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岁月·生活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1-11
ISBN:9787536023703
作者:[苏联] 伊利亚·爱伦堡
页数:455页

作者简介

《人·岁月·生活》共六部,从1960年起在苏联《新世界》月刊上连载,后经作者增删修改,收入苏联作家出版社1967年出版的九卷本《爱伦堡文集》的第八、九两卷。这部作品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作者的自传,另一部分是作者对同时代人的回忆。这个节译本就是译者选择爱伦堡在《人·岁月·生活》中对五十一个同时代人的回忆编译的。


 人·岁月·生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余 杰:爱伦堡和《人•岁月•生活》文/余 杰 “这个时代不需要爱,而需要生铁……”作为时代的幸存者,爱伦堡把自己的幸存看作是“命运的赏赐”。作为新闻记者和作家,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和内战、西班牙内战、斯大林的暴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格局形成等重大历史事件。同代人多已烟消云散,在1960年代写作回忆录《人•岁月•生活》的时候,爱伦堡几乎是硕果仅存的、曾经在巴黎见过列宁的“老革命”。这是一个痛苦的世纪,爱伦堡坦诚地说,自己并不比别人勇敢,也并不比别人聪明。既然命运让自己逃过了一次次劫难,那么自己就有责任把过去的一切都写下来,因为对于一个依然深陷在苦难中的民族来说,“活着”的同时还必须“记住”。 《人•岁月•生活》的出版,是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社会“解冻”的标志之一。当时,多少苏联人把这本书当作“透气孔”和“萤火虫”啊。1970年代,这本书翻译到了中国,在“文革”的背景下,它属于“内部发行”的书籍,却成为那一代青年如饥似渴阅读的“启蒙读本”。而在苏联帝国崩溃之后十多年的今天,重读这部140万字的巨著,我们不仅重温了那段冰冻的历史,而且还从中发现一颗又一颗被苦难折磨、却又不屈服于苦难的心灵。爱伦堡在写那些悲惨死去的大师和朋友的时候、在追忆与他们亲密交往和激烈辩论的时候,一定是一会儿发出会心的微笑,一会儿又流下怜悯的泪水。俄国乃至欧洲几乎所有最优秀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哲学家和新闻记者,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爱伦堡的笔下。“人们早先是发现大陆、岛屿,不久大概就要开始发现行星,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无论在过去或是在未来的一切时代,最重要的则是发现人的心灵。”是的,“发现人的心灵”,多么简单,又是多么艰难啊! 在爱伦堡的笔下,诗人曼德尔施塔姆“身材矮小,体质虚弱,长着一撮毛的头总是向后仰着”。曼德尔施塔姆并不漂亮,却有一种特殊的高贵的气质,爱伦堡用了“公鸡”这样一个比喻——“他喜爱雅典卫城墙边那只以歌声打破静夜的公鸡的形象,而他自己在用男低音唱自己庄严的颂歌时,也像一只年轻的公鸡。”然而,这只“公鸡”还没有叫出黎明的讯息,就被黑暗卡住了喉咙。革命和战争有自己铁血的规则,而绝对不会在意诗人的感受如何。因此,无论是“白军”还是“红军”,都不喜欢这个疯疯癫癫的诗人。1919年,曼德尔施塔姆被白军抓获,被当作重要的间谍来审问。在审问的时候,他居然打断侦察员的话:“您最好是说,您放不放无辜的人?……”在动辄枪决犯人的反间谍机关中说这种话是荒唐的,而充满孩子气的诗人却宣称:“我生来就不是蹲监狱的。”命运偏偏与他作对,监狱的影子始终笼罩在他的头上。1938年,这位“生来就不是蹲监狱的”诗人,死在离故乡一万公里的西伯利亚。他躺在篝火旁边读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对此,爱伦堡动情地写道:“这个怕喝一杯未开的水的人,身上却有真正的勇气,这股勇气陪伴了他一生,直到篝火旁的十四行诗。” 