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读本》书评

出版社:夏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02出版)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301219706
作者:夏静 编
页数:284页

浅谈关于孟子“以意逆志”的个人理解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诗评的重要方法,包含着深厚的儒家哲学思想。当时正值战国时期,由于政治格局的改变,文化背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汉书》中记载,“春秋之后,周道渐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面对这样的状况,诗这一文化现象出现凋敝状况也在预料之中。人们在读诗的时候,出现了将字句脱离其存在的语言环境中的情况,断章取义以满足自己诠释诗学的需要。《孟子•万章》中书:“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咸丘蒙没有把握文本的整体含义,而是从中截取了一段,加以自己的判断,认为瞽瞍与舜的关系并非君臣,故与《诗经》中内容相悖。对此孟子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解释说《诗经》中的内容表达了诗人对劳逸不均的不满情绪。因此读诗不能从片面的字句的表面意思出发,而是对基本思想加以分析,从而获得对内容含义的正确理解。其中“逆”的意思是推测,“志”则为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但是学术界对这个“意”字向来是有不同诠释的。第一种将“意”解释为著诗者自己的心意,如东汉经学家赵歧认为:“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辞,诗人所歌咏之辞。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孟子章句》注)。就是说用评诗者自己的心意去体会著诗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内容。王国维也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谿生诗年谱会笺本》)。鲁迅则表达的更为清晰:“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第二种则是将“意”解释为读诗者自己的心意。清代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诗缘起》中说:“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汉宋诸儒以一志字属古人,而意为自己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之见也几何矣。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而朱熹在《孟子集注》也写,“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并且很多学者认为孟子也认为“意”应该是己意,这一点可以从孟子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看出来在《梁惠王》《公孙丑》等篇中他对《诗经》中《公刘》、《绵》、《灵台》、《鸱鸮》、《閟宫》等篇的解释中,都明显地表现了以己意去求诗人之志的特点。另外还有第三种观点。调和折衷的观点,如顾易生、蒋凡即以“意”字一身而兼三任,为“作家作品之意与评者自己之意的结合”,“以意逆志”的意思是,“必须领会全篇的精神实质,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向”。我个人比较支持第一种观点。如果按照第二种观点,即“意”为读诗者自己的心意,那么就会发生以己度人的情况。虽然说每个人对于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体悟,但是如果自身资历较浅或是知识不够,很有可能曲解作者本身的意思。多元解读,有时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比如曾有某位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行解读《狐狸和乌鸦》一文后,询问学生选择做乌鸦还是狐狸,学生异口同声选择做狐狸。这说明如果对于文章的内在含义没有把握住,个人的理解可能发生偏差,那么对文本本身和读者自身都会形成不利的影响。相反的,正如我们都说,文本的分析不能脱离诗人和其作品所处的时代和诗人自身的遭遇背景。对于文化背景和对作者的熟悉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对文本的理解。比如说屈原一心希望对楚国进行改革,使国家强大起来。但是在其政治生涯中却屡次遭到保守派的打击和陷害,郁郁不得志,最后只能投江自尽。在他的一生中,《楚辞》的编纂对中国文学史具有重大的影响。而其中《湘夫人》是《九歌》中的名篇。其中写道“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事实上屈原正是在表面上用爱情的外衣,来表达自己不被楚王重视的郁闷和愁苦。在文中,屈原以男水神作为自己的象征,向湘夫人——也就是楚王的象征,虽然愿意为美人奉献一切,但情意和真诚却未曾等到回报。而“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也正是说明了作者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被使用在错的地方。但如果对屈原的身世并不了解的话,读者只会认为这是一首单纯描绘爱情的辞。再比如说杜甫的《蜀相》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想要完全理解这首诗,需要揣测杜甫当时的心意并了解诸葛亮和此诗作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未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颠沛流离。杜甫自身的才华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生活也处于困顿之中。这自然而然的让作者联想到诸葛亮当时所处的混乱的战国时期,借古伤今。“空好音”将诗人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了客观景物之中,景中生意。杜甫通过描写对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诸葛亮的倾佩和惋惜之情,来反映自己的忧伤之感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如果欣赏文本时做不到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只从赞美和惋惜诸葛亮的部分来理解,此诗必定会大失其色。所谓的“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文章和诗歌是其作者当时真正心境的体现,也是对当时时代的体现。所以固然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来进行理解。不过文学史上对“以意逆志”理论的理解各不相同,至今没有得出统一的答案。但是不可否认它适用于一切诗歌,小说及其他的文学作品。“以意逆志”对中国文学批评和分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读本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