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为谁而活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08638614
作者:李子勋
页数:236页

章节摘录

一个好的释梦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艰难困苦,具有大的善良(慈悲心)、宽容(容忍心)、关怀(感恩心)。    我是医生,知道睡眠和做梦都是科学难解之谜。人类有两个有关睡眠的问题没有解决,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睡眠?睡眠的真正意义在哪儿?不知道!有一种说法是,哺乳动物需要睡眠或冬眠是因为它们要节约热量。资源不够的时候,吃不饱,睡觉可以来解决。睡眠也代表了一种生命的节律,正如潮水涨落、星际运行,肌体也需要休整和更新。第二个问题是:人为什么要做梦?睡眠分两个阶段:从轻度睡眠(半睡半醒)、中度睡眠(睡着但易醒)到深度睡眠(睡得像死狗),这是非做梦睡眠(NREM);然后是做梦睡眠(REM),人的眼球会不自主地运动,大脑皮层活跃,会出现梦境。两个阶段交替出现,前者占整个睡眠的60%~70%,后者占30%~40%。    做梦睡眠是很重要的,生理研究显示,做梦是一种生命的警觉。人的体温靠肌肉与内脏运动获得,心跳和呼吸的维持也需要延髓下中枢的网状组织保持内外部信息刺激。人不能睡得太死,人在深度睡眠的时候体温会下降,心律、呼吸会减慢,当体温低到不能再低,心律、呼吸慢到不能再慢的时候,人的生命实际上处于缺氧的危险边缘,稍稍一冻、一闷,人就死了。在寒冷饥渴的境地中,人不能睡觉,睡着后体温更低,心律、呼吸更慢,人会死掉。    我猜想,做梦就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唤醒,做梦时肌体跟醒着时一样,心律、呼吸恢复正常,肌肉收缩,内脏运动,体温随之上升,血液含氧量增高,人就逃脱了危险。古人曾把睡眠看成是假死,灵魂出窍留下一副空壳。由于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醒来,古代人睡前要充满虔诚与畏惧地整理好自己的衣物,留下必要的托付才敢去睡。怕死的人一般都有睡眠问题,原因是放不下。想睡得好就得放下一切事情,身份、财富、安全乃至生命,回归生命的朴实。    医学不轻易诊断失眠症,因为,除非你的大脑有器质性损伤,大多数失眠都是心因性睡眠失调。在强制性睡眠剥离实验中,科学家发现,人可以像猫头鹰一样,大脑与机体的某些部分轮番休息。脑电图会看到大量的睡眠波混杂在清醒的脑波里,同时也发现被试者睁着眼睛也可以做梦,睡眠剥夺只是让普通的睡眠丧失了,做梦睡眠却难以禁止。人的睡眠很像人的胃口,是可以调节的,最常见的就是“三班倒”的工人与换时差的旅人,只需三五天,身体对睡眠的需要节律就发生了改变。抱怨失眠的人不要轻易服用药物,要注意调节自己睡眠的行为、方式、时间。只要坚持一阵子,睡眠问题大多能改善。在生活中,我们也会获得这样的经验:在一个地方睡不好,换一个地方就睡好了。我们还有这样的经验:如果重要的工作让我们一段时间睡眠过少,一旦工作完成,我们的睡眠会增多,身体会把需要的睡眠补回来。    