爱伦堡还写到了几位选择自杀的诗人和作家: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法捷耶夫……的确,对于每一个还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来说,“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时刻煎熬着心灵的问题。一生歌颂革命的马雅可夫斯基,曾经说自己有一张“象皮”,爱伦堡却认为“他连普通的人皮也没有”,爱伦堡的评语更接近真实。在马雅可夫斯基死后,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写道:“作为一个人而活,作为一个诗人而死……”其实,这也是茨维塔耶娃对自己命运的真切预见。有人说,茨维塔耶娃是一个天生孤独的人,爱伦堡不同意这种说法:“她从来没有逃避生活的意思,恰巧相反,她愿意同人们一起生活:孤独对于她而言不是纲领,而是该诅咒的东西。” 茨维塔耶娃充分地估计到了在一个寒冷而残酷的世界上坚持爱情和美的困难,“在这个最忠于基督教的圈子里,诗人都是犹太人”,但她一直都没有放弃自己“注定负有的特殊使命”。“注定负有特殊的使命”一词可能会使人莫名其妙,但茨维塔耶娃认为“犹太人区”并不是一种傲慢的孤立,而是命运的安排:“古往今来的诗人哪一个不是黑人?”她的丈夫死去了,儿子也死在战场上,而她死后唯一的安慰是:她那五岁时就会背诵她诗句的女儿最终将母亲的诗歌整理出版。 作为幸存者,也许要比那些死去的人们更加痛苦,正如契诃夫所说的那样:“你看着人们作假,听着人们说假话,人们却因为你容忍他们的虚伪而骂你傻瓜。你忍受侮辱和委屈,不敢公开说你跟正直和自由的人站在一边,你自己也作假,还微微地笑……”爱伦堡曾经沉默过,但他又表示:“我平生从来不认为沉默是一种美德”、“沉默对于我不是膜拜,而是可诅咒的东西,在一本记述已经历过的生活的书中我不能避而不谈。”他通过描述苏联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们的悲惨命运,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解释了斯大林体制的罪恶与残暴——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命运。爱伦堡说出了许多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斯大林时代的真相,却不敢否定整个专制体制,而采取了一种妥协的态度——他毕竟不是一个斗士。 1949年2月,所有的报刊突然停止发表爱伦堡的作品,他的名字也被从评论家的文章中删去。在苏联,这预示着什么样的结局,大家都心知肚明。爱伦堡每夜都等候着门铃声。电话也不响了,只有十分亲近的朋友探寻他的健康状况,熟人们小心翼翼地用自动电话机打来电话,想知道他是否已经被抓走,当他回答一句“是我”的时候,他们就把电话放下了。11年以前,在1938年大清洗高潮中,爱伦堡曾经惊恐不安地倾听电梯的声音:他已经准备好了一个装着两套换洗衣服的小皮箱。但这一次,他没有想衣服,只是无所谓地等待着结局的到来。他已经厌倦了恐惧——令人厌倦的恐怖才是最大的恐怖。 有一次,深夜两点,门铃响了。妻子柳芭前去开门,爱伦堡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看了看她。他们心照不宣:这也许是爱人间最后的一次凝视了。不料,来的是西蒙诺夫的司机——原来老朋友西蒙诺夫想来看他。 这种生活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于是,爱伦堡冒险直接给斯大林去信。第二天,马林科夫亲自打来电话。此后,爱伦堡家中的电话机马上又响个不停,各报的编辑部都对他说:“发生了误会。”那一次,爱伦堡已经站在灭顶之灾的边缘。不知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斯大林导演了这场猫捉老鼠的闹剧。也许斯大林仅仅是想恐吓爱伦堡一下,也许他觉得留下爱伦堡还可以向西方显示苏联的“创作自由”。 “我憎恶漠不关心、窗上的帷幔、使人隔绝的残忍和残酷”,在我看来,这正是爱伦堡写下这部宏大回忆录的内在动力。同时,作家自己也宣称:“我既不会忘记如何去爱,也不曾忘记如何希望,今后大概也不会忘记。”在回忆录的最后一章,爱伦堡向当时还是文坛新人的索尔仁尼琴表达了真诚的敬意,他看到了一个将比自己更了不起的大师的雏形——果然,一部更伟大的时代的纪录将在索尔仁尼琴手上诞生,那就是《古拉格群岛》。相关信息:书 名:《人•岁月•生活——爱伦堡回忆录》(插图合订全本•上卷/下卷)作 者:(俄)伊利亚•爱伦堡译 者:冯江南 秦顺新出版日期:2008年2月书 号:ISBN 978-7-80645-576-0 附01定 价:98.00元(上下两卷)
