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哲学2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54603027
作者:(法)大仲马
页数:286页

内容概要

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年),又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作品数量惊人,其作品《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黑郁金香》等脍炙人口、长销不衰。而对于法国人而言,其热爱美食的名声更甚。大仲马的晚年几乎吃遍了巴黎大小餐馆,成为法国第一个开始写食评的人。

书籍目录

目 录
A 从杏到榛子
B 从朗姆巴巴到西兰花
C 从鳕鱼到古拉索酒
D 从火鸡到榴莲
E 从水到鲟鱼
F 从野鸡到水果
G 从蛋糕到小嘴鸻
H 从鲱鱼到牡蛎
J 从什锦菜汤到牛膝
K 从袋鼠到印度咖喱
L 从奶到江鳕
M 从通心粉到肉豆蔻
N 从萝卜到面条
O 从蛋到海胆
P 从面包到欧洲李
Q 从烤四分体羊到英式烤四分体鹿
R 从水萝卜到鲻鱼
S 从番红花到小体鲟
T 从姜黄到多宝鱼
V 从香子兰到家禽
W 从威尔士干酪土司到银鱼
Z 从梭鲈鱼到果皮
附录
好吃的大仲马

作者简介

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仅仅为满足口腹之欲的吃是肤浅的,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美食背后的东西。哲学并非遥不可及,它探究的所有问题都深植于生活中。年轻时的我们也许没法理解它,但那种思维方式会存在于脑中。所以,我们想把种子播撒在思想的土壤里,让“好吃的”食物长出“懂得吃”的哲学。这种子也许会萌芽,也许会枯萎,但你总会得到些什么。而这,就是本书的全部价值所在了。


 好吃的哲学2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文/笑然“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曾如此赞道李白。这大抵就是伟大的肚子的古人版了。中国上下五千年,饮食文化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菜肴在烹饪中形成诸多流派。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于是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不仅包含了浓厚的风土人情,而且彰显了丰硕的文化成果。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对菜肴美感有很深的讲究,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协调一致。不管是萝卜,还是南瓜,都可以雕出各种形状,独树一帜,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中国烹饪在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对它们的取名、品式、进餐节奏、娱乐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肴名称可以说是出神入化、雅俗共赏。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来命名的,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中国的烹饪与医疗保健也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特别多的记载。不仅在中国烹饪有着很高的艺术追求,在国外也如此。《好吃的哲学》2是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著。它既不是闲趣散文,亦非介绍世界美食的指南手册,更不是草草了事的敷衍菜谱。