睡眠需求不是意识的,而是身体的,一个人可以暂时地强迫自己不睡觉,却不能长期这样,而且该睡时不睡也得不到真正的清醒。熬夜的人只能从事一些机械的活动,如行军、看门、手工等,做不了复杂精细的事情,思维也非常迟钝,因为大脑已经睡了。往往是半梦半醒的状态让人有一种类似清醒的感受,支持着人们做简单的事情。“头悬梁,锥刺股”是一种顽强学习的精神,但靠不睡觉或少睡觉来学习是得不偿失。在生物实验中科学家发现,缺乏睡眠只是感觉机体疲劳,缺乏做梦却会出现精神崩溃,甚至身体衰竭。再也不要抱怨做梦了,你为什么还活着?就是因为你还能做梦,有一天你真不做梦了,离死也就不远了。    做梦有诸多好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补充的睡眠基本以做梦为主。医学认为,做梦睡眠是更有价值的睡眠,做梦的时候腺体分泌、身体发育、大脑神经活动、肾排尿、肠道蠕动、肌体新陈代谢。美国的神经学者认为“梦是对白日记忆的梳理与储存”,做梦把信息转换成一种可以储存在机体里的东西,做梦少的人记忆也不好。中国养生学认为,健康的睡眠是不做梦或少做梦,这可能是古人对梦形而上的一种误解。很多人感觉自己失眠,不是真的睡得少,而是睡眠感觉缺乏。睡得轻的人因为部分意识、身体感觉还有,外表看起来是睡着了,自己却感觉一切都知道。很多人觉得自己一夜未眠,在脑电波研究和录像中却发现睡眠波与睡相并不少。失眠的人把清醒的意识与做梦的情景混杂起来,感觉自己的大脑没有得到休息。深度睡眠时人不会做梦,由于肌肉松弛,特别容易打鼾。刚入睡的时候不怎么做梦,越到清晨做梦越多。若与打鼾的人同一房间,只有等他做梦的时候鼾声少了你才能睡得着。做梦的时候肌肉可以收缩,呼吸道就通畅,鼾声就少了。做梦的时候人的睡眠比较轻,类似于半梦半醒,周围的声响会自动编织到梦里。很多人抱怨自己整晚都在做梦,这是不可能的。人能否知道自己做过梦要看他从什么样的睡眠中醒来,如果从做梦睡眠中醒来,会感觉自己做过梦;从非做梦睡眠中醒来,就不知道自己做过梦。有的人对梦不在意,所以不容易觉察自己做梦,在意自己的梦,仿佛内在就有一种监视系统时时提醒自己在做梦。做了心理医生以后,因为要释梦,内心有这样的期待,结果每天我都能记住一两个梦。    心理学有一种“孵梦”的技术,即把你渴望得到梦的启示的事写下来,摆在床边,睡前细细阅读,早上醒来先别动,拿起这张纸想想,昨夜相关梦的一些片段会在大脑里浮现,用笔记下这些片段,然后起床干自己的事,等晚上上床的时候,再拿起这张纸慢慢回忆,梦的更多情景和内在的关联就会清晰显现,这时你就可以记录下一个接近完整的梦了。几乎所有的心理医生都曾对自己的梦做过长期的分析,这种训练在于发展对梦的敏感,提高分析梦的技术,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对自己的梦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别人的梦,每个人的梦都有自我的特色,需根据来访者自身的状态去联想。社会上有许多“解梦工作者”,其实梦境并没有特定的意义,梦是一个工具,跟沙盘游戏一样,你不能假定有什么就是什么。关键是利用梦的素材来投注来访者心里的困境,并以心理学的技术引导来访者找到问题的症结,寻找问题解决的方式。    P4-7

