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34373213
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
页数:257页

章节摘录

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无意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另外还有弗洛伊德所说的“动作倒错”(parapraxes),莫名其妙地失言、失去记忆、做错事情、错读和把东西错放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无意识的愿望和意图。无意识的存在还在笑话里显露出来,弗洛伊德认为笑话含有大量性欲的、渴望的或进取性的内容;但是,无意识最有破坏作用的地方是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心理骚乱。我们可能有某些不会遭到否认的无意识的欲望,但它们同样不敢进行实际的发泄;在这种情况下,欲望强迫它离开无意识,自我则保护性地将它截断,而这种内在矛盾的结果便成了我们所说的神经病。病人开始出现一些症状,这些症状以妥协的方式,既反对无意识的欲望,同时又偷偷在表现它。这种精神神经病可以是迷恋式的(如必须摸街上的每一根灯柱),癔病式的(如没有任何器官上的原因而瘫痪了一条胳膊),或者病态恐惧式的(如毫无道理地害怕开阔的空间或某些动物)。在这些精神神经病背后,精神分析学家分辨出没有解决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上溯到个人的早期发展,而且很可能集中在俄狄浦斯情结阶段;实际上,弗洛伊德把俄狄浦斯情结称做“精神神经病的核心”。病人所表现的精神病的类型,一般都与俄狄浦斯情结之前那个阶段他或她的心理发展变得过于执著或“固定”有关。精神分析学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暗藏的精神神经病的原因,以便使病人解脱他或她的矛盾,从而消除令人痛苦的症状。但是,更难对付的却是精神错乱的情况,其中自我不像在精神神经病中那样,能够部分地压抑无意识的欲望,而是实际上受着它的支配。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便被割断,而无意识则开始构成一种可变的、妄想的现实。换言之,精神病患者已经在关键的地方失去与现实的联系,就像在偏执狂和精神分裂症中那样。如果神经病患者可以出现一条瘫痪的胳膊,那么精神病患者便会相信他的胳膊变成了一只象的长鼻。“偏执狂”指的是多少有些系统的幻想状态,弗洛伊德不仅把关于迫害的幻想列入这种状态,而且把幻想的嫉妒和关于崇高的幻想也列入这种状态。

前言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出生于英国萨福德,祖父是爱尔兰的移民,父亲是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工人。1961年,他由普通中学进入剑桥大学,这在当时颇不寻常,因为剑桥大学当时还是上等社会阶层的文化堡垒,工人家庭出身的学生甚少。由于出身低微,在学校受到一定的孤立,伊格尔顿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精神压抑,为寻求出路,他在青年时期便卷进了反对核军备的政治运动。伊格尔顿青年时期深受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雷蒙德·威廉斯的影响。在伊格尔顿进剑桥的同一年,威廉斯到那里讲学,伊格尔顿曾对人说“他是唯一一个用我可以承认的语言讲课的教员”①。1964年他从剑桥大学毕业以后,应邀和威廉斯一起工作,共同在剑桥的基督学院教书,一直到他1969年去牛津大学。在这段时间内,他的思想和学术活动一直深受威廉斯的《文化和社会》和《漫长的革命》等著述的影响。但是,20世纪60年代动荡的国际形势和激进的学生运动,使他的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他开始转向法国的理论——阿尔杜塞的马克思主义,并开始接受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说。

内容概要

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著名文学评家和文化理论家,现任曼彻所特大学英文讲座教授。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伊格尔顿以“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界和文艺理论评析当代西方各种美学和文学批评流派,分析和评价英美一些作家的作品,在当代美学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界影响广泛,主要著作有《莎士比亚和社会》《流亡者和移居者》《权力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批评和思想竟识》《活尔特·本亚明,或导向革命的批评》《文学理论概论》《批评的作用》等。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中译本前言前言导论:什么是文学英国文学的兴起现象学、阐释学和接受理论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结论:政治的批评参考书目索引