遵循了作者率性、随意的个性,指引读者品读菜谱,大浪淘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围绕八类饮食的各方各面,包括菜肴、食材、香料等应有尽有.......并将历史掌故和奇文轶事融入其中,实用技法与诗意的享受交织一体。让人收获烹饪乐趣,满足人的好奇心和心腹之欲,给人一场美食、哲学、心理、文化的四重盛宴。何为“吃”,有的人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这是肤浅的。曾有人将“吃货”分成4个境界:1、暴食者。他们不在乎吃什么,只追求“吃”这个动作带来的快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和把食物放入一个桶中并无区别。2、喜爱吃喝者。贪恋美食,会分辨食物的口味和质量。3、讲究吃喝者。口味更佳成熟,有自己明确的标准,对新口味有强烈追求的欲望。4、美食家。他们掌握饮食的规则,善于给出专业的判断。如:美食栏目众所周知,法国人爱吃、会吃,将美食视为绝高的艺术,他们不仅追求口味,而且特别注重进餐时的情调,更有甚者将饮食赋予哲学的意义。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法国肉汤”。这不得不说,法国人得到如此盛名,完全是实至名归啊!在我看来一个小小的肉汤竟然要花费7个小时,精心细作而成,才有了如此美妙绝伦的味道,真是不可小觑啊!吃从来就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美食文化并无国界之分,我们更应深入地去了解美食背后的东西。
  •     那是一个吃客最光辉的时代,虽然还没有航空运输,但是拿破仑之后的时代,已经有了罐头、北极虾、远洋捕捞,遥远的殖民地从法属越南到美洲大陆,从辣椒、玉米、土豆、可可,到面包果、鱼露、香辛料等等等等。没错,事实上拜这些只要有钱有闲就能吃到的吃客所赐,今天在这本美食大辞典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很多东西都已经成为国家性的保护物种,甚至是世界濒危物种,变得不是那么的常见,甚至是再也不可能见到了。尤其是此次的出版,不同于2012年的译林出的全译本,只是个删改过的删节本。所以,如果人们在此次版本中剔除掉那些素食和水产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我们完全可以将此书看作是一本野味的烹饪大全了。可能对许多人(不独是素食者)来说,书中记录下来的那些个花样百出描写的过于详细,甚至可以说【手段非常残忍】的肉食烹饪提要,未免有些让人看得刺眼了,反正对于我这个坚决的肉食支持者都是这样的。无论是羊羔,还是云雀、鸣禽,还有和牧羊犬一样作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伴侣的喇叭鸟,……胃口太好到了无所不吃,无所顾忌的饕餮的情况下,真的是如同宗教所言“贪食即罪”了!这个“贪食”,指的不仅是吃不够的暴饮暴食,更是不懂得节制一味索取的贪婪欲望!话说,我吖就一个肉食动物,所以根本无法理解有些所谓的出于人道,为了对动物的爱而转变成素食主义者的人。同样的,对我来说,鸡鸭猪牛羊和各类水产,就已经很够满足人类的食谱了,实在没必要额外扩大饮食的范围。特别无法理解那些所谓的“老饕”想方设法的吃稀奇的想法。像什么野鸡、鸵鸟之类的,都属于我食谱中不会主动去找来吃的那部分,而各种的羔、崽(仔)、犊和龟蛇猫狗马之类的有灵性的动物,更是远斥于我的食谱之外。于我而言,连吃只兔子都多少感觉不是滋味呢,何况是其它更大型的动物了。反正,从小到大,我可是连驴肉和狗肉都没吃过的。食以载道,饮食对于社会风俗、文化岁月嬗递的记录。有些曾经是被认为是不能吃的食物,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是对人的身体无害的;但是有些曾经被人们偏爱的,却因为发现无益而被摒弃了。科学和真理都是在不断探索中被慢慢证明的。就像是人类曾将自己视作凌驾于万物之上,而为所欲为的肆意破坏、杀戮。就比如说是作者就在本书留下了相关的记录,完全写实的反应了出了当时甚至是现在某些人的自大妄为思想,虽然作者的本意绝非是为了批判此种思想的存在。在【O 从蛋到海胆】篇的“蒿雀”条目中,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家和诗人与另一位猎人展开了一段对话,猎人狡辩说猎杀小鸟吃它们的肉,只是因为它们的繁殖力惊人,如果不去猎杀它们的话“用不了十年,它们多得就像苍蝇和蚊子,小麦、燕麦和葡萄就绝迹了。”