前言

前言其实,我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就是写一本让读者可以心理自愈的书,《幸福从心开始》是我的第一次尝试。这本书从出版到今天已经近7年,感谢中信出版社愿意为此书再版。这本《你在为谁活:清醒思考,赢得幸福人生》里,我做了不小的增减,也对原文有一些润色,以便于读者领会。要感谢这么多年来一直喜欢我的朋友们,在我的博客、微博里有你们给予我的很多建议与回馈,更多的是欣赏与鼓励。我在微博里说:“理解流动的感觉与凝固的字词间存在的不同,理解生活的复杂与分类学的简单之间的不确定性,理解知觉中的现实与认知选择与重建中的现实之间的差异,心理学才算入门了。任何学问都一样,只有把理论与技术零散化、碎片化,融入自己的生命感受中,构成一种具有活力的场,应用在生活与工作中,才能从中受益。”这本书就是把心理学碎片化的过程。在流动的感觉中,我们会明白世界上并没有心理健康的人。疾病是健康的一部分,一个人不可能是完全健康的,也不可能完全不健康,或者说,人不是健康的,也不是不健康的。心理疾病恰好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动力,是促使一个人尽快达成内心饱满的保证。一个人的言行如果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无害,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当然,无害也并非都好,无害是一种平和淡定的心态,也是让人变得无为与平庸的心境。正如传统命理学所讲,命中带煞不好,命中无煞的人也没有大作为,有煞又能将其制服并为己所用的人才能大富大贵。心理困境犹如煞,能体验这些苦痛又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情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一定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也是正当而且应当的。人的心理反应与感受正好是个人情绪与知觉的体现,通过它你看到了你。试图修正它、否认它等于堵塞了情绪的出口,结果可能更糟。读我的书需要以接纳自我为基础,不要总想改变自己,当你经历得还不够的时候,这种改变无疑是一种望梅止渴。《你在为谁活》这本书旨在表达爱这个世界要从爱自己开始。对任何心理困境,你都要说:“这是我的,但我不是它。烦恼是我的,抑郁是我的,哀伤是我的……,但我不是烦恼、抑郁、哀伤……我有比这些多得多的自我,在烦恼、痛苦的同时我还有快乐、自信、幸福与骄傲。”那么,你就成了痛苦的主人,而不再是臣服于痛苦的奴隶。我喜欢通过多重解释去表达一个问题,目的是为了缓冲这么多年来心理学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归因式解读。问题没有原因,问题只是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与过去、未来既相关又不相关。如果认定相关,我们就受制于它;如果能理解其不相关,我们可以更自由地发展。每年冬天我都会在空气清新的海南度过。在北京雾霾横行的时候,我在美丽的三亚,穿着单衣,舒适地坐在阳台上吹着海风,做白日梦。生命需要张弛有度,人的心理、情绪也要有抑扬起伏,一切皆自然。以此为序!李子勋2013年1月1日

内容概要

李子勋:著名心理学家。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国内较早将心理学知识向大众普及的心理学家。是国内最受读者、观众关注的心理学专家。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心理专家。
《心理月刊》《时尚健康》《父母必读》《女友》等杂志专栏作家。
作品:《家庭成就孩子》《婚姻的烦恼》《心灵飞舞》《陪孩子长大》《根源舞》《问问李子勋》。