编辑推荐

《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文学文本并不存在于书架上面,它是表达意义的过程,只有在读者的阅读实践中才能具体体现出来。就文学的产生来说,读者完全和作者一样必不可少。我们知道,狮子比驯狮者更有力量,而且驯狮者也知道这点。问题是狮子并不知道这点,很可能文学的死亡会有助于狮子的觉醒。

作者简介

本书是英国著名批评家伊格尔顿的重要著作之一,作品简明扼要地评介了20世纪后半期的各种理论流派,包括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权主义等。为读者勾勒出当代西方学理论的主要脉络。本书是西方高等学校生学习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必读著作,清晰易懂,被誉为批评理论的“普及本”。
本书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的主要批评理论,在英美各大学颇受欢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理论在学术界越来越受重视,另一方面是伊格尔顿把这些晦涩的理论变成了比较通俗的语言,使人们容易读懂,不必花很大气力就能对各种理论的概况有所了解。 全书的基点是:文学理论是由特定历史阶段决定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学理论的变化发展都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现实有关。 作者首先提出了“什么是文学?”,通过追溯英国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说明文学的观念实际上是个时代的观念;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分别叙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主要文学理论;最后,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得出结论:一切文学批评都是政治的批评。本书的意图是为那些以前很少了解或不了解现代文学理论的人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说明。