并且振振有词的引用《圣经》里的话,鼓吹人类至上论,说什么【早在创造世界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们的祖先亚当;大洪水之后,他又告诉我们的先人诺亚:‘你们将是所有动物之主。’】可惜的是,当年那些被认为是“杀不尽”的动物植物都纷纷的灭绝或者濒临灭绝了,不知道这位猎人先生如果还能有幸活到今日,看看他们那辈就没起个好头造下的恶果,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了?虽说该书还称不上是“美食的哲思,心灵的盛宴”,但以其通过食物记录下了当时社会和人文风俗、自然状况的变迁,也可谓是“食物记录的史话:19世纪的法国浪漫主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了。艾玛,至少我感觉我看完了这本书后对食物的品味也是大大的提升了(= ̄﹃ ̄=)口水ing……不得不承认啊,书中这些即便是逃过了出版社拣选的断简残章,依旧是读来足够出彩的文字。我津津有味的读着那些有关食物的逸闻趣事,食物的百科知识,食材怎样吃才好,那些令人百看不厌的琳琅满目的各色食物,实在是让人看得大开眼界,也是让人不禁由衷的感叹一句“真能吃啊!”~难怪了,能吃、会吃、吃得起,作者这么能吃,可不就只有破产了么。我想总结本书的的内容,再无有比该书前面的由出版社所添加的序言中的这段更为精辟的了,——【这本书不是食谱,也不是传统意义上关于美食的所谓闲趣散文,亦非那种介绍世界各地美食的指南手册。它围绕着人类饮食的方方面面,所有从厨房中延伸出的单词都是它的话题:菜肴、食材、香料、调味品、配料、饮料、烹饪技法、品菜方式,还有知名的法国菜等等不一而足。】不过,很令人遗憾的发现,书中完全没有给出任何的诠释注解。其实这样也没什么,只是对比起手头上这本老一代翻译家的译作(诠释注解比起原文内容还要多)的《沙恭达罗》,还是感觉分外的失望罢了。像是交替出现的中国酱油和印度酱油,关于两者这种很容易弄混淆的材料,而且还是网上不大容易搜到的内容,难道出版的时候不觉得己方有责任多添加几条诠释吗?至少,这对于我们这些购买的读者而言,阅读的时候会更加的便于理解。再有就是,书里有涉及些烹饪制法的地方写的含混其词的。比如,那个既没有蛋也没有奶的“蛋奶沙司”,不知道是作者的原意如此,还是古今词汇的变化?连写了好几次,这个词看着既不像是译者的笔误,也不像是作者的误笔。而后面的酒神奶昔也是一样的,制作流程中并未明确提及加入了任何的奶制品。总感觉书里那些由大仲马提供的烹饪方法都不够严谨。和从其它书中或者他人的口中得来的烹调配方截然不同,大仲马的计量单位是什么呢,“大半瓶”也不说明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瓶子的大半瓶;而那些被引用的文字中则是会详细注明,多少升多少克几分之几个,唯恐写的不够详尽。这点在此版的前言中也专门做出了解答,【而值得注意的是,豪放浪漫的大仲马从来不是一个谨慎入微的人,他也从不认为自己是烹饪上的导师。本书也遵循了他的个性,带有一种率性而迷人的随意感,菜谱的内容也大多只是指引,而非具体的操作指南,其目的是让人们收获烹饪的乐趣,满足好奇心和口腹之欲。我想,大仲马理解的烹饪就像任何其他艺术一样,不论是绘画、雕塑或文学,要敢于冒险尝试,不惧怕错误的产生,才能出现真正的杰作。因此,对于本书原稿的诸多狂放之处我们应该不会感到意外】。木有错,我们真正感到意外的还是你给出的这套说辞,话说就我个人来看,书里的这些个问题和大仲马本人的性情,和后人自认为的“大仲马理解的烹饪”是如何的毫无关系。这一切只是因为大仲马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厨子啊喂,的确他是一位美食家,但是这位并非是以自己动手烹饪为乐事,更多的只是按照自己对于美食的敏锐感知来驱使指挥别人怎样进行烹饪。他充其量也就是个烹饪爱好者罢了。纸张不错,印刷也挺好的,就是书里的插图都太小了,最大的也只有大张的大头贴大小。那些名家手笔的美术作品、百科图绘、广告插画、实物摄影,……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美术和摄影作品根本不是用来细赏美图的好吧,充其量是用来在看书的时候缓缓眼睛了。