  •     我手头的爱伦堡《人.岁月.生活》是节译本,为花城“流亡者译丛”之一种,1998年5月购得。由于在目录相关章节作了记号,可知我精读了作者回忆莫迪利亚尼、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施塔姆、叶赛宁、别雷、纪德、海明威、马蒂斯、法捷耶夫、聂鲁达、艾吕雅等人的十来章。读完后我在扉页写下一些现在看来过于尖刻的评语,兹录于下:“粉饰法捷耶夫;对阿.托尔斯泰之流有不少溢美之辞;对曼德尔施塔姆之死闪烁其辞;说帕斯捷尔纳克的坏话(可能很隐蔽、很技巧),故意吹捧他的诗歌以贬低《日瓦戈医生》。……如此种种,不愧是得过两次斯大林奖金的人物之手笔。爱伦堡是哪一号‘流亡者’?”爱伦堡的“流亡”,起因于他在莫斯科上中学时参加布尔什维克地下组织,并从事了一些政治活动,被校方开除,更在1908年遭逮捕,旋即脱离布尔什维克组织,随后“流亡”巴黎,十月革命前夕回国。当流放中的列宁夫妇日子尚且过得很滋润,而爱伦堡在巴黎度过的也几乎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这样的“流亡”,确实不算什么。二战初,他以法国沦亡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1942年获斯大林奖金;1948年,又以战时题材的长篇小说《暴风雨》再获该奖。在《人.岁月.生活》中,他回顾了一生交游,并各有评说。关于帕斯捷尔纳克,我认为的“故意吹捧他的诗歌以贬低《日瓦戈医生》”的“坏话”有这么几处:“当他试图在一部长篇小说中描绘几十个其他人物和时代,表现出内战时期的气氛,再现一列火车上的谈话的时候,他遭到了失败-他看见和听见的只有他自己”;“小说中有一些极为出色的篇章-描写自然景色和爱情的篇章;然而作者却用了过多的篇幅去描绘他不曾目睹、不曾耳闻的事物。书中还附了一些绝妙的诗,它们似乎着重指出了散文在精神上的错误”;以及关于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而且这种声誉也不是帕斯捷尔纳克所应该得到的”。对比瑞典文学院1958年10月23日颁布的授奖辞,高度评价帕斯捷尔纳克在“当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传统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爱伦堡的上述讽评,显然有失公允。我上大学时从图书馆借阅的《日瓦戈医生》,应该是蓝英年、张秉蘅合译本。蓝英年先生的《寻墓者说》一书,曾写道:“十几年前在北京翻译《日瓦戈医生》的情景立即浮现在眼前。记得译第十四章《重返瓦雷金诺》时曾激动得几次搁笔,无法译下去”。而同书中,蓝先生对爱伦堡小说的评价是:“今天已无重读的愿望就是因为艺术上过于粗糙”。两相对比,实在很有趣。有人把帕斯捷尔纳克获奖归因于《日瓦戈医生》是一部迎合西方的反共小说,蓝先生则说:“就其暴露苏联现实的程度而言,《日瓦戈医生》不如1956年在(苏联)国内出版的杜金采夫的小说《不单是靠面包》。”(顺便提一下,《不单是靠面包》2005年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Stanislav Govorukhin导演,拍成黑白片,影片拍得不错,似可一观。这是我写的影评: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840666&Key=137230277&idArticle=1652&strItem=indepfilm)而我现有的译本是台北远景版。(《齐瓦戈医生》,巴斯特纳克著,黄燕德译,远景,民国70年12月再版,NT$240.00)译者黄燕德先生在前言《巴斯特纳克与<齐瓦戈医生>》中亦指出:“译者以为,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本‘反共小说’看未免不公平”,他说,“巴斯特纳克以‘证人’的姿态记录下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对比,完成赫鲁雪夫亲自谴责的不朽巨著。