 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该书就是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的中译,可能就是王逢振翻译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再版,可是王逢振并没有说明,还取了个这样的怪名字,还搬出伊格尔顿写的中文版序言,不知情的人真以为是伊格尔顿新写的一本书呢(我一开始就是那样被误导的)。作为一个在学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不管这本书本身翻译得怎么样,王逢振这样的态度是在令人不敢恭维!
  •     读罢伊格尔顿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倒吸了一口凉气,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笼罩了我:哦,政治学,我可爱的政治学,你真是无处不在的幽灵。本想作为复习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导读作品,却发现其对几个二十世纪主要文论思潮——新批评,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做了并不深入细致但绝对马克思主义范式的精彩介绍。正如作者在最后的结论中所说,上述所有文学理论的共同缺陷就是忽视了社会和历史对文学的影响。论及社会和历史对文学的影响应该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专长,也是其有别于其他文学理论的显著标志,站在马克思主义文论角度看其他文学理论,得出上述结论似乎并不奇怪,用任何一个学术范式去看其他范式都会得出对方的不足,否则作为视角的该学术范式就没有其学术意义。但马克思主义文论和上述文学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陷入了一个危险的区域,便是韦勒克所说的“外部研究”。因而我们不得不发问,是的社会科学历史虽然并不如人文科学长久但确实至少在描述人类社会生活上——如果抛开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尚无定论的指导作用——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可问题是,社会科学的边界在哪里?是否社会科学的存在导致人文科学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是否在社会科学“解释一切”的大旗之下,文学这门学科——或许很年轻但并不能说它不够重要——是否被瓜分成了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我们先从启蒙时代说起,这也是韦勒克定义的近代批评史的起点时间。由于理性主义的兴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生产力的提高,但大约在同一时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思潮则是一种反潮流的、反功利主义的被束缚的与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从这时开始,传统的古典人文主义收到了浪漫主义强大的冲击,大约半个多世纪后过度发展的浪漫主义又被现实主义一脚踢下了历史舞台,在这一过程中,人文主义传统已经经历了某种变化,到二十世纪实证主义哲学登上历史舞台,整个人文主义已经完成其将人类思想从神学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历史任务而被作为一种“遥远的回声”而被更为功利的实证主义束之高阁。因而,当二十世纪上半叶新人文主义以及随后的新批评所代表的自由人文主义想要复兴人文主义传统之时,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被某种秩序死死压制住似乎难以看到发展的静止社会,而是一个被帝国主义战争和理性的彻底崩塌所摧毁而完全不知道会向哪里发展的混乱社会,一座精神的废墟,在社会生活中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新批评束手无策,因为在一个混乱的社会身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不追求解决之道反而去关注个体感受无异于自寻死路。也就是说,作为人文科学赖以生存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本世纪已经没有其功利主义的作用,太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吸引着知识分子的关注,文学本身的作用反倒退回到前柏拉图时代的“修辞学”既然提到古希腊那么我们不如继续说下去,对于人类科学的三个标准:真、善、美,古希腊哲学家以朴素的观点都做出了各自的解释。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独自占据了“真”的大部分领域,剩余部分,即人类精神世界的“真”在近代也通过现象学和心理学找到了出路;同理,自苏格拉底以自己一死换得伦理学与政治学的统一之后,“善”的部分一直被政治学-伦理学联盟长期霸占,虽然马基雅维利一度将二者分开,但政治哲学界内部至今都在就施特劳斯及其弟子关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狭隘看法而争执不休,经济学和社会学这两门较为新兴的学科也加入了这场争论,总而言之,关于价值的讨论无论如何都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而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好吧只剩下一个选项了,就是“美”。而正如上文所述,我们面前的二十世纪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有太多的“真”和“善”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美”,如果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的观点看,只是某些中产阶级为他们自我生存意义所寻找的精神寄托罢了,躺在两次世界大战战场上的数千万具尸体和挣扎在贫困与专制之中的人民没有心思探讨什么是“美”。于是,在马克思的影响之下,身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成为了少数,他们要么用自己的知识肩负起社会责任,为整个社会做一些贡献,要么就闭嘴。那些固守在“美”这一角落的可怜知识分子,在整个自由主义“密尔转向”之后就成了功利主义的牺牲品,伯林关于多元价值论和消极自由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这些美学家的价值观,但在马克思主义者眼中,这仍旧是没有社会责任的表现。