书籍目录

人与自我
第1章 接纳当下的自己
你心中的你 ……… 002
做梦是一种自我唤醒 ……… 004
有关幸福的说法 ……… 008
你并非在跟着“ 感觉”走 ……… 011
体验越多生命越饱满 ……… 013
恐怖是潜意识中的快感 ……… 015
你失去的不是快乐,是体验快乐的能力 ……… 019
“假想敌”是一面镜子 ……… 021
“活着的意义”是文化对人的一种精神压迫 ……… 024
别被直觉误导 ……… 027
安全感源于我们选定的文化 ……… 031
喜欢破坏规则 ……… 034
巧用自我暗示 ……… 037
你有助人者情结吗? ……… 039
善于把持自卑是种智慧 ……… 042
从众和缺乏判断力是两码事 ……… 044
第2章 生病是健康生命应有的状态
送走抑郁症 ……… 048
生病是生命的一种状态 ……… 051
真正的“遗忘”是彻底接纳 ……… 054
与强迫症和平共处……… 057
如何让自己脱“瘾”而出 ……… 060
快乐有时需痛苦相伴 ……… 063
告别“依恋饥渴” ……… 066
厌食背后的秘密 ……… 069
善待抑郁 ……… 072
积极释梦带来积极心情 ……… 075
如何“助人自助”?……… 078
莫把宠物当情人 ……… 080
家有同性恋老公 ……… 082
现实在左,精神在右 ……… 085
第3章 与心理困境和平共处
想象能助你度过困境 ……… 090
从不叫他爸爸 ……… 092
为什么潜意识会抵抗婚姻?……… 094
自由自在做自己 ……… 096
生命是一个人的旅程 ……… 098
你不是被他珍惜的那个人 ……… 100
何谓自我探索?……… 102
学习让情绪自然地表达 ……… 104
把爱还给自己 ……… 106
怎样摆脱父母的控制?……… 108
莫让遗憾成瘾 ……… 110
人与现实
第1章 你的潜意识在期待什么?
不执着对错,心才能自由表达 ……… 116
你害怕被拒绝吗?……… 118
自言自语是种“带响”的思维 ……… 121
好朋友是个大嘴巴 ……… 123
别跟“恋母”的他谈恋爱 ……… 125
婆媳自然是天敌?……… 127
你的潜意识在期待什么?……… 130
情绪的双向性是一种常态 ……… 132
识人是学问 ……… 134
千万别把婆婆当妈 ……… 137
第2章 在爱中破茧而出
从女明星的婚嫁看女人的安全感 ……… 142
如何在失恋后保持清醒?……… 145
寻爱途中,你爱上的可能只是你自己 ……… 148
有没有始终充满激情的爱?……… 151
超现实主义如何找到真爱?……… 153
给爱情加点儿幻想 ……… 155
情爱的两端 ……… 157
柏拉图式的爱情需要时空的距离 ……… 159
你如何对待过去就如何对待爱情 ……… 161
让婚姻远离冷战 ……… 163
你会背着老公存私房钱吗?……… 165
嫉妒是爱情中最辛辣的调味剂 ……… 167
他为何不能对你敞开心扉?……… 169
爱被夺走,如何破茧而出?……… 171
放弃控制才能自由享受爱情 ……… 173
世上没有完美情人 ……… 176
让爱情自由呼吸 ……… 178
在爱中重建自我 ……… 180
恋人拒绝亲密为哪般? ……… 182
第3章 你就是你的爱情
爱情保鲜的秘诀 ……… 186
爱不是一种平等回报的交易 ……… 190
这样做,让小丈夫变成大男人 ……… 192
在爱中保持自我 ……… 194
你有亲密焦虑症吗?……… 196
懒老公是否要改造?……… 198
怎样面对老公的窥探欲?……… 201
维持婚姻的到底是什么?……… 204
对新婚妻子的建议 ……… 206
第4章 婚外情是婚姻的附属品
为越界打一支预防针 ……… 210
婚外情感需求 ……… 212
爱情可以很多元?……… 216
与情感依赖症说再见 ……… 219
如何拉回在网上偷情的他?……… 223
爱情需要守卫 ……… 225
找一个容器装载情欲 ……… 227
婚姻是“自我”走向完形的过程 ……… 229
2000-2009 十年女性的情爱变迁 ……… 233

编辑推荐

《你在为谁而活?清醒思考赢得幸福人生》编辑推荐:世上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人,也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事,各种心理困境只是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能体验这些苦痛并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国内最受读者欢迎心理学家 李子勋写一本让读者可以心理自愈的书,是李子勋创作《你在为谁而活》的初衷,借助这本《你在为谁而活?清醒思考赢得幸福人生》,他想告诉每一位读者:疾病不仅是生命的一部分,更是生命成长的动力,面对心理困境,我们应该:将烦恼、恐惧、抑郁等心理困境看做生命的过客,他们曾经或正在拜访你,但客人终究要起身告别,越早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就能越早送走客人。当“不速之客”光临时,不执著归因,面向未来,解决问题才是最正确的处理方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当经历不够时,先不要急于改变,慢慢来比较快。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世上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人,
也没有心理健康这样的事,
各种心理困境只是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
能体验这些苦痛并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
——国内最受读者欢迎心理学家 李子勋
写一本让读者可以心理自愈的书,是李子勋创作《你在为谁而活》的初衷,借助这本书,他想告诉每一位读者:疾病不仅是生命的一部分,更是生命成长的动力,面对心理困境,我们应该:

将烦恼、恐惧、抑郁等心理困境看做生命的过客,他们曾经或正在拜访你,但客人终究要起身告别,越早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就能越早送走客人。

当“不速之客”光临时,不执著归因,面向未来,解决问题才是最正确的处理方法。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当经历不够时,先不要急于改变,慢慢来比较快。
内容简介:
烦恼、抑郁和哀伤……是每个人每天都会面临的心理困境,如何对待这些困境直接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快乐幸福地生活。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会自我疗愈,李子勋以专业的视角和饱含人性关怀的笔墨,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禅学等于一体,创作了这本《你在为谁而活》。教给人们正确对待心理困境及调试思维的方法。
希望每位阅读过《你在为谁而活》的读者,能够真正学会与心理困境和平共处,清醒对待每一次情绪的发生,做情绪的主人,最终活出自在人生。


 你在为谁而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你在为谁而活》是李子勋的又一本心理方面的书。第一次读他的书,对于心理学,了解得并不得,读过几本,虽然知道当下很多人心理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对于解决的方法总是因人而异。同时也在分析自己,看看自己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如何解决。对比之后自认为自己的心理还算是健康,至少不钻牛角尖。在真正的心理师面前,没有心理健康的人,也不存在心理健康的事。各种心理困境只是生命自我发展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的变现,能体验这些苦痛并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如果都能这样思考问题,那怎么还会有心理不健康的人出现呢?静静地读这本书,反复玩味作者的语言,你会发现,李子勋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内涵,同时很有真才实学的一个人,他根据咨询人的文字来对人进行心理分析。这是很难的。如果面对面的进行心理咨询,我们可以根据人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来对人物进行心理状态分析,如果脱离真实人物,仅仅凭借文字来进行引导分析,那么此人一定是经过严格的训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甚至经历过,或者至少接触过很多事情,阅历,可以让一个人波澜不惊。读他的文字,你会有茅塞顿开之感。我们对问题的思考比较单一,即使考虑尽量周全,也会有死角出现。而李子勋面对各类事情,各种人,可以进行全面地分析。他的文字有理论深度,但他的表述却很容易理解。他不喜欢用高深的理论来阐述问题,而是用自己的话通俗地讲述。同时指出做法,但美国做法所带来的利弊也会罗列出来。是啊,任何解决途径都不会绝对的优势,得失总是平衡。看着这么多咨询的人,看着他们陷入人情冷暖,陷入情感的纠葛中难以自拔,咨询师的解答不知道能否为深陷迷雾中的人指明方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治愈心灵的药物还是时间。希望心理师的良药能促进痊愈的时间,让每人人都能在生活中寻找到快乐。生命中,我们仅仅是过客,让那些不受我们欢迎的“烦恼”“恐惧”“抑郁”等成为点缀我们生活的调味品吧。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倍觉那些美好的事情更加美好。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把这些都当做我们生命中的财富。为自己而活,成为“富有”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坦然地面对一切,波澜不惊。
  •     李医生的书,几乎他出一本我就会买一本。他不但是个心理学家,更像个世事洞明、充满智慧的哲人。你想听听他对不同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好像这样的机会越多,自己的智慧也就长的越多。尊敬他中立客观的态度,和穿越出世入世间,得心应手、轻松自如的价值观。