同时为人类明辨是非、正直勇敢、坚持到底的稀有美德留下见证”,“它并不直接有所指责和批判,只是把当时一切的幼稚卑劣、凶暴残忍、自以为是和缺乏人性忠忠实实地记录下来”。大陆和台湾两位译者,从《日瓦戈医生》这部小说中,同样都感受到了作者伟大的叙事技巧和巨大的人格魅力。黄燕德在译者前言的最后说:“人类的弱点很多,优点很少。明辨是非、正直不屈、坚持到底可以说是人类稀有的珍宝、无价的美德。历史告诉我们,这种美德的传承绝对不是靠那些显赫的帝王公卿,而是靠那些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无名小卒;他们不计利害、不惧安危,以生命以热血以傻劲来为这些美德接棒,使人类不致沦入禽兽的境地。巴斯特纳克就是这些传承者之一。”这个评价,可以从帕斯捷尔纳克为苏联作协阻挠其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而致作协主席团的电报中得到印证:“你们可以枪毙我,将我流放,你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我预先宽恕你们。但你们用不着过于匆忙。这不会给你们带来幸福,也不会增加光彩。你们记住,几年后你们将不得不为我平反昭雪。在你们的实践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次读到这一段,我都激动得要把它大声念出来。然而,为了使他的红颜知己、《日瓦戈医生》一书女主人公拉拉的原型伊文斯卡娅免遭迫害,他还是被迫给瑞典文学院发去拒绝领奖的电报:“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这种荣誉所作的解释,我必须拒绝这份决定授予我的、我本不配获得的奖金。希勿因我自愿拒绝而不快。”同时,他致电报给苏共中央:“恢复伊文斯卡娅的工作,我已拒绝领奖。”帕斯捷尔纳克身后,伊文斯卡娅还是遭到了官方的迫害。但是当然,到了今天,红色帝国已黯然落幕,它散去的阴影毕竟挡不住帕斯捷尔纳克及其巨著的光辉。(本段用到的引文均见蓝英年《帕斯捷尔纳克和他的红颜知己》。)《日瓦戈医生》小说的情节无须我赘述。小说附篇题为男主人公“优里.齐瓦戈的诗”,其实是作者本人的诗作,与小说一样深为我所爱。最喜欢《解释》里的几句:“时日会过去,你会嫁人你将忘记这些难熬的日子做女人是件伟大的冒险事业把男人逼到发疯是件壮举”仅就这段而言,黄译远远及不上蓝/张译本:“岁月流逝,你要嫁人你得把这些混乱不堪的日子抛在脑后做女人是件伟大的冒险事业把男人弄得神魂颠倒是种英勇行为”我曾把这一段作为自己写的一首诗的题记,多年以前,那首诗登在《诗刊》,为我写诗的日子画上一个尚属满意的句号。我的名字和诗句,也曾与帕斯捷尔纳克印在一起,这足以让我暗暗自得。另外,关于曼德尔施塔姆:诗人1938年12月27日死于海参崴的劳改营,死前饱受折磨,已有点精神失常。曼德尔施塔姆“对爱伦堡的感情最深”,认为“他有颗金子般的心”,他始终相信只要爱伦堡知道他的遭遇,总有一天会将其公之于世。(同见蓝英年《寻墓者说》一书)不料,爱伦堡还是辜负了他最后的希望。当然,整体上说,《人.岁月.生活》不失为一部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书。蓝英年虽然对爱伦堡获斯大林奖金的两部长篇印象不佳,但对《人.岁月.生活》的评价似还较高。而爱伦堡在“莫斯科医生案”中,拒绝按斯大林指定在苏联犹太文化名人的自污声明上签名,并冒死上书斯大林为犹太人求情,仍属不畏死的壮举。所幸随着斯大林之死,此事不了了之。赫鲁晓夫时代,爱伦堡又因《解冻》一书拍马屁没拍好,遭到批判,这是后话了。我说过,“基本上,对暴政下的知识分子,我倾向于原谅”,体谅斯大林时期严酷恶劣的政治环境,爱伦堡所说、所作,也没什么好指责的。所以有人说:“爱伦堡吗,是个善良的老滑头。他顶多说说谁的‘坏话’,坏事却的确没做”,对此我完全赞同。只不过,他的两部获奖之作,恰可印证黄燕德在《齐瓦戈医生》译者前言中所说的,“文学创作不需要所谓的政策,政策是文学创作的毒药。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莫迪利亚尼、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施塔姆、叶赛宁、别雷、纪德、海明威、马蒂斯、法捷耶夫、聂鲁达、艾吕雅
  •     多情剑客多情剑
  •     舊書的感覺
  •     超级好看!Gossip祖师!
