。“我感到眼前的一切都像是事先已经安排好,在某种隐藏的力量指使下展开其运动。所有的一切,都仿佛是舞台上的道具,世界的自身规律左右着它们,如同事先已确定的剧情。”《一个地主的死》有《活着》的雏形,传统的写法。依然旁观冷静地叙述,各方面有较好的体现,完整的短篇。《战栗》诗歌文艺的衰落,虚伪的诗人,无知的少女。对性略有描写,并且写的不好。有些像昆德拉,试图赋予“战栗”定义,但不太明白。总体余华受外国文艺影响挺大的,自我精神突出,写法有特点。

《战栗》读后感

余华的中篇小说集,收录三篇作品。《偶然事件》讲述了从一个偶然事件引发的必然事件,涉及到对待感情不同态度者之间的交锋。故事里用书信交流的形式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再穿插一些场景描写来加大故事的张力,直到最终结局的水到渠成。作者在这里也在试验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利用人名和人称代词的虚实相间让事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变得扑朔迷离。《一个地主的死》以作者典型的风格,残忍、阴冷、无感情介入地讲述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将一队日本兵和自己引向死亡的故事。主人公冷静、坚忍,将计划执行得有条不紊又毅然决然,可他并没有主旋律作品中抗日英雄那种大义凛然的形象,他只是一个爱干净的少爷,父亲口中的“孽子”。作者还描绘了一幅侵略者所经之路上的浮世绘,人们的麻木和漠然让主人公的死更显得刺眼。《战栗》讲述了一个诗人和一个女文青之间的欲望纠葛。在这篇小说里,我看到了文学的不断式微,从一呼百应的辉煌到门可罗雀的凄凉,也看到了诗人利用女青年对于文学的崇拜来满足自己欲望的虚伪,这种行为搁现在就叫做潜规则。对小说中的人物来说,文学只是一件随时可以脱掉的外衣,或是一个脱掉外衣的借口,它掩饰下的是脱离了感情的、单纯的欲望。欲望脱离开感情,便只剩下粗重的喘息和用痛苦来表达快乐的战栗。

喜欢战栗

余华的短篇小说非常关注人的思想状态和生存状态,以一种不囿于常规的手法描写出形形色色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有的是对人性深层次的挖掘,有的是对人思想行为的客观记录。看余华的短篇,由于其先锋手法的运用,开始可能无法一下子就投入到他的描述当中,但是随着情节的深入,随着语言张力的愈加显现,读者就会欲罢不能的投入其中,直至一口气看完。对于《战栗》里面的三个短篇,我就是一气呵成读完的。《战栗》通过一个过气作家和一名曾经仰慕他的女读者的对话,向我们逐渐揭开了一个“文人”的思想状态和精神实质。对不同往事的回忆,显现了这位诗人的精神空虚,而女读者对他回忆的否定,又揭开了这位诗人的自恋情结和无力虚构。在余华的叙述中,我们甚至都不能肯定那位作家所叙述的往事,是不是真的发生过。他一直活在曾经的那一刻的短暂辉煌中,生活对他来说就是人生的最大的骗局,而创造这场骗局的人就是他自己。诗人和读者对“战栗”这个词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也许使他们对生活理解不同,也许是对自身理解不同。往事其实对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聊以自慰的作用,往事也成为人精神的避风港,往事麻痹了现在,往事也摧毁了未来。