  •     李子勋是我非常喜欢的心理学家。以前是在《心理月刊》上看他的文章,后来是读他的书,可惜微博写的少,博客更新也不算快。新书《你在为谁而活》对我来说适用的地方不算多,不过也无所谓,本来读这本书也是为别人而读,想在别人问我问题时可以推荐。中国人比较忌讳心理学,好像心理疾病是见不得人的事,但书中说的好,世界上并没有心理健康的人。不避讳,勇于面对,才可能把不健康的部分处理掉。所以当我感觉自己情绪上不对劲,我会主动看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或者看看心理学朋友的微博,从中寻找突破口,让自己平复下来。喜欢这本书里所说的,“理解流动的感觉与凝固的字词间存在的不同,理解生活的复杂与分类学的简单之间的不确定性,理解知觉中的现实与认知选择与重建中的现实之间的差异,心理学才算入门了。任何学问都一样,只有把理论与技术零散化、碎片化,融入自己的生命感受中,构成一种具有活力的场,应用在生活与工作中,才能从中受益。”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属于随笔,可以慢慢消化
  •     自我认知
  •     醍醐灌顶,耐人寻味
  •     心理
  •     不错,后半部没什么意思。
  •     情感心灵抚慰书,属于“知心”系列,总体感觉还不错,有很多启发。处理生活事务的智慧需要学习,没有人生来就具备~
  •     三星+。原本一直有些抵触李子勋。总觉得杂志稿+中女杀手无非也就是鸡汤。不过这本读下来倒还好。当然形式限制书写内容,有些太浅显,有些太空泛。不过有些小处还是赞同的,虽然未必合主流的路子,但至少没有重复说太多人尽皆知的事。喜欢武的读者恐怕很难接受这种接纳和随遇而安的态度。不过比起挖伤口然后晾着,我现在也觉得,言语原本是很难触及真相的,既然如此,解决问题可能比发现真相更重要。当然,也许是因为我老了,不再那么需要刀刀见血直指人心了。“我不认为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或者人真的有一个叫人格的东西。这些只是语言的建构物,人对自我的认同其实也是观念与言语的产物。”嘛,四年前摘抄的句子竟然会在这里出现我也很惊讶。以上。
  •     挺好的 不要被这个大众心理学嫌疑的书名给骗了
  •     相对武志红,李子勋我总是不易读懂。还是更欣赏曾奇峰
  •     科普心理,不贴标签,接纳、认知的入门佳作。
  •     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读完后很多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困惑,都豁然开朗
  •     李子勋的书都可以看看,这本书本身比较偏重于解决问题,如果有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朋友,可以看看。
  •     今天无法客观地评价昨天,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实而愉悦的。
  •     不错的一本心理疏导方面的书籍,我的感受就是要无条件接受自己,不要过于纠结外在的评价,甚至道德。从心理治疗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不适合作为治疗指导,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必过于看重每篇开头简略的读者来信部分,重点是作者的见解,值得好好感悟。感觉和武志红的风格不同,比武更有实践经验。
  •     起了个好名字
  •     失败后用来疗伤,效果很好
  •     润物细无声
  •     普及心理健康读本
  •     有鸡汤之嫌,好在也有一些心理学科普。
  •     正在读,收获挺大
  •     清醒的思考,认真的生活。我们的爱,对应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或者经历的曾经。
  •     这本书还是适合没有工作过的人 有一些基本社会阅历的人 应该会觉得此书全篇文字颇为幼稚。
  •     很一般,不是很喜欢。
  •     作者对很多东西看的很透彻。
  •     看了这本书,去看了他的微博,网上的一些博客,好的心理学家一定是热爱人类,喜欢生活的一类人,对痛苦,不安全,不稳定都能说服自己接受的人,人活到最后,活得就是心境,接受不确定,给自己找好理由,多畅想未来,对过去要释怀。