  •     一个时代的缩影和注脚,解冻文学的开山之作,不过从思想领域上看,比较芜杂而看不到重点。
  •     记忆里的群像!
  •     ”人生就像抽彩“,对过去苦难的记忆并不是一种复仇和诅咒,而是感恩生活。这可能代表着"解冻文学"的开始,也是整整几代人对于革命的自发反思,对于斗争年代的不幸人生,还有那些可亲可敬可爱的文艺人。这本书勾画出了整个苏俄局势下的文人生态,题材丰富,语言饱满,难怪他影响了众多的作家,需深读
  •     3.5
  •     很早以前读过,感受不深,值得以后重读。
  •     美国人的简单给我印象很深,但是简单背后的复杂,是值得我的深思的
  •     09-07-28 购于孔夫子
  •     1942年海明威曾写下“我们应该保卫生活—这是我们这不幸一代的使命”。2012年我读到这句话,我知道我们应该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更坚定地去保卫生活。
  •     趁长蘑菇前看完```
  •     写得挺用心的随笔 挺有意思 看到大师们不易为人知那面 有直面感
  •     不喜欢前苏联 人写的
  •     雖然是節選本,但還不錯
  •     爱伦堡最出名的作品或许就是《人 岁月 生活》了。读之前有太多的期待,读之后亦没有太多的失望,但是总感觉少了点儿什么,是文人墨客的形象过于正面?《人 岁月 生活》谈及到的文人墨客并非清一色的才华横溢,为人处世更非完美无缺,他们是热爱艺术并为艺术奉献一生的,亦是普通的男女烦劳却又努力的活着。思来想去我挑剔的是爱伦堡在写作方面的“个人主义”!举例来说,爱伦堡赞扬帕斯捷尔纳克在创作诗方面的才艺,却贬低甚至否认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里的表现。个人的好恶以及趋利避害的行为最能揭露一个人的短处,对于爱伦堡亦是如此。
  •     说是苏联版的光荣与梦想才买的。其实是爱伦堡文艺界见闻录,回忆录比较妥帖。惜不喜欢,字体又难看,失望了。没读完,估计也读不完了。
  •     第二遍才有感觉了.
  •     爱伦堡的文笔太美了,回忆录能写的这么好看,不得不让惊叹大师的功力
  •     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无奈,各个时代的人也有自己的可爱。
  •     许多影子中,燃烧着星辰的闪光
  •     喜欢八卦文化圈名人的童鞋值得一读。可我就是对这种类型的文学不感冒啊……
  •     读了很久。。。。
  •     喜欢喜欢。喜欢里面鲜活的人物,在我喜欢的时代
  •     sketch
  •     俄国版“光荣与梦想”,前面俄国社会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早期活动写得挺幽默,中间写巴黎艺术挺无聊,后面写一战时期的巴黎生活还不错
  •     了解俄罗斯现代文学诗歌的入门读物。
  •     可能回忆这回事,本来就与真实无关。我能想通,但我还是读得很焦躁。
  •     怎么不再版!真的很好的一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