荒诞的战栗

沮丧?紧张?胆怯?战栗到底是什么?“我在你脸上看到了战栗。”马兰对着趴在身上的男人如是说。用痛苦的方式来表达欢乐,这就是老余末了要表达的战栗。换言之,用言语包装欲望,获取肉欲,达到高潮,即压倒一切沮丧,紧张和胆怯。肉欲最重要。再令人崇拜的男人,对着美丽的女人,和渴望的肉体,都会战栗。年少会因为羞赧,缺乏勇气;待相似的场景重复多遍,谎言反复到自己都信以为真,任是再不愿面对的对手,一样敢于提枪上阵。此时的战栗是种征服的叫嚣,和欢乐的炫耀。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嘹亮的大腿”和“我要阅读你”,这样美妙的句子,包藏的不过是我要干你的心,而被干的女人在这样光冕堂皇的句子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暗示和心甘情愿的理由,就不由自主以身相许了。很可笑吧。一大篇长长的对话,把男人的虚伪和女人的愚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合辑中的第三则故事。愚昧得很欢乐。从不靠谱的诗歌创作谈男女之间的现实,与第一则故事里以书信推理引发的男女现实还首尾呼应了下。第一则故事里偏执的男主人公陈河,利用一次目睹偶发杀人事件,用书信铺垫了长长的谋杀之路,最终如常所愿,干掉了情敌。多简单。杀人,一捅完事,也不费老大劲儿。费劲儿的是,他是通过书信来了解情敌,来揣测自己的婚姻,甚至来阐述自己动机的。凶手也曾挣扎过。他甚至遵循情敌的指示,试图搞过外遇。可是失败了。最后只能在情敌的指导下,亲自完成了对情夫审判。这又是一荒诞故事,情夫的老道和娴熟在末尾显得特别愚昧可笑。而看似歇斯底里的偏执推理狂,在这样愚昧可笑的背景下,显得如此的悲惨可怜。荒诞的悲惨,还有第二则故事里死在粪缸边上的老地主。从拉屎到掉进粪缸,再到儿子被鬼子抓去带路,一环扣一环的大便事,把老爷子的命根子都送去见了阎罗王。老地主的混账儿子王香火是个连拉屎都有管工帮忙擦屁股的富家大少,可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赶走鬼子,最后被活活刺死。起初看似没有骨性的随波逐流,到最后的悲壮牺牲,小人物的言辞都不见真章,甚至土得掉渣。譬如指挥管工解裤腰带拉屎,再到嘱咐管工炸桥,最后死时喊的“爹啊!疼死我了。”很少的话就把一个大少爷的形象赋于纸上。是好是坏,个人评判。但最后他的死,确实达到了让人战栗的效果。三则荒诞的故事,描述着不荒诞的现实:夫妻与第三者之间的抗衡;抗日时期普通民众与鬼子的斗争;偶像与粉丝之间的互动。满纸都是貌似淡漠的挣扎和反抗。也许作者所谓的对命运的关心,就体现在这些细碎的生活里,以及连锁反应后的战栗吧。

战栗——痛苦的方式掩饰快乐

两年前读了余华的《战栗》,似懂非懂;两年后的今天再次拿来读,还是没有完全读懂,但是我知道我较前一次有了很大的进步。印证了记者团张老师说的那句话:“有些书暂时读不懂不要紧,在经历了某些事情,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自然会懂。”原来,读书还跟年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战栗》的一开篇就是诗人周林面对着几千册藏书的书架,可是没有多少本是他完全读过的,很多都是曾经拿到又合上的。突然他看到了一封来自一个曾经爱慕者的信件,陡然来了兴趣,仿佛昔日的光辉又要出现了。回忆起曾经的辉煌,在走红的时候,他在情场上也一帆风顺,随着光彩的消退,他的失败感也慢慢扩大,显现出诗人凄凉的晚景。他依恋自己的书架,依恋被拥护的感觉,可是现在却是贫困潦倒。看到曾经爱慕者的来信,他觉得往日的辉煌,光彩要回到自己身上,他们瞬间信件取得了联系。在看到马兰之后,诗人表现出了极度的不自信,马兰干练,漂亮,成熟,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势必会发生什么。可是诗人不能,他除了倾听别无选择。于是马兰完整的叙述让诗人慢慢地坠入深渊,一次次瓦解他昔日的辉煌,从他演讲忘词到“美国遗产”到揭穿诗人的记忆到他们共同的回忆,他们是通过语言针锋相对的,他们的叙述交谈中马兰步步为营,利用语言将诗人彻底打败。诗人不但没有使痛苦得到解脱,反而被马兰从中嘲笑语言能力不断下降, “多么嘹亮的大腿啊”很俗的语言,从走红的诗人口中出来的时候却被诗化了。现在连这样一句俗话,诗人都不能说出口了。他们在达到天旋地转的高潮的时候,周林问马兰从他脸上看到了什么?马兰说看到了战栗。战栗是美国遗产曾经用来形容跟周林拥抱时候的感觉的。“战栗”到底是什么呢?诗人也不知道,他只知道用这个词可以博得女孩的欢喜。这是一个被诗意的词语,用来掩盖性爱的肮脏。马兰说:“你的样子看去很痛苦,其实你很快乐。” 周林说:“我用痛苦的方式来表达欢乐。” “这才是战栗。”马兰说。“我在你脸上看到了战栗。” “战栗?”周林说。“我明白了。”其实周林真的明白了吗?马兰是来拆解诗意的,她揭示诗人目前的生活状态,通过痛苦的方式掩饰快乐,这是诗人的宿命。她告诉诗人,写诗应该贴近心灵贴近身体,不是虚假不是真诚,而是不带任何感情的,应该是成熟的人,不需要通过战栗得到快乐。可是,周林真正明白了吗?我们又明白了吗?