  •     正面情绪,负面情绪都是正常心理的组成,认可并接受负面情绪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     值得反复咀嚼 我个人看法
  •     然并卵系列
  •     没有新意的内容,并且立足点太小了~~有点像杂志里面的星座书,没必要买~~
  •     耳目一新,很高明。“问题”包含在一片混沌之中,归因式的回答是一种一厢情愿,当那个答案没有出路时,就是在作茧自缚。与读者始终保持着距离,没有移情的代入和煽动地强化概念。看了这个,无法再接受武志红了。
  •     生活中常见的小问题的不断延伸,于是每个人都变成了精神病=皿=
  •     第一次看到有电影用旁白把大部分剧情和大量心理活动全部念出来,小学生写作文都不流行这么干了呢:)
  •     上当了,完全是垃圾书,垃圾作者。 看都看不下去。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却提不起多少精神,总感觉理论的套话讲太多了,分析不够透彻、简练让人眼前一亮,经常是看完一篇完全不记得说了什么。
  •     一个人的书房 浅显易懂
  •     李子勋的书还是很有阅读价值的,值得读读。
  •     “什么都是我的,但我不是它。”生命本就复杂,与痛苦共生,要用用爱与耐心去驯服它。
  •     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很多地方没有细细地去领悟。应该错过很多闪光智慧的地方吧。大体的印象,此著作观点跟武志红老师的观点很不一样。
  •     不多说了,就是 好
  •     对我来说是陈腔老调的无勺鸡汤了
  •     看起来很轻松而且也很易懂,只能说李子勋、曾奇峰他们的文笔很强!
  •     作者很犀利,所提出的观点也很有洞见性,剖析之后复杂的问题得到了简单的答案。
  •     3-4星之间,感觉李老师好像什么事都懂,看的透,但是每次都是点到为止,有些意犹未尽。
  •     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心理书刊
  •     生活总有很多不如意的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仍旧过不好这一生。书里面大量的案例,都是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后面的剖析点到即止,就看你怎么去想了。也许别人的故事永远是别人的故事,自己没遇到之前,不会有切肤之痛。不过看了也好,至少能时刻提醒自己,没有人是心理健康的,与其想着尽快改正,还不如带着这些问题继续生活下去,这又说到接纳的问题。简单的一个词,能包含各种问题的处理办法。
  •     不怎么样,很失望,不是必读
  •     理论的东西很多 文字读的舒服 有道理
  •     李老师是心理学界的心灵鸡汤高手。他的书还行,不过看一本足以,重复的太多,太鸡汤。
  •     原以为发现一个宝,结果是一根草,看完真的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只能算是心理学知识大合集吧。
  •     书的结构有点像是读者来信的感觉,但是更期待的是循序渐进的递进式。读者来信纵然故事性更强,但针对性也是更强,少了些普世的感觉。内容还是不错,但在诸多心理自愈书中,还是没有特别给人当头一棒的感觉,也可能是真的看得太多。。。于是对我来说这样的感觉也变得难了。
  •     我以前也挺像学心理学的,不过后来没有作为父母的参考ˊ_>ˋ,看这本书也算过过眼瘾ˊ_>ˋ,标签里算随笔一类,嗯嗯
  •     君子一日三省吾身,夜静时分深入思考
  •     听
  •     我觉得挺一般的 没什么特殊的感受
  •     (20150319)刚刚解答了疑惑 想要继续深究时 却发现戛然而止了
  •     挺好读
  •     忘记是谁推荐的了(是萧秋水推荐的,以后对她推荐的书得小心点,她毕竟是要拿他人稿费的,不独立也就不够客观),就是本打着心理学幌子的心灵鸡汤嘛,每篇都匆匆慢慢地写2-3页就结束了,完全不成体系。
  •     主旨是好好自己。关于如何面对疾病,如何面对婚姻。
  •     写得一般.......
  •     最好看的心理书,看过李子勋所有的书,下一本期待ing
  •     很喜欢李子勋的书,很多观点很新颖 我吸收了 影响了我的生活 我还要再看
  •     喜欢了很多年的心理学专家,寻找答案痛苦十分,找到答案的过程,解脱万分。
  •     有点鸡汤
  •     李子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