但是在排版的时候图片的挑选很巧妙的呼应了文字部分,起到了一个烘托的作用,整本书的档次一下子就提升上去了。的确是很棒的书呀,事实上,如果不是发现这书居然是个删节版的,我是很乐意给书打五星的。没错,你没有看错,这书只是个删节版的,而且出版社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明码注明,而是在‘几篇’序言的最后,作者自己的【致读者】之前,“亚历山大·仲马其人”这篇字码奇小无比的大仲马小传中,顺带一提了。事实上,如果不是我看书还算仔细,可能也就被忽视过去了吧。当然,鉴于没有别的版本可看,要么去买译林版的旧书收藏,要么先买本这版的先看着了——难怪呢,我说这书怎么看着这么奇怪,大仲马的书我读的虽算不上多,但之前也是拜读过《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的,可此书的厚度尚不及前者的三分之一,这实在是令我不能不心中惴惴。记忆里,貌似大仲马作品一贯是相当注重细节描述的,所以相应的也就也就特别的厚重了,而基本上这书的三本才抵得上大仲马之前出版的小说的一本厚来的,怎的他的收官之作会竟然是会这么薄的,都赶上个小册子了?原来这全赖于出版社的决定。因为,【极为厚重的法文初版约有一千余页,光是与正文无关的部分就有二百多页,一半都是各种前言和引言,更别说还有关于本书的背景介绍、信札、厨房以及食品信息的介绍,甚至还有广告。而词条正文里也颇多冗长的描述、错误以及没有什么意义的介绍,还有很多条理不清晰或重复的内容。】反正,最终结果就是,一方面慷慨激昂的说着,“辞书如钟表,最糟糕者也强过没有,而最精良者也不能指望它总是走得准确无误”;一方面又大刀阔斧的大肆删减,【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其他国家引入翻译“美食词典”一书时的方法,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筛选了其中富有历史趣味,或至今仍在流传的主题及烹饪方法,则其可读性强者细加校订,并将原稿前言中一些知识性内容增补在了正文之中】,“希望借此得以将这部作者本人极为看重的作品中最妙趣横生的部分呈献给你。”可以想见,对于我这样的,或者是更多如我这样的,对于“全本”“原版”“无删节”有着要求,相对的对着“删节本”“简写版”“删节缩编”的各种没有好脸色的读者,在读完这段话后,也是会体会到和我一样的跟咽了个苍蝇似的心情吧~很明显的书中前后内容不连贯的内容通常是出版社认为重复了或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没必要了,被缩编还是删减掉了的部分,反正现在市面上也就只有这一个版本的还在书架上流通售卖,我们这些读者也就只能先凑合着看了。我有过的某书删节本和我后来买到的该书的全本相比,后者并没有多出多少页数,事实上,如果是把书里的大字码和宽裕的排版方式换一下,很明显的这书的薄厚是够了的,目测这书里的内容至少缩水了二分之一那么多,删节版里被删减掉的都是细节的描写。……问题是,没了这些细节的描写,只剩个故事的主线,那著名的作家和普通的作者的文笔之间,还有什么差异吗?反正,我自己而言,小时候只能看图画版的世界名著,全拼音的;然后是删节本的少儿版的世界名著,带拼音的;最后才是无删节版的世界名著,不带拼音的,而且自那以后,我买书除非市面上在没有全本了,我是绝对不会买删节本的。就跟这书一样。之前国内有过一个全本的版本,结果那个版本的书等我注意到的时候了,各家网上书店就都已经缺货了,等了又等还没有等到再版,等来了这本书的出版,还是个删节本的,捶胸顿足呕血之啊~除非是著作者自己操刀删改,否则旁人又怎么能知道到底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必要到一字不容改的?除了那些人早不在世了的作者,我真还没见有哪位还活着的作者能心宽到让别人在自己的作品上大兴土木减肥瘦身的,话说那些动手删改的人,你吖一外人怎么就那么自我感觉良好到认为自己能够和作者本人心犀相通知道该如何动刀,而不是凭着自己的见识冒冒失失的肆意妄为?哪怕是作者为了骗稿费而注水了,谁给你的权利,难道只是因为仗着自己还活着多出一口热乎气儿,而作者本人早已泯然于地下,欺负人死人没法上来找你么?