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論文集

出版社: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日期:2008-10-20
ISBN:9789868429314
作者:張炎憲 曾秋美 陳朝海 編
页数:204页

内容概要

回顧媒體歷史與轉型正義/張炎憲
2007年,巴黎的無疆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評比台灣新聞自由程度,高於美國、日本和韓國,居亞洲第一位。這是台灣人多年來,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追求新聞自由的奮鬥成果。但台灣人真正享受到這樣的成果嗎?在媒體充斥八卦新聞、政商勾結與意識型態掛帥之下,台灣人享受不到高品質的媒體,反而天天受其疲勞轟炸,硬性洗腦。這真是前人努力打破國民黨壟斷媒體,追求真理與正義的初衷嗎?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深覺媒體問題的嚴重性,因此籌備「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研討會」,探討解嚴之後,台灣媒體真正達到理性報導,與媒體應盡的責任嗎?在籌備過程中,發覺國內研究這方面的學者不多,對新聞史的研究批判還相當欠缺,以致無法構成一股監督與反制的力量。這是台灣大眾傳播研究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以及應負起的責任。
這次研討會邀請到六篇論文,探討的主題有歷史上國民黨如何監控與壟斷報業、解嚴二十年來的報業發展,以及近年來陸續興起的公民傳播體系,例如部落格、電子報與資訊平台等。討論範圍廣泛,深具歷史的反省與批判。
自1949年5月20日,國民黨政府實施戒嚴,控制言論思想之後,台灣已失去出版、言論的自由。同年12月,國民黨政府敗退來台,佔據台灣,以此做為反攻復國的基地,重建蔣家的獨裁統治。在黨國控制下,報紙成為國民黨政府的宣傳品,不敢違背黨意,不敢公開批判。在限證、限張、限印的規定下,報紙言論成為一言談,稍有良心的從業人員動輒被解聘,或被捕入獄。
在黨國體制的運作下,媒體要生存,就需與國民黨政府勾結,依靠國民黨,才有發展的空間。《聯合報》與《中國時報》亦在黨政商結盟之下,逐漸發展成獨佔性的報紙。在如此嚴峻的政治情勢下,小報幾乎很難具有特色,其中唯有《自立晚報》獨樹一幟,成為批判國民黨,代表台灣人的報紙。
吳三連自1959年至1988年擔任《自立晚報》發行人。在他的領導之下,《自立晚報》成為民間文化人與輿論彙集的大本營,開創出制衡官方和國民黨言論的政治、社會、文化論述空間。吳三連能夠具有影響力,一方面是他在日治時代以來所扮演的台灣人喉舌的角色受到肯定,另一方面他是台南幫的精神領袖,所以在世時,獲得台南幫的資金支持。因為有這些因素,《自立晚報》成為報禁年代表達台灣民間意見的重要新聞媒體。
1987年戒嚴解除。1988年報禁隨著解除。新聞自由的獲得是前人努力多年的成果,是台灣史上的大事,也是邁向民主自由社會的重要里程碑。但觀之二十年來媒體的發展,則令人失望,而有媒體誤國、媒體公害之說。這與國民黨黨國體制的遺毒仍然深入民間有關,社會大眾還沒有培養出實質的民主素養,才常被媒體不實報導或有意的扭曲所愚弄。《聯合報》與《中國時報》藉著國民黨勢力,在解嚴後,反而更形擴張,以雄厚財力,與各小報進行惡性競爭。各小報在財力無法負荷之下,紛紛宣佈停刊。當今媒體的重要幹部又多在戒嚴體制下成長,受到黨國栽培,無形中自我設限,不敢擅自批判黨國,反以大中國意識批判台灣本土力量,使得媒體多呈現支持國民黨舊勢力的現象。這是台灣媒體走向正常發展時,最嚴重的挑戰,也是當今必須解決的問題。
隨著民主運動的開展,民主電台突破廣播頻道的限制,紛紛成立;民視的開播突破三家電視台的獨佔;《自由時報》的興起打破兩大報的壟斷。這些擴大了台灣民間的聲音,壯大本土的力量,但相對於國民黨舊勢力和大中國意識的媒體,仍然力量薄弱,無法抗衡。媒體對陳水扁的嚴厲指責,與對馬英九的輕輕放過,就是最好的證明,也是台灣媒體不公,以意識型態論人、論事的現象。
為了對抗大媒體的壟斷與不公,公民傳播媒體應運而生,如1993年《蕃薯籐》電子網路開辦,1995年《南方》電子報創刊,2002年私人部落紛紛成立。公民自創性的電子報、部落格,改變媒體結構,實踐民主參與,逐步形構出由下而上的公民傳播體系。這是十多年來,台灣媒體的大變革,也是公民關心社會的自主力量抬頭的象徵,形成對大眾媒體的監督力量。
媒體被認為是第四權,是社會監督的力量。自解嚴之後,二十年來,台灣新聞自由在國際評比上居亞洲第一,但欠缺專業倫理與自律,媒體無法報導真實,維護閱聽者的權益,反而成為社會亂源。這是台灣媒體最令人詬病,以及憂慮的地方,更嚴重的是國家認同錯亂造成媒體美化中國,唱衰台灣,以大中國意識去除「台灣化」,污衊台灣歷史文化的現象。因此,台灣媒體只是披著新聞自由的外衣,實質上仍然受到黨國體制的規範,尚未進行轉型正義。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舉辦這次研討會,是希望喚起對媒體問題的關注。我們深信台灣要完成轉型正義,邁向民主正義的社會,媒體必須受到嚴格的檢驗,因而解構黨國體制,厚植台灣主體性思維,確立專業倫理與求真的精神,是當今重要的工作。