绝不止马克思主义者,卡尔•施密特在《政治的浪漫派》中也言辞激烈地批评了那些多嘴的浪漫主义者:既然你们选择了逃避政治生活、在自我内心而非社会中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那就别在政治生活领域里插嘴。于是伊格尔顿的结论就是,文学是有其本体论地位的,那就是古老的修辞学——联系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赶走诗人”的相关阐述,这可能会引起绝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反感。希里斯•米勒曾经说过:“等到我们的学科没有人踏踏实实搞文本批评,而是所有人都跑去做文化研究的时候,我们的学科就离灭亡不远了。”也许笔者的观点等是偏向于新批评理论和结构主义的,我承认时代的价值观在不停流转这也许不是知识分子群体可以控制的(相关观点参见人人日志《IR理论研究有何用处》http://blog.renren.com/share/288406311/15713624545,笔者较为赞同作者的观点,理性是有其边界的,尤其在二十世纪的历史中体现的非常明显,柏拉图主义的理性预言在本世纪已经几乎实效,只有亚里士多德式的描述性科学更适合整个社会科学的地位),但并不是每一种价值都会在历史中消逝,同样表现他们价值的方法也不会和他们一起下葬。也许我们真的会走到一个伊格尔顿所说的“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读不出任何意思”的时代,但至少我们现在看不见那个时代的到来。换句话说,我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人文主义精神、精巧的叙事结构以及华丽而不浮夸的语言风格完美组合在一起,我无法想象一个哥特式语言风格、略萨式叙事风格、意识流写法却表现“生存还是毁灭”主题的《哈姆雷特》。因而我们不如说,如果一定要说文学的主体地位的话,我们不如说它是一门边缘学科,一门融汇了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问题又回来了:请问这门学科的门槛到底在哪里?难道这样一门学科真的要面临被拆分成上述诸多学科合集的交叉学科吗?还是说应该有一种“道不行,泛舟于沧海”的胸怀和魄力,将人文社会学科内部的权力让位于更加功利的社会科学,自己退居二线才是文学真正的命运?拙见不足为识,实在只是两大学科的入门学生,还望诸位多多指教,能解答我的疑问
  •     1.书名正标题问题。总归有些陌生化了的效果。大概为了和其他译本相区别,所以搞了这么个题目,其实只是其中一章的题目。当然,有副标题在,这么做也似乎无可厚非。2.翻译问题。(1)不少人已经提到了。即便是80年代译的,现在再重印,也应该做些修订,以合于现在较通行的译名,方便阅读,尤其是一些人名和专有名词。以《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这章为例,狄尔塞应改回狄尔泰,阿尔图塞最好也改为阿尔都塞,阿尔都塞的“思想意识和思想意识的国家机器”中的思想意识应改为“意识形态”,英加顿也可改为英伽登。伽达默尔的《真实与方法》宜改为《真理与方法》。(2)72页“阐释学在法国的最新发展被认为是接受美学或接受理论”一句中的“法国”显然应为“德国”,英文原版确系Germany。(3)60页“海德格尔论证说,这样一种存在首先经常是世界的存在”这句明显是误译,原文是著名的being-in-the-world,可参考伍晓明译本69页。3.以上问题其实也是编辑的问题,这一章中还有个别错别字。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文学就是政治。隐喻不是真实。很提醒。
  •     看不懂
  •     脉络清晰,通俗易懂。值得再看。
  •     读了一小部分,读不下去了,放弃……
  •     仅做参考。
  •     这本书挺好就是有点难
  •     被坑爹了,看名字以为是本新书,结果就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翻得有好多错字,给跪。
  •     针对理论: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是否有上纲上线之嫌? 针对翻译:福柯翻译成富考,每日邮报翻译成天天照的镜子……谁敢看?
  •     本来拿着英文版看的,最后发现中文版也看不懂 ;副标题才是合适的书名
  •     【警告】文学理论专业学生请谨慎阅读,该书可能对读者的学术热情造成不可挽回的戕害,其对整个人文科学和科学所做出的评价虽有一定价值但几乎是毁灭性的,尤其强烈建议有志于从社会科学转向人文科学的学生:翻都不要翻。
  •     以后少看理论
  •     不如老老实实说别人在说什么呢。
  •     这个书题目很忽悠人
  •     看过好一阵现象学…后来又看到有考现学
  •     哦~好吧,就这样了
  •     还是学艺不精啊
  •     现象学那块写得还不错。
  •     一点都不夸张我看完了
  •     2012.10
  •     其實就是Eagleton《文學理論導讀》,不過是另一個譯本
  •     这本书没有版权授予说明,而且中文译名不统一也就算了,为啥把英文书名都改了。此书译词14页“思想意识”、15页“社会思想意识”、16页“思想意识上的”、190页“思想意识历史”,伍晓明译本分别为“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历史”,英文原书分别为“ideology”、“social ideologies”、“ideological”、“ideological history”。怀疑王逢振老爷子基本上用“思想意识”一词代替了“意识形态”,当时就看蒙了,不知道老爷子为啥。
  •     为啥同一本书版本不同译名也不同呢?!!
  •     王逢振这个垃圾,连书名都是个假的,一星不谢。
  •     这书就是《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的中译本,当年翻译成《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现在用这个名字来混淆视听不说,封面上的英文书名也弄得不伦不类,颇有侵权之嫌。莫非是“盗版”?此外,本书的翻译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果精读,建议还是去读伍晓明的译本吧。
  •     史哲合璧之作。
  •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     火车上效率就是高,南京-昆明一个来回就读完一本文学理论书,翻译还超级渣。。。不过真是好书啊即便如此翻译还能让我茅塞顿开,很欣赏作者的态度~很可惜文学非但没有死亡,还住进了愈来愈高的象牙塔><
  •     忘记内容了
  •     为什么把daily mirror翻成《天天照的镜子》!!!!惊悚!
  •     简明流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