如果你翻译的时候适当的润色是无所谓的,但就算是作为译者是钱钟书或者是徐志摩那样文笔千好万好的,对方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小作者,你也不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肆意删改吧,否则,你还搞什么译文呢,干脆该写篇原著向的同人好了!最后,相比于书中作者的文字,序言的部分委实是失色不少。明明是一篇,结果分割成了几个部分,太散太碎,支离甚至无法构成一个整体。还不如把其余的干脆都砍掉,只余下序言中的那篇【亚历山大·仲马其人】的大仲马小传算了。像“伟大的肚子”那部分不知是出自何人手笔,不得不说那漂亮的修辞的确是悦人耳目,但通篇下来简直都是些个废话。的确是优美的文字,但是内容也同样的空洞到不知所云,我就不明白了,哪个人不是【用肚子将食物消化成精神营养】的?怎么的、我们普通老百姓就是不如名人更值得更配得上享受美食了;话说,“伟大的肚子”除了是长在这些个名人骚客身上的,是能有两个胃还是怎的,怎么就能那么了不起了么(o#゜ 曲゜)o PS.【】内摘自原书,非原创。
  •     中国人在见面打招呼时都喜欢说“今天吃了吗?”,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这句招呼语应该改成“今天,吃哲学了吗?”究竟什么是美食的哲学?我们都知道享受美食是色香味全方位的享受,要满足我们的视觉,嗅觉,味觉,也就是看着好吃,闻着好吃,吃起来更是好吃。这样的美食被人们吃掉,被人们衷心地赞叹,这才是对于美食短暂一生的最好礼赞。而美食的哲学,更是将这一享受上升到思想的高度,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享受美食,我们还会知道这道美食背后的故事,这道菜的做法以及怎样将这道菜做到更登峰造极的境界,我们就不仅仅只是美食的享受者,我们成为这道菜的参与者,达到了胃与大脑的双重满足。我一直相信着一个真理,那就是当你在做一件事时投入了自己的感情,那其他人就可以从这件事情中感受到你的情意。这就是我小学做作业时要先洗手,小心翼翼地打开课本,坚决不看电视,饱含敬意与爱意的原因,因为我知道老师会从中感受到我的心意,别说,那时候我的作业总是优秀。其实,美食也是如此。在这里,王菲的《传奇》最能表达我的观点:只因为在餐桌上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的色香味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 从此我开始孤单地思念 想你时你在桌上想你时你在胃里想你时你在脑海 想你时你在心田 美食的哲学就是为了让你了解这道菜背后的深深情意,而大仲马更是领会了美食哲学的究极奥义,并写就了这本秘籍。我认为大仲马的妻子和孩子在吃的方面一定很幸福。会做出好吃的美食已经很了不得了,更强的是他还会在你的耳边轻轻吟诵这道美食诞生的过程,带你了解这道美食背后那个凄美感人的故事,这简直就是吃货的福音。翻开这本书,你就绝对不会后悔,这将会是一场味觉与心灵的究极享受,至少,我是深深沉醉在这些令人不停流口水的图片和文字之中了。大仲马,你真的是吃货中的最强王者啊!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母上说的很实在,难怪大仲马看着胖乎乎的。
  •     把“吃”写得妙趣横生,写成了微缩的风俗史。大仲马真是有钱任性的主儿,而且很多时髦的观点和菜谱不敢相信是写于200年前。不过,估计要请动物保护组织和素食主义者回避了,你们会恨大仲马的。
  •     没全看完就还掉了,感觉那个时候的人真的好有的吃,厚厚一本,纯看菜谱果然还是有点看不下去。但是喜欢那本书精神:“吃货不是口舌的俘虏,而是用思维为美食加冕。”
  •     很有收获
  •     大仲马也许算不得一流的作家,但很可能是作家里最会吃,最会做饭的了。信手拈来各种典故,语言幽默,实在很有趣,睡前看再合式不过了。
  •     吃的哲学
  •     吃货不是口舌的俘虏,而是用思维为美食加冕。#舌可啖美食,亦可绽莲花#
  •     对某些常见的食物描述还是很深的我心!
  •     岂止是美食,也是生活的态度。
  •     法国人对吃还是很执着的,做法也很考究,这是看的第二本法国作家写的关于吃的书了,只是文章有错别字,有一些食物反复出现,编辑还需要更好的做编排策划才是。。。和大仲马比起来,这本书实在非常普通。。。过年轻松看看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