书籍目录

序:回顧媒體歷史與轉型正義/張炎憲
001 《自立晚報》的崛起與消失-談台灣報業的轉型正義/呂東熹
055 轉型正義與歷史回憶:戒嚴時期警總言論宰制與報業回應策略研
究/周慶祥
101 對報禁解除廿週年新聞自由發展的思辨/林元輝
125 公民新聞與網路民主:實踐、理論與反思/何國華
171 台灣戰後公民媒體發展歷程初探/陳順孝

作者简介

台灣自1987年宣佈解嚴至今已歷21年,自1988年解除報禁以來,也剛好滿20年,回顧這20年多來,台灣媒體表面上已經解嚴,但媒體生態與心態是否已經真正解嚴了?而在台灣社會轉型時期,媒體如何因應新社會、新時代的變動,且是否恰當的扮演其所肩負的角色?
回溯台灣媒體歷史,在威權統治下,受到有形與無形的黨國控制,往往因一紙限令,鎖住人民的聲音,但卻鎖不住台灣人追求言論自由與探尋真相的渴望。戒嚴時期,媒體業面臨來自各種政治、經濟性的干預始終不斷,許許多多報人與資深媒體人,為台灣民主運動與新聞自由付出慘痛的代價,但仍以各種可能的方式,挑戰制度,突破現狀,不斷吶喊,為的是要衝破那個禁錮人心的籓籬。解嚴之後,台灣從媒體禁錮、言論的箝制走到大解放,媒體生態除邁向市場機制,呈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同時因政黨政治立場分殊,媒體的言論立場也壁壘分明。
2000年政權移轉後,媒體更是蓬勃發展,因黨國體制所建立起的媒體勢力與價值觀雖已稍獲改善,但整體媒介生態,因報禁期間經由黨國體制所建構的龐大媒體拖拉斯,以及由中國文化價值觀所建立的各種媒介優勢人口,仍然凌駕台灣主體性的本土論述﹔加上解禁後,由經濟力量主導的媒體生殺大權,使得台灣的主體論述的言論主導權,仍然屈居於劣勢,台灣新聞發展面臨嚴重的扭曲,新聞報導看到圖像,卻看不到真相。台灣如此不平衡的媒體生態,前倫敦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駐台記者勞倫斯.艾頓(Laurence Eyton)分析認為是「台灣的媒體仍在戒嚴時期的大中國意識中自我戒嚴,而形成了顛覆事實的現象。」
近年來,伴隨著電腦資訊等科技的發展,電子媒體也拓展出新的發展領域,同時開展出另一批的閱聽大眾。相對於一般的大眾媒體,網路世界的公民媒體,脫出傳統媒體業的侷限和箝制,成為影響社會的新角色,但也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
今年2008年適逢吳三連獎基金會成立三十週年,感念吳三連先生生前以「無黨無派」之精神領導「自立晚報」近30年,目的希望透過言論自由發聲,期使台灣政治更民主、文化更發展、社會更公道,特地舉辦這場「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研討會並出版論文集,邀請相關領域優秀學者及資深的媒體工作者,針對戰後至今台灣媒體的發展及其與「轉型正義」的關聯性作一深入探討。研討焦點包括:
戰後的政經環境對台灣媒體界的影響。
本土報業與台灣民主的關係,其相互間的影響?
解嚴對媒體及其生態的影響與挑戰為何?
在社會轉型過程之中,媒體界的適應與所扮演的角色如何?
網路媒體的社會角色與未來發展。
本次研討會後將集結出版論文集,做為報禁解除二十年的紀念與見證。期望藉由此活動,經由學術專業的分析和探討,喚起業者、從業人員以及社會閱聽大眾的注意和關懷,一起來省思和前瞻。


 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論文集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