秋夜的战栗

看完余华的《战栗》,无论是动荡时代还是盛世年华,我们都在随波逐流,然后,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反抗,或者挣扎,最后都会被埋没在命运的泥石流里,结果都一样。其实,命运也就那么一回事。上帝就是妈妈,给了我生命,告诉我,长大要做有用的人,要照顾弟弟,赚钱养家,上学工作,但是不要太早结婚。然后,我顺着妈妈的意,生命是她划过的一个圆,再怎么舞动,也是绕着她。还不懂什么是生死时,我跟妈说,如果以后她死了,我就也去自杀,这样就能和她一起在天堂了。妈妈笑着骂我傻。我是有恋母情节的小孩。绕远了,拉回来。那么战栗在这个变态的天气里,我读完了。历时三个月,它一直躺在我公司的抽屉里。地主老爷的儿子,我是挺佩服的,他可以做个顺受的人带小日本去松篁然后领点赏钱回家继承老爹的遗产,然而还是把小日本带上了孤岛,并且通知乡亲们把入岛的桥毁坏,用自己的生命抗争了,那么,他不是战栗。我也不会是战栗。今天很冷,抖了下,睡觉去。

生活的意义

余华的文字总是令人反思,令人回味。那种无奈,那种绝望,那种无聊。。。在每一个简短的故事背后都藏着生活的道理。所以,虽然读起来沉重,但让人爱不释手,读了还想读,读后还留恋。。。除了在内容架构上的用心,余华对于语言的把握,场景的布置,语言的描述上也是独具匠心,令人向往。。。 。。。

读余华的《战栗》

周林说:“我用痛苦的方式来表达欢乐。”“这才是战栗。”马兰说。——余华《战栗》余华也是我每年都会读上一次的作家之一。尽管有些篇什,让人很明显地看到别人的东西。如《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与《傻瓜吉姆佩尔》之间等等。在《战栗》中,没有余华一如既往的“恋血癖”。周林是一个诗人。写了一个诗人在昔日关系暧昧的女人的引导下对“战栗”的抵达。或者说是讲述了一个关于“记忆不可靠”的故事。这种“引导”是通过一个“叙事圈套”来操作的,让人觉得亦真亦幻,到末了才恍然。马兰引领周林进入关于“美国遗产”的回忆,这是一个虚构,但是精神是真实的。正如博尔赫斯说,对干渴的恐惧远比干渴来的真实一样。

丢失的羞愧

“可是女人不会愿意,就是他心里并不反对自己和一个男人进行肉体的接触,她也许要借口,需要你给她各种理由,一句话她需要欺骗,需要你把后来出现的行动都给与合理的解释。对她来说,和一个男人一起躺到床上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她会很容易得和你躺在一起…”余华的话太一针见血了,女人,当婊子却要立牌坊,都一样!我们只是为自己的兽欲找一个借口,只要这借口足够暂时欺骗自己,我们会欣然脱去任何衣服。感到很沮丧,心里的感触全被前人写尽了,当这份哀伤并不完全属于自己时,已经是多余的了。马兰想看诗人最激动时的脸,读到这时,我无法挥除头脑中那些不干净的想法,努力地回忆他那时的脸,很遗憾,能想起的只有他喉咙咕哝的喘息声和灼热的体温。想起我当时因为羞愧而紧闭着双眼,错过了看一个男人最激动时的脸。这是一件太诱人的事。以上这些想法让我身体燥热起来,却没了当年的羞愧。《一个地主的死亡》是《活着》的前身吧,没什么感觉,《偶然事件》一般,只是让我想起《时间》,命运的重复。

命运命运命运

一本书,三个故事,三种命运。命运的偶然性和重复性、不归路途的命运、被命运捉弄的诗人用痛苦的方式表达欢乐。简直就是对命运的举例探讨。露骨直白的描写,好像是那么的理所当然。理所当然的偷情、理所当然的勾引、理所当然的性欲望,理所当然的出现在理所当然的命运里。感觉作者对性有着一种特别的执着似的,这三篇文章里没有一篇里面没有性的。《偶然事件》里,性就是原因的一种。《一个地主的死》里,性就是个助推的因素。《战栗》中性就是结束的画面。直白赤裸的好像性和命运分不开似的。所以要理所当然的在探讨命运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加入性。如此直白的描写以至于同学在看到的时候会抿嘴的只给我看。如此直白的描写让性变得一点也不美好。说实话,看完这本书,我除了明白里面最主要的是命运外,脑子里总是充满了各种为什么。总觉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是那么的无厘头,但是又好像是就该那样发展。最后实在是想不通就只能用命运来解释这一切了。因为不管我怎么想,怎么的思考,我始终不能把其中任何一个故事连贯的解释清楚,不过如果用命运来解释的话一切就都引刃而解了。不过,话又说了回来,拼什么是命运?最后,看着书的封面我想问:上面那几个吐出来的形状是什么意思?


 战栗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