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书评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0-04
ISBN:9787108013590
作者:许子东
页数:271页

学术的最终指向不应该是学术

听导师上课时提到过此书,如奉圣旨般的去图书馆找了看,谈不上失望,却也没有惊喜。无论是从内容还是运用的理论基础来说都非常规范,许子东的学术基础和素养非常好,但也有很多做学术的人都有的毛病,把学术仅仅停留在研究的阐述上。整本书都是作者对文本的分析和归纳,非常适合本科生学做论文用,但却没有继续往下挖掘这些结论背后蕴涵的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我觉得后者才是这类学术著作的目的,而且只有这些才是显示作者真功夫的东西。这本书的理论基础无疑是结构主义,作者自己也提到普洛普的民间叙事结构分析,只要是进行过系统文艺理论训练的人都会非常熟悉这些理论,也有无数著作运用这些理论分析阐释中国的小说作品,所以许子东的做法并不新鲜,这本书叫《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然而我并没有看到“记忆”,有的只是对50篇小说现象的描述和总结。有时候在图书馆里,看着架子上密密麻麻的学术著作,会感到很可悲,有些书也许只有写论文的人会拿来翻一翻,引用一下然后离去,写完那篇论文也就把这本书忘的一干二净,有些书看名字看目录就不想读下去,硬着头皮读了也是浑浑噩噩没学到什么东西,打死也不再翻了。当一本学术著作沦落到只能给写论文的学生提供可抄的篇章时,作为书也太可怜了。好的学术,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应该最终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学科,而是能给人在别的地方亦有启发,作者视野应该是开阔的,他的辐射范围总是很广,涵盖很多领域,读大师级的理论著作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可惜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荒诞与旁观:古典叙述方式的认知局限

读书笔记之《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许子东,三联书店, 2000年版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结构清楚,条理分明。开篇,作者勾勒出集体书写的两层含义:个体的每一次书写都是对整体的改写;而每一次书写又是一次意识形态的介入 (p7)。在结构上,作者按照普洛普的形态神话学里对神话的分类方法,将所选取的50篇小说进行归类和概括。在选材上,作者也注意从三种角度选择样本:在全国性文学评奖中获奖的有关文革的小说 (p10-11);曾引起“社会争议”和受到政治批判的有关文革的小说(p11);被收入一些重要选本的有关文革的小说(p11-12)。从这三个角度选取样本,无疑是经过慎重考虑和明智的。他们既体现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尺度,又能适当反映读者的接受程度。书中,50篇小说被大致分为在横向上被分为四大段,29种情节。这四大段分别是开端,形势急转,意外发现,和结局 (p225)。在纵向上,这些小说又被归为四种叙事类型:符合大众趣味的“灾难”叙事,体现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反省”叙事,先锋派的“荒诞”叙事,以及红卫兵和知青的“记忆”叙事(同上)。在结构上,这书没的说。但是在对材料本身的挖掘和思考上,却是不够深入。举两例说明。作者这样概括符合大众趣味的“灾难”叙事:“只要不在灾难中死去,主人公在难后生活一定更加幸福。原先的情感缺憾也会得到弥补--从而显示‘因祸得福’的意义结构”(p225)。读者意犹未尽,而作者止笔于此,实在惹人恨。我自己的看法是,大众趣味的文革故事实际上已一个个的喜剧,是一个个建立在遗忘基础之上的喜剧。这是一个经历磨难之后,众神归位的逻辑。而大结局部分的众神归位,是整个故事高潮(这实际上并没有走出传统小说叙事的框架)和中心。不管作者们是否有意,他们所安排的众神归位,实际上是对文革的一种合法化的尝试。因为,文革作为一种磨难,使得众神得到考验并最终达到神位上升的结果。这与周星驰与张曼玉版《济公》里,济公的失位、归位、升位的情节如出一辙。在叙事的层面来说,这些作家之所以采用古典的叙事方式来讲述这个现代的经历,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对文革理解的无力。如果说,非得把这些作者豁免的话,那我也要给他们带上一个被暴力政治的“太监”的帽子。对于先锋派的“荒诞”叙述,作者这样评价:【荒诞叙述】“既叙述文革之‘荒诞’,也坚持叙述方法之‘荒诞’。‘结局’一定不会比‘初始情景’更好,从而打破祸与福、坏事与好事之间的常规因果关系;‘灾难来临的种种方式’成为叙述重点;反派可以理解,主人公则在受难期间犯错,且未必有获救机会;小说结构常显示受难过程并无意义,有些错误也永远无法纠正。再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荒诞叙述’是千方百计要将文革‘解释’成一个‘不可解释’的现象”(p226)。作者在这么充满生机的归纳面前,得出一个如此死气沉沉的结论,实在丧气。这里的“不可解释”,实际上暗示的是,不能再用古典叙述方式生产出的认知思维去解释现在出现的这件事了。这不是不可理解,而是需要另外的思考方式去理解。在先锋叙述中,多数旁观者常常有意无意地参与迫害主人公(p203)。旁观者原本是大众的象征,但在这里,他们作为大众的力量在一瞬间被凝固,表现出的是麻木和冷漠。他们是在场的缺席。而使在场的缺席成为可能的,恰恰是那个缺席的在场,那个大写的父。旁观者,又是目击者。目击者不仅经历事件,而且消化事件。在消化这一事件的过程中,目击者被规训。大写的父通过惩罚当事人的方式,实际上是为了告诫这些旁观者。换句话说,这些旁观者才是真正的当事人,而被惩罚的当事人才是被蒙蔽的目击者。这一错位无法被传统的叙事认知方式所以理解,只能被关押在“不可解释”的大门内。

关于文革的ctrl+F

这本书的意义,本就没有想过他增生和加固对文革的某些认识和评价,而是恰到好处地,作为一本品论,对于没有足够时间去翻阅和考证所有文革小说的价值和写作重点的我来说,这本书在较大意义上作为一种顺藤的工具,搜略了一些颇具价值的文革小说。豆瓣读书序列里面有“100本文革小说”序列,个人觉得,若不是专业研究学者,大可不必经行如此广泛的阅读,小说终归是故事,基于现实而超脱本原,小说相比品论之所以显得可爱,是因为他有血肉的情结。吸引自己的故事才是一本值得捧读的小说,而《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正是在极大程度上作为了关注文革历史的读者们的引路人。读到快结束的地方才发现季羡林先生参与了本书的主要编辑,这里,也一并向季老